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致梵高的爱,情迷梵高(港),梵谷:星夜之谜(台),探索梵高的生与死,挚爱梵高,La passion Van Gogh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罗伯特·古拉奇克,埃莉诺·汤姆林森,杰罗姆·弗林,西尔莎·罗南,海伦·麦克洛瑞,克里斯·奥多德,约翰·塞森斯,艾丹·特纳,詹姆斯·格林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波兰语言:英语年份:2017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照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4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6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7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8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19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剧照 NO.20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情介绍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画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原梵高的艺术人生,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抽丝剥茧地发现隐藏了一个半世纪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婚词离曲第三季姐姐妹妹切卡戈相亲读书俱乐部闺蜜心窍不敢说爱你美容店格温最佳卡司圣诞寻伴第一季福二代科学未解之谜我的鲛人弟弟异变者栗子vs.小林:没吃完的牛肉拉各斯黑帮战神事件大卫的情人匪医诺克天使的幸福反转时空爱上你大唐情史绝命休息站男人如衣服远离钢铁城浪客剑心明治剑客浪漫谭新推销员之死404不存在的国落王的男人空之音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长篇影评

 1 ) 《至爱梵高》:谁能解开星空的谜语?

在传记电影,或是在动画电影中,有这么特殊的一部电影,先用真人拍摄一遍,再请全世界一百多位艺术家,对着真人拍摄的版本一帧一帧地画一遍。

它就是《至爱梵高》。

这么夸张的工作量也塑造了《至爱梵高》独一无二的视觉表达,每一帧都像梵高亲手的手笔一样,有着运动的线条和冲击的颜色,绚丽、热烈又丰满。

Vincent的艺术表达太独特了,我们常常会怀疑他的眼睛是不是迥异于常人,他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我想这些,在电影中就能理解一二。

Vincent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里说:【One may have a blazing hearth in one’s souland yet no one ever came to sit by it.Passers-by see only a wisp of smoke from the chimneyand go on their way.I dream of painting and then I paint my dream.】【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至爱梵高》展现的就是这样恍惚的烟影。

初看名字,都会以为这部电影会是以Vincent为主角的传记。

但看下来,它虽然处处都在讲Vincent,但又处处不在讲,Vincent甚至不是一个主角。

它的视角都是Vincent周围的人,老信使、咖啡店老板娘、船夫、小姐、医生……线索人物是老信使的儿子,他发现了一封Vincent写给弟弟但并未寄出的信,便拜托自己的儿子替自己送出这封信,我们也就跟随他的视角,开始揭开这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有高贵的,有贫贱的,他们对于梵高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不断矛盾的信息,不断中断的线索,不断受到的阻碍,一切又像是团团迷雾,将真相包起,将曾经的故事尘封,而不断解锁的过程,却又在冥冥间将其他被忽略的部分锁上了。

曾经以为梵高生前就单纯得同印象里的一样,籍籍无名,甚至连死也无法泛出波澜。

但是我只对了一半。

尽管他是一个那么渺小的人,尽管他是一个那么与世界隔离的人,在众人真真假假的话语中,又支起了一个人物。

每个提起他的人总是那么情绪饱满,不管是同情、褒奖还是诋毁,他都像是一个活在了他人心中的灵魂。

他就像【向日葵】那样,有着生命最为原始的热烈和冲动。

但是孤独与不被理解,又一点一点将他蚕食,他的生命逐渐衰弱,最后变得不安、忧郁,就像他最后一幅画作:【乌鸦群飞的麦田】。

电影中有一句话:【你能明白他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但看完了电影,我却更加相信,就算真相被遮上了阴霾,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片明亮的星空,总会有人透过云雾看见。

毕竟,曾经那么渺小的一个人,他的死也曾博得好多与他无亲无故人的泪水,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弦无法复位。

甚至于原本厌恶他的人,在不断寻找追逐他的足迹的时候,也触发了对这样一个人的感怀。

他可能是一个疯子,却又疯狂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这个看似没人爱他的世界。

Loving Vincent.

 2 ) 2018 @ ICA 導演問答

在香港时遗憾错过了上映时间,三个月后電影竟在ICA上映,而且连着问答环节。

除了导演Hugh Welchman,主演Douglas Booth和制片人Ivan Mactaggart也来到了现场做开场白。

其实下午在美术馆Cafe,导演一直坐在我对面,可惜我脸盲没认出来。

这就是伦敦的好。

简单总结一下导演问答环节:Q:制作电影的油画会不会出售?

A:虽然我们一共画了近6万幅油画,但是大部分是在上一帧画作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最后留下的只是每个场景的最后一个画面,大概1千幅。

而且我们一边制作,一边在网上卖画,来补贴制作费用。

现在剩余的画作有500幅,将在波兰、中国、韩国、美国进行巡展。

Q:制作一分钟画面需要多长时间?

A:我们还是用秒来计算吧。

平均来看,制作一秒钟的片段,需要3天。

开场画面更为复杂,每制作一秒钟,需要两个星期。

Q:情节设计是否参考《梵高传》?

A:我们没有参考《梵高传》,因为大部分的传记都把梵高写成一个疯子,而我们从他的信件和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并不是这样。

我们爱梵高是因为他是一个对周围充满爱与激情的人。

所以我们主要参考的是梵高博物馆研究员给出的阅读清单和梵高的信件。

Q:如果没有经费限制,会有怎样的改进?

A:我们下一步打算根据戈雅的画改编一部惊悚片。

这就是画作电影的好处 —— 完全成人向,题材上不需要考虑孩子。

但是就算经费充足,我们也会和这部一样,把经费控制在5百万美元左右。

 3 ) as beautiful as you(新增画作汇总)

2015年是梵·高忌辰125周年。

波兰画家、导演Dorota Kobiela想要借此致敬这位天才画家。

他和奥斯卡获奖制片人hugh welchman一起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次众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顺便插一句,kickstarter可以说是美国众筹网站的鼻祖了,很多项目都是在这个平台上筹资成功的。

《Loving Vincent》这部致敬梵高的动画电影是史上第一部全手绘油画长片,由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波兰制作团队Breakthru Films打造。

工作室在全球招募油画家,入选者经过三周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后,即加入团队开始创作。

这百余名油画家在波兰北部名城格但斯克的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创作出56800幅油画,再将这些画作制成电影。

整个创作过程基于PAWS系统,包括借助定格动画制作软件来辅助手绘。

完成绘制过程的画家们来自15个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波兰。

波兰的艺术教育系统非常成熟,据说学习艺术的人从很年幼就开始接受某一细分门类的艺术教育。

还有一部分画家来自乌克兰,其他的就来自各大洲的不同国家。

这些画家里面最年轻的是21岁,最年长的有63岁,他们中很多人基本都有艺术学位或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也有少数属于非科班出身。

本片还请来了多位演员,先由真人演员在绿幕上拍摄从而制成动画,再由画家们根据这些动画进行绘制。

过程相当复杂。

场记板 至于本片的情节,则是根据梵高留下的800多封信件来还原这位传奇画家的一生。

这800封信,大多是梵高给弟弟提奥寄出的。

提奥是他的弟弟,也是他的伙伴与知己,更是他在绘画上的坚定的资助者。

在两兄弟的书信往来中,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就是“钱”。

现存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书信手稿 提奥是一名小画商,并不是十分富裕。

梵高每次都带着愧疚和纠结给弟弟写信。

梵高给弟弟的信,经人总结,基本上是这种套路:先讲自己怎样花钱和节省,然后还不断地做出保证,决不会轻易糟蹋弟弟一分一毫的血汗钱。

如果迪奥寄给他的钱迟了,他就会喋喋不休诉说自己的窘境。

虽然穷途末路,但梵高依旧踌躇满志,他向弟弟承诺,尽管他暂时还没有成功,尽管眼下他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他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当梵高画作的价格远远超出200法郎的时候,梵高和提奥已经看不见这一切了。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麦田中举枪自尽,两天后不治身亡,死在弟弟的怀里。

《麦田群鸦》(据说是梵高最后的作品,还有一说认为他最后一幅作品是《树根》)

树根 在梵高死前,写了两封信给弟弟,一封寄出,一封带在自己身上。

寄出的那一封和以往的信内容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他随身携带的、沾满了自己血迹的信上,他一反常态,竟没有再提到有关钱的事。

下面是这封信的一部分。

“我亲爱的兄弟: 谢谢你的信和一起寄来的50法郎。

 有很多事情想对你说,但是又觉得没有用处。

我希望你面对的是那些体面的绅士。

我自己经历过幸福和悲伤,因而你如何看待我对你家庭的影响,我想我并不在意。

不过我颇为赞同你所说:在位于四楼上的公寓里抚养孩子,对你和左是件可怕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还要对不太重要的事情浪费口舌呢?

据我看,在我们有机会对情况加以更恰当的讨论之前,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别的画家无论他们怎么想,总是本能的与艺术品经营的实际事物保持距离。

是呀,真理在于,我们只能让我们的作品说话。

然而,我亲爱的兄弟,有一件事我经常对你讲起,我现在要再次对你说,这番话出自一个竭尽全力想要把事情尽可能做好的头脑,出自只有这样的头脑才能体现的真诚—我要在一次对你说:我会永远把你看做一个不同一般的画商,以我的工作为中介,你对一些作品的诞生出了力,而这些作品经得起风暴的考验。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这是我在一个相对的危急关头不得不向你说起的全部或至少主要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关头,在经营死去作品的画商和经营活着的艺术家作品的画商之间,事情正是十分紧张。

哦,我自己的作品,我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我自己的作品,我的理智为此已经跨掉了一半——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不在我所说的画商之列,我想,你仍然可以坚持你的立场,带着仁慈的心去行动,但那又怎么样呢?

” 弟弟提奥在6个月后随他一生所崇拜的哥哥而去。

他们并排葬在了法国的奥维尔。

这是梵高37年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驿站。

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

他在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蜚声世界。

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

邦格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她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在亚尔的红葡萄园 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真实的油画,而每一幅油画,都是由画家根据梵高的120多幅原画来复刻并再创作。

梵高在世时曾说:“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他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获得了艺术界的无上殊荣。

如今,100多位画家带着全世界对他的爱戴,画出了他的一生。

本片的片头,包括演职人员表,都是以一块虚拟的油画布为载体而展现的,每一个制作人员的名字都被涂抹在画面上。

最终画面转变为梵高的《星空》。

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

《星空》是梵高在割下自己的耳朵后进入阿尔勒的精神病院期间创作。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与《星空》中类似的暗色的柏树。

比如《柏树与星空》。

梵高曾经创作过不止一副关于柏树的画作。

其中的柏树永远保持着梦幻一般的曲度,绿色的火焰一般冲向天空。

故事的开始,是两个男人在发生肢体冲突。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梵高的画作。

穿黄色外套的男主角形象是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鲁林的儿子阿尔芒鲁林。

而前来问询的军官、酒馆里的女子,也是根据梵高作品中的形象进行绘制的。

梵高为阿尔芒画像时,阿尔芒只有16岁,还是一名铁匠学徒,后来他去了突尼斯服役。

与男主角阿尔芒冲突的这一位军人的原型,是梵高的系列作品“轻步兵”。

而军官的原型则是梵高的朋友米勒中尉——一位朱阿夫兵营中的军官。

米勒中尉是一位警官的儿子,在梵高绘制他的画像时,他刚刚从印度归来,在法国南部养病。

米勒中尉在二战期间死在了巴黎。

男主角与警官在一间台球厅开展了对话。

而这间台球厅也是根据梵高1888年的作品《夜间室内咖啡座》绘制的。

这幅右下角有着梵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

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

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这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

据说,这家咖啡馆位于Form广场,是梵高经常光顾的咖啡馆。

画完这幅作品的两个月之后,梵高搬进了黄房子。

接下来,影片中出现了梵高割下自己耳朵的场景。

关于梵高为什么割下自己的耳朵,史学界众说纷纭。

在两年前的2015年7月29日,一则爆炸性新闻轰动艺术界:考古学家在法国阿尔勒地区发现一只耳廓骨,这只耳廓骨极有可能就是梵高割下的左耳。

经过骨骼结构调查与初步分析后得知,这只左耳属于一位30至40岁的白人男性。

而当时的梵高正是在其35岁时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根据当地资料,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仅有4起与割下耳朵有关的案件,且这4只被割下的耳朵均已被找到。

因此,尽管还没有进行DNA配对检测,考古学家们仍然确认这只耳朵应属于这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

在被发现的耳廓骨附近,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与梵高自画像中尺寸相符的烟斗,和一只梵高的画笔,烟斗中还塞满了梵高最喜爱的烟草。

1888年12月23日,在梵高经历了与高更持续不断地争吵后,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然而当时具体的情况却始终不为大众所知。

也许从这最新的考古发现中,学者们能够挖掘出这段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

梵高的后人们对于梵高左耳的发现表示欣慰。

在经过最后的检查之后,梵高的左耳将被送回奥维尔镇,与梵高的遗体合葬于一处。

片中割去耳朵的梵高在沙发上痛苦地呻吟。

好朋友约瑟夫鲁林赶来帮助。

梵高的房间应该是取材于“阿尔的卧室”系列。

这也是梵高为黄房子所绘制的唯一内景——不是画室,而是自己的卧室。

梵高这位邮差朋友约瑟夫鲁林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作当中。

梵高与鲁林一家非常亲密,除了约瑟夫与阿尔芒,梵高还曾经为鲁林夫人与小儿子画像。

在这段剧情中,似乎可以隐约看出梵高与高更的争执。

梵高恳求高更留在“黄房子”里,然而高更不为所动。

该情节曾经在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当中出现,不同的是毛姆把梵高改为一位女性形象。

影片中出现了这座“黄房子”,它脱胎于梵高的原画作。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

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

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

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

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

""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

"他在此地居住直到1889年4月。

约瑟夫与阿尔芒在咖啡馆对坐长谈,最终决定去探寻梵高的死。

这幅《露天咖啡馆》与上面提到的室内咖啡馆绘制于1888年同一时期,梵高曾说,自己热爱画夜晚的场景。

在两人一番长谈之后,他们决定“寻找梵高”。

影片主题就此展开。

从影片的第13分钟起,梵高的画作一副接一副,缓缓浮现。

先是1887年的“阿尼埃尔之桥”。

这座桥位于塞纳河上。

梵高不吝自己对于塞纳河的热情,曾经无数次地描绘塞纳河的场景。

就连图中这座桥也曾经被梵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

继而是“克里奇大道”、“风车小镇”、“蒙特马的小坡路”、“蒙特马街道上的铁轨”“在观景台俯瞰蒙特马”、“巴黎屋顶景观”。

其中,梵高和提奥同住的公寓就在克里齐大道附近,铃鼓咖啡屋也位于克里齐大道的62号。

在蒙马特,梵高创作了9幅关于风车的画作,“风车小镇”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窄幅的是电影画面截图,为了直观对比贴上去的,并非原作。

不容易对比的几张我没有截图,大家可以去看电影中的动态图像,在第14分钟。

场景非常优美。

阿尔芒见到了唐吉老爹。

唐吉老爹是一位蒙马特画店老板,性格亲切温和。

塞尚、高更等人也时常出没于唐吉老爹的店中。

他曾经在梵高生前给予他帮助,是他的好友。

梵高曾经为他创作过多幅画像。

可以看到梵高的这幅画像四周出现了很多日本画的形象。

这是梵高对浮世绘作品的临摹。

在另一幅唐吉老爹的画像中,梵高也同样在画的背景上临摹了许多日本作品。

右上是广重的《名胜江户白景》,右下是英泉的《花魁图》,中央是北斋的《红富士》,左上是广重的《飞鸟山暮雪》,左中是丰国的《歌舞伎演员图》。

电影中选取的应该就是这一幅肖像。

阿尔芒在一次长谈后结束了行程。

他乘坐交通工具离开。

此时出现了梵高的“火车车厢”与“马车和远处的火车”。

美轮美奂,令人动容。

阿尔芒来到了寻找梵高的下一站。

在这里,更多梵高笔下的人物出现了。

弹钢琴的女孩,白衣女孩,还有小旅馆的少东家。

这位弹琴的女孩,叫做玛格丽特加歇。

她是加歇医生的女儿。

这幅画本来是三张竖长的画作连在一起,其余两幅是玛格丽特后侧影的草图。

有传闻说梵高对玛格丽特有暧昧的情愫,不知是真是假。

电影中,这位白衣女子是加歇家的管家。

其原型是梵高的“白衣女子”。

下面这位旅馆少东家,叫做艾德林拉武,在梵高作画时年仅12岁。

据说,梵高死后,小姑娘将自己的画像卖给一位路过的美国商人,得到了40法郎。

梵高还曾经为玛格丽特加歇创作过“花园中的玛格丽特”。

“瓦兹河畔游艇”、“瓦兹教堂”、“黄昏景观”,随着阿尔芒的足迹,梵高画中的景象纷纷苏醒。

“母牛”、“喝酒者”等画作,也在阿尔芒的这次旅途之中复活。

阿尔芒与姑娘们进行了谈话。

他感觉自己离梵高越来越近。

夜晚,他在梦中见到了梵高。

梵高对他远远地回过头来,表情迷茫而悲戚。

阿尔芒醒了。

他在梵高曾经无比接近的白房子里惊醒。

他去了麦田。

麦田,梵高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站。

他在这里对着自己开了一枪。

这是被世界所牢记的一枪。

阿尔芒搬起椅子,坐在麦田中央。

他一遍一遍想象、模仿,梵高是怎么样倒在这片金黄色里。

椅子,又是椅子,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意向。

梵高曾经兴致勃勃地搬着椅子进入黄房子,最后却无奈地离开了那个地方。

他曾经满怀热情地创作了一幅“高更的椅子”,那把椅子又承担了多少纠结的情感?

梵高去世后多年,高更也公布了一幅自己创作的“梵高的椅子”。

可惜梵高无缘得见。

阿尔芒在许多人的语言里寻找梵高。

他遇见了劳作的老者,遇见了独眼警察,遇见了疯子与喝酒者,遇见了椅子上的医生。

他感觉自己越发接近梵高。

他回到了那片永恒的麦田,椅子已经翻倒在地。

阿尔芒朝着麦田扔出一截树枝,乌鸦猛地惊起,扑剌剌飞了一片。

就像梵高朝着自己开枪的那一瞬间。

阿尔芒最终见到了加歇医生。

加歇医生告诉了他剩下的故事。

这位加歇医生,不仅仅是一位精神病专家,还是一位业余画家。

他是印象主义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梵高最后的陪伴者。

梵高曾经评论加歇医生:“他病得比我还严重。

就这样,阿尔芒结束了这次旅程。

他坐上了回程的马车。

他经过寇迪威尔的茅屋,普罗旺斯的干草堆,梵高生前唯一售出的画中的葡萄园,劳作的播种男人。

他经过了梵高。

最终,阿尔芒与约瑟夫并坐在“罗纳河星夜”下。

梵高迷茫而悲戚的脸再一次浮现。

音乐声响起来。

全片结束。

本片不仅大量使用了梵高绘制的画作,还在其他画面中最大程度地运用梵高作品的风格。

比如在加歇医生住处附近,女孩剪下玫瑰花时,玫瑰的特写镜头,即是取自“玫瑰与甲壳虫”。

再比如,影片开始不久的第一段回忆杀里,梵高在一片田地里作画。

那片田地就是脱胎于梵高的“罂粟田”。

以上包括梵高的57幅完整画作。

关于这些画作的资料以及片中出现的其他画作,将会持续补充。

抛砖引玉,还请不吝赐教。

谢谢大家。

最后,如果有兴趣观看更多风格类似的作品:

 4 ) 曾经的至爱吧

多是个人感受,不算是影评有一点浪费吧,这么好的形式,既没有做得experimental,也没有做得诗意。

没有看到梵高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热爱,只有爱慕他的人对他的称颂。

这几年印象派被世人追捧得前所未有,过度消费后总有一天会被别的艺术形态取代吧。

对于他的痴迷贯穿了整个高中时代,一遍遍翻看画册,临摹《夜间咖啡屋》,第一次翻墙就是为了上维基百科打印《星空》,循环播放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来回翻阅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意义》里写他的篇章,在10年世博会时人数寥寥无几的荷兰馆里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高考作文里都写到了他..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周边随处可见,很容易在博物馆或展览中看到围满观众的真迹,随便逮个人最喜欢的画家不是梵高就是莫奈,那感觉,就像是私藏的明星一炮走红,老粉丝心里欣慰又暗含醋意。

年少时对于一些事物和人的痴迷,可能终会淡去。

老朋友们还会送我有他画作的周边 发给我拍到的真迹 关于他的新闻书和影,而我渐渐没有了以往的热爱。

但每一次无意闯进一个有他画作的展厅时,都像是偶遇老友,熟悉又安全,远远定神看一段时间尔后离开。

几年前便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片,还是很有期待,但没想到开场第一幕星空流动起来时眼泪差点冲出来,虽然中途几乎睡着但又被片尾的《starry starry night》翻唱戳到了。

可能像一位深爱过的前任,记忆越来越淡但在心里一直有一块地方是他吧。

 5 ) 关于《至爱梵高》中的人肉滤镜技术

《至爱梵高》在朋友圈刷了半年了,这两天连朋友圈中的广场舞界前辈都开始刷电影票了,突然感觉事情好像正在起变化。

对我来说,这部片子的high点都已经过期,无论是梵高,还是油画动画。

所以我一点也不关心它是不是一部好片。

专业挖动画祖坟100年,干脆来说说《至爱梵高》这部动画的动画技术。

“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油画作品”。

如今苦情已经是动画电影宣传的主基调,听起来确实像一个传奇。

其实这些数字无非复原了一项80多年前的动画技术——动态转描(Rotoscope)。

动态转描(Rotoscope)是一种动画师根据真实拍摄素材,逐帧地追踪绘画真实运动的动画技术。

最早的动态转描技术是把预先拍好的电影素材投放到毛玻璃上,然后动画家逐帧将其描绘下来。

这个投影仪被称为动态转描机(Rotoscope)。

原理有点类似于胶片放大机+拷贝台。

对于《至爱梵高》简单说,就是先拍一部《至爱梵高》的真人电影,演员、摄影、灯光、服装道具,一切都以电影的标准,直到剪辑完成。

然后再开始动画制作,请全球画师进行一次梵高模仿秀,把照片画成绘画,不知道有没有我国的大芬村画师加入。。。

关于动态转描,最早可以追溯到刚刚发明动画电影的迪斯尼时代。

第一次尝试在电影中,是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1941年万氏三兄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长片动画《铁扇公主》,也是完全沿用了动态转描技术。

动态转描并不是先进的技术。

只是作为手绘动画的学步车出现。

在那个时代,手绘赛璐璐技术才刚刚被发明,那也是当时唯一的一种动画制作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画师完成逐帧动画绘制。

但那个时代还几乎没有画家可以完全凭想象娴熟的捕捉动态。

所以动态转描技术(Rotoscope)就像儿童学步车一样,成为一种辅助画师捕捉动态的技术产生。

电影是一秒24帧照片,(完全)动画是一秒24帧绘画。

是动画师借用电影拍摄辅助动画的制作,想必在当时是最尖端的高科技。

这么看,《至爱梵高》这部动画中的动画,说白了就是骑着学步车的动画。

动画在这部电影中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门工艺。

有人甚至称之为“人肉滤镜”。

在这个动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P图时代,一个滤镜还需要125人?

4年?

65000张画?

Are you kiding me?

没用过Instagram吗?

去西二旗划拉俩个码农一星期不就编出来了?

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一旦演员有参与动画,就会丧失对于动画的神秘感。

动画显得过于匠气。

这是来自内行的一种偏见。

其实近年来利用动态转描制作动画的情况并不罕见,另一个例子,来自于岩井俊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同样也是用动态转描制作的。

制作方式与《至爱梵高》相似。

因为他的咖位,甚至会请到苍井优等一线明星参演。

经过动画师动态转描制作后,演员除了声音连他亲妈都不认识了。

在《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之前,还尝试过另外一部由三部短片组成的系列动画《城镇青年》,《初闻海潮香》、《为这遥远的路程》、《读你的梦想》。

动态转描对于岩井俊二明显出于无奈,因为本人不会画画,更别说动画。

但实拍导演出身的岩井俊二,对于表演的认识与动画师不可同日而语。

动画的表演来自于动画师的绘画,对于动画来说,动画师是演员。

而动画的表演其实是过于程式化的,比如外化的表演,大动作,夸张,弹性等。

科班出身的动画师普遍受此训练。

他们不会表现细腻的动作,像是微表情,更谈不上表演状态。

岩井俊二的动态转描来自一个真实的演员,为动画人物赋予了人的的灵魂,而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空心的灵魂。

人的表演是直接的,是由心而发的,而动画是间接的,动画师对于表演有一个二次创作。

终究只能是表现主义的表演。

排斥动态转描的人,实际是排斥演员对于二次元的侵犯。

但是放下一种对于动画的执念,会有另一种感觉,动态转描让动画有了人的味道。

动态转描对于《至爱梵高》的另外一重意义在于,他让油画变成了一种动态的肌理。

从第一个镜头中的星空开始,而当梵高稚拙的线条和浓烈的颜色动了起来,一种奇特的视觉趣味便升腾起来了。

动画原来抛开了故事、抛开了美术设计,仅仅让画动起来,就足以成为一种奇观。

动画本体语言的力量出现了。

Animation这个词根的意思就是赋予某物于灵魂。

这其中本来就有一种创世感。

《至爱梵高》那125位画家究竟能不能换成两个西二旗码农?

这似乎在问,机器究竟能不能代替人?

梵高的绘画是从心出来的,绘画是通过心、眼、手笨拙的劳作,才会给绘画注入精神力。

动态转描是一种人的集体劳作,每一帧手绘灌注微量的精神力,就可以汇聚成强大的能量,让电影的时光看起来是温暖的。

这也是动画最朴实的本体性。

动态转描在《铁扇公主》还是一种孩子还没长大的无奈。

《至爱梵高》却是一种主动选择,让梵高绘画活起来,好像也让梵高重新活过来了。

这与滤镜不可比。

中国动画的技术达尔文主义。

中国动画工业对于技术的态度是一套丛林法则,优胜略汰。

一门新技术必将代替旧的技术。

三维动画代替二维动画,VR动画代替三维动画,这样的话听了太多。

我们太看重技术。

同时我们又不珍视技术。

我们曾经发明过水墨动画技术,剪纸动画技术,而电脑技术一来,对于这些微观的技术统统变成了垃圾被完全抛弃了。

这种技术达尔文主义,其实只是一种模仿思维。

艺术是一个个细枝末节的技术创造的,作为艺术的技术可能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6 ) 死亡并不可悲

这是由100多位画家用6万多幅油画完成的动画片,与以往的动画片截然不同,由于是画作,屏幕间不同的光斑流动闪烁于发稍、眉间、墙壁、星空·····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画作的流动,再加上梵高式浓郁艳丽的色彩充斥着整个画面又不失协调,从初看的不习惯,到最后的沉浸,慢慢体会到了梵高画作的美,浓重的笔触下让人有无尽的想象。

“莫非人类可以通过死亡,去往那点点繁星?

这么说来,晚年的安祥离世,应该是往着这璀璨星光而去吧?

”“在收割者的身上,我看见了死亡,然而那景象并不可悲,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芒。

”“我想用自己的作品感动世人,我希望听到他们说,这位艺术家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 --文森特·梵高从邮递员鲁兰要送一封给提奥·梵高却无法送达的信开始,慢慢铺陈出梵高临终前的最后六周。

梵高终于找到一个理想的作画地,风景绝佳,让梵高灵感大发。

梵高在小酒馆教画画小女孩画画,笑得很开心,房东对他温柔以待,他报以微笑,遇到了喜欢恶作剧捉弄他的混混,他不以为意,更遇到了同样对艺术着迷的加歇医生,相见恨晚,还对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生出好感,每个人说起梵高都滔滔不绝,又交织着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并且,大家都对梵高自杀感到困惑。

一个天天沉迷于作画到有些痴狂的人,有什么理由自杀?

一个人自杀会朝肚子开枪吗?

枪是哪儿来的?

为什么他的画具不见了?

受伤的梵高不可能收走,那是谁拿走了画具?

为什么要拿走?

梵高真是自杀吗?

层层谜团让鲁兰越来越想探清真相,随着对梵高了解的加深,他对这位疯狂痴迷的画家产生了敬意和深深的好奇。

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天天都会去“看望”梵高,“他可以理解欣赏这世间万物。

”玛格丽特如是说,梵高为玛格丽特画的《钢琴边的少女》在玛格丽特的房间里挂了44年,玛格丽特终身未嫁。

加歇医生曾问女儿:如果你耽误了天才画家的前途,你担当得起吗?

于是玛格丽特开始回避梵高,直到梵高自杀,玛格丽特感到悔恨与愧疚。

与加歇医生的争吵是压垮梵高的最后一根稻草。

梵高最大的支持者是他的弟弟提奥·梵高,弟弟一直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哥哥,那时提奥已身患梅毒三期,加歇医生在狂怒中吼道:你知道你给你弟弟增加了多少负担吗?

他快死了。

梵高僵住了,转身离开。

我流下泪来,他将要变得更加孤独了。

梵高没有留下遗书,很难知道他是带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开枪的,承受不了对弟弟的内疚?

对孤独感到恐惧?

···至今是谜。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用画作给他人带来感动。

 7 ) 看完1928幅作品后,我帮你把预告片中的油画找齐了!

耗时6年制作,《至爱梵高》终于面世了。

只可惜,这样一部美到让人大哭的电影,还没有大范围上映。

目前,只在安锡动画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短暂地亮了相,估计最早也要等到10月份了!

心好痛~

虽然还没看过全片,但是只靠这1分钟的预告片,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

更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是纯靠手工制作完成的,你看到的每一帧都是货真价实的油画。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邀请了100多名画家,画了62450幅油画。

最后,把这些画作叠加起来,以12幅/秒的速度进行放映,才呈现出了激动人心的效果。

据悉,电影的成片还原了100多幅梵高的作品。

不过既然看不到全片,那就只能说下预告片了。

预告片虽然只有60秒,但信息量也极大,出现了梵高很多知名的油画。

当然为了配合剧情需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预告片一开始,镜头由远及近掠过一片原野,画面中有一辆行驶的马车,哪家的贵族小姐要进城呢?

往远处看,还有一辆蒸汽火车,哐哧哐哧地冒着白烟!

这个场景源自梵高1890年的作品《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马车与远处的火车》),目前这个作品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

眼睛跟随火车的视角,镜头紧接着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你能看到河边有一个穿红衣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还是交代场景的客观镜头,灵感来源于梵高1887年的作品《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下一秒到了晚上,估计是火车晚点了,哈哈~梵高正在步行通过一个地下桥,不知道要去哪里?

梵高1888年的作品《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

第二天一早,梵高换了一件新衣服,走进了他的另一幅画作《Sloping Path In Montmartre》。

这幅画创作于1886年,现存于荷兰的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街上随便溜达,你能看到他路过了一架风车,就是那个著名的“红磨坊”。

梵高在1886年,创作了这幅油画《Le Moulin De La Galette》

还没走多远就累了,来根香烟吧!

又一幅经典的画作,1886年的《Belvedere Overlooking Montmartre》。

下面一个镜头,梵高貌似在跟一个人起了某种争执,没有找到一摸一样的照片。

不过找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1885年创作的《Country Lane With Two Figures》。

接下来的场景就厉害了,满天的星辰,也就是那幅著名的《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罗纳河上的星夜》)。

下面有一组街道、室内、吸烟等镜头,都没有找到可以匹配的原作,应该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增添的内容。

如果有大神知道的话,可以提供一下线索。

这其中有一段闪回的画面,援引的是他1889年的作品《Field With Poppies》(《罂粟田》)。

有一个流泪的镜头印象很深刻,但不清楚有没有对应的画作。

接下来的场景,明显就是一个“妓院”,梵高在1887年,也画过一幅同名作品——《The Brothel》(《妓院》)。

最后一个梵高转身的镜头,就不用多说了。

画面由清晰写实到模糊印象,表明他印象派的创作风格,而多线条的结构也映射着他内心的疯狂和凌乱。

这幅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

由于电影还没有上映,所以只能分析到这里了,相信长片里面肯定会展示《星夜》、《向日葵》等经典作品!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了罗宾·威廉姆斯的《美梦成真》。

《美梦成真》中,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艺术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很美很梦幻。

令人惊奇的是,他还能在画面里行走,能触摸到颜料的质感。

之所以讲上面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将其他艺术形式跟电影结合起来,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其实不止电影,任何两种艺术形式都一样。

)当然,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奇妙化学反应,是建立在“慢工出细活”的诚意上的。

像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魔弦传说》,采用的是定格画面的技术,制作时间长达5年,平均一天只能拍出2-5秒的镜头,被誉为“史上最高难度的动画”。

而以“慢工出细活”出名的宫崎骏更是如此,他非常排斥电脑技术,一直坚持传统手绘动画。

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等作品,人物、背景等全是手绘。

《起风了》中有一个镜头,几百号人在你挤我我挤你,全部是手绘!

类似上面这种“不计成本”的作品,我们国家也有,而且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小蝌蚪找妈妈》。

电影改编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里面的动物形象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作品。

本片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拍摄完成后的十多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典故就是,当时大家觉得齐白石的鱼可以印在脸盆上,还那么鲜活生动,为什么不能做成动画呢?

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你家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洗脸盆。

话题再回到《至爱梵高》,当它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动画奖的时候,实在想知道台下的中国从业者是作何感想。

其实最近几年,我们也诞生了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像《大鱼海棠》、《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等,但都有模范日漫、美漫的嫌疑,想让大家一眼看出“中国风”的个性化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实,我们很聪明,估计用不了6年,我们也能拍出像《至爱梵高》一样的电影。

问题在于,我们太聪明了,太执着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所以才一再委曲求全。

为什么《至爱梵高》迟迟公映不了,还不是因为很难找到发行方!

表面上看,他们赢得了金爵奖,但是我们精明的生意人,估计已经在背后笑掉大牙了吧~

微信号:叼烟的戈达尔(filmaddict)——————————————————更正:穿黄色衣服的人并不是梵高。

 8 ) 《我闻到了一股投机味》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

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

这是要做什么?

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

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

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

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

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

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

(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

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

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

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

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

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

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

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

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

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

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

梵高是怎么死的?

自杀?

他杀?

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

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

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

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

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

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

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

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

而梵高怎么看?

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

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

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

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

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

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

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

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

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

这是要做什么?

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

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

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

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

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

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

(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

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

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

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

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

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

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

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

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

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

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

梵高是怎么死的?

自杀?

他杀?

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

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

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

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

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

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

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

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

而梵高怎么看?

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

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

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

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

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

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

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

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球级的“人血馒头”吧,不幸的是,你我都可能是一只梵高尸体上狂欢的蜱虫。

 9 ) 致Vincent

他被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

——波德莱尔文森特疯了,大多数下午他的画笔陷入一种色彩的迷乱之中阿尔的早晨在他的眼里五次是彩色的,一次是黑白的以致他常常发现自己一个人坐在星空下面浸入巨大的灰蓝中你知道吗?

七岁的文森特躺在他的床上咳嗽了两次并且也还淘气,像嘴一样瘪着哭泣他找不到那朵种在梦里的葵花夏天的最后日子,黑猫最后一次来过杜比尼花园,只留下了一块温暖的赤色污垢,又是谁的脚步整夜在露湿的阳台下簇簇作响文森特,这么快,血再次从你割伤的右耳处渗了出来在你刚刚粉刷了的黄色小屋子里看,他没有注意到你,也没有人注意到你,耳朵霎那失去的重量你再一次失去了他们,在最后的一天“尽管我们很多年以后能用绝对数不清的美元去衡量麦田里每一株麦穗的重量,但是我们再也找不到你粗糙面孔上熟悉的羞怯的笑,尽管我们再也不能走进画上那座黄色的桥或者单桅船上的孤独风帆……乌鸦再一次从冰冷的城市上空飞过,或者我们仍不明白最后仅仅只是一只遥遥欲灭的蜡烛,”而另一只早已熄灭。

”文森特在一个同样沉闷的下午醒来,他想起七岁以前说过并非真的有意的事“然后呢?

”“你会去英格兰,巴黎,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被解雇,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800幅画,在普若旺斯变疯,在医院住上一年,37岁时自杀。

”“我的画能卖出去吗?

”“一幅!” 在他们的世界里,经常有这样的幻觉出现:哭泣的,抱着头的女人播种者,割草的少年,吃马铃薯的人那些在黄昏最后的光亮里慢慢消失的老人太多被盐深深渍透的面孔……在那一片葵花被犁过的田野上文森特捡出了最初的七朵或是十三朵在他可能拥有的神话里,像海一样像泪水刚刚涌满潮湿的眼眶一样葵花数完了。

这记忆中的盐池如此多的咸涩使一个男人在夜晚以前发抖地用双手抓住最后一支画笔明天每一朵葵花将回到自己的家里它们乌鸦似的长脚将在地下伸展开来,这些冻得发抖的葵花啊在阿尔一间倾斜的小屋子里一朵朵葵花挤进同一个深深瞳孔我看见金黄色的花瓣成片剥落文森特手捧花束,他又看见什么就在这里我们听到最后的一声枪响,而所有的乌鸦惊叫着从麦田上空消失,最后的秘密还在乌鸦的飞翔里继续繁殖“我想说,我不是什么怪人……”他在我们的黄昏里最后说到:“别让上帝遗弃我们……”“是的,死亡一直都在,文森特,你会穿着黑衣,坐着明天的四轮马车离开一同坠入大西洋黑暗的海底……”在七月,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爱上一个死去的男人静静聆听地狱深处最真切的歌唱在此期间,每晚我都被干渴和失眠困扰着像是一个不停寻找住处的情人在她们的面前就像是个小孩我都会不顾一切地首先想到你文森特文森特,但是不久你便随着我的身体腐烂了

 10 ) 受质疑的梵高与毕加索

1853年3月30日在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津德尔特市集中心的牧师公馆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便是后来的文森特。

文森特一生平淡,为人内向,不爱接触别人,但无疑在艺术上是一位巨人。

在当下,梵高就是美术的代名词,提及他,我们不得不想起他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以至于后人称其为后印象派大师。

当然,人家是真正的大师!

现如今艺术越来越平民化,尤其是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你们可以在家中看到《蒙娜丽莎》《格尔尼卡》这些美术巅峰,但现如今印象派和抽象派越来越不被普通人认可。

最开始看到那些抨击梵高与毕加索的人我还感到非常的气愤,可是时间久了我也就没有感觉了,因为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你无法与他们解释印象派和抽象派。

一旦你意识到了当代的环境,你就会明白,不是人变傻了,而是以前的艺术太不平民了,而如今能看到世界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无知者也越来越多。

对于普通人来说,评价美术作品的好坏就是“像不像”我们经常听到别人对画者说:能画像吗?

这个不像啊!

之类的话,对于他们来说,评价的画就是越“像”越好,所以很多人也会用这种思维去思考梵与毕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仿佛你给了猩猩一台电脑,让它去研究主板一样,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

我从小开始练习绘画,后来也受过专业的培训,学美术最开始画的东西是物体的外形,在这个阶段你是完全不用夹杂任何个人思想的。

你画的物体也就是它的形状,也就是外在,这个阶段我管他叫画皮,你在这个阶段画的东西只能作“画”!

无法叫“作品”!

然后的阶段就是夹杂着个人思想的绘画,他们不在纠结于外在,更要紧的是被画事物的内在,比如人物头像,他们可以画出人物的内心与想法。

而第三个阶段就是画自己的内心,此阶段就是大师阶段,在他们眼里,绘画就是与艺术对话的方式,他们不在纠结于任何的形状,反而追求的是自己的内心!

我听见最多的就是梵高和毕加索根本不是艺术家,他们画的连小孩子都不如,都是商人炒起来的!

好的,按照他们所说的我想毕加索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师了,请看一下毕加索13岁素描。

毕加索13岁时素描作品还有一些色彩

这些都是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无法想象吧?

而且是你们口中的“庸才”毕加索!

对于质疑声,就像是一个听惯了流行乐的人去听交响乐,然后用他那流行乐的审美去评价交响乐,说如何不好,这本身就是可笑的!

他们甚至质疑美国登月,进化论!

仿佛自己是个无所不知的大天才一样,其实但凡你去研究一下就不会如此轻率的去质疑,要我说,这些愚蠢的质疑来自于他们空空的头脑。

最后我想说,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每个人都有!

(抽象派和印象派自己百度去,格尔尼卡画的什么自己研究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短评

作为一部电影而言欣赏门槛过高剧情也不吸引,主要是服务梵高的粉丝,观影之前最好看过并记住梵高的每一幅作品才能最大程度享受影片内容(读过亲爱的提奥就更好了)。作为电影而言情节肯定是不及格的但对于粉丝而言肯定满分爆格了。另,我不是他粉丝但对他个人品格以及对待艺术的追求与态度是敬仰的。

6分钟前
  • J-saw
  • 较差

去Auvers-sur-Oise参观梵高故居后,我在游客留言册上写下:Dear Vincent, dear Theo, thank you for believing in art,thank you for showing us that art is important。现在也想把这段话献给做出如此美丽的动画电影的艺术家们。谢谢你们让他的画拥有了如此鲜活的生命力。

10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遗憾在于还是这种世人唏嘘的视角,没拍出诗意,更枉说神性。

1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一手好牌打得奇烂。

16分钟前
  • 猫一
  • 还行

画风惊艳,人物表面,梵高作为最大看点竟然完全退居二线。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呢???????我受不了总想用理性去解释天才行为的愚蠢人类,这故事负分...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粉丝向作品,技术上没啥新突破,感人的也并不是电影本身

22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8.8/10 多謝導演堅持下來才看到

2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用巴贊的話說,這部片並未像亞倫雷奈那般「為繪畫增添一種新的存在形式」;用我的話說,這就像把蒸熟了的茶碗蒸倒進油鍋炒蛋,妄想能炒出鮮味一樣無謂──你們就不能乖乖的用生雞蛋嗎?

26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形式很特别,剧情很清晰,想法很大胆,细节很丰富,内容很充实。虽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梵高,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很孤独。

28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我也更愿意相信他不是自杀。他那么热爱这个世界,他一定非常非常非常的不舍得。

2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抖得我难受

32分钟前
  • 噢还有
  • 较差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冗长的眼花之后,再听到最后的音乐响起时,还是泪崩了。

33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Shattuck Cinemas 2017.11.26.3:10pm 追寻梵高的死亡之谜,但是镜头和场景设计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值得赞叹/夸耀的是以梵高的绘画风格成就了一部“动画”。

35分钟前
  • xīn
  • 推荐

毫不认同用这种形式拍梵高,完全牺牲视听语言的话何必拍电影呢,做个宣传片挂在梵高美术馆算了啊。想了下硬要画作动起来的话,唯一能接受的应该是赖特了。不过故事还是讲完了(虽然节奏被形式完全牺牲了),再算个苦劳应该给个2.5吧。

37分钟前
  • 刘欣的后座
  • 较差

其实早知道是这样的结论,天才是平凡和疯狂的不停摇摆。我边上左右两位都哭了……好好引导小孩,童年阴影是怎么压垮一个人的

41分钟前
  • 还行

三星半。作为电影来说剧本故事本身太简单直白导致主角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但是画面真的好美,最后梵高坐在那里的眼神看一次难过一次

46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心有瑰宝,美丽璀璨,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49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看完Coco后看这个,Vincent这样的天才即使活着的时候没有被世界认可,死后却永远不会被世界遗忘。做一个永远不被遗忘的人有点难,争取吧。估计奖项还得给Coco,毕竟天才少,凡人多。但是如果让我只能收藏一部,肯定是后者。

54分钟前
  • @SanzoMaldini
  • 力荐

我认为印象派油画做成动画不合适,很杂乱,很恍惚。作为动画电影,1:1的实景比例也没有意义。纪念梵高,以形式表敬意,也当然无可厚非。

56分钟前
  • 温存Weather
  • 还行

油画的表现方式很新颖,细节上,人物的动作带动的光线阴影都会有变化。感觉得到背后画家们的匠心。

60分钟前
  • 抹茶大福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