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爱到世界尽头(港),顶多世界末日(港),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塞尔,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6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只是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只是世界尽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使之眼石狮是我家玛丽·雪莱僵尸情人节隐秘动机让我来给你收尸男模的秘密爱的阶梯她将会冰球少年猫与爷爷最佳李纯信侠女:剑的记忆大世界扭蛋机2玛雅帮第一季屠门镇之破茧之子护花惊情密室逃生鬼人幻灯抄阿黛拉的非凡冒险酒之国朦胧寻踪乡村女人关于哈利的那些事别惹前女友长恨歌碧瞳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杨贵妃英雄

《只是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爱与墙

Gaspard今天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时候,心狠狠紧了一下。

我喜欢很多他出演的电影,也很喜欢他半明暗的脸。

雨夜,一个人,把电影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标题就很让人心疼,对louis来说,与家人的复杂感情比起来,自己的世界尽头,也不过如此。

他是爱自己的家人的,以至于在最后的日子里,想回来告诉他们自己的情况,然后告别。

但是他们有着无法理解和交流的隔阂,或者一开始是他的性取向,然后延伸到性格和人生阅历,12年的分离,让louis和家人们走入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那两种人生,是互相看不见的,也许,他的人生是他的家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和家人之间有一道墙。

这道主要由他家人铸的墙,这种陌生与不理解,这种可以埋没观察力的情绪。

在电影里面非常暴力地展现着,一次又一次把louis的话挡了回去,内敛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说出来。

每个家人都埋没在自己的事情里面,自己的情绪里面,只看到了路易眼中的自己,而看不到活生生的路易。

也许这也是一种爱,因为爱,所以太在意在彼此眼中的形象。

而路易,最后还是决定不说,因为并没有必要,因为他们的世界,并不需要他,他也并不想打扰这个世界。

所以,他选择安静的离开。

带着家人最后的爱,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

每次看到路易欲言又止,会很压抑,家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会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一下。

但是其实现实中很多家庭也都这样,忽略了一个人会改变,会成长,认为他就是他,是我之前认识的那样。

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你。

就像电影里面她母亲说的:我不理解你,但我爱你。

愿天下所有爱,都能够顺利传达到对方心里,愿天下无墙。

愿我爱的Gaspard,在天国安好。。。

 2 ) 只是语言的裂缝与尽头

多兰把特写作为一种(镜头)语言写入了电影始终,特别是放置在(台词)语言的消隐处和断裂处。

其中的典型,是路易斯回家后,沙发对话场景中间路易斯和凯瑟琳的慢镜正反打,这组镜头正好出现在谈话被安托万打断之后,可以说是全片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

路易斯先是低头陷入空洞

凯瑟琳尝试用温暖的微笑来挽回交谈气氛

路易斯抬起头后流露悲伤的眼神

凯瑟琳的笑容渐渐消失

路易斯再次低下头陷入情绪中

凯瑟琳露出同样空洞而哀伤的表情

路易斯勉强的微笑

凯瑟琳回以同样没有灵魂的笑容在这组慢镜里,情感的转折和气氛的切换被无言地表达得淋漓尽致,就像投石入水后的涟漪泛出强烈暗涌的余波,而这种处理在全片俯拾皆是。

为什么电影会被笼罩在这样一种“风格化”之中呢?

实际上,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只是世界尽头》对于多兰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在先前的电影中,故事的矛盾和发展可以这样来概括:《我杀了我妈妈》:【儿子—母亲】矛盾通过成长困境推进和爆发;《幻想之爱》:【理想化—现实】矛盾通过第三者的介入起承转合;《双面劳伦斯》:【男性—女性】矛盾随着社会现实的抵触递进;《汤姆的农场旅行》:【依恋—丧失】通过鬼魂一般的替代者(弗朗西斯)推动情节;《妈咪》:【母亲—孩子】通过对“法律”的极端化来激化困难。

从《妈咪》已经可以看到多兰比以前的成熟,这种成熟以重复的形式对母子关系进行了再处理。

这一次更多的从母亲角度出发,并且引入了失败的救赎者来反面刻画命运。

但即便这样,这些电影的核心矛盾还是可以概括为三元关系——以第三方面因素来催化核心的二元矛盾。

在《只是世界尽头》,这一点发生了改变。

故事的矛盾看似是路易斯和家的关系,实际上是互相纠缠的多元关系,而这些矛盾并无主次之分,只是用镜头语言平行展开:【路易斯—苏珊娜】:想象中的哥哥,感情有仰慕、渴望和失落……;【路易斯—安托万】:竞争中的弟弟,感情包含了轻视、愤怒、自卑和攻击……;【路易斯—玛蒂娜】:表面是心爱的儿子,深层被寄予代理父亲的期望;【路易斯—凯瑟琳】:矛盾的缓冲区,但后者只是默默忍受的主妇,包含隐忍、恐惧、带着绝望的希望……。

除此之外,【玛蒂娜—安托万】、【玛蒂娜—苏珊娜】、【苏珊娜—安托万】、【安托万—凯瑟琳】……这些人物纠的缠穿插其中,使整部电影从始至终都浸泡在浓厚的焦虑和紧张之中。

这些相互关系被避实就虚地安置在大量的特写、细节和快慢镜之中,使得影片的重心被放逐在(台词)语言之外,这是一种对电影的溯流,是对演员演技的考验,同样也是争议的核心。

为什么路易斯直到最后也无法说出自己即将死去的消息呢?

自他踏进家门的一刻起,家里的气氛就薄如蝉翼。

他唯一一次露出真心的笑容,是在瞥见领家女孩从蹦床上弹起后的面容。

他立刻回忆起了自己少年时的恋人。

记忆中的潜入、交合、药物,是对于家庭之“善”的背叛,是对盘根错节的解脱。

十二年过去了,他发现一切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最终又因为同样的理由离去。

看似关心自己的家里人,实际上关心的只是他们自身的纠结和困境。

反过来说,路易斯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正如安托万所说的,“我们都是孤独的,理解不了也没人能理解……这就是其迷人之处了,是吧?

 3 ) 多兰戛纳获奖感言

第69届戛纳电影节闭幕式多兰获奖感言视频(中法双语字幕@XD字幕组):http://weibo.com/3853333257/DyfMjDwzX?type=comment《只是世界尽头》是伟大的剧作家Jean-Luc Lagarce创作的无数印象深刻的作品中的其中一部,无论他现在身在何处,我希望我的这部作品都没有让他失望。

通过这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我努力尝试去挖掘电影本身,给大家展现剧情的发展以及还原各色人物的情绪。

这些人时而可恶,时而尖叫,却总是深受伤害。

他们活在我们当中,正如千千万万活在害怕、卑微和怀疑爱情中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

碌碌一生人事繁杂,终究还是为了相爱。

我,也是如此。

我多么希望能够被人所爱和接受。

巧妙地创造了这些角色,他们在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如此形象和完美的演绎下,也无法避免这个最基本的人生诉求。

越长大,我才越了解,被理解是多么不容易;才知道,要看清自我,更是困难得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我终于明白自己到底是谁。

今晚,你们的见证、理解以及爱,让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创作与我们回声的电影,仍带着一颗向现实永不妥协、向粗制滥造永不低头的决心。

即使在各种情感里漫游是一场时而迷失方向的冒险,但是这场冒险终会到岸。

……两年前我曾经站在这里,当时我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今天将是另一个改变我生命的重要时刻。

然而战斗仍然继续,我的一生都将贡献给电影,无论它是否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正如法郎士所说的:与冷漠的睿智相比,我钟爱热情的疯狂。

重要内容的英文(闭幕式现场同传):I hope I won’t have disappointed anyone. I tried to make a film of this to talk about a story and emotions to convey characters that are sometimes loud and nasty but who are in fact hurt. They live like us, like many mothers, brothers, sisters. They live in fear, lack of trust, lack of certainty. Everything we do in life, we do it to be loved. That’s what I do in the event, to be accepted.My characters are like us, so human, beautifully played by Gaspard Ulliel, Nathalie Baye, Léa Seydoux, Vincent Cassel and Marion Cotillard.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realize it’s difficult to be understood, and strangely enough, I understand myself better now. I know who I am. Your testimony, your love encourages me to make films that resemble me, without any compromise solution, without giving in to what is easy. Even if the emotion is something that’s hard to convey to others, it always reaches its destination in the end.…….I prefer the maximum of emotion to the minimum of indifference.

 4 ) 诗人会死。

他原本是想回去在生命的终点制造一个温馨的假象的。

有一点想验证自己的离开是对的。

却又想诗意回溯自己的过去,成全一个完美的家庭氛围。

一切照着想象中进行。

平稳礼貌充满善意的开场。

一点尴尬,一点安慰。

一点埋怨,一点道歉。

一点真心,一点刻意。

还是想起了一些曾经的美好感受的。

家人一起远郊的春日,青春时恋人的手掌。

却还是只能和自己的朋友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假思索的,坦诚的。

“我怕他们。

”他被母亲拉去小屋里聊天,被刚喷上香水的母亲抱着,风吹帘动,他直勾勾的盯着碎花布的窗帘,他一定被那一刻的温柔打动了,他一定在那一刻没有忍住,想要袒露他的脆弱和恐惧,差一点就说他回来的原因。

人会多少次因为这些温柔的瞬间而心存侥幸的重新相信?

还好他没有开口。

他带着不合时宜的感伤和怀念,一次次的欲言又止。

没有人知道他准备去死。

他在车上和哥哥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这一路回来的细节。

像倒垃圾一样的描述。

他不假思索的直接进入对话,像朋友似地聊天,以为他们像小时候一样亲密。

他用这些细微的方式,企图表达他的善意和关心。

通过袒露他细枝末节的感受,小心翼翼的示好。

人的悲剧往往都是因为对被理解这件事抱有着侥幸的期盼。

但很明显,他的哥哥已经被长久的愤怒扭曲了心智,他粗暴的问他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屁话?

他装腔拿调的用他的描述方式在反复的羞辱他,来表达他莫名的恨。

温柔往往就是在这种反复被践踏的方式里,被暴力的一遍遍的撕开,再一遍遍的延续下去。

他看着喋喋不休的哥哥,看着窗外的树影,我猜有那么一个时刻他非常想要报复性的说出那句,其实我回来只想告诉你们,我要死了。

但他没有,他没有用这个家惯有的攻击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或者他心底里并不觉得他们会在意他即将到来的死亡。

直到他哥哥给出的那句致命一击,风轻云淡但恶毒的跟他强调了两遍,你的初恋,你的Pierre,上个礼拜过世了。

那一刻我几乎听到了一种东西彻底断裂的声音。

人在施加伤害的时候是有觉知的,而讽刺的是家人往往知道你最深的软肋,你的死穴在哪里。

两次伤害以波的干涉效应蔓延开来,逐渐加速的配乐和墙上的钟摆,一遍一遍的催促着将他逼迫到绝望的死角,让他无法喘息,如芒在背,疼到麻木。

每个人都喃喃自语着自己的不解,需求和痛苦,发泄着自己无处可诉的愤怒,像嗷嗷待哺的婴孩。

黑洞与黑洞彼此靠近,扭曲了所有的光和热。

伤害与失控一次一次的叠加,直至宇宙爆炸。

最后。

他在餐桌上像他母亲期望的那样,给在场的所有人可以亲密的希望,他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一次体面的收场。

但不出所料,所有的需求都被变态的自我防御机制抵挡了回去,在这个窄窄的屋子里,被无止境的反复的搓揉冲撞。

所有人期待中的本该有的温柔理解都像那只脆弱的鸟,在愚蠢的分辨不清方向的暴力中,撞死了。

全程只有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Catherine,体察到了他可能回来的缘由。

一个长久的处于风暴中心的溺水者,微弱的试探性的问了他一句,“多久?

”“人生有许多动机只属于你一个人,与任何人无关。

这些动机逼你离开,同时也迫使你回来。

”所有痛苦的程度都是极为私密的感受,进而演化成自己的“剧场”,自己开始,自己谢幕。

所有的原谅与和解,也都是和自己达成的。

Louis微笑的看着自己纠正不了的现实,被长期以来的痛苦异化了的家人们,最终放下了自己无力去改变的。

转身,戴上帽子,与过去永久的告别。

 5 ) 只是世界尽头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

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

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6 ) 这部多兰饱受争议之作,是我2017年看过最丧的电影

2016年戛纳电影节,“戛纳宠儿”泽维尔·多兰获得“评审团大奖”。

然而他获奖的电影《只是世界尽头》口碑褒贬不一,场刊《银幕》打分仅1.4(满分4分),是本届倒数第二。

《只是世界尽头》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又译为《恰逢世界末日》),一个离家12年的作家在患病即将离世前,回家的故事。

男主角路易斯身上有拉戛尔斯本人的影子,剧作家1995年因艾滋病去世。

拉戛尔斯在剧作中写说:“死亡既是生命的终结,又是对生命的回眸”,“我决定回去看看他们,回头寻踪追影,做一场旅行”。

久别重逢,来告诉你们我的死期。

《只是世界尽头》从上午路易斯回家拍到下午他离家,短短数小时,却经历了重逢、争执、苦痛、分离,背负了太多的时光,还有更沉重的生死。

多兰就聚焦了这一天,除了几段MV式的主角的回忆闪回,没有过分铺陈往事。

白先勇有个短篇小说叫《秋思》,也是这样。

他就写了女主人公华夫人去万公馆打麻将前的那一小段时光,然而小说背后却隐藏着庞大的关于家国、关于爱恨的背景。

作家欧阳子评价说:“然而这个‘袖珍’短篇,却也和别篇一样,具有《台北人》整体的一贯特色,兼具生动的社会写实和深刻的象征含义。

”《秋思》中万夫人妆扮、与人闲聊、赏菊花……中间也穿插回忆未去台北前、丈夫仍健在时候的风光。

李碧华说:“美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永远在心头上的。

”《只是世界尽头》中,只有心头的回忆是美好的。

现实,要么针锋相对,要么怨气沉沉,要么生死永隔。

路易斯回忆中的哥哥安东尼强壮温柔,将孩童的他扛上肩头……而现实里,他作为路易斯离家后仅剩的男性对他充满了敌意,性格变得暴烈。

路易斯回忆中的初恋男友长发飘飘,深夜翻窗与他缠绵,无害的笑容与青春的身体……然而安东尼告诉路易斯:他已经死了。

一个离家12年的人,与家人的关系注定是疏离又亲密的,在这种两极的拉扯里,每个人的痛楚都显而易见。

伤人者亦自伤。

就像电影《八月:奥色治郡》,所有最难听,最伤人的话都被用在了自己本应最亲密的家人身上。

不过,多兰被诟病最多的也正是他拍的路易斯家人的争执,台词日常且繁琐,甚至有人拿《小时代》作比,说他是加拿大的郭敬明。

可能因为没有像《八月:奥色治郡》那样吵架时金句频出。

那个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母亲,十分毒舌,对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而《只是世界尽头》中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可能是安东尼拒绝与路易斯交流后说的那句话:“人们总认为安静的人是好的倾听者,可我不说话是想让人们远离我。

但也正是这份对话的日常显出了电影中的他们的口不择言和爱恨交织。

多兰对剧作做了一个改动,在拉戛尔斯的原作中,路易斯是长子,安东尼是他的弟弟。

路易斯的远离家庭,其实是逃避了长子的责任,于是这份责任就落在了安东尼的身上。

他走了,他就把自己留下来的责任全怪罪于他。

电影中兄弟关系的改动,就让许多人不太能理解安东尼对弟弟路易斯如此这般巨大的怨恨。

路易斯的母亲是想要表现出对路易斯的爱的,然而面对12年没有回家的儿子,她所能想出的办法是努力地谈论过往,忽略现在。

她甚至笨拙地跳起她年轻时候跳的健美操,拉上女儿一起。

女儿起先是不愿意的,后来也加入了,这一段就已经算是电影中最明快的一幕了。

然而于事无补。

说到底,路易斯此行回家是“为了宣告,述说,只是述说,我已不可救药,死期将近。

”当妹妹苏珊抱怨他缺席了她的成长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哥哥安东尼和他吵架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面对嫂子卡特琳娜这样才见第一面的外人,他更是无法启齿。

当母亲跳起健美操,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他还是无法启齿。

这样欢快而滑稽的一刻,如此令人绝望的话题。

所以电影中路易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恍神的状态,而这份恍神更是让他显得是这个家中的局外人。

他的心不在焉,又成为家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男主角路易斯的扮演者加斯帕德·尤利尔有一双忧伤的蓝眼睛,这个角色很多时候要归功于多兰对他眼睛的特写。

我觉得电影中演得最好的是嫂子卡特琳娜的扮演者玛丽昂·歌迪亚。

卡特琳娜是这个剑拔弩张家中唯一的润滑剂。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她和路易斯一样,是这个家中的外人。

然而,她又与路易斯是不同的,路易斯选择了从这个家离开,而她是选择进入这个家的。

所以相对其他家庭成员,她最难表现,甚至没有一场爆发的戏,可是玛丽昂·歌迪亚却精准地演绎出了这个人物的刻意亲密与无力疏离。

电影的最后,路易斯离开家前对卡特琳娜以手抵唇,卡特琳娜回以的眼神真正叫人难过。

是的,直到最后,路易斯离去,他也没有能对家人说出他的死期……

很多人说,《只是世界尽头》不如多兰的另一部作品《妈咪》,那部作品精巧、丰厚、有层次感。

确实,相较之下,《只是世界尽头》少了一般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

可,这就是《只是世界尽头》该有的情绪啊。

就那样对峙了、结束了,甚至不像《八月:奥色治郡》,连架都没有能打起来,让人一口气吊起在了那里,却不给你落下来。

要直到你看完之后,巨大的悲伤才真正袭来。

我是在一个晚上看的《只是世界尽头》,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心里十分难过,了无睡意,绝望如同窗外茫茫的黑夜。

虽然2017年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得最丧的一部电影了。

我想起我的一个Gay朋友,他一直想跟家里出柜,但是一直也不敢跟家里出柜。

有一天他和我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梦里,他患上了绝症。

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开心,因为觉得这下终于可以有勇气向家人出柜了……而且因为绝症,家人应该相对更能接受自己是Gay这件事吧。

可是,他又说:“我很快就又伤心起来,因为我发现我也并不敢告诉他们我得了绝症。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7 )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文|阿嬷离家十二年的同性恋作家路易斯决定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

飞机在天亮之前就落地了,他在机场喝了咖啡、看了机场日出,然后才搭出租车回家。

他想尽量削减这次归来里的突兀成分,就像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会往家里寄明信片,这让他看上去只是出去度假一样。

但当他踏进家门,见到十几年未曾谋面的家人时,僵硬的肢体动作与尴尬的问候话语裹挟而来的陌生感让他明白,一切准备都是徒劳。

对于他的归来,家人表现的比他还要手足无措,这种手足无措是混杂了喜悦、窘迫、疑惑、责难、躲避以及爱意的复杂情感。

就像两两对望的断崖,中间横亘着物理时空造就的遮蔽彼此真实内心的荒芜。

他们深知彼此的亲密关系,只是现在,这是一种亟待重新确认的亲密。

路易斯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逐一确认这种亲密,告诉他们自己死期将至。

当然,他也许并没有这种意识,他可能也不需要确认什么,这只是我看电影时生发的一种私人感受。

在电影里,路易斯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一次单独对话,对于路易斯的归来,每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

憋仄空间产生的压迫感,无休止争吵制造的躁郁,角色之间渴望亲近彼此又抗拒深入的别扭,焦灼感从始至终都弥漫着整部《只是世界尽头》。

妹妹苏珊妮对于哥哥的记忆是模糊的,他没有参与她的成长,她也一点不了解他。

但就像每一个囿于小城的年轻人一样,路易斯于她而言,代表着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缺乏戏剧性的小镇日常、无聊的家庭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她时刻关注着路易斯,他发表的文章,期待着他每一次寄回家的明信片,透过只言片语去探索那个充满着想象的空间。

想着总有一天,她也会离开,去到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至于路易斯为什么回来?

她相信他说的,也许只是一次怀旧旅行,一次为写作寻找灵感的短途回归。

哥哥的妻子凯瑟琳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路易斯踏进家门之前,她几乎不认识他,丈夫安托万也避免提起他。

路易斯于她而言就像客人一样,她不打算去不了解他,同时像丈夫一样认定,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兴趣。

她不会去想路易斯为什么会回来,也拒绝充当兄弟之间的情感媒介,这不是她的角色该做的。

哥哥安托万是焦灼氛围的引燃者,他总是刻薄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做一些不合时宜的粗俗比喻,路易斯的归来让他变成了一头狂躁的兽,他时刻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姿势,拒绝路易斯进入他的内心。

在他这种强势的自我保护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自卑与孤独,内心渴望冒险的他同妹妹苏珊妮一样,想要逃离无聊的小镇生活。

但不管什么缘由,他没能像路易斯一样离开。

因为没有离开,所以索性拒绝外面的一切,因为它们只会让自己更困惑,证明自己人生的失败。

他不想知道路易斯为什么要回来,他用自卫的姿势来抵抗路易斯对亲密的确认。

至于母亲,她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所想,她知道苏珊妮想要离开,她也明白安托万的自卑,她甚至预感到路易斯这次离开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能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但她无法改变眼前的任何事,她只能拜托路易斯好好对待他的兄妹,多和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路易斯和每个人都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但这些对话最后通向的又都是无解。

在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说着我不了解你,但又害怕深入对方的生活;每一个角色都渴望亲密,但又无力负担这种亲密。

于是,当母亲说完“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之后,也要加上一句“把这句写下来,写进你的一部戏剧”来消解亲密可能产生的负荷。

“下次回来,我们会准备的更好点。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8 ) 原生家庭的冲突:交流与期待

故事从一个封闭、震动的机舱开始,多年离家的路易回到家中,只为交代他即将不久于人世。

当看完电影再回来思考这一点,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事情,路易回到家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宣布这样的一个消息,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讯息的发出,终结于这个没能发出的讯息。

事实上,这种信息的发出充斥在电影的每一帧当中,每一个人都试图说一些自己所在乎、所思考的事情,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情绪,最终演变成互相争吵和伤害,没有人去试图理解、试图体谅家人,就连看起来最安静、最能倾听的路易,事实上却给自己建立了厚厚的心防,在这个界线上,他不允许他某种程度上所轻视的家人进去,也不愿踏出去理解和融入他的原生家庭。

在电影里我相当喜欢的一幕是安托万和路易在外出开车回来后,安托万说“我既不喜欢听也不喜欢谈论,人们总认为安静的人是好的倾听者,而我不说话是想让人们远离我。

”他说的虽然如此形容自己,但是事实上安托万是及其喜欢倾诉、也试图掌控别人强制性地倾诉的人,而真正“不说话只是想让人们远离我”的,却是路易。

因为我们一直站在路易的视角,事实上很容易忽视路易对这个家庭是多么的自私和冷漠,没有原因的离去和回归,而这种回归也不过是为了残忍无情的宣布一个对这个家庭毁灭式的打击。

也许是路易在家人和这个小乡村里离经叛道的同性恋身份让他竖起了这么厚的心房,也许是因为早在多年前这个家庭就已经开始互相自说自话、各不理睬。

但是总而言之,路易并不是这个家庭中最无辜的人,安托万也并非那么十恶不赦,我们所看到的安托万毫无道理的歇斯底里也只是多年压抑愤懑的倾泻。

从我高中时期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家庭关系,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霸道的关系,家人之间或许对对方并不了解,尽管他们共享有如此之多的回忆,但是路易在家人眼里始终是无法理解的人,不仅仅是路易,在这个逼仄的家庭中,有谁是真正被理解的人呢?

安托万多年前去过中国,而这点妻子苏珊娜竟然毫不知情。

实际上在我的想象中,安托万年轻时或许也是一个怀有梦想的少年,“喜欢大城市”,喜欢冒险和旅游,甚至连十几年未曾谋面的路易或许都比朝夕相处的家人更了解安托万的本质,安托万认为自己安静,或许是因为满怀牢骚却无处倾诉,因为梦想的夭折而自卑、刻薄;妈妈也是如此,其实在路易和妈妈私下的谈话中不难看出妈妈并不是一个疯疯癫癫、没有理智的傻大姐,甚至从路易的回忆中,我们也能从飞扬的白色裙角中想象出妈妈年轻时也是美丽温柔的妻子,然而在电影中,大家却时常像看神经病一般看待妈妈。

除了无效的交流,家人还在对方身上寄托了太多自己的期待。

路易的家人被困在一方囹圄里,似乎只有真正飞走的路易能拯救他们,就连安托万虽然嫉妒家人对路易的崇拜和期待,但是在路易做出承诺时,安托万也对此感到欣慰。

但是实际上,路易却比家人陷入更没有希望的境地里,路易逐渐发现,自己带来的噩耗,只能摧毁这个家庭最后一丝期望,路易之前做的最冷酷的事情就是保持沉默,路易所做的最后一件仁慈的事情,却是继续保持沉默。

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时常感到安托万矛盾的本质,他习惯嘲讽打击所有人,但是真正伤害到家人却又使他感到难过和不安。

这种矛盾不仅仅在安托万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实际上纵观电影,我们站在路易的视角看他的家庭也是处于如此的矛盾状态,家人是共生的但却互相伤害的,他们都对彼此有倾诉的需求、有生活的依赖、有精神的扶持,但是互相又是不能理解、互相埋怨、互相打击的。

我不敢说有多少家庭不是如此,只是我身边的家庭都多多少少处于这种矛盾的状态,这时常让我感到语言的无力和匮乏。

广告狂人中,Mr. Draper说,“我们始终是孤独地来又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将许多规则加诸于你使你忘记那些真相,但我始终没有忘记。

”我们经常试图从最亲近的家人身上找到情感的安放和理解,但是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以失败告终。

多兰用一个久不归家的主人公集中展现了这种家庭交流与期待的悲剧,结局是他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口,孤独地在冰冷的地上奄奄一息地喘息。

有一点希望大家了解的是,导演在采访中说“剧本十分繁复、冗长,但这就是这个剧本的特质和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初初看完电影时,我颇为惊讶豆瓣的评分如此之低,不禁让我想为这部在我看来极好的电影鸣不平,即使这只是我第一次看多兰的电影。

我们所看的大部分电影,镜头及剧本语言都是无法想象的直白,如希区柯克就是一个相当单纯的导演,在《惊魂记》中当他想表现女主人公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的时候,他就给了水龙头喷下的流水一个特写,比喻了女主人公被一种难以逃避的命运和危险笼罩;当他想表现男主所住的房子有秘密时,他就拍摄了那个房子相当恐怖的画面;当他想表示二楼有秘密时,他就始终不让镜头推向二楼……事实上我们所看的大部分电影都运用了导演这种精妙又直白的镜头语言,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无论是镜头还是剧本语言,导演都反其道而行之,讲镜头贴地离演员如此之近,这种相当亲近的镜头却凸显了角色的犹疑、不安和即将倾覆的不安感,为了更加强调这种不安感,导演实际上还运用了相当怪异的构图。

当构图不那么完美时,这个可能是导演的失误,但是如果构图大量使人感到怪异、不安,这要么是没有经验的新人,要不便是导演故意为之的手法,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部电影本身描述的就是复杂、怪异、扭曲的家庭关系,而这种构图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观众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其次,电影剧本用了大量交流的语句,实际上却没有人在真正地交流。

这种镜头和剧本语言都颇有一种隐喻的意味,但只有“你跳上了这辆火车”,你才能够从这种表现手法中获得亲身的体验。

从这种方面说,独立电影在国内有一种天然的劣势,当电影从小荧屏观看时,这种亲身的体验感被大大削弱了,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观影者只有小荧屏的渠道,很幸运因为北京电影节在大荧幕上观看了这部电影,不然或许对我而言这也不过是一部乏味、无趣的电影罢了。

使我同样有这种感受的的还有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这两部对主人公使用大量近景拍摄的电影都让我印象相当深刻,当你拥有一个不面瘫的演员时,让观众从他面部的每一丝细节最忠实地感受他的情绪。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佳的观影体验。

希望多兰能进行更多的电影拍摄的尝试,毕竟,如果所有的电影都坠于同一种手法,那么就太无趣了,不是吗?

 9 ) 离家的原因

即使是不同国别,想要离开家的原因竟也大致相同。

电影对亲情压抑、深沉、无力的诉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懂,只是想起很多自己类似的经历,那些永不停歇的争吵,毫无来由的争吵,把亲人的心埋到了地下,把感情装进了背包。

安东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跟路易说话,他的三言两语,他在机场的踟蹰对安东来说都不重要,其实也不是不重要,是对安东来说,路易带着自己的优越感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他也想要离开的地方,来审视他们的生活。

安东不满弟弟的不负责任,其实更加不满自己的无能。

母亲的爱总是带着丝丝温暖,但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她束手无策。

“下次我们会准备得好一些。

” 让人落泪。

带着不解,猜疑,不满,压抑,和无法割舍的亲情,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无休止的争吵,还有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那些安静的时刻,显得如此美好和弥足珍贵。

我一直在等待着路易的诉说,却没有等到。

想起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也确实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生活的点滴细节;人们更关心那些所谓的重要事情,更想听奇闻异事,却常常忽略亲人的内心,瞬间的感受。

而生活,总是由那些点点滴滴组成的,有时候也因此,亲人们走着走着就再不亲近了。

 10 ) 世界尽头不是家而是人

三星半。

尽管看了多兰的那么多作品,却还是对于这种吵吵吵,撕撕撕和情绪的突然爆发感到头痛。

但带入本片的语境,却又是那么贴切。

开头曲就已经表明了影片的矛盾,我们在受伤后在成就时都想要回家,但家并不是你的港湾。

路易斯离家12年,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想要回家看一看,老了却还是时髦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哥哥,成了小美女的妹妹以及多出来的嫂子。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他会回去吗,这次回家到底是对于自己回忆的再次纪念,还是对家人们的思念。

如果只是家人们,他为何固执的想要回到老房子。

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回去,家人是什么,他们之中很多和你三观不合不理解你,每天坐在一起吃饭却连话都不说一句,这叫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

西方和我们的表达方式确实不同,至少在我们家里,即使是家人之间仍有着无尽的客套和把戏。

他们至少会嘶吼出来发泄出来,不满委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喜欢直接却又害怕直接,就像我很阳光却又无尽的自卑一样。

但我想要的却只是真心。

路易斯和每个家人都有一段私人对话,这也是对每个人的告别,但大多数是他们讲他听,他要说的很多,但看着他们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最后的爆发很爽利,我期待着一次爆发,也许很远也许很近,也许永远都不会来,谁知道呢

《只是世界尽头》短评

吵死人了,马良演的痕迹太重了,讲话分分钟都想呼一巴掌。

8分钟前
  • momofls
  • 还行

其实我挺喜欢这个故事的,但多兰执着于把电影拍成MV,让本来可以很充沛的情感变得有些俗烂和聒噪。Vincent Cassel这个角色也不觉得讨厌,像这样对周遭不满从不反省自己的人比比皆是,碰到Gaspard这样的文艺清新莫名就火冒三丈也不难理解了。

9分钟前
  • △4v5ki
  • 还行

多兰还我机票钱!!!!!

13分钟前
  • toska
  • 很差

∑临场感 疏离感 尴尬癌 🎵不怕不怕(゚Д゚≡゚д゚)!?

1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一个半钟头的大特写乏味撕逼

16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很差

居然忘记打分,2017年BIFF上看的。我觉得多兰在处理家庭戏的部分还是很好的,特别是最后离开时几个人的戏剧冲突,完全冲每个人演技都能紧张起来。另外本片原声带超好听。

20分钟前
  • 少年面条
  • 还行

应该是他最失败的作品 镜头那么长 台词那么尬 色彩如此做作 爆发如此脱力

23分钟前
  • ryan
  • 较差

值班时很快刷完。一个将死的男人回到了自己老家。法国家庭片的台词量应该是世界之最了。基本通过大特写和对话推动剧情,多兰不是没有想法,可惜想得太浅太selfish了。启用那么多大明星除了好拍画面以外没什么实质性作用。

27分钟前
  • TheAnglesWept
  • 还行

最远的疏离莫过于“我爱你”。 #2272#

29分钟前
  • 猫皂
  • 推荐

期待过高 略微失望

31分钟前
  • 黄灿灿
  • 还行

不算一无是处,但再多的特写也毫无代入感,反而让人抗拒这个故事。每个演员都出色且努力的把握了人物,但空洞的剧情让最后只剩下四处喷溅的情绪。

3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反正我直接睡过去了

39分钟前
  • 赏味Spencer
  • 很差

这不就是一个过年回家的故事。全程吵架的片我很难喜欢。

44分钟前
  • 唐小万
  • 较差

镜头语言很美 不过家人吵吵闹闹时常让人出戏到男主俊美的脸庞上233

45分钟前
  • 青铜骑士
  • 还行

故事不俗,卡司豪华,但多兰这次真的是个很lame的story teller,真不能怪好莱坞恶评如潮,摊手

50分钟前
  • 萌萌
  • 较差

最近看的電影發現主角都讓人喜歡不起來,氣又很無奈。可能是所謂的時間太短,看到的全是生活裡面突出來的矛盾,讓你不夠如真的在生活那樣,擁抱另一部分平和。也可能是影片在拷問自己,究竟身邊人有多少存在?

51分钟前
  • lamslee
  • 推荐

想骂的太多懒得骂了。

55分钟前
  • Bejdlxl
  • 很差

或许是年龄的问题吧,这类题材处理的实在是太浅了,于是只能不断用升格、音乐、局部特写来弥补这些不足

56分钟前
  • 穿羊毛的背心
  • 还行

多兰以前的缺点在这部片里无限放大,后20分钟撕的挺有意思,前面吵吵嚷嚷简直头疼

57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对自己的才华的过度自赏。

60分钟前
  • faroe.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