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很久还是想完整地写一下《骨及所有》。
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在啃蛋白棒,玛伦咬住女孩的手指时,我在屏幕外喀得一声把谷物棒咬断。
从那一秒开始所有情绪像大雨一样,倾泻下来。
我真的好爱这个电影,它从各方面都给予我一种不安而陶醉的享受。
故事里的食人癖者其实要有别于我们普遍意识中的食人族,他们不是因为信仰或是传统去吃人,而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是天生的习性。
不吃人,就活不下去。
和汉尼拔更不一样,汉尼拔是为了他的愤怒去吃人,为的是一种很大的东西,他看到众生,感到失望,进而要实施惩罚。
这也和他的童年阴影有关,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而电影里的主角们,他们为的是一种更小的,更私人,更纤细的东西。
就是爱。
没有爱,我们活不下去,我们凭借爱赖以生存,这一点也不血腥,更不是猎奇。
这是一种存在于庞大的人群和社会之中,被不断忽略和边缘化的痛楚。
玛伦比李,比萨利更成熟的地方在于,她其实是得到过爱的。
她被父亲爱过,虽然最后她被他抛弃(她爱人的方式也和父亲那么像),但是爱是存在过的,在她的习惯和经验里,爱作为一种曾经历的情绪存在。
所以她才会有除了生存之外更多的东西去追求,她想要家庭,想要“归属”,想要寻找来处。
所以她要去寻找母亲,追寻着血液和另一种更为隐秘的线条,想要看到文明的存在。
而不是不停地流浪,逃亡,依循原始的欲望活着。
李则更像个孩子,小动物。
他没有得到过爱,但是他那么渴望被爱过。
他吃掉了父亲,借此明晰了自己的血脉,感知到世界的真相,多么残酷啊。
所以他要一次又一次地听玛伦的父亲留给她的CD,他想知道会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他爱玛伦,也毫无保留,他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为她狩猎,分食猎物,也都像未成熟的动物。
他的爱那么坦诚又慌乱。
萨利呢,他看上去经验十足,他带领玛伦了解这个边缘的族群,他同样为她狩猎,循着她的气味跟随她。
他已经习惯了被原始的欲望驱从着生存,长期的爱的缺乏症使他不正确地对待想要亲近的人。
他的不安不仅给了他人,也存在于自己的身体里。
玛伦像父亲一样,收回感情就像给出感情一样干脆。
她察觉到萨利的危险,于是立马便能够抽身离开。
但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过被激怒的原始动物比任何闪电,或者烈火都来得迅猛而血腥。
萨利毁掉了玛伦和李的安定人生,没有爱的孤独,让他用最惨烈的方式回归到黑暗中去。
所以这个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人群的幽灵借吞食肉体的温度活着,但是孤独才是最大的敌人。
食人只是外在的隐喻,真正困扰我们的还是爱,对爱的缺乏,对爱的渴望,追求爱的坎坷,面对爱的恐慌。
陷入爱情的人和陷入饥饿的人,没有本质的不同。
食人癖也是孤独症。
李最后对玛伦说,你还是吃了我吧。
我差一点哭了出来。
如果我们永远不能避免失去,那你不如吃掉我吧,让我在你的身体里,不用面对风雨,坚强地活着。
⭐ ◀ ▶ ⭐ ⭐ ⭐幹巴巴且單調的照著「公路類型」模板來拍的「食人題材」,深具普世情懷的「逃亡」與「追尋」的核心寓象;封閉、獨立、孤寂的敘事中並沒有加入更為骯臟與獵奇的「性」元素於其中,橫向比較算是「公路逃亡」類型中較為新穎與反傳統的;將殘酷的「身體恐怖」與腥甜的「青春情愛」相融合,頗為詩意的乘著自然美景環繞的荒野公路旅行;前半部分是於自我認識中「千裏迢迢尋母」的追根溯源,後半部分言簡意賅的說就是於千思萬緒中的妥協、釋然與成長;「人性」的道德矛盾同內心難以克製的「獸欲」生理本能的較量與反抗,於寓意的象征之內,「食人」只是萬千癮欲和冷漠的社會偏見表達的一種代表;父母與生俱來嗜血本能的遺傳「缺陷」和原生家庭的心靈創傷之痛;唯「愛」能翻越彼此內心藩籬,達到瞬間亦永恒的自由,有意「逃離」的末路人拖背負著落魄靈魂一路尋求內心歸屬與依偎;「人」一旦脫離社會,久而久之的孤獨就容易心理變態;「怪癖老頭兒」就是其主旨的表述核心,由歷來被殘食者的碎發編織而成的緊密相織的「馬尾辮」正是其對於親密人際關系建立的渴望喻示;結局同根一體的於曠野赤裸相擁與甜蜜纏綿,所有的茫然皆於此刻朦朧的短暫瞬間化為烏有,徒留真摯與熱烈的愛意的凝聚!
盧卡·瓜達尼諾 ★ 男 🔥 51 R 🔴 2022 🔵 意大利 🟣 2024 ▲ 1月 🟣 ➊ 🟣 24 🟢 55🟣 Ⅱ ≈ 131分鐘 🟣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0 0 0 4 7 🍁
主题:身为食人族的主角在公路上寻找真正的自我、对身份和解之旅。
(其中有一段lee杀死一个百姓后女主看到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开始与lee吵架。
)升华:作为食人族,要生存就嘚吃人,而食人族天生就是食人族。
5人物:甜茶有那种生猛热烈的气质,这是意料之外的,lee初遇时的眼神,又拽又暖。
女主到是没处理好医院那段戏份。
反而sully全场最佳,用他来串联起lee与maren的关系非常奇妙,也将本片再度拉高至比起食人,不曾被爱才是最残酷和真实的诅咒。
4剧情:主角们朝着虚无的目的出发,在母亲情绪爆发后开始小清新、释怀,再到最后血腥浪漫的结尾 就像是一部地狱颂歌。
4画面:作为公路片人美,风景美,“情”也美,用骨肉献祭。
5配乐:甜茶弑父那段配乐最佳。
3总分: 8.5
黑人女孩梅伦和单亲爸爸生活在一起。
晚上偷偷和同学玩咬掉其手指,父亲带他逃跑。
一天,爸爸留下她的出生证明和录音带抛弃她。
梅伦是吃人族,三岁就咬死保姆,八岁吃同学。
梅伦根据出生证明去找母亲,路上碰见老头苏利,也是吃人族,可以根据气味发现同类,他带梅伦去了一个要死妇女的家,带其死去后两人饱餐一顿,用头发辫辫子记录吃过的人,梅伦觉得他奇怪自己离开。
在便利店发现另一个同类年轻小伙李,他吃掉一个起摩擦的男人,两人开着他的车继续旅程,回李的家他看妹妹,两人相爱,李陪她找母亲。
路上又碰见两同类,又逃跑。
游乐场遇同性恋嗑药老板,诱骗后吃掉,去他家发现其有妻女,梅伦内疚。
梅伦先找到收养妈妈的姥姥,告诉她妈妈在医院,在特殊医院见到吃掉自己双臂的妈妈,护士有一封妈妈写给她的信,妈妈是吃人族,想自杀但一直在等她来找,而目的是要咬死她不让美伦继续痛苦。
出来后和李吵架出走。
老头苏利一直在跟踪梅伦,要和她一起生活,梅伦拒绝离开,苏利很生气。
李伤心回家了。
梅伦找到李的妹妹了解他的身世,李的父亲打骂兄妹,妹妹报警,李的父亲是吃人族要咬死李,李打晕父亲并吃掉父亲。
两人开车什么时候车坏了在哪就在哪工作定居。
两人开始正常人的生活,一天苏利来到梅伦家里威胁并让她一起走,李赶回两人杀掉苏利,但李因此受重伤,苏利来之前吃掉了李的妹妹。
李让梅伦吃掉他,来一次骨及所有的超级high的大餐。
自此两人性爱与血肉相融合。
个人评分:6.5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食人的电影,于是抱着好奇心看了一下,结果看了一眼简介,我就已经猜到剧情了,看完之后,果然,就是这么俗套。
整部电影是偏艺术片风格,画面、配乐都挺不错,有一种沉浸感。
片中对于血腥和暴力也是没有掩饰,表现得挺真实,但剧情就一言难尽了。
剧情是食人少女遇到了食人男孩,两个“问题少年”恋爱的故事,但他们的恋爱故事真的很俗套,从开头就能预料到结尾,就连具体情节都能猜得差不多。
剧情槽点也不少,例如那个神经兮兮的老头,总体行为很迷,还有一处吃完之后发现他有家人,女孩就很愧疚,我直接???
有老婆孩子难道不正常吗,对自己的行为这么不负责任,这么惊讶吗,我不能理解。
能看出来导演想借食人癖来描写社会上那些的边缘人,但看完影片,无论从正常人的角度,还是以他们的角度,我都无法得到共鸣,因为他们的一些行为真的无法让我对他们产生同情和感动,一句话解释就是“虽然他们失去了生命,但我也有烦恼啊”。
如果只是单纯地把他们描绘成普通的问题少年,深入刻画他们的困境与迷茫,也许这个电影会更好。
别把食人癖和普通精神病混为一谈啊,精神病可不会随地大小便一样杀人啊。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像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本色》那样让我有真正沉浸其中和在被窝打滚的激动感觉了。
因为我和电影里面很多逻辑和情节人物共鸣不起来。
但是他不是一无所有,有很多我觉得出色的地方。
但是男女主感情戏这个大点确实让我看不下去。
———接下来要剧透咯首先,感情戏为什么看不下去呢呢,他们唧唧我我幸福的时候我老是在思考虽然他们吃人迫不得已但是这也太不受约束了点。
精神病是自残,他们倒连续杀了五六七八个人跟没事一样。
毕竟杀了几个人,发现受害者有小孩之后吵了一架,分开后就又在七月的时候就和好享受生活了,之前的犯罪好像影子没有一样。
所以在他们幸福小镇的时候我总是不能笑着看他们甜蜜生活。
其次,我认为,整个电影稍微玛丽苏自我了一点。
一、三天两头遇到一堆食人同类,你们要聚起来已经可以成为一个食人军团了。
概率安排的太大。
而且遇上的食人同类里面:老爷爷对女主爱而不得,男主与女主相爱一辈子。
食人族咋这么喜欢你同类咧,还是说,女主的主角光环明显了点。
二、其实我认为男主塑造稍微板了点,主要真没什么自己的血性。
虽然有的是自己精彩的故事。
设定一点不平淡,还吃了自己的爹。
但是感觉没什么自己的人性,可能是在女主刻画比较下显得单薄了一点。
好是好人一个,又载女主又给她找吃的又一起偷钱给女主保管,但是总让人觉得他有点纯为女主服务的感觉,(我就是爱女主!
这种感觉)有点像女主的工具闺蜜。
甜茶的颜很棒,但是我觉得确实是比cmbyn会逊色的哈,但是这都不是问题,因为两部电影塑造的角色完全两个天地。
接下来开始网络小警察盘电影的硬逻辑问题。
他们杀了这么多人警察还没盘查过太奇怪了点。
虽然他们是公路客绕着美国跑,但是杀了这么七八九十给人,手法也不是很严谨,指纹头发必留下,而且公路还有加油站和关卡,还没有被警察盯上还在小镇里平静生活了一段时间稍微太说不过去。
而且女儿童年就杀了这么多个真的没有被警察怀疑过吗。
还有假名是这么好用的吗,好像换个地方换个名字就啥都能重新开始一样。
警察就瞎了眼了。
还有结尾老人闯女主家:女主进家门前难道不能闻到别的食人族气味吗??
就这样没有防备的给老人制服了。
男主可是从两个街区之外就闻到食人族老人的气息了。
还有,说个小的,男主为什么要拿塑料袋套头的方式制服老人,会不会拿个棍子啊,也比塑料袋强啊,你的杀人经验这么多,在二小年轻对一老人结果竟然还是让自己得了致命伤。
还有食人的设定:原来直系亲属能遗传到啊,妈啊这显性基因也太恐怖了点。
嗅觉:食人老爷爷能闻到同类气息,为什么结尾那段压女主身上时不能闻到渐渐靠近的男主啊,就让男主给蒙上了。
是女主太香了吗。
这些就是我看电影的时候时时刻刻想的问题,我已经完全被这些引开,并且没有跟导演想表达的男女情感产生共鸣(先说好,看cmbyn和本色的时候这些片子可是让我在床上滚的死去活来的)优点: 电影节奏是把握的很好的,每分每秒都让我不会无聊。
刺激。
摄影也是。
镜头推拉很棒,打光很棒。
很喜欢两个人物大头在屏幕上的张力,这种片段几乎每个我都截下来了。
我不是专业的反正摄影看的很舒服,学了点皮毛觉得里面很多惊叹的地方。
说一嘴演员,老爷爷演的实在是太好了,真的很入魂,这个细若游丝的老人音(好像family guy的恋童癖老爷爷)这个表情真的很让人入戏共鸣女主的不信任与害怕。
女主和男主我觉得演技还是十分不错的。
还有原来女主妈妈是本色男主的妈妈耶,并且还拍了mugler的秀哦。
最后吧,音乐的主节奏钢琴调觉得有点普通田园风了,也可能我不会听。
但是摇滚听的我很高兴。
音乐听出了joydivision 和new order的音乐时是看电影里感觉最高兴的时候。
原载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当有人告诉你,你即将看到的这部电影中有B级片级别的血浆用量、有荷尔蒙充足的青少年、有摇滚乐和大麻、还有公路与汽车的时候,你会期待什么?
你的心里会冒出一大把戴面具的疯子,或是长得奇形怪状的怪物。
你知道会有人死去,而且多数时候,他们那时都在床上赤身裸体。
有奇诡的事情发生,可因此也造就了英雄,如果英雄没收获爱情,那就再拍一部。
当然,邪恶势力总是会被消灭的——不管片名后的数字变得有多大、多离谱。
总而言之,你可以列出数十部同属迈克尔·迈尔斯之流的、叫你印象深刻的虐杀电影,并期待更多。
因为它们让你看得很爽。
电影的娱乐属性在它们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类需要娱乐,娱乐永不过时。
它们让你误以为,一部片子只要拥有这些元素,肯定都是爽的,所以一旦遇到一部,你就情不自禁地把它打开,然后满心期待着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开。
多数情况下,你的愿望可以成真——可这一天,你打开的是《骨及所有》。
公平地说,不是所有出现大量血浆的电影都必须让观众感觉到“爽”,血浆与爽感并不存在确定的因果关系,它没有这个义务。
一切都看它存在的意义,和表现它的方式。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导演是卢卡·瓜达尼诺,一位更长于描绘细腻情感、并曾将恐怖经典《阴风阵阵》翻拍得昏昏欲睡的电影人。
所以,我们有必要摆正观影心态。
这就要求影片的内容过硬了。
毕竟,我们总需要从一部电影中获得些什么,也就是观看它、而不是别的什么片子的理由。
但观完全片,很遗憾,我认为那理由我们并不能找到,至少并不能让我们心悦诚服。
不用过多地将探针深入文本深层,否则,我们会得到一种更加含混的体验。
在一个奇观式的青少年公路犯罪故事里,瓜达尼诺塞入了太多物料,赋予了它承受不起的重量。
它是一个关于“叛逆”的故事吗?
无论是无能的父母(甚至玛伦的母亲还自己吃掉了用以劳动的双手),湖边那对不正经的成年男人(包括一位“权力之权力”的男性警察),还是疯癫的收集癖老头,他们的受挫乃至死亡的结局,似乎都在将观众指向这个结论。
可细细品味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不是所有会开车的少男少女都是詹姆斯·迪恩,他们所干的事情也不见得总是“无因的反叛”。
玛伦“上路”的驱动在于寻找答案,也在于寻亲;李在被玛伦丢下后,第一反应是回归家庭,这让他跨越全美的旅程看上去就像一次任性的离家出走。
他们表现得桀骜不驯,可在心里仍然归顺于、认同于传统的价值观。
因此,如果说影片主题是“叛逆”,那表达得是十分不彻底的,也是十分不妥切的。
那么,是关于“成长的烦恼”吗?
“食人”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甚至毫无新意的隐喻,它暗指着一个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能成为被同龄人取笑的原因。
似乎,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如此困境。
你选择对抗它,还是接纳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走向,这也是片中玛伦同其他“食人族”们的分歧所在——包括李。
玛伦在遇见自己的母亲后,发出了明确的宣言:自己不能重蹈覆辙,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将自己放逐,用放逐对抗天性。
可她毕竟是传统的一员,天性让她选择重新回归,过上了甜蜜的同居生活。
玛伦并非同自身的独特之处和解,而是天真地以为,自己通过多时的精神苦修,已经将它“治愈”。
从她的结局我们就可以知道,她甚至还对自己释放天性的行为倍感不解。
逃避是成长的一部分,但不是成长的完成时。
玛伦最终没有完成成长,而瓜达尼诺还用一个富有诗意的、如同在伊甸园中的镜头作为收场,是在为把她置于如此艰难的处境中感到抱歉吗?
是在因为使她犯了杀戒、失去了纯真而找补一些温情的幻想吗?
这样的温柔态度,令人十分疑惑。
可以说,玛伦做出了一个俄狄浦斯式的决定,可无论是发出对抗时的决绝,亦或是被撅住咽喉后的悲剧性,俄狄浦斯远在玛伦之上。
甚至,玛伦的悲剧也并不全是命运的因素,而是一种独特天性的使然——她还有数不胜数的同类在过着同样的生活。
她也并不孤单。
泰勒·拉塞尔木讷的表演倒是与影片气质相贴,这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紧闭着嘴唇,绷着腮帮子,像准备说很多话、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却又什么都不会说,虽然成年了,却让人感觉到只是“所谓的”成熟。
《密室逃生》里她也是这副表情,可那是一部“要命的”惊悚片,人物随时都可能死去,于是正是这表情,让当时的她成为了一个穿帮的存在——提醒着观众,什么要命不要命的,都是假的。
总之,大量的血浆加上繁复的主题,成为《骨及所有》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它既不能说是混乱,也不能说是沉闷(或许也有一点),但最准确的形容,我认为是“古怪”:你拼命想要接收到它抛洒的养分,却发现,养分是一团浆糊;而且,里面还掺杂着需要你自己去剔除的碎骨头。
早就听说改动很大,我心想130分钟要全拍下来肯定不成,改必然是要改。
结果我没想到是这么改。
先不说别的,我觉得最让我费解的地方莫过于卢卡过模糊化甚至完全略过了主人公maren她作为cannibal的特殊性,也就是她只会在有人信任她对她示爱的情况之下才会食 人,而且这是她自己无法控制,每次吃 完她都会后悔,这种“因爱造成的伤害”设定类比剪刀手爱德华,因爱而靠近,靠近即伤害,书里前半部分对于她内心的挣扎强调了又强调,因为她吃 人,父亲远走了,母亲也终于受不了,没有人爱她,她也被迫着再无法接受任何人的爱和靠近。
但如果是没有看过书的观众,在电影里怎么能发现得了,她的第一场cannibal戏,情绪里满是骄傲,这让我觉得三人组在威尼斯press上说的那些作为局外人的自我怀疑真是一顿胡扯。
她明明即不后悔也不心痛。
ps,要是不把三个人都吃 完警察当然要找上门,八十年代的美国警力资源这么随便的吗!
噢对哦,pg14的话这三具🦴怕是拍不了。
而在书里Lee对待自己食人身份的心态和maren截然不同,他是坦然接受的,而且他什么时候想吃,吃谁,他可以自己控制。
所以当他遇到maren的时候,他成为了她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镜子。
再到后来电影里那么多“亲密”镜头我属实是有点看不懂了,不是不能拍,是真的没那么重要,书里另外值得讲得可太多,无论是遇见sally之前遇见的那位老太太,还是她的外公外婆,还是遇见Lee之前她又吃掉的一个对她示爱的男性。
当她在黄昏下的马路对面看见刚完事的Lee,她和Lee感觉就像是狭路相逢一样,如果是bonnie and Clyde这种公路式逃亡,那真的大可不必套一个食 人的框架进来,可真是浪费。
我真是想想我翻过的那些威尼斯的采访我就真想说一句不明白,书里每句话都装着的自我怀疑,更没有自我讨厌,这两个人可完全没有,maren带着好奇心和对于父母的恨意上路,Lee就是坦然接受。
我不知道卢卡瓜自己是真的没看懂还是本就打算“探索更多可能性”,如果是后者,那也太得不偿失了。
而且电影的主流情感导向只能是统一的,观众怎么解读是观众的事情。
书不短,而且是意识流为主的第一人称视角,本来就“情绪太多”,影视化难度大大有,如果肯定这本书,想要表达好它,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六集短剧,但短剧比起电影终归是差点意思,如果硬要搬上银幕,那大可以分成上下两部,至少保证完整。
看了一下分级是pg14,食人这个设定定这样一个分级,而卢卡瓜本人又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现他对本国电影业的失望以及对成为好莱坞俱乐部的期待,再加上这部电影“含坞”量,这真的很难不让我多想。
不知道是谁在想着能多吃点观众就多吃点。
这样“包容性”的野心注定是要牺牲掉本身原著里一以贯之的惨痛感。
戏里Taylor能够发挥情绪的场面像是过山车一样略过,并不是恶意唱衰,也并不想因为这是Timmy参演的电影就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真的觉得他没编好,没拍好。
以父亲的叙述展开的,强调女主在无自主意识时被潜在欲望左右的食人经历。
男主童年悲惨,可以说是间接诱发了他的食人癖 然后吃了他爸,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杀害+吃掉二流子和同性恋(背景90年代)。
食人癖根本只是一种性变态的病态杀人手法罢了,搞个抒情外壳美化杀人+吃人,导演和编剧其中一个没有食人癖我是不信的。
结局留下女主一个人,男主的妹妹凯拉也被吃掉了。
应该是在萨利老头追踪男女主去向时找到了凯拉顺道把她吃了。
凯拉金色的头发编进了长长的战利品的末端。
这结局也不知道是对谁的惩罚。
莫名其妙。
甜茶的女粉请不要应激。
评价的是电影 跟你们主子没关系剧本和导演又不是你们主子
类型片往往很难拍出惊喜,因为观众早就对其各种元素谙熟于心,一切人物、动机、情节、高潮等元素都被限定在条条框框之中;必须将不同类型的元素混合对冲,才能擦出抢眼的火花。
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的新片《骨及所有》似乎就是一种惊喜的示范,它以青春成长结合公路电影的模式,重新唤醒了观众对食人族这种血肉模糊的暴力类型的关注与理解,也融入了他对社会边缘群体的亲密观察。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部经典爱情片,而这部新片《骨及所有》标志着导演瓜达尼诺与“甜茶”再次携手合作;不过,相信也有观众被他的《阴风阵阵》吓坏,导演对暴力血腥的刻画,足可媲美他描绘同性爱的浪漫程度。
这两种南辕北辙的类型标签在这部新片里融合自然,既浪漫又惊悚,小清新夹杂着重口味,却丝毫不见违和感,足以见其高超的驾驭力,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下最佳导演奖可谓实至名归。
食人族这种惊世骇俗的题材,自然回避不了那些重口味的吃人场面,然而导演并非将这对青春恋人刻画成“汉尼拔”那样的嗜血狂魔,而是被社会排斥而陷入孤独的边缘人,伴随着他们的是挥之不去的饥饿感,以及一种即便幸存下来仍羞于启齿的道德耻辱。
这更像是一部人物个案分析,全片焦点就是泰勒·拉塞尔饰演的女孩,她在公路之旅中不断成长:学会了食人族的基本生存能力,见证了同类相残相杀的行为,练习压抑与释放本能;在她找到生母后,更领悟到食人族对个体命运的艰难抉择。
这个角色真实而感人,堪比“甜茶”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表演,再次证明了导演挖掘新演员的精准眼光和出色才能。
虽说这是瓜达尼诺第一部在美国拍摄的电影,却异常准确地捕捉了美国中部城镇、乡村、郊外的荒凉感,将一对青春恋人流离失所的孤独感衬托得极有感染力。
镜头瞄准了美国 80 年代里根繁荣时代的末期,这里有着心怀鬼胎、不值得信任的成年人,而这两个四处游荡的青年食人族已被家人遗弃,他们绝望、内心挣扎的状态与社会边缘人的身份特征不谋而合。
他们唯有彼此放下戒备而互相依靠,而这种血腥的食人行为不仅有着叛逆、边缘化或身份的隐喻,更有着贫穷、无家可归、生存残酷的弦外之音。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德斯风格的公路片画面,也体验到拉里·克拉克《半熟少年》的那份青春迷茫(当年的女主角科洛·塞维尼在本片也有重要一幕),自然也有马力克《穷山恶水》中那对受命运逼迫的情侣身上的无望感。
再配合上瓜达尼诺风格化的空镜头(不时掠过空荡荡的建筑物、清洗过血迹的房间),既浮现出欧洲哲学的沉思意味,也勾起了迷人的诗意。
这个血淋淋的结尾也许满足了类型片观众的期待,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似乎让观众想到更多:年轻一代不惜打破及摆脱上一代的教条局限,重新定义自己的新生活,而这往往意味着要付上血泪的代价。
巧合地,这段以悲剧告终的爱情也遥相呼应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结局,虽说成长中难免遇到撕心裂肺、没有结果的爱情,但这很可能就是瓜达尼诺对自己感情经历的自我投射。
影片选材于遗失在世界的食人癖人群,探讨了生命的定位与意义。探讨范围不仅限于食人癖者,人类族群里所有的小类特殊癖好者,在生存的困境里,艰难寻找着活着的意义。生亦或死,是个难题。
用食人癖影射边缘人格,“我爱你,我想把所有的骨和肉献给你”,最深情的告白在于奉献自己,故事并没有聚焦于找回自我接受自我,而是描述如何在孤独的人生中接受对方,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游历世界之外,仅此你我相伴余生,电影也更像一部公路片,拍出一种另类的温情,瓜导仍然很擅长调动内心情绪,有些场面并不轰轰烈烈便以情丝缠绵,而那些重口的场面则带有更加强大的张力
一个特别好的题材,切入点让人想到《尸鬼》,遗憾的是同类相食的戏码来得太早了,这个戒不要破那么快,才会更好看。
INS风《恶土》?《阴风阵阵》把浪漫散布在故事的隐秘之处,通篇写爱情还试图讨论社会议题的《连骨带肉》则变成了尴尬的浪漫主义鸡肋。
想想那种需要的认同或救赎 如果结果是从爱人嘴里说出you are not a bad person 和 你是在保护你爱的人 那这本身还是在道德框架中 而不是告诉你 就算你食人 你也是这样的你 而已(不需要任何在外的理由)所以,这就是所谓角色本身的不可能性吧,根本达不到。看完没有感受到这点,有些可惜俩小时体量
One of the most boring film I've ever watched - 瓜导放过这只茶吧!去搞搞经典cult film的翻拍大概是您唯一出路,可以略微发挥一下您略微有品位的视觉风格(当然,nbcs我的建议
对真挚的肆意滥用-11/24/22 at AMC Garden State 16
期待蛮久的,但是确实不好看。惊悚是真惊悚,因为第一个惊悚镜头的猝不及防。在你觉得就这?的时候,突然一下子…… 感情戏就很儿戏。。。女主很灵啦,但是,就是不好看。另外,太长了,两个小时想干嘛啊,如果观众想看风光片就不来看电影好吧?
十分不喜欢卢卡.瓜达尼诺的电影,很讨厌他某些刻意的电影镜头语言以及不好好讲故事总试图用模糊的意象来替代故事的方式。就像本片用血腥小清新的方式讲述两个破碎青年男女的环美公路恋爱之旅,如果不是夹杂那些指向不明的隐喻还算是能看,但偏偏瓜达尼诺生怕观众质疑他的才华和审美,硬生生的加入很多个人的趣味,包括摄影那些故意显露的花活都让人极其讨厌。用食人族去表达特殊人群吗?看起来好像也不是这样的指向,对这种要是讲故事无能表达内涵无能的电影是要批判的,因为这纯粹在戏耍观众,浑身充满着做作气息的电影也值得影迷的一个差评。
唯独吃人的这个设定不喜欢…扣一星。虽然知道一点点的鲜血把这种破碎又浪漫的感觉渲染的更美了。
#79威尼斯# 故事平淡,剧情肤浅,人物苍白,只是一部三流血浆恐怖片
(7.3/10)德尼的《日烦夜烦》中,对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厌倦滋生了食人的欲望,食人成为体验刺激、摆脱乏味的具象化表达。瓜达尼诺的《骨及所有》更像是柯南伯格的《灵婴》,食人的念头来自破碎家庭内部遗传的基因,食人是为了追求亲密感、发泄破坏欲。
甜茶总是演类似的角色,感觉转型有些困难呀。故事就是纯爱电影,差点哭了,男友陪着看或许还不错。
8.4(1⃣️),鲜血诗集,猩红色的幽蓝悲伤。其实只是一个关于爱与孤独的纯粹故事,异族踏上寻找根源与自我的旅程,骇人的嗜血奇观下是极其平凡的关于边缘群体的生活景象勾勒。零碎剪辑呈现出一种飘渺的失重性,但视听在怀旧质感中从头至尾漫溢一种温柔的伤感。公路驱车辗转四方的溯源之旅,诺大天空下是两个背负着创伤痛苦的渺小个体。生猛的啃噬一如他们抗拒本性与渴求被爱的挣扎,情绪的描绘真实又鲜活得如温热的血液一样涌动与滴落。好像最后发掘根源与本性已无必要,爱已经化为最浪漫也最悲痛的港湾。山坡上的拥抱与亲吻,也成了他们对抗生活与自我的悲剧中永恒的墓志铭。“Let’s be people. Let’s be them for a while.”单纯的奢望好让人心疼/ And A MOVIE for bi.
对瓜瓜有私心 我只能歪评了 剧作不是没问题 但是摄影可以说完全不对 瓜原本用阿彼查邦的摄影师 用欧容的摄影师 这次用了新人 不行的 像广告片 这么怪诞的东西一定要用一流摄影师(甜茶完全拍废了 毫无魅力 空洞 广告
披着人皮的螳螂发生在新婚之夜的故事。。。啊啊啊,啊啊啊黑猫警长!!!
看生活流的不会来看你啃人肉,看cult的不会来看你冷处理
当时是因为甜茶决定随便看看;吃人吓不到我;好想和某人一起四处流浪。
黑暗小清新寻亲公路片。医院见亲和室内杀戮两场戏看得我两股战战。(破洞牛仔裤那个年代就流行了?)
有著極為中二的浪漫,並且,非,常,血,腥。千萬不可抱著看少年少女談戀愛公路電影的期許進場。預告太藏了,但正片是噴血吃肉如家常便飯。男女主角雖是賞心悅目,但真正刻進你腦海裡的都是配角,例如Michael Stuhlbarg、Chloë Sevigny以及超強的Mark Rylance。到底要怎樣把令人戰慄、憂傷、古怪,甚至帶著一層淡淡幽默的特質融於一身,看Rylance這本行走的表演教科書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