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剧情应该是:黑发的女孩是玛丽娅,金发女孩是珍妮,死去的是金发珍妮,活着的是黑发玛丽娅。
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那个黑发小女孩是玛丽娅残存而努力扑捉的儿时记忆。
玛丽娅的母亲与婚外情人生了玛丽娅,不为其母亲的丈夫所接受,只好叫她跟随好朋友(其养母,也就是珍妮的妈妈)一家走。
玛丽娅与养母一家在路上遭遇了车祸,珍妮死了,玛丽娅也受了重伤,失去了车祸前的记忆。
珍妮妈妈把玛丽娅当着珍妮来抚养,从此玛丽娅就以珍妮的身份活着,在其生母的丈夫和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却告知玛丽娅遇难了。
玛丽娅跟珍妮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却一直把记忆中生母容貌影在珍妮妈妈脸上,把同母异父哥哥的容貌影在丈夫身上。
在她写小说的时候,尽力去回忆八岁以前的事,就出现了人物影像的不断变化,其不断地在珍妮和玛丽娅之间转换,玛丽娅的影象还原得越多其困扰越大。
后来,其在珍妮妈妈抽屉里发现了那张相片,激发她回到意大利去寻找真相。
当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梳妆台前,终于回忆起了儿时的往事:自己是如何跟珍妮一家出走、遭遇车祸,然后替换珍妮活着。
黑发的玛丽娅终于完全还原了自己,金发的珍妮(苏菲马苏)只是一个影子旁观玛丽娅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
影片最后,玛丽娅、珍妮合写小说,寓意着小说的内容里玛丽娅与珍妮的角色就是如现实一样在不停地转换。
冲着两大欧洲女神的名头,看了这部心理惊悚片《不要回头》。
不得不说,欧洲人还是比较“有文化”,连我这种还见过些世面的观众第一遍还真没看懂。
在第一遍的整个过程里,我都在猜,这到底讲什么呢?
魔法?
阴谋?
直到网上看了些提示,把关键部分看了第二遍,我才发现,这是在说心理,而前后两次换衣服就是关键的Hints,快到结尾处才安排的车祸桥段则是一切的源头。
说实话,由于这片子实在太费脑子,等看到车祸的时候,我脑子早就处于半罢工状态了,完全转不过来,当然也就无法把关键桥段一一串起来了。
回头想想,片子的主题还是很清楚的简单的,只是,镜头语言和桥段前后安排太难懂。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直忽视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我猜欧洲观众猜这些会容易些吧。
唉,人家早就从生理健康阶段奔向心理健康阶段了,我们这里还在禁止手机转发“黄段子”呢。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已经扼杀了我们大脑的某些功能,并且,我不确定,当然很可能的,进而影响到些生理功能,比如,时不时的莞尔一笑,耸耸肩。
总是绷着,很累,有可能再也松不下来。
靠,太可怕了。
看段子,是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
而且,我觉得对这些需求最旺盛的人恰恰是那些叫喊着想灭了它的那群人。
太好玩了。
只要不放弃渴望,我们总能找到乐子,总能给自己心灵放假,可是,那些人呢?
他们不累么?
想想就很累啊。
最近还在看《晚明七十年》,里面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点:累啊!。
当然,我是说心理上。
回头来看这个片子,我觉得,难卖的东西,一定要有可靠的包装,苏菲和莫妮卡无疑是好包装,就像王家卫喜欢用梁朝伟这种御用包装袋一样。
不过,难卖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真材实料,还有一种就是“三枪”(我觉的上海那个内衣厂应该和张导演谈一下品牌价值损失问题)妄费了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啊。
PS: 整部片子我感觉最好看的场景出现在最后一幕:
这部片子我先后花了三次,每次几十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前后差不多2个星期吧,中间还错落的看了别的片子,究其原因,还是有些害怕,所以每次都找借口把预知来看片的时间重新分配了。
看完以后,我在douban上写道:有些镜头看起来很喜欢, 而且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看起来就觉得特熟悉的喜欢, 估计是女性导演的缘故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起过这部片子。
一直到昨晚,我失眠了。
透过窗帘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月光悉悉簌簌的爬进来,我躺着,看着这样的月光,一时间就觉得自己坐在月光下的案几边,一壶温温的清酒,一束散落的桃花,月光其实是微弱的,我没有办法看清花瓣是否完整,是否在酒面处的浮沉,但是月光却足够勾勒出整个屋子的轮廓,让我看到我就在其中,案几边,飘窗上,把弄着的花瓣,沾了一点酒而层次散乱的花蕊,还有那纤细的瓶子,垂下来的脸,那就是我。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
其实它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车祸后精神分裂得把自己打造成为那个车祸中罹难的小姐妹的女孩在经年累月的自我迷失之后重新寻找自己的故事,结论也很明白,当她寻找到事情的真相以后,她没有做任何选择,而客观世界也不容许她做任何选择,她只是继续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中另一个自我萌发的时候,沟通和协调而已。
电影的叙事线索其实很清楚,只是拍摄手法上让人觉得有点不寒而栗,那些在光线明暗间就无缘无故变动的场景,那张在每次扣人心弦的音乐一来临就开始扭曲的脸,还有个每次出现都想指引什么却又毫无实际贡献的小姑娘,全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表达,所以看得人不免会有点阴森或者神神叨叨之感,也是因为如此,这部片子会在看完以后不想妄加评论,而会在失眠的夜晚因为同样的光线明暗切换而快速联想,因为很多感觉太接近内心。
人的内心总有一块不希望被别人触碰的禁区,被电影触碰,当然也会抗拒,更不可言传的是,触碰的不是通过人性,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那种内心中从不曾忘却的一种自我怀疑,自我探究,自我预设。
这种对自我这个假设都进行怀疑和否定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认为对于我们更好的生存是阴暗的,所以也才这么讳莫如深。
但是,不可否认,即便我们不是精神分裂者,谁又能保证我们在以一种遵从于自我本真的方式存活,而现在的自己又是否是本来而非扮演的自己?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像被抛弃一样,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信息,没有对自己进行了解的任何途径,甚至没有对自己的意识的感知能力,我们在他人预设的一个身份和环境中成长,我们不断做的选择究竟是出于自己的本性,客观的引导,他人的设计,抑或是基于统计学大数原理的对多数人人生的重复,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分清楚。
他人究竟是无心的误导还是良性的教育,究竟是自己内心的阻碍还是反观内心的铜镜,究竟是自己存在的环境还是自己生存的demo。
他人既是地狱。
是吗?
仅仅如此吗?
那么,如果知情不报也是背叛,如果避而不想也是罪恶,那么至自己于地狱的,究竟是他人还是自己,是他人的先入为主,还是自己的盲目屈从,这种屈从又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无奈,无知的更为可耻还是无奈的更为可耻?
Don't look back, 是导演的选择还是对观众的警告呢?
唉,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不见得是件好事,纯粹我的错,一直在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直很反感这样的电影,将某些焦虑的非典型症状放大100倍后试图唤起普通大众的深切思考。
一个半小时后,我不由自主地将“FUCK”脱口而出(不针对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两个美女都是我的大爱),就好像我在好好的走条柏油马路时,突然有个瘪三跑来说,来吧,走这边,这才是捷径。
苦了陪我包场的那位同志,我对不住您,这真是煎熬。
两位女演员诠释这个角色很到位,尤其是发作时的恐惧,很有传递感。
好多人说看不懂这个片子,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眼中的世界。
精神分裂患者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独立人格,而且彼此互不干扰,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珍妮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变了,变得陌生,或者仅剩了熟悉感,因为童年的痛苦记忆压抑在内心,积郁了多年终于爆发,被自己暗示为妹妹的第二人格占据,而第二人格以前又从来没有,现在衍生出来后,所以对珍妮的生活一无所知 。
在旁人的眼中,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妈妈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我更加确定珍妮是精神分裂发作。
哎,所以说人还是不能有太大的压力,身体的承受是有极限的,过度透支和施压只会带来噩梦一样的人生
这部片子在看之前勾起我无数的幻想和憧憬,苏菲!
莫妮卡!
在我心中一个是美神,一个是性感女神,两个这么美的女人碰到一起,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应该火花四溅,宇宙永恒!
但是不。
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小女孩在8岁时经历车祸,车上的爸爸和妹妹死了,只剩下妈妈、哥哥。
从此以后,她一直把自己当成妹妹珍妮在活着,她看到自己的脸、丈夫、妈妈都是她臆想中一厢情愿的那个人,其实并不是,当她开始通过回忆来写自传小说,她开始从镜子里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妈妈和真实的丈夫,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当她鼓起勇气去寻找答案,她才从潜意识里找回了自己。
故事听起来很有意思对吧?
可是,这个SB导演,我恨你!
你把我心目中的女神都弄的像两个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疯子,关键问题是这俩疯子还没疯彻底,身上莫名其妙的长瘤子,这瘤子还满身到处跑,请问这跟剧情有啥关系!?
家里的桌子位子变换了,沙发换位了,这和剧情有啥关系!?
只见女神们演的一惊一乍,眼神慌乱,脾气莫名其妙,我没有看惊悚片的感觉,却感觉智商被欺骗啦……苏菲真的老了,拜托你不要让她秀身材,还有什么可秀的呢?
没有线条的腰,靠蕾丝托起的胸,下垂的屁股,眼睛的细纹……哎,还有什么比美人迟暮更让人难过。
去影院之前就上豆瓣来看看,发现很多人都看不懂。
看过后估计这些人可能都是看的带字幕的原版,翻译不到位肯定会很影响对影片的理解,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到影院去看配音版的外国片啦,本人英文本来就不好,如果理解不够启不是浪费一部好片子。
先来简单说说影片的内容, 豆瓣上一些看懂了片子的影评与我的理解有所出入。
莫尼卡是私生女,父亲不承认她也不爱她,她母亲就让珍妮的母亲把她带走,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她自己的家庭。
而在回家途中发生了车祸,珍妮死了,莫尼卡活了下来。
而珍妮的母亲思女心切,就把莫尼卡当成珍妮在养,莫尼卡所缺失的记忆也由珍妮母亲讲给她听,所讲的却全是珍妮小时候的事,连写作文她写的都是珍妮的记忆。
所以莫尼卡一直把自己当珍妮,所以在写小说前她一直就是苏莫玛索所饰演的珍妮的样子,老公也是她童年记忆最深的亲生哥哥的样子,母亲是亲生母亲的样子。
她的生母与养母都不希望她找回记忆,养母不想失去她,不想她变回莫尼卡,而是她永远的珍妮,而生母更不希望她回去找她,影响她平静的生活。
但当她开始写小说后一切都开始变了,她写的是有关童年的事情,让她慢慢在找回那时的记忆,而那曾经的记忆又与现实不符,所以她慢慢有点精神分裂的倾向,看到什么都在变,自己也在变。
其实这时导演是用了一种抽象而夸张的手法在描述,不是事物变了,而是她慢慢回到了现实,真正看清了这每一张脸,而这些又与她深刻的记忆相违背。
莫尼卡越来越受不了这种折磨,所以要拿着旧照片踏上童年的路,找回这所有变化的原因。
最后她终于找回了所有真实的记忆,也就终于接受了现实,不是现实变了,而是她慢慢变回了莫妮卡,所以最后她摆脱了珍妮的阴影,找回了自己。
在结尾处,珍妮回家了,而拥抱丈夫孩子的却是莫尼卡,说明莫尼卡回到了现实,而珍妮这个童年好伙伴也一直陪伴着她愉快的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故事,把人物内心刻化得过于精细如同显微镜下看事物以致于太微观而让很多人看不清。
有点象刘青云演的《神探》,把一个人的不同性格全由各种人表现出来,而不只限于这个人的内心读白或肢体动作。
这是另一种角度,相当细腻而深刻,让我在看完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莫尼卡舒了一口气。
原来我们的一切困挠都是有原因的,但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没来由地发脾气和郁闷,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变得另人烦燥,而我们只能象困兽一样找不到出口,有些结是可以解开的,而有些结也许只需要我们泰然面对,不要回头。
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究,所爱的人所历的事所成就的自己,到底孰幻孰真;我们又有几个人,最终找回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事。
也许我本想看看美女,却看到人生的蹊跷。
所幸,莫尼卡在故乡找回了自己。
这是一个意大利的莫尼卡,因为心灵创伤和念想,而以法国苏菲为存在的生活,而后崩溃与重生的故事。
骑车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伪装,故乡,救赎。。。
交替出现。
生活需要证伪即使你身为作家比如莫尼卡(这时她是以苏菲的样子出现的)拥有爱你的丈夫一双可爱儿女有一天突然惊觉你不是你不知身在何处也许事业不顺其实原因并不重要你需要去证实一切可能只是幻象丈夫是曾与你分享童年时光的兄弟的幻影而你 竟是死去的少年姐妹的化身故乡不能沦陷莫尼卡回到出生的意大利小镇似曾相识的男子充满敌意的继父无奈逃避的生母熟悉的咖啡店。。。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到那个记忆中有痛有爱的地方才有真实而写作是一场救赎莫尼卡引出伤痛引出生活破裂畸变的瞬间伤害爱人家庭伤害自己然后更好地爱更好地活让身边每个人还原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假想
《不要回头》:世界两大美女之间的羁绊关系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我是谁”是哲学命题中的根本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当莫尼卡•贝鲁奇与苏菲•玛索在同一部影片中试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命题无形中有些变味了,换句话说,“我是谁”潜意识地变成了“选择谁”?
这是一个商业手段,很值得玩味的,相信每一个男性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得出一个答案。
本人的答案是莫尼卡•贝鲁奇,其实也与影片本身的最后的答案相吻合。
导演是一名女性导演,据说善于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恐怖与惊悚,对于这类导演来说,她的镜头中最拿手的便是细节,而相对于此片,对细节地把握便更加有难度。
用视听语言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所遇到的外界的改变,这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本人虽然陶醉于两大美女的替换关系,更钦佩导演镜头上些许的改变,哪怕是一个角度,一个花瓶的位置。
关于细节让我想起了《罗拉快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拉》中的第一个变化的细节都是动态的,飞驰的城铁,收破烂的人,等等,这种动态的细节改变能够让观众十分迅速准确的掌握,但此片中在许多情况下细节的变化是静态的,例如餐桌方位的改变等等,观众在不经意见一定会错过这些改变,所以便需要演员的表演来加强效果。
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菲的演出要比莫尼卡更具有难度。
苏菲面对的是所有的熟悉成为一种陌生时的惊恐,而莫尼卡所面对的则是惊恐已经成为习惯后对真相的寻找。
将两位大美女如此比较是很八卦的一件事情,但在此片中却不能不做出比较来,而这种比较又是许多观众内心的一种反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由于打算写自传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最后的答案在常理之中,但过程却是相当恐怖的,而这种恐怖绝不是血腥等残酷手段所体显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从一些家庭布置的变化到身边人物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变化。
导演按照对心理冲击的力量所进行着这种变化的深入,一直到女主人公承认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为止。
这是苏菲玛索所要担任的工作。
下面就是莫尼卡贝鲁奇开始寻求变化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悬疑剧,第二部分则是推理剧。
在许多影片中,一个人发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改变,通常会采取同一个演员来演绎的措略,但在此片中,导演运用了两名女演员来演绎同一个人,而其中并不掺杂着时代断层的故事成份,所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那个过渡的阶段。
影片运用了高水平的化妆技巧,当苏菲玛索与莫尼卡贝鲁奇的各半张脸组成一个过渡人时,本人首先由衷的感叹,美女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要知道那张脸令人感到一种诡异的悲哀,其次才真正进入剧情本身。
在过渡人的段落中,影片进入到了一个巨变的过程,丈夫,孩子以及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而家的原貌完全成为了另一种样子。
根据结尾来看,这是一个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改变,那么过渡人实际上也是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过渡,这样看来,苏菲玛索是一个想象中的人貌,而莫尼卡贝鲁奇才是真正的人物。
本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导演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将这所有改变搞乱了,换句常用来形容中国导演的话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些什么,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
但整体看下来,主人公珍妮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幼年里死去的好友,而事实上她也的确由于车祸的原因而过着那个幼年好友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但即便这样,在她的印象中,周围的所有人都蒙上了车祸前真实家庭的烙痕,母亲,转换成丈夫的弟弟,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时候。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替代着另一个人在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真相的便是她童年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他现在这个虚假的生活。
影片大体上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而我是谁这样的命题恰恰就是通向真相的起点!
反过来看女主人公写自传的前提,其实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认识自我,我是谁,一个用来替代他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生命?
我的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是我记忆中的还是真实的?
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不经意的惊悚中传达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编剧或影片的做法,最后将有一段正经而又非常做作的解释,对整个故事做个流水式的交代。
但欧洲片绝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们在观影后似乎知道了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很重要吗?
真正重要的是,主人公试图在写一部自传,无论她是苏菲还莫尼卡!
韩兮2009-11-11于通州
"你说,是苏菲玛索的电影.恩,我们去看.很久没有看这样晦涩的电影. 你果然长大了,男人晚熟,看来说的没有错."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蔷花红莲>,没错,都是讲两个女孩的故事,如果定义为一部所谓惊悚片,恐怕太过肤浅.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伦理片才具有的对人性的刺探.对准了女人,柔软的,多情的,善良的,坚毅的内心.记得童年的时候和隔壁邻居在工地上的沙堆里寻找贝壳,在秋天的树下捡枫叶,在荒废的旧房子里躲猫猫,而这个邻居小女孩,中学时代得脑膜炎死去,那些三四岁的记忆片段却还是伴着清晰的场景一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有时候会想起她躲起来的样,扭过头来,怕或者期望,看到她童年咯咯笑着的稚嫩脸庞.女人的神经总是脆弱和敏感,一些往事会在怎样的时刻被唤起,就这样泛滥了出来.这部片子,讲述的就是和你我一样的女人.好似把这根神经挖掘出来,在胶片下夸张的放大,清楚的映射出记忆的阴影.她遭遇创作的死角,开始神经质,挖出自己尘封的童年,却怎么想也串不起童年的回忆.而事实上,她已经深陷其中.剧情在最后对往事的追溯中,诠释了所有诡异的一切.那个紧紧拉着她的手对她微笑的女孩,失去了生命.她开始成为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幕感人而温暖,她们写着童年,彼此拥有过的童年,流畅而婉转.双生的花朵终于开放在幻想和现实交汇的地方,眼中的阳光,抚去记忆的阴影.这一部电影,写的是女人.因为我看到女人所有美好的神经质的特征都在里面:爱,善良,怀念,敏感,充满情结,多疑,自我,执着...从电影院走出来,头很痛,一句话也不想说,走进一楼的药店,6毛钱买了一打阿司匹林.你问我,你感觉怎么样. 我说,我们去那家港式餐厅吃饭吧.其实我想告诉你,我只是想抱紧你,还有我拥有的珍贵的一切.从15岁开始,我就知道失去其实是一瞬间的事,我不想在时光的阴影中找寻你的样子.
简而言之,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简单,导演把它搞复杂了。
期待远远大于了剧情- -
不知道是翻译版本问题还是我的理解力有误,总之没看懂,只是场景和女主角都很灵。
美艷的蘇菲瑪索和莫妮卡。然後呢?。
噱头还行吧,就是有些细节解释得不明不白,拍得不够清爽。
讲的不太清楚,比较意识流,一半苏菲一半贝鲁奇的脸实在太恐怖了!!!
故弄玄虚~而且女神都老了
妈的,还我30块钱.....
2012Oct1,九亭,苹果PPS网络观看。
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的问题,看得我一头雾水,怪怪的。苏菲·玛索看着更优雅些,相比之下莫妮卡·贝鲁奇看起来有些蠢了,且显得老且憔悴。果然是字幕原因前几天才会感觉没看明白,那个字幕简直就是胡扯嘛。人家影片在剧情交待上没有任何问题,应该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
老是都老了,不过玛索还是要比贝鲁奇漂亮
完败!困极!第一次有退场的冲动!
不确定自己完全看懂了...Monica Bellucci和Sophie Marceau两位女神红颜老去真让人心碎TAT
两演员表现不错~~
2 stars for pretty faces.. that&#39;s it。 不要回头... 我超后悔在电影院路过 回头去看这部片...
说实话,我没看懂,中间有一段字幕和画面没有对上。
细水长流地看了三天,一头雾水,最终释然。
越演内心戏,越显出你们就是花瓶...可是你们都还是美好的花瓶,虽然老去
哦……这字幕翻得……叫我如何看懂……
两张大美女的脸拼成一张的那个镜头太让我反胃了。。。絮絮叨叨絮絮叨叨的不知所云,法国人真是麻烦,拍个悬疑片也要这么文艺腔,结果生生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