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森林吧。
我爸的弟弟,就是我叔,前年在山上开垦了一块地,不作他用,就是种菜。
为了看顾好他的菜地,他每天清晨都爬上山,如果下雨路难走,他就开车从山路上过。
开垦好地花了他快一年的时间,我看到他每次去山上都会带两双鞋,因为泥地总是把鞋弄脏,他不能穿着脏鞋去上班。
有一天我爬山遇到我叔。
远远地,我看到他正在地里除草。
这时候,几个大人带着小孩从菜地边路过,孩子好奇地蹲在菜地边,看着我叔。
叔看到孩子,便拿起刚收好的一捆青菜,递给家长,说:我种的,你们带回去尝尝。
送菜的时候,叔笑眯眯地看着孩子,语气里透着一股憨厚的自豪。
大人们收下菜,对孩子说:快谢谢人家!
孩子说:谢谢农民伯伯!
大人们都笑了:他可不是农民伯伯!
我叔是个小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平日里话不多,他经常摘下眼镜放在桌上,然后闷声抽烟。
他的爸爸,也就是我的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在市子身上,我看到了我叔的影子。
他们都是从乡村来到城市的移民,尽管双手已不需靠高强度的劳作换来食物,但心中却一直对土地怀着强烈的难以割舍的乡愁。
在种菜这一枯燥而又辛苦的劳动里,他们找到了一种踏实感,安心。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土地有着那么深沉的热爱,我爷爷的四个儿子,只有我叔还在种地,以一种业余爱好的方式。
也许,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土地,有的土地在书架,有的土地在球场,有的土地在厨房。
这些土地上,往往只有我们一个人忙碌的身影,天地漠漠,孑然无朋。
每一片土地都需要耕种,但不是每一片土地都会有收成,汗水和泪水流到嘴边,味道只有自己知道。
以前喜欢吃泡面,但到现在已经快2年没吃了,或许是太过矫情,在泡面虚假的饱腹感中,尝出了某种叫孤独的味道,草草的匆忙果腹是一个人的囫囵,却不是饕餮,从此,一吃泡面,就觉得寂寞蚀骨。
有很多人自称吃货,他们也仅仅是爱吃了。
小森林不厌其烦地呈现各种食物的加工烹饪过程,几乎有舌尖上的中国的记录感。
而我在繁琐的庞杂工序里,看到了一个人怎样与孤独相处。
把自己交给一件纯粹的事,只是去做它而不去想为什么做它,也许这样,才更接近平静与快乐吧。
因此小森林绝不同与“舌尖上的日本乡村”,后者,食物是主角,而前者,人是主角。
看小森林是享受的,那种时光静静流走,不去叹息,也不挽留的感觉,很自然,也很自得。
我总开玩笑对朋友说:多年前,我曾有许多个宏伟的理想,最后它们都变成了明天吃什么。
只是满足感,就会幸福啊。
尽管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让市子回到乡村,成为一个耕作的农村少女,但这似乎也不重要了。
许多个日子以后,很多事被冲的很淡很淡,而心中的安稳感却越来越强。
市子是孤独的,但不寂寞。
美食,是最接近幸福的味道吧。
小森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我逃离现实的避难所,但,每个人都有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是像市子一样回到乡村,还是像我叔一样把种地作为爱好,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啊。
如果食物也能成为一种信仰,那么,每个饥肠辘辘的灵魂都可以像孩子们一样嘴馋而虔诚地祷告:要变的好吃哦。
只要有食物,便有温暖感。
在寂寥而萧瑟的冬日,也能让寒冷成为一味重要的调料。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森林和食物,它们无形中成为了我们乡愁的实体。
当我们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落难,便盼望能够回归到那个无忧无虑,纯洁美好的田园牧歌年代。
小森林最美的,是生命的恣意感。
四季交替,顺时而行。
把孤独化为生产力,最后,和一片长满热望的土地一起丰收。
“所有的事,都要看好时机的呀。
”
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转圈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很让人失落。
但是每次都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是原点。
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
从某一个角度看,也许很像是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可其实,多少会偏离上一点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也还好。
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又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
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
作为旅游宣传片是到位的,因为是针对特定(城市)人群的传单,满足了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因此这片子同时又是极度恶心(已不是刻奇)的,小森的自然和出现的美食究竟什么关系?
是小森孕育了片中美食还是小布尔乔亚将一种自我审美强加给了小森?
从做面包开始我就看得有点不适,作秀感太浓和决定回到小森学弟所说的正好相反,片子没有展现农民的机智而恰恰是把小布尔乔亚的小聪明投进了村子。
美食是城里人的美食,而卖点在于“村味”,总归与乡村的原味关系不大。
终究,这是一个性冷淡小布尔乔亚审美的衍生产物。
人际和家庭变成一种空洞的佐料,只是为了赋予食物一种刻意而不得要领的“意涵”空间。
一个人真能处理杂多农务还有闲时搞搞格调?
一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幻想背后血淋淋的“买面粉和意面的钱从何而来呢”“买衣服的钱从何而来呢”“家电钱哪来”“电费维修费哪来”等等豆瓣是个好地方,但豆瓣又有很多毛病,“城里人病”以一种近似anthropomorphism的强势姿态控制着在这里活跃的群体,形成一种极度排外的社群圈,而这个社群的心理深陷于某种符号世界当中,实在性是被严重漠视的。
就好像虚无缥缈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所有,“美”取代了鸡蛋牛奶猪肉青菜等食物本身,以一种形式性的咄咄逼人姿态驱赶了实在的口感、饥饿、买不起标签化消费产品的妥协。
为什么可以这样?
因为小清新们用美丽的画皮包裹了丑恶的资本世界,归园田居变成了一种看似非常简单的选择问题,好像只是一个生活态度的事情,而全然无关你身有几文。
总结一下,有钱人,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关我们穷人鸟事
是一部看完可以会心一笑的电影,如果你也曾背井离乡的漂泊过。
市子折腾了六年时间,只是为了听从自己的心。
近两周的睡前,陆陆续续在B站看完了《小森林》的四季。
一开始的关注点都是在吃的。
原来核桃可以碾碎了煮饭,原来包菜可以用来做面包。
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储备和春天的希望,看她一点点耕种,用自己的汗水收获一餐一饭的喜悦,本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妈妈没有原因的离开,自己对城市生活的逃避,奠定了她的生活有种忧伤、倔强又迷茫的基调。
总觉得她在和什么较着劲。
她虽然有猫,有朋友,有学弟,有邻居,但还是很孤独的样子。
看的时候心里不断在腹诽,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好,但是一个人一直这样下去,真的会心甘?
看到最后的春,当她眼神坚定地跳完一曲神舞。
我才释然了。
她还是决定离开。
而五年后,她又回来,这次不再有五年前的犹豫不决和迷惑不解。
用吉子的话说,她只是想给自己一个重回小森的理由。
她用五年时间做到了,不再有对未来的怀疑和离开城市的遗憾,而且不再是孤单一人。
原来也是个爱跟自己的心较劲的女孩子啊。
好多弹幕说,我想看看她老公长什么样子。
有弹幕回:老公并不是重点。
没错,市子是这样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想要种什么,在哪里生活的人,怎么会选不到一个好人呢,主见虽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但是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只要你是真的对生活留有疑问,那么只要你去找,总会找到答案,不管用多少时间。
在城市生活,不是为了繁华新奇;在村镇生活,不是为了轻松惬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本质上都应该是源于真的喜欢,真的可以置身在一片土地每一天都努力地生长。
不要委屈那片你生活着的土地,如果选择了这里,就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不管什么外界的因素,都不会让你再动摇。
似乎所有的折腾和较劲,无非都是为了看得更通透,而一旦看清楚,那些看似虚度的光阴也都有了意义。
当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也就不会再觉得孤独了吧。
大多数人,二十多岁还在犹疑,也包括我自己。
害怕未来的到来,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一切。
可是就这样看一遍四季,静静地也懂了不能强求。
是哪个季节才结果,就不会提前;是哪个月份开花,就不会有偏移,万物都是这样静静走在自己的时间轨道里,安静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如果也能像看待植物一样看待自己,等着自己的花期和果实,那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了。
来外地生活的第三年,淡然许多,希望以后更加淡然的生活,静待终老。
小森林 冬春篇春天后半部分的一段鸡汤 热腾腾的 还算喜欢也没有说教 就摘录下来了 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01:14:26 冬天一结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下个冬天的食材在小森的生活 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妈妈在信上写道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 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 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 都不再是原点那么 不应该叫 圆圈 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 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 多少会偏离上一点 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 也还好也许 人本身就是 螺旋 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有不同 或上或下或横着延伸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 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 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第一次读这些的时候 不太懂它的意思
有人说这是舌尖上的日本,我是不这样认为的,美食电影是先有美食然后往里面塞故事,很显然这个系列是有一个主线故事然后往里面塞美食的,这个主线不是什么弃子,什么美食,在我看来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就是市子在城市里遭到挫折,不得已回到小森林。
在日复一日劳作中终于选择了她的方式面对人生,看完全篇以后会发现这主线太弱了,弱到不经意都会忽略掉,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多少分支,这么简单的主线都能拍电影,还拍了两部,如果经常看日本电影,常常会看完以后忍不住嘟囔一句,这TM都能拍成电影。
可他就是拍了,而且看完以后很多人都能找到认同感。
很多日本电影就从很简单的一个点切入,甚至都不去铺开这个点,没有跌宕起伏,不去讲大道理,也没有哭哭啼啼,也不去造一个很童话的梦,就一个字,淡,淡到你不去注意时都不知到他全篇讲的是什么,市子最后没有说衣锦还乡,甚至说她男朋友都没有一个特写镜头,都不知道哪个是她男朋友,从逃回到小森林,到最后再努力一下,从开始对母亲的不理解,到最后是很钦佩母亲的,最后的母亲的一封信,第一是说明母亲离去的原因,同时也交代了自己离开小森林的原因,母亲有市子这个累赘,在市子长大后选选择再努力一下,她最终理解了母亲。
而自己没有任何负担却因为在城市遭受一点挫折就选择退缩,别人没手没脚都那么努力,自己有手有脚却不努力,却选择退缩呢???
不仅理解了母亲,同时通过自己的行动,到城市里再努力一把这个就间接的表达了对母亲的钦佩,看完上半部夏秋就能猜到市子肯定会离开小森林再去拼一下的,从上半部的三个点明显的就能看的出来,第一个是和男猪脚一起去放鱼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男猪脚回到小森林是直面自己的人生,而自己是逃回来的第二个是别人种西红柿都是大棚种植,而自己却始终没搭大棚,很明显的感觉出她在外面还有未完成的心愿,第三全篇以春结尾,春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万物复苏,全篇收尾的处理,没有介绍市子走出小森林职业,没有描写市子成功与否,有的只是最后市子跳完舞,气喘吁吁,很努力的去完成一件事,以及最后那双坚定的眼神,成与败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生活,坚定的面对人生
在上大学之前,我过得就是正儿八经的农村生活。
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季等待,我虽不常亲自参与田地里的劳动,但通过父辈们不同季节的不同劳作,自然而然地便知道所有过程。
小时候也参与过收稻谷、收油菜、收花生等田间劳动,非常非常地辛苦。
妈妈也常教育我们姐弟,你们要好好读书,读出去,以后不要像他们一样,在田间劳作吃苦。
尽管如此,但骨子里还是近乎本能地喜欢农村的一切。
看《小森林》时常想起幼时在老家生活的场景。
山里蒸腾的雾气,房子里散不去的湿气,山间的野果,田头的野菜……里面很多山里田间的细节,都很熟悉,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很多往事。
记得大概十一二岁时,母亲要上山砍竹子,用来给黄瓜搭架子。
她带了我和弟弟上山,美名其曰帮忙。
像我这种笨蛋,刀都挥不直,怎么可能帮到忙。
那会儿实在无法理解母亲硬带我们上山的行为。
电影里有一幕让我时隔这么多年后,突然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行为。
电影里市子独自上山捡板栗,听到山间一点动静便惊得马上停下来,生怕遇到老人说的熊。
我老家多山,我父亲年幼时还常发生小孩被山中华南虎叼走的事,关于山里野兽的传说很多。
偏偏那种细竹子,就长在这样的深山里。
母亲带着我们一起,其实不过是为了壮胆。
市子和她的朋友一起挖过一种叫做野葱的野菜,那是老家春天田野间长得最汹涌的野菜,遍地都是。
只是我们没有那么洋派的吃法,小时候面都很少见,何况意面。
老家的主食是米饭,盛行的其他主食也都围绕着米展开。
米粉、米面、糍粑、米糕、发糕……连辣椒都能里面灌些糯米腌起来,发酵后蒸熟了,油煎着吃,带着辣椒独有的发酵酸味和辣味的糯米饭(也是一道菜),非常好吃。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道菜准确的名字。
记得小时候春天时,母亲会挖很多野葱回来,新鲜的炒鸡蛋,有的洗干净晾干铺盐腌起来做野葱咸菜;有的把葱头和叶子分开,叶子切碎了和辣椒碎混在一起,变成一种酱。
葱头则直接放入腌好的剁辣椒酱里,三五天后便可以拿出来吃了,酸酸辣辣,特别下饭。
老家山中还盛产一种山胡椒,母亲也会摘很多回家,和剁辣椒混合下,腌成一坛,保管的好,可以从年头吃到年尾。
这种腌过的山胡椒,吃饭很多,直接拌饭吃很香,炖鱼时来一点跟比酸菜鱼的口感更鲜香,夏天搞一点拌个简单的凉拌菜什么的,又酸又辣又麻的,滋味特别。
春天的笋啊,母亲处理得很粗暴,洗干净晾干了,直接让酸菜坛子里一扔。
隔一阵儿再拿出来,就是好吃的酸笋了。
小时候,母亲总要做很多很多很多的腌菜,总要在春天便开始储备很多很多的吃的。
电影里的市子说,从春天开始就得为冬天做准备了。
还真是没错!
不过,这是电影,从古至今的艺术家们对田园生活始终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现实是,我的母亲拼命储备食物,是因为家里穷。
那会儿,村里人的女人们都是一样的,从春天开始,就开始计算起冬天了。
母亲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才不会种田。
如今的我,早就已经远离农村生活了。
但在看电影时,却觉得难过。
市子说,我回到小森是为了逃避。
曾经,我也想过一样的。
可是,我是不敢回去的。
且不说电影始终是电影,满足一个美好的幻想便好了,就说老家的农村和日本的农村,差距还是挺大的。
像市子那样回到老家独自生活,大概会被当成神经病吧!
一天晚上看上一个季节,四天便把两部电影看完了,电影的故事既简单又相似,每一个季节都由几顿女主角所做的佳肴组成,如同一首首小诗,看起来很治愈。
然而在看似松散的叙事背后,却展现了女主角的成长。
女主角曾经从小森林里走到大城市,由于逃避外界社会,又独自回到了小森林,过起了田园生活,然而她在一次次田间劳动和做菜时,她依旧难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因为她并不是爱家乡才回到小森林,而是因为逃避,于是她再次选择到外面去,去战胜心魔,结尾她再次回到小森林,很显然,她已经战胜了内心的纠结。
如果搁在一年前,这样的电影顶多被我当做美食片,女主角的纠结也会被我认为是故弄玄虚。
可是当你走进社会,体会到“很多人都过着被别人杀了,还在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时,你会对电影里的生活产生向往,但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因此真的去到农村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个现代人始终要过着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左右,被这个社会吞没的麻木生活。
不过,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喜欢那种从一至终的纯粹,从种下种子到端上桌子的佳肴,与大自然打交道是痛快的,它不会欺骗你,唯一的规则就是努力会有收获。
可正如我上面所言,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地偏离它最初的目的,当你突然停下手头的工作时,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是我最为害怕的状态,如同芦苇一样,风往哪里刮,就往哪里倒,可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即使问了,也得不到解答。
没有成就感让日子过得乏味,整个人都变得缺乏生气,沦为混日子也是难免的事。
不过我们的生活不是只有这些,像女主角那样让自己不再纠结,获得内心的平静,让自己控制一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知道自己能做很多,赋予生活一些纯粹的意义,也许是做一顿好吃的晚餐,拍一张好看的照片,写一篇有生趣的文字,不为别的,心情自然就好了起来。
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
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
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
受妈妈(桐島かれん 饰) 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
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
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
在好友纪子(松冈茉优 饰)和裕太(三浦贵大 饰)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
看的过程中,从始至终我都没想过,她会不会孤单。
因为她从来不抱怨,从来不喊累,也从不哭泣,我居然会觉得田间的一切劳作都那么容易。
或许很多人看了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那样的体验可真是小清新。
而事实上,它根本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小清新,虽然它在深山中,有风有花有四季而,她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从来都没有一点轻松。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不用说是那么大一片的稻田,哪怕是田里的西红柿,也要精心培育,才能结出果实。
而她只是在累的时候轻轻喊一句,啊,腰好酸,然后吃自己早晨准备的午饭。
回家一个人看书,准确得猜测外面的虫子叫什么名字。
在田间骑着自行车穿行的她,也从来都不是花裙子,而是平常农民穿的衣物。
但你从未见到一张悲伤的脸。
你看到的,永远是淡淡的坚毅的脸庞。
这是特属于田间劳作的人的神色。
不是一脸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脸高高在上,就只是那样淡淡的,将所有的一切承担起来,然后将一切变得理所当然。
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
想起了同样是农民的家人,无论白天黑夜在田间如何辛苦劳作,回到家的他们,也从未在我面前抱怨任何苦楚和辛劳,甚至连累死了这三个字都未曾听到过。
大概这是只属于农民的沉默。
同样的生活与遭遇,换了另一个人,或许会抱怨会哭泣。
而她,将一切的苦楚辛劳和孤寂,都默默埋藏在心底,不抱怨,不放弃,不寻找,不依靠,将一个人的自律节俭,勤奋朴素,表现地那样的理所当然。
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
很早就看到过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
不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我们看到过很多人,也听到很多人说,每天公司加班忙碌地快死了,回家哪有时间去做什么吃的。
即使做了,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或者就是一副我为这个家付出了最多你们所有人都得来报答我的样子。
而她呢,白天也是那么辛劳的田间工作,回家没有一个人可以听她诉说辛劳,倾吐女生的那些小情绪,却那么认真的对待三餐,不随便应付,在一点一滴的烹饪时光里,你会看到她对食材的悉心照顾,不浪费可以利用的任何一部分。
而对待田间的植物,每当他们没有被大自然照顾好的时候,她也从未埋怨,而是想办法怎样可以种更好。
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整个生活认真朴素的态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而对她来说,每一个日出日落,都值得去悉心照顾。
原来世界上有人跟你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很多电视电影等而影响,在看到她的学弟的时候,我不能免俗的去想他们会不会在一起;在看到她去搬运东西终于力不可支的时候,我又俗套地想她会不会大哭一场,然后周围的村里人跑去安慰,接着这件事传开来,大家议论纷纷。
这也是许多女孩子真实生活的样子。
时时刻刻想要依靠,想要别人给予安全感,马不停蹄的找一个人过日子,从未想过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而你的父母家人也孜孜不倦地告诉你快点找个人。
而这部电影,这个女生,用她淡然而坚强的脸庞告诉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活,也是一种风景。
美,是因为她努力,而且没有抱怨困苦。
电影里问她问小她两届的学弟为什么回到农村:他表弟说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别人杀人方式的人,有人整理过翻译,说其实这句回答的真正意思是:不想过那种别人把饭菜端到你面前了,你还吐槽它多不好吃的生活。
他想过的,也是那种自力更生,不抱怨的独立生活。
从小的时候,我考试考差了,我会偶尔在我爸面前说,真是气死我了。
然后我爸的话我一直记得:气死有什么用?
没有一份职业是轻松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容易的。
而你也可以把日子过成另一种样子。
一种有美感的平凡生活,美,是因为认真努力,以及没有抱怨困苦。
怀着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所有的艰难重担,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
寂静的人生修炼平淡的日常生活,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低调内敛,坚强自律,在寂静中独自修炼。
从食物,穿戴,行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出对生活本身由衷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沉浸其中,珍惜平常人生,爱惜日常生活。
无印良品的设计者曾经说过,大意是生活中的物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它们的方式,以及我们因使用它们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所以,食物本身也并非最重要,由简单朴素的食物传递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浸其中对生活本身的体味和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对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致用心地对待,体现了一个人对平凡的个人生活的珍惜。
然而,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演员歌手,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底层挣扎,一个人都要浸润在日常生活里,都要涉及吃穿住行,都要面对平凡生活的琐碎和辛劳,怎么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味道,是每个人持续一生都要不断精进的修炼,哪怕你每年到N个国家旅行。
只有经过田间的辛劳才能真正品尝出那种食物最深的美味,也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才配得上大自然如此丰盛的回馈。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参照。
她教会我,如何怀着希望,用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的责任,何为珍惜生活,如何在一粥一饭里将日子过得朴素而有味道。
以及如何将努力与平静结合起来,进取的姿态,也可以那么安静而从容。
竟然有这样介于美食节目和清新小故事之间的电影
回避各种现实冲突,基本上就是讲吃和如何为吃做准备。如果这样也能叫【剧情片】的话,对那些精益求精、为构思情节呕心沥血的编剧来说何来公平可言?作为纪录片ok,作为剧情电影一星都嫌多。我看过的故事不是这么讲的...
和夏秋篇一样,安静的生活,淡淡的欢喜。就是有点审美疲劳了。其实四季合成一部电影就好,没必要这么长。
长Vlog?
好美好温暖,看完觉得自己妄为女人,让我哭会……
内容跟上一部相比无甚惊喜,而且“冬春”季节在画面质感上确实也不太适合这种小清新。
在经济发展停滞、阶级完全固化的低欲望日本社会,人人追求的都是生活的小确幸。自给自足远离城市的农耕生活,看起来很美好,可惜只是看起来,我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底层人,完全不羡慕。景色很美,李子柒节目的电影版。
可以说是无聊,也可以说是治愈
不好吃了!什么都炸。而且女主角看久了好难受,长得也太寡淡愁苦了!但隐隐感觉是内谁的菜诶
其实挺无聊的,分数虚高,至少在我看来。就类似于一个美食节目,只不过加了美丽的风景和简单的剧情罢了。
我很喜欢这两部,但是表演太多了倒胃口
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好想看女主上集市卖白菜土豆胡萝卜赚钱的样子!不过她没开餐馆没感悟人生已经甩相似的日本电影一万条街了,也就不细问天天种田烧饭到底哪来的钱交电费这样的问题了。喜欢!歌颂大自然!
接受一切,并且认真对待,才会从心底里享受生活。人生即使回到原点,也不会是单纯的圆圈,而是螺旋。
从种出来的食材,到加工完成的美食,是一个充满控制力的过程,就像我们生活想去掌控的那部分。
最后这个结婚生子也是来的……
比第一部还难看,无病呻吟的味儿越来越重了,日本的农产品是得有多贵才能支撑得起女主这么点地分产出…结尾闺蜜跟学弟在一起了(我要是学弟我也不想选女主),女主也嫁人了,目标是跟闺蜜一起多生娃让学校再开起来,从城里找来的老公也没露正脸,“离家出走”的老妈也没交代原因,爸爸去哪也不知道…莫名其妙。ps.越看越觉得是日本的政治片,宣传农村人回家乡啦,生娃啦,结尾又有传统日本跳大神,要素齐全
日本版舌尖上的中国 没有剧情 就是简单的好看!
果然一个人独居乡下太孤单了,美则美已没有生气。
除了14类美食做法,还加入了更多剧情,比[夏秋篇]更有看头,对独自一人干农活的艰辛也作了不少描写,真实可亲。冬末春初的静谧祥和之景总让我有强烈的带入感,真想飞入荧幕中帮桥本爱分担体力工作。"所有的事,都是要看好时机的啊""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或上或下略有不同"。(8.5/10)
#补遗#真的是太美了,看这两部的时候都会有种心变得软踏踏的感觉,但是又很有弹性,好像有了内在的力量。影片还是有一定想象力的,穿插了一些妈妈的情节,但是不觉得多么触动,还是那种虽然孤单但是有食物为伴而且为了生存下去就要和食物好好相处的劲儿比较打动人。能把农村拍得这样干干净净的美,真是应该学习一下。节奏也可以,虽然慢悠悠但是总是会在适当时机给人一个刺激,让人不禁叫起来!这种调性也是很见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