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这个剧还是不错的。
但是作为上海工人家庭出身的小囡,难免还是要吐几句槽。
第一,这个剧里几乎没有热血奋斗的上海人。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讲,上海不仅有很拼命的普通上海人,甚至还有很拼命的富二代——是啊,看到这种富二代,我也很绝望。
第二,为了让女主不停地换男朋友,各位男友也真是硬伤不断。
初恋男友,只因为女主比他先找到工作就瞬间变脸,然后直接回老家了。
WHAT?!!!
初恋男友你要不要气量这么小?
就算赌气么,也用不着赌自己的前途呀。
其实,编剧在前面铺垫一下初恋男友向往小城生活,或者后续找工作找了很久都没着落,所以才想回老家,也好过这么突然的拗断吧。
上海老师,我一开始以为上海老师会因为女主工作太忙而提出分手,结果万万没想到一个会在教室里“打野战”的男人最后居然会是一个“妈宝”(捂脸)。
上海妈妈反对子女找外地人的是蛮多的。
见面第一顿饭不在家里烧,而是在饭店吃,绝不是因为怕外地女朋友吃不惯上海菜,而是妈妈不想烧。
女主见家长时的穿着和礼品在我看来是满分,要是真像Kate那样一身名牌却只送水果,肯定要被妈妈说败家又不孝。
至于最后的分手费,我只想说,我从来没听说过我们上海人有这种习惯。
程序猿小哥,嗯……这么花的程序猿我还真没见过。
第三,女主实习期的第一份PPT做得也太顺了吧!
虽然做了一个通宵,但是“一稿过”简直就是天才啊!
做过提案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一个PPT要改多少版才能见客户啊!
另外,女主说服纽约海归高管那段也太简单了吧……最后比心女神Scarlet。
要是女神是上海人就更好了(害羞)。
作为一只从业一年的广告狗,我认为《上海女子图鉴》对职场这部分的呈现还是挺用心的!!
当然啦,可能我们公司比较special,真正的广告狗貌似就没有收拾的很妥帖的(大概是经常熬夜的缘故吧)像Scarlet这种精致大气而不缺乏温度的女魔头上司,我也希望有一个!
巧了,我就是那个上班第一天就换工牌的人……这里也太用心了点吧哈哈哈哈哈我的上海囡囡。
(捂脸逃走)
还有我们的日常,提案部分感觉也比较用心,言之有物,没有停留在浮光掠影、营造厉害的样子。
像呆萌提出的“筑巢引凤”的观点其实挺不错的,但是作为大众传媒难免会有些性别歧视的倾向在里面,所以,Harriet修改的引凤筑巢就显得很高明了,因为它更侧重“爱”。
PlanA出岔子了然后另外的同事临时PlanB补上,也是广告公司会出现的状况……
海燕不知道怎么搞定一个已经合作了十几年但是可能会流失的客户,于是找到了闲哥。
果然老江湖,闲哥说道:“创意、活动、服务都是商业的往来,是你们应该做的。
…所有的生意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客户你服务了十年,结果还是公对公的关系,你不觉得自己很失败吗?
”真的真的!!
非常有同感!!!
学到了。
角色化的执行能让社会更有效率,然而这总归是一个人和人的社会,人情往来,是不可不修的功课。
于是海燕就约了李客户的家人一起玩高尔夫球,并深得李太太喜欢。
相信这里,海燕也有了新的成长。
无论客户最后有没有谈下来、和闲哥有没有走到最后,她又成长了,她的职业画卷又打开了一些。
谢谢!!
海燕在成长,看剧的我也在成长。
期待下周更新!!!
预告看到严冰和海燕的激吻,我已经按捺不住了。
(>v<)
我没看过东京女子图鉴和北京女子图鉴,东京的因为国家差异,女子奋斗上进史对我吸引力不是很大,北京又被诟病不少,因为自己本身是上海人感同身受,且上海女子图鉴收获好评更多,每集也才20分钟,我就决定看一下。
看完后的感想就是电视剧果然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对于她所取得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
我觉得一定是有实现可能性的,但可能性有多少?
这个故事带有着成功者的理想光圈。
它描写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上海,带有桃花源的加持,并且让你热血沸腾地想着马上要拼命工作,逆转人生。
我想阐述一下真实在上海打拼的80后人的情况。
假设你是一个外地人,大学本科毕业后在上海顺利找到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你打拼几年后,升职加薪了,日复一日的,你就发现自己奔三了。
这个时候,家里的父母开始催你了,让你快点结婚。
有的人,可能就离开上海回家相亲速速结婚生子了,有的还愿意再扑腾几下,不肯放弃大城市的梦想。
2003年的时候,罗海燕大学毕业,当时的她在面试中很一般。
但有一点,她很真诚。
很多面试官在招新人的时候,最看重的不是这个人当下的能力,而是看她的未来潜力,而这一点就要看她的态度如何,大部分人都不是天才,只要你踏实肯干,必将会为你的努力获得成果。
这当中也有运气的成分在。
2018年38岁她创业成功,房子车子票子男子都有了,人生赢家。
如果把在上海闯荡当成游戏通关,那她已经完美抵达了游戏的终点,在那里挥舞着彩旗笑傲天下了。
其中有一点需要告诫大家。
当年,她可以通过男朋友的2万分手费交房子的首付,如今,哪怕你税后年薪100万也买不起一套中环内还不是最市中心的房子。
关键是你税后还没有100万。
她无疑是被上帝砸中的幸运儿,感情方面:可以男朋友不断,经历了妈宝英语老师,香港商人,模特,只谈利益最大化不谈感情的婚庆公司老板,著名收藏家外,最终找了一个可以听她话按照她的要求“做自由而独立的灵魂”的暖男。
但你不得不感叹她超高的命中率:上个英语培训课,就和老师如胶似漆谈婚论嫁了;跑个步扭到脚就被英雄救美指点人生了;为了广告而找到的小模特,主动献吻献身;去个相亲会就被婚庆老板邂逅马上要求结婚了;著名收藏家从原本的契约感情到最后的明媒正娶要求成为妻子,也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而万年备胎邻居更是不离不弃,她看不起他,他就辞职创业用行动来证明他也是可以给她带来生活的温饱的。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八分钟相亲,流水线般的奇葩男子一轮一轮,让你感受到单身该是多么的快乐。
但这个相亲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并且始终红火的,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长久不休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做出了口碑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独特风景线以外,转轴的八分钟也是单身男女的新型相亲模式。
和剧中一样,在这个平台上,你每一次都可以看很多名男子,然后每个人都要尬聊上八分钟,但往往每个人都有自己异于常人正常思维的点,让你可以大开眼界,不亚于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
剧中的罗海燕也是看了一圈,一张名片也没拿到,反倒是愈发无语了。
她在谈恋爱的时候也像是在通关,每一个都让她的等级更高一筹,获得了层次的提高。
不管是让她摆脱初恋的英语老师,还是指点人生的已婚香港人,抑或是姐弟恋但是让她感受到了年轻的魅力,还有婚庆公司为了结婚而结婚的老板,以及终于可以提升层次成为富太太却发现丢失了自己的自由的上海老克勒,她在万般花丛中不断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伴侣模式。
但在实际生活中,你去看看那些大龄白领女青年,往往每天光彩亮丽地去上班,但灰头土脸地加班到深夜,成为了整幢楼最后亮着的那盏明灯,还要在坐滴滴的时候担心被性骚扰。
不要说约会了,周末可以宅在家补睡眠就很好了,或者和闺蜜一起喝个下午茶,想必就是标配的模式了。
怎么可能想换男朋友就换呢?
现在的社会,连个正常的想要正儿八经的和你谈恋爱的男的都犹如珍稀动物了。
工作上的她也是幸运的不可思议。
一毕业就加入了著名的广告公司,跟着顶级的上次学习,看似较弱的上海女同事,无论在家世背景、工作能力还是谈吐举止上都更胜一筹,但是比起撕逼大战,对方反而和她成为了挚友,还给她指点迷津,后来她跳槽也是受到了前老板的垂涎,度过了事业的低潮,哪怕最后决定创业,也是一举成功、找准客户的痛点立刻拿下业务,然后成为了人生赢家,在外滩边买了房。
金莎扮演的是典型的那种家世良好,嗲嗲的,不愁吃穿,只要打扮好看嫁个好老公就可以的上海女子。
说女人要穿VERA WANG嫁给自己喜欢的人,不需要太拼。
这种情况有吗?
是有的额,也是存在的。
上海有很多打扮精致,引领潮流,出入各大网红场所,为了一顿Brunch场所而要纠结半天的女人们。
但是这种可以作为上海女人的典型吗?
我觉得不可以,还是有很多人过着苦逼的生活,拿着微薄的工资,不知道VERA WANG是何物的。
这里还有一个梗,她在第一家公司面试的时候,对方问她有什么兴趣爱好,她回答听音乐,对方不屑地点评:听音乐算什么爱好,然后就没有录用她,我觉得编辑在这里也是思维马大哈了。
听音乐怎么了?
听音乐不可以算爱好吗?
人家喜欢听音乐的还能和你扯上一大堆关于音乐的知识,或者只是单纯的欣赏音乐来放松有什么不可以呢?
爱好么本来就是自己的个人喜好,并非拿来赚钱的。
有一点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核心,她绝对不会因为爱情而一蹶不振,她有很强的复原能力,爱情可以伤害她,但不会摧毁她。
从她一开始拒绝和男朋友回老家,执意留下来一个人奋斗开始,她就知道只有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才是最重要的。
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成功的渴望。
正如她在毕业时写下的十年后自己的愿望如出一辙。
如今在上海的生活,阶层差异明显,跨越阶层发展可能性微小。
身边很多打拼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女性,在很多年后依然是租着房子,或者索性就离开上海回老家发展。
上海是一个更新换代很快的城市。
一个不小心,你就成为了城市的边缘人。
但也因为它的更迭及时,你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它的节奏之快让你时刻都有危机感。
而那些所谓的励志故事,诸如自己买房,通常首付也是家里资助,真正可以创造传奇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你说不可能太绝对,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奇迹的概率还是在梦境中发生的高。
但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更好,并且,满怀希望地勇敢活下去。
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新浪微博影评团认证。
毒药认证影评人、书评人
第一遍看上海女子图鉴,我比较肤浅的沉迷于李现小哥哥的星星眼里,全程忙着羡慕女主了,初恋就该是那样样子。
本着追忆“初恋梦想”的我,认真二刷了,这次迷住我的,不止是“完美初恋”。
不说音乐,节奏,画面的各种流畅,赏心悦目,惊喜当然是,那么紧凑的剧,剧里每个人物都那么丰满生动完整!
每个角色感觉都可以单拿出再拍一部剧的感觉。
这部剧真的做到“客观的呈现环境,人物,事件”,没有绝对的个人意志在里面。
不再是女主完美的一逼,大家都要害她,她又善良的被每个人拯救。。。。
现实就是,每个人都是人,都有优缺,也会有心底的小恶魔(AB镜头真的很好),给导演加鸡腿!
所有人,都是人了,这个感觉真好!
二刷完期待更新,确定五星好评!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剧里的女性无论是野心勃勃的,还是损人利己的,还是只想一亩三分田的,都是在努力工作生活。
其实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没有那么多硬要砸到你身上的好运,也没有觉得你单纯不做作就爱你要死要活的男一男二男三男n,女生不努力一样会被怼会被淘汰会被轻视会没有工作。
本剧还有一点就是价值观的包容性,你可以是充满野心力争上游,也可以是嫁人相夫教子,甚至对于伴大款这种行为也没有一力打压,因为这就是大城市,什么样的选择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不同的价值观带来不一样的眼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就像女主之前的东北室友,她的层次造成她价值观狭隘,你甚至可以脑补她的背景和未来选择,家中很有可能有兄弟姐妹,努力工作赚的钱不少确很难融入更上层的圈子,早早嫁人在家里做牛做马,但这又有什么不对,一切都是她的选择。
希望以后中国的电视剧能多出现这样类型,女主不是一失恋就要疯疯癫癫,工作生活全不顾,女生们都在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剧,才是真正尊重女性的剧。
知道《北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借鉴的是之前大热的《东京女子图鉴》,可这题目还是怎么看怎么别扭。
《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来自四川,《上海女子图鉴》的女主角是来自安徽的,明显离题了好吗?
而且“图鉴”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显示:提供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的工具书。
简而言之,剧集中的女主角虽然只有一个,但其实是外出打拼的女性大合集。
这样的女主角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存在其鲜明的人物个性。
而“北京”“上海”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地域环境,噱头而已。
这三部剧可以以一部剧名一以概括之:《外来妹》。
糟糕,我貌似暴露年龄了。
共性一,女子。
既然女主角是一个“共性符号”,那么剧集里的男主可不能再合并同类项了,不然拍不长啊。
各种不同类型的“男子”一一登场,请注意,他们不是“个性”上的不同,而是类型上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比如《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各色男嘉宾,有体贴顾家的暖男、霸道无情的冷都男,有矫揉造作的文艺男,有贪玩无用的妈宝男,有纯情幼稚的鲜肉,有错过的初恋,有守候的大叔(这两个甚至类型都看不出来)。
长相参差,类型丰富,绝不重样。
我就纳闷了,女主的口味实在太变幻莫测了,她怎么什么男人都喜欢,今天还特别喜欢吃小龙虾,明天就转去吃蜂蜜柚子茶了。
不论国度,各色菜系,酸甜苦辣,她是绝无偏好啊。
可能吗?
唯一的解释就是女主是一个共性符号而已,她没有自己的个性和个人魅力。
这一点上,《上海女子图鉴》要好很多,最起码能看出女主角“闷骚”的个性。
《北京女子图鉴》要想讲清楚一个内心感悟,用的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画外音一响起,通俗易懂,直白到要死。
而《上海女子图鉴》用的是“内心小剧场”。
比如面对一个渣男,前一个场景是女主角冲上前去一顿暴打和帅气地抢白,可下一秒其实什么都没发生,女主角沉默地离开。
这前后一对比,不仅有趣,还巧妙地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心及其内敛的个性。
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内心小剧场”呢?
我有。
共性二,“贫民窟女孩”的寻梦环游记中国有句俗话:“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人物的动机大多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个女人为什么对优质生活或者对大都市的生活耿耿于怀,总有原因。
我特别不能理解《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
她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也相亲相爱。
她在家乡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友,相处得也挺好。
她没有去过北京,也不在北京读书,唯一和“北京”有点关联的讯息来自于一个在北京也许混得不错的小姐妹的嘴里。
可她偏偏心心念念地要去北京去北京去北京。
若是想去北京玩一趟,这我可以理解。
比如我从小看港剧,然而我爸没钱带我去,我也不敢妄想去香港读书或者生活。
成年之后,用自己的工资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香港,坐着深圳机场的大巴刚一入境,看到小时候电视里熟悉的风景,抑制不住地尖叫。
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感觉自己奋斗多年终于成了TVB的女主角一样。
所以剧中的女主角是为了点题而想去北京吗?
她对这个城市的情结在哪里?
她的欲望真是来得莫名其妙。
还是我漏看了什么?
相比而言,我比较能理解《上海女子图鉴》的女主。
毕竟她大学就考在上海嘛。
上海离她的家乡近,而且上海的大学好,像女主这种优等生考到上海读大学很写实啊。
既然来了就不想走了,何况剧集一开始还给她安排了一个和她在上海共同奋斗的男朋友呢。
她也顺利地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当然后面男友显得自私而小气,见不得她比他好,就更刺激了她想要在上海站稳脚跟的欲望。
合情合理!
“欲望”是动力,但要来得可信可靠,不能不明不白。
否则,承受这个欲望的人物很容易成为不找边际的傻逼。
我就是想不通《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要学历没学历,要能力也很空泛,是如何在首都立足的。
从小公司的前台小妹到大公司的老总再到自媒体老板的意淫史吗?
共性三,奋斗。
讲真《上海女子图鉴》还没出完不提,《北京女子图鉴》共24集,是内地剧集里屈指可数的短剧了,其它剧集动不动就六七十集,看的人心累。
那么,这就说明此剧内容不水,真切动人吗?
未必!
因为这本“图鉴”似乎对外来妹们并不具参考意义。
关于女主奋斗历程的刻画少之又少,《上海女子图鉴》还有一点“加班”和“宫斗”的戏码,《北京女子图鉴》干脆没有,一晃眼,“一年就过去了”,她就轻飘飘地从“菜鸟”越级到“老鸟”了。
此处黑人问号。
她怎么奋斗的?
怎么成长的?
不提!
呈现最多的反而是流水般的“男盆友”,这样的剧集当然拍不长,按照其四五集一个“男友”的频率,要拍到七十集的话,要换将近二十个男朋友。
是要拍成《复仇者联盟3》吗?
这也太浮夸了,编剧自己都不好意思吧。
不过,内容虽然单一,但依然还有些可取之处。
比如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
编剧抛出了一个问题:房产证写谁的名字?
《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和丈夫一同买房,首付是公公出,房贷是夫妻俩还,但实际上是女主一人还,因为她丈夫的收入只够自己玩自己花。
可婆婆提出房产证上必须写上公公、丈夫和她三个人的名字。
从公平性上来看,她不同意。
于是有了矛盾,她充满委屈,婆婆说她算计。
此时,荧幕外的我当然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讨厌她咄咄逼人的婆婆,讨厌她没主意没本事没用的老公,鄙视这段苟延残喘的婚姻。
而到下一部《上海女子图鉴》的时候,这个问题又从相反的角度被提了出来。
女主和未婚夫要结婚,未婚夫和她冷静地分析要如何买房,如何处理两人的财产,如何公平地分配。
感觉没占她任何便宜啊,可女主还是觉得别扭,觉得对方还没结婚就惦记着自己的钱了,于是当然是分手收场。
哎,不论如何,“爱情”和“婚姻”终究是不一样的。
当你想到要考虑财产的公平分配时,“爱情”就已经抽离了。
剩下的是什么呢?
是“过日子”而已,或者是你寻寻觅觅的盘算和奢望。
这么一想,这两个故事里的女主实际上拥有社会上很多女性的共性,哪里仅仅外来妹而已呢。
那些不敢出去闯荡的女孩也可以看看,你未选择的那条路是多么的迷人,或者无力。
图文并茂请戳:
最新18集揭示了斯嘉丽和罗海燕出身一模一样:没有英文名字,不会英语,被众人欺负冷对待,也认识了好闺蜜:凌太太(又是嫁入豪门的kate)。
最终功成名就,然而最终抛弃了富男友,选择了助理小奶狗,是不是也意味着大结局海燕会选择程序员小哥?
————看完大结局,罗海燕真的选择了小哥哥。
但是大结局的那种小哥哥意外功成名就,从此和罗海燕过着偶像剧中的那种人生赢家的画面,真的很不接地气呀~~~美丽的分隔线~~~斯嘉丽作为一个好上司的原因有:按照出场顺序来:与女主初次见面,为让出电梯位置的女主说谢谢。
在公司见到女主,还记得当时的帮忙,主动询问是否要帮忙。
1⃣维护内部:心机实习生陷害手下人,霸气查监控,让心机实习生出局。
2⃣调解内部矛盾:知道手下2个实习生对彼此有意见,特意出任务让对方化解误会,了解彼此长处。
3⃣知人善用:让关于思路的罗海燕写ppt,让英文溜溜的kate英文演讲。
4⃣鼓士气:女主无意中解决了公司项目的大难题,当众夸奖,无意中会鼓励所有人。
这个6.5分,个人觉得有失公平很多人来打3星,看了不超过7集吧,如果耐心把20集都看完,你可能会看出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是的,我看完了。
我感觉比《北京女子图鉴》好多了,甚至不输给《东京女子图鉴》,昨天优酷vip看完了结局,我还花了29块7毛钱买了电子书准备再看一遍。
有人说女主面瘫没有演技,苛刻了点。
我觉得她演的不错,在国内同等级电视剧里,算好的。
从学生到社会人,从前期青涩、工作中唯唯诺诺,有时装傻充楞,到中期工作中出了一些成绩,有了自信和底气甚至开始咄咄逼人、自我膨胀,和陆曼妮吵架说“和你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讲的”,再到被闲太太云淡风轻一巴掌扇回原型,后来知道一切还是要靠自己,经过徘徊和磨砺,到后期真正从容大气。
她把这些细微的变化都体现出来了,我能看到一个女人,在岁月的洗礼下越活越舒展,越活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姿态优美的去争取,堪称真正的大女主。
海燕是个脑子清楚的角色,她没有和工作中的伙伴产生情感纠纷,她从每段感情中都汲取了对她有用的养分,陈晓伟是温暖的陪伴,杨呈远是走进上海的门槛,闲哥是经验和提点,打开了她对物质生活的眼界,严冰是鲜活的肉体、她逆袭的资本,白强是一声警告,让她寻找爱情的同时不放下警惕,林立是充满诱惑的毒苹果,但她没有吃。
15年的时间,海燕得到了时间的厚礼,比金钱、房子、爱情更重要的东西——她的成长。
而且我看到的,不仅是罗海燕的故事,更是上海的故事“六年前我来过这个屋顶,当时是一位香港的富商带我来的,那时的夜景还没有这么美,我和他之间的差距,就像上海和香港的差距。
”“您看到面前这条江了吗?
它是中国最大的出海口,背靠的国家拥有十四亿人口,而且大多数的人都面临着消费升级,如果您能打开这个市场,满足他们的需求,您将是第一位有着落地经验的海外市场总监,我想这一份履历,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值得让您骄傲吧。
”结局一集中罗海燕的这席话甚至让我感受到了创作团队的宽广格局,他们想描绘出的不仅仅是罗海燕一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一个古老城市敞开胸襟接纳新生力量的记录史。
无数人在这座城市成长,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的力量也让城市不断繁荣。
个人命运和城市的命运紧紧相连,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如果只把这部剧当做海燕的情感八卦来看,是辜负了创作团队的诚意和作品。
当然happyending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不够高级,还是和了稀泥。
仔细想想,有什么区别呢,海燕已经打怪通关获得成长了,她自己已经足够强大,张天皓即使不是她的恋人,也是她的朋友,是理解她内心世界的知己,有没有恋人,有没有狗,对她来讲有什么所谓?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北京女子图鉴》让我失望,戚薇饰演的陈可靠男性上位,还丧心病狂地把LV包包设置为电脑桌面......直觉告诉我,《上海女子图鉴》不会这么土这么low。
当看到王真儿饰演的罗海燕穿着一身玫红色精致套装,手扶在楼梯上,回眸,脸上有欲望满足后的慵懒和疲惫,我瞬间喜欢上了这部《上海女子图鉴》。
我心目中真正的成功女性,她们不会有《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那样急切的眼神和强烈的情绪波动。
她们看起来像一汪水,静而深。
而《上海女子图鉴》比《北京女子图鉴》精致、高级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主角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前者细腻而全面地呈现了主角的心路历程。
罗海燕这个角色很有魅力,她比陈可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坚定地去实现它。
在感情上,她先后遇到过两个致命诱惑,大学男友的“跟我回老家,我养你”和英语培训班老师的“嫁入上海家庭,从此洗手做羹汤”。
对他们的擅自决定,罗海燕的第一反应是“不受尊重”,接下来她才考虑他们对她“回归家庭”的要求。
时代变迁至今,男人们对于女人的定义依然停留在“只有在家庭中,女人才能实现最大价值”的阶段。
殊不知自我意识觉醒如罗海燕,早就跳出了这个阶段。
面对大学男友的“跟我回家,我养你”,罗海燕还会作一番犹豫,但到了英语培训班老师的“从此洗手做羹汤”,罗海燕则完全把这句话当做了耳边风。
她渴望婚姻,但她更渴望独立。
这一点,越过《东京女子图鉴》,远超《北京女子图鉴》。
罗海燕从来没有寄希望于有男人能带她住进高级街区,更没有用婚姻买一个本地人的身份。
罗海燕的每一次升级,都是自己迈的脚步。
婚姻从来都不是她的阶梯,它只是她的暖水袋。
当婚姻阻碍了她独立的脚步,她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它。
比如英语培训班老师,想用家庭圈禁她。
又比如,罗海燕成就了恋人严冰,严冰却背叛了她,在分离关头,她想的不是第一时间挽回,而是更改广告标题以配合严冰的宣传。
这又一次充分证明了她有多爱自己的“独立”。
而独立之路最艰辛之处,不是加班,是每次分手的内心戏。
最心酸的是,当罗海燕醒悟自己的恋人原来是个十足的“妈宝男”,未分手就去相亲,她的内心戏狂飙,恨不得好好教训他一顿。
但最终,她理智地拿起了分手费,用它付了心心念念的楼盘的首付。
因为现实面前容不得她傲娇,也因为她太了解自己,如果耍一通威风弃分手费而去,出了门她就会后悔。
只有提得起放得下的女人才能成为大都市中最后的赢家。
这样的罗海燕,值得更高级的男人来爱,像风和空气一样包裹着她,让她自由舒展,而不是圈禁她,防备她比自己强。
女性独立的话题从来都没有冷却过,而关于女性如何独立的讨论更是多彩多样。
当年红极一时的日剧《昼颜》,毫无经济能力或经济能力薄弱的主妇们像一只只被圈进的金丝雀,即使奋起反抗也显得空洞无力。
今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普通女人》,又将人格独立搬上银幕。
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都值得每个女人花毕生去追求。
男人的极大幸运,恰恰是他从出生开始便被要求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独立之路,但这也是最可靠的一条路。
而女人的不幸,则在于她从不被要求奋发向上,甚至被鼓励享乐,当她发觉自己被美好幻想愚弄时,她已无力量反抗......《上海女子图鉴》在这一点上的讲述最为彻底,但我有一个遗憾,独立自强如罗海燕,竟也如此渴望婚姻,甚至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这是否是一个BUG呢?
毕竟生活中这样的女子,早已如同飞越山川的鸟儿,怎会如此痴迷这一亩三分地呢?
最近状态泪崩刷了超多剧超多电影。
现在整理一下。
不过我想,以后应该没有什么时间刷剧刷电影了吧。
其实有时候我也挺佩服我自己的,刷剧也能刷出鸡血和正能量来,刷剧也能刷出新高度!
也证明我太TM顽强不屈!
老天不让我死,所以我一定不会放弃自己,never give up。
说实话上海女子图鉴要比北京女子图鉴影响我的更深,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骨子里面是希望靠别人成功的,但是上海女子图鉴的女主恰恰相反,她才是真的想靠自己成为上海那百分之十的成功精英,而且她也真的做到了。
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罗海燕最后一集对天皓说的那段话:我只是比较享受现在创业的过程,就好像我们两个一起打游戏,不作弊,一关又一关。
如果我想要让我的创业变的很简单的话,我还有很多机会。
所以,没有难度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只是我还有很多事情我都还没有做。
很多目标都没有完成。
我希望我们两个是自由而独立的灵魂。
3.5 每集時長合理 前18集劇情緊湊 整體製作值得肯定 配樂相當不錯 但還是擺脫不了爛尾命運 後兩集節奏明顯拖慢 感覺為了湊時長 勵志女主非常規意義上的美女但屬耐看型兒 遺憾劉孜僵硬臉 最討厭女主老媽扮演者 神煩!
假!本以为上海版会更有共鸣,也是广告公司AE。但编剧完全没社会经验啊…台词生硬尴尬。全都说离职就离职,小城市就只卖一个牌子洗面奶。男主全都老色鬼,没确认关系就直接吻上+啪啪啪...整部剧情的节奏也不好,广告多,玛丽苏。还没北京的好看。槽点太多了
现在很流行“女子图鉴”吗?不知道这是什么梗。不过故事还行,看着不尴尬!
纯粹的恋爱史,缺乏一定的奋斗过程
我是魔都女子,我为消消乐代言。只要奋斗,便要她有收获,有失落,便有抱负,编剧待女主角不薄。李程彬挺有意思
南京女子图鉴了解一下,是不是会甩的一笔雕凿
真的是很喜欢这种题材的剧。
国产励志都市情感剧里最好看的。让人刷新很多观,现实。最后一集女主和海外市场总监的对话连oba都说不错,可以学学,投其所好话说的漂亮。2024.7.29 二刷完
还可以吧。
我妈在看,陪她看了两集
现实不等于真实,前八集根本就不能算故事,只不过是最最乏味的普通白领过的最最按部就班的人生白描。女主演技真的不行,对比起来戚薇完全是人美时髦演技好。真的,永远永远永远不要让女主角说出“你们怎么可以在别人背后说人坏话呢?”这样的台词,没有人会因此觉得她好善良好可爱的……
比北京女子图鉴要好,但女主还是有点太白莲花套路了。不如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的性格那么立体。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拉了一票日本制作过来的结果就是甩了北京女子图鉴好几条街。王真儿挺适合这个角色的
啊,我的上层社会梦
从剧作到表演,从导演功力到打光美术,包括对上海的拍摄,真的比北京女子图鉴好看太多。
比北京好。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孩纸,这部剧还是给了我一些些的警醒,希望我能够在职业生涯上有一个好的发展吧
白完女子图鉴吧
世上就没有多少相对完美的男人,有活力的太年轻,有阅历的可能是油腻大叔,有趣又好看的可能是个Gay,靠谱多金的又刻板无趣,懂得体贴女人的可能是孩子他爸……人心叵测,权衡利弊,爱情也是一场博弈。新时代女性女性想要独立自主,想要收获美好的爱情,很难。得到爱是一种运气,也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