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快两个月了,我还是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
脑海里维克多其他三部的片段在不断地与闭上眼睛的开头交织、相融。
沙沙的画面中,阴影里人物模糊的质感、窗户边窄窄的床、昏黄的台灯、轻微摆动着的叶子,这些像睡前进入梦乡的呼吸声,不断地拉长着天花板角落里的蛛丝,拓宽了时间的厚度,渐渐想不起究竟是怎样的排列方式。
闭上眼睛里,安娜出场的一刹,蜂巢幽灵的画面扑面而来,她的眼神好似从未变过,依旧如童年时一般清澈。
这一瞬,又仿佛打破了第一幕结尾的定格,让记忆跨越了河流。
有印象的不多了,翻到了刚看完时起意写的一段。
'''相片开头的定格,描绘了他的离去。
闭上眼睛,二十年转瞬即逝。
一个失去了记忆的老人,扮演着不再是自己的自己。
他活在一个被遗忘了的过去,一个鲜有人想起,谜一样的往事里。
影片堆叠在储物间,在无人问津的黑暗里,栖身隐匿着。
'''中间的雨,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来塔可夫斯基的镜子,没有温度的雨,淅淅沥沥,它们就是在那,在那很舒适。
还有结尾银幕的光映出来的脸庞。
那个眼神,像看完鲸鱼的人,有种懵懂的无知的神性。
电影所能向人提供的最神奇最强大的功用,便是对一瞬间的、不可描述、难以捉摸和名状的时刻和情感的捕捉和再构造(虚构出真实)。
哪怕一个人已经在生理上失去记忆,但这个人最深处的、本质的灵魂,仍然可以被电影对那个时刻和情感的记录给唤起。
因为这灵魂并没有改变、并没有失去——因此他才会一直留着、看着照片和国王棋子,他总是不穿鞋。
电影胶片所留下的东西,与他一直留下的照片和国王,是一模一样的。
这二者同样能唤起同一种最深的感受和状态,哪怕这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而另一个功用便是,在生活与电影之间,投射自己对世界理解。
一方面是米格尔主导了最后的放映,他猜想电影可以唤醒一些胡里奥灵魂深处的感觉。
影片最后的眼神和泪水似乎说明他成功了,但或许没有,因为这在胡里奥心中,旁人无法得知。
或许胡里奥自己都没意识到被唤醒了。
另一方面是米格尔一直以来的想法(在他那晚失眠突然想出放电影这个点子之前):胡里奥是对一切和世界腻烦,因此想要从世界上消失。
从米格尔与各个故人的叙旧、米格尔新生活的友邻和睦欢快,就能看出米格尔仍有留恋,并不想从世界上消失——但是胡里奥是消失。
米格尔宁可将胡里奥存在的记录再次丢掉(电视节目的杂志),这这证明了米格尔对“胡里奥消失”的信念。
在米格尔的电影里,胡里奥帮助国王完成父女相见。
在胡里奥的现实中,米格尔帮助胡里奥完成父女相见。
这两者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互文、互释。
同样的地方还有:尽管两个女儿最初看起来都不太想见父亲,但她们最终都留下了眼泪。
前者父亲死了,后者父亲失忆了。
3.7星。
熟悉的对话戏、熟悉的暖色、熟悉的淡出淡入转场。
但没有熟悉的时间感了。
横跨三十年的维克多艾里斯在这个数字时代仿佛失去了点什么…从摄影上就能感觉,有同样高级的视觉审美,但可能就是数字味儿真的去不掉。
剧情上最根本的来说找到胡里奥的部份实在是太没啥新意了,这真的是硬伤。
全片最喜欢的是和罗拉对谈的戏,太美了,维克多爱丽丝的独有诗意,对话节奏、表演、镜头调度、对胡里奥失踪的想象、二人对话中的回忆。
真美。
这场戏几乎都是骑轴,感觉导演有意制造这样的轴线设计。
空间方向的略微紊乱、几乎直接看着摄影机的角色,仅仅是景别的切换,就给对话带来独特的迷幻感。
过了几天之后,再次打开这个电影,好强的后劲…尤其是结局部分,在那个时刻回顾导演角色在几十年前未完成拍摄的电影的结局,这本身就好tm浪漫啊,然后在影片的结尾,闭上眼睛。
另外,是我一开始有点先入为主地误会了影片故事的动机,如果把这个故事的开始理解成是节目组说服男主来这档节目继而引发了一些关于这个角色以及关于自己的回忆与思考,会更准确,而不是我最开始理解的胡里奥的失踪一直以来都伴随困扰着他(或者这个不重要)。
上节目后,去找了剪辑师朋友聊天,找了胡里奥的女儿安娜聊胡里奥,找了和胡里奥的共同旧情人罗拉,回到住处,找到失忆的胡里奥,最后决定做一场放映,放当年未完成的电影,omg。
整体还是非常维克多艾里斯式的反戏剧性的自然流动,或许对待这部电影我仍然需要保持之前的态度,忘记这部影片无法避免的对维克多电影生涯的回溯正如忘记之前的电影中的政治隐喻,我认为其电影最迷人之处是某种“自然”。
要我是片中被寻找的演员,演了电影中导演拍的这部烂片以后,估计也会希望抹去这段记忆,特别当导演是自己认识已久的朋友,且他宣布这部电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时候,我该如何面对这位导演挚友,我该如何使劲平衡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挚友的追求,我的天,这部烂片会成为我演艺生涯不可磨灭的污点,能够盖过这个污点的也许只有我的离奇失踪吧。
《闭上眼睛》电影一开始就以戏中戏的形式放了了一遍片中那部未完成的电影的开头:一个硬汉派被一个诨名叫“悲伤的国王”的犹太巨富叫到一栋宅子,这个宅子有个中国的管家,生命还剩几个月的犹太主人委托硬汉派去上海寻找失散已久的女儿,理由是希望在死之前被女儿用眼神再次凝视一把。
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到这个开头都会立刻发现这部剧中剧的老套:1948年的时代背景,中国管家,去异国情调的上海找寻失踪的犹太女儿,失无可失的硬汉派老套的身家背景(离婚也许还丧子)勉强的接受委托,女儿的母亲是个中国人,在一个类似于马戏团还是神秘剧社的地方工作,会摆一个用扇子遮脸的pose。
难道导演拍的是一部cult film?
然后电影回到现代,在叙述中观众被告知开头的那段原来是戏中戏,其实这部戏中戏没有拍完,因为扮演硬汉派的男主在电影杀青前失踪了,十有八九是死了,死因众说纷纭,有说自杀的,有说他是绿了权贵所以被搞死了。
于是电影导演被一个类似于今日说法或者走进科学的纪实节目找到,想作档讲这个失踪男主的噱头故事,导演因为没有完成当年那部电影搞得接不到其他活从此结束电影生涯只好去打鱼所以正好缺钱便应允了纪实节目的邀约,然后他去走访当年电影的一些相关方,企图找出当年男主失踪原因的一些蛛丝马迹。
纪实节目如期播放后,接到群众举报说原来消失的男主并没有死,而是失忆了在一个疗养院当杂工。
于是导演前往疗养院,试图恢复男主的记忆,几次尝试后未果。
于是在结尾奉献了整部电影最大的雷。
影片最后,导演做最后的尝试,带失忆演员去看了那部未完成的电影的结尾(貌似这部未完成的片子只拍了开头和结尾):硬汉侦探完成了犹太巨富的使命,把犹太巨富的女儿从上海带回了法国与他见面,女儿一开始认不出父亲,还像人偶般做了母亲的手势(折扇遮脸),巨富感慨,弹了一首钢琴估计是女儿小时候听过的,女儿开始恢复记忆,巨富突然心梗倒在地上,女儿落泪,父女相认。
回到现实,看了电影中自己所扮演的硬汉侦探的失忆男主,有点想要恢复回忆的样子。
全剧终。
全片两个半小时,据说导演之前三十年没拍戏了,上一部作品是90年代初的。
个人观影体验是高开低走,开头的戏中戏很抓人,中段节奏缓慢,感觉像是导演献给电影的情书,然后用最后15分钟彻底撕掉了这封情书。
推荐指数5/10吧,有2个半小时的话推荐看些别的。
《闭上眼睛》这部电影是著名的西班牙传奇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睽违三十年创作的文艺长片,一经放映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电影从业者献上了自己的高度肯定,被世界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为2023年度十佳电影第二名。
但是,闭上眼睛仍然是一部小众电影,它的特殊风格和近乎笨拙的叙事表达在今天这个快餐电影时代劝退了许多观众。
在我看来,闭上眼睛是一部值得许多人去铭记的经典,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与理念或许时代亟需已久。
尽管《闭上眼睛》是一部纯粹的西班牙语电影,它的第一句台词却是中文,这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电影。
电影的开头是主角在多年前拍摄的电影片段,片段名字叫做悲伤的国王,电影的全名叫做告别的凝视,讲的是一位有钱的犹太老人请求一位男人前往中国上海寻找并带回他与一位上海女人所生的女儿巧舒,这也是电影告别的凝视的主线。
电影片段结束后便是主角米加尔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讲述多年前失踪的挚友,他也是告别的凝视的男主角(即那位前往上海的男人),他在电影拍摄时走出片场,不知所踪,之后没有人见过他,这也导致了电影拍摄的中止,也是米加尔心中从未解开的谜。
在马德里米加尔除了参加电视节目还与安娜的女儿见了面,见到了当时告别的凝视电影剪辑师,他到现在还保留着未完成的电影胶片。
米加尔还与年轻时他们共同的女友会面,她已经移居到了阿根廷。
看到昔日的故人故事,米加尔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他对阿雷纳斯的不辞而别依旧难以释怀。
时光荏苒,昔日的年轻导演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米加尔在西班牙的一个偏远沿海地区隐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平时就是靠写一些小说和翻译英文书籍为生。
那里还生活这一对窘迫的年轻夫妇与一位年龄与米加尔相仿的中年人,他们习惯和享受那样的生活,他们其乐融融,像一家人一样。
白天,米加尔会和年轻男人出海捕鱼,他从不追求过多,常常将细长的小鱼塞进红色小桶里就算结束。
但这种日子或许不会长久,上面的警局已经来过多次,他们的居住是非法的,这块土地并不属于个人。
如果不是那通电话,米加尔或许会带着一丝疑惑与遗憾离开人世。
一位名叫罗曼(音译)的疗养院女护工告诉米加尔失踪的阿雷纳斯就在她的疗养院里。
米加尔带着兴奋前往了那所疗养院。
经过一番确认,那个人的确是阿雷纳斯,可是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他的随身物品就是在拍摄告别的凝视里中国小女孩的照片(仅仅就是一个电影道具)。
米加尔很高兴却也很失落,他找到了昔日的老友,老友却不认识他。
米加尔想唤醒阿雷纳斯的记忆,他做出了一个令众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决定让阿雷纳斯观看那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当年老失修的电影院再一次有了观众,阿雷纳斯,安娜,节目制片人,护工们……当尘封多年的电影胶片第一次在银幕上放映,阿雷纳斯看着电影里的画面,似乎想起了什么,于是,闭上眼睛。
至此,电影结束。
闭上眼睛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维克多写给电影的情书,也是他对这么多年淡出影坛的回应。
失踪的演员以及多年未执导电影的垂暮电影明显就是维克多对自己的写照。
电影是维克多年轻时的事业,是值得期待的美好事物。
然而电影再美好也不是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影像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却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
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维克多放弃电影的原因,但从这部自传电影里能看出些许端倪。
维克多因为不爱电影才远离电影吗?
当然不是。
在这部跨越了几十年时间的电影里,维克多仍然在像我们诉说一项真理,最简单的影像会带来最深厚的力量。
正如电影中几位老人在观看告别的凝视时会为此流泪。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们无法传递真情的时代,维克多艾里斯不合时宜地交出了一部笨拙的“老”电影,但我相信仍然会有许多人被电影所感动,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所以,闭上眼睛,让记忆开始流动。
献给所有爱电影的人。
我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为什么拍?
为了简明扼要,我的回答如下:从我写的剧本中自然而然地绽放的电影,纯粹、简单、必要的电影。
然而,我觉得这个答案还不够,所以我想尝试解释一下《闭上眼睛》(Cerrar los ojos,2023)可能包含的一些内容,尽管我很清楚,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深入到概念的领域。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阐明我的意图,我的意图当然是好的,尽管众所周知,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好的意图铺就的。
我的印象是,除了情节细节之外,这部电影想要向观众描述的故事围绕着两个密切的主题:身份和记忆。
两个朋友的记忆,他们曾经是一名演员和一名电影导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完全失去了记忆,以至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是谁;另一个人正在尽力忘记,但尽管他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他发现过去和过去的痛苦仍然困扰着他。
记忆,也包含在电视档案中,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一样,代表着当代将人类经验转化为有形记录的冲动。
简而言之,记忆就是电影摄影师的记忆:这些拷贝被保存在铁皮棺材中,远离看着它们变得栩栩如生的电影院,成为特定故事的幽灵,被视听篡夺了社会性。
记忆如今已久,就像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记忆一样。
融合了所有这些特征的故事,一半来自于生活经验,一半来自想象。
我的所有电影剧本都是由我创作的,因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认为,它们所涉及的主题与我在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和兴趣有关,属于诗的艺术,在诗的艺术中,看电影的体验(这一点我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本身就成为了主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闭上眼睛》中,两种不同的电影风格交织在一起:第一种是古典风格,在气氛和人物方面具有幻觉主义(illusionist)的标准;第二种是现代风格,与现实紧密相连。
或者换一种说法,存在两种故事:一种故事在传说的庇护下浮现出来,所描绘的生活与其说是它本来的样子,不如说是它应该的样子;另一种则是漂迫不定的当代故事,在这种故事中,记忆和未来都不确定。
来源:Presskit翻译:Pincent
关于失忆与失意一部主角失踪的电影,一部未上映的电影。
一个半生失意的导演,一个自我崩塌失忆的演员。
闭上眼睛,我看到虚无。
睁开眼睛,我看见存在。
一个忘记了自己是谁的男演员胡里奥,混淆了自己与角色。
导演决定为他放映这部未完成的电影,能否将他唤醒?
电影中,胡里奥所饰演的角色,曾千里迢迢寻找作为主体镜映的神秘东方女孩。
现实中导演为他所准备的放映,也同样可以救赎他吗?
戏里戏外同构着主体失而复寻的故事。
片中这部电影的名字:《悲伤的国王》,在主体的王国里却找不到主体的镜映,的确是悲伤的。
小婴儿喜欢蒙上眼再睁开的游戏,在失去客体与不断寻回的体验里,我们构建了“我”,成了这复杂生命的见证者。
“我”是谁?
电影是什么?
在所有的符号都用尽以后,在所有记忆都失却以后,它还可能是什么?
这是电影这面镜子开始的地方。
关于黑暗与光闭上眼睛,并非看不见,我们看到黑暗。
光走过黑暗,留下痕迹,就有了摄影。
黑暗中,痕迹被播放,就有了电影院。
我和很多人一起,在北影节四月的一个夜晚,闭上眼,沉入黑暗,让那些海水和雨的声音催我沉浸更深。
因为我们信任“电影”这一媒介,永远会将我们从黑暗中打捞出来,这是电影一直以来被赋予的意义。
下雨的声音,海的声音,列车的声音,和探戈歌声叠在一起。
黑暗中的手电筒,暗中亮着台灯的房间,失去的孩子与理想化的丧失…我看到黑暗、丧失、转化与新生。
片头和片尾都出现着古罗马门神雅努斯的雕像。
两张脸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张看向过去,一张看向未来。
电影这面太虚之镜,承载着镜映主体的过去与未来的责任,承担着记忆共谋者的身份。
而它本身却并不承诺什么。
是我们制造了奇景、梦想与安慰电影安放这一切。
我们在镜中幻想与表演,赋予自我和生命以意义。
让纷杂的记忆有了可沉思的主体,让徒劳的人生有了可感怀的对境。
在主体的沉思中生命的碎片影像才能与自我达成和解,成就了艺术与疗愈的一场仪式。
一场告别,一场寻回,一场接纳失落与无常,出走后的回归。
电影始终是自我的。
当自我转向失落,便也是自然的(也是回归大自然的)于是我们出走又回归。
丧失又复得。
如同一场仪式与巫术。
“自我是扬弃客体灌注的沉淀物”就像电影片头首尾呼应的那场戏里,主角曾说他必须在死前见他女儿,因为:“所有人看我是都一样的,只有她会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我”是这种目光,这种看向生命的目光,很重要。
唯有真实的具体的链接,能救主体于黑暗的迷失。
他者的目光,塑造了“我”。
寻找他者,也是在寻找“自我”在片中的导演,不禁自问这部因为主角谁失踪而未完成未上映的电影只配作为一个二流悬案电视片的边角料吗?
我的电影到底拍给谁看?
没有答案。
但是可以做出尝试。
我们喜欢电影是因为它有结局,可真实的生命永远在继续。
你可以说它题目牵强,运镜复古,剧本不那么有说服力。
但不妨碍它是一部好电影,能够流畅地向观众传递某种感情或意见,牵着观众的心走。
Migele和Julian对世界几乎有同样程度的不同困惑,而给出了不同的逃避方案。
Migele事业失败,失去爱情,丧子,即使目前拥有着吉他和海洋的农村生活也要被剥夺。
某些时刻我甚至以为他要放弃寻找Julian,因为他也觉得世界糟透了。
或者是他要走Julian的老路,彻底地逃离。
有些时刻我甚至以为他会死,抛弃他的狗。
直到他遇见了Julian,这可能成为Migele自己的一个转折。
他发现“不知道怎么变老”的Julian在逃避世界后,以一种更悲惨的形象还存活在世界上。
这时候再怀疑他是有意无意地逃避已经不重要了(即使Migele前期甚至有迁怒他的消失造成了他自己的不幸)。
Migele发现“名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以外的东西,那种人的敏感”。
线索之间的交叠加剧了感人。
悲伤国王,和Julian本人的遭遇。
最后闭上眼睛前的父女凝视,以及Anna和Julian的凝视。
#CurzonSoho#LFF #Create 伦影节第二十二场,目前最佳。
一部讲述时间的电影,而电影也恰恰是时间的“游戏”。
开场和结尾出现的两面雕像是罗马神话中的时间之神雅努斯,一面看向过去,一面看向未来,是开始也是结束,我们仿佛被拉进时间的洪流中,感受着由导演构筑起的时间漩涡。
究竟是现实映照了电影,还是电影引导了现实。
剧情上,刚看开场非常担心这种烂俗的剧情会无法有一个好的收尾,但看到拿出胶片灯光熄灭那刻我悬着的心也才放下,感慨导演果真不会让人失望。
最精彩的就是这个结尾了,以时间串起了所有的记忆元素,火车进站的小本,关停的影院,电影海报,胶片,放映机,钢琴曲,双人对唱记忆中的歌曲和绳结等。
影片戏内外与观众三方的对照明显,QiaoShu听着钢琴曲,Gardel看着电影,而观众也看着电影,QiaoShu唱个歌谣,Gardel也跟Miguel唱着歌,而在你心中是否有想到什么?
视觉上,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缓慢拉近很多,像是对角色内心的一种侵入,最喜欢的镜头是脸部特写镜头,出现的时候不多,但每场都极为重要,角色对于形而上的探讨都似乎在次镜头下。
结尾处还有一场手持的前跟镜头,把他内心的起伏表现的很好。
光影上户外的自然光一般,但是室内的光影做的太好了。
还有结尾处幕布的光线反射到角色的脸上,那一幕也同样映射了坐在影院中的我们,我们也同样经历了这一切。
听觉上,开场的钢琴曲非常轻盈,后期的“悬疑”部分的弦乐也处理得很好,在到后期由于元素多了,也采用了交响乐,而到结尾时则是舍弃了华丽,以较朴素的形式呈现。
整体台词效果很棒,就这样导演在开场还给大家在Intro道了个歉。
今年看了两部最喜欢的片子都是在这个破影厅…真的是闹心。
顶上的灯真的就不能控制关掉吗?
Victor做Intro
豪横……全部免费发
我个人不喜欢这电影,感觉太平淡了。
一个演员消失了,他的朋友以为那个演员就是想消失,后来找到了,原来失去了记忆,结尾通过放映电影想要唤回记忆。
就是这么平淡的剧情,拍摄手法也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整体画面有点暗,让我昏昏欲睡,在诸多的台词中偶尔有几句记在心中,比如:“医生对我很小气,只有几个月的生命。
”也是因为评价才勉强看完。
当然了,每个人喜好不同,有人喜欢这样“韵味”的电影。
电影主题似乎表达了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确实有点《天堂电影院》意味。
有人说电影延长了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我豆瓣记录了两千多电影,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是好电影延长了生命,坏电影则浪费我们生命。
无奈坏电影太多了,我们看坏电影浪费的生命远远大过好电影延长的生命。
所以,看电影看到自己感觉不好就应该放弃,这算是我的经验谈吧。
说到这电影,169分钟,看完确实“浪费”了点我生命,但是,我又觉得人生其他时间也无聊,不用来看电影,还能干点啥好呢。
【C】很遗憾,不论内外都只能感受到一些迟暮的温柔和记忆的缺憾,难以找到支撑观看的动力,因而更觉得阿莫多瓦的可贵,尽管是回忆的老人电影,却在倾注情感的同时仍能注满活力。
还得是老伙计们才能有无间的配合 闭上眼睛之前和之后 自然少不了凝视;hkiff2024
这部欣赏不来,他以最本真的方式来缅怀时间与电影,但是太冗长了
眼瞅着这就是对电影生涯的反思和再见,在艺术与现实的首尾衔枚中去点“闭眼”的题。结尾又想营造电影虚幻的火车进站式的“魔术高潮”,又不想落入天堂电影院的煽情,如此近三个小时的特写凝视难免陷入纠结,就算是在资料馆的大厅也会显得沉闷,左边传来小鼾,右边则干脆扭头沉沉睡去。
4.21北影节。目前为止北影节睡得最香的一场电影,大段长篇西语对白,沉闷的风格,没有变化的节奏和画面,让我醒来又睡去,连怎么找到他的都没看到。但不得不说养老院海景还不错,片头的戏中戏感觉还是拍成电影会更让我想看。而这部电影只让我觉得故作高深,自我感动
一般
距离“蜂巢幽灵”整整五十年。Ana说的是6岁时的那句台词“Soy Ana”. 在普拉多博物馆工作的她,每天也是说着一样的话。缺席的父亲从未真正缺席。2024.4.5 等的就是最后一幕,跟角色和其他观众一起流泪。Ana戏份不算多但真的每句话都那么漂亮,看过银幕上好多个不同的父亲,但最熟悉的是他的声音,因为总是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还有小时候以为是圣诞老人送的玩具。有观众问“名字”问题,的确,但唯有Ana永远就是Ana. 导演说蜂巢的时候Ana真的相信科学怪人(笑)。
《蜂巢的幽灵》《南方》的滤镜完全没法挽救这导演拍当下的平庸,故事主体换成一个老男人寻找另一个老男人,然而并没有感觉出两人有什么深刻的同性情谊的羁绊。里面那个戏中戏也莫名其妙。《蜂巢的幽灵》的安娜老了,在这出老男宝的故事中戏份也毫无出彩
对于研究历史的方法的研究能成为一门学科,就如同反映电影的作用在创造力匮乏的当下能不断涌现一样,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
开篇的故事精彩有趣,过后翻篇的情节反而无聊乏味,反差太大,真心看不下去。
前40分钟:爆米花白男给我死;中间50分钟:我闭上眼睛;最后70分钟:拿起手机打开播客听起了 acquired 最新一集(星巴克的故事可比这电影好听多了)。意识到一切都将指向最后那场放映之后我开始失望起来,虽然能够理解导演是在做是在做什么,但又觉得人生非得要有什么谢幕仪式也挺没意思的:呵,男的 @爱琴海红星
这太无语,硬装b没装成,还搞点儿东方主义玩意儿
电影剧组版戏中戏罗生门还是有些特点,不过摄影摆拍风格以及人物苦情设定都太刻意了,所有人经历的苦难都在闲聊中通过另一个说出来,实在是不够巧妙,全片没有一个有生机的角色,且见到好久不见的密友即使对方有缺陷失忆了但也绝不会是那种反映,太为了文艺想当然的处理了,所有人低沉着说台词让我想起郭敬明对电影的理解了,ptsd。
看了二十分钟以后我以为我下错片儿了。。。
美麗又浪漫的不像這個世紀會出現的東西。當那一對老朋友自我放逐後的殊途同歸,有海,有幹活的雙手,有音樂,生活即可以滿足和繼續。只是不懂為何一定要喚起他的記憶,有導演的理由,卻沒有劇情的理由。
恋旧不是因为我变老,是这个世界不再变好
SIFF2024 说岁月说记忆,最终是深深浅浅说对胶片电影时代的怀念:百宝箱里的《火车进站》手翻画册;为胶片电影被时代遗忘抱不平但自己也无力再负担的剪辑师老友;在已倒闭的老电影院里用胶片机放映20年前无法公映的作品;“德莱叶之后就没有奇迹了”。多年以后,当胶片机绝迹,那时的观众对胶片电影的感知可能就如电影里诸人对失踪多年的影坛巨星一般,他往日的风采,见识过或听说过,但已无法从他如今衰老的面容中找到曾经辉煌过的痕迹。在听说快要停业的红星电影院里看这样一部电影,电影照进现实了。p.s. 在导演电影里被观众们看着长大的安娜也老啦
无聊
震颤。角色说“电影的奇迹止于德莱叶”,艾里斯没有创造电影的奇迹,但他重现了奇迹:当记忆和灵魂都已经离我们而去,电影所承载的不再是历史或回忆,它不同于一段旋律、一张图像、一个直觉或一个眼神,它是所有这一切凝结而出的情感,是感性的、原始的、直接的、纯粹的甚至失落的力量。
241103大银幕二看|电影与现实交互的又一次辩证,影片和影片中的影片形成完美互文,“我想要最后一次见到那凝视。”(才发现装国王旗的那盒子上面图案是圣安多尼……有意而为还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