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有给小晓写影评的想法,但在跟朋友聊的时候发现主流影评竟然说小晓是台湾版年少日记,心说这都什么玩意。
于是决定一定要给小晓写一篇。
且不说台湾电影与香港电影本身显著的风格差异,除开东亚语境与讨论人成长过程的相似,两部作品的内容与表达都太不一样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源自俄狄浦斯王,讲述一个弑父娶母的悲剧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情结是在儿童成长期对于自我角色的认知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必经事件,而拉康则把俄狄浦斯情结更详细地阐释为三个阶段。
如果儿童不能成功经历俄狄浦斯阶段,则会破坏自我符号和自我认同,造成各方面的影响与疾病的可能。
小晓正是一个绕不开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
患有过动症的女孩小晓长期面对父亲的缺失、母亲阴晴不定的管制、周遭的歧视与偏见,而唯一真正理解与关心她的老师却又与自己的母亲有着婚外情。
处于精神脆弱状态下的小晓在这个四元关系中不断被拉扯推搡,无法正常建立自我,更无法正常生活。
弗洛伊德主张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口欲期、肛欲期、阳具欲期、潜伏期和生殖欲期五个阶段,在阳具欲期向潜伏期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对母亲的哺乳爱抚等照料行为形成依恋与外部对象,在儿童的性意识完全形成时将最初的性欲对象指向母亲。
而阳具欲期的时间阶段正与康德划分的俄狄浦斯期处于同一年龄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身与外界还有他人的区别,在这一阶段逐渐获得主体性。
而主体性的发展依赖于父亲的角色在母婴二元关系中作为一个强有力竞争者的介入,对儿童想要独占母亲的爱的欲望造成干扰。
儿童在意识到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时会产生阉割焦虑,迫使他们认同父亲的形象与价值观,最后将这些东西投射到自己身上,从而转向长大后在另一个人身上获得满足。
小晓父亲多年在英国工作,他逃避小晓过动症的事实。
虽然我们从影片中不得而知小晓父亲的缺失有多长时间,但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在小晓3-5岁,也就是阳具欲期与俄狄浦斯期时,父亲这一角色大概是缺失的。
这意味着小晓没能经历过"父亲阉割",她在家庭关系认知中是停滞在俄狄浦斯期的。
小晓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她对母亲的依恋。
可母亲对她的态度总是处于微妙的界限,还常常会将难以理解的成人情绪释放在小晓身上。
小晓对母亲的爱也充满矛盾。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父亲的成年男性形象,他是小晓的老师,也是母亲的婚外情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没有经历过父亲阉割的女孩常常会停留在钟情一位权威年长男性的原始乱伦幻想中。
老师这一角色既是年长、权威又富有智慧的形象,还天生承载着学生的信任与钦慕。
明明相对是个救赎者的角色,却在小晓看到希望的同时,成为了自己母亲的婚外情对象。
不仅如此,有时候母亲也会展现出吃醋的情绪——她在意自己的情人与小晓都进行了什么互动,反感情人对小晓的关心,甚至分手的时候都会脱口问出你到底爱的是谁。
我们来梳理一下,目前为止在这个四元关系中,小晓有一个母亲与两个父亲。
父亲承载了她作为年幼女儿的依恋情感,一个是她生理上的父亲,另一个是她可能的继父还有她在情感初期的理想情人。
这三个人都是小晓的关怀者,而两个父亲都是母爱的竞争者,母亲又是"理想情人"老师的爱的竞争者。
小晓追求两个父亲在母亲那里所爱的东西,即成熟女性的特质,她一边向往着"长大后会变成什么"的答案,一边又渴望着原始的母爱。
这三个成年人之间发生的多次角色位移,使得四元关系中情感处理能力最弱的小晓进入一种极端混乱的障碍,表现为行为上的反叛与过动症的加重,也进一步恶化了她与外界的相处。
我想这种每个人都即将溺死在人生之河中的窒息感正是影片想要刻画的内容。
除开小晓的挣扎,大人们也被困在各自的迷宫。
犹如贯穿全片灰暗黏腻的色调,也是影片中泡在台风和雨里的台湾。
而电影的高明与独到之处,也体现在把这种矛盾刻画得生动自然。
在面对小晓被歧视时妈妈下意识对女儿的疏远、愤怒并非保护,长期远离家庭并不真正关心家人的父亲回国时,小晓与妈妈也会下意识选择安全的"原配"父亲并非情感上更能提供支撑的老师。
更多时候我们会在剧烈的情感痛苦下本能逃避,行为与所想也并非时时一致。
生活的困境下没有谁会无缘无故被拯救,却也不会有人轻易选择死亡来解脱。
我们只是如同影片结尾短暂的和平,母亲爆发后与女儿相拥而眠。
这个没有意义的拥抱并不意味着和解或放低,只是和生活中平静的麻木一样,人类顽强的自我悲悯与本能的乐观。
还有小晓对于自我的象征——猫头鹰kitty的选择。
谁又不是梦想着把象征着诱惑的欲望关进生活囚禁自己的牢笼,换取自由,换取飞翔,然后飞蛾扑火般躲进爱的怀抱。
影片对配角的刻画也同样精致,每个人都是矛盾而复杂的,不会把某个群体浓缩或脸谱化,真实得很丰富。
生活的颜色就像台湾灰蒙蒙的雨天,笼在雨里,网在灰里。
有扭拧又直率的情感冲突,有藏在缝隙里却游丝般不断的爱,我们在雨中不断冲洗着自己的心,再继续无答案地走下去。
多动症的孩子在中国社会或者说校园似乎是很难被接受的群体,老师们美其名曰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家长们美其名曰让孩子在家自己学习效果会更好,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容忍。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担心一个孩子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电影围绕小晓周边的人际关系展开,呈现的结果是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地接纳她,哪怕是最亲的母亲,也会在她病情发作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打骂她,母亲似乎只爱顺从乖巧最好是优秀的小晓;父亲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缺位了,就偶尔打一两个视频电话过来,回家也是为了房子的事情,完全忘记了承诺小晓的礼物;母亲的男朋友/自己的老师看起来似乎对小晓不错,能够跟小晓交流,能够理解小晓,但同时也是让小晓遭受校园霸凌的源头之一,他的出现也会让小晓感到原来的家庭被分裂,最终因为自己事业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抛弃她们母女;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小晓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部分同学故意欺负小晓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看起来唯一的朋友最后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背叛小晓,给了小晓沉重一击,直接崩溃;最后的最后,连小晓平时的精神寄托猫头鹰也不领小晓的情,抓伤了小晓.......整个社会,从最亲近的家人,到日常相处的老师同学,到“唯一的朋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都不能完全地接受包容和爱小晓,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痛,可想而知。
而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动,敏感,就要承受整个社会这么大的敌意吗?
处于很能理解妈妈和很能理解孩子之中。
小时候我也是像小晓一样敏感,即使我没有和小晓一样的病也能体会到她对爱的渴望。
(小演员演技真好)很多人责怪妈妈,但是我觉得妈妈还是很爱小晓的,只是她也有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折磨受够她了,有时候的情绪“发疯”我觉得很真实。
关于多动症。
我家楼下的那孩子也是个多动症患者,即使上初中了也会玩电梯,就是按来按去或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或者是去敲谁家的门。
邻居投诉他们家好几次了,他的妈妈也是向邻居们道歉,然后对孩子责骂。
我当时就觉得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家这个情况就应该更上心,把孩子管好,提前跟邻居打好招呼什么的。
我现在觉得即使是有这个心,妈妈也很难做到吧,妈妈也只是个普通人。
说起害怕,真的是难免的,对这种状况不了解的人很多。
说实话当时我一个人在家,他敲我家门我也害怕过(当时我并不知道他的情况。
)隔壁的小姐姐和他坐电梯也被吓哭过。
所以剧里同学们害怕小晓,现实里也少有人愿意和多动症的孩子接触,更别说成为朋友了。
了解多动症的人不多,愿意帮助的人自然更不多。
多动症真的需要专业人士科普引导吧,以及我觉得问题儿童去问题学校是很合适的,那边的老师同学会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剧里的妈妈说费了多大的劲才去这个学校,其实这种学校并不适合小晓,所追求的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标准?
难道适合不好吗?
以及反映出特殊学校在中国并不常见或是并不完善。
以及我想起《白手杖》这个日本电视剧。
里面的弱势群体女主上的是特殊学校, 即使是弱势群体也可以打工干活。
虽然女主是视力问题不是多动症,但是我觉得这方面是有参考价值的。
日本有很多(很多有点夸张,但我确实看到过)一些特殊人群大概的店,招聘信息上会写:是和特殊人群工作的店。
小孩子的成长阶段是个很敏感的时期,教育的责任并不是捆绑于家庭和学校的,特别是这种特殊一点的孩子,社会要多于宽容和理解。
#贵子说电影# 《小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牢笼,呆久了,就出不去了。
就算这所牢笼为你开了门,你却以为这个牢笼就是自己的世界,无法摆脱的世界。
每个人既是自己的牢笼,也是自己的桎梏。
妈妈,女儿,父亲,情人……都是那只猫头鹰。
我们,也只是对方生命里的看客,走不进去,也走不出来。
最揪心的,不是撕扯,而是那种欲哭无泪和无可奈何。
就如同,你想着要奋力一击,但那一拳却打在空气里的失重和失落。
如果没有你,我也不会做自己。
因为,我早已经失去了自己。
偶尔拥抱吧,让花开花,让叶飘零,让一切都自然生长,消亡……
刚刚看了陈意涵的影片《小晓》。
这部台湾电影比大陆电影少了很多咋咋呼呼,细腻自然地缓缓铺陈,令人揪心的矛盾冲突如同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呈现出来。
成功激发观影者的情绪,并不由自主地思考且感慨万千,被共情后心情的沉重,而后感叹现实的无奈、人性的悲哀…… 诸此种种,算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了… 十几年的高强度工作几乎遗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一名文青…🧐 生活改变着我们,其实也未改变我们,每个人只是层层包裹着自己,内心的柔软也许被遗忘,但从未遗失。
当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也只能默然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不管怎么想说服自己,内心里还是为影片中的母女流下心疼的泪水…祈愿世界多些美好与善意,因为人生真的太苦了…
小晓是不幸的,她患有多动症,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在家里被妈妈烦,爸爸又长期在外地工作对家庭不管不问。
然而她也是幸运的,有温柔耐心的男老师,妈妈也是很关心她的,为了照顾她放弃了事业,家庭条件比较富足。
她虽然表面上是问题儿童,欺负同学,很多学生家长都对她意见很大,妈妈也被她折磨得几近崩溃。
其实她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和关心自己的女同学一起去看猫头鹰,会觉得爸爸经常不回家是自己的原因,会忧虑妈妈有外遇的话怎么办,也会尝试向自己欺负过的女生示好……但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也实实在在受到伤害了,如果我是其他学生的家长,我可能也会对学校中存在“小晓”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意见和担忧。
电影情节的一些转变有点突兀。
小晓妈妈和男老师突然分手,那他们之前在一起是因为什么呢?
仅仅是因为两个寂寞的内心吗?
爸爸的突然离开:虽然这个男人对家庭确实很不负责,但他直接离家出走也太离谱了。
女同学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知道了小晓妈妈的外遇对象是自己暗恋的男老师?
还有电影结尾处小晓和妈妈的关系转变……我其实更愿意看到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女孩在妈妈和其他人的爱中逐渐治愈的故事,这其中男老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妈妈,虽然她会崩溃会抱怨,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她终究还是最爱小晓的那个人。
然而这种情节可能都只发生在童话故事里吧。
刘俊谦在接受采访时说,导演形容保罗老师就像天使一样。
刘俊谦心想:“天使?
我是人诶。
”他想的没错,导演想要的保罗老师是一个外表正面健康却藏着很多阴暗面的人。
刘俊谦在采访里接着说:“这个人很复杂,其实他要讨好身边每一个人。
因为一个异乡人,他去到一个异地,他其实最需要的是要在异地生存下去。
他是一个老师,他是有可能会被学校解雇的。
他唯一的优势是,因为他是香港人,可能他英语水平高一点,用英文教数学可能是这个学校聘请你的原因。
但是你教职不好可能也会被解雇,所以一定要讨好身边的老师、校长、同学。
” 不做老师的人大概不能想象做老师还要讨好学生。
以往电影里常出现的老师形象要么是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到让人害怕,要么是懂得循循善诱拯救有各种障碍的小主角(如《叫我第一名》、《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然而老师并不是恶魔或天使那么极端,老师也只是一个需要一份工作安身立命的人。
教学的成绩、课堂的纪律、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评价,同事的看法,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的饭碗。
对异乡人保罗来说,他仅有的优势是英语水平不错,这很容易被替代,于是他的策略便是讨好。
而直觉敏锐的孩子很容易发现哪些老师强硬不好惹,哪些老师软弱好欺负。
电影里从第一节数学课到最后一节体育课,都体现学生对保罗的不尊重。
数学课上,小晓开着外放用手机打游戏,其他学生也没精打采,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语气敷衍,听到广播里说放台风假,保罗的表情也松了口气。
体育课上,保罗教学生动作时,学生在笑,保罗先说了一遍不要笑,但学生还是笑,他质问学生你在笑什么,也没有得到回应,他只好说了一句“相信你的队友”不了了之。
面对小晓母女时,保罗也多次使用讨好的策略,比如在小晓和妈妈薇芳吵架后,他第一次露出严厉的一面让小晓罚站,但那也只是为了让薇芳能消气,当薇芳离开,保罗马上露出温柔面貌悄声告诉小晓:“我刚刚和妈妈去买了曼陀珠和巧克力,你可以带去请同学吃好不好?
”这样的讨好让小晓也明白他不过是个纸老虎,当他再次假装严厉地教育小晓时,小晓毫不客气地喝了一口果汁吐到他身上,并骂他:“你这臭三八!
死娘炮!
”,此时的薇芳弹着钢琴平淡地说:“老师先休息吧。
”看,这对母女都知道他是个好欺负的。
于是后半夜母女俩毫不顾忌地在家疯玩,把保罗吵醒后还要他一起加入打扑克,直玩了一整夜,小晓困得不行,薇芳还要逼她接着玩。
薇芳的疯第一次当着保罗面展现出来,好像她已经笃定这个男人总是会讨好她们。
而且,只是讨好,没有真正教育小晓的能力。
这就是小晓的困境即便有保罗的介入也好转不了的原因。
当老师用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周围环境时,学生如何能学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小晓用零食讨好后桌却碰了钉子;新转来的女生为了讨好保罗与小晓做朋友,在得知保罗即将离开后加入欺凌小晓的队伍;小晓的同学们更是为了获得贴纸的奖励变着花样欺负小晓,并向家长告状自己如何因小晓而身心受创。
当家长联合起来要求赶走小晓时,学校组长的态度似乎是站在小晓这边,他拿出辅导室文件试图证明小晓的情况有所好转。
可同样是他,在调查小晓推倒同学事件时,他并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就做了给小晓停课三天的处罚。
这让我感觉,组长并没有真的相信小晓在好转,而是出于对两边家长都不想得罪的心理在和稀泥,对,和保罗差不多。
所以薇芳当着组长面嘲讽学校提倡“爱的教育”,这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恶魔老师,但也没有一个是真正充满爱心的天使,大家都是走着不出错的流程,不想被投诉到砸了饭碗的普通人。
也许这样的学校教育下,培养出的就会是像电影中那样一群虚伪利己的学生吧。
小晓的成长之路,如同一段漫长而阴霾的旅程。
她的母亲冷漠暴躁,父亲缺席,而唯一给予她耐心与理解的大人,竟是她母亲的情人,老师保罗。
在小晓的心中,保罗的存在,如同穿透乌云的一束阳光,为她带来了家的温馨和安全感。
尽管她深知母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保罗的温柔却让她难以生出厌恶之情。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小晓逐渐将保罗视为家人。
她的好朋友透露,保罗喜欢紫色蝴蝶结,因为那是他曾经提拔戴紫色蝴蝶结的女孩。
小晓便戴上了紫色蝴蝶结,希望以此赢得保罗的注意和喜爱。
当朋友建议她乱说母亲挥霍无度来吓退保罗时,小晓却告诉保罗她的母亲其实非常节俭。
她的内心,渴望保罗能够永远留在她的生活中,成为她的家人。
当她为了保护误伤同学的好朋友而承担责任时,却遭到了背叛,曾经的好友也加入了霸凌她的行列,这让她再次痛苦不堪,发了病。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小晓试图放飞笼中的猫头鹰,希望它能飞向自由。
她在雨中哭泣、呐喊,但猫头鹰却依旧静静地待在笼中,仿佛小晓自己,被周围的有毒环境所困,无法逃脱。
小晓向校方揭露了老师和母亲的外遇关系。
或许是因为她的父亲即将归来,她渴望父亲的陪伴,希望母亲与保罗分开,为家庭保留最后的颜面。
小晓在不愿与讨厌的大人沟通时,会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出有规律的怪声:椅子撞击桌子、脚踢座椅、叉子敲击盘子……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让观众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焦躁烦闷。
看完后劲很大的影片。
一开始,我就把片名看错了,所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感受到母女情感和行为的交换。
尤其是结尾,母亲在房间里发泄,女儿在客厅弹钢琴,她们俩的困境即使不同却同呼吸共命运咯。
影片中出现的飞不起的鱼和逃不走的猫头鹰,都是被束缚住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小晓自己,除了本身的过动症外,还有同学的霸凌、父亲的缺失、11岁少女的敏感等等。
她找不到出口,所以要把猫头鹰放走,即使台风天对于一只豢养的猫头鹰来说下场死大于活。
最后再来说说,影片中带来的女性议题以及家庭讨论,无论是父亲还是老师,都短暂的进入这段关系却无法进入母女之间,最让人难受的镜头就是,小晓在母亲暴怒后说出自己只是练习在家不吃药后,母女相拥,而后加入拥抱的老师不仅破坏了氛围更以并不舒适的姿势完成这一举动。
可以预料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母女两人相爱相杀,互为麻烦和支撑。
最后,再来赞美2位女主的演技!
去年末,有三位一零后演员异常夺目。
《小晓》的女主角林品彤成了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黄梓乐和何珀廉联袂出演的《年少日记》,则是叫许多人心口渗血的「集体创伤」。
两部聚焦少年人困境的电影都很有杀伤力,前段时间能在香港同期放映,又催生出更大的低气压。
在《年少日记》里,学生的一封匿名遗书,以及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把焦头烂额的郑Sir带回年少光景,从尘封多时的日记本里回看严厉缺爱得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如何吞噬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并导向无可挽回的悲剧。
《年少日记》《小晓》则更线性地把视角附着在同名主角,一个过动症女孩身上。
与母亲失和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则跟班导好上,当她以比常人躁动的状态对应并不稳定的家庭、并不友好的校园,心境愈发躁动。
两部电影,分别产自港台,本来当然毫无关联,但并置的时候,使劲方向又很一致。
很突出的一点是,它们通过少年之死和少女之病无形中的互文,先决地控诉东亚传统家庭模式的压抑、残害。
而其实,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年少日记》的郑有杰资质平平,尤其是在天才般发光的弟弟郑有俊映衬下,他成了精英家庭的所谓耻辱,对母亲随便责骂的父亲对他自然是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而当母亲、弟弟集体失语,他费力的讨好换不来任何怜悯,只能日渐加固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
《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第一次拍摄长片,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阶层环境入手。
身在官宦家庭,他的阅历及其观察点、出发点,形成了别于其他新导演的先天特色,毕竟这几年新人操刀的优质港片,大多聚焦平民甚至贫民,比如《一念无明》《沦落人》。
不过关于这一层面,《年少日记》也有涉及。
当郑Sir在班上思忖谁写遗书的时候,信笺上的文字就被拆到一个个寻常人家的女生那里,她们共同「念」完了遗书,以壁花姿态贡献出更广大阶层的苦困背景。
这样疏淡的背景让真相查找充满茫然的氛围,既是因为师生关系本质疏淡,无从获知深层缘由,一如校园暴力受害者无法与郑Sir达成共识,也一如人与人之间本就难以更变隔膜状态,又是因为足以譬喻社会的学校从根源上拒绝更多包容与关切,正如单凭遗书提及男友,就断定想要自杀的必定是女孩子。
《年少日记》在这组普泛且多年无解的常态困厄上,郑家这个对外精心维系阔绰、体面的大中产阶级家庭,就被导演推演成更霸权、更窒息的内外牢笼。
它依然是有明显阶级压迫的。
没有了寻常的经济困境,无从经济独立、尚且不能做主的少年就是这一微缩体系里的贫苦底层,掌控了经济命脉的父亲也掌控了生杀大权,提供不了物质与精神价值、抵达不了社会高位的少年,作为父亲口中的「垃圾」,是格格不入的异质,只能等待系统冰冷清除。
事已至此,他喝的鸡汤——最爱的漫画总是告诫他长大了就能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就被现状下了毒,成了毒鸡汤。
《年少日记》他至死都不会明白,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回报都足够扭转当下绝境,在更高级也更原始的家庭/社会体系里,被不断扭曲放大的诸多社会法则,比如弱肉强食、物尽其用,提前绞杀了他。
头上始终悬着一个绞刑架的还有小晓。
《小晓》剥出的家庭会往中产下沉许多,一定程度上,她可以是《年少日记》里那些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女生,但是她的特殊性会跟郑有杰一样,填补得了整个东亚传统家庭图景的缺口。
过动症固然有病理上的解释,注意力确实让小晓无法跟一般学生那样专注学习或者沟通,而放在她所处的环境里,过动症又像是应激,整个外界都在以超乎她理解范畴的方式在瓦解和重构,大人以爱的名义行不爱的举动,一个又一个焦点的轮替,专注随着恒定安全感的丧失而丧失。
《小晓》家庭如此,学校也如此。
病情带来的暴躁使她人缘很差,难得来了一位体己朋友,收获的却是公然的背刺。
朦朦胧胧地对成为母亲情人的班导产生些微情愫,又引发了成人的惊恐,尤其是母亲秘而不宣的嫉恨,班导如同诱饵的接纳。
她的世界不过是学校那个巨大的鸟笼,自己则是那只任人打量、取笑的猫头鹰。
郑有杰的生活大差不差。
被社会规训甚至碾压过后,他们试图说更好的英语,或者把零食带到班上分享,但是语法不对,得到了父亲更大的羞辱,零食被扔回去,没有人要领班级底层的好意。
《小晓》很多观众说从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自己,那当然并非大家都有非富则贵的条件,最基本的一点,是在东亚传统家庭模式里看到野蛮的棍棒教育,看到父权的霸道与母性的失语,看到望子成龙如何成为刑具,看到悲剧连一声正确的叹息都召集不来。
共鸣点,或者说旨意,又不止如此。
两部电影都在不同的环境里展现固化且古板的阶级与秩序,而我们在所谓进步的趋势里,只能沮丧地在现实的各个角落发现这样的困局。
只是少部分半知半觉的人死了,很多的人还一知半解地继续这趟名为探索实则越走越窄的行程,从郑有杰到郑有俊和小晓,他们历经生命中巨大真谛的揭晓,剩余的半吊子魂灵,也许才是我们再度更新体验的又一个起点。
《年少日记》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针对脸谱化失真的指摘至少是不那么重要的。
好比说,郑有杰的处境是不是过分悲惨了些,已经是大律师的父亲竟然会连基本的同理心与爱心都没有……虽然说叙事方式不同的《小晓》在这方面有更好表现,具有生命力和生发性的角色被事件推搡前进、累积,可以有很多未知的表现,但是即便极端情况在《铁爪》等各种电影里司空见惯,单拎《年少日记》这则现实寓言出来,也无非是舍弃不必要的铺垫罢了。
譬如父亲之所以如此凶悍,正因为自己验证了父辈的棍棒教育行之有效。
这些段落删掉了。
当他已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预示的早就是大家长制、父权的极恶代表,根本毋庸赘言。
《年少日记》母亲同理,那些指指点点的路人同理。
所以同样失去过绝望的朋友的卓亦谦从第一部短片《至少在梦里》,拍到《年少日记》,当与自我有所重叠的郑Sir看到网络酸民对轻生者嘲弄后,会愤恨回喷他们的轻率与阴损。
更重要的是,在铺垫即便不能帮忙也至少可以陪伴的理念时,他想寻找、放大他们求救的讯号。
他让郑有杰跟河马玩偶对话,让他看励志漫画,更让他尝试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只可惜屡屡失误,反而引起更多反噬。
他主动让父亲打他,但父亲说这都是浪费力气,他向母亲哭泣,但母亲用更机械、无力的哭泣宣示,她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去拥抱弟弟,而弟弟看透所有,只觉虚妄,就像天台上两兄弟唯一一次戏耍,谈起尽管擅长「学习」,却不爱读书,一切不过逢场作戏。
《年少日记》卓亦谦的追问不止于此。
葬礼上人们对跳下去的是郑有杰感到不幸中的大幸,网络上多的是对当事人心理素质的嘲讽,连接小晓的外在环境,双标的家长们断章取义,无非是世情,而又因为是世情,叫人不由透过他们的压力,思虑社会变成这样,一定早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认知之前。
殊途同归的两部电影有很强的合力。
生活如同不断压缩的促狭空间,充满尖刺,无从呼吸,而成人世界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后的报复钳制,自身一塌糊涂,却可以道貌岸然。
少年与少女们更敏感、更纯粹的认知和反应,加速推演那种崩溃的普遍趋势。
叙述性诡计中,郑有杰选择了垃圾的结局,郑有俊代入了郑有杰的宿命,而小晓在一场暴雨后把象征多方欲望的班导囚在自我投射的牢笼里,然后在疾风骤雨中换来与母亲时长未知的偃旗息鼓。
《小晓》男性与男性没有办法在传统语境里「服软」,只能硬碰硬地走向悲剧,女性相互拥抱,哪怕带刺,但是在故事线里截停了更大悲剧的可能。
不同走向,有不同的考量与深度,哪怕有或技术或塑造上的遗憾,但是卓亦谦和靳家骅这些新导演,持续爆发出成熟的新能量。
诚然,近年相比之下,台湾电影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总被唱衰,难得出了像《年少日记》《白日之下》这样的佳作,影迷还要苦口婆心地自证港片不死。
《年少日记》这两部电影的监制尔冬升倒是聊过,现在香港电影行业跟过往、跟内地都不一样,更多学院派,门槛往上,工作往下,很多人就会在实操中积累许多经验。
卓亦谦是科班出身,此前除了执导、剪辑短片,还参与了《激战》《杀破狼·贪狼》等电影的编剧,等到第一部长片《年少日记》上映,十年已过。
像他这类人才涌入行业,一边有「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一边有尔冬升等真正大佬在商业与艺术两方面的把关,香港电影反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我们要盯的,当然不该是在内地上映的区区几部商业制作。
反过来,随着王小帅走入媒体焦点,胡波往事再被提起,我们会有谈论「内地片已死」的一天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恐婚恐育宣传片
陈意涵美的
母女紧张的关系被无限激化,夹在中间的男人变得模糊而复杂,尤其是保罗,他究竟是浅薄的好人,还是私心深藏的恶魔?陈意涵演的挺好,不落窠臼,缩回更小的市场,找到更长远的艺术生命,已经领先郭采洁、陈妍希好大一截了。
还行,略微普通
好撕扯破碎的母女关系,是孩子的成长困境,也是妈妈痛苦的挣扎,看得很窒息。
她們是一座被荊棘纏繞的城堡,她們出不去,別人進不來。我們總是在歌頌母親和母愛,我們讚揚母親的辛勞,讚頌母愛的偉大,卻絕口不提母親的情緒,視而不見母愛必定伴隨母親的犧牲。我們把母親、母愛、母職絕對聖化,將母親釘在十字架上,為丈夫、子女、家庭殉道。小曉 是個特別的孩子,她在這座被荊棘包裹著的城堡裡長大,身上也長滿了刺,偶爾刺到別人,常常刺到自己。媽媽因為在城堡裡待了太久,慢慢地也長出了刺,不同於 小曉 的是,媽媽的刺是為 小曉 長的,她越愛 小曉 刺便越尖銳。媽媽和 小曉 深愛著彼此,也不停地刺傷著彼此,直到她們忍著疼,讓彼此的刺長進了彼此的身體,她們成為了一種更強悍、更不可被侵入的荊棘。
台湾在社会议题上,有种又白左,又没能力左的别扭拙劣无力感。
【D】
生育恐怖当中的一种。
md,越看越压抑。
怎么个事?这剧情30分钟就能拍完,女主得奖也是过誉了
不就是想拍个“系统破坏者”嘛!但拍来拍去也没拍出个啥,导演只是凌乱地展示了电影所有问题而不去解决,母女二人撕得不够酣畅淋漓,都憋着一股屈,等到结尾竟然如此潦草的“释放”了,和解了。刘俊谦活脱脱一个漂亮的受气包,林品彤撒泼地像个疯子。唯有陈意涵好,演出了一个丰满的角色:无法和小孩交流的失败的母亲,困在丧偶式婚姻里忧郁的妻子,陷入背德情感漩涡里的不合格情人。电影大半部分的高光时刻都集中在她身上,所以金马奖没给陈意涵反而给林品彤,这操作就很迷惑。
让观众跟着一起焦虑的电影。台湾家长还是太脆弱了,小孩停个学就被逼疯了,这要放在内地,得死个人才能有这效果吧。
一开始觉得小晓很可怜,她做的事都能理解,但她把老师关在笼子里,就变成了说出“不欺负它欺负谁?”的那群霸凌同学,也把悲剧变成了循环……我就不太能理解了,只觉得悲哀。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手,还是躲远点……
单亲少女的烦恼。。。没啥意思
影视剧里,关于特殊人群,特殊家庭,他们的 折磨、无助、绝望、呐喊、痛苦、坚强,能表现出的不足万分之一。你看到的是零星片语,而对他们来说,那些零星片语,就是他们的每一秒,每个动作,每个应激。然后,在每一次崩塌之后,还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加蓝,继续战斗。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爱,本就是件好难的事情。
原本以為是系統破壞者\亞美子,結果是台海焦慮+洛麗塔片……林品彤演技是很好沒錯,中間有一段節奏真的很難想像僅有12歲,恐怖的小大人,但當故事主要視角逐漸讓渡到大人以及他們的複雜關係(陳意涵比林品彤更像精神病,角色近乎只有單純的歇斯底里……),就很難讓視角單純關注到特殊群體上…… 總之大概就是小成本台版《涉過憤怒的海》吧,3.5歸3。
[2024.03.10 @bc] 〔17thAFA〕 終於見到劉俊謙!// [2023.12.26 @GS]
男权社会下,男性角色缺失对女性处境的影响。烂泥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欲望社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边看一边皱眉…可以说是有点不适了,一直担心变成湾湾版lolita,好像确实有点那个倾向…还好不是在电影院看的💩不过刘俊谦吻戏的侧脸好帅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