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得这样的夜晚,冠状(?)真菌把树与树联结在一起,它们从地下给树群输送营养与语言,你可以通过一条真菌管道,从一棵树去往另一棵树。
我们记得这样的天光,在公园里呐喊,跺脚,big laugh,然后朝2点钟方向扔一块大石头,试着幽默——逗号,如果可以——句号,例句——当Johnny摔跤之时,便是Jesse心中完美的逗号时刻。
我知道但,你为什么要扔一块石头?
I would say, blahblahblahblah.1. 《绿野仙踪》by L. Frank Baum2. The Bipolar Bear Family by Angela Holloway 3. Mothers: an Essay on Love and Cruelty by Jaqueline Rose 4. An Incomplete List of What the Cameraperson Enables by Kristen Johnson 5. 《来自星星的孩子》by Claire A. Nivola
没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对话,对话的内容展示了很多处理情绪的办法,二刷觉得更有趣了。
跟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当下很有趣,舅舅的反思和跟妈妈“忏悔”更有趣。
- 别再抱怨原生家庭或其他对自己的伤害,意识到了伤害还没去改变,停滞在抱怨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决定。
能让自己改变的只有自己。
- 觉察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情绪,接受它,让它变成你的力量。
一些些想法,但也仅是我的想法,肯定不是事实,可以没有意义。
jonny选择采访别人是因为可以跳脱出自己的世界,进入一个全新他全然不知的世界,其实小侄子和他拥有一样的性格,一个活在自己世界,关闭自己的人。
截然不同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甚至可以说原生家庭的原因,会用自己稚嫩的方式,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去宣泄。
但不知道发泄口在哪儿,却在小小年纪学会了深呼吸 ,扔沙子一系列大人都不会懂的解压方式。
这个世界很喧嚣,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和两位主角一样都像是小孩也像是大人,都喜欢关闭自己。
人是孤岛,耐心的观察,倾听,沟通是链接孤岛间的桥,不管倾听还是诉说,双方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闷片。
却通过黑白影像,将沟通的意义带入到了某种禅意般的深度。
电影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男人为了拍纪录片去纽约,他不得不带上自己的小侄子。
男人因沟通和亲情带来的变化,并没有被镜头大书特书,而是潜移默化的展现出来。
起初,男主被侄子问到“既然爱,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既然是姐弟,为什么断了联系?
”时,舅舅是回避的,他会说,“我的答案真的重要吗?
压根没人愿意了解我怎么想吧。
”这世上一旦多出一份倾听的力量,无论是大人或孩子,都会有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吧。
那些被采访的孩子们,在给出答案,并被采访倾听的过程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尊重。
就如前天日记里提到的问题,我到底要怎么应对粘人的孩子?
尊重很重要。
通过耐心,平等不遮掩的倾听与回答。
侄子年龄很小,却有颗成熟的老灵魂。
他的成熟在于,他总能问一些舅舅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情绪,怎么疏导;他也知道怎么真诚的认识自己和对待亲密关系。
某种程度上,他的成熟来自于那种至纯的真诚,以至于当他忧郁,或撒娇起来,会让人想到b612的小王子。
可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的成熟背后是一颗敏感,安全感缺失的心。
他的母亲总忙于生活惯性,忽视他的感受。
他的父亲有躁郁症,这导致他总处于一种过度自我保护之中。
他幻想自己是个孤儿,他总是独立又不可控。
就像其中令人崩溃的一幕,舅舅订好了机票要带着他离开那个城市,可他不愿意,骗舅舅自己躲进了厕所,逼着舅舅不得不退票。
现实就是这样,无论大人或孩子,都要面临随时发生的意外,孤独,不可测,不可控的事情,而你能做的就如同片名那样《comeon comeon》,加油,加油!
或面对每次脱线意外,人都会跳出属于自己的安全岛,会自然而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伤心,悲伤,害怕等,再正常不过,要允许存在。
退票的意外怎么了,和妹妹关系搞僵怎么了,离别怎么了,分手怎么了,隔离怎么了,粘人的孩子又怎么了,崩溃了,难过了,抑郁了,烦躁了又能怎样呢?
这一切都太正常了,毕竟意外是常态,脱离安全岛的不安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必修课啊。
接受它,拥抱他,不用自责,就算自责,就算逃避了,也无所谓的。
《呼朋引伴》是一部很慢,很温情的电影。
华金也给出了很自然,很生活化的表演,整个人无比松弛。
讲述的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在纽约边拍片,边照顾他小侄子的故事。
在相处中双方互相看见,各自成长。
舅舅是一个内心丰富却封闭的中年男人,而侄子则是一个敏感而多虑的小孩。
小孩的母亲常常自顾不暇,因为她既要拉扯小孩,又要照顾有躁郁症的丈夫,所以偶尔独裁、不耐烦、想逃跑,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小孩远比我们以为得敏感,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孤儿,无家可归。
因为对于小孩来说,如果赖以生存的父母都不可靠,那么世界就会彻底崩溃。
父母的“不回应”使他也不确定自己的需求是否重要,自己是否值得被好好回应。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内心虚弱的大人,只能用哄骗和恐吓的方式来控制小孩,却无法与孩子平等沟通。
孩子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孩子的体验也总是被否认。
可是一个完整、真实的人,是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的。
崩溃的时候,就允许自己崩溃一会儿吧。
因为情绪并不代表我们,它会升起,也会消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所以在影片结尾,舅舅的那句“It’s okay to be not fine!”和侄子的大吼“I am not fine!”是多么的抚慰人心啊!
《C'mon C'mon》你觉得世界是怎样的?
观影发生了一点意外,直到结束了我才发现自己的iPad自动打开了夜览模式,黑白电影被套上了一层暖色滤镜,温柔阴郁愈发凸显,黑白电影的距离感在暖黄色下多了层年代感,沉浸感不知不觉更深了。
要说这破坏了导演的本意,我倒觉得这次意外却让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大人世界,尽管灰暗,却也时而明亮,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总有暖心瞬间,已生嫌隙的关系也能等来修复。
或许是因为男主菲克尼斯的表演总是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色彩,加之影片所讨论的矛盾来自男主(叔叔)、小侄子和妈妈三方的两两之间,整体气质很难形容,主题也无法简单归纳,但它和《晒后假日》中的“欢乐所隐藏的哭泣”类似,表面的克制其实是每个人都在成长,在相处和采访中打开心扉,学会理解周遭,开始接纳陌生。
当分离到来,他和他已经成为最好的朋友,他和她变回曾经那般相爱的兄妹,而他和她依旧在床畔随着故事入眠。
被采访的孩子肤色、年龄、性格都在统一的色调下变得一样可爱又真诚,成熟且稚气,但采访不是重点,孩子才是主角,生活在他们的解读下少了焦虑,多了鲜活,希望和明媚总是从眼神里泻出,试问有多少大人能这般思考?
可能连问出这么多样的问题都做不到。
平淡的黑白色,深沉,浓烈,不平静的角色,脆弱,真实。
孩子只管放手长大,大人会帮你保存好这段回忆。
片子才上映时,我就已经收藏了高清版…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状态去观影~所以一直放着~😜而今晚恰到好处看了~很棒~首先是我无法拒绝的黑白影调,舒服、迷人;男主大叔与不同小朋友的声音采集,看似在填充“大叔与小侄子”之间的互动空隙,实则每一位“有趣且Pure小灵魂”的心声,正是此片丰富的内容结构和内核,也呼应了片名C’mon C’mon(题外话,中文片名翻译太烂,我觉得叫“呼应”就简单极好)~ 其次,顺便说说片中几处精彩或打动我的:1、男主大叔拿起读阅的一本书,“现代文明体系中—关于母亲的社会角色和困境”(非常棒,对母亲的爱的眷念和归属,对渴望成年放飞的逃离,对中年之后,对母爱的再度寻觅与“不安感的脱敏症状”);2、男主大叔再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我们以人类婴儿来到这颗星球,学习、成长…种种之后再告别这颗星球回到属于你的时空(很浪漫的儿童美学,科幻模式解读了人这个渺小的生命物种,既脆弱又内心不断寻求力量与安全感);3、快结尾了,大叔男主与小侄子在树林里,互相传递情绪、大吼、释放、拥抱(很感动也很温暖)总之,这是一部拍摄手法稳健、影调醇厚、台词对白充满令人思考的生活意识流好片子~此外,我突然想分享一段感受,年少时,我们总是以自我的热情或单纯的感官去看世界(那时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了,而我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中年时,我们再拓展与这个世界更高或更广的认知纬度时,往往显得急促或受挫,而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由纷纷扰扰的多元生命体组成,没有边界,所以打开自己、探寻自己,也许才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对话方式…而这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8.5/10.“世界很糟糕,可录音里还是有很多声音说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通常会忽略儿童敏锐的感情和想象力,而此片恰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类群体内心的敏感、脆弱、丰富与善良。
整部影片采用黑白影像的拍摄手法,对比度不强,因此影片中也并未有极端的情感冲突,但不意味着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恰恰相反,影片以一种和谐、平静且复古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成年人的困境与儿童的心理问题。
故事讲述了一个纪录片导演和他侄子之间的故事,并以此为主线,导演和他的姐姐曾经因为母亲的照顾问题、以及姐姐的婚姻状况产生过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两人又各有各的问题与不幸,姐姐的丈夫时不时会突发精神病,又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需要照顾,她偶尔会通过大口吃牛肉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而导演有过一段感情经历,最后不欢而散,至今未婚,但导演对他的侄子坦言,他还爱着过去的恋人。
因为丈夫突发精神问题,姐姐不得不将儿子Jesse委托给导演Johnny照顾,Johnny带着Jesse来到了纽约,一边完成他的纪录片工作,一边照顾他的侄子。
影片的讲述方式安排新奇、别致。
Johnny恰巧也在完成一部关于儿童问答的纪录片,采取录音、一问一答的方式编排纪录片,因此影片将导演Johnny工作的片段、记录的声音切成片段,以正常画面或者画外音的方式适当且合理地安插在主线的发展中,同时融合Johnny与姐姐过去的矛盾、Jesse与母亲生活的片段,形成多条支线,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其实老实说,影片几乎没有剧情,主要凸显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感情困境,叙事方式别出心裁,叙事比较平淡,但平淡中却处处显现情感与哲理。
儿童是未来与希望,我们往往会不在意、甚至是忽略这类群体丰富的情感感知与问题的表达,Jesse的母亲尽管对孩子十分疼爱,但时而严密的控制又对jesse敏感的内心造成伤害。
Jesse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而且会密集提出各种稀奇古怪且具有哲思的问题,这一点也时常会使母亲不耐烦,他的母亲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永远也不会理解我的全部,而我也不会理解你的全部。
”而同龄人也之间似乎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隔阂,Jesse似乎难以与朋友保持一致,他的想法、他的世界与其他人不一样。
影片借助Johnny纪录片里采访的一个青少年说出这样一种观点“别人都不理解你,我觉得这挺恐怖的,就感觉像你是孤身一人。
”同样,Jesse与Johnny之间必然也会有发生各种冲突,在各种道歉与被道歉的桥段中,两个人相处的故事也堪称长辈与晚辈相处的典范。
因为Jesse硬要买会发出音乐的牙刷,Johnny对孩子发了脾气,第一次矛盾爆发,似乎对这一场景,大部分家长都很熟悉,而在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后,Johnny对孩子道了歉。
一次在街上Johnny顾着与姐姐打电话,而忽略了身旁的Jesse,Jesse气愤走开,Johnny好不容易找到Jesse追了上来,两人搭上了公交车,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目的地,只是搭上了公交车,透过黑白的影像,仿佛看到两人情感的孤独。
之后Johnny打算送Jesse回到洛杉矶,Jesse使计躲进餐厅的厕所,与舅舅道歉,而舅舅似乎也很高兴Jesse说出这些话,两人和解,此时响起了一首经典的老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Anyone似乎代表着每个人。
在主线的讲述中,观众看到了这样一个儿童,可爱天真,敏感成熟,对于Jesse提出的各种惊人的言语、奇思妙想的问题,我们都会惊讶于他不匹配的年龄,父母的关系、家庭的状况使他又爱又恨,他爱他的父亲,关心他的父亲,但在影片中,我们似乎又难以感受到他与父亲之间的联系,他对他的舅舅讲述各种母亲的小事,透过这些小事,母爱似乎是永恒的主题,而又能感受到Jesse内心深处的无奈与不被理解。
我想或多或少,这些也曾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少年往事。
Johnny与姐姐在早些年就已经埋下了各种矛盾,Johnny希望病重的母亲享受自由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所以不管母亲提出什么荒唐的要求,他都选择满足,但这在姐姐看来难以理解。
后来姐姐与丈夫的婚姻出现一些裂痕,其中就有Johnny插手的原因。
尽管影片的交代很浅,但不难看出这些始终是两人的心病。
当然对于这些事,Johnny对Jesse缄口不言。
我们很难看到这些究竟会使Jesse的内心掀起多大的风浪,又或者成熟的Jesse已经窥探出背后的故事。
在照顾Jesse的过程中,Johnny不时与姐姐通电话,交流带娃的经历与感受,理解彼此的观念与感情状态。
两人的关系也因为这个小家伙而修复。
成年人之间的伤痕、伤疤因为一颗童心而逐渐治愈,而身处影片之外的我们,貌似受到了某些启发,生活不会自己慢慢变好,只是需要给彼此一个机会,彼此倾听。
同时影片通过纪录片中各种年龄段孩子接受采访时的各种言论,关于自由、关于精神、关于生态、关于未来、关于国家等等,展示了儿童惊人的情感捕捉能力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关于对爱的探讨、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对个人精神状态的脆弱表达、对不同地域儿童的关爱……
所以整部影片展现出来的一个基调是,出现问题、回答问题,然而问题是我们仍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貌似在情感上有软肋,不论成人与儿童,都同样在体验着孤独,孤独不再是成人的“特权”,我们对于儿童的关怀做得还不足够,我们忽略了儿童在认真地和我们倾诉一件事情而把它当做玩笑,我们以为儿童没有丰富的情感、对世界以及他人缺乏关注,我们以为儿童没有真正的伤心与伤痛,只是把快乐当作儿童的天性,但是你仔细想想看,当你曾经是青少年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影片把这些呈现出来,交给观众,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与联系的平淡故事,仿佛发生在你身上或者身边之人。
而Johnny为什么在记录儿童的声音,我想影片是想告诉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
而影片也不仅仅表达了儿童的心境,成年人的世界也十分复杂,Johnny、姐姐,貌似都呈现出过成年人的颓唐之势,精神上的空虚或许是每一个成年人午夜安静下来的常态,这份孤独,或许需要解铃人。
在影片中,Jesse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
但在Jesse离开之后,我好像又感受到孤独感侵袭而来,蔓延在Johnny身上,有种观看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相似感受,但不像它那么极致的抑郁与伤痛,这种感觉很平淡,就像呼吸一样平常而又是常态。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呼朋引伴》影像是黑白的,却不压抑,反而释放出五颜六色的情感色彩。
影片片名为《C’mon C’mon》,呼应Jesse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Comeon, come on, come on……”我认为他想让这个世界逐渐好起来,而中文为什么命名为“呼朋引伴”,我想可能这是为了呼应每个人孤独、不被理解的生活常态。
图片来源:豆瓣。
这是一个关于舅舅带孩子的故事。
舅舅是一个儿童纪录片导演,他的工作就是去采访在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非常意外的他需要帮久未联系的姐姐照看孩子,于是他来到了洛杉矶开始和有点奇怪的外甥共同生活。
他们一起收集声音,扮演孤儿,讲故事。
因为工作外甥又陪他到了纽约和新奥尔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了解,磨合,学习相处,打开心扉。
最后他们建立了感情,舅舅本人也从外甥身上学习到很多,缓和了和姐姐的关系。
【我被这些孩子的发言狠狠治愈了】从故事的开始,听到很多孩子的声音的时候,我就深受触动,那些略显稚气的声音说出了很多天真又过于真诚的看法和想法。
他们的观点并不幼稚,甚至带有哲理,很多关于平等,未来,城市建设的想法不可谓是没有道理的。
“希望家长不要总觉得自己是领导”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台词之一。
家长大多会以经验者去自居而想当然的控制,但很显然这是很没有理由和逻辑的。
整个电影除了在展示他们之间的相处外,也引用了很多书籍中的话,其中就包括了关于母亲的牺牲和正确的向孩子道歉等等。
那段道歉让我觉得无比真诚,也见证了沟通的真正意义。
还有就是“外星小孩”那本书的引用提到的,我们慢慢成为大人,却忘记了最开始是如何学习成为人类的。
就像是我们都从孩子的过程长大,好像就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是能够了解也有资格去替代孩子做决定的,而忘记了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有多需要自由和发言权。
这个部分真的是狠狠敲了警钟。
当我看到母子相互理解和舅舅学会了沟通外甥学会了关心的时候,我第一次有像小孩子学习的冲动。
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真诚,天真,和想象力。
那些被成年世界忽略的真诚,放下面子的表达,一点点的任性和勇敢,对未来的期待和未知的评价,正是成年人应该学习却渐渐遗忘的,这些宝贵的原始的品质恰恰会去带给世界更多的美好的改变。
电影因为文本的部分太优秀了,是需要大家去仔细听每一句话的,所以是黑白电影也就不意外了,不然城市变化所带来的颜色氛围的冲击很可能转移了大家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感谢来自孩子的生动一课,让我有勇气面对更残酷的生活。
往往就是像华金.菲尼克斯这样公认的的大演员,不惧和古灵精怪天生抢镜的小朋友飙戏。
豆瓣7点多分的电影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平庸的、套路得不够成功的套路片;一种就是如本片这样,不够完美但有自己特点、充满诚意的。
仅凭着解构和重估了纪录片,以黑白影像消除时间性这两方面,就令人眼前一亮(好吧近年来黑白风格确实用得有点多)。
何况:即使我们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人生就是这样。
孩子不只是小天使,这个我懂,但他们肯定是一面能照见我们最真实一面的镜子。
很奇怪,我看这片的时候总觉得完全放空了,似乎看进去了,又似乎在发呆……
3.5 完成度很高 但缺点灵气
第一次对黑白画面犯晕。
匠气太重了
冗长无趣
伐大欢喜10后的黑白电影,太炫技~看完感受要伐是长得一头可爱小卷发小正太,老早请伊喫生活了,看她妈她娘舅被折磨得都神经衰弱了。
7.8 “我和我的小侄子”,和别的亲情片不太一样,他貌似在谈论哲学,最喜欢侄子回忆“以前的妈妈”———朝气、自我、热爱生活。ps:这部片子让我感觉像是《罗马》那个孩子出生后的续~
不管有多难熬过此时此刻,想到未来的世代以及藏在内心深处的小时候的自己,就觉得还是应该留出一些温柔,善待并珍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被压抑的情绪。「当你忘掉这一切,忘掉你是如何来到这星球并被深深爱着,我会帮助你想起来」——真的,你永远可以信任米尔斯导演作品。
平淡、细碎、舒服的黑白电影
一流的编剧,一流的表演,一流的摄影,小心翼翼地表达自身的态度,才能做好一个女性题材的电影,而男人的电影,你看只要男人站在镜头里,所谓的经典自然产生了。
导演很会找小演员,演得稍过一点就会变成惹人厌,贯穿的访问能看到年轻世代不同的眼界,表达的脾性。凤凰很有魅力,收起大人的凌厉,用温和的思考对待孩子的冲突,絮叨、诚实地互通心声。兄妹,舅侄和母子之间,我们都很奇怪很难相处,但我们在乎这份联系
黑白片的必要性在哪里?
从始至终没搞懂这片子为啥要整个黑白
基本没什么叙事,而且小孩熟过头的表演很没有说服力,A24的独立气质一如既往,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依旧看点满满,可惜影片既不是纪录片,作为剧情片又太稀松,十分尴尬。
最近看的最爱的一部。感觉中年人都或多或少背负了好多故事,与家人、恋人、社会关系等等。而孩子会受到家庭带来的影响。用类似纪录片的视角,温柔的呈现了中年人和小大人之间相互治愈过程,看得几度落泪。
不懂
采访不同的小朋友对未来父母死亡的看法,兄妹在照顾病重的母亲时产生的冲突,叔侄陌生到熟悉的相处,在我看来这三方面的展示应该为兄妹俩之间的感情羁绊提供支撑,会更吸引人。
琐碎的indie风插入片段太多了,叔侄两位表演精彩。7/10
黑白色调加上穿插纪录片形式是对味的,透过一大一小的对话流露出对当今社会的深层忧虑,但整个过程有些缺乏情感,只是打着亲情和孩童旗号探讨严肃议题,成年人的心机是藏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