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带着《青红》从戛纳捧回了评委会奖,继《十七岁的单车》后又一次将视点瞄准了文化差异下的成长和抵抗。
少了些《猜火车》的低糜,少了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自甘堕落,少了些《恋恋风尘》的纯情,《青红》讲的是王小帅自己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青红的父母随内迁的工厂,由上海迁移至边远贵州,支援三线建设,青红和小弟早已视此为故土,父母却渴望回到上海,并阻挠了青红的情感。
作为一部关注自我与社会的电影,王小帅借由青红的麻痹和隐忍,发出对时代的无声呐喊,对强权碾磨人性的沉默反抗。
影片从狭窄楼道开场,镜头中首先出现了一把黑伞(后来曾多次出现),象征着青红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女生,同时也寓义了父亲的荫庇。
青红在影片前期多着一件红色毛衣(有时是红格纹呢绒外套),此时其内心是在充满渴望与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的,后期主要是着素色,隐喻其屈从,从受严厉管教前后青红做广播操的不同神态中,散发出悲哀的意味。
与蓄着短发,严正拘谨的青红不同,小珍家教宽松,头发烫着卷儿,敢爱敢恨,从地下舞会的第一次相识,到看日本电影《阿西门的街》,最终与吕军私奔,小珍是一个富有冒险和反叛精神的热血小青年,在经历生活的历练和变故后,重回贵州的她,也变得沉稳持重。
父亲是专制和强势的化身,干涉甚至操纵着青红的一举一动,扔掉那双代表爱情的高跟鞋时,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大一小两个青葫芦,正象征了父女两的关系;开假条阻挠青红参加社会实践;密谋罢工逃回上海。
在澡堂泡澡时,父母强硬坚决地喋喋不休,小根畏畏闪闪地沉默不语,蓄积了小根在后山的愤怒的爆发。
父亲一手造就了青红的悲剧,也毁掉了小根的一世前途。
在他脑子里,只思考着一个问题:回上海去。
高圆圆一直在寻求转型,虽说和李滨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已有过合作,可影片中的她几乎从头到尾,少了少女的生气和韵味。
父亲的表演又过去夸张,没有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典型的“上海化”,只是一味地咆哮着要回上海去。
或许导演刻意戏剧化了人物,使得人物性格单一,缺乏两面性。
另一方面,从影片中难以发现青红对小根有多少爱意,除了编剧刻意交待了几句“还记得一年前我们在这说过的话吗?
”感情背景交待模糊,渲染不够,以至小根后来强暴青红时爆发力度太弱,小珍因为和吕军上过床就私奔了,吕军还和别人结了婚,他们之间又真的有爱情吗?
故事的深浅详略,有先偏差。
导演或许有意避免刻意抒情,客观记录影像深入观者内心。
影片以贵州自然风光为背景,冷调布景,狭长的乡间小道,湿漉漉的石板路,茫茫远山,渲染了忧郁惆怅的气氛。
小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生活呢,也许地种生活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长居于此的人们想要离开,离开的人却选择回来。
“我们不在这儿生活能去哪儿呢,这是我们的家啊。
”父母未经子女同意就替我们规划了人生,力图把我们塑造成他们理想中完美的成功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且不被拘束的。
我没有“上海梦”,也没有“北京梦”或“香港梦”,我只知道,总有一个地方是我的安身之所。
十九岁,还不懂得怎么与光锐的时代抗争可以避免伤害,所以我们总是在抒情。
青红原来只是女主角的名字,倒是英文名Shanghai Dreams一语中的,道破了影片的真正主题。
知青的下乡经历是专属于我们上一代的传奇,时代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了独特的悲情烙印。
希望回到上海,或者是虚荣心理,或者是故土情结,总之都是那个扭曲人性的时代横加给他们的苦痛。
苦痛越深刻,愿望也就越强烈,以至于压抑过久以后,其他的一切理想与情感都逐渐淡化,不得不给这一美梦让道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虽然偶尔能从歌声中依稀可以想见那一代人的豪迈情怀,不过还是无法抵消整部影片阴郁沉重的色调。
老吴总是絮絮叨叨不愿意下一代重蹈他们的覆辙,他给青红下达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争取回到上海,在青红的生活里根本容不得存在其他梦想。
恋爱、舞会、实习,一次次准备展开的自由的翅膀在一次次的谆谆教导下折断。
青红的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父母的话是错的,到年纪大了才会发觉父母是多么正确。
因为那时候棱角已经磨平,激情已经泯灭,人在一次次的受到伤害之后学会了重重包裹自己。
自己的梦想破碎了,为了下一代能够走上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所以从年轻时候就要打预防针。
曾有人说,每一代人都被他的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人的班,以至有资格来批评下一代人。
到底是世俗的观念迫使我们放弃了自我,还是我们的放弃纵容了世俗的观念,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永无休止地进行着这样的循环与轮回。
很不喜欢老吴的说话口气,无论是对女儿的训斥,还是与妻子的口角、对小根的劝导,都是一副居高临下权威的姿态,这跟我国由来已久的倚老卖老的领导口气何其一致,真理从来就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不容许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梦想,因为自己无法实现,就要强加到子女身上。
所以中国的子女就自始至终背负着自己与父母的双重人生,当两者无法调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青红和小根这样的悲剧。
小根无法接受自身梦想的摧毁,所以他选择了冲动和背叛,选择了暂时的实现和满足,却也选择了放逐和灭亡;青红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选择了无奈的隐忍与接受,选择了自我理想的瞬间幻灭。
强奸身体者诛,强奸意志者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无奈现实。
那一段青春年华,永远只能是粉红而又青涩的回忆了。
第六套广播体操的声音拉开《青红》的幕布,在动作整齐不一的人群里,青红(高圆圆)处于镜头内的黄金分割上。
虽然所有的人都穿着八十年代初极其地球的衣服,青红明亮得让你一眼便能注意到,直到镜头移开。
电影海报是这样宣传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残酷青春系列”之青红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过前两句废话,后两句不用大脑可以填入XX,用大脑便想不出啥啥(因为还没有看过)。
而法版的《青红》海报则同贾樟柯的《站台》海报相似,不过题目不是Qinghong而是Shanghai Dreams。
在电影院播放的片头出现片名时,青红两字边便附着Shanghai Dreams,而随着故事进行,矛盾便是产生于这两者之间。
青红小时便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贵阳。
父母带着理想以及国家给与的承诺在这么个偏远山区一呆便是十多年。
父亲老吴念念不忘回去上海,认定那才是归属。
在他眼里,自己以及荒废了这么多年,而子女再也不能像上一辈这样困在这儿,他们应该回到上海,回到大城市,回到繁华且有发展空间的地方。
老吴极为严厉的教育子女,特别是即将高考的青红,他盯着女儿,责骂她,不许她同厂里的本地人小根来往,他甚至胁迫当医生的老婆开假病条来阻止青红参加实习,从而灭绝女儿接触恋人的可能性。
可青红连同她的弟弟,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这种想法(事实上,这种不理解是正常的,不讨论正确与否),他们并没有上一辈那样的Shanghai dreams,那些都是遥远不可及。
而这些最终在王小帅的安排下变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1966年,导演王小帅出生两个多月便随父母来到了贵阳。
13年后,他又搬去了武汉。
早年生活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同贾樟柯不同,王小帅一开始关注的是艺术家,比如《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而在这之后才转向城乡之间的联系同矛盾,这一次他才完全对准了自己小时成长的地方。
虽然在今年的戛纳,王小帅得到了评委会奖,并在授奖时幸福状的说,今天是我的生日,青红在戛纳评价却是中下,还不如非竞赛单元金基德、伍迪·艾伦等人的作品。
而让我拿《青红》同今年的《孔雀》、《世界》,之前的《站台》比,便是大大失色。
有人说这片子内敛自省,这是对这部平庸作品的粉饰吧。
在我看来,《青红》更像是王小帅对过去的一次回顾,对父母的一种致敬,并没有什么艺术或者商业上的追求。
#青红的亮色#1.青红穿上小根送的红色高跟鞋满心欢喜,转身却发现父亲站在高处。
在回家的路上,不管是湿滑的台阶,还是路旁的注目,或是身后沉默的怒视,都没有使她换掉那鲜艳的颜色。
回到家后,她试图反抗留着鞋子,最终还是被父亲扔掉。
而在后面,两支红色高跟鞋散在夜色下的泥土上,有点触目惊心。
在片中,这双鞋字的象征不言而喻。
2.父亲去泡澡时遇到小根,便想作他的思想工作,两人赤裸地泡在干净的水里,一个侃侃而谈威逼利诱,一个忐忑不安沉默不语。
在老吴大义凛然的话语中,光照在小根的脸上,明暗跳跃变化,他保持沉默,光成了他的语言。
而这沉默积累的怨念,直到片子最后才爆发。
3.虽然高圆圆出演一个十九岁的学生显得有些老气,可她还是挺PP的,赞。
#青红的不足#1.主题不清。
虽然宣传这些一个劲的以十九岁的爱情作为醒目灯,可在这片子为父亲形象为依托的上海梦处处可见,在青红家,在小珍家,还有其他支援三线的人。
而影片的结束亦表示献给支援三线工作的人们,更是暴露王小帅拍片的意图。
而在爱情同“梦”,王小帅没有能很好的处理,青红是主角,父亲的形象却更突出,他简直是无处不在。
2.青红角色的软弱。
青红作为主角在这部电影里有些尴尬,她始终处于比较无表情无发挥的状态。
她有反抗的意识,却不强烈,表现在她并不想去舞会,最后同小根说话的口吻同父亲如出一则。
她的割腕我将她归之于神志不清(在后面可以看出青红目光呆滞,不大正常),而非一种强烈的反抗。
3.旁支问题。
在影片的中间,小珍占了不少的戏份,她的恋爱以及私奔使较长一段时间内青红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可青红又不是站台那般两段感情平行。
而最后小珍回来仅仅用来安慰青红,对她的爱情结局却完全忽视,这一点又让我对王小帅不满,其实他完全可以让她消失后便不再出现。
感谢中国一些电影导演,为我们记录下那些岁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做了不少,有的是记录(像顾长卫《孔雀》贾樟柯的乡愁三部)有的是还原(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青红》中,我第一次知道“支援三线”,在书上,在人们抒情的笔下,滔滔的口中,历史是多么宏大壮丽,而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历史又是多么具体而微。
前年WHFY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青红》讲了几个上海支援三线家庭在贵阳山区的故事,以技校里的广播体操始,以80年代后期的严D终,讲述了上一代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愤懑后悔,新一代在青春期的迷惘与哀愁。
片中青红的父亲老吴每天跟着女儿去学校和放学,不准她和男生交往,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不懂教育方法的中国家长,就太肤浅了。
在一次和太太的争吵中,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对太太吼:你一句对不起就过去了?
(当初是太太积极进步执意要到贵阳来支援三线的),十几年,好,好,好,我们是完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回上海,不能在这里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
我也理解他的愤怒和焦虑,住在深山里的上海人老吴,每天都努力的调整波段收听广播--人已经在这儿了,再不听一下就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而且,他根据听到的消息对外部的判断也是准确无误的--将来就是一个只讲钱的世界。
他对青红的吼叫无疑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事实上他给家庭的安排也没错,十八岁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呢?
尤其是在这大山里,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眼前的青春萌动就是生命中的一切,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就是她能理解的美丽与潮流的终极,情书就是她能感受的爱的终极。
老吴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如果孩子就这样在这里结婚开始营营役役的生活,他就真的毁了她们的一生--因为当初一个热血的决定。
但没人能理解他的预见,以至于最后他带着全家离开,奔向一个未知时,太太提出了离婚,女儿因为受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许,他还是把儿子带到了上海,他儿子长大后回看,会感激他做的这一切。
幸福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吗?
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珍珍决定和吕军私奔前问青红。
然后她大胆的(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她)和另一个支援三线二代吕军私奔了,她们去了外面的世界,过了一些日子又被追回来了,吕军继续他不幸的早婚(因为把女方肚子搞大不得不娶了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女儿),珍珍初恋梦碎跟着父母继续她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她不再梦想外面的世界,不再梦想美好的将来。
影片最后小根在严打中因为强建(可能都未遂)她被枪毙(导演好心的在大喇叭播放到小根的宣判时插了一声汽车的鸣镝,她们没有听到死刑宣判,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沉默寡言的青红,将所有青春的心事埋葬,以割腕自杀未遂完成对青春和这座小城最后的回眸。
老吴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离开三线建设的贵阳是正确的,尽管他太太会和他离婚,青红也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痛,这是历史留给他们青春热血的烙印伤痕,老吴抓住机会做了人生又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以后会过上更正常的生活。
留在小城里听邓丽君的珍珍也许也会回到上海,但娶了农场主女儿的吕军怕是回不去了(他父亲因公伤残),尽管在双卡录音机动感的美国流行曲的节奏里,他屁股扭的最灵活,抽烟的样子最酷,但他的青春结束了,人生的辉煌也结束了,三线建设像中国其它国家计划一样,拨乱了无数人的人生,像棋子一样将他们撒落在中国这个硕大的棋盘上,由他们自生自灭自求多福了。
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朝雾初升,红色的高跟鞋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紧张,兴奋,甜蜜,嗒嗒嗒,正是青春的心跳,悠扬的口琴声是甜蜜而忧伤的,邓丽君替她们抒发着心声:你曾经对我说过,永远地爱我,谁知道你的话儿,都是在骗我,你狠心抛弃我,也不管我死活,谁爱我谁爱我。
这歌曲抒发的正是青红和珍珍知慕少艾的青春期心情,也是支援三线的上海老吴们和他们又爱又悔的国家的纠缠。
老吴强硬的改变了青红的命运,正如十多年前,国家改变了老吴这代人的命运。
片尾王小帅献给他支援三线的父母们,他父母把他从贵阳带回武汉,他考上了美院,父辈的命运终于没有在他身上轮回。
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
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
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
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外滩特约撰稿 马戎戎/文细节的力量 在戛纳,看完《青红》之后,台湾导演杨德昌说,影片的内容让他深有感触——《青红》中有段跳舞的戏,是表现30年前的年轻人如何背着父母跑去约会的情景。
看到秦昊扮演的小混子模仿“猫王”的打扮吊儿郎当地出场时,杨德昌说当时就笑得不行,这种装扮跟30年前台湾年轻人的装扮一模一样。
在他眼里,王小帅把他们那一代人的回忆勾回来了。
和不久之前的《孔雀》一样,在《青红》里有着更粗略、更符号化却不乏相似的时代细节:广播体操、地下舞会、烫发、高跟鞋、喇叭裤、日本电影《阿西门的歌》……去看电影的孟京辉说:“这电影,没有大的细节,但也不落下任何一个细节。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让人“怀旧”的电影,因为你不会从银幕上获得任何怀旧带来的温馨和美好,却会感受到命运的残酷:19岁的青红和父母挤在一辆吉普车中在清晨偷偷离开了她的出生地——贵阳小镇,身后传来了几声清脆的枪声,那枪声昭示着一批生命被“严打”——其中包括她的初恋情人小根,在爱她的梦想破灭之后,他强暴了她。
青红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到贵阳支援三线建设的工程师,他们的梦想是不惜一切也要重回上海。
如果不是这个梦想,他们就不会干涉女儿和本地青年小根的恋爱,那么小根就不会强暴青红,也不会被“严打”。
影片因此产生了一种荒谬感: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可是当这些梦想交织在一起,却产生了巨大的灾难,这或许就是那个被叫做“命运”的东西——导演顾长卫对《孔雀》的阐释亦可以完全用于《青红》:“这部电影讲述了个人和家庭、命运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年轻人期望冲破他们的命运界限的痛苦和挣扎。
” 距“伟大”的距离 这正是王小帅眼中的80年代。
王小帅说,《青红》是他一直想拍的电影,因为他的故事和青红非常相似:出生两个月的时候,父母带着他来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一大片山呼啦啦都被2000多名上海人占了,小学里说的都是上海话。
然而这里的孩子时常会遇到青红一样的窘境:他们把贵州当作自己的家乡,可是父母却坚持着回上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会粗暴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就像《青红》里青红的父亲像押送犯人一样押送青红上下学,就像老师会当众剪掉学生过于宽大的裤脚。
《青红》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含义:关于个人和集体,关于自我和大众。
王小帅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戏剧性:“那是个‘文革’已经过去,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的交界状态的时期;一方面异化早就存在,另一方面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朦胧的觉醒。
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广,但在那个时候,人的自我意识和时代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的求生意志是非常戏剧化的:朦胧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却不能掌控自己,大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自己也是不确定的。
”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青红》还是太沉重了,那种压抑和阴郁,让你看完电影好久还会沉得难受:看到人还是要输给命运,理想破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那种难受感,让人质疑生活的意义。
一种对《孔雀》的评论是:“它的呈现是准确的,但如果能够有某种救赎,能够有某种力量,它能再给我希望,再带我再往前走一步,我会更加感激。
”《青红》也同样如此,我们欣赏王小帅的反思和彻底,但我们依然无法遏止对超越苦难、给人希望的力量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知《肖申克的救赎》在现实中只能是另一个佘祥林案,却依然在安迪逃出监狱的一刹那泪流满面。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一步,是一个好的作品和一部伟大的作品之间的一步。
自古以来,传统思想文化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现实又是残酷的,这使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的青年人不得不停下脚步。
本片《青红》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吴青红一家为例的,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政策号召,到西部贫瘠地区帮助其发展的故事。
片中是以高圆圆饰演的“青红”的青春时代为视角来展现社会问题的。
片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
“青红”是家中的长女,她即勤劳又懂事,虽外表文静柔弱,但却藏着一颗渴望自由,渴望挣脱束缚的心;青红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颇具时代特色的人。
他为回到上海,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对待女儿的学习十分严厉,对待其生活一丝不苟,可他却犯了一个错误,为了自己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除此之外,本片用了华丽的视听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红因为父亲对自己监视而不满跑到小珍家,父母就此激烈争吵的戏中,运用了长镜头来拍摄,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以暗色调,侧面拍摄的方法来记述父母吵架过程,深刻表现了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母亲始终重复一句话“你教育孩子也得讲求个方式方法吧!
”父亲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这还不是为了她好”可父亲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使青红的青春时代注定是黑暗的,他剥夺了青红的思想和自由,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
青红就像一只笼中的鸟,渴望自由又无可奈何。
当父亲得知青红与小根间暧昧关系时,持坚决反对态度,父亲认为小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父亲与小根在澡堂的那场对话中,充分反应出中国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那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婚嫁讲求“门当户对”,生活中讲求“男尊女卑”。
而小根送给青红的那双红色高跟鞋,就像一粒炽热的种子,悄悄地落到了青红的心里,而父亲绝不允许女儿唯一学习机会时做其他没用的事。
那双高跟鞋被父亲扔了,那小小的爱的火苗刚在青红的心里一闪便永远消失了。
这是父亲第一次训斥青红,用全景拍摄坐在床上沉默的青红,表现出青红的无助;第二次训斥青红是在那次舞会后。
事先小珍骗青红的父亲说北京来了个教授要讲关于学习的事,实则小珍要带青红去参加舞会。
当父亲得知后又一次大发雷霆。
作用长镜头,全景拍摄屋内坐在床上的青红,使故事更加真实,更能表现出在父亲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下,青红内心的压迫感再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红却无力反抗,她选择用绝食两天来回应父亲。
在拍摄这场戏时,影片运用了两个空镜头,渲染了周围没有生机的环境,隐喻青红又要发生什么事,使故事情节更加丰满具体。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不知不觉间都有了爱意的萌生,小珍也不例外。
她也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舞会中认识了一个男生,互相许下承诺以为永远不会分离,可最后男生却娶了另一个女孩,小珍卧在青红的怀里痛哭。
男孩结婚的晚上,小珍一人站在院墙的下面,周围一片黑暗,只有头顶上的一盏灯。
这场戏运用了大全景侧面拍摄的方法,表现出小珍的孤独无助。
同时运用声话蒙太奇中的“声画对立”,周围的配乐是结婚的欢乐的乐曲,而小珍却一个人伤心,在黑暗中站着。
这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真正的自由而言,在这封建顽固的思想中,留给孩子的只有压迫。
最后小珍失踪了。
小根的口琴声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根送给青红鞋后,用暖色的灯光,斜侧拍摄小根吹口琴的背影,表现出小根心里对青红的热烈及期盼之情;口琴声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小根要给青红口琴后吹响的;最后一次口琴声的响起,是在影片结束时。
家庭观念及时代背景的限制束缚中,小根终于爆发了,他强奸了青红。
青红受不了自己内心的谴责,选择自杀,但最终抢救过来了。
而小根在得知青红自杀的消息后,选择招供,被判了死刑。
在青红一家回上海的途中,随着第三声枪响,青红在这里的一切都结束了。
她的友情,他的爱情,包括她的青春,都随着这一声枪响被深深地埋葬了。
她也是这时代的牺牲品,在她之前,不知又有多少如同她这般亲手将自己为时代做了奠基。
青红没有一次与家人平心静气的交谈,没有一次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件事,更没有一次为了自己真正的做主。
最后一次口琴声响起了。
小珍,青红,两人的爱情故事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亘久的传统思想如同现实一样的残酷严峻,深深地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虽然我也不知道贵州人什么样,不过我还是认出了青红的小男友,就是最后被毙了的那位,是演《十七岁单车》里头的男主角,貌似也是《卡拉是条狗》中葛优儿子的扮演者。
他适合演北京长大的小痞子、或者北京中下家庭中长大的高中生,因为身上有种爱谁谁那种感觉,很难散去。
特型演员,没有突破。
《青红》这部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一贯的残酷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生存在时代夹缝里人们生活的艰涩与不幸。
导演以冷静的语言和平淡如水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关于残酷青春的故事。
影片的主题是青春与现实的碰撞。
正如女主角的名字和片名,青红。
青,是现实的保守与压抑;红,是青春的张扬与热烈。
分别代表了青春与现实,而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最初的青红是有梦想,有追求,对青春有所企盼的,她绝食割腕,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反抗现实的残酷,却总是无济于事。
面对现实无情的打击,青春顿时变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现实容不下这样的热爱与激情。
他们注定会被这样沉闷的现实磨平青春的棱角,变得服从变得麻木;他们注定会失去内心深处对于青春仅余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大半灵魂。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而热烈的,但他们的灵魂却可悲的变得顺从与麻木。
而正是这种人生的悲剧,给影片镀上了沉闷与压抑的色彩。
当父辈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这种沉闷与压抑也就到达了一种高潮。
老吴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已经消失,在他们的对白中我们可感觉到留下的只是个人的悔恨与对昔日繁荣都市生活的向往。
“人年轻总觉得长辈是错的,长大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
”父辈们把自己的经验强行加在儿女们身上,对过去青春的忏悔最后化解为一种偏执,老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重演自己的悲剧,在自己费尽心血调离贵州的同时强制女儿读书和远离异性,甚至采取种种极措施。
在老吴这一代人策划逃离荒蛮之域的夜晚,青红与小根有了唯一的一次约会,青春的洪流淹没了理智,老吴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失去理智的老吴的上海梦彻底破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这是长久的焦虑爆发后的疯狂。
从而把小根送上不归路同时也毁灭了青红的青春,青红自杀未遂后带着破碎的心灵离开。
老吴以父辈的权威强行改变了青红的人生道路,结果是沉闷而压抑的,青春输给了现实,以这样悲惨的方式。
电影选择了相当多的具有时代色彩的道具,喇叭裤、迪斯科、摇滚青年、地下舞会、红皮鞋等。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所追求的新鲜与时尚,但这样的刺激却不为老一辈人所接受。
当少年穿着喇叭裤时,老师手上的剪刀挥了过来; 当青红踩着小红皮鞋享受着那原本不属于她的高度,父亲又无声无息地出现了。
少年们对青春的追求总是无时无地不被压迫。
他们有人选择服从,有人选择反抗。
而穿喇叭裤跳迪斯科的吕军和烫大波浪听邓丽君的小珍就是反抗的代表,他们以私奔的方式来宣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最后他们还是回来了。
曾经风流倜傥的时尚少年已经被现实压榨得完全没有了曾经的影子,变得庸俗而邋遢。
这样的结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他们只是这个时代下的小人物,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时代的制肘。
在六十年代中期,支援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进行着,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与热情从大城市来到了偏远的山区。
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众多的迁移者成为了被时代遗忘的人,人们开始惶惶不安,苦闷与压抑逐渐取代了初来乍到时的热情与积极。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无数个如青红家一样的家庭就像无数浮萍一样被扔在这块远离故土的地方。
本以为将终老此地,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开始在想办法能够回到上海老家,那里有他们熟悉向往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根,也能够给下一代更好的前途。
这些家庭正面临着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青红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能够体体面面地回到上海,父亲才偏执地毁掉了青红的青春,所以与其说是父亲导致了青红人生的毁灭,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青红》实际上就是一则对于现实的预言,导演又表达得如此残酷,让人在观看时欲哭无泪欲诉不成。
“只给你一个故事,有叹息也要把它憋在心里”这种压抑或许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感觉吧。
童年耳畔时常听见上海口音,觉得还是稀奇之事。
也不知为何要来这么多上海人。
几年过去了,他们又不知所踪。
他们何尝不是如《青红》般,如《三里洞》般,这是那个时代的人特殊的经历。
即使在我们这一代,也不难理解他们的心境。
在青红身上发生的事,无疑增添了对那个时代不愿再提又不得不提的感情色彩。
我宁愿相信,他们是相爱的。即便是女孩子一直在退避,男孩子因为冲动受挫而酿成了大错,但是这不正是因为爱么,也因为年轻,年轻而受抑制,年轻而没有勇气,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年轻而敏感冲动,在重压下爆发如山泉。
追风 无趣 幼稚可笑的表演 我喜欢男演员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如果二选一,小根和吕军你会选谁?我会选择吕军,虽然他是花花公子,对感情不认真,但是他浑身上下都散发自信,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受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将来即使感情不在了,眼界还在。而小根,只会把你拖入深渊,他走不出来,他还会使绊子让你也走不出来,内心无比黑暗,所以青红的下场比小珍更惨。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那时候的高圆圆还是不错的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王小帅一直在讲述一群在大西南的上海人不得志的故事
文艺!文艺!当时刚看到那首诗:窗户湿青红
不行。圆圆误国。
仍旧不喜欢王小帅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放大夸张总是显得不真实,我们不能为了剧情的渲染放弃真实。但这是王小帅的独白,这就是他的性格。05年的高圆圆比起十七岁单车好。姚安濂是个惊喜啊,我甚至认为他能被打造成中国的笠智众,可惜小帅不是小津。
挺不错的,被安排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被时代虚置的选择。时代符号的运用没能一直自然下去,几处黑暗房间透过玻璃的向外摄影不错。
理念是好的,但是劇本寫得很不好,拍得也很不好。所有的矛盾都太淺白地壓在一個角色上、壓在不夠高明的對話和蒼白的表演上。舞廳紛爭、父權施壓、高考作為教育資源再分配的中國式青春、愛而不得的衝動暴力,模仿《牯嶺街》但比後者差得多。
整个片浓浓的优越感,不觉得父亲那么偏执过分,不觉得歧视当地人的年轻人过分,不觉得乡下小伙一激动强奸了爱人最后被枪毙过分。只觉得导演好过分。整部电影不就是出生得优越,年轻时自己选择的路到头来后悔吗,所以拼了命要重回故土吗。不知道片尾的致敬用来干嘛,总觉得片中的弟弟就是王导。
看王小帅的片子真煎熬。
亲,你能不能再无聊点。
3.5 小帅版本的牯岭街,怪不得杨德昌很爱
失望之作
用不刺激感官的真实打动人,尤其声音方面,广播体操音乐和枪决的空山回响
几个主演真是令人崩溃
记录我小舅他们年轻时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