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大厦
ប៊ូឌីញស,金边白楼青春梦,White Building,Bodeng sar
导演:卡芝维·尼昂
主演:皮塞斯·钦,Hout Sithorn,Ok Sokha,Chinnaro Soem,Sovann Tho,Jany Min,Sophearat Chan,Sophany Leng,Nareth Seng,Bunthoeun Tith,Chandalin Y.
类型:电影地区:柬埔寨,法国,中国大陆,卡塔尔语言:高棉语年份:2021
简介:导演两年前用纪录片《再见,白楼》(《金边白楼的前世今生》)向自己的童年故居致敬。今次有贾樟柯的公司参与制作,他则以剧情片来细说这栋大楼的居民在逼迁前的故事。主角和两位好友每天都在白楼内练舞,希望终有一天可以上电视台参加比赛。眼见白楼面临清拆,他的父亲想尽办法组织居民,向 政府争取更合理的赔偿方案。此时死党亦将离开..详细 >
主要是想看看柬埔寨的城市风貌,没想到是这么私人化的影像表达。看起来没法不困。
第一次看柬埔寨片,算是惊喜,柬埔寨年轻人梦想的追求与破灭,画面把控很稳,加上知道柬埔寨的电影史之后,更觉得白色大厦能在他们影史上占有重要的里程碑,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PYIFF2021#其实前半段三个男孩在街上骑着小摩托游荡是很有趣的,带到金边的城市环境,三个男孩既有点年轻人的自信又透着因穷困带来的没有底气,撩妹、跳舞、看日落。但后半段回到家庭内部,就明显和前面有所割裂,节奏变慢。全球化、拆迁、阶层剥削等多种问题轮番出现,男孩面对父亲的截肢无所适从。
祝福 精神家园 雨季蚍蜉无以撼树 甚至寸步难移夜色中沉沉望的 是梦 是遥不可及
平遥。柬埔寨拆迁故事,有点闷有点虚,不太喜欢。
无聊
玩伴搬家了,我也搬家了,但我们的前景并不一样光明。楼拆了,腿截了,一段人生和一种生活结束了。似乎是第一次看柬埔寨电影,也是第一次获得这个国家现实生活气息的感受。三人乘着夜色同骑摩托与三个同样共骑摩托的女生搭话一段最有趣,有如晚风轻拂。贾樟柯监制,对片子本身的感触尚不及对他映前介绍影片的一番话来得深。
父亲坏掉的脚趾头,就像这幢危楼,威胁着生命的安危。男主梦魇出现时,真的以为他爸和大楼轰然倒塌的命运相同。父亲雕的小象最后给了亲戚家的小孩,断了又重新黏上的象腿,父亲失去的左腿,漏水发霉的天花板,人去楼空的破败……有点意思又差点意思。
很平淡,和房子的斗争也是自己的斗争。男主有点太不顺了,和父亲一样想要兼顾全局但永远都是在拖沓延宕在伤害自己。朋友的离开无奈,父亲的顽固无奈,母亲的劝留无奈,自己的人生无奈,相比之下姐姐还更像独立的人,这是个随波逐流的故事。
中国人刻在dna里的算账让我看到拆迁款时掏出支付宝开始查汇率,在金边市中心一平补偿2块人民币有点太魔幻了。开始的节奏挺好的,后面逐渐开始压抑,不太了解柬埔寨,感谢这部电影只有90min,再煎熬多十分钟就要扣星了。相比白色大厦,金边白楼青春梦我觉得译得更好。由于是冲着贾樟柯监制去看的,所以天然多打一颗星。
处女作挺稳的,但前半段还是看着很困。
@第五届平遥电影节卧虎单元第一次看柬埔寨电影,作为拆那观众应该很容易共鸣。很喜欢第一段中珍贵的轻盈感和生活的实在质地,三人挤在摩托车上在夕阳下飞驰,氛围感很棒。片尾记录片式的闪回和片头的俯拍对照,在一片蓝色的夕阳余晖中侧过头,开放而丰富的收尾…每个章节都在告别和失去,友情,父亲的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大厦崩塌,想到了小武的人生,想到了三峡好人的拆,很贾樟柯,却缺乏了从现实出发的力道和深入洞察,可能是私人故事基底的原因,不知道导演会不会像科长一样制作三部曲甚至更完整的系列
柬埔寨青年讲自己的青春故事,想唤醒沉睡中的人民,拆迁安置给1400柬币一平是什么概念?4000柬=1美元,1000不到2元人民币,感受下。等于政府白抢,这都能忍?父亲的脚伤也是隐喻,你沉睡,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科长监制的片子要超过他自己现在的水平了。。。
很有贾樟柯的味道。父亲截断的腿和被拆迁的房子一样再也回不来,有一种漂泊与疏离感。
如果结合一下柬埔寨在红色高棉时期的历史就会对这部片子更有感触了
关于建筑关于情感关于影像
懦弱的父辈和无法摆脱的噩梦,病房里的一幕让我想起高中时父亲做手术的场景,男孩迷茫的面庞和面对未知的恐惧我感同身受。男孩的世界——舞蹈,远行的朋友,调笑的女孩,乌黑发霉的屋顶和滴落在不锈钢水盆中的雨滴——摇摇欲坠的世界终于崩塌了,而男孩无力承受、也不被要求承受任何。“我很害怕,”男孩被噩梦惊醒,走向他的父亲,然后穿过他,继续走下去。
“平遥电影节在北京”开幕影片。卧虎单元。怎么刚才还6.1分现在掉6.0了。纯粹因柬埔寨电影太少/太少见才来看的!贾樟柯说红色高棉后柬埔寨就无电影了,但这片子拍摄手法显得挺老道~一查导演导过同题材另一部短些的片子。原本以为仨男孩的故事,结果还是一个男孩的家庭成长故事。导演小哥儿有点儿帅。其实换一换场景,也可能在我国某些地区。映前贾樟柯讲话,还以为有映后,结果映后也放了导演小短片就散了(当然我根本没兴趣见贾樟柯,甚至差点儿因为他来就不看了)。散场鱼大抓菊千代惹起小骚动。2014年去过柬埔寨包括金边,整体感觉比越南富裕。今天这行程简直大变动!中午《天工苏作》活动场,后面征美记没看,晚上法盟《安妮特》傍晚出掉,vow帮现收了这部。现在又恢复6.1了…苏东坡985岁生日。资料馆1号厅,逐渐售罄。
有一个很棒的叙事场所,却因过度执着于还原自我经历而失去了本该更全面的视角。虽说处女作拍自己的故事是最真实的选择,但也因此偷懒了,明明需要更全面更客观的思考故事,而不是一味地私人化,还原那些没必要的童年。
当我们同情,就陷入凝视他们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