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几个印象深刻的老师,在记忆里,可能一个闪回。
ta正视你眼睛的目光,激扬文字的神情,抓狂暴躁的动作,作死不休的嘴脸,历历涌来,流光容易,去之不回。
感激的,刻骨铭心;厌恶的,我没空理你。
讲好老师的故事不乏精品。
作品一度流行,是因为这个永恒的母题谁都绕不过去;观众一度热衷,可能是缺什么补什么。
温暖如《放牛班的春天》,激昂如《死亡诗社》,通透如《心灵捕手》,亲切如《垫底辣妹》,灿烂如《自由作家》,甚至颓丧如《超脱》,隐喻如《浪潮》,总归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算有个结局。
这次不一样。
《课室风云》原题“Entre les murs”,《墙壁之间》,教室的墙壁间。
不得不说影如其名,外景少得可怜,十分的日常+群像。
学生嘴上安了炸药包,分分钟瞄着老师开炮关于浪费时间,班主任兼法语老师如是说。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老师竟然没说这句话。
本来这种话听听就得了。
然而学生如是反驳。
真的吗,这个问题真的值得讨论吗?
真的,没有问题不值得讨论。
这里的学生是这样的,你错了,我要纠正;我不同意你说的,我就要反对。
那么问题来了,有谁会同意除自己以外的人说的话呢?
于是每节课上得跟赶集一样,班主任像个卖菜的。
要介绍自己的菜。
这个词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用法要分语境;
还要保证自己的菜价不被践踏。
你们要交作业,不行一定要交,就是个自我介绍这么难吗;
少女,你这个不叫作业的理由成功地说服了我,但是没能说服老师。
你刚才不应该这么跟我说话,你要跟我道歉,你一定要跟我道歉。
在这些漫长而琐碎的扯皮中,你会惊人地发现,师生双方都是一本正经地,没有胡说八道。
老师坚持本职地授课,尤其学生也没有胡搅蛮缠,他们发自本心地不同意、不认可,然后可能不管秩序、不先举手地讲自己的疑问和意见脱口而出。
少女你这么睿智真的好吗电影延长生命是真的,毕竟这种课堂我们真的体验不到。
谁不希望当代表权威的一方说话时,公然怼回去呢。
我管你说得对不对。
当然我是真不知道你说得对不对。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上学期是个乖宝宝,这学期想当个有聊的人然后这个姑娘就做到了。
昆芭,那个拒绝在课上读一段的女生。
(“读一段”简直是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福利了,没让你背一段,没让你演讲辩论,也没让你阅读理解。
)被要求读的是《安妮日记》的片段,另一个同学读的过程中,班内少有的安静,不知道出于最起码的尊重,还是被少女安妮纤细的文笔触碰。
短暂的缄默竟然成就永恒的美好。
昆芭下课就被留下了,老师在她的家长联络本上记录了这次事件。
询问原因——这个假期发生了什么事吗?
到底怎么了?
上学期我们明明相处得很愉快,你上课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这学期你也不预习,也不看书,这是怎么了。
回答是我不能总当个无聊的小姑娘。
叛逆,反抗,高傲,打破常规,蔑视权威,固然是带有浓烈浪漫色彩的词,尤其被自诩万能的知道分子,还是处在青春期的知道分子所推崇。
所以会有不喜欢哪个老师就会放弃那门课的事情发生,这是手无寸铁的人唯一有能力做的事情。
我杀不了你是吧,我自杀,我溅你身上血,我吓死你。
可是一个真正酷、有聊、有趣的人,难道不是不管别人觉得我是否无聊,我都内心温柔、步伐坚定的人吗?
我心里没有光,才需要别人的目光。
长久的、仰视的、艳羡的。
你以为只有学生不想上课吗,老师也不想上班啊昆芭为了要回家长联络本,忍辱负重般勉为其难地按照老师教的,一字一句地道了歉。
拿回家长联络本,刚踏出教室门口,就反口,“我才没有对不起你”。
心疼老师于是他踢倒了自己的椅子,是那种又生气又无奈又无力地踢,所以椅子没有什么损耗。
下一秒,自己踢倒的椅子,还要自己扶起来。
心疼椅子另一个老师的情绪大爆发,是在一节课后。
回到办公室,对着其他老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抱怨和学生的劣迹斑斑。
由怒极地爆吼到不成句地碎碎念,再到完全冷静。
全程,其他老师,没有一个人开口附和或劝解,他们各自在原来的位置上,坐着或者站着,全神贯注地、惺惺相惜地看着他,听着他,仿佛看着听着曾经的自己,让他发泄出来就好了,因为道理他都懂,该教的东西还是要教,该做的努力做不到也还是要付出。
就是因为在乎,才被气飞了不是吗?
发泄完毕,另一个老师走过来,走吧我们出去走走。
生而不同,长的过程也不同这个班级像一碗杂烩粥。
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班级,有来自马里的黑人后裔,有来自摩洛哥的阿拉伯后裔,有来自亚洲的亚裔华人。
太难了,集体本来就是个不易融入,实则不必融入的地方。
要这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年融入他国,真的太难了。
亚裔学生卫的形象,像极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规中矩,谦逊友好,不善交流,数学好。
(看到初三的学生还说,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两边之和,我仿佛有点儿明白为什么他们说我们数学好了。
)阿拉伯裔昆芭在道歉事件后,专门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尊重是互相的,你在课上让我朗读,是不尊重我的行为,以后我不再跟你说话了。
不得不说,这类奇怪的原则,很多人都有,以为对方是针对你,其实他针对所有人。
当然后来不说话的flag倒得很响。
黑人后裔苏莱曼,他的哥哥和妈妈来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对两个家人说,苏莱曼迟到旷课早退,甚至有时上学不带书包,不会说法语的妈妈全程需要哥哥翻译.。
沟通不畅,有疾而终你只能做好自己的事学生间没有更激烈的冲突,他们在面对老师的时候,自成统一战线。
当苏莱曼挑衅老师时,那几个平时最爱反驳的同学,是最先制止他的,因为他们和苏莱曼一样,十分清楚违反校规的后果,是被遣返。
而少年心性不是弹簧,是易折的钢。
苏莱曼不仅不接受同学们的好意,反而火上浇油般在老师和同学直接肢体的阻拦下,冲出了教室,争执中书包砸中了昆芭的眉弓。
全班同学在校园里围成一圈,和老师争论要苏莱曼留下来。
眉弓缝针的昆芭对老师说,受伤不重要,苏莱曼被开除的话真的会被遣返的。
而班主任老师呢,面对学生,寸步不退地强调,苏莱曼的错误不容你们决定,他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面对其他老师,他努力反思怎么会愈演愈烈成当下的局面,在惩罚和宽容的两难中摇摆,可是纪律委员会的即将判断已成必然。
其他老师明白班主任的两难,下面这段话更加让这次开除变得合理。
当然合理性与莫名其妙的歉疚感无关。
本学期的最后一堂课,老师让学生说一两件学到的知识,课堂难得的轻松活跃。
课后,一个女生在其他同学都离开教室之后,站在讲桌边,对老师说:我什么都没学会。
这个学期我什么都没学会。
她那忧伤的眼神,估计把对面这颗师心都看碎了。
想吐槽这个伪纪录片的摇晃镜头,看了一眼演职员表后放弃了主演弗朗索瓦·贝高多,那个班主任老师兼法语老师,在戏里也叫弗朗索瓦。
他同时是《墙壁之间》的原著作者和这部电影的编剧,小说畅销,电影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一上来的面部特写我以为是高中生,奔四的年纪丝毫没有油腻的痕迹,有孤寂温柔的文人气质。
他做过多年法语老师,字里行间难免有自己的经验,戏中的班主任态度疏离,永远保持微笑,但从不轻易开心。
保持着遥远的距离,以便自己被生和情绪所伤;并非冷漠,否则也不能为了学生去争取不被开除,也不能为学生说什么都没学到而感伤失落。
当学生在课上问他是不是喜欢男人的时候,不由对这个学生心生敬佩,一是敢于问老师如此隐私的问题,二是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对不起老师,我不信如此日常得没有主线,群像得少有高潮,就像是个每天都会发生在学校里的事一样,上学放学,老师开会,作业考试。
然而如此细碎的剧情是冰山一角,青春时代的学生,异国而来的移民,坚持本职的老师,无从合理的教育制度,多线矛盾交织在墙壁之间,让人觉得根本没有出路。
事实上,导演劳伦·冈泰也没有给观众以出路,他抓来这间教室,摆在观众面前。
看清楚了,这些是学生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体制的问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也有说映射法国社会,我不懂法国社会,我选择闭嘴。
)他没有解决问题,因为他也解决不了。
他只是个电影导演,他只是个问题的搬运工。
毕竟有些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它永远正在被解决。
宅着干什么
由法国影坛最重要的五位新锐导演之一——劳伦·冈泰导演的《墙壁之间》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剧情片,这部电影里没有职业演员,导演在巴黎Françoise Dolto中学里成立戏剧工作室招揽师生,经由将近一学期的训练、筹备,选出了片中的25位学生演员,组成了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初中班级。
故事的地点巴黎20区是一个法国年轻人和中低收入者聚集的地方,且有较多外来移民。
影片走进了这个“教育优先地区”的一间公立中学,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展现,讲述了一位老师与不同族裔,不同性格的学生们在冲突中相互成长的故事。
教育优先地区是法国政府于1981年全国推行的一项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教育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已存在的不同阶层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给处于不利社区的学校在教学、师资、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一次缩小不同社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影片中,理想主义的法文老师弗朗索瓦·马林试图与学生交流,却又频频遭受挑衅与责难。
他必须在个人尊严、谨守师道与民主对话的分际间步步为营,还要应付难缠的家长与同事们。
在教务会议中,他主张爱的教育、力保学生,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自家班上小鬼们的雷点,爆发冲突。
影片拍得写实有趣,剧情看似即兴表演,实则都是被编排好的。
几乎所有画面都是在教室里,场景与拍摄手法朴实无华,有纪录片之韵,却没有沦为流水账,可以见到导演在虚构的框架中表达“真实”的功底。
与国内课堂相比,电影展现了一种非日常的的教学情境:学生们在课堂上公然与老师激辩对峙,挑战师长权威,甚至怀疑他的性取向;而老师也不是hello kitty,总能四两拨千金又不乏诙谐地应对学生,在一团混乱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言。
其中多元族裔不同性格的学生可谓是真实巴黎的缩影,教室里有来自马利、摩洛哥、阿拉伯等北非移民,也有中国偷渡客的小孩。
导演对族裔间的真实存在的矛盾与困境轻描淡写,但又借不同角色的对话和语气将社会标签的肌理深深地扎入全片基调中。
于是在封闭的教室中,老师与学生就着不同问题回旋拉扯,单向的权威式教导被颠覆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民主式的多元对话。
一般来说,校园师生片会将师生间的思想与权力对立摆在明面,加以激化出矛盾,以此烘托出少年少女对自由的向往,或是突出老师海纳百川的心胸、对抗校方体制的勇气。
最后老师用爱的教育感化学生,原先冥顽不灵的学生蜕变成长,故事走向接纳、谅解与救赎。
仿佛透过个体的奋斗或牺牲,便可超越体制的沉重桎梏。
但在现实中,学校依旧是一个充斥着规训与纪律的地方,一座座无形的高墙阻隔了师生间的沟通。
“围墙之间”这个名字仿佛默默道出了“高中课室”的真相,教室四面的围墙不仅是教室与走廊间的阻隔物,更是学生和老师、家长和老师、学生和学生、老师和老师因无法理解彼此而形成的心墙。
怀揣着不同想法各形各色的人汇聚在课堂这个墙内世界,尽管众人都信仰着教育公平与机会平等,但现实世界的沉痾、社会上种族与阶级的鸿沟,仍不断从围墙外渗入。
《墙壁之间》中的学生不是嗑药持械无法无天的不良少年,教师也不是强大到可以随便解决学生个人问题、帮助学生打破校园束缚的神人。
他们都是时而令人喜爱、无语、反感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是鲜活且矛盾的,让整部片的基调多了几分真实感。
片中的弗朗索瓦老师是一个有爱心、有理想,却也有瑕疵的平凡人。
尽管他是个有想法会自省的人,而一旦身处歧见纷杂的会议中,却又很难真正推动变革,只能任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升温。
学生们在课堂上质疑法国以富人为导向的教育体系,觉得他们在老师眼中就是可以替换的档案纸,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叛逆的言论也是为了融合自己所在的小社会,以此将自己与富有的资产阶级区分。
当学生不断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在讲台上除了教学,又被迫为个人尊严辩护,又要与学生民主对话,又因要维持师长权威保留了一些虚伪。
导演将权利交给了演员们,让他们大胆去说、去演。
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中学生们肆意宣泄感情,老师们尽力圆场却有心无力,家长们面对子女时的强有力,每个演员都捕捉到了自己所在群体的特性。
比如片中有个叫伟的中国男孩,他在电影中的戏集中于三场。
一次是他发言说他为自己的同学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上课不守纪律,对老师出言不逊等等,弗朗索瓦老师则回他“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不像你那么遵守秩序,这和羞耻感没有关系”。
另一次是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自己喜欢电脑游戏,弗朗索瓦点头说“这下我们总算多了一点了解”。
还有一次是在家长会,弗朗索瓦对伟的父母说这孩子很听话,很守纪律,数学非常好,很熟悉电脑。
从这几段不留痕迹的对话可以看出片中的中国孩子形象:认为在中国上课不遵守纪律的都是“坏孩子”;不太爱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听话、数学好、熟悉电脑。
导演和演员们就这样把印象中的各种文化浓缩到每个学生所代表的国家上,然后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产生冲撞。
当不同群体的缩像照进课室,我们洞察到了一些社会现象,其实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以标签和偏见组成主要机理的社会中,尤其是当这个社会愈加多元化的时候。
而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真理。
为了完成这种朴素的写实效果,影片在拍摄前花了一年多时间筹备,在真实的学校里建立起工作室,找来一群13到16岁的学生,一起生活、上课。
电影制作团队则在与这些孩子的相处中研究他们的行为和反应,准备素材,一点点完善电影的框架。
“我想拍一部探讨校园与教育问题的电影。
”导演冈泰曾透露,“如今电视纪录片里学校的场面和对话都很假,要么夸张院校暴力和青少年犯罪,要么粉饰太平,我希望能有所不同,不提有关学校和教育体系的老生常谈,把人们对于传统学校的成见都扔在一边。
”谈及影片“纪实风格剧情片”的基调,冈泰说开拍前,他一直在思考,影片到底该用纪录片的手法还是虚构的手法来表现。
“后来我觉得,拍纪录片其实很难。
我不想冒险,不想‘守株待兔’,等待着什么的事件发生。
”冈泰补充道,“其实,虚构有时比纪实更真实。
在纪录片里,角色恰恰并不真诚,因为面对镜头时,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他们想说的东西说。
反而在虚构角色的‘保护’下,演员的表现才更真实,因为有了‘事不关己’这个借口时,人们最诚实。
”有趣的是,这些素人小演员们中有些人用本我性格出演角色,也有人充份发挥想像,塑造出和本人南辕北辙的角色,例如:Frank Keita饰演了浑身刺青、顶撞老师的火爆学生Soulaymane,但导演说他本人其实温文低调、谦恭有礼,与银幕上相差甚远。
这部电影借着虚构的故事与“假”演员大获成功,或许是因为他们都试图刻画出了自己心中课堂与世界的真实样貌。
显然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词去写标题,因为细想,这是个很深刻的电影.法国人总是那么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细小去折射更大的隐晦.在19区这个混合区里的一个社区学校,仿佛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充斥着种族,民族以及文化,暴力等的问题.整部片2个小时,几乎少有安静的时候,永远那么bruyant,结束的画面.而苏莱曼被退学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时候,我更肯定这是社会折射,显然翻译成课堂之间是多么的不合适.楼下老师和学生正在踢足球,桌椅依旧东倒西歪,伴着吵闹,好像在说这样的问题,永远不会结束一般.这是个太深的社会羁绊了.
以前上电影课的时候,法国老师说看一个国家的电影,那都是社会的万花筒。
我们无法去经历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文化,停下来跟所有的人倾谈,但我们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他们的电影,看他们的社会关心的是怎样的主题,看他们的生活在如何的进行,看他们的文化有什么特色。
所以,老师说,在美国的电影里,黑人主角最后不太会跟白人主角成为一对(我后来观察了一下,发现至少在大一点的制作里这是金科玉律),而种族问题永远是一个敏感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还有同性恋。
而在法国电影里,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节。
因为在法国社会里,这些都不是矛盾,至少不是主要矛盾。
长年在巴黎的生活后来见证给我看,这位老师的解读并没有错。
纵观整个欧洲,法国并不是黑人阿人最多的国家,但只有他们的国家队看上去像一支北非雇佣军(我还亲耳听到过非洲来的人说他们的国家队就是法国队,哈哈哈),而同性恋不仅可以大大方方的结婚,还可以站在柜子外面当上巴黎市长..既然法国人不care颜色,不care性向,他们的电影当然也不会拿这个当主题,德纳芙在提到《断背山》的时候自然耸耸肩说“美国人未免太少见多怪”。
法国电影人更关心一个生命的生活和思想胜过关心地球。
这个社会似乎是建立在人文之上的,这些年间,我看过的不下百部法国电影里,那简单的好像室内情景剧一样的背景,少的一只手就能数出来的演员,重复再重复的往往是关于人生的命题...难怪把电影定义为“某种放松心情的娱乐活动”的人一般都比较难以忍受法国电影。
但真实,亦是一种魅力。
而这种魅力,通常要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得到。
当我们在当中生活过,经历过,品味过,被误解过,很努力过,那些台词也好,背景也好,命题也好,不再是纸窗外的一个剪影。
这时,连最爱周星驰,几番年《东邪西毒》的小唐也会欣赏以说台词为主要内容的法国电影。
我一直很惊异于法国电影的真实感,演员表现的生活化,一切都自然得好像发生在身边,在昨日,在多年前我们坐过的课堂上,带着骄傲的自尊心踏上异乡的学生们,和带着同样骄傲的自尊心想要把法兰西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老师们。
文化冲突——这是我第二次在法国看到以此为切入点的电影。
上一部是Roschdy Zem主演的Mauvaise Foi,不过那一部主要是说一个法籍阿拉伯人和一个法籍犹太人要结婚而在两个家族之间造成的冲突及最后的互相谅解,而Entre les murs要更为敏感和直率一些。
虽然法国有很多外来人口,巴黎和马赛尤其是移民大城,我们同学间经常开玩笑说巴黎就没有纯种的法国人,但是法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原因在于它对于自己文化的固执已经到了一种让人发指的地步。
那是一种把鼻子安在额头上的傲慢,自信就没有人能够侵略他们的文化,自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anyway,我承认它跟中文并列美),自信我们这些外来人都将被烙上法国的印记,留下来就是遵守并继承他们的文化,回去就是将法兰西的精神发扬光大因为这种近乎于傲慢的自信,法国人很开得起自己玩笑,即使是自嘲的时候,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 ——就像超人面对点三八一样,丫根本从来没有想过你批评他们吃青蛙,笑他们的英语烂,或者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他们固步自封,小鸡肚肠就能伤害到他们了。
他们坐下来大方地承认缺点,心平气和地和你讨论,末了还送你两句恭维话,转过身还是一脸洋洋自得。
这种似曾相识的虚伪态度曾经让我莫名地很是恨得牙痒。
所以他们端起摄相机时没什么想要隐藏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就这样直接地拍了,演了,把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一并大大方方地表现出来。
他们把印象中的其他文化浓缩到每个学生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身上,放手让它们彼此冲撞。
其中代表中文的是个名叫“伟”的男孩,如果说其他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我不了解因此没有发言权的话,这个“伟”还真是颇似个小洋插队。
有关于伟的戏集中于三场,一次是他发言说他为自己的同学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上课不遵守纪律,对老师出言不逊等等(在中国这些都是“坏孩子”的主要特征么),然后Francois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不像你那么遵守秩序,这和羞耻感没有关系。
还有一次是让每位同学写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一天总有几个小时在玩,Francois点头说“这下我们总算多了一点了解”(中国学生不太爱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么)。
另一次是家长会的时候,Francois针对伟的情况对他父母说这孩子很听话,很守纪律,数学非常好,很熟悉电脑(这是世界对中国人的一致评价)。
总体来说,对于民族文化对于学生个体产生的性格及价值观的影响算是方向不错吧。
当然法国人没忘了虚伪一把,就是伟的妈妈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被警察抓住要押解回国时一位刚刚怀孕的女老师许了两个愿望,其中一个就是“希望伟的妈妈能留下”(这个设定非常有趣,一个妈妈刚刚诞生,另一个妈妈却将离开自己的孩子)。
这种虚伪我很是感激...因为它曾经给过我那么多温情脉脉的时刻。
我一直以为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很会照顾外来的学生或者移民,其热心与关切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招呼洋留学生。
所不同的是中国人还会分对方的肤色及原籍国,对富裕国家来的肯定好过非洲兄弟。
电影一共有三次大规模的文化裂痕展示。
一次就是作自我介绍那一段,一次是comba(不知道名字我拼对了没有)和Francois的冲突,最后一次高潮是在关于一黑人男生(名字我实在是不会拼)的开除事件。
这三件事的风波,在一般的公立或者私立学校的教室里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当存在文化误差时特有的现象。
我们刚刚到法国的时候也曾经要求把名字写在纸上立在课桌上——因为法国老师一下子记不住这些奇怪的名字,我们被要求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名字直到他们能模仿出相似的发音为止。
我们也被要求写和念自我介绍,然后他们就会瞪大了眼睛问说“你们都没有兄弟姐妹吗”,或者“中国人的头发全都是黑色的吗”之类在我们看来实在有够二的问题。
Comba在被迫向Francois道歉之后(起因是F叫她读Anne Frank日记的最后一段她不肯念),写了一封信给Francois说“尊敬是相互的”,这是每一个离开了自己文化,而必须要融入另外一个社会的孩子必然的脆弱(电影有作暗示——Francois说他们上个学年还相处得很好,为什么comba今年一开学就抽疯了)。
她很下劲地说“我以后再也不和你说话了 ”。
当然这个誓言并没有坚持多久,似乎导演对于这种裂痕期的过去非常乐观。
其实法国的民族冲突远不止如此温情的。
当年北部暴动的时候就很说明问题了。
当然更说明问题的是当年的内务部长,现今的法国总统Sarkozy当时实行的铁腕镇压。
加入法国国籍的时候宣誓当中有一条,就是尊重法国的文化。
在这个保护赤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最大的矛盾不是来源于肚子,而是来源于头脑。
[影评翻译自弗雷德里克.米加尔:法国知名电影评论网站主编]原文链接:https://www.avoir-alire.com/entre-les-murs-la-critique导演康泰深入巴黎“教育优先地区[1]”的“问题初中”,将其所存在的问题一一展现。
很少有电影能像这部影片一般拍得如此写实。
堪称经典。
由金棕榈奖评委西恩.潘[2]推荐的电影《墙壁之间》,以其中深入人心的人性面和社会现实面斩获了2008年的金棕榈奖。
这样一部宽银屏电影,拍摄地深入到巴黎第二十区的一所真正的初中,里面的小演员们看着好像是本色出演,实际上一个个都是演技大爆发。
影片剧情看似即兴表演,实则都是被编排好的。
剧本由主演弗朗索瓦.贝高多自己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作家贝高多也自此成为了演员和剧作家。
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某一特定教学环境的深度剖析,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把权利交给演员们,让他们大胆地去演、去说。
通过师生之间的日常拌嘴和课间走廊里学生间的逸闻趣事,导演康泰致力于从学校最不显眼的角落彰显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们的喜怒哀乐。
影片没有类似“学校顶梁柱教师”的角色,没有超级英雄、没有令人汗颜的受害者,更没有一群无法无天的疯学生。
影片中的学生们和现实中的法国学生没什么两样,他们有时令人喜爱、有时让人反感;他们质疑法国教育体系,觉得他们在老师的眼中只是几张可以替换的档案纸。
但其实,他们叛逆的一言一行是为了融合自己生活的小社会(巴黎20区是法国年轻人和中低收入者聚集的区域,外来移民较多),以区分富有的资产阶级社会。
他们天生就晓得自己和资产阶级的差异,甚至觉得自己才是这差异产生的始作俑者。
康泰导演捕捉了大家内心所有的孤独。
学生们的孤独,因其情感的宣泄而略显尴尬;家长们的强有力的孤独和教师们有心无力的孤独。
除此之外更有整个社群的孤独:不断更新的教学体制、以富人为导向的教育趋势...编剧在此并非为了讽刺当代法国教育,他所想的只是把他的教学方法展示给观众。
经过平实的拍摄手法,影片解释了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现实,这大大超越了重视调动观众情感作用的商业电影。
这一部电影给所有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特别是那些想要洞察一切社会现象的观众。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以标签和偏见为主要机理的社会中,很多人只听得媒体报道,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和这些问题中学的学生们有过一次交谈。
就在2008年,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些孩子没有教养,教他们的老师毫不费力地享受高等津贴。
我强烈推荐抱有这中想法的人看一看这部电影。
[1]教育优先地区:法国政府1981年全国推行的“教育优先区”,是一项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教育政策。
设立的目的为了克服学业失败,解决法国社会业已存在的不同社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通过设立“教育优先区”给处于不利社区的学校在教学、师资、政策等方面予以特殊支持,以缩小不同社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来源:中国网)[2]西恩.潘:美国著名演员、导演兼编剧。
为什么你对我们的谈话感兴趣?
其实你不愿意听,这只是你的工作。
移民区的中学大概是这个样子,在玩世不恭的同时也有超越角色的疑问。
和任何国家一样,这些学生出身卑微决定了他们日后居于社会的中低层,从事艰苦工作,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不要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这是实际而又无奈的世界,难道观众们真的认为这些孩子中会有明日的国家领袖吗?
在路上看到挖井修路的工人们,如果想到他们青年时期是这样的叛逆,这让很多教育家情何以堪啊。
这个国家真正指望人其实是在书山题海般的努力着,那有空叛逆呢 ?在欧洲和亚洲,青年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所经历的学校只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最后几句很有意思的台词:-Monsieur,-Oui?
Qu'est-ce qu'il y a?-J'ai rien appris, moi-Et pourquoi tu me dis ça j'ai rien appris, c'est à vrai dire...-Tout à l'heur, tout le monde a dit qui s'est pris quelque chose, et moi par rapport, j'ai rien appris-Oui......c'est pas vrai parce que tu as appris autant de choses que tout à l'heure chacun a cherché aussi...c'est pas forcément facile de se souvenir comme ça depuis longtemps qu'on a appris-Mais je comprends pas-Tu comprens pas, c'est à dire?-Je comprends pas ce qu'on fait-En français?-Partout
基本分为两个部分:1、一如既往的课堂模式,自由成为这群正处叛逆期人群的武器,借着自由,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老师作为直接的面对者,自然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从边边角角的文字游戏讽刺到对授课内容的根本怀疑,老师的态度是:沉默、以玩笑的方式回旋、制止。
2、第二部分,佛朗转变自己的方式与态度,想融于集体。
有的孩子怎么教都不肯改,说什么都不听,更有的还要叛逆。
遇到这样的小孩(学生)怎么办?
法国老师也没有办法?
《课堂风云》讲得是一个公立社区学校,老师和来自多国的学生的群戏,没有职业演员出演。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到法国的初中教育是怎样运作的,老师之间的交接,对学生的评估、如何与家长交流、如何处理不听话的学生等等。
更可以看到他们如何教学?
主要是上语文课,阅读、写作、辨论,虽然说上课的效率很低,好像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这种质疑的精神贯穿整个教学当中,可能这样的教出来的学生更不好管了,虽然他们也讲尊师,要用敬语(好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都有敬语)但是尊敬不是听话,对于一个人来讲,我可以尊重你,但我可以不尊重你的观点。
不能因为是长者、老师、领导,他们所做所说都是对的,都要服从。
(芷宁写于2009年5月13日)如果是喜欢仿纪录片感觉剧情片的观众,又耐得住两小时密集而聒噪的法语对白,那么影片《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那介于两者之间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转换,所呈现出的即兴风采和个中意味,会让观感别有洞天。
如果是通晓法语的观众,或许更能从那些话痨式的口语台词中,体会到更为精妙的意趣。
而将这部以庞杂对话引领剧情发展的影片翻译过来,似乎工作量不小,只是将片名译为《高中课堂》貌似不妥,虽然这群孩子发育超前,但片中所指年龄在13-15岁间的他们仍处在初中阶段。
近年来很多影人和评委仿佛扎堆儿地倾向于风格纪实、以小见大的影片,如那些某些电影节的宠儿们,这类以虚构见现实,又以真实带动虚设的影片多为小成本制作,其整体呈现如同特意丢掉了光影的其它表现元素,如配乐、音效、色彩处理等等,架构也回归了线性模式,无论从何处切入,主题都不外乎以底层人物的境况来折射当下的社会问题。
法国人此次选取了一个年轻的群体,以这个纷繁而嘈杂的社会微缩样本,来反应法国当下后移民时代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社会具象。
虽然切入点是“小移民”及他们的师生关系,镜头也没扩展到具体的生活领域,只是通过老师弗朗索瓦·马林(原著作者、该片编剧弗朗索瓦·贝戈多饰演)在课堂授课与学生对话,课后与同事们交流沟通,顶多再和学生家长们互动一二,来完成叙事,但依旧窥豹一斑地折射出法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种族隔膜,甚至教育制度问题。
在一次次嘈杂的课堂中,在一回回老师们的集体商讨中,观众可以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自身的思索和对现实的不满,并经由种种忿懑之情诱发出了各种言论。
表面上,他们轻狂傲慢、不守秩序、无视校规、轻慢老师,事实上,这反映出了外来移民子一代对所谓法国身份的一种存疑和尴尬,他们将也这种存疑和尴尬直接表达了出来,例如拿话呛老师,逮着机会就借题发挥,对老师总是拿“Bill”之类的白人名字造句表示强烈的不满。
再如,以喜爱的足球球星和国家队来抒发对自己祖国的爱,当然其观点有失偏颇。
不过,青春期有个不必买账的“特权”,那就是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偏狭,而不必觉得不妥或难为情。
在这样的情形下,班主任马林也常被学生们肆意发挥的个性整得啼笑皆非、焦头烂额、处境尴尬,所幸他比较有耐心,总试图和学生们沟通,如果换做一些吾等司空见惯的老师,早就向捣乱分子丢粉笔头或黑板擦了。
对于学生们做的出色的地方,马林总是不吝惜肯定,哪怕是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学生。
只是,再耐心的人也会被一些张扬到毫无禁忌的言行给逼到死角,马林终于说出了不雅的字词,从而引发了额外的矛盾和争执。
影片借助马林反对将非洲籍学生苏莱曼开除的戏份,流露出编导对教育体制的思虑——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惩戒还是疏导,这是个问题,而且从来都不易权衡。
鉴于惩戒既是消除不和谐因素又是保护所需局面的有力手段,在现实中,很多老师会毫不留情的选择惩戒。
而人类受教育的目的,说得好听是传承文明,实则只是为了将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得以存活。
这也是消弭个性以取得最大相似度和认可度的过程,就像在做最终出品检验时,即便曾经不情愿被修整,但谁都不愿成为不合格次品一样,只是在那个为时不长也不短的叛逆期里,人类还残存着天然的对抗意识,虽然是徒劳的。
该片另一场戏所占时长不多,但颇为精妙有趣地拿捏出了一次跨越族群和文化的互动,映射出的问题也很深刻,这场戏便是班主任和家长的见面会,在马林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父母的对答中,呈现出了一幅幅微妙而点睛的多文化差异的侧写。
其间没有强势的对撞,只有平和的表述,但这样短促而背景不同的对话所能起到的沟通效果却是有限的,如苏莱曼的母亲只懂马里话,需要苏莱曼的哥哥做翻译,显然,母亲眼中的苏莱曼不是学校里的模样。
许是该片源自作者兼编剧兼初做演员的弗朗索瓦·贝戈多本人半自传亲历的缘故,影片具有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和现实感,做过巴黎贫民区一所中学文学老师的贝戈多适时给出了吵闹混杂中的错杂和劳心,当他和学生库芭、埃斯美拉达等人的交流碰壁时,观众能感到身为老师的他的复杂感受。
临近片尾,当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马林让学生们谈各自的学年收获时,他的表情是幸福的,学生们的表情也是愉快的,但当课后,学生们陆续离开之时,一个黑人女生踯躅上前,哀伤地告诉他,她什么也没学到,马林虽极力开解着,但表情中仍闪过一丝意外和失落。
该片场景不多,且多是内景,顶多有几个狭小操场的画面,虽然所能施展的空间有限,但在拍摄时,动用了多机位来记录那些非职业演员的长篇对白和适时反应。
“表现复杂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这是该片导演兼摄影劳伦·康泰(有人译为冈泰,令人想起某药名)的拍片理念,这类题材也是他的偏好。
看毕,感觉《展望》所点评的“电影的重生”有过誉之嫌,而James Bell在《视与听》中的评价却靠谱恰当——“尽管要忍受导演在后半程设计好的情节冲击,惊人的真实和活力四射的课堂场面依然叫我印象深刻。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664264_d.html
所有的冲突和对抗都不是以戏剧性彰显的,但带来的戏剧效果却非常强,以琐碎的真实事件打造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校园课堂,大量的对白一直在用力地倾诉,倾诉到近乎发泄的程度却又不会用力过猛,明明没有多激烈,但心眼一直提起来了。影片的结局堪称经典,直击内心。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在做什么?什么也没学,什么也没做。
老师,我什么都没学到啊!
这帮学生真是一群话痨……
电影总是个善良的叙述者。至少我们可以说,我们即使不是生来就学会了爱你的;我们也不是生来就注定恨你的。
哪有那么多伟大的老师和学生,这才是每个中学每天都会发生的。
正经的对嘎纳无爱了。
失控的课堂,唯恐天下不乱的死孩子,是我也会崩溃的~
作为纪录片不错
会让人想到很多,但就是不喜欢。
法语老师说这是一个发生在ZEP(Zone d''éducation prioritaire)的故事,我发现我和法国初三学生的词汇量差不多。。。
8.9;流畅叙事典范
结尾有点摸不着头脑,是存心的平淡,还是别有深意,或许仅仅是为了不落俗套~有想法但没有冲击,纪律委员会讨论小黑去留时确实让俺纠结~
存有公正之心,但视线怎能不偏颇?摄影机扫射一周,终会自发选择驻留何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资源的分配、权威的证伪、注意力的争夺、社会达尔文的实操。准确区分越肩正反打与单一人物镜头,前者是共享与对抗,后者是教化与判决。
拍摄社区初中小孩的上课都能拍成【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剧本功不可没,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的弊端、移民问题、社会制度、青春期问题、文化冲突大杂烩,每个点的集聚和爆发都充满真实力量。
最后一幕声画分离
话痨片
适合每一个人观看的教育电影,跟老妈看完后讨论了很久
one of a kind, french democracy
@2024-06-03 09:32:50
大闷片,大段法语叽里咕噜的吵杂的对白,中国人还被遣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