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肉与灵》其实是18年的事情了,想想都有两年了。
还清晰记得看完时虽带有感悟,却因为片中些许情节让我觉得不足以达到我期望的高度,所以给了三星,随后两三天里一直会回想一些片里的场景,难以忘却,遂又改成了四星。
只能说后劲太强,我喜欢这样后劲足的电影,让人念念不忘。
近期又开始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了,是该复习了。
片里很多情节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在天地间的皑皑白雪与屠宰场的血流成河之间,在一面疏离与一面热情之间,在奔赴与后退之间,各种各种情况下进行着强烈对比的交错,让人动容和深入。
我只能想到一句话:在身体找到对方在之前,灵魂已经相识相知相伴。
如何能够触达对方的内心,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谁都不知结局是会渐行渐远还是相知相伴。
每一次交流每一次互动都是未知的,而对方所感知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也有可能是误解。
上帝在创造我们的时候给了我们用来沟通的嘴巴,却又给了我们因性格各异的心智和思维,大家拥有的都一样,但是大家口里表达的和心里想的却不一样,怎么消除这些不一样,达到心口合一呢?
我们都在像玛丽亚那样在不断的又笨拙的去学习沟通、学习理解、学习一切,然后感知对方的全部,努力触达另一个个体,摆脱这些词不达意又爱在心口难开的困境。
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沉淀。
为爱守候,直到那刻就会明白,爱在双向奔赴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如果你发现有个老男人,每天跟你做同一个梦: 你是雌鹿,他是公鹿,你们在下雪的树林里相依为命,他比你爸爸还大,一只手臂还有残疾,你会不会为了交流梦境跟他一起睡觉,最终爱上他?
如果你发现有个女孩,每天跟你做同一个梦:你是公鹿,她是雌鹿,她比你女儿还小,还自闭,强迫症,认死理儿,作,你会不会跟她一起睡觉,爱上她?
两个人为什么会做同一个梦?
无法解释。
所以相爱也无法解释。
如果非要解释,男女主角都在屠宰厂工作。
每天看着一头头牛变成牛肉,清亮的目光变得呆滞,满地的血迹冲进下水道。
也许他们觉得:作为两只假装是人类的动物,在这个残酷世界,他们应该在一起。
节奏太慢,全程都想按快进。
另外,编出这样的爱情故事,欧洲人的脑回路真的很不一样。
两颗孤独的灵魂,因为相同的梦连结在一起。
以下剧透—剧末,他们没有再做相同的梦女主清理了男主掉落桌上的面包屑以及冗长而乏味的做爱两三个镜头,足已道出爱的本质:相爱前,彼此总能够轻易找出共同点以使灵魂产生共鸣,相爱后,却更容易在生活中发现彼此的习惯差异。
灵魂能否战胜肉体?
或者是否能灵肉合一?
亦或是彼此妥协,值得我们去思考。
from 电影天堂“灵魂伴侣”,一个美妙又装逼的词。
人生不易,光活着就很拼命了,还有多少人在乎灵魂的事呢?
或许还没等我们找到灵魂伴侣,自己的灵魂就在日复一日的庸常中失去了灵魂神性的光芒。
能找到身体和生活都契合的人似乎已经不错了,灵魂伴侣就成了可望不可即的梦。
如果两个人还没相识,但灵魂已然在梦中相见,该是怎样的神奇?
今天要说的这部东欧的小众电影《肉与灵》,讲述的就是先灵后肉的故事。
虽然豆瓣评分并不算很高,但能拿到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低级的电影故事是故事,构图是构图。
高级的电影,构图、光影、色调都在为主角的心理或情绪服务。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方式就很高级。
电影开篇,是白茫茫的森林,雄鹿慢慢靠近着雌鹿,雌鹿却走开了。
镜头切换到屠宰场,一头牛最后一次看到太阳,然后就被割头剥皮。
超现实的神秘森林和现实的血腥屠宰场,富有灵性的鹿和接地气的牛,分别寓意着灵与肉。
在屠宰场做财务总监的安德左手残疾,他生活富足,习惯了独自生活,没有主动和世界交流的欲望,直到他看到了新来的质检员玛利亚。
白瓷皮肤的玛利亚与其说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冷淡的机器人。
有社交障碍的她不知道如何跟世界交流,只好封闭起自己的内心。
什么都按照规则不会变通,因为屠宰场的牛比规定肥了两毫米,玛利亚就把牛定为B级。
工作间隙不跟同事交流,吃饭的时候说话也很少,即便说话也是话题终结者。
饭间安德主动跟玛利亚坐到了一起。
没话找话的安德问玛利亚:在这里只要有,我肯定会喝浓汤,你知道为什么吗?
耿直girl玛利亚一句话把天聊死:因为你的手臂有残疾。
这并不是玛利亚心直口快,而是她不知道要怎么和别人交流。
每次下班回家,她都会模拟一遍跟别人的对话,把缺憾变成圆满。
某天屠宰场的交配粉丢了,为了找出偷盗者,心理医生对厂子里的所有员工进行了心理测写,进而发现,安德和玛利亚前一晚做的梦一模一样。
原来那个神秘树林和一雌一雄两头鹿就是两人的梦境。
就这样,每天都确定是不是做了同样的梦成了两个人交流的主要话题。
从“今晚再见”到“我想和你一起入睡”,做同一个梦的两人开始在现实中彼此靠近,两个孤独的人开始敞开心扉。
有好几次,安德在触碰玛利亚时遭到了拒绝,他以为玛利亚的忽冷忽热是在玩弄他。
而为了克服自己的社交障碍,靠近安德,玛利亚买了手机,听恋爱的歌曲、感受一头牛的温度、看公园的情侣亲吻、用毛绒玩具探索自己的身体。
经常一身白衣的她开始穿起了红色的衣服,看似冰冷的她有了俗世的温度。
当玛利亚终于可以主动向安德表达心意时,却被安德误会:我们不合适,但我们还可以做朋友。
深受打击的玛利亚在浴池里听着她喜欢的歌曲,割腕了。
等死的玛利亚在接到安德表白的电话后,草草包扎了伤口就去了安德家,两个人终于如愿达到了肉体的结合。
这场迟来的啪啪,没有干柴烈火的热烈,也没有柔情似水的缠绵,他们直视着彼此,似乎要望穿对方的灵魂。
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两个孤独的肉体结合,他们找到了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他们一起醒来,一起吃早饭,两个人的脸上是掩盖不住的幸福。
但是他们发现,肉体结合后的他们,再也想不起来自己做了什么梦。
在神秘的森林里,也再也看不到鹿的踪迹。
或许,当他们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单身贵族坠入俗世,并收获俗世的幸福时,就必然要失去某种神性的契合。
我们总抱怨着生活的庸常,我们总期冀着遇到一个灵魂伴侣。
但灵魂契合的人一定会生活幸福吗?
在电影结尾,手有残疾的安德弄了一桌子面包屑,有洁癖的玛利亚把桌子收拾干净。
生活习惯不同的两人,对彼此生活并不了解的两人,也许并不会因为灵魂契合就什么都百分百契合。
但至少,他们通过靠近彼此打开了自己封闭已久的心。
当玛利亚在柜台前听了一整天的歌,只为找寻自己心中的恋爱歌曲时,当他们为了彼此而离开自己居住已久的茧,当他们对彼此说出爱,冷色调的家变得温柔起来,孤独的人生也充满了笑声。
这本身就是爱啊。
哪怕失去了某种神性,哪怕不再做同一个梦,又有什么关系呢?
灵魂伴侣和生活伴侣如果不能兼得,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据导演所说“一个春日,他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同感?
”于是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剧本他之前的几部片子也都是先有感觉,再有故事。
在看了一些她的采访之后,我感觉这个导演是一个非常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人。
而且和别的导演按照顺序写作相比她更注重一种感觉的传递 我感觉这个是很特别的。
她认为电影就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要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作为创作者的能量场。
写故事要写自己会相信的东西。
在搜索本片背景的时候滑到评论区,我很不喜欢他们用“两个孤独的灵魂”去形容男女主平日里的状态。
“孤独”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些默认独自生活是一种可怜的状态,带着刻板印象和自上而下审视弱者的优越性。
而片中的女主玛丽亚,我认为她本身的生活状态是自洽的,无需照顾别人感受也能自己满足的。
自身的远离他人,引发的他人对其评价 她也可以完全不在乎。
因为她足够接纳自己。
而她本身的个性也致使她可以在每天面对死亡的血腥的屠宰场后仍“正常运行”。
所以我想她本身若没有遇见恩德雷,这种平静是无法被打破的。
这种状态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莫比乌斯环。
恩德雷也是,他手臂有缺陷但是他有自己的事业,在面对后面女主的主动说“自己带了睡衣”后他反而拒绝了她,可见他“宁缺毋滥”,猜测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选择了独自生活。
两个看起来本身对陪伴需求不大的人,因为在梦中的相遇而慢慢融化自己。
二人之间的感情绝对不是相互依偎和弥补心中空缺。
回到影片本身来说,肉体和灵魂是影片的片名也是影片核心想要探讨的。
导演用超现实的心灵相通般的“梦境”代指灵魂的相遇。
因为鹿本身是脱离人体介质存在的。
在梦里没有外表、没有语言,灵魂是通过鹿本身肉体的行动而显现的。
男女主几次在梦里的相遇本就带着灵性,他们感情在现实中的进展 两人的接触也都通过梦里两头鹿的方位行动 显而易见的交代。
影片开头两鹿的相遇 对应现实中男女主相遇。
母鹿在看到公鹿的瞬间回避、躲进草丛,指代女主封闭的内心和她对别人的防备。
中间两人感情逐步升温,公鹿母鹿从眼神交汇到行动上的前行。
后面男女主约着在男主家一起做梦,却睡不着。
对待梦(灵魂)的重视程度逐渐不及于现实(肉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这我觉得与许多解读相悖,他们在强调“相比于肉体来说 男女主更重视精神上的陪伴”。
但是影片里男女主对于深层心理的交谈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描述他们的现状。
所以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有去比较,他相对客观的描述了每一个阶段对于肉体和精神配比上的不同。
故事发生在屠宰场这个空间也极其有意思。
牲畜因为不会说话或者长相同人类差别过大,人们总是会默认他们没有灵魂,利用他们的肉体去赚钱。
每天面对众多死亡,只显得麻木。
影片中拍摄这些的镜头是极其客观的,大多是固定机位。
牛的死亡、流血对于人类而言并没有什么可惜的,但是唯一产生灵魂的瞬间就是女主用手去抚摸牛身体,它们不再只是一个环境道具。
在一个肉体极度被摆在明面上的地方,女主对于肢体接触的抵触显得更加锋利。
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视听。
感觉他是以一种极度客观的方式去记录整件事情。
构图上多用线和面去进行空间上的分割,玛丽亚和恩德雷在最开始相互存有芥蒂的时候他们之间总有空间构成的线将他们切割,是他们关系的外化体现。
梦中的鹿反而有很多跟随运动的镜头,变得更加主观。
片中的画面大多是冷调的,但是也是在梦中蓝色更加饱和。
现实的客观和梦的主观交织,给人更大的反差感。
其实之所以为什么想起这部片子是因为我感觉我和片中的玛丽亚产生了共鸣也不只是我,我觉得玛丽亚是每一个人,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去所谓正确的方式和别人交往,不断地改变自己,在动物兽性的肉体的和本我灵魂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我在夢裡是隻雄鹿,在冰冷雪地裡,看到同伴,我輕輕撥開葉片中的水露,讓她也靠了過來,我們一起覓食雪地的枯葉,那晚,我和她在夢裡相遇。
我在夢裡我是隻雌鹿,在寒冷森林,尋找覓食的機會,看見了我的同伴,他細心幫我褪去落葉上的水珠,我們依偎在一起,那晚,我和他在夢裡相遇。
安德烈是屠宰場老闆,因左手殘疾,始終沒有愛情的機會,每當快坦承相見,愛情就會消失,因此,慢慢封閉自己,沒有愛情的希望。
瑪麗亞是新來的食安檢測員,有極度社交障礙,生性孤僻的她,哪怕是一點點肢體接觸,都感到不舒服,所以,她的世界裡沒有愛情。
兩個沒有愛情的人,竟然在夢裡相遇,他們化身為鹿,在夢裡沒有殘疾,沒有交談障礙,他們一起奔跑,一起覓食,在夢裡,靈魂得到愛的滿足。
夢裡,他們靈魂相遇,夢醒,你有沒有勇氣打開自己。
人與人相遇,本身就是極度困難的。
因為穿著談吐,外表美貌,都會影響個人觀感。
何況是有著社交障礙的人與封閉自我的中年大叔呢,兩個寂寞的靈魂要怎麼走在一起呢?
在現實裡,我們都害怕受傷,或是受傷久了,也看淡了自己的感情。
可是,還是會渴望得到歸屬感。
至於,最後他們有沒有勇氣突破藩籬,走向現實中,就讓大家自己去觀賞了。
你有勇氣面對自己了嗎?
在读书时有人介绍了这部电影,今天有幸找到了资源看了一下确实经典,也让我对匈牙利这个欧州小国刮目相看。
回到正题, 电影写了两个怪人或者说是两个弱势群体中的人:一个身体有残疫少了一个臂膀,一个精神上的残缺自闭症强迫症的患者。
因为有着共同的对爱的期待、共同的对爱的渴望、做着相同的梦,最终实现了肉与灵的融合。
电影以它特殊的形式告诉人们:爱不分男女,不分健康与赢弱,它属于人性,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爱分 给别人的同时也上自已也获得了爱,关爱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
下面我就围绕几个关键词说一下自已的感受:1 “ 真实”与“包裹”。
剧中的两个主角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说话没有修饰、坦诚毫不避讳,可是都不受待见,因为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触痛听者的自尊或者说影响他们的外面形象令人难堪,一般人往往习惯把自尊和形象设置成不可触破的底线,谁愿裸体见人呢?你说了真话就是揭开了人家的外衣叫人情何以堪。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人人都不说真话,那这个世界又是何等的虚伪呢,人活在这个虚伪的世界又如何不累呢?
看来什么时候说真话什么时候说假话还真是个挺有技术含量的事。
所谓“话不说尽事不做绝”中的不说尽就是这层含义吧。
最可恨的还是那种人:把自已不可告人的、或是恶毒意思用美丽的语言包装起来让你明白而达到自已的目的,如剧中人事经理的妻子没有叫女主喝咖啡的说成叫了,本来出去干不干净的事却说成是光明正大的事,还有那个警长,说“上次的肉确实很好吃”表面上是恭维但其时是索贿。
真实是不用包裹的,而包裹的往往不真实。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用虚假包装的美而是缺少简单的真实。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也要注意:说真话的人不可怕,最怕的是总说好话的人,说真话可能伤人一时,说假话可能伤 人一世。
人事经理的妻子也好,警长也罢,他们灵魂都是肮脏的,是社会上地地道道的渣滓。
2 “歧视”与反抗电影中处处充斥着“歧视”的内容,有健康者对对残疾者冷落与不屑,有合群者对孤僻者的蔑视与高傲,有对大众所谓的异类的挖苦和孤立,还有文明人对粗野人的居高临下与敌视,还有年轻者对年长者的不以为然。
歧视是缺少爱的表现,是每个人不太在意的那种“平凡之恶” ,歧视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反抗、是斗争、是互相无休止的伤害(比如剧中男主对心理医生的傲慢态度以及那个狗眼看人低的饭店服务员反应)。
剧中用男主在考察新人时出的题目:面对那些牛的命运你是否遗撼来规劝人们面对这个世界尤其是对那些弱者,请你给一份同情、怜悯、包容、体帖和关爱,少一点漠然、无视、冷酷、傲慢与偏见。
人也许和那些牛一样有着品级的区别,生命长短的不同,但有着一样的旅程相同的归宿。
你在贬低别人的同时也许你同时贬低的你自 已,视已若菩萨视别人如粪土的人永远不会走得太远(心理医生和高跟鞋坏了的暗示)。
爱无疆可容万物,水无形而润众生,爱可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带来和谐、带来祥和。
生活在一个冷若冰雪、处处泥淖的世界里谁又能幸福呢?
降低身段做事、卑微做人、管住你那厌恶的眼神,咽下那些恶毒的言语,牢记位千毁销骨这句话,做对人有益对已无害的事。
另外《水形物语》表达的也是这一内容,《寄生虫》表现的亦是这一主题,艺术要为最底层的弱者说话、呼号,这些作品的确完成了它们应有的社会使命,赢得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
3 “自卑”与“自尊”通常人们认为自卑者往往是自身的某种缺陷,其实不然,最大的原因是他(她)们过度的在意自已的缺陷、是过度的敏感于自身的不足、极度的自尊所造成的。
常话说人无完人,谁都有自已的长处也有自已某些方面的短板,你过度关注它往往事与愿违,莫不如敞开怀抱、拥抱遗撼、正视不足、承认问题所在,要看到自已的长处,要自信、对人待事不卑不亢。
就象影片中男主问女主电话号码那样人家说没有不一定就是人家想疏远你,可能他真的就没有,凡事要向好处想这叫阳光做人。
遇到误解要冷静,能解释解释,不能立澄清的不要着急放一放,多一天天塌不下来。
你需要别人的体谅那你就先宽容别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要遇到伤害便躲在阴影中阴暗处,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自我惩罚,要有承认错误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能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善于接受未知领域的挑战,不能畏手畏脚畏缩不前。
4 “性”与“爱”电影表面的内容是性与爱、肉与灵的关系,电影以男女之爱来讲述我上面解读的社会之爱,那是人间大爱。
当然夫妻之爱本身也同是电影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的是这方面的意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
性和情是夫妻之爱的骨肉、是火与柴一样的互生共存的关系。
没有情的性是不道德的,没有性的情是不长久的。
缺少性的情如绝了泉水的一潭死水迟早干涸即便勉强维持也是家如槁木人如死灰,没有情的性注定是销烟不断、满地狼籍、雷光火电、你偷我骗,即使近在咫尺也是同床异梦、形同陌路。
电影以男主女主来表达有情无性,用人事经理夫妇表达有性无爱。
起初的男主女主虽有着相同的期待、相同的渴望、做着相同的梦,志同道合的姻缘本来可以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享受生活的美好,但缺少了性爱而让彼此心若冰雪覆盖、若即若离躲藏于阴暗之中。
相反那个人事经理觉得只有旺盛的性才能把爱人留在身边,揽家务、吃补药、弄交配粉、疑神疑鬼最终弄得筋疲力竭、心神疲惫。
最终还是被女人看不起,他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性与情就如人的左右手,少了哪个都会顾此失彼,实现性与情的融合家庭才有了命力。
最后再一次提醒网友们。
尤其是那些年轻人:如果某一天两个人中有哪个忽视了哪个方面,请另一位象女主一样把另外那只手拾起,爱一个人不是说彼此说爱你那么简单,是真正把对方放到心理,在乎他便记住他(她〉每一句话,优愁他的优愁寂寞着他的寂寞幸福着他的幸福,做心灵相通的知已。
并记住只要爱就没有卑微,爱是云性就是雨,爱是雷声性就是闪电,爱若是一汪清水,性就是那涓涓细流,婚姻是爱与性、肉与灵的连体姐妹,撕裂之后便是死亡、便是破败。
5 诚实做人,真诚做事。
剧中男子主人公虽有一些缺点,比如他们都过于敏感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反应,有自卑的一面,但他们是好人,是现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那种好人。
二者最大优点是: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他们都坚守原则、坦诚相待、做人守原则有底线,并能及时反省自已的过失并勇敢的去面对去改正来获得对方的谅解,对别人犯的错也不记在心里淡然处之,谁能无过呢,对亲人对朋友谁都可能做过错事,如果都象女主那样尽心的去补救谁又能不原谅呢?
搞卫生的老人也是这样的好人,这样的人利百物而无一害奉献的都是爱,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粘合剂,不管他们强弱、俊丑都是天使。
小鹿的眼睛我们把时间放进手表,就像抓住了宇宙的精灵,放进玻璃罐子里边,就类似一个将感知化为具象的过程,这是一种捕获未知的愉悦。
肉与灵,我猜想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梦境和现实。
梦里一个世界,现实一个世界,梦洒出来了一点点,打破壁垒成为跟实际生活毫不相关的平行记忆,便是万物皆有裂痕的印证,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在Maria自己眼里,她至始至终都是个小孩,除Endre以外,唯一跟她有所交集的角色是她的心理医生,却是个儿童心理医生,她把专属儿童的好奇和认真放进了成年人的身体,便显得偏执孤独,这是肉与灵的错位。
Endre这个角色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毫无突出的特质,他手上有残疾,这是他在意且敏感的地方, 一个肉体上的缺口,在他身上最具冲突性的地方巧合的是,或许两人的缺口恰好互补,灵魂在梦里相互渗透,溢出了光,这个故事构造的宿命感很浪漫。
这段关系先从一段梦境开始,梦里自己变成了鹿,碰见了另一头鹿,直到发现对方做着跟自己相同的梦,梦里的伙伴就是对方。
相遇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他们选择了最若隐若现的一种,作为一部爱情片,它的浪漫或许来源于这个概念。
但是很可惜,回想起来电影也并不打动人,宿命感也等于目的性,目的性太强会让很多过程失去意义。
经历了告白,婉拒,自杀,三番折腾过后两个人终于having sex了,但另一天起来,两个人再也没有在梦里相遇过了。
Maria和Endre两个人在一起了,电影结束了,好像这就是它想传达的终极意义,这样结束毁掉了所有的悬念,感觉就像精神理所应当为现实让步。
最后想说一下电影的场景设置,类似于屠宰场的肉类加工厂,里面的动物长了跟人一样的眼睛,那头牛被割下脑袋的前一刻,从它的眼睛里,似乎可以看到里面困住了的灵思,直到血被放干,机械屠杀才算结束。
恰好,Maria长了一双鹿的眼睛,不时木纳又时刻警惕,她躺在浴缸里准备放干自己的血,这一幕很像屠宰场,似乎又是一种错位。
梦中,他们各自成为一只鹿。
在白雪皑皑的森林里,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走到一起,然后一起漫步,喝小溪水,从积雪下寻找嫩叶。
在身体找到对方之前,灵魂已然相识。
他第一次见到她,是目光无意中望向窗外。
石柱的这边是几个同事闲聊,而她躲在背面的阴暗处,下意识的用手抚弄下头发,然后双手握着垂下。
阳光打在她的脚上,她害怕似的后退。
每个人都是孤单的。
有意识或者无意识。
他们两个,都有着性格缺陷。
他在屠宰场做财务总监,左手残疾的他几乎没有朋友,也不愿改变一个人吃饭和生活的现状。
她是质检员,她不愿意与人交流。
在屠宰场里,无数的牛被宰杀,牛是孤单的,甚至是木然的,没有情感与痛苦。
而人是做不到的呵!梦又重复出现:芦花飞舞,两只鹿在森林里,中间隔着小池塘;她记得他说过的每一句话:祝你有个好胃口。
看到你也点了野菠菜。
把梦境写到纸上,彼此交换,在同一片湖水里,看到对方微笑的眼睛。
原来彼此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呆板与冷酷。
灵魂在燃烧,肉体却还在懵懂中。
写了一篇长文影评: 2021年1月看完这电影,今天写完影评。
这速度,这效率,哈哈哈。
好吧,我其实也没浪费时间,去翻阅了西蒙栋的《动物与人》、阿甘本的《敞开:人与动物》和《潜能》、德勒兹的《千高原》,以及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
因为这电影牵动了某种意识,连根拔起的是一连串交织的思想,有了它们的加持,电影的含义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活得跟动物一样?
我反正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这部电影的分析过程中变得清晰起来。
下面的文字大概是尝试回答“作为人该如何活着”这问题的开端。
全文在知乎: 动物与人:电影《肉与灵》中的人性 - 三表叔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10184394
浪漫
简单把灵肉分离,没太大意思。
重度潔癖強迫症與超絕記憶力,女主簡直就是我的聖鹿。第47:50暫停聽我家空調機2分鐘冷靜一下,為什麼讓她愛上一個又老又醜又殘疾的男人,甚至讓她自殘。前半段渲染的肉+靈=愛情最後卻讓肉與靈失去強關聯關係,超現實主義回到現實主義,原來一切都是導演的臆度之談。最重要的,導演毀了我的聖鹿,失望。
全程寻觅纯粹美好的精神伴侣,结尾鹿作为纯洁心灵的象征不见了,阳光投射进了冰封的森林。又一对人回归世俗(主流)社会了。
戏不够,梦来凑
只有电影节大家才会一本正经地看一部如此weirdo的片子吧2333~男女主角皆异于常人,前者一只手残疾,身为厂长却不忍心看屠宰场面;后者记忆超常,却对一切正常人类行为有障碍(与人交谈、xxoo等)。两人因梦境一致逐渐走近,终于在一起后却不再做梦。女主割腕后接电话粗暴包扎洁癖擦血全场爆笑…
摄影和构图自然是一流,但无意义的片段太多(活牛屠宰、警察审讯、甚至是梦中之鹿)。导演试图用障眼法来干扰观众的判断,这样虽然可以制造惊喜,但无用的段落难免会使整体构架产生断裂感。同时在谜底揭开之后,观感急转直下,一个简单的肉体残缺与心灵封闭之人的纯爱故事真的没必要拍的这么拧巴。
性冷淡系画面 要是人跟人距离 像斯德哥尔摩里一样 就好了 有点无聊
非常克制而浪漫的一部电影,它讲述了爱情最美好的那个阶段,那个相互试探,但却还什么都没有发生的阶段——正如梦境中的两只鹿,相互凝望,相互试探。在现实中,则是两个人相互摸索着靠近,女主大概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在面对爱情的时候要不断的尝试着自我改变和自我探索,而男主只是自怨自艾。而最终梦境的消失也正是爱情现实的开始,他们必须面对桌子上的面包渣。
晕血+脑仁疼。你就是学院派小清新!
这是我看过割腕最真的一部电影
现实中的血腥屠宰与梦境里的双鹿奇缘,本应有的罗曼蒂克被超现实的灵魂脱壳感覆盖。全片幽默、明亮,充满光圈调至最大般的性冷淡味道。女主角演得非常好,双目大而木讷,【听音乐】和【看AV】两件人类最亢奋的事都被她完成得毫无情感!多棒的一件“机器人”哈哈哈!!!
#2017BJIFF# 除去血腥的那部分其实是非常隽永的爱情故事。描述了两个这样的人唯一相互靠近的可能。btw导演放映后说,人如果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就像屠宰场的牛一样是不完整的…🤦♀️
相同梦境的设定的确很有意思,梦境在映射我们自身的潜意识多有趣多复杂呀,感觉围绕这里可呈现可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容真的很多,但影片浅薄的停留在男女之间的梦境互通和情爱欲望上,也停止在这里,其实开头一直建立的特立独行的个体最后不应该简单的通过另一个人解决某种慰藉才对。
Sometimes, too much will ruin everything.
都是摆设
D / 导演在概念的探讨和现实的意旨之间找到了一个颇为笨拙尴尬的平衡点。后者在前半部分多到有些喧宾夺主,之后又逐渐垮塌隐去连背景都几乎算不上,前者也次第落空走向浅薄。运镜构图再精巧也难掩剧情与思想内核之刻板。女主的表演与原始神秘感配乐好评。最后,还是,愿原力与你同在吧。: )
我觉得故弄玄虚~倒是和帕拉尼克挺搭的~像是把寓言、猎奇混合进去的某种平庸的东西
泣不成声。年度十佳。what he wrote选得完美。结尾电话拯救割腕人的梗,秒速想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Curfew。我就是过不了这种梗的俗人。
哲学所形而上探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最终在《醍醐》至粹的爱情里轻巧的由梦境搬回了现实。这部同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看似小格局的作品倒置了《肉与灵》间的辩证关系,反而结出了完美的成果。在冷与暖交织的纯净大特写之下,即便是随处可见血腥的屠宰场,极致入微的生活化细节也无不发散着内敛的张力和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