回归

Возвращение,爸不得爱你(港),归乡(台),真相,回家,The Return,Vozvrashchenie

主演:弗拉迪米尔·加林,伊万·杜布朗拉沃夫,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娜塔莉娅·弗多维娜,加林娜·波波娃,Aleksey Suknovalov,Lazar Dubovik,Elizaveta Aleksandrova,Lyubov Kazakov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3

《回归》剧照

回归 剧照 NO.1回归 剧照 NO.2回归 剧照 NO.3回归 剧照 NO.4回归 剧照 NO.5回归 剧照 NO.6回归 剧照 NO.13回归 剧照 NO.14回归 剧照 NO.15回归 剧照 NO.16回归 剧照 NO.17回归 剧照 NO.18回归 剧照 NO.19回归 剧照 NO.20

《回归》剧情介绍

回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消失了12个年头之后,父亲重新回到家中,而两个儿子——安德列(Vladimir Garin 饰)和伊万(Ivan Dobronravov 饰)已经长大。他们虽时时刻刻思念父亲,然真正相会时却产生了隔膜感。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 父亲皆能轻松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只能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这次旅行,是否能成为父子间的疗伤之旅呢?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笑神穷不怕诉讼风暴星城谋杀案摇滚狂花绝密行动街头绝味我家的英雄格瑞的困扰美丽至极2三个俘虏兵战俘计划诱饵折翼西风烈烈侠盗魅影剑雨假面骑士1号爆裂老兵暗恋99天跃动青春纽约迷幻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高达创形者再起第二季暗黑业力血汗拳击军中恶灵爆丸小子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缩小人生你的名字。

《回归》长篇影评

 1 ) 父亲的课程

父亲的课程  作者:干国祥 来源:2005年第4期《成长》 对许多人而言,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泽亚根索夫执导的《回归》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影片。

低沉喑哑的背景音乐,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深沉复杂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电影主题,以及笼罩全片始末的蓝灰色调……这一切构成了中国观众的“阅读障碍”,好些人在观看此片后不得不感叹:看不懂,不明白。

即使在网上,有关此片的评论也都不得要领。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抓住阅读此片的一个关键要素——理解“父亲”的意义。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后面所有情节将是对此组镜头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者是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可能性。

在影片出现导演和演员名单之前,几个男孩在海边的一个高台上跳水。

这是男孩间经常会出现的探险与验证队员身份的游戏:每个人都必须从近十米的高台上跳入大海,否则,他将被公众(所有其他男孩,包括一道参与游戏的兄弟)斥为笨虾、胆小鬼、孬种,这也是游戏规则之一。

小男孩伊凡希望哥哥安德烈和他一道退出这个游戏,从后面爬下跳台,但安德烈不想被视为笨虾与胆小鬼,从高台跳了下去。

于是最后剩下伊凡一个人,既不敢跳水,也不愿意爬下跳台。

在大家完成考验一道离去之后,伊凡一个人待在高台上,在越来越冷的风中与越来越浓的暮色中颤抖。

直到母亲找到他,许诺不将他爬下高台的事让第三者知道,才将他从困境中解救出去。

第二天傍晚,伊凡照常去找男孩们一道玩。

其他的男孩说他是胆小鬼,不愿意与他一道打球,并且要求他哥哥安德烈也能够参与指责伊凡是孬种。

安德烈按要求(其实也是规则)做了,两兄弟因此打斗起来。

伊凡追逐安德烈一直到家里。

母亲倚在门口神色阴郁而古怪地抽着烟,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回来了。

电影从这里才开始完成导演与演员的名单播放,意味着电影正文的真正开始。

“失踪”12年的爸爸为何突然归来?

他的归来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在电影开始至此的时候,就应该获得解答。

而如果在此时不能够得到好的理解,这也将对理解后面的情节产生障碍。

电影中没有任何介绍,但显然,这是一个离婚的妻子在意识到儿子由于长期缺乏父亲的在场,已经出现了一些轻微的“成长不良”,所以希望前夫能够回来履行父亲的职责。

在电影中,只有一个镜头暗示了这一切:在“丈夫”回来的那个晚上,妻子依然独眠。

于是父亲从回来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以一个男人的标准来要求与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

香港人将此片译为“爸不得爱你”,显然是理解了在此层面上的意义。

但是这显然又与影片深层的含义“父亲的意义”或者说“父性的爱”有所冲突。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更好的名字也许是:爸只能这样爱你。

而许多人之所以到影片结束仍然看不懂它想要表达什么,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理解这层教育学上的含义。

而后面的电影,也可以视为一个具体的“父亲的课程”或者“儿子的课程”(就像我们称“教学”的过程同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一样)。

在电影中,借助于一次“旅行”或者“探险”,父亲展开了一系列他认为儿子们必须经历的课程: 第一课:酒 父子相聚的第一面,是在餐桌上。

父亲打开一瓶干红,为自己倒上酒之后,对母亲说:“给他们点酒。

”在儿子平生第一次品尝酒的滋味后,他问小儿子伊凡:“喜欢吗?

” “不完全。

”伊凡说。

“我喜欢,爸爸。

可以再来一点吗?

”大儿子安德烈或许是在幼童时受到过父亲的熏陶,或许是因为已经长到了理解男性的年龄,他的回答与弟弟正好相反。

但是父亲说:“够了,吃饭吧。

” “酒”曾经是男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俄罗斯这个寒冷的国家而言),所以父亲给儿子们上的第一课,让他们品尝酒。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认为男人应该酗酒或者善于喝酒。

酒只是一个男性世界的象征,喝酒仅仅是参与男性世界的一种仪式。

重要的是这种仪式,而不是酒精本身。

第二课:权威与服从 正像所有神话与历史所揭示的,男性世界是一个权威与秩序的世界。

尊重并服从权威,或者成为权威,是在男性世界里生存的必要法则。

第二天,外出旅行开始了。

安德烈因为旅程的单调睡着了,父亲开始了对小儿子伊凡的规训: “伊凡。

” “什么?

” “什么,爸爸。

” “什么?

” “你应该说‘什么,爸爸’。

” “什么,爸爸。

”伊凡极不习惯这样不够亲昵的对话。

电影中,“叫我爸爸”的规训一直在父子之间重复着。

安德烈马上接受并习惯了这种称呼,而伊凡一直到失去父亲后,才从心底喊出了“爸爸”——他仍然不习惯权威与秩序,而以母爱的标准来理解这个世界。

与权威相伴的必定是服从,这是电影中重要的课程之一。

因为对于伊凡而言,在母亲无条件的呵护下,他滋长了更多的任性,而任性是孩子气的主要表现。

父亲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结合着“权威”的课程展开“服从”的课程: “你还有两分钟解决你眼前的食物!

”“你还有30秒钟解决你的汤和面包!

”“坐下,然后吃面包和汤,明白吗?!

”面对虽然饿了却赌气不愿意进食的伊凡,父亲不断地拿出表来命令他。

“谁最后一个吃完,谁就得洗盘子。

”在海岛上进餐,父亲用男性世界的规则,取代了母性世界的规则:无论谁吃到最后一个,洗盘子的总是母亲。

第三课:暴力 在餐馆吃完饭后,父亲出去打电话。

安德烈刚刚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唤服务员过来付账,手里还拿着父亲的钱包,于是兄弟俩决定先看看包里到底有多少钱。

这时两个大男孩走过来,希望分享他们的钱,遭到拒绝后,一个大男孩打倒兄弟俩,抢了钱包就跑。

父亲开车将那个男孩追了回来,让他站在兄弟俩面前。

然后,父亲分别对兄弟俩说: “他打了你,现在他是你的了,做你想对他做的事。

” 在两个儿子分别表示不愿意报复时,他失望地羞辱他们:“你们裤裆里面都没有东西。

” “我没有准备好。

”安德烈为自己辩护道。

“你应该一直作好准备的。

”父亲反驳说。

“和平”是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应然)这一理想与浪漫的态度来理解的,而“暴力”则是从这个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实然)这一现实的态度来理解的。

对男性而言,宣扬暴力也许错了,但用暴力的形式保护自己以及家人,捍卫自己的尊严,却仍然是不得不保留的最后防线与不得不承担的特殊职责。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这次事件无非是父亲一手策划的一堂课。

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是父亲认为一个男孩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课程。

所以当伊凡说“你看到的,为什么不来阻止他们”,父亲的回答是:我在打电话。

第四课:惩罚 父性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你不符合这个条件,你将得不到父爱,甚至还将接受某种惩罚。

这个世界的规则,有一部分是人与人交往中反复博弈而来的游戏规则(如前面男孩间的游戏),还有一部分是权力者(父亲)为确保权威与秩序而制订的规则。

也许从“应然”的角度,后者是需要反思它的合法性的,但是世界与历史就是这个样子,你必须首先真实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在父亲的课程中,“惩罚”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惩罚。

第一次小小的惩罚是在钱包事件之后,父亲告诉两个儿子,他们的旅行结束了,他们要带上自己的包和钓竿,搭乘公共汽车回家了。

而当他们坐上公共汽车既懊恼又莫名其妙的时候,父亲又回来了,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小车——因为,父亲的课程还远没有结束。

第二次惩罚比较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

当他们在一个美丽的湖边经历了美妙的钓鱼、烧烤和野营之后,第三天又开始了新的旅程。

伊凡抱怨父亲的安排让他不得不中止了钓鱼,放弃了钓到一条大梭子鱼的机会。

父亲让伊凡“闭上你的鸟嘴”,并在伊凡继续絮叨时将伊凡和他的钓竿丢在一座桥上,自己则与服从的大儿子一道继续前进。

这是一次漫长的放逐,在旷野,没有回家的办法,也没有继续前进的可能,伊凡孤零零地坐在路边。

后来又下起了雨,他被彻底地淋湿,内心充满了绝望、无助与懊悔,自然还有怨恨。

直到这时,父亲的车笛才重新响起。

“告诉我你为什么回来?

为什么?

”伊凡坐回车上责问道,“你不需要我们,没有你我们生活得很好。

你为什么要回来?

” “你妈妈要求我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也希望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

”只有在这里,在快速前进的画面中,电影才透露了一点点隐藏着的信息。

但是父亲显然没有将更清晰的意图告诉儿子,因为他知道,男性气概所需要的一切,是不能通过传授和背诵获得的,它们只能通过经历和体验而拥有。

“为什么,就为了奚落我们?

”可惜,伊凡此时还不能够明白这一切。

第三次惩罚导致了最严重的后果,但就其本身而言,它确实有着清晰的教育目的。

在海岛上,儿子们要求去钓鱼,于是父子约定了时间。

可是,儿子们发现了一艘搁浅的沉船,为了钓到船舱里的一条大鱼,延迟了回去的时间。

“看我们抓到了什么?

”安德烈走向等待着他们的父亲,努力装出的喜悦并没有掩盖住他因为迟到而产生的忧虑。

“安德烈,现在几点了?

” “什么?

” “你的表几点了?

” “七点,爸爸。

” “你们应该几点回来?

” “三点半。

”安德烈低声回答。

“你有看见这条鱼吗?

”伊凡不满地插嘴,对他而言,重要的只是这条鱼。

“我并没有跟你说话!

”父亲站起来,走近安德烈,“你们为什么回来晚了?

” “嗯,你知道……”没有等儿子解释,父亲给了他两个耳光。

“你听到我叫你了吗?

” “没有。

”他得到了第三个耳光,“不要打我,你听我解释。

这条鱼……” “我为什么给你表?

” “让我看时间。

” “那么?

” “可我们抓到了一条鱼。

”他又得到了一个耳光。

“是我的原因所以晚了。

”伊凡不忍心看到哥哥因为自己而遭受这样的惩罚,“我们找到了一条船。

”但他被父亲推翻在沙滩上。

“别打我,是伊凡。

”安德烈步步后退。

“但你有表。

”父亲说着,又是一个耳光。

父亲想说的其实是:在船长缺席的情况下,大副就是领袖,就是发号施令者;当船长与大副都不在的时候,责任与命令权都将交在水手长的身上。

但是,两个儿子此时并不能够理解这些,他们被激怒了——当然,即使愤怒本身,也是必要的一课。

第五课:担当 母亲为孩子们准备好她能够准备的一切,让孩子们分享她用自己血肉化成的“乳汁”;但是父亲却告诉孩子,你必须自己来承担一切的职责与重任,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

这显然是父亲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像狼的生存法则一样,公狼会把刚刚断奶的小公狼从母亲的怀抱驱逐到家庭的狩猎领地之外。

“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把它追回来?!

”当安德烈告诉父亲有人抢了钱包后,父亲这样回答。

“建好你们自己的帐篷。

”每到一个新的宿营地,父亲都这样要求以前没有在野外生存过的儿子。

“脱掉你的鞋子,下来,像我一样做!

”“用你的手!

”汽车陷在泥泞中时,父亲要求儿子冒雨砍来树枝,三个人一道努力将汽车从困境中拉了出来——在这时,安德烈可能是第一次尝试着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明白了汽车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你可以很轻易地控制它。

“把柏油涂在小艇的每个缝间!

”当他们来到海边,是谁已经安排了小艇与出海?

“用力划!

”当他们的小艇驶向目的地——一个海岛的时候,突然半途熄了火,于是在父亲的强制式命令下,儿子们学会了划船。

“我们需要钓鱼的虫子。

”儿子伊凡向父亲请求道,因为他在沙滩上找不到虫子,而大海中的鱼儿是不吃面包的。

但是他得到的回答是:自己去找。

虽然如果我们仔细看片子的话,会发现后来儿子正是在父亲事先挖过并埋好柴油的土坑里,找到了许多虫子。

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在许多时候,就像电影中那个下着雨的黑夜,汽车陷于荒野的泥地,以及小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突然熄火一样,当女性将目光转向男人的时候,作为男孩(男人)的你还能将责任推诿给谁?

和前面钱包被抢的事件一样,这些仍然可能是父亲有意安排的课程,是使儿子们成为男人必需的课程。

父亲的课程其实远不止这些,电影中一些微妙的细节,在治疗儿子缺乏男性气概这一特殊的前提下,也可以视为特殊课程的一部分: “爸爸你喝酒开车?

”在旅程的开始,安德烈问父亲。

“是的。

”父亲回答。

——这是一个“违规”的课程,既要服从权威,又要用违反某种纪律的办法显示自己不是一个顺从者,这是男性的悖论。

一个风姿招展的女子走过他们的车前,父亲的目光一直被这位女子的臀部所吸引…… ——这是一个“粗野”或者“好色”的课程,这是真实的没有完全过滤的男性课程,其中有若干微妙的难以言说的因素,父亲也并没有展开这个课程,而只是“真实地”展示了这个课程。

整部电影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这样一个故事:单身母亲认识到父亲的缺席使得两个儿子(尤其是小儿子伊凡)的成长出现了问题,于是让他们的父亲来和儿子们相处一段时间。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培养儿子们的男性气概,父亲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来训练他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儿子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转变为真正的男子汉。

但是故事的结局却并没有在父亲的计划之中。

当父亲想要通过惩罚(耳光)让儿子们明白遵守纪律、信守诺言的重要,小儿子积蓄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出来。

他先是拿起刀子威胁父亲,然后又丢下刀子,跑到岛的另一侧。

那里有一个他原先不敢攀登的高台,这次,他在愤怒中义无反顾地爬了上去,并且盖上了达到平台上的木板,让追赶而来的父亲无法靠近他。

父亲想要绕着爬上去,向伊凡解释这一切。

但是,外围的围栏并没有那么结实,父亲从几十米的高处摔下去,没有任何解释,死了。

从电影的角度来讲,这个意外是让生活故事成为电影所必需的元素;但就生活与故事本身的逻辑而言,它并不是必然的。

如果从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因素的话,那么就是我们在承认父性之爱的必要性,以及进行父亲课程训练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考察这种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按何种顺序进行。

正因为父性之爱的长期匮乏,却想在短时间内加以弥补与强化,才导致了儿童柔弱的本性与刚硬的训练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因为一个偶然,酿发了电影中不可挽回的悲剧。

也许电影正是想通过这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最好的选择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失去父亲课程,从一开始就慢慢地对孩子进行父亲课程的训练,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增加这种课程的分量。

理应成为“日常食物”的父亲课程的缺乏,导致了男孩成长中的“营养不良”,然后在特定条件下以“药物”的方式加以疗治,这显然不是自然的教育,而只是一个隐含失败的课程。

(关于此点,可参看本专栏上期《爱的艺术》一文。

) 在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予了“父亲课程”极高的评价:父亲死后,安德烈和伊凡所做的一切,表明父亲生前想要实现的目的,已经在儿子身上萌芽与发展。

“我们必须把他带回去。

”在父亲的尸体前,安德烈对伊凡说。

“怎么办?

” “‘用你的手’。

”这是在车陷入泥泞时,父亲命令儿子将树枝塞到车轮底下说的话,现在安德烈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义:用手,而不只是用美好的愿望;用自己的手,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人。

于是他们砍来树枝,历经千辛万苦,将父亲沉重的尸体拖到了小船边。

第二天,两个孩子将东西搬上船,开动马达,载着父亲的遗体返回陆地。

但是,靠近海岸时,小船触了礁。

安德烈跳入水中,将船拖近岸。

兄弟俩一次次地将东西搬到岸上。

当他们将东西装上车子之后,却发现触礁的小船正带着他们的父亲渐渐地沉入大海。

“爸爸!

”伊凡第一次发乎内心地喊道,并在这一刻突然领悟——父亲和他所做的一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然后,安德烈开动了车子——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他们经历了“儿子的课程”,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从片名《回归》这个词语的隐喻中,我们可以将此片和父亲之旅的神话——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回归故乡的故事遥相呼应。

奥德修斯的故事可以视为父亲(丈夫)通过在外流浪确认自己身份与意义的象征,而此片则通过父亲的缺席与回归对儿子成长的影响,向我们揭示了“父亲”这个古老词语不可或缺的价值。

 2 ) 《回归》:成长的归途是条单行线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509.html从星期天到星期六,是时间的轮回,从离开家到回到家,是空间的归途,可是,当和陌生父亲的外出度假变成一条死亡之路的时候,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无法完成命名,是失去还是得到?

是教训还是收获?

是消除隔阂还是磨砺成长?

当父亲从瞭望塔高处跌落,当小船从海面上沉没,当这个世界只剩下车辙、破屋、森林和海浪的时候,回归有时候只剩下对现实的无情接受,只剩下埋在内心深处还没说出口的爱,只剩下留在那些黑白照片里模糊的记忆。

死亡似乎来得太过突然,曾经有过挂在嘴边的威胁,有近乎疯狂的举动,有满含仇恨的冲突,但是当伊凡超越内心的恐惧爬上几十米的高塔,全然不顾后面追来的父亲,执意以赴死的决心对抗压制自己的权威时,他或许仅仅把死亡看成是一种报复的行动,甚至只是一个让父亲妥协的想象物,爬上去,盖上盖子,独自在高塔上哭泣咒骂,是战胜了曾经的自己,却无法隔离父亲最后想要保护他的冲动。

但是那只手还没有伸出,却从最高处跌落下来——没有呼喊,没有挣扎,只是睁着那不想瞑目的眼,就那样突然死去。

不管是伊凡,还是安德烈,都没有想到这是最后的结局——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父亲冲破伊凡的种种阻碍,追上了他,并且最后拥抱他告诉他:爸爸是爱你的,在对视和哭泣中,伊凡或者也对父亲说,是的,我们也爱你;最后的结局是在无人的小岛上,父子三人最后消除了隔阂,一起坐上那艘小船,装载着钓回来的满满一船的鱼,回到家里,一家人从此温馨地生活。

或者,即使从高处坠落,身为飞行员的父亲也应该只是受了点轻伤,以装死的方式使得伊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在用树枝拖回父亲身体的时候,在学会了各种生存技能之后,突然跃起身来,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你们已经学会了长大。

可是,这一切都是想象,现实的残酷是,父亲的确已经死去,无声无息地死去,睁着眼睛死去,带着遗憾死去。

甚至最残酷的结局并不只是死去,当伊凡和安德烈将父亲拖到小船旁,当他们驾驶小船回到岸边,当他们准备将父亲的遗体运回车里回家,没有拴住绳子的小船却随着海浪飘远了,两个孩子远远看着,却无力把它拉回来,而且,海水慢慢灌进了船里,渐渐地,那一艘小船完全被海水浸没,连同父亲再也没有动过的遗体,沉入深不可测的海底。

死去,并且消失,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只有不停歇的浪花,只有飞翔的海鸟,一切恢复如初,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而被带走的死亡,对于两个孩子来说,才彻底感受到了现实的无情,最后大叫的“爸爸,爸爸!

”甚至没有了任何回应。

在哭声里,在叫喊声里,一切都是那么无力,从出发到回归,从来不是简单的折返,即使安德烈以倒车的方式离开了现场,即使伊凡在巨大的代价中收获了成长,可是,那离开12年又回来的父亲,那严厉而冷酷的父亲,那正面发生过冲突的父亲,却永远不会一起回去了,永远葬身在海底,永远变成了在黑白照片上的回忆。

痛苦而残酷的现实,就是以这样出乎意料的方式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星期六,安息日的星期六,超越了轮回的时间,就像父亲一样,也永远无法回到那个起点,回到出发的那一天。

可是不管是出发还是回来,其实在伊凡和安德烈身上,早就有了那种残酷,早就有了某种分离,甚至,那种残酷和分离更持久,12年,是父亲离开又回来的时间,当没有见过的父亲突然出现,当一个陌生的男人闯入生活并且主宰生活的时候,持久而变得麻木的分离其实并没有换来惊喜,相反,却变成了隔阂。

他们小心翼翼地看着眼前的这个男人,他们没有叫一声父亲,没有上前拥抱,对于他们来说,没有父爱的12年同样是一个如噩梦般的时间段落,所以父亲的闯入注定有一个未曾预料的结果,注定会在无法消融的隔阂里埋藏着悲剧。

只有那一张四个人的合影里,他们都留下了欢笑,可是对于伊凡和安德烈来说,照片里的记忆是模糊的,它甚至也只是一种想象,从来没有走进过生活,如何会有宽容的爱?

所以,当父亲提出一起出去度假钓鱼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他从哪里来?

”他们不知道12年来他去了哪里,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出现,不知道如何和这个父亲相处?

“父亲”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没有名字,没有称呼,只是张开口叫着。

所以,从离开母亲离开奶奶离开那个家开始,三个人几乎就陷入到一种矛盾和冲突中。

作为安德烈的哥哥,似乎退让和妥协地更多,他即使不熟悉眼前这个男人,但至少不怀疑是自己离开多年的父亲,所以他一路下来基本上都听父亲的话,什么时候吃饭,如何搭建帐篷,怎样砍伐树枝,如何将陷在泥里的车子推上来,诸如此类,几乎都是在父亲的指导和命令下完成,虽然在他心里有怨言,有不服,甚至有被打了耳光的愤然,但最后也总是回归到作为儿子的角色上来。

但是,对于弟弟伊凡来说,却完全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刚一上车,父亲就告诉他们如何称呼自己,“叫我爸爸,像个儿子一样。

”爸爸是儿子的爸爸,儿子是爸爸的儿子,这是很清晰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里,父亲一定是发号施令的,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一定是制定规则的。

所以在父亲的严厉、冷酷甚至决然中,本身性格就桀骜不驯的伊凡,完全无法适应这样一种父权。

车子开了一段路,伊凡说肚子饿了,父亲却说,还没到应该吃饭的时间,几乎不再理睬他,而等到到了小镇找到了吃饭的地方,伊凡却又不想吃饭了,他说不饿,其实是主动和父亲形成对立。

而父亲也从来不会妥协,给伊凡两分钟吃东西实际上就是最后通牒,当时间流逝,他没有吃,当时间终止,他依旧没有吃,而父亲也在规定的时间结束之后,离开了餐厅上了车。

谁都不想妥协,谁都不想让步,其实父亲和伊凡在性格上有着相似处,针尖对麦芒,在强硬的对立中自然走向了冲突。

父亲有着自己的原则,对于孩子也从来不听他们的想法:要像个儿子那样叫爸爸,要自己学会处理事情,要在规定的时间里遵守约定,在应该出发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而在这样的规则面前,伊凡越发无法忍受,越发将父亲当成敌人,也越发泯灭了应该具有的父子之情。

在两人手上的钱包被抢走的时候,父亲却顾自己在打电话,等父亲开车将那人抓来交给他们,并说了句“做你想做的事”,他们却故意将那人放走了;当伊凡留恋那个可以钓到鱼的地方而问开车的父亲:“我们为什么必须走?

父亲不由分说将他和那根钓鱼竿留在一座桥上,然后开车和安德烈远去,伊凡一个人看着途径的卡车,看着无人的草地,听着青蛙的鸣叫,孤独一人,内心充满了更大的怨恨,而当那场暴雨将他完全淋湿的时候,父亲的车终于返回,坐在车上的伊凡狠狠地说了一句:“告诉我你为什么回来?

”然后说:“没有你我们和妈妈、奶奶过得很好。

”在他看来,离开12年的父亲就是一个多余人,而且回来之后各种奇怪不近人情的命令更不像一个爸爸,所以在伊凡看来,宁可不要这个父亲,宁可维持曾经没有父爱的生活。

在父亲的命令下,他们将车从泥地里拖出,在父亲的规定中,他们给小船刷上沥青,在父亲的指示下,他们奋力滑动小船去往小岛。

而当父爱变成父权之后,对于伊凡来说,内心的怨恨越来越强烈,父子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父亲给他们喝点酒御寒,伊凡喝了酒却不喝父亲给他的开水;父亲叫他洗碗,他却将父亲的碗扔进了大海里;父亲叫他们呆在原地,他却偷偷拿着刀,和安德烈去捉虫……甚至他在和安德烈睡在帐篷里的时候,也悄悄地告诉他:“他一直在说谎。

”“如果他再碰我,我就杀了他。

”而那次和安德烈划船出去钓鱼,完全是他实施报复的一次行动。

父亲给了安德烈表,叫他在规定时间里回来,安德烈果真在规定时间叫伊凡划船回去,但是伊凡执意不肯,不仅将船越滑越远,而且还登上了一艘沉没的舰艇,在船神的那个大坑里钓到了一条大鱼。

拖延时间,远离小岛,对于伊凡来说,内心的渴望是离开,离开这个陌生的父亲,离开严厉无情的父权,而这一次报复行动也终于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作为事件的导火索,当两个孩子回到父亲身边的时候,父亲问他们为何没有遵守时间,在没等安德烈回答,一个耳光就过来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而在一旁的伊凡再也无法遏制怒火,大声喊道:“是我的原因。

”然后冲着眼前的父亲说出了内心压抑的声音:“我恨你,你别想伤害我们。

”伊凡不顾一切地奔跑而去,越过树林,越过草地,终于爬上了从来不敢爬上的瞭望塔,那是一种战胜自己的疯狂,当初父亲带着安德烈爬上去看岛上的风景时,他借故脚伤没有爬上去,实际上,在他内心来说,这是一种恐惧,那时候,在另一座瞭望塔上,当小伙伴和安德烈从踏上跳下大海的时候,唯独他没能从高处跳下,所以他成了胆小鬼,成了笨猪,成了大家耻笑的对象。

而现在,他站在了最高处,这是对他自身的挑战,也是对于打破父权控制的挑战,一种成长,似乎在这样的冲突和毫无退路的情况下,才能激发动力,才能战胜恐惧,可是,伊凡并不是收获自己的成长,相反,他却为这种成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爬上高塔的父亲,喊着他名字的父亲,希望和他对话的父亲,甚至可能于他谅解的父亲,却在伸出手握住一块朽木的时候,跌落下去。

从此无息。

冲突画上了句号,矛盾走向了终点,以这样一种死亡方式消弭父子之间的对立,一定是一个悲剧。

父亲似乎从来没有成为他们理想的父亲,没有给他们那种温暖的父爱,但是这样一种无声的死亡,这样一种睁眼的离开,乃至最后被大海吞没的消失,对于伊凡和安德烈来说,一定会变成内心另一种恐惧,他们回家,却永远失去了一个名叫“爸爸”的人,尽管他一直是陌生人,但是记忆中再也无法抹去,照片里再也无法去除——父亲的车子上永远留着和孩子的合影,伊凡的抽屉里永远保存着一家四口温馨的照片,安德烈的相机里也装着这一次旅行中的所有微笑,是的,那相册里最后一张照片,是父亲抱着那个孩子,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无论是安德烈还是伊凡,或者这记忆中有过的父爱也会成为一种永恒的思念。

相处中有矛盾,有冲突,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但是伊凡战胜了高处的恐惧,无形之中孩子也在父亲的身边学会了划船、开车、用树枝拖拉沉重的物体和遗体,只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接纳父亲,还没有学会警惕大海吞噬的危险,还没有用自己的宽容消除隔阂,回归之后,他们也需要另一种方式的成长,一种永远没有父亲在身边的成长,一种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恐惧的成长。

从星期天到星期六,是创世的七天,而在目睹死亡的过程中,时间绝不意味着失去,而是一种获得——父亲离开的12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神秘的时间,而当12年后父亲回来,时间或许也完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回归。

而12年父亲的离开和回归,12年父爱的消失和变异,12年父权的隔阂和对抗,似乎并不只是一个家庭的遭遇,2003年的电影,似乎在安德烈·萨金塞夫的世界里,变成了一个政治隐喻,就是在12年前的1991年,一个名叫苏联的国家正式走向了解体。

 3 ) 大力士佳片

讲的是父子关系,血缘纽带加上同性之斥(甚至之仇),以及深藏的情感和相互影响(尤其是父对子),生涩而粗砺。

原以为是个慢慢扭转的温情片,结果碰上挺震撼的情节突转。

父子关系虽然复杂微妙,实际上电影拍得简明清晰。

为了简化,有些地方始终是谜而不(也不必)解之。

我想到,男人似乎都是从“逆子”走向“严父”。

 4 ) FIFF23丨DAY1圆桌《回归》:最怀念过去的人可能都在这里

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franzcopy、@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

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franzcopy3星。

说实话前半段我还是真的不能忍受,那种过于父权的表达让我数度想关掉电脑。

但是在后半部分惊人的转变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种“反面”内容的魅力,那是没有解药的毒素,是代代传承从不停歇的祸根。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4星。

本届少数几部能被称为纯粹的电影之一。

场刊嘉宾 Joyside3星 萨金塞夫一天晚上梦到上帝,上帝问他你现在拥有一个复活的权力,你是愿意复活苏联还是愿意复活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萨金塞夫突然脸色难看说道:我宁愿复活斯大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4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对长镜头、色彩和音乐的运用十分娴熟自如,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克制,摄影展现了俄罗斯全程灰蓝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

内容可以从亲情、政治两方面解读,我比较喜欢的是弑父这个主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环节。

主持人 子夜无人刚刚有人提到了结尾的惊人,那么想请大家谈谈,这个宣示和解“无效性”的结尾,在电影前面建立的铺垫是否充分?

打个比方就是这个结尾相当于一个人抽了你一耳光,那么在他打你之前,你有没有感受到他潜在的敌意?

场刊嘉宾 franzcopy看起来两兄弟都对父亲有所反抗,但最后父亲意外身亡、尸体被水吞没之后,他们还是爆发出了对父亲依赖的本能。

后来我想了想,我觉得这种反抗其实是无效的。

场刊嘉宾 Joyside一种弑父的无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觉得有点突兀,因为前面对父亲的态度是暧昧的,最后甚至还没让我把善与恶的关系理清,父亲就突如其来的殒命了,以至于有种导演给了我结论,然后我倒推回去理解前面导演的态度。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在电影当中具体有从哪些时刻感受到,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和解的结尾呢?

场刊嘉宾 Joyside父亲责怪钓鱼的时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到父亲死的时候。

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导演会给这么凌厉的结局。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当时也没有,前面还是有一些温馨的假象的。

场刊嘉宾 franzcopy父亲死了我真的吓到,好像看到jump scare。

主持人 子夜无人主要想看看,大家感受到的是“欺骗性”偏多,还是“水到渠成”更多?

场刊嘉宾 franzcopy会很意外,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突然倒是可以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一直觉得最后会是孩子们反抗,逼父亲妥协或者孩子们直接逃跑这种折中的方案。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倒是觉得父亲在开头无缘无故出现,也可能突然就消失了,父亲的背景,之前为什么消失都没有很好的交代。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本届其实有不少电影是关于父子关系这个主题的,同在无人知晓单元有《野蛮入侵》,主竞赛单元有《父与子》,还都是俄罗斯的,大家觉得本片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Joyside俄罗斯有个父亲叫做苏联,苏联也有慈父。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这个很残忍很冰冷,《父与子》那种更多是一种朦胧感。

这种决绝感还是很罕见的,他完全不掩饰那种令人有些不适的强势父权。

我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政治隐喻,看完翻影评才知道可以这么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前两部的父亲可以理解为实际个体的父亲,他是有妥协有温度有情感的,回归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当做父权的隐喻,他的一切“温情”都是宏观对微观虚假的“安抚”罢了,所以前者可以感人,后者只会吓人。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感觉很难从《回归》里面的父亲身上感受到人性,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很惊叹的一点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表,也变成了父亲一样的人。

那个大儿子最后表现出的那种姿态,其实就是他父亲那样的;他虽然没有像小儿子那样强烈的反抗,但其实也不想这样的(尤其是结尾因为弟弟贪玩而导致自己回来晚了那里),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忍受顺从,成为那个样子。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的亲子关系有种加强加狠版《宝贝男孩》的感觉,让我不适。

场刊嘉宾 franzcopy《宝贝男孩》比这片差一些,它太碎片化,不如《回归》那么明确。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宝贝男孩》依然是具体的父亲,所以最后给出了和解的空间,《回归》没有,要么反抗要么逃跑要么顺从。

只不过两个爹都很烦人罢了。

萨金塞夫的电影的好像最后都是不可调节的,这是他高级的地方。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第一次看他电影是《无爱可诉》,当时我很诧异,怎么有人能拍出这么冷血的东西,后来我才看了他前面这些,原来处女作就已经是这样了,他的电影一直是撕裂“和解”的可能性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但是《回归》的结局某种程度上算是好的结局吧,《利维坦》和《无爱可诉》是完全冰冷的,没有希望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下面大家就详谈一下这对父子和政治表达上的紧密度。

场刊嘉宾 Joyside弑父之后路在何方,继承的精神遗产依旧如附骨之疽般常伴左右,悖论的是,杀死了父亲,就杀死了自己。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其实单从电影看没那么容易和苏联啊俄罗斯啊联系到一起,只是说把电影看成政治的隐喻的话结局的决绝就合理很多了。

场刊嘉宾 franzcopy总而言之:萨金塞夫真的敢想敢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结尾父亲从一家人的合照上消失感觉很诡异。

从开头父亲came from nowhere 到最后沉入水底从照片上消失 也可以认为可能父亲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杀死了内心的“爹”。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回归》在萨金赛夫作品里的维度。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最佳罢了,他的五部电影我都看过。

如果把父子关系看做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我其实觉得俄罗斯人也没多怀念苏联,可能还不如b站的人怀念。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是的,我刚想说精苏。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franzcopy要我说,怀念个屁啊,那父亲掉下去的时候我虽然很惊讶,但还是一阵窃喜罢了。

“这老东西终于没了”,这样结尾很精彩罢了。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导演个人网站上有很多好看的照片

陌生的父亲他喝着酒 开着车 看着后视镜里和一个陌生女人12年前生下的两个孩子看着后视镜里街上另一个陌生女人摇曳生姿他看着孩子跨在悬于海面的树干上浸在暴雨中钓鱼他不接受孩子捕的鱼不接受孩子的询问不接受孩子的散漫懦弱淘气他说在外边吃了太多的鱼他说妻子请他和孩子共处他说自己也想和孩子共处他把小偷抓到巷子里逼孩子们施以报复奚落他们没种他把孩子们的营帐打翻把一次悠闲旅行变成酷烈的生存考验他的神秘通话他的神秘交易孩子在日记上写道“他再碰我一次,我杀了他!

”他带着孩子们造一条小木船带他们到自己开掘的荒岛上他避开孩子们 挖出埋藏已久的宝箱藏入船舱他追着惧高的孩子 爬上铁塔“伊凡,听我说!

”他颤抖的手尝试抓住铁塔顶端颤抖的木头讲不出最后想对伊凡说的话他从塔上跌落他躺在树枝上孩子们把他拖到船上他带着所有的秘密沉入海里“爸爸”他的孩子 第一次真心地呼唤他灰蓝的海面 暗涌流动青空中 乌云笼罩着远际多彩的天色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说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和谁分享宝藏和秘密Acen 2023.5.20

 6 ) 生而。

回归,看完了。

这完全是应该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电影,没有锡兰,阿彼察邦那么难以让人接受,这部电影艺术与类型感融合的非常好,这个开头就拉开一堆电影了,为什么没人看?

更厉害的是这居然是处女作…处女作就能拿金狮,这太厉害了…看没看过导演的电影总有种与预期错位的美感,我原先以为这会是一个巨闷巨古典主义范的电影。

生活性的压迫感与窒息感。

一个懦弱的犬儒和一个矛盾的两面人。

小男孩的表演真不错。

和金都一样,是那种只能让老一辈人产生困惑而无法理解的电影。

还不够狠,还不够反,但因此有一种可贵的现实性。

你要说国产爱情电影差金都多少,那金都就差回归多少,而你要是觉得金都不如什么北西,情圣,前任,那这片子你大概率也欣赏不来。

生而矛盾,生而愤怒,问题真正的悲剧性不是愤怒,矛盾,而是生而。

生而痛苦。

现实残酷。

6分。

 7 ) 回归

色调、音乐。

俄罗斯人独特的脸部轮廓。

寒冷的建筑、景色。

看上去一切更像一个视觉作品,有种宗教意念的东西在潜伏。

电影的主要线索是父亲,亲情本身是岛屿。

岛屿的概念应该是有人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个世外天堂;孤独的时候,它意味着漫长的隔绝。

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一座岛屿上俄罗斯、西班牙以及希腊电影,给了我审美疲劳以外的另一种精神滋润。

我是像写小说一样去看这些电影。

痴迷阿尔贝•加缪景色描写的景色。

如同有人曾经这么说过,词语本身很狭窄但是人却觉得无比宽广。

电影里就拥有了这一种等同于词语的魔力。

宽广之中,附加深色的压抑、和一些爱之类让人摸棱两可的抽象事物。

两种极端相反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会是另外一种极端。

走向极危。

结局有诱人的未知。

段的意思就是。

视觉的魔力以及本身命题的多重混合。

我像喜欢「第一个人」一般喜欢这个故事。

第一个人发生在热带的阿尔。

回归发生在遥远的俄罗斯。

技巧的渲染只是为了将故事说得更具质感。

适合深夜的电影。

质感如同沉浸在深海海水里的影象。

高潮出现在父亲的死。

他死得真容易,一块木板的脆弱,和电影漫长的各种渲染比起来,仿佛一个讽刺。

我记得男孩们那之后的脸。

布满未知。

有人会对故事所有的细节进行分析。

但是,好电影本身就充满值得称到的细节、以及呼应。

但是放遥远来看。

所有看电影的人应该只是需要一种突然下沉的重量。

有些东西是需要在看到、听到以后给自己思索的空间。

否则我们永远只是之前的我们。

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天才童星随后的死亡。

这都是迷离的色彩。

至始至终。

回归都似一部沉静的悲剧。

事实上悲剧就是因为,你当它是一个正剧。

 8 ) 干净而纯粹的电影《回归》

题记有一段时间,甚至于现在,俄罗斯文化对我的影响久久不能忘怀。

乡愁,土地,和野蛮这三种是我对俄罗斯文化的第一印象,其中影响我最深的仍然是塔可夫斯基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美国文化和俄国文化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形成了两股极具分裂的力量。

从现在通看历史,我仍认为美国电影文化要比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影响力要大,因为俄国的电影文化不如美国电影做的精美,包括当时的很多苏联的电影流派到最后影响力越来越小甚至于无。

《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电影的影调冷冽到了极致,除了父亲开的红色的车,几乎没有其他颜色。

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里诗人流亡意大利开的也是一辆红色轿车,究竟是由心底的抒发还是向塔可夫斯基的致敬只有导演本人了解了,但不难看出塔可夫斯基对俄国电影的影响仍然存在。

电影当时是2003年,播出之后影响力很大,被认为塔式的俄国电影又再一次崛起,但从现在看来,虽然有塔式电影的影子,但仍然没有延续的趋势。

导演本人说:故事是以寓言式的故事讲述,不想因为他自己的解读影响了观众的解读,但是只要循着自己内心来看一定会在电影中得到自己的答案,这点故事空间的延展性足以让钻牛角尖的影迷们内心雀跃。

再讲讲导演本人的,就能让人更加客观的看待一部作品。

导演是1964年出生,同时代的中国导演应该是娄烨和管虎会比较接近他的年龄。

娄烨是95年拍摄的《周末情人》,00年拍摄的《苏州河》,而萨金赛夫是2003年拍摄的处女作也就是这部电影,相对导演里起步算是晚的。

因为是以演员身份毕业,他当时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拍片,一直到很久之后才进入一家电视台有机会拍摄电影短片。

《回归》对他来讲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如果对于刚毕业的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让你十年内都没有机会拍摄电影。

而十年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

故事本身很简单,12年没回家的父亲突然回来要带两个儿子安德烈和伊万去旅行,旅行期间用近乎暴力男人的方式教导两个儿子一些道理,最终伊万终于忍受不住跑向高台,父亲在爬上高台的时候失手掉下去摔死,而安德烈和伊万用父亲之前教的技能造了一个木筏,木筏最终落水,父亲和父亲很久之前埋藏的盒子一起沉入海底。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怎么这部电影做的这么干净?

”没有一丝浪费的嫌疑,镜头仔细观察之后发现都是近乎打磨好的,演员台词没有一句浪费,表演没有一丝夸张。

这样之下的控制力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冷酷和严峻。

关于摄影的调度,虽然没有很长的镜头调度,但是仍然能看到导演对于长镜头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之前也有想过一模一样的调度,可是我的镜头单纯的为了长镜头调度而牺牲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有一段时间我还误以为这是一种风格,后来我明白我错了。

全片出现的很少有配乐,基本上都是干净的对白和环境里的声音,这点也很喜欢,不煽情。

剪辑上对于演员的表演处理的也很干净,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里很少出现三个人以上的景别,伊万,安德烈和父亲几乎是分开的,这也是加强隔阂的一种镜头处理的方式。

影片的开头出现在海里,安德烈和伊万和玩伴们一起玩,伊万因为不敢从高台跳进海里被小伙伴亲们嫌弃。

而第二天伊万和安德烈在一间废墟的工厂里撕扯回到家里发现母亲告诉自己父亲回来了。

父亲躺在床上在睡觉,母亲留给安德烈和伊万的是背影,奶奶一个中景链接了一个眼神的近景。

父亲睡着时的羽毛,以及安德烈和伊万翻找的相片。

这些处理我不想刻意的解读,但是我能看到某种影像独一无二的叙事魅力。

很多人都试着解读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可是电影看到四遍,最吸引我的还是这种视觉极强的处理。

所以说这部电影包含着制作者的纯粹,和干净。

越是干净而纯粹的东西引起争议就是越多,这点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本来还想多写一点,但是就想写到这里了。

这部电影让我很激动的一点就是,我仿佛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电影大门,那扇门如同伊万追赶安德烈的那道门,有若隐若现的光芒,但是走进去之后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9 ) 回归

《回归》是讲父子关系的。

十二年未归家的父亲某日突然出现在两个孩子面前,两兄弟对父亲的印象只有很小的时候与父亲拍的一张相片,并随父亲到一个偏远的小岛旅行。

父亲用他简单明了奖罚分明的处事作风,赢得了安德烈的崇拜和顺从,也遭到了伊万的反感和抵触。

居中反复描写伊万的反感情绪,到最后冲到了一个极点,伊万拼命地奔跑(电影开始也是这样),心中愤怒不满,直到爬上高高的瞭望台,意外发生了,由于伊万恐高,父亲想要帮他却抓到一块朽木送了命。

看到这儿时,我大吃一惊,瞠目结舌。

影片最后伊万和安德烈决定带走父亲,两人拖着父亲,摄影师总给父亲面部特写,叫我总有:“呀,他没死!

”这样的感觉。

但他还就是死了,最终沉入海底。

  《回归》这个题目起的很好。

除了说父爱的回归外,片中伊万和安德烈这两个名字象征着俄国电影的回归,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安德烈塔柯夫斯基的成名影片叫做《伊万的童年》。

 10 ) 父权意象下的政治寓言

如果他是我的爸爸,我不会接受;但片中的他所饰演的爸爸,让我很喜欢。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单纯的讲述父子情深的故事,它不会捧回一尊金狮,因为类似的故事多得去了,不必我一一道来。

它所讲述的其实是政治。

遭遇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如何找寻自己的回归之路?

父亲离开孩子的时间正好和苏联解体的时间一样长,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在这12年里早已失去了方向感。

于是,一个专制式的父亲带领他们进行了一次荒岛之旅。

但这突如其来的父权显然让孩子无所适从。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一种政治式的隐喻。

影片用色很冷,除了那辆红色的汽车。

影片的人物不多,景致则愈显孤独。

正是色调和环境的双重孤寂构成了影片的主调。

对于父亲,这是一次如何做父亲的回归,对于孩子,这是一次父爱的回归,尽管当他俩理解到这份爱的时候父亲已经在没有渲染中死去。

而当父亲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时,画面的构图犹如耶稣受难时的景象,这如何不是一种隐喻。

事实上,正是双方心灵的回归共同完成了兄弟俩最后的回归,他们居然回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还是俄罗斯电影的回归。

1962年,塔尔科夫斯基的一部《伊万的童年》首次为俄罗斯捧回一尊金狮。

而这一等,就是40年。

更巧的是,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叫Andrei,而小儿子Ivan的性格有点像《伊万的童年》里的Ivan。

这部影片更被《纽约时报》评为:“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失落的兄弟俩精疲力竭地回到车中,弟弟无意间翻出那张褪色照片,可那个原应存在父亲位置的地方却空无一人。

而大儿子旅途过程中拍摄的很多张照片中也没有任何一张出现过老爸的身影。

【注】这部电影是2005年底在CCTV-6看的,当时只写了一点草稿,直到2006年初刚放寒假时才补充完全。

这也大抵是我挖掘电影政治内涵的滥觞,当然也包括其宗教意象。

即便除却这些,这本身就是一部很美的电影,故事也不错。

《回归》短评

佳片有约放过,当时困得不行,现在也没什么记住的情节 @2011-04-10 12:53:56

6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较差

这个爹真是又典又臭,暴力易怒自以为是,以后再听到说父爱如山的我直接愚公移山

8分钟前
  • Alistair
  • 较差

吹啊吹,这种垃圾剧情脑瘫逻辑就硬舔。什么严厉的父爱,这是一个正常人父亲?你看看谁会这样。儿子这边也是离谱,这也是正常人儿子?跟仇人一样,你看看谁会这样。剧情交代的一点都不清楚,结尾也是莫名其妙,就这?你非要爬上去?爬你吗呢,过会人家说不定就自己下来了。还有那些说政治隐喻的,我呸。如果剧情是故意激怒让儿子把他给杀了,估计又会有一群脑瘫在哪舔什么冷酷无情的父爱什么不再懦弱什么的。垃圾就是垃圾。除了镜头用的好,其它都是垃圾,失望,浪费我时间。

12分钟前
  • 时间物质情
  • 较差

神经一样•ᴗ•💧看得好压抑

17分钟前
  • Xxx
  • 很差

这才是影响最坏的电影吧,何等的末世感

18分钟前
  • Conti
  • 较差

1.脱离社会环境的七天,父亲形象缺失与回归,男孩们最终成长为父亲要求的样子,一个完美的圆圈。压抑而又美丽的蓝色。2.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更有深意。

23分钟前
  • Eleanor
  • 推荐

9,本来以为是部感人的励志片,没想到后来的展开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冰冷得太残酷了,一丝暖意都无,不过空镜头真美

25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伊凡个蠢东西太招人厌了。。。。“你怎么知道他是我们的爸爸”“妈妈说的”

30分钟前
  • 大菜虫
  • 还行

好严厉的父亲

34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似有似无的政治寓意,似是似非的父权统治,似是而非的男孩成长。片子每个镜头都加着偏蓝绿的滤镜。怎么会评分这么高?!

37分钟前
  • pazuzu
  • 还行

原来是政治隐喻

39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父子之间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细节

41分钟前
  • 纪良生
  • 还行

抛开政治隐喻,我更倾向将其视为纯粹而极端的生活寓言。面临突如其来的成长历炼,神秘险象、意外丛生,体感精神的上升下降,在现实中付之坠落与沉没。像小船一样被放逐,像父爱那般接受无从,结果却是正常秩序的回归。然而,某些东西终究是要被留下来的,就像照片里父亲的影像,似乎存在,从未离开。

44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强烈的似是而非的寓言感 符号隐意与具象呈现内外表里相辅相成 对作品视听语言及风格把握竟然在第一部长片作品中已经显现出某种老道的成熟 野心与才华几成正比 萨金索夫这位导演或许也是俄罗斯电影艺术的一次回归集成

46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心灵终归在无迹的空间

50分钟前
  • 小屋乌
  • 力荐

两个人钱包被抢,追讨不回,亲爹缉拿劫匪让其报仇,结果两个都不动手,活该被抢,小儿子那么讨厌自己爹,何必还一起外出呢,导致父亲高台跌落惨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引进。

51分钟前
  • 云中雨阳
  • 还行

高度抽象的电影。说它是父子情也好政治隐喻也罢,都行,但那不是电影的全部。导演所追求的是普遍意义的现代神话,因此电影刻意把舞台从城镇移往孤岛,通过剥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去审视原始化的爱,并通过死亡完成这个神话。但导演明显犯了脱离俄罗斯文化的错误,结果弄得实际成品更像是个西欧神话。

54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觉得父亲可严厉但不要强权

59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没有遇到动物的岛屿

1小时前
  • Echo
  • 较差

①那种父子失散多年后再度面对彼此,所产生的亲子冲突和情绪波动,让人印象深刻②执拗柔韧,富有主见,弟弟伊万的表演极具爆发力③冷峻克制,唯美诗意,回归人性,回归细节,摆脱了那种宏大叙事的苏俄模式

1小时前
  • 红袍修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