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都有不同维度的真实之美,而假的,都是丑的过去我诟病国产电影最多就是一个字——假,剧情假、逻辑假、表情假、台词假…电影说到底就是在造梦,这也是电影诞生百年对人类始终具有有长久吸引力的原因。
而这个“梦”一旦过于假,就会像《盗梦空间》里一样强烈地意识到这个“梦”的不对劲,被捅死出戏。
很多影片中,无论男女,演员被化妆师或特效师打造得皓齿明眸、肤色白亮均匀、散粉打得雾化柔光,一张张脸精致无暇,甚至没有毛孔;头发茂密柔顺,身材匀称,没有一丝赘肉,张嘴就是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但他们每每都能对我触发“恐怖谷效应”。
一提起张震都会想到一个字——帅,但这片中的他,没有头发、脸部垮垂、有大眼袋还遍布粗毛孔和小的痣点,身体枯槁,走路孱弱,但这里并不是要夸他接受反常态的丑化形象的大胆、为角色殉道式减重的职业精神,或者剧组对真实癌症病人的认真观察。
片中其他男性角色,除了要展现前后年龄跨度的,都近乎素颜;女性角色也都仅着淡妆。
男的素颜,女的淡妆,这就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
开场管家阿姨普通话掺着乡音,眉眼挤弄,声情并茂地向警察讲述,太真实了。
张钧甯(饰 阿爆)看向病床上张震的眼睛里流淌着真情,让银幕前的我相信他们就是真实的夫妻,她真的很爱他;还有在她哭的时候,脑门上会爆出几条青筋,哭得真实伤心,让人电影院里的我不免和她共情一齐落泪。
二、怎么评判演员的演技?
没有统一标准,但演得好的,观众们都看得出来张震、张钧甯无需过多赘述;孙安可(饰 李燕)做在商务七座车里,面对张震的盘问,说话的腔调,带着中年大总裁的高傲与凶狠,绝了;李铭顺(饰 万博士)和第一个管家阿姨排第二梯队,其他人对比起来稍微再差点儿。
三、背景音乐用的好,你根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片中气氛诡谲的场景、展现医疗技术未来科幻的场景,配有和画面场景非常契合的背景音乐,将整个场景氛围的银幕效果放大至最佳。
真是受够了很多其他片子乱配乐、瞎配乐、情景和表演没到位硬用背景音乐强制煽情。
四、同性元素Ta们一直存在,Ta们在银幕上也不该只充当丑角、结局悲惨。
我们所生活的当下其实正处在彩虹史当中。
写着写着感觉有点像收了钱的好评软文,也一反我过往给绝大多数国产片打一星的“崇洋媚外”常态。
诚然,片子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未来科幻与当代元素混杂不土不洋,科幻CG每次出场都拉跨令人出戏,影片结构分大段,每一段类型分化明显还很工整好猜,悬疑点和剧情推进点全部明示,全靠张震“我有一个推论你听听”这种强制解说(但这其实也是对市场观众的洞察或者说”妥协“,因为有一大批观众看电影是为了放松与休闲,看重剧情是否合理,自己是否看懂了。
)但我真的受够了那些充斥着假的片子,遇到这么一部主要演员演技不仅在线还很优秀;愿意在银幕上放出有坑洼斑点的脸,直面人的真实与不完美的电影,我很享受。
曾经轰动一时的未来学著作《奇点临近》中,未来学家库兹韦尔设想了这样一种可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人类将可以复制记忆,从而使一个人永远活在电脑中,只要把这些记忆不断注入到新的、空白的大脑中,则他将永生。
依据摩尔定律,库兹韦尔推断这一天将在2029年到来。
也就是说,还有8年。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世界将会怎样?
许多科学家认为库兹韦尔“疯了”。
笔者曾就这一问题,采访过挪威著名哲学家、《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塔德,他不太关心技术可行性,他更关心:如果人类能永生,是否还会有爱?
乔斯坦·塔德的反诘非常玄妙,常人不易理解,有幸的是,这恰恰是《缉魂》的主题。
换言之,只要看懂了《缉魂》,你就已经抵达了人类哲学思想的最前沿。
命中注定,梁文超只能主动去接受死亡表面看,《缉魂》是一部标准的类型片,它包含了三个故事:其一,富豪王世聪惨死在豪宅中,其背后是一场高科技谋杀,这是科幻戏。
其二,检察长梁文超(张震饰)面对情与义的两难选择,选择了自我牺牲,这是情感戏。
其三,王世聪、李燕(孙安可饰)、万博士(李铭顺饰)等人的纠缠,这是悬疑戏。
三个故事彼此纠缠,各有各的讲述核心,但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的,是男主角是梁文超。
因患了脑癌,自知来日无多,而他的警察妻子阿爆(张钧甯饰)又怀了孕。
脑癌治疗要花很多钱,想治病,就得卖房,这意味着,必须牺牲妻子和孩子将来的生活。
即使如此,也只能暂时推迟死亡的到来。
于是,已经病休的梁文超又回到工作岗位,恰好接了王世聪被杀案。
梁文超的想法是:我不是王世聪,没有那么多钱,但我上班的话,每月可以拿12万薪水,多少可以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一点东西。
在梁文超身上,包含了一个标准的现代悖论:我们正从人蜕变成市场人,我们的人格正蜕变成市场人格。
所谓人格,在心理学又称为个性,它决定着“我就是我”。
通过行为、观念、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自我与旁人有了区别,从而能被辨识出来。
正是在人格驱动下,一个人才会形成自己的动力,去赢得自己的成功。
然而,市场创造了货币,给成功标出了直观价格。
在今天,不同人的成功是一样的——赚更多的钱。
这意味着,与亿万富豪比,普通人的成功不过是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
在这个人格市场上,检察官、医生、学者、思想者、富豪……其实都是生产线上的工人,靠为别人服务、被别人雇佣,来换取存在感和成就感。
这是一个非常冷酷的现实:梁文超能让阿爆感动的唯一方式,就是带病坚持工作,如果他每天躺在病床上拖累别人,看着家庭一天天穷下去,他将何以自处?
阿爆还会爱他吗?
像所有小人物一样,梁文超必须自残,必须主动去接受死亡。
如果有两个我,该怎么办死亡真的可以避免吗?
至少库兹韦尔认为可以。
在库兹韦尔看来,活着就是记忆的组合,随着大脑扫描技术进步,人类总有一天会破解其算法,并调用全部底层记忆。
于是,人最终会被还原成信息,能够拷贝和存储。
库兹韦尔的想法引起人类中心主义者的愤怒,难道我们的智慧、情感、历史、崇高……都只是信息形成的幻觉?
他们会辩护说:人脑无限复杂,永远不可复制;人类的价值高度已脱离物质层面,无法再物质化。
这些辩护相当苍白。
没有“阿尔法狗”之前,谁相信电脑会战胜人脑呢?
诚然,“阿尔法狗”是人创造的,正如人脑是地球环境创造的,既然人脑可以反过来掌控地球环境,“阿尔法狗”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掌控人?
技术有其冰冷的一面,它更倾向于相信,世界的底层逻辑是技术,至于人类的情感,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是技术的BUG。
在《缉魂》中,王世聪恰好就是这样的技术至上论者,他相信,自己足以掌控一切。
在这条线上,《缉魂》展开了一个颇有丹·布朗的《本源》味道的故事。
这就陷入库兹韦尔设想的两难中:自我是唯一的,如果自我可以拷贝,则谁是真的自我呢?
乍一看,这个问题太“狗血”:谁是真正的自我,有那么重要吗?
可继续思考下去,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很麻烦: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爱从何而来?
没有爱,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重占有的爱正在吞噬现代人也许很多人会说:爱不就是喜欢吗?
我喜欢吃辣椒,分成两个我,依然喜欢吃辣椒,这有什么不可以?
这其实是源于对爱的误会。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写道:“爱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存在的爱,一种是重占有的爱。
”众所周知,爱不是占有,可现实是,我们都是商业社会下的蛋,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便被商业逻辑所包围,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又会遭遇商业逻辑反复洗礼。
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社会性格都表现为“接受指向”:女性接受男性的爱,或男性接受女性的爱,往往是因为“他(她)对我好”。
随着占有的自动化,现代人形成了储蓄意识,从没有一个时代,银行卡变得如此重要,但它的涨落代表着安全感的增减。
因为作为个体,我们的选择的空间实在太小。
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空前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这一切又随时可能被剥夺。
这决定了,作为无根的现代人,爱只能以占有为主题,只有在获得“增加”的错觉后,爱才会出现,而这种爱,其实是精致的自私。
由此就可以理解,在《缉魂》中,王世聪、万博士等为何会集体陷入“失心疯”的状态中,他们都是大富翁,看上去很强大,似乎是操盘者,是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可事实上,他们的掌控力并没让他们获得自己,反而被更深地操纵,最终被现实吞噬。
在装模作样地爱过之后,他们并没得到真实的爱的体验,因为他们已失去享受爱的能力。
包括阿爆,包括唐素贞(张柏嘉饰)、王天佑(林晖闵饰),他们都是从“占有”的角度来理解爱,因为他们所能看到的现实,只剩下占有和被占有。
物质时代最大的病毒是“爱无能”,似乎和谐、圆满,可没有了自我,爱又怎么可能存在?
只有站在这个立场上,才能理解乔斯坦·塔德的反诘的巧妙——如果人类可以永生,可以去过任何想要的生活,当嫉妒、试探、恐惧、温暖、沉醉之类,都变成一小段程序代码,那么,我们和《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又有什么区别?
爱终将拯救每个现代人在《缉魂》中,王世聪与梁文超构成彼此映照的关系。
王世聪无所不能,甚至可能永生,但这并没能拯救他,他人性中的温暖反而被剥夺殆尽,走向绝对的自私,最终因爱无能而毁灭;而在疾病折磨下,梁文超越来越弱小,甚至瘫痪。
可正因为缺陷,才创造了爱。
事实证明,爱是有力量的,因为只有爱才能让人明白,什么是不可让渡的,从而明白,我究竟是谁。
梁文超的最后选择,与其说是在捍卫原则,不如说是在寻找自我的意义,即从自私的爱走向真正的爱,从重占有的爱走向重存在的爱。
梁文超的选择不是为了阿爆,而是为了自己——只有这么做,他才能理解活着的意义。
事实是,人类的一切原则都源于爱,只是随着我们从道德至上的社会转入世俗社会,大多数人丧失了充分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从而将原则与爱割裂开来,而《缉魂》的意义就在于,它让观众意识到,二者其实是一体的。
一般来说,类型影片偏重情节的复杂性,不得不损失思想的深度。
毕竟故事是现代人的自我讲述方式,在商业社会中,人人都要编造个人的传奇,以在人格市场中获得竞争力。
正因自我讲述的必要,现代人才有了读故事的需求。
在这个层面上,《缉魂》的表现可圈可点,它将科幻、悬疑、情感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空间中,最大化地拓展了讲述的可能,其故事量远超普通类型影片。
但更令人惊喜的是,《缉魂》并未因此放弃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它直抵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那些曾真诚地面对过焦虑、烦恼、无奈的人们,注定会从《缉魂》中得到安慰。
回到母题:如果人类永生,爱是否还能存在?
在《缉魂》的结尾处,创作者暗示了自己的答案:在监狱中,李燕突然用手抚摸着阿爆的额头和嘴唇,这是已去世的梁文超的标志动作。
难道,梁文超的灵魂已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还是李燕用这种方式,获得自我的觉醒?
不论是哪种,都隐喻着:爱将永远存在,爱终将拯救每个现代人。
优点:1.影片一开始关于闹鬼、借尸还魂的刻画,通过音乐和画面的展示至少达到了电视剧《唐人街探案》第一个故事的吓人效果。
王天佑那满身刺青和野人一样的状态足够让人感觉不适。
2.张震和张钧甯是好演员。
缺点:1.前面闹鬼的铺垫效果和《唐人街探案》第一个故事相比虽然相似,但有点小巫见大巫,而且因为知道中国电影不能有鬼,所以看起来就有点像看耍猴,提不起太多兴趣。
2.影片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影片设定的科幻核心不能自洽。
2000年施瓦辛格主演的《第六日》就探讨过的克隆人和本体关系问题,居然20年后中国电影还在炒冷饭,而且不止是炒冷饭,还把饭炒馊了。
本体能通过克隆体永生吗?
《第六日》里克隆人把本体杀死时就告诉我们这是痴心妄想,不管再怎么复制身体、大脑结构或者思想、记忆,两个意识同时存在于两个躯体里就已经说明本体就是本体,克隆体还是克隆体,两者不存在同一个生命的延续关系,更不是传说中的转世。
可是影片反派作为一个生物科技科学家出身的公司老总,智商本应在线,却偏偏相信复制大脑结构到另一个身体就会永生,而且对于会有另一个更年轻健康且和自己一样聪明的人在自己身边这件事,居然毫无防备,一个大房子里只留自己、克隆体和保姆在,最后任由克隆体把自己杀死。
影片的核心故事都站不住脚,让观众不能去相信,观众还怎么跟着电影剧情往下走呢?
至少我在看到监控录像里万博士摸李燕的脸时就已经猜到答案,之后就再也不能认真观看这漏洞百出的电影了。
3.影片设定在未来,车子外形却毫无变化甚至没有自动驾驶,这让那些刻意营造科幻感的投影设备显得非常可笑。
4.结局太过恶心,直接让影片从及格变成负分。
深知克隆大脑罪恶,并且知道克隆不代表延续的检察官居然为了让罪犯认罪,把自己的大脑克隆到了李燕身上,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方法吧,偷偷录音诱供之类的方法不可以?
但编剧为了最后的百合对视就硬生生让李燕这个人物彻底变身为人型记忆容器。
而且把王思聪大脑复刻给李燕用了那么多次那么长时间,这次怎么一下就完成了?
这不是编剧想当然是什么?
5.科幻不科幻其实没必要纠结,能好好讲完整一个破案故事其实就很好,只是可能这样就显得缺少卖点,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悲哀。
定格于2032年的故事情节,当科技的力量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可用的工具时,其实越考验人性。
悬疑和反转无疑是人性的碰撞与交织,整个过程充满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不管是本人自身还是灵魂注入者,还是旁观者,永远想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最终的受害者是孩子。
因为孩子是相信的,感受到其母亲对他说的话,感受到他母亲的灵魂气息,认为就是他母亲,最终天佑和刚出生儿回归到生活本身,而其父母们离开的离开,坐牢的坐牢,虽然父亲的灵魂仍在,但这真是家人想要的吗?
不免让大家思考,你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你想给家人的东西就真的是家人想要的吗?
不管科技多发达,“真”永远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你认为的并不是别人认为的......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钱老板转载请注明出处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一个套着悬疑外壳,内核是歌颂爱的故事。
所以本片的讨论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悬疑推理部分电影前一个小时的剧情基本上是这样——根据线索,怀疑李燕→怀疑王天佑→怀疑万博士,灵异→软科幻。
关于这部分,我问了几个看过的朋友,也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
发现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前一个小时差点看到睡着。
细细回想之后,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设置的悬念都太过简单,推理部分太弱。
比如RNA换脑的梗。
其实早在梁文超发现万博士和唐素贞关系不一般的时候。
大部分观众应该基本上都能猜到电影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只不过是我们猜错了对象而已。
也就是说,单独把万博士有嫌疑这一段拿出来看的话。
属于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系列,毫无悬念感可言。
对于王天佑、李燕等有嫌疑的内容也是同理。
尽管后面我们知道了,电影是故意把观众的注意力往这几个人身上在引。
后面的反转也确实很精彩,因为相当于重新诠释了一遍以前那些线索(除了巫术)。
但这并不能弥补前面观感太过平淡的缺憾。
第二,灵异部分拍得乏善可陈且冗长。
我们都心知肚明,大银幕上不可能出现鬼魂。
但如果你把这部分拍得够邪门,再在后面有比较合理惊艳的解释,也是可以的。
可惜《缉魂》并没有做到很好。
脖子上的手印和墙角的死人,这两处吓人归吓人。
但因为这里表明了是李燕自述,所以自然也就谈不上邪门。
自述嘛,你说你和贞子昨晚抱着看了一宿《午夜凶铃》都没问题。
能称得上诡异的,只有两处。
一处是在监控上看到李燕的身体突然变得很扭曲的情节。
因为监控是不会骗人的,而此处情节在后续也有合理的解释。
但可惜的是,这个扭曲身体的创意已经被用烂了。
早就在1973年的《驱魔人》,这一幕就已经出现过了,并且那个还更诡异。
因为是让演员突然进入画面+倒着下楼梯的反人类操作。
下:《驱魔人》一处是女主去王世聪家里调查的时候,桌上有个袋子突然自己落在了地上。
但影片似乎并未对此做任何解释。
而且,灵异部分所占的篇幅实在过长。
虽然这部分有它存在的理由(后面会讲到),但观众事先并不知道。
而剧情真正开始好看起来,起码也要等到后面的软科幻部分了。
那已经是在一个小时以后。
>>>>电影内核部分电影的内核很好分辨,就是因爱而产生的执念。
而《缉魂》第二让我感到惊喜的,便是几乎所有设定和情节都服务到了这个主题。
片中基本叙述了三组人物——王天佑&唐素贞,万博士&王世聪,阿爆&梁文超。
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故事,但都是有关前一人对后一人的执念。
而王天佑一组,又以宗教的方式和后两组的科技形成对照。
万博士这其中,王世聪和梁文超又是作为这种执念带来的后果,形成对照。
他俩都身患癌症,命不久矣,且都进行了RNA换脑手术。
当这种执念遇到了足够发达的科技,所爱之人的灵魂真的能被移植。
移植之后的TA,还是TA吗?
这是影片因为这种执念而引申出来的,留给观众的思考。
这个主题要想能被观众感受到,最重要的便是让观众能感受到这执念的来源。
但,问题在于——王天佑&唐素贞,万博士&王世聪这两组所做的感情方面的铺垫并不够。
所以观感上就会让人觉得就有点过度煽情的成分。
王天佑,从头到尾基本就是一个疯子的状态。
他就一直吼来吼去,再加上配乐,只是让观众觉得很吵的一个角色。
其实王天佑和唐素贞因为有母子这层天然能让人共情的关系,已经还算好了。
王世聪和万博士的感情则来得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后续万博士找到梁文超,来了一场"我来给你剧透"。
收尾收得太潦草不说,也让万博士和王世聪的感情来得太过轻飘飘。
除了让人错愕以外,真的很难被感动到。
那句"我为了王家付出了多少你根本不知道!
"李燕听了怕是要哭晕在厕所。
但,瑕不掩瑜的是,对于主角梁文超和阿爆的感情,《缉魂》没有掉链子。
特别是梁文超发现阿爆篡改物证后,两人吵架的那场戏。
我相信,肯定是看哭了不少人的。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不论是前中后期,两人的感情铺垫都很足。
更何况还加了一段梁文超病情加重的戏份。
这里就不得不表扬一下两位主演的演技了。
那种对自己的处境不甘却又绝望,对妻子知法犯法愤怒却又心疼的心境,被张震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而张钧甯也不落下风地接住了张震的戏。
有这样的铺垫打底,试问观众又怎么会不与角色产生共情呢。
>>>>令人咂舌的尺度说出来可能有点对不起电影本身。
但,超大的尺度,才是《缉魂》最让我觉得震撼的地方。
不是那种血肉横飞,露点的尺度大。
其一,我竟然能在国内大银幕上看到同性恋。
即,王世聪和万博士的关系。
影片成片里只说到了他们是好兄弟这一层意思,并未捅破。
如果你把这两人的关系理解成恋人,这些情节会更加合理丝滑。
这爱抚,根本就不像是好兄弟好嘛另外,万博士曾说过:唐素贞派人调查王世聪的婚外情,结果却发现了更令她崩溃的事情。
接着唐素贞便跳楼自杀,再加上王世聪已经多年没有碰过妻子……联系起来,其实不难想到更令白素贞崩溃的事情是什么。
那些照片,不出意外的话,就是王世聪与万博士的床照。
甚至再进一步猜测一下,王世聪还极有可能是个跨性别者。
片中已经初显过很多关于这点的暗示。
比如,梁文超问王世聪为什么要转移到女人身上,他并未做回答。
比如,王世聪转移成功后,在镜子里看到李燕身体的时候,表现出了一种对于自己(女性)身体的迷恋。
比如,片中曾提到,王世聪回家时身上会有女人的头发和残留的香水味。
而如果他是同性恋,又哪来的女人头发和香水,除非——这是他自己女装后留下的痕迹。
另外,在影片最后。
转移到李燕体内的梁文超和阿爆互摸脸颊,真的很难不让人想到——爱,只看灵魂,不分性别。
当然,你要硬说这还是男女之爱也没问题,因为本质上这还是梁文超和阿爆。
这片子从未讲明自己涉及到了LGBT。
可谁都能感受到片子就是讲了LGBT。
或许,这一系列骚操作,让审片人员也懵逼了。
豆瓣短评最高赞其二,关于徇情枉法。
身为执法人员的阿爆知法犯法,篡改物证。
虽然最后还是通过字幕的方式让她自了首。
但梁文超作为电影的最核心人物,坚持公义的象征,本质上还是包庇了阿爆。
而且,梁文超最后让自己转移到李燕身上。
如果我没理解错,这应该算是他越过法律亲手杀死了王世聪(李燕身体被王世聪占有后灵魂消失,接着梁文超又占有了李燕的身体,王世聪灵魂消失)?
而虽然他入了狱,但实际上法律并没有审判过他。
这些同样也是在院线片里很难见到的内容。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样处理确实让梁文超和阿爆都更像"人"了。
总之,能在国内院线上看到《缉魂》,还是相当令人震撼的。
电影故事本身足够精彩,这些超大尺度内容更是让人惊喜。
只是希望,这次的过审,不要只是个美丽的意外。
文/钱老板
大多人认为《缉魂》是借生物科技的新瓶,装了同性恋及同妻的旧酒;正相反,我认为程导演通过对生物科技发展的想象,讨论了有关人的定义及引出的伦理问题。
电影设定在2030年左右,生物科学已发展到了可以置换人意识的阶段,临床研究已秘密开展。
掌握此技术的公司董事长王世聪(男)患脑癌,在技术大牛也是他的同性恋爱人万博士的帮助下,成功将其意识置换至工具人李燕(女小三)脑内,并格式化李的意识永绝后患。
为解决既有的法律问题,进行了一系统处心积虑的操作,包括杀死濒死的王世聪。
后万博士无法认同李燕就是死去的王世聪。
最后万博士与一直侦察此案且身患癌症的梁检(男)合作,将梁检的意识植入工具人李燕的脑内,向法官自首杀害王世聪。
电影在梁检的老婆阿爆与李燕(意识为梁检)见面时的激动和紧张中结束。
一旦科技发展到可以分离人的意识和躯体之后,就不得不重塑人的定义,否则就会带来太多的伦理问题:1、李燕杀死王世聪时,已经是王世聪的意识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王通过教唆/操作工具人李燕的躯体杀死了自己?
《武林外传》姬无命死前回答吕秀才“是我杀死了我”。
2、李燕不仅拥有了王世聪的意识,而且怀有和王世聪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生,是不是可以认为李燕同时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
但问题远远不止如此简单,孩子没有出生前,李燕的意识已经是梁检的了,孩子出生后李和王是他的生物学父母,而梁检是否算意识代孕,形成的是父子亲情还是母子亲情?
3、李燕的意识被销毁,王世聪和万博士算不算谋杀?
李燕的躯体被占用,应该定什么罪名,非法卖买人体罪?
假如李燕本体签订合同租借身体给王,合同是否有效?
4、李燕(意识为王世聪)与万博士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
李燕(意识为梁检)与阿爆还算不算夫妻?
意识置换之后,社会关系和亲属关系如何认定?
……也许你认为电影中的生物黑科技离我们太远,但重新审视一下最近的网络大瓜—郑爽代孕事件,就会发现伦理的破坏已悄然而至。
网民对郑爽的八卦多于牛毛,对代孕罪与非讨论也多,但很少意识到:人类生殖技术的进步已经开始模糊亲子关系,而引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传统的亲子关系分两种,由生物学和养育关系形成的生父母和养父母子女关系,现有法律也认可这两种亲子关系。
代孕细化了生物学关系,出现了第三种,暂且叫做生育关系。
生育关系形成的亲子关系目前普遍不被认可,仅认为是一种工具关系。
这种认知非常错误且十分危险。
为什么说代孕工具化非常错误?
因为怀胎十个月,也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养育关系,胚胎和母亲的互动也会激发母性,产生亲子情感,相比养育关系除时间的长短区别外,没有其他不同。
既然养育产生的亲子关系得到伦理和法律的认可,那么生育也应该可以。
如果养育关系认定为亲子关系,接下来就要讨论三类关系的优先级别问题。
1、如果三类父母均放弃权利,孩子如何归属?
郑爽弃养就是生育和生物学父母同时不主张权利,当然道德层面应该谴责,但伦理层面呢?
哪种关系是第一顺位?
亲子关系是否可以放弃?
法律层面要不要打击这种放弃行为?
如果打击,亲生父母弃子是否一同打击?
2、如果三类关系同时主张权利,孩子如何归属?
上海有一个真实案例:A与B两夫妻协商一致,共同购买C的卵子,并由A提供精子,出资委托D代孕,生育一对龙凤胎。
后A意外死亡,B携两名孩子共同生活。
A的父母(即孩子的祖父母)提起监护权之诉。
两名孩子的生物学父母是A和C,生育母亲为代孕者D,养育母亲为B。
A的父母提出诉讼,就是生物关系和养育关系的冲突,如果此时C和D都主张权利,将会更加复杂?
如果不理清伦理层面对三类父母的优先级别,法律将无法裁决。
同时孩子对于自己身世的认识混乱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都要认真考量。
为什么说代孕工具化非常危险?
因为这涉及另一个伦理问题,人对自己的躯体自由处置的权利边界在哪里?
将代孕工具化其实质是认为人可以自由租赁自己的子宫。
那么卖淫也有类似的逻辑,出租自己的性器官;诸如此类……绝对的自由导致绝对的剥削。
因为一旦这样的认知获得法律的认可,那么有钱真的就可为所欲为。
即使现在法律打击之下,为了钱有人就愿意为此挺而走险,出租自己的子宫、大学生卖卵都是轻的,黑中介强迫东南亚女性代孕、诱骗买卵不要太多。
如果一旦人可以完全自由处置自己的身体,那么卖肾买Iphone都不是什么新闻,因为了钱卖心脏、卖生命都不新鲜了。
富人将在黑科学的加持下,变本加厉地剥削穷人的一切,包括生命。
所以在没有重塑亲子关系认定的前提下,讨论代孕是否合法缺乏基础。
哲学的思考,伦理的讨论永远应该同科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甚至超前。
(转发需要作者认可)
失掉的魂 说下这片,电影《缉魂》,其实不算差,但因预期太高,满屏的好评轰炸,快赶上10年难得一遇的好片了,结果首映那天顶着寒流去看了,观影后其实有着不小的落差。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公映版《缉魂》“有形无神”,如下具体分析。
(有剧透)电影故事和设定非常好,格式上可称《记忆大师》+《幻体:续命游戏》的结合体,但推进太墨迹,中段差点睡着,因为这个故事是非常的简单。
电影悬疑部分浅尝辄止,基本上到了1/3的的时候,观众基本就可以察觉RNA复制人脑的梗了,而且不是猜出来的。
电影剧情主动描述了,但我们是猜错了方向。
因为前半段进行了两次反转,一开始用巫术欲盖弥彰,把这个故事朝着“鬼上身”的方向引导,随后当抛出RNA的时候,开始将李燕朝着唐淑贞的身份上引导,至此,电影做的非常好,这是剧情对观众的引导和真相的掩盖,可称引入入胜。
但后面却全无下文,诅咒呢?
巫术呢?
前妻唐素贞这条线戛然而止,都没有收尾,一般来说,这种功能性的事件,会做一个结案后再反转,但本片前半段的“结案”很多梗没有交代。
后面似乎把这个角色和巫术梗忘了(只是交代了前妻的死因),而且前后差异极大,以张震饰演的梁文超病情加重为分界点,前后几乎能割裂成了两部电影。
另外收尾也比较唐突,代表了该片最大的bug:所有转折和动机基本都是靠外人推动的,比如李燕给王天佑的信,立马就完成案件布局(这孩子也够缺心眼的)。
结尾又是万宇凡“我来告诉你真相”推动的,而且这货的转变也非常生硬。
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主要转折点和线索外人推动的,而不是调查出来的,不但让推理逻辑显得弱不禁风,而且让张震饰演的检察官参与度极低,夸张点儿说把这个角色删了剧情照样能进行下去,何必呢?
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要知道,一部推理悬疑电影,要形神兼备,“形”是噱头和包装,但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神”,因为移魂、换身份、复制人脑这些虽然属于电影卖点,但都是形式,而故事永远是最重要的,恰恰本片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就像一个外表和内饰都华丽的房子,却把地基打在了泥潭上,显得摇摇欲坠。
《缉魂》的故事模式,让我想起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安吉丽娜朱莉的《人骨拼图》,同样也是不能动的专家搭配干练女警的二人组,但本片的故事、角色动机乃至推理设置显然差了一截,要知道那可是20年前的电影。
但三颗星可以给的,因为张震暴瘦后的表演,以及张钧甯、李铭顺等所有演员都很棒,让这部电影质感很强。
而且人设是亮点,都是讲述情感和人性,最终正反双方都因“执念”而动,让主题深刻。
可见该片的核心要素其实是情感和人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缉魂》,也让我想起了去年那部大热的《饥饿站台》,同样是概念优秀,但故事一般的作品,但《饥饿站台》的概念和所要呈现的主题实则是太优秀太丰富了,所以不至于让人说“噱头大于内容”。
《缉魂》也不是一部“噱头大于内容”的作品,因为该片内容一般,且噱头也一般。
复制人脑的概念,比传统“记忆移植”要多一环噱头,就是短时间可以拥有两个一模一样意识的不同个体,算是本片多出来的一个噱头,比较新颖。
但这个概念却没有继续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就那么一笔带过了,这是令人不满意的。
就拿陈正道的《记忆大师》,该片当年也受到一些争议,但概念却是非常之优秀,电影对“记忆移植”这个概念的呈现,也代表了该类作品一贯的特征:由“非己”或“他人”的异化现象构成的二元行为统一体,要矛盾激发点在于“异化主体”对自己的身份判断,说白了,当A的意识在进入到B脑海中时,那么B会不会变成A?
”
而《缉魂》并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被替换者的意识就这么消失了(所以全片最惨的当属李燕),也完全没有撑起来“异化主题”的概念,人脑被复制之后,新主体杀掉了旧主体,这个噱头同样可以大做文章,但是该片也是没有哦,所以本片的概念是非常浅显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LGBT群体的表现,王世聪和万宇凡本来很好的一对儿,但王世聪“性转”之后,他们还能在一起吗?
爱一个人究竟是爱灵魂还是爱肉体?
其实这个噱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你王世聪变成女的之后,我万宇凡就很纠结,我貌似就不爱你了,这才引发杀身之祸,导致博士转变,这就很合理啊,但电影中并没有强调这一点。
真的,这个设定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进行深化,但《缉魂》同样欠缺,就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这个“一笔带过”是该片从概念呈现,再到主题表达,乃至推理环节都具备的。
每到关键时刻,都是如此“划水”过去了,所以全片搞成这样就很玩笑的。
对了,公映版删了6分钟,或许上述电影都有表达,但为了公映不得不剪掉一些东西,假如真是这样,上面的话,就当我没说,去不去电影院就看各位选择了。
单纯的就现在公映版而言,我给2.5星,我一般都四舍五入的,所以算三星,手够松了吧
首先我要说,我也是一个赛博文化的爱好者,所以我知道这个标题能有多引起争议,为了证明不是我自己理解偏颇,我还特意咨询了一位朋友:
看到她的反馈与我的想法差不多之后,我才开始安心写这篇文章了。
我承认,影片除了部分场景制作有赛博风以外,主要还是走低成本的悬疑片路线。
但赛博朋克这种东西也不是说平地起危楼,目前华语影坛上拿的出手的科幻片也就只有《流浪地球》,所以希望华语电影能马上出现一部和《银翼杀手》高度齐平的电影属实有点天方夜谭;再者《缉魂》定位本就是软科幻,所以卖点也不在于赛博风的呈现。
但赛博朋克的定义并不只是视觉上的东西,它的精神指向是对未来最绝望的一瞥。
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的是贫富差距激增,而科技的手段有效阻绝了阶级跨越的可能,又为了避免穷人的觉醒,所以不断用满足浅层感官的东西填塞穷人的生活,穷人就这样被抛弃在世界肮脏的角落里自生自灭。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博空间里,生活单调乏味无趣,但大量充斥的媒介又显得这世界多么华丽热闹开心。
在赛博朋克的世界观里,是从未有过的和平,也是从未有过的颓丧。
《缉魂》里我觉得是有体现这种内核的。
我记得影片里两个关于钱的数字。
一个是张震饰演的警官阿超在自己病入膏肓、形销骨立的时候,为了每个月12万(新台币)的工资,为了自己死后能让老婆和孩子的生活好一点,他选择带病回到工作岗位上,一直到死都没放弃这个案子。
你可以说他是为了多赚点钱,你也可以说这是他身为检座的职业操守,但不管怎样,最后的人生里没有出去看看风景,让自己喘口气,怎样都是有点可惜的。
第二个数字,是古斌演的王世聪,同样是病入膏肓,但他不肯放权,让公司亏损四百多亿(新台币)也不觉可惜。
同样都是癌症病人,一个是为了12W的月薪坚守在岗位上的穷人,一个是宁可让公司亏四百多亿也不放权的富人。
贫富差距带来的极端恶劣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金钱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生活,也包括他们的思想。
王世聪为了让公司大权一直握在自己手中,他不惜背叛真爱,而另一边,阿超与阿爆家里,他们为了真爱永恒,才不得不做出不得已的选择。
当然这点我没办法展开讲,讲多了基本就剧透得差不多了。
贫穷让人生存艰难,却也给了人灵魂上的朴素与至纯;富有可以让人住豪宅、睡大床、享受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可是它让人思想畸化,让人变成怪物,变成财富的奴隶。
这都可以算是赛博朋克里一些比较精髓的思想和世界观。
另外还有两点。
其一,赛博世界里经常能见到机械对人体的改造,《缉魂》里的RNA技术可以算是这一点的体现。
而且这样的改造通常不会带来什么好的结果,这种科学引发悲剧的担忧,从最早的电影《诺斯费拉图》或者两百年前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都有呈现。
但是赛博世界的精髓就在于,对所有悲哀都习以为常。
这点从《缉魂》里面对RNA技术带来的可怕后果,阿爆毫不在意地接受它,只为满足她心愿这点,可以看出一些赛博元素的融汇。
其二,赛博朋克的世界经常把未来的可能放在东方,比如《攻壳特工队》、《云图》里未来餐厅部分都有体现,而《缉魂》里也融入东方巫术的元素。
所以说这部电影身上潜藏着华语赛博朋克的希望,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
有一点我必须要谈谈,很多人说在商业片里看到了深刻的人性,其实不是的。
比如《釜山行》,它只是把人丢到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环境里,救或不救,救A或者救B,这是二难选择,他选择的符合人性,那是导演用讨巧的手段让他看起来像个“真人”,如果主角选择错了,那就像《釜山行2》一样口碑下跌至此。
但如果用“深刻”来形容,就夸大其词了,因为人生在二难的中间,更多是虚无和灰色。
所以同样的,拿《缉魂》说人性,我也觉得很过。
但不妨碍它拍得很好,它的好是限于我刚说的:“在二难的选择上做了符合人性的选择,所以看着像真人。
”其实可以了,一部商业片如果拍太复杂,就很难让所有观众都买票。
最后说一下整体剧情,我看很多人说猜到了结局,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到最后一秒完全猜不出这是个什么故事。
所以因人而异吧,我觉得整体剧情非常紧凑,反转很多,惊险刺激,我是全程没敢分神的,而且看完觉得逻辑是顺畅且闭环的,所以剧本没有任何问题。
再加上题材尺度很大了,能上映实属不易,希望大家且看且珍惜。
张震真的牺牲很大,好在大家的演技整体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没有谁拖垮谁。
所以综上,这电影还是非常值得去影院一看的。
在我一度以为这个电影很无聊,后悔来看的时候慢慢也能被后来的故事吸引进去。
听到标题这句话能想象20年的感情是多么长多么深。
很感谢这种不刻意消费噱头,把特定人群的故事以平淡无奇、稀松常见的方式展示出来。
就像是在平权很多很多年之后,才有的那种"喔,那个人每天要吃三顿饭"的预设。
可能这才是本片最大的科幻吧。
为张震的投入震撼,被孙安可的演技折服,全体演员演技在线,私心有点喜欢李铭顺。
最后Love wins.
借学校社团放映之机看了130分钟完整版,才发现大陆院线版的删减严重到扭曲整个故事的程度。
院线版的删减主要是三个地方。
第一是结局的直接改动。
阿爆没有自首,而是以探监的形式和梁检见面。
第二是巫术和鬼魂。
完整版唐素贞这条线导演处理的比较模糊,可以理解为鬼魂真的存在。
李燕杀王世聪的最后一个镜头里,可以看到远处身穿血衣的唐素贞。
最重要的删减是王世聪的人物设定。
完整版明白无误的表明王世聪是跨性别,而院线版删除了所有跨性别元素,只是隐晦的表示王世聪和万博士是同志情侣。
这直接让很多剧情都难以理解,也加深了观众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
比如影片开头的误导,唐素贞经常在王身上发现长发和口红印,这不是因为王是双性恋,或者王想隐藏性取向,而是这些东西就是王自己的。
再比如在2014年的台湾,王为什么还迫于世俗压力要骗婚,因为跨性别更难以被社会接受。
以及最关键的,王为什么选择李燕移魂,甚至愿意怀孕,因为他就是想要以女性的身份生活下去。
而且万博士也不是因为王变成女性后就不爱她了(王之前也是女装和万发生亲密行为),而是因为王移魂后确实变了很多,甚至说“她只是在上辈子爱过万博士”。
这也是为什么万博士最终下定决心要把王的灵魂消灭并且自杀。
他的这条线表明同性爱情也是可以超越性别的,只是王的移魂失败了(当然可以理解为唐素贞的诅咒),梁检的移魂成功了。
所谓跨性别,是指指派性别和心理性别不一致。
这部电影让人很难过的一点在于,电影里的移魂技术是假的,但现实中却真实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被装进一个不一样的身体,他们的身体是囚禁他们灵魂的囹圄。
他们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跨性别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只是一个增加情节爆点和反转的元素。
导演并没有真正刻画跨性别群体的痛苦和在社会遇到的种种障碍,相反,他是一种猎奇的眼光,用这个群体当作刺激观众的工具。
最典型的就是电影对王几乎没有任何形象刻画。
相反,在前期为了防止观众猜到真相,还刻意将王误导为异性恋。
结尾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反转,原来王是跨性别。
因为是跨性别,所以“普通人”会想不到真相,因为是跨性别,所以会做出这么多异常的举动。
跨性别在电影里只是吸引观众的符号。
从这一点看,把程伟豪称作台湾陈思诚,一点也不亏待他。
议题的堆积——甚至不是元素的堆积——电影就像游魂一般无所依附。作为类型片竟然并未生成动作,遑论结构或语气;概念的提炼更是让这一切纠缠成一团乱麻。大概只有李燕的演员赚到了,一部片里展现多个造型。审查真把大伙憋坏了
如此奇情+狗血+科幻,然而还挺好看。血腥,暴力,科技,巫术,跳楼,诅咒,刺青,同性……,诸多狗血元素纠结一起,压抑的影调,悬疑的氛围,甚至还有全裸镜(我震瘦成这样,呜呜呜太敬业)~披着科幻悬疑的外衣,却依然讲的人性和情感——可怕却又可贵的执念啊!同时感慨如下:1. 同性恋骗婚是这个故事里所有悲剧的根源。2. 有钱人其实也挺惨的(参见男主,男主前后二妻,以及儿子的结局)——2021.01.27 成都太平洋紫荆影院
能在内地大银幕看到对各种爱的讨论,这就已经超值了。程伟豪拍这种类型片很有一套了
以为是悬疑,没想到是玄幻
中途睡过去了,看完以后后悔没有多睡一会儿。
恶0古堡。编剧有点文盲,这科幻设定太弱智了……演员都好用力,台词生怕念不出念台词的感觉……节奏拖沓到爆炸,一个 mv 就能讲明白的事……台湾导演对科技发达的幻想太村了,就是满大街的液晶屏和摩托车……完犊子了
哈?哈??哈???所以李燕呢?史上最丑张震,跟张钧甯也太没CP感了吧。没有情感铺垫,就看不懂,各位为什么要为对方这么付出。。。。
侦探版《万能钥匙》。
形销骨立的张震,比诡异邪术与骤然癫痫还要震撼,能在这脱形的精神世界里脱形,果然影帝大热。而且基本上每个人都不输阵,张钧甯A得难以忘怀,李铭顺悲得无从放下。故事始终笼罩在灰蒙色调里,人心又比色调更铁青,更冷冽,偏要在里头拼出一脉暖热的情,越难,越狠。很扎实的电影,除了性向对身体的选择有点奇怪。同性线索即使被剥离名姓,依然猛得肝颤,那种深深的绝望与恐慌,仿佛被写入符咒。太想看台湾完整版了,估计能再加半星。#江湖观影团#(在万达看王世聪宫廷遭遇,诡异得很。但咱们海兰是有喜了。)
2024-01-14:可能预期太高了,可能看得时候没太用心,也可能提前被剧透了一点,以至于并没有很打动我。之前因为开头太吓人而关掉并且提高了预期,结果后面的情节并没有给我这种好的反馈。最后甚至是反派之一自首的情节实在不能理解。不过确实最后一幕有惊到我。还是要说一万次,骗婚gay永远该死。看完后印在脑子里的话是吕秀才的经典名言“究竟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是我杀了我”…
让我笑得很大声的故事,最后只想说,编剧你真牛。这不是夸,而只是单纯想说你还真敢编!
這部戲就是單純用性別和反轉來製造奇情,性別也淪為了製造戲劇上twist和suprise的噱頭,也許不是有心,但剝削這種lgtb身份議題卻成為了客觀結果。這是一個一貫追求戲劇效果和包裝噱頭的導演,前半段沈悶的偵破故事裡,毫無意義的玄學、用力的煽情被大肆渲染,後半段則用議題帶來的奇情繼續前作的扭橋成功學,至於台灣是不是同婚合法、人物為什麼能接受愛人變成女體都不是他要care的事,他唯一追求的意識形態是要「好看」,覺得他有什麼表達或創作上主動的指涉,都是想多了;而那些看到lgtb內容就high的人就單純是蠢了。
(1)是一部融合软科幻高概念、惊悚、推理、爱情等元素的复合类型片;(2)整体剧作上,是个质量还不错的“剧本杀”水平;(3)至于尺度,大陆版比台版少了6分钟,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个在尺度上被阉割过的电影;(4)这个基础上再谈尺度。看似有突破,涉及LGBT话题,还有神神鬼鬼的元素,但其实都在安全范围内,且因为删减和台词修改而变得更安全。不说别的,随便找一部近年入围欧洲三大的LGBT电影看,尺度都比这个大多了。只能说,我们的观众已经被审查憋得太过饥渴,看见一点蛛丝马迹,都会不自觉地放大;(5)表达上,影片讲的是因爱而生的极端行为;(6)在两个更有探讨空间的话题上,影片只是蜻蜓点水。即:医学伦理,肉与灵;(7)影片整体氛围是不错的,冷硬、阴森、病态,这确实少见于大陆影院。
特别好的剧本杀
真是主角神话、故事胡编、感情硬凹。张震简直把不喜欢张钧啥写在脸上,你俩压根就不适合好吧。话说这是第一次张震全裸么,好看的人真是怎么糟禁自己都好看。
三星半。很多导演都想把犯罪类型片折腾出个花来,但往往铺了一张巨大的网,鱼却都从参差不齐的网眼逃之夭夭。程伟豪这次则站在了这类导演的对立面。叙事过程虽略显慌腔,结局却能画符一般的自圆其说,尤其是把LGBTQ的每一个点面都融入其中,相当少见。张震终于找到了一个令其能力有的放矢的角色,与其在作者性大导的片子里成为符号,不如更多像这样放手一博,来年擒马。
悬疑推理剧就老老实实的靠严谨和细节推理就行了,加什么杂七杂八的科幻和鬼神啊?根本就无法细究下去嘛。
刷新了在大陆上映类型华语电影的新巅峰,少见在国内的银幕上见到如此阴郁诡谲的影像,人物内核的动机有震撼到,开篇便以死亡和新生两场对照戏所勾连出情感核心。每个演员都很好,张震病床上的状态演得极佳,瘦到骇人;张钧甯、孙安可、李铭顺、张柏嘉也各有亮眼表现。整体的素质很强,踢飞《记忆大师》,对国内的类型片影迷来说,是真的一份太难得的礼物。和《拆弹专家2》放到一起来看,华语类型片的天花板还是得靠港台导演来打破。
如果你的看片量够多,这部片子绝对有十几部片子的影子。一星给演员、给大胆。可能是我对他抱有太大的期望了哎。
闭眼可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