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先吐槽一句翻译,真的是很久很久没见到这么差的翻译了,就跟机翻似的,非常非常引人误解和困惑。
翻成这样,不如不翻。
当然,连蒙带猜再加上后续评论区看看,还是能看明白这情节。
只能说,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心中有一丝疑虑,就必须要理清。
不能算了,不能好像似乎大概,因为涉及到人命,涉及到对这些家属的交代。
而这样近乎偏执的执着,在旁人眼中,甚至刚开始在观众眼中,真的是疯狂甚至神经质的。
真相,可能真的只能由疯子来述说。
各花入各眼,我是带着一种责任感又或者学习的心态来看这部作品的,所以即便形式枯燥,却也能认真的品思。
当今社会,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贴合大众且极其便利,但空难的风险依旧令人在意,事故发生,黑匣子就是所谓的目击者,而那些习惯了航空出行的人,恐怕也会对这个东西表示陌生。
把录音比作最后的通话,虽然伤感,重要性却不言而喻。
片中男主重复着倾听,渴望从蛛丝马迹中发掘出有用的信息,只为给民众以交代,还社会以真相。
为了心中的安宁,他要拼,就算是被当做疯子看待也无所谓。
那些同事、上司、领导、好友、爱人及大亨等等,都有着世俗的一套规则来维持关系,但在这个男人面前,任何洗脑式的劝解都抵不过心中的坚定,与其迎合,不如相信自己,真就是醒与醉的绝佳映衬。
说了那么多,无非是角色精神的颂扬,那些为了商业利益草菅人命的家伙,那些渗入权贵的腐朽作为,那些旁观者冷漠的声音,那些未尽其力的看似用功,都应该警醒。
这部电影被众多法国人评为年度最佳。
电影男主是一个有强迫症,神经衰弱的人。
从他工作时一丝不苟的桌面能看出此人性格认真,且有些较真。
同时,他对声音十分的敏感。
可这些,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就为后面男主偏执调查奠定了性格上的动机条件。
并且, 也为他被人所质疑提供了借口。
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你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喜欢他吗?
话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她有神经衰弱,对声音很敏感,当然没有男主敏感。
不过像有的同学抖腿,翻东西,键盘上打字等等这些声音,她会比其他人更受影响,最后只能调到二人宿舍。
话说一次上课,前排的同学毫无征兆地打了个喷嚏,被吓到的同时,她的耳朵竟然动了,我坐在他们身后,有幸观察到她受惊的一幕。
所以,有过这样一位同学,我十分同情男主,也很理解影片男主的境遇,毕竟被身边的人说神经质,龟毛,挑剔……会给人留以不好相处的印象。
法国人拍电影,喜欢研究心理。
电影里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比如男主戴耳机的时候,无论是耳麦式还是降噪式,都给人极强的代入感。
而这种强烈的代入,几度让我产生一种怀疑:男主对声音如此敏感,神经衰弱到这个程度,我虽然承认他耳力过人,很有天分,他真的不是幻听吗?
如果不是他的负责人失踪的节点很微妙,我可能真的跟他周围的人一样,怀疑他是神经病了。
而自尊心强烈的男主也用实际行动向同事与观众证明自己:我能听到你听不到的,我只是对声音敏感,你听不到就说我是幻听?
电影应该是在男主偷妻子报告的时候,达到了一个转折。
试问自己,被身边最亲近的人背叛是什么滋味?
不说发动机系统的问题,就单说偷报告这事,如果我的丈夫也如此执拗,幼稚,我会怎么做呢?
生活中,我很敬佩这种人,但是会敬而远之,太可怕了。
电影看到妻子被解雇的时候,只想替妻子对男主说一句,t'es fou。
夫妻之间要加强沟通啊,朋友们,信任与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尤其如果自己的配偶是如男主这般的,多唠唠嗑,多拉拉手,减少互坑指数啊。
而电影最后一幕是给妻子的,看见妻子挺直的背与落下的泪,我突然明白她的心理了。
她是爱男主的,就算丈夫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去查她,最后坑了她,她也只是认为男主是生病了,他心理有病,可还是爱他的。
不过妻子这个演员Lou de Laâge,在此片里变现力并不足。
我之前看过她演的 “白雪公主”,“呼吸”,“期待”,可能因为妻子是配角吧。
说说我自己感到有些弱的地方,男主查到黑客的部分时,我心想,就是那么巧吗?
一年就一个黑客拦截飞机系统?
被捕了?
然后结局就是去年那个黑客黑了系统。
飞机上三百来号人,照片就几张而已,还就正好拍到黑客的侧脸了?
最后十分钟是全片高潮,话说这真不是法国移动网络供应商的广告吗?
偏远郊外的大房子里,不用wifi信号这么好吗?
用的orange还是sfr?
反正不可能是bouygues和free就是了。
而且男主躲着的时候,pad屏幕那么亮,就算离很远,也会感觉到有光亮吧?
最后车祸自动驾驶的部分,因为没研究过车,也不太懂。
总结一下,个人角度是瑕不掩瑜。
男主的心理表现太多,反而在整体情节上抓得就弱,不过还是非常精彩,氛围感十足的一部片子。
(不建议吃面的时候看,面条容易凉。
)
非常悲痛,希望逝者安息。
接下来是影评,含剧透~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往往有所夸张,但是不排除我们知道的现实没这么戏剧,我们不知道的现实可能更戏剧。
根本原因是安全系统漏洞给了黑客可乘之机,而且貌似一旦被黑执行了什么操作,就无法手动控制飞机了。
我的理解首先资本是逐利的,造成产品的品控优先级远低于商业宣传、工期、成本、销售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包装也好,色泽也好的的商品,内里只要感受不到的部分都不能让人放心,315曝光的酸菜就是一例。
具有公信力的检测、认证是必要的,专家以及民众的监督也是必要的。
但这些对于像飞机这样复杂供应链管理的产品仍然不够,采购的任何的渎职、懈怠甚至猫腻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次黑了一把无人驾驶,不知道飞机是否真的有这种应急的主动驾驶机制(不是辅助驾驶),我的汽车ABS传感器就经常老化需要更换。
这几年由于巨大的市场前景使很多无人驾驶公司一夜间如春笋般崛起,但觉得政府应该保持理智的推动,而不能跟这些创业公司一样乐观。
这些所谓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算法是没有数学理论上的可靠性的,一切决策只是概率;而且对于没有见过的情况没有办法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或借助其他方向的认知给出方案。
虽然剧情上远程黑进系统什么的有点扯,但对未来无人驾驶的应用是有警示作用的。
第三电影里对于音频检测、声音里藏数字信息这些还是很巧妙的,正好跟我的专业也有关系,确实这些又比较可行又不难理解。
片头一开始的镜头语言最后停留在黑匣子上,同时保留飞机上的画外音,起了个高的悬念。
然后又用隐喻的手法表现男主对声音的敏感,这在他的工作上是如虎添翼,但是在生活中却给了他不小的伤害,时常需要带降噪耳机。
立这样的人设无疑是讨喜的,像《超级大脑》综艺里的选手一样,或者像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一样,做常人不能做的事情,总能吸引到目光,引入剧情中,还能添加不少神秘感,这是个加分项。
(此处安利下“水哥”) 说剧情之前,必须要说下,全片的bgm是真的顶啊,一直在放,一直在营造悬疑的氛围,我可以说配乐真的尽心尽力在带着剧情走,而剧情方面属实是有点拖配乐的后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航空知识不了解,对男主的解密过程和跟女主的隐瞒某个档案而翻脸始终代入不进去,加上能肉眼可见的导演在拼命制造悬疑所以僵硬的剧情,基本上没有什么惊喜反转之类的剧情出来,虽然全程一直在悬疑紧张的氛围里绷紧神经,但这是bgm的功劳。
而我认为最大的bug,就是明明事情的真相都已经摆在明面上了,男主听出了疑犯闯进驾驶室的声音,警察也查出了他电脑上有宣战的视频,基本可以结案了,但是因为查到了乘客最后一次通话跟坠机时间有3分钟的时差,就认为这事情有蹊跷?
但是干了20年的主管解释了,这个是正常的,作为观众我也是信服的,最重要的是,男主是声音分析师,不通过声音去判断,而通过一个时间差?
虽然听到了疑似客机下坠的舱内语音,但好像并不完整,只听到了下坠的首字母?
我也不懂法语,但字幕翻译的是主管认为这个首字母也可能是别的暗号,那我就暂且认为这不是客机下坠的语音,所以依靠这点信息去推翻之前有更清晰的推论时,是不是太阴谋论了?
最离谱的是,一开始我还认为男主超现实复原当时机舱内的情况时还感到惊喜,有点侦探那味了,结果还真就把幻想的东西当做依据去跟主管说“我认为当时劫匪想去驾驶室劫机但是被餐车拦住了”,我???
,这是认真的吗?
然后就开始一系列的调查,我以为是男主的幻听症犯了,导演也有意往这方面去误导,让我以为这些都是男主的臆想,做了很多离谱且错误的事情,最后清醒后开始懊悔挽救,我以为是这套路,结果呢,还真不是男主有病,还真就有阴谋在里面,虽然我觉得男主后面的调查情节还可圈可点,但是前面的设定就已经垮掉了,导致这个反派的阴谋根本没有起到半点压迫感。
还有其它有剧情漏洞的地方就先不说了,这些我觉得都可以包容,但是像上面提到的,根据自己的幻想去推结果,属实离谱,这巡捕要是都像你这么办案,可以直接跳过审问直接判罪了。
当然全片看下来也不是一无是处,偶尔也会感到触动,像男主在调查案件有关键性进展的时候,女主打来电话要见面,男主答应了,最后的一句话是“我爱你”,如果这样的语句放在国产狗血爱情片里会显得油腻,但在这却显得很温暖,前面的剧情里男主就听到了来自失事乘客打给家里的最后一通电话,结尾也是“我爱你,替我告诉两个女儿我爱她们”,爱真的很治愈,特别是在生死离别之际,患难与共之间,显得尤为珍贵,所以哪怕导演是故意留这样的悬念,男主是不是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才说的那句话,想给观众一个暗示,但我愿意被导演牵着走,我依旧会被这样的情景里说出这句话而打动。
还有一个被触动到的点就是当男主听到了真实黑匣子记录的驾驶人员最后的对话,男主面色凝重,我也感触良多,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没有选择,都说离别是突如其来的,要学会平常心对待,那如果是生死离别呢, 黑匣子承载的不仅仅是事故原因,还有最后的声音,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希望能留下我爱你。
虽然吐槽了剧情这么多不好,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最终目的我还是很喜欢的,还大众一个真相,尽管这个社会一直在教会我们圆滑,但有些时候,我们更需要一个真相,尽管它很残酷。
波洛克,男主失踪的上司,是的,他才是最大的反派。
所有人都被他算计了。
他收了飞马公司的钱,但他知道飞马公司一定也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毕竟这种黑黑合作需要双方都有对方的把柄。
正巧自己下属是个认真到不行,已经属于强迫症范畴的正义人士。
因此他埋下种种伏笔来吸引男主,让男主去对付飞马公司。
收了钱,干掉了对手,顺带牺牲了看不惯的手下。
自己有钱有命乐逍遥去了。
2021法国悬疑片《黑匣子》,豆瓣评分7.6,IMDb评分7.2。
本片与其叫《黑匣子》,不如叫《空难调查员》更为准确。
全片围绕着男主拨茧抽丝、力排众议,寻获空难真相、揭露幕后阴谋的故事。
是一部题材非常新颖的悬疑片,记忆里好像没看过空难调查题材的电影。
不过本片和我预想的不一样,片名对我有一定的误导,我以为是专注于黑匣子线索的烧脑剧情,以为全片会围绕着从黑匣子数据中寻获真相,类似于桌面电影的那种新鲜叙事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影片虽有分析黑匣子的桥段,但比重不大,黑匣子元素在头部和尾部出现,其他剧情主要是空难调查员拨茧抽丝、拨云见日的调查过程。
男主正是因为较真才寻获真相,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硅谷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偏执不是顽固,偏执是固执和较真。
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凡成功人士,没有不偏执的,因为只有偏执才能获得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动力。
对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本片是2021年的电影,本热度不高,在2022年中国坠机空难后在国内获得引发热度,也因此而吸引了我的关注。
我相信本片所影射的真相是非常真实的,一个可以载人上天的庞然大物的背后一定有着众多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草菅人命。
本片中男主寻获的真相在现实空难中是很难排查出来的,因为牵扯的利益链条太多了,牵扯的关键人物太多了,很多时候真相是故意被掩盖下来的,所以空难调查公布的真相未必是真相。
东航MU5735于本月21日不幸坠毁,到今日为止第二个黑匣子仍未找到,震惊难过之余想起这部拍摄于2020年的法国电影,不禁又翻出来重温了一下,作为对这起不幸事件的深切哀悼。
看完这个电影,才知道原来黑匣子有两个,学名分别叫“飞行资料记录器“和“机舱通话记录器“,原来它是橙色而不是黑色,这个盒子打开后,是一张固态硬盘,里面有此次航班飞行过程中飞行的技术参数和驾驶舱的全部语音录音。
如果有的选,没有人愿意有机会见到这个橙色的盒子。
先说本片的缺点,前半段节奏有些慢,但是这个很矛盾,如果不把背景和相关参数厘清,后半部分就看不明白,所以这也不算缺点,就是提醒大家,要稍微耐心一点,每一个铺垫的细节其实对后面的反转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感兴趣的同学可搜索本人微信公众号 fkaidy 私信留言获取电影资源)。
男主角皮埃尔.尼内,因为饰演《圣罗兰传》获得过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男主,曾经看过他和宝拉.贝尔主演的法德合拍片《弗兰兹》,从那时候就发现他天生自带一股敏感而脆弱的气质,有点像《钢琴家》中的阿德里安.布鲁迪。
电影开始是就是一起空难,但是不同的是故事着眼点并未放在空难本身,而是从一位航空公司的事故调查员的拍摄角度展开,皮埃尔.尼内饰演这位有着天才一般的敏锐听力,又有着强迫症般顽固执着的调查员马修。
孙俪说过:有执念的人其实很有魅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以为然。
坠毁的客机是一部欧航阿德里安800客机,黑匣子如愿找到,马修却被排除在调查事故的团队外,作为骨干技术员,他很失落,每个调查员都希望通过参与这样千载难遇的大型案例积累更多的事故分析经验。
第二天早上,上司找到他,负责本次事故调查的主管突然失踪了,黑匣子数据严重受损,内容几乎无法辨认。
晚上就要召开事故新闻发布会,时间不等人,马修说干就干。
先是从黑匣子被干扰的音频中解析出了一句话“真主至上“。
果然是恐怖袭击!
继而查出乘客中的一位正来自中东国家,就这样迅速锁定了嫌疑犯,紧接着新闻发布会公布事件调查结果,一桩事件就告一段落,马修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被上司任命为首席调查员。
第二天一位遇难者家属打来电话,有一位遇难者在飞机坠毁前给丈夫电话留言,希望马修听一下。
马修很快从短短的留言中发现了问题,一是险情发生的时间和黑匣子中记录的时间差了三分钟,二是电话留言中有明显的机舱的示警广播,但是“机舱通话记录器”中却没有。
他开始怀疑黑匣子中的数据被篡改了。
上司并不想节外生枝,决定还是按照先前的调查结果给出最终的报告,但是马修是“一根筋”,认真而执拗,他找到了失踪主管的家,发现了他停在家中的车并并未开走,灵机一动,从车上取下了行车记录仪,反复回看,发现在半个月前的一个晚上主管曾经和失事的阿德里安800客机的操作系统供应商私下在郊外见过面。
马修认识这位总裁和创始人雷诺,他的公司专事航空网络安全,还是他们夫妇俩很好的朋友。
马修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员,却因为视力不达标听力超群而成为了欧洲航空事故分析员,妻子是欧洲航空安全认证委员会的高管。
8个月前雷诺的公司与阿德里安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大合同,为该公司航空电子安全提供服务。
马修很快发现几个月前阿德里安航空从迪拜到巴黎的航班就发生过失速系统故障的事件,却没有任何调查记录过该起事故的报告,而这个系统当初通过认证必须经过妻子所在的安全认证委员会,他询问妻子却被以“商业机密”而缄口不提。
马修越发觉得这其中藏着巨大的阴谋。
于是在深夜趁妻子睡着时偷偷打开电脑,找到了那个发生过事故航班的报告拷贝下来作为证据提交上司,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妻子甚至因为违反保密规定而被解雇。
高层接受了马修提供的证据,立刻就新发现的问题展开系统测试,但是,测试结果却证明,这个失速系统即使出了问题也不会导致飞机坠毁。
看到这个结果,马修惊呆了,这一刻电影用飘忽的拍摄角度和极速旋转拉伸的长镜头再加上出色的配乐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画面来表现马修的绝望,他如此自信的确定事故原因,甚至不惜赔上了自己和妻子的事业前途,这种挫败的悲伤痛苦而真实。
几天后被暂停工作并搬到姐姐家暂住的马修,在陪外甥玩无人机的时候,他们的无人机突然失去控制,原来被旁边的另一群游人黑了网络夺取了操控权,虽然是开玩笑,但是马修却突然明白了,并不是防失速系统导致了事故,而是失事飞机上有黑客干扰了驾驶系统,而此时飞行员被迫启动了防失速系统,BUG遇到BUG,这才是事故的真正原因。
而阿德里安800飞机上的网络安全系统的供应商和防失速系统的供应商都是同一个人——雷诺。
他曾约见过马修的主管,继而记录器被篡改,主管失踪。
动机很简单,雷诺知道自己提供的飞行网络安全系统存在BUG,但是要修补这个BUG需要的不仅仅是巨额费用,还要至少一年的时间,这样就会错过最佳上市时间,从而输给对手。
很快马修就发现曾经发生过故障的从迪拜到巴黎的航班就是因为黑客通过飞机上的娱乐系统侵入了操作系统改变了发动机转速,这位黑客曾经警告过机场和飞机制造商,他们的系统存在缺陷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警告不是骇人听闻。
但是,这起事故仍然没有受到重视,事故报告被雷诺找到主管抹掉了。
马修查到这位黑客曾经在雷诺的公司中工作过并被解雇了,果然翻找失事航班乘客在飞机起飞前发在Facebook上的多张合影照片中看到了此人的身影。
终于马修在被调职整理移交工作文件时,突然发现主管的行车记录仪中最后还有一条奇怪的文件,打开却是一段无关紧要的小事故分析数据,马修深呼吸一下,继续看这段音频,发现音频最后还有一小段几乎不容易发现的杂音,他不断过滤再过滤,读出了一串长数字,这串毫无意义的数字被主管放在行车记录仪里,马修立即联想到导航方位,输入数字后,果然是一个定位坐标。
根据定位导航找过去,竟然是位于失踪的主管家屋后面的一片湖泊的中央,马修潜入湖中凭借超人的听力找到一个发出微弱信号声的盒子,打开正是清晰的“黑匣子”原始记录,读取后事故真相证实了马修的判断,紧接着主管在画面中出现了,他坚信天赋秉异的马修一定可以凭借他留下的线索找到这个真正的“黑匣子”,他之前曾经收受雷诺的贿赂帮他修改过报告,这次空难事故后雷诺为了掩盖真相威胁主管篡改黑匣子的内容,但是主管留下原始证据给马修,希望他查出真相,惩罚主谋。
此时马修听到有人闯了进来,千钧一发间他把数据通过网络传给了妻子的邮箱,妻子仍是他这一生最爱和最信任的人。
留一个结局不剧透了,故事很精彩也有些烧脑,希望我的文章能为影片细节上的难点释疑有所帮助。
谨以此文献给东航MU5735,希望早日发现第二个黑匣子,找出事故原因,告慰132位不幸逝去的生命。
黑匣子本是用来记录飞机飞行和性能参数的仪器,在飞机失事后,它的真正价值才开始体现出来——分析师可以根据记录的声音及数据,还原飞机失事前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意味着飞机失事后,很难有生还的可能。
在影片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将300人的性命葬送,欧航作为一个比较专业且有实力的航空公司,在第一时间就把黑匣子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和排查,并初步锁定了飞机失事的原因为恐怖袭击。
而在欧航任职声音分析师的马修,则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并非来自大家的常识——或者一个敷衍潦草的结论,于是他决定一查到底,还原真相。
在恢复真相的同时,他的同事却离奇失踪,而领导对他的信任也在逐渐降低,与女朋友的关系也随之产生裂痕。
为了调查真相,他反复地去听着黑匣子里的录音。
而在做这份工作之前,马修想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飞机工程师。
随着马修的调查,案件愈发扑朔迷离,并且自身也陷入困境,但是他仍然在坚持着,终于让他发现了同事维克多波洛克留下的线索,并在埋藏线索的别墅里成功还原了真相,紧接着他被安保人员发现并追逐,慌乱中马修撞到了路旁的一棵树上。
但是事实的真相并没有因此掩盖,女友帮助马修将线索公之于众。
原来黑匣子中所记录的,不仅仅是事故的原因,还有隐匿在这里面的不为人知的暗黑交易。
如此一场令人震惊的空难事故,导演并没有把镜头聚焦在事故的过程中,而且选择了围绕黑匣子展开的调查,前面部分的故事顺序和逻辑帮助小白们了解了更多关于黑匣子的原理及树立马修的人物形象,而后面似乎是陷入了一种和马修一样迫切想要揭开谜团而恼羞成怒的感觉,bgm用的很差劲,只是为了烘托气氛。
它是电子飞行记录仪的俗称。
用于记录飞机飞行和性能参数的仪器。
它不是黑色的,而是桔红色,外形也不像匣子,倒像流线型集装箱,是大小如一般抽屉的1/3至1/4那样的一种密封容器。
飞行记录仪记录的信息可用于飞行事故分析,人们可根据飞机坠毁前记录的数据和话音记录,经处理后送入一种飞行模拟器,重现事故的过程,形象地分析事故的原因。
驾驶员座舱录音器和飞行资料记录器。
前者能记录驾驶人员从起飞后到着陆前的相互对话。
录音磁带能防火、防水、防震。
后者可记录飞行时的各种数据。
飞行记录仪装在一种耐高温、高压、防水和耐腐蚀的黑色金属盒子里。
现代飞机的黑匣子已涂成橙色或黄色,但习惯上仍叫黑匣子。
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抗压保护材料,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
记录介质也从磁带式改进成为能承受更大冲击的静态存储记录仪,类似于计算机里的存储芯片,防止黑匣子在空难中遭到损坏。
——引自《某度某科》
前段时间,看了这部法国空难电影——《黑匣子》,一部揭露航空圈丑陋的法国片。
该片被众多法国人评为年度最佳,讲的是空难调查里面技术难度最高、最重要的黑匣子数据分析师的故事。
一架从迪拜飞往巴黎的班机,在阿尔卑斯山不幸坠毁。
飞机解体,300多人无一人幸存。
发生空难的飞机,是阿德里安航空公司最新上市的客机800。
这架飞机配备最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安保和网络系统都是最好的。
这样先进的飞机,为何凭空坠毁呢?
这次事故,本来由资深的黑匣子数据分析师波洛克来负责。
但是调查事故后的第二天,他就无缘失踪了!
年轻又才华横溢的调查人员马修,听觉异常超人,能听出50Hz声音的区别,被指派为这起空难的首席调查员。
当一切的证据都指向是恐怖袭击造成空难的时候,马修却凭着精湛的专业水平、冷静的分析和敏锐的听觉,对这个结论产生了很大的怀疑;而波洛克的失踪更让马修感觉事态的复杂性。
他从黑匣子那里听到的一句“真主至上”的话,真的是恐怖分子袭击的信号吗?!
马修无意中从飞机坠毁前一名乘客和家人的通话记录中,发现了漏洞。
通话中,他清晰地听到机长说“紧急迫降”......如果真的是恐怖袭击,机长不可能做出“紧急迫降”的通知;马修听取的黑匣子录音里,根本没有出现这句机长“紧急迫降”的话!
很显然,黑匣子数据被人为损坏和修改过!!
到底是谁在隐瞒真相呢?!
马修为了正义,为了机上300个无辜的生命,展开了惊险的调查之旅……电影层层反转、渐入佳境,悬疑惊悚的氛围贯穿始终,声音设计尤其出彩;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立足于现实议题,暗藏在“航空圈”的丑恶交易,让人细思极恐。
节奏太慢有些看不懂 还是看别人的解说才看懂
航空迷的大爱
为什么要死人才能得到真相,因为这是个被谎言笼罩着的世界。
烂俗的剧情,起码可以删掉40分钟的戏份
首先是介绍了一个在影视剧中比较冷门的职业,这部分做得很不错,之后节奏加快的悬疑调查戏码完成得足够出色,尤其靠声音剪辑和配乐营造的悬疑氛围
平庸 没有记忆点
2.5吧,有点太长了,前面可以精简一下下,基本上最近十年里发生的航空灾难的原因都涉及了,恐袭,波音系统问题,还有骇客入侵系统。就说男主好眼熟哦,原来是之前演了圣罗兰啊。
题材比较少见,讲空难发生之后,技术人员解析黑匣子通过技术回溯出事故真相。电影表达的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一个逐渐失去事件掌控的剧本。我觉得本片塑造的高科技时代下的被窥视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存现实。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经过了筛选,连记忆也都可以被删改(自我怀疑)。影片塑造的这种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危机感非常到位,冲击着观众的心灵。
中期稍微落入陰謀電影套路有點悶但前期解密黑盒子和後期結局很不錯
还有男主这种职业,有点开眼界了。只是不太懂原上司为什么要那么复杂地将证据留给男主。
以為是空難片,沒想到是懸疑片,步步驚心很好看,還有致敬希胖的配樂
枯燥且闷。
三星半选题有新意,整个过程拍得也不错前半段在一个全新领域,很吸引人后半段处理得不算差,但也算是回到了传统老路不过,黑匣子真的可以任由一个执行人员这么修改?PS:这结尾质疑的是所有使用智能系统的现代科技了
技术流的悬疑,挺扎实的,不会像好莱坞那样的瞎煽乎
悬疑感拉满 摄影满分 非常好 难过 😢
听到这个名字就和国内前段时间的空难连接了。故事是个十足阴谋论 编剧的好猜想。
应景看看
镜头语言,叙事手法,技巧给好评,剧本给差评:毫无新意,乏善可陈
电影最多3星半,但我只打一星,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根本不值得7.6分,必须把分拉低一些,这样的剧本,随便给个会讲故事的导演都能拍得更扣人心弦。整个电影情绪全在一个水平线,没有起伏,没有高潮,越到后面越是毫无意外,结局也是十分仓促,女主哭的不知所云,这真不能算是反转,太失望了!!
23_088。说实在拍得有点不够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