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索尔2014年,“遗落的南境”第一部《湮灭》出版,并获得星云奖,成为新怪谭的代表作;2018年,据此改编的电影上映。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耀眼的流星尾迹划过,击中灯塔。
从这一刻起,整个故事的真相被揭穿,也标志着电影和小说的叙事节奏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原著小说中,神秘碎片击中的并非灯塔,而是阴差阳错之间被铸造进灯塔的透镜玻璃中。
而这一关键信息,直到第三部,才抽丝剥茧,向读者隐晦道出。
接下来电影引入了女主角Lena,一个细胞生物学家。
当看到Trailer的时候,我便一直在想,娜塔莉·波特曼是个多么适合饰演幽灵鸟的选择——原著中生物学家被称为幽灵鸟,她的研究领域是生态系统,她如此的关注于此,以至于对家庭和外界一切冷漠以对。
也就是说Lena同丈夫Kane的关系,非但不亲密,反而非常疏远,“我爱他,但不需要他,我觉得很正常”。
幽灵鸟的内心,就如同南境的X区域一样,封闭而无法触摸。
而改变这一切的,恰恰是Kane作为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返回的死,彻底打开了她内心的边界。
电影由此引出Kane的失踪。
这个时候,Kane迈着怪异而僵硬的步伐,走上楼梯,正如原著所说,“像一具空壳”。
两个人拥抱,接吻,全程Kane都带着无动于衷的被动。
他们坐在客厅,桌子上装着威士忌的酒杯成为了放大镜,清楚的表现着Lena的手指抚摸着Kane僵直的手指——由此贡献了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
当Lane抽离手指的一瞬间,她已经明白了丈夫不再是他自己了。
血迹缓缓的氤氲开来,旋即Kane在急救车上被南境局截下。
在原著中,Kane所患的是无法手术的全身性癌变,并死于六个月后,幽灵鸟进入X区域之前。
影片所没有表现的是,不仅仅是Kane,其余的勘探队成员也都返回了家中,并且也都死于癌变。
至于癌变的真相,则直到第二部才揭晓。
于是Lena也被羁押于南境局中,这是故事的二号女主角心理学家Dr.Ventress登场。
电影自始至终,没有提及的是,心理学家既不是一个普通的勘探成员,也不是第一次进入X区域。
心理学家的另一重身份,是南境局的现任局长;而早在第十一期勘探队出发之前,她就和另一名南境局科学家暗中潜入了一次X区域。
她之所以对X区域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她就是X区域的原住民。
当X区域爆发时,她还是一个小女孩,而她的好友,灯塔管理员索尔,最终成为了引发X区域的引子。
在这之后,她始终心心念念两人告别时,索尔的那一句“不要忘记我!
好好照顾自己!
”。
故事接下来的发展顺理成章,生物学家得知了第十二期勘探的机会,于是要求前往。
第十二期勘探队员全部为女性,而第十一期勘探队员则全部为男性。
这是南境局有意进行的“控制变量法”,以期找到X区域反应的模式。
电影大幅省略了勘探队进入X区域的过程,五个人似乎是闲庭漫步之前,就从南境局走入了X区域。
在原著中,勘探队都从南境局,进入军方控制的戒严区,再通过一个特殊的开口,方才能进入X区域。
也就是说电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X区域绝对不是可以随意进出,如同巨型肥皂泡一样的存在。
“边界往内陆扩展至距离灯塔约七十英里处,沿着海岸东西两侧各有约四十英里宽,空中直达平流层的下方,地底则到软流圈上方”而唯一的“入口十二英尺宽,十二英尺高。
”而在边界被出现的瞬间,所有接近或触线的东西都神秘消失了。
而边界本身是无法跨越的存在。
当勘探队跨国边界,Lena发现自己失忆了——原著中格外强调了X区域时间流速的不定和对人心理的巨大影响。
勘探队最终采用的催眠来帮助队员适应X区域。
随着勘探队展开勘测,电影的叙事几乎进入了完全的原创,除了队员逐一死去。
他们在体育场看到了第十二期队员死前的挣扎和死后的惨状——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怀疑导演深受The Last of US的影响,喜欢大家都变成蘑菇。
而原著则沉默和深邃得多,除了大段大段环境描写,几乎找不到第十二期队员的踪迹。
他们就是没了,消失在了X区域中,伴随着越来越深重的疑问,隐没在黑暗中。
电影这里的处理,一如传统的B级片,队员被猛兽拖走,咬死;化为人形植物;喷射出孢子,化为光晕,直到剩下惶然无措的女主Lena。
不多的亮点,是队员发现女主隐瞒她和Kane夫妻关系的气愤;是猛兽竟能发出受害者最后惨叫的诡异;是枝叶渐渐长出的无可奈何。
小说则在沉默中,将勘探队带到了“地下塔”中,并骤然加快了节奏。
地下塔的缺失,在我看来是电影剧情改编的巨大败笔。
原著中的地下塔,是灯塔的一体两面。
由灯塔管理员索尔化成的怪物,正是在地下塔的螺旋阶梯中,日夜不休的反复抄写着圣经,“...午夜阳光下的黑水中果实将成熟而黑暗中的金色果实将豁裂揭示出泥土中致命的柔软...”;而地面上的灯塔,则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神秘碎片的藏身之处,索尔生前的工作地点,也是小说第一部结尾,幽灵鸟发现部分真相的地方。
两座塔,成为三部曲不可撼动的意象。
正如“水井”之于《星之彩》,“高山”之于《疯狂山脉》,克苏鲁神话的代表手法之一,就是反复强化一个意象,直至其扭曲并具有强烈的恐怖含义。
原著中,幽灵鸟收到地下塔中神秘孢子的感染,逐渐被X区域所同化,感到体内越来越强的光亮感。
这种光亮感,正是电影中多次出现光晕特写镜头的原因——不论是片头的流星还是心理学家化成的光团,光亮感反复出现,成为X区域的又一个符号。
而在幽灵鸟被感染之后,整个勘探队同样分崩离析,大家彼此杀戮。
电影推进至此,终于图穷匕首见——真正的Kane早已拉环自焚,而他所托的正是自己的复制人。
而小说所由此推导出的情节,则更为骇人:所以进入X区域的人,都不可能返回。
心理学家,或者说局长,第一次进入X区域时,身患癌症——X区域无法辨识这一新特征,盲目复制的结果就是第十一期勘探队成员的复制人全部患有癌症;前任南境局局长洛瑞,第一期勘探队的唯一幸存者,也是复制人,并且他之所以能返回的原因就在于他实际是X区域派出的间谍;心理学家,也正是和洛瑞彼此利用,推动着一次又一次的勘探。
在铺垫了整整一百分钟后,全片最精彩的部分终于呈现。
这里的配乐不得不提,如同沉重家具拖动的弦乐,完美烘托出诡异莫测的气氛。
Lena也终于明白,那个青铜色的古怪人形,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复制人。
随着第二枚燃烧弹的拉环脱出,整个灯塔和片头遥相呼应,再次发出灿然的白光。
镜头一转,南境局的询问人员脱口而出,“外星人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电影剧情改编的第二大败笔。
前文说到,原著中神秘碎片藏于透镜之中,又在随后感染了索尔,索尔发生变异,异化引发了X区域;而上述谜底直到小说第三部方才揭晓。
而小说第一部中,模模糊糊的猜测,南境局对于真相的掩盖,地下塔中索尔大段大段书写的经文,反而让小说更像是一部克苏鲁奇幻小说。
换言之,正如小说中释放神秘碎片的幕后组织“科学降神会”的名字一样,小说是科幻奇幻糅合的风格,既有科学也有降神。
电影反而自毁楼阁,把故事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科幻故事,甚至是庸俗的外星人侵略故事。
最后电影进入尾声,两人拥抱,四目交错,双瞳闪烁的微光暗示两人都是复制人。
原著的结尾则更让人回味,依我之见,湮灭更是一部爱情小说——幽灵鸟,最终打开了内心世界,她无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对丈夫的爱,即便是在丈夫失踪之后;又或者说,正是这份失去后才懂得的情感,让小说更加的感人。
评分:7.5/10剧情:6/10音乐:9/10画面:8/10娜塔莉·波特曼很美
算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玄幻未来影片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非人类的不可解释的现象凯恩的勇敢与机智影片呈现出的特效,布景,音效等等都非常不错的!
莉娜是一名生物学家,她的丈夫凯恩在参加一项秘密任务后神秘失踪,莉娜一直生活在悲伤之中。
某天,失忆的凯恩忽然出现在了莉娜的面前,之后晕倒被送入了医院。
其中的玄幻故事耐人寻味,值得一看!
故事主要说了一个婚内出轨的女主因心怀愧疚去冒死去X域拯救自己丈夫的故事,他老公去执行这个基本必死的任务,大概就是因为察觉到她出轨,所以女主说她参加这个任务,是我欠他的。
结果碰到外星生命,这外星生命是DNA和电磁波的操纵大师,制造出来的复制人,刀枪不入,而且会瞬移,基本是X战警水平,想想一个可以批量制造变种人的外星生命,而且可以复制人的记忆,DNA是不承载记忆的,最多纪录一些生物本能,所以能复制记忆也是很厉害的,但是这么牛逼的外星生命,不会灭火,而且易燃,最后被女主一把火烧了,着火时候还冒火花,难道是硅基?
这外星生命会根据DNA,瞬间复制对方,通过录像我们知道,女主的老公凯恩就被复制了,而且两人一起呆了一年,最后凯恩受不了自杀了。
复制人走出X区域。
女主的复制人被磷弹烧死了,但是只要进过这个X区域,都会被感染,所以女主也不是正常人类了,最后喝水的时候,唇纹都会动。
不管是被感染的女主还是复制人老公,他们DNA都是很显著异于常人的,复制人防弹且会瞬移,女主也用显微镜看过自己的血,明显变异了,然而基地的科学家竟然没有发觉,说几年了,没有任何信息。
而且这个外星生命为什么会选择性复制人,其他人只能被湮灭。
为什么一个复制人着火了,会把整个灯塔都烧了?
进而把X域都毁了?
难道又是蜂巢形态生物?
女主的复制人是本体?
其丈夫的复制人是工蜂一类的角色?
这影片的其他槽点非常多,例如:1. 唯一逃出的士兵,内脏出血,呈现出被辐射或者中毒症状,剧中人物已知这种情况,但是再次入内的时候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例如准备面具,防辐射服等。
2. 刚进入的人会失去三四天的记忆,但是知晓的这一情况后没有任何应对措施,例如记视频日记。
3.剧中指南针失效,但是辐射大致是以灯塔为中心的半圆,一边是海岸线。
剧中人物以太阳为参照物,向灯塔方向前进 ,所以反方向就可以走出辐射。
几年了,没有任何信息传递出来,最起码派一个人试试往外传递信息吧。
4.第一个panic的人竟然是位医生(护士?
),只是划开肚子展示肚子内活的生物,医生啥没见过,怎么就失控了呢?
而且声称是拍视频的人产生了幻觉,幻觉还能被视频记录下来?!
5.军人太业余,有枪,有夜视仪,有巡逻,被一头熊偷袭成功。
6.就因为女主没把逃出士兵是他丈夫这种信息告诉小队,一个女的就把其他所有队员都绑起来,并表示要划开对方肚子看看。
这种信息对任务有任何干扰吗?
这小队都什么素质?!
可能是你最需要的影评昨天才在匆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去电影院满足了心愿,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我在豆瓣上看到的所有影评都没有接近正确答案。
作为一部科幻片,影片里很多线索极其隐晦,对理工科出身的人也需要思考其来龙去脉,而影片和其原著本身(虽然并没有看过原著)也是难能可贵的有思想有价值有深度的科幻作品。
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本科力学,硕士博士化学,现在做的和生物相关,工作性质也和军队相关。
算是和电影里需要的一些科幻设定点契合度很高了。
再说一下电影里这些科幻设定,其实如果你是一个高中选修理科的学生,同时平时又对科幻感兴趣,这些设定其实并没有那么晦涩艰深。
下面开始正文。
1. 这部影片和外星人没有任何关系!
从头至尾,影片发生的地点和影片里的内容,都没有出现外星空间和生物。
唯一把人们思维往外星引的,是一颗坠落的陨石,但即使是这样,影片仍然没有显现出任何外星生物可能出现的痕迹。
在我看电影之前,曾经看到一个影评说“这可能是异星生物侵略地球的新途径,它只是对地球的生命进行复制,来达到侵略的目的”。
影片里真正展示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引发的灾难,而不是外星生命带有目的性的入侵,如果条件成熟,不需要这颗陨石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2. 关于闪烁(The Shimmer)的本质影片中最核心的科幻设定就是这个Shimmer,叫闪烁也好,保鲜膜也好,或者是绝地求生里的毒圈也好,总之这个东西是导致灾难的原因。
影片中的女物理学家在临死前说,她关于Shimmer的推断是正确的,Shimmer折射一切物体。
这时我恍然大悟。
还记得她们在X区域丛林里时的绮丽画面吗?
X区域丛林里天空射下的彩虹光
影片里彩虹出现了多次彩虹是X区域的背景色,起初我以为这是电影的色彩手法,可以让影片变得更加魔幻诡异,但后来直到戴眼镜的女物理学家说到prism(棱镜)一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东西:
三棱镜牛顿用三棱镜的色散原理揭示了彩虹的秘密,我们所看到的绮丽的彩虹其实是由于光线的折射引起的。
现在清楚了吗?
The Shimmer其实就是一个薄层的棱镜,它将外界的太阳光折射,导致在X区域内部弥漫着彩虹色;而Shimmer远不止折射光线这么简单,它折射所有物体。
一个棱镜怎么会折射所有物体呢?
在这里又要引申出一个概念:波粒二象性。
可能有同行或者科幻爱好者都听过公子哥德布罗意的故事,是的,德布罗意发现了物质波。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光是波,而物质是粒子构成的,但德布罗意告诉我们,波和粒子是相通的,一个物质既是波,也是粒子。
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那么光是波,棱镜可以折射、反射光,我们身体(万物)是由粒子构成的,粒子也是波,棱镜能不能折射、反射粒子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科幻设定——通常情况下,我们平时见到的三棱镜只能对可见光附近的波进行折射或者反射,由于衍射和阻挡,其他波长的波则不会发生类似光的折射和反射(具体知识可自行百度),但Shimmer是一种设定里“特殊”的物质,它对全频谱的波都有作用!
并且在X区域内部的某些波(比如电影里说的无线电、GPS等等通讯手段),Shimmer可以全反射!
全反射(图片来自百度百科)全反射的意思就是波不会发生折射从Shimmer中射出去,而是会100%反射回原介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X区域内部无法与外部取得联系。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Shimmer是一种特殊的介质,它具有内外异性,对外部的光线进行折射,对内部的一切波(粒子)进行100%反射。
3. 关于X区域的推测一个陨石坠落在灯塔里,形成了X区域和Shimmer,之前看见一个学理论物理的兄弟发影评@LPP,其中提到了X区域引力异常导致区域内时钟变慢,在X区域内经过一周,在外界好像过去了4个月。
在我看来这是有可能的,根据广义相对论,强引力会导致时钟效应,也会导致相应的磁场效应和湮灭,但是同时强引力也意味着对生物巨大的冲击,如果真的是那么强大的引力,小草根本不可能生长上去,而是会直接伏在地面,人也不可能正常直立,会被压成肉饼。
所以除了引力效应还有什么效应导致时钟变慢呢?
我认为是X区域内部存在某种介质,改变了这个区域的性质,减缓了光速(注意,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要知道,在相对论效应中,减小光速也是可以引起时钟变慢的。
至于真相,emmm,那应该去问原著。
我只是提供一个不太可能的可能。
4. X区域的生物影片中反复强调,X区域内的生物的DNA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植物出现突变,动物身上长出植物,士兵体内出现爬行动物(这一段内容由于过于血腥,在影院被和谐了)。
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的DNA严格按照程序复制,当出现错误时,生物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将错误的细胞除去,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但是某些发生错误的细胞会绕过免疫系统,并且无限制地复制自己,这就是癌症。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进入X区域的人大多数都因为区域内的强辐射而得了癌症。
这就不用多说了。
但是某些植物因为辐射+折射发生了串种现象,鳄鱼甚至长了多排牙齿(我立刻想到了多倍体),吃掉Sheperd的熊会发出Sheperd一样的声音,人身上会长出植物,这就有点玄幻了,根据影片,应该是某些生物的DNA经过Shimmer的反射,完全植入了另外一种生物DNA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得到了表达。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是吃什么就长什么的话,是不是会有点像影片里这样?
这是题外话了。
X区域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完美的复制体,影片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两只梅花鹿,第二次是Kane,第三次是Lena。
这个完美的复制体就更加玄幻了,在我的推测中,很有可能是接近灯塔的生物才会被完美复制。
灯塔处于X区域的正中心,在这里不仅仅是DNA会被Shimmer反射,连同生物体内的蛋白、无机盐、水等等各种物质都会被反射,形成一个新的复制体。
左图是在非中心点的反射示意图,右图是在中心点的反射示意图在非中心点,反射不会射到原生物身上,而在中心点,就像凹透镜的聚焦一样,所有反射都指向中心,导致了完美复制体的出现。
这其中的道理,emmm,我也解释不清楚了,算是电影科幻设定的一部分吧。
总结一下,一个陨石坠落在秘境的灯塔中,引起灯塔附近出现巨变,这变化中释放出的介质在区域(X区域)中组成了棱镜(Shimmer),棱镜可以反射区域内任何物质,导致了这个区域的生物出现异常。
强调一下,这个影片真的和外星生物没有一点关系[允悲]!
5. 电影的一些漏洞其实即使是原著,也会存在很多可察觉的漏洞,而偏离了原著的电影则更不必说了。
首先的漏洞就是,如果Shimmer内部只发生全反射,没有信号能传出去的话,那么外界看X区域内部将会是黑漆漆一片,因为光也是波,光也会发生全反射无法传出Shimmer,但是电影为了视觉效果,还是让外界能看见Shimmer内部了。
如果这样,在Shimmer内部可以通过光信号向外界传输信息 。
从Shimmer外部看内部第二个漏洞,如果Shimmer可以全反射任何东西,同时又可以将外部的光线折射进来,那么Shimmer内部将会是一个只进不出的体系,几年时间,其中的温度可以烧穿地球!
第三个漏洞,如果Shimmer可以全反射任何东西,那么为什么只有DNA被植入其他生物体内,而不是蛋白或者其他东西呢?
按理说,应该会出现类似海市蜃楼一样的反射产物啊。
第四个漏洞,那个被用刀割开肚皮的人,最终尸体没有腐烂,这是一点,另外一点,他身体里的爬行动物最终疯狂生长,长满了整个墙壁,在细胞生长的时候,需要营养物质存在,比如人活着需要食物,植物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那么疯狂生长的动物,他是从哪里获取的营养物质呢?
第五个漏洞,也是让我比较无可奈何的漏洞,Lena从自己的身体里取了一滴血就放显微镜下观察了,然后看到了细胞的有丝分裂。
首先,这个细胞的红色似乎暗示了红细胞,但是其实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
其次,人体的细胞是没有鞭毛的啊喂!
你这细胞周围一圈毛是要搞毛啊!
好吧,为了电影的表现力,这点漏洞也没那么关键了。
带有鞭毛的红细胞?
第六个漏洞,女领队在灯塔下方说出了Annihilation之后,就变成了一团光消失了,这里面有点意识流,但其实湮灭的过程并不是这样子,如果一个女领队那么重的人和她的反物质相遇然后湮灭,估计整个太阳系都将不复存在。
第七个漏洞,也是无关科幻设定的漏洞,这个指挥小组也太蠢了吧!
为什么不监测辐射就派人进入X区域?
为什么不给进入的队员穿防辐射服(铅衣)?
为什么不直接派直升机(无人机)去灯塔?
瑕不掩瑜吧,我觉得电影还是值得好评的,有些地方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是无可厚非的,原著应该很棒,特别是如果你想明白了原著作者想表达什么的时候。
以上一点拙见,希望豆友轻拍。
凭良心讲,本片不带脑子看的话还是非常带感的,精妙的设定、压抑的气氛、出色的音效……等等。
但是只要稍微动脑子想一想,立马就会感受到智商被严重侮辱了……片中这个主事件,从外部观测来看,显然是一个具有毁灭世界前景的高度危机异常事件。
按照常理,美国政府这种时候必然要拿出百分之两百的力量来艹翻这个不管是什么玩意吧?
那么——一定得征用最好的黄金地段,征召最顶尖的科学家,建就得建最高规模的前进基地!
航母直接待命,吨位最小也得十一万吨,什么提康德罗加级呀,朱姆沃尔特级呀,美国级呀能给他开过去的全给他开过去,基地上空有F22阿帕奇遛弯,基地旁边有三角洲海豹六蹲着,基地主楼里站一个五星上将,满头白发,特大片儿的那种,主角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I am your father."(划掉)"I'll be back."(划掉)"The world needs you!"一口地道的德克萨斯腔,倍儿有面子!
基地里再建一个技术中心,仪器用德国的,一年光电费就得几亿美金,再建一所临时医院,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作,看感冒就得来个隔离!
周围的同事不是好几个博士学位就是智商两百多,你要是一个硕士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Are you ok?"你说这样的基地,国会能让你完全建起来?
我觉得怎么着也只能给批个50%的资金吧!
50%?
那是休闲娱乐支出,300%起!
你别嫌牛逼,还不打折,你得研究国会的批条心理,愿意批50%搞party的议员,根本不在乎总共批多少!
什么叫世界警察自由灯塔你知道吗?
世界警察自由灯塔就是搞什么计划,都搞最牛逼的不搞最科学的!
所以,我们应对这次危机口号就是——不求科学,但求牛逼!
……这才是美帝会干的事情嘛!
片中那个过家家一样的破基地是个什么玩意?
几个人的小队,背着童子军的垃圾装备,跟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一批一批进去送人头,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策略?
按美帝真正的风格嘛——什么?
派进去的小队失踪了?
别派了,直接把两栖登陆舰给我开进去!
他奶奶的!
当年就是诺曼底大爷们也说登就登了,还怕你个灯塔?!
对对对,就是这破玩意!
哎呀好恶心,用凝固汽油弹给我烧了!
THE END
两小时前刚和朋友们看了annihilation,在shake shack吃薯条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新鲜热辣的讨论结果在这边记录一下。
全场剧透!!!!!!!!!!!!!!!!!
没看电影的赶紧撤吧!!!!!!!!!!!!!!!!!!!!
名词解释:K2 : Kane的复制人L2: Lina的复制人Area X: 出现异象的区域失踪了一年突然回家的丈夫是谁?
丈夫失踪了一年天天哭成泪人的 Lina是 Kane 的复制人(简称 K2)。
Kane用闪光弹自杀之前对着镜头说,“我的思维就像液体一般,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可能是你,你可能是我”,当下我很困惑以为Kane只是疯了,然而镜头后的人走进画面里回过头来,脸正是 Kane 的脸!
Kane 的话正是对他的复制人说的。
这不仅解释了既然地上的骷髅是 Kane 可故事开头 Kane 却回家了,而且“复制人”这个概念也能被接下来复制 Lina 的情节所解释。
突然回家的丈夫( K2)咋出现的?
Lina 一逃出洞口看到复制人又在面前基于 K2、L2 都是复制人,我们比对二者分别展示的性质可以略窥外星人的共性。
L2 刚复制出来的时候被Lina机枪扫射,Lina发现 L2 刀枪不入后扔枪逃跑,逃到地洞上面看到 L2 已经站在面前了。
因此复制人有瞬移/穿越空间的能力,K2 是直接从 Area X 瞬移到 Lina 家的。
至于啥时候去的,我猜是 Kane 自杀后马上去的,因为复制人会继承原体的意愿(下面解释),而 Kane 死前希望 K2 替他抱一抱 Lina。
复制人有多恐怖?
消灭地球人?
他们想干嘛?
讲讲复制人的几大性质。
性质1. 复制人复制原体的外貌甚至记忆,但不复制情感
艾玛这个突然回家的男人到底咋回事K2 和 Lina 在厨房的那场戏特别精彩,因为这里是整个故事里第一个与外星人直接对话的情节,即使当时故意不让观众意识到。
看完整个故事回过头来,K2 的每一句话都极具意义,因为他每一句话都证明着外星人的各个性质,而这些关于外星人性质的细节对于本片的开放式结局该走向何种方向非常重要。
比如他说“我认出你的脸了,就走了过来”,可以证明复制人可能能复制记忆;他在Lina说”我痛苦地等了你一年,你总该解释点什么吧“ 后说 “I don't care",能看出来 K2 对 Lina 并无爱意,即使复制了地球人的外貌甚至记忆,但情感没被复制。
性质2. 复制人没有主观意愿,而拥有原体的意愿L2 为啥用身上的火烧死了灯塔的母体?
一把火打赢大Boss (??)这个脑洞是猜的,为了能解释 L2 为啥用身上的火烧死了灯塔的母体导致整个 Area X烧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按理说,一颗带有这么侵略性生物细胞的东西击中地球,好不容易能幸福地繁衍繁衍、生生不息,L2 作为和这堆外星生物同一阵营的个体不应该主动点火烧死自家兄弟啊。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她不仅复制了外貌记忆,还在与原体身体接触时吸收了原体意愿,而原体 Lina 最希望的就是弄死这帮侵略物种了。
K2 为什么听 Kane 的话?
同一个脑洞也能解释为啥 K2 非得听 Kane 的话去帮他抱一抱 Lina,明明不受任何限制地可以想去哪去哪,从能力上讲他优越 Kane 这个地球人好几百个物理等级,干嘛听他说啥就是啥啊。
K2 如果有自我意识,有生物本能,来地球就是杀光地球人啊根本不需要听 Kane 的话、帮 Kane 录自杀遗言、还替 Kane 找 Lina。
这外星人大老远跑过来是为了当地球人好基友的??
性质2. 复制人的本我是”镜面反射“还有几个细节能佐证我的脑洞—— L2 刚复制出来的时候并没去攻击 Lina,而是一直在模仿她。
说模仿,不如说在”镜面反射“,因为它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出于替代 Lina 的目的去模仿,而是有点令人头皮发麻的”自发性”。
这个来自外星的复制人一“出生”,就会“反射”它的原体。
人类宝宝饿了要哭要吃奶,小动物被打了会躲起来保护自己,但想想与其说这种“反射”是它的本能,更不如说是它的性状——像一朵花从土里出来,就是红的,“红”是它的性状,它不需要长成”红“的,却这样长了。
复制人不需要”镜面反射“地球人,可它就是这样的生物。
”镜面反射“,是它的性质。
可以说这个东西根本就是空的,没有灵魂的,它没有侵略的意愿,没有暴力的意图,它纯纯粹粹地反射,纯纯粹粹地生长,像你家后墙的爬山虎,它并没想过弄死路过的小草小花,但它就是默默地长成了一大片,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半夜一点半了该睡觉了的分割线。
继续继续 结局 K2 和 Lena 眼中一闪是什么意思?
结局二人抱在一起那会儿,眼睛变化有没有和上图一毛一样!
是的我也是看到这张宣传照才联系到这一幕: Lena 看着心理学家队长从口中喷射彩色光波,光又散成大大小小的光珠子,最后聚成一坨悬空的以诡异机制运动着的”云“。
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叫它”复制人制造机“。。。
复制人制造机因此结局的眼睛变化暗示了光珠仍在二人体内,二人都是感染的。
我们知道 K2 自然是外星人阵营的,但如果没有结局这个暗示,我们没法判断跑出灯塔的 Lena 情况如何。
Kane 为何自杀?
遗言寓意什么?
二人同时眼睛闪光也可能有”交换物质“的暗示,在拥抱的瞬间二人的 DNA /思维/ 灵魂的一部分流动或者互换了。
这个灵魂流动 /思维流动的概念也正是 Kane 发疯决定自杀的原因,他被复制了一个新的自己以后,感觉到自己的思维/灵魂有一部分飘荡到对方的体内,而很有可能对方的一部分也在他的体内,他不再能确定有多少比例的自己还在自己身上,自己还是不是自己。
Lena 最后是感染了 /没感染?
最后的 Lena 是谁?
前一段说了,结尾的眼睛发光代表了 Lena 体内仍有外星生命体 --”光珠“,她是感染的。
Kane 的遗言也预示了 Lena 的命运——凡是被复制然后被接触的,都被交叉感染了外星生命,成为半人半外星人的东西。
所以最后的 Lena 没办法回答 K2 的问话 “你是 Lena吗?
”,并以半外星人的身份和全外星人身份的 K2 拥抱了。
L2 干嘛一会儿不让 Lena 走,一会儿又接过了 Lena 给她的闪光弹还放过她了?
到底是善是恶?
被 L2 压爆头的 Lena其实疑惑点在于 L2 不给 Lena 出门。
可是其实!
当当当!!
L2 根本没有不让她走!!
来让我好好解释一下。
说起来这个真的很好笑 Lena 其实一早就可以走的,L2 作为一个只为繁衍的无脑生物根本就没有“想法”这个来自地球人的功能。
她从来不会思考、决策、挖坑、使坏,她只会“镜象反射”。
(这个点我在“性质2. 复制人的本我是”镜面反射“'有讲)她不会为了杀人而做出拦住人的行为,因为这也是一个简单决策。
不过当然,不了解外星人的我们当时也跟 Lena 一样,被复制人吓尿了,刀枪不入还非站我们面前,分分钟被金属臂砍死啊。
所以 Lena 试着打了她一下,没打着还怎么着,反被对方的镜面动作秒了;打不过就跑呗,可 Lena 就这么不好彩使用了一个“推门”的动作去够门,又被对方的镜面推门给压在了门上;精彩还没完,Lena 被动的贴门动作也被镜面了,L2 也去贴门,我们 Lena 这下就给结结实实地夹在了门和 L2 之间,头还给挤破了。
整套动作下来的实质就是“作死”,大家不要把外星人想邪恶了,没有的事。
“复制”的概念在双鹿出现时早有预示休息一下的分割线留几个我也想不明白的问题,欢迎讨论——灯塔门口排成一排的骷髅是几个意思?
女主直接绕过去进门了,都不用困惑一下?
上映版本的删减确实影响了剧情:1、影片45'28''左右——46'20''左右,删减了大约1分钟:女主老公(Kane)拿匕首剥开了队友的肚皮,并且看到肠子在蠕动,接着Kane用一只手半握着一段肠子,只见肠子在其手中蠕动,全程都被拍摄下来。
也就是看完这个录影后,小组队员们开始恐慌起来,影片67'处 Anya 发现自己的掌纹如先前看到的肠子一样也在蠕动并且发生变化,她更加不安了,之后又发现Kane与女主的关系不一般,也是她后面绑了其余3名队友的原因之一;2、影片62'处,删去了死于熊攻击队友的头部,此处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队友的喉咙没有了,也埋下了熊发出人声的伏笔。
说实话,二刷才能体会到片中人物的情感。
自杀与自我毁灭的区别是什么?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
“自杀的人很少,但是很多人都在自我毁灭”,比如女主出轨毁了自己的婚姻, Josie通过自残来体会存在感。
参加行动的人都是在生活中自我毁灭的人,挫折、阴影因此循环却不自知。
女主也自愿参与行动,一方面是她的自毁倾向一方面是对丈夫的愧疚。
此时的女主想得还是太简单。
影片进行到39‘ , Cass 试探女主参加行动的原因,女主的谎言却换来了真相: Cass :我想这肯定有原因。
女主:你什么意思?
Cass:自愿加入这个小队...如果家庭美满,你不会做这样的事。
我们都受过伤。
之后 Cass 一一例举了队友的“伤”,包括她自己的。
经过了白天的对话,女主肯定想了很多,也应该猜到了丈夫的“伤”。
影片53'处,女主终于向领队问了自己丈夫自愿参加行动/“自杀”的原因。
作为心理学家&心理评估的领队首先向女主科普了“自我毁灭”,举了几个自我毁灭的例子,比如毁灭婚姻....看似漫不经心,实际是告诉了女主答案。
我认为以领队的身份,她必然知道每一个队员参与行动的真实原因:Kane,正如女主估计的一样,已经知道了自己被背叛,对女主的爱使其内心煎熬。
回过头来想想,Kane出发前特意对女主说:I do...love you.像是在解释什么,结合全片发现这其实是对女主的遗言。
领队:“其实,你也许比我更有资格解释这个问题。
”女主此时联系到自己把婚姻毁掉的事实,非常警觉甚至略带攻击性的说:“你什么意思?
”看到女主装傻,领队不屑的一笑转移了话题,给女主一个台阶下。
至此,女主最终确认了自己的自毁行为不仅毁了婚姻,还直接导致了Kane的“自杀”行为。
前方的路,她必须走下去!
自己的老公必须要救啊这下可好,团灭。
① 网上把这部片跟《降临》相提并论,其实挺误导人的,它俩最大的相似点是,英文片名都是一个词,中文片名都是两个字。
② 去年看《降临》是一次挺费脑细胞的体验,世界设定和叙述手法都不按套路来,而《湮灭》的娱乐气质明显强多了,除了一些小线索需要留神,以及节奏偏慢之外,整个电影就是很典型的三幕科幻冒险剧,卡司靠谱,表演稳妥,起承转合都非常照顾我这样的爆米花爱好者。
③ 跟《降临》比起来,《湮灭》的看点是概念构思和视觉效果,前者能扩出羽化登仙的脑洞,后者非常绚烂多姿,可以提前在奥斯卡最佳视效锁个席位。
在科幻层面上不如《降临》那么硬核,很多原著的高逼格设定也做了简化,对普通观众更友好一些。
④ 肥皂泡世界DNA交相折射,创造出一种颓废、病态、迷离的美感,就像导演上一部《机械姬》的仿真机器人一样,流露着对生物法则的反叛,很能唤起恐惧、敬畏和迷恋交加的复杂感受,真是越看越喜欢。
再说一遍,这片子不提名奥斯卡就是评委眼瞎。
⑤ 关于结局,主流的解读是:出来的女主是外星人,跟外星老公合伙开始侵略地球了。
理由是既然复制体能完美模拟女主的动作,凭什么拉了炸弹傻傻不会动了?
明显是她在说谎!
——我承认这个推断很合理,但也正因为如此,假如女主是外星人,干嘛说这样的故事来暴露自己?
⑥ 跟《机械姬》一样,对异类生命的描写非常真实,它们拥有自己的生命诉求和行事逻辑,不能被简单地归于善良或邪恶,这才是人工智能和外星人该有的样子,全然的未知,纯然的可怖。
⑦ 原著有确实的答案,但导演坦陈自己没读完,用小说的世界观来套电影显然不合适。
我花了点时间揣摩,也读了网上的解读文,结论是电影本身并不偏袒任何一种假设(这一点欢迎反驳)。
有人觉得故弄玄虚,也有人说是被《盗梦空间》带坏了,但我觉得,同样是虚虚实实的开放结局,有些电影让人吐槽连故事都说不清楚,而有些则会收获许多热忱的解读。
《湮灭》能名列后者,因为它成功地让我们沉浸在那个世界,才会本能地去探索一个答案,对于一部商业片,这已经胜利了啊。
1. 这部电影对于观众的专业背景要求非常苛刻,适宜观影人群主要为拥有生物、物理、数学、哲学以及其它理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观众。
否则这部电影会变的异常难懂以及不知所云,以至于大大降低观影体验。
本文作者将站在一个理论物理专业理科生的角度,介绍我所能理解的专业背景知识。
2. 闪烁(The Shimmer)的本质:电影中的科学家们对闪烁的本质也有许多推测(比如高维空间。
但其实,电影中导演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信息告诉我们它究竟是什么了。
首先影片开始,调查员问Lena她是如何活下来的,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她所带的食物只够两个星期但她却在里面待了一个月。
而电影之后,Lena从进入到出来的时间在她视角里也是差不多两周(离开同伴的时候是第六天,加上两天到海岸,然后到摧毁灯塔)无论怎么算都无法得出一个月的结论。
所以这里隐含的信息是,闪烁里的时间流逝速度和外界是不一样的。
作为学理论物理的人,自然意识到:产生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就是一个强引力场(广义相对论中叫做“引力的时间延迟效应”又名皮夏罗效应)具体来说,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就是时空弯曲(很多教科书上说引力导致时空弯曲这句话其实是错的,因为引力在广义相对论中就是时空弯曲,时空弯曲也就是引力它们是全同的概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时空弯曲导致强引力场附近的时间流逝不均匀,也就是时间变慢。
根据广义相对论,固有时比坐标时正比于根号下的引力场度规,如果用史瓦西半径来表示的话:
其中Rs是史瓦西半径(即质量为M的物体形成黑洞的最小半径)如果影片中给的数据是精确的话,我们假定Lena来回一共花的十六天在外界看来是一个月(评论里有人说是四个月?
可能记错了?
不过应该不会影响结果的数量级),我们可以估算出这种强度的引力场是由一个密度是地球的10^10倍左右的物质所产生,改密度已经接近中子星密度的数量级。
并且那个引力场是一个局域的以气泡为边界的强引力场(虽然现代物理还无法将引力场局域,但理论上借助统一场理论其实可以做到)。
因此许多闪烁内的现象就得到了解释,强引力场往往对应着强电磁场,使得指南针和其它通讯工具失效;另外强引力场引起的逆康普顿效应以及韧致辐射笼统来说都可以称为“折射” ;最重要的是,强引力场附近往往伴随着单光子和双光子的产生和湮灭,而湮灭(Annihilation)就是这部电影的片名。
3. 分形(Fractals):影片当中Lena走进靠围墙的地方墙上都会有很多植物,以及那个死亡的士兵体内生长出细胞的形状。
我当时看到就觉得,这玩意怎么那么眼熟。
后来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分形吗!
分形指的是具有自相似性的图形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放大多少倍局部的形状和整体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物理数学和生物专业的一定相当熟悉。
数学上有威尔斯特拉斯曲线,物理学上有Bifurcation Diagrams分叉系统 和Boolean automata network(布尔自动机网络,(我前几天在系统复杂性这门课才刚学到),生物学上有珊瑚的形状以及动物肺的结构。
这些都是分形。
而分形的本质就是非整数维度的图形(比如在三维空间中的谢尔宾斯基海绵的维数是2.7268维。
威尔斯特拉斯曲线
Bifurcation Diagrams
Boolean automata network
Animal Lungs(是不是和影片中的植物长得一模一样)4. DNA折射:其实本质上就是基因工程,这是本片中最不科幻的部分了,因为事实上那些DNA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生物学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在影片中把它的过程简化速度加快。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最基础结论之一就是“进化的本质就是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改变” 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提到的“它不是在毁灭,而是在改变” 闪烁通过DNA的折射加速了所有物种进化。
这里其实蕴含了对于现代医学的隐喻:现代医学对于基因层面的修饰筛选与改变已经让人类能左右生物进化了。
原本生物的进化是上帝的工作,电影中DNA折射也是外星人拥有的接近“神的力量”所产生的超自然现象,但现实中,这却是可达到的,而这正是用人之手,做神做的事情。
片中的Replicants,看似让人惊悚,但克隆羊其实已经是人类几十年前就已经做到的事了,片中只是把那只克隆羊多莉换成了长着角的梅花鹿而已。
5. 特修斯之船与本体论同一性:作为哲学的经典问题,特修斯之船所问的是一艘船在海上飘着,几年间一直有零件坏掉和更换,很多年后当整艘船所有的零件都换过一遍之后,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换句话说,决定这艘船和原来那艘船是不是一艘船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是零件,是设计图?
还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叫做同一性问题,对于人来说,确定我是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界都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提出基因和表现型,但无法区分你和一个克隆的你谁是你;有人提出是连续性的记忆,但如果你失忆了就不是你了吗?
; 有人提出是大脑,但你如果和隔壁老王交换了一半的大脑那么谁是你谁是老王?
;还有人提出是意识,但如果你变成植物人了你就不是你了吗?
总之这一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影片中,那个复制出来的Kane告诉了我们他不是Kane,但那个摧毁了自己复制体的Lena却没有回答。
正如那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人能够以光速运动的唯一途径就是在T1时刻在a地摧毁一个人并发送他的全部信息到B地,然后在T2时刻在B地用分子原子从新造出这个人。
不同的只是片中复制的Kane并没有记忆罢了。
6. 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向:影片中调查人员问道Lena关于外星人的话题时候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是碳基生物吗?
” 这个问题其实揭露了,人类大脑的局域性和有限结构必然使人类的理解能力有限,而只能用人类已经理解了的知识去揣测外星生命体的形式(比如碳基生物,或者硅基生物)。
而事实上,外星生物可能既不是碳基生物也不是硅基,而是像影片中一样,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形式,我们知道他存在却不知道他是什么,他想要什么。
而如果我们跳出以往对生物体结构的预测,寻找一种新的生命体结构,那么那种结构究竟是什么呢?
导演已经给了我们他的答案,而答案就在影片片名中【Annihilation】【湮灭】。
“湮灭”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描述的是粒子与其反粒子发生碰撞,变成纯能量(光子)的过程,霍金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10^(-16)秒中那个热宇宙中包含了大量粒子的产生与湮灭过程,那个过程便是创世过程。
而导演想表达的正是人类进化的最终形态就是湮灭,湮灭让我们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变为纯能量,那时,人类遍不再被物质工具以及有限的大脑结构所限制,并且将真正有能力迈向宇宙的深处。
我觉得这,是导演对于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向的最终回答。
细想其实也有道理,那样的生命形态真正能使人摆脱生老病死以及任何物质的缺陷,人不仅能够实现永生还满足哲学上笛卡尔所说的Perfect Being(完美实体)。
(倘若真正如此,那真是能有幸见证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哲学在本质上的统一,作为一个理论物理的学生理解到这一层面后我无比兴奋!!!
)“世界本身就是从纯能量中来,最终也会在纯能量中热寂”转载不需注明出处,就说是你自己写的
根据电影已有的信息,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的故事:三年前,外星人入侵地球,降落在灯塔。
外星人通过一种光脉冲,产生了“闪光”。
闪光是一个棱镜,把所有东西都折射了,不仅仅是光和无线电信号,还有动植物的DNA。
因此,人会变成植物,鱼变得透明,鳄鱼的牙齿变得像鲨鱼,树长出了了水晶,鹿角长出梅花,军人肚子里的内脏在流动,安雅(吉娜·罗德里格兹 饰)的指纹在变化。
除此之外,熊吃掉了凯茜(图娃·诺沃妮 饰)的声带,再加上熊和凯茜的DNA发生了折射,于是熊发出了人类的声音。
科考组织从陆路、水路投放无人机、动物、人员小队进行调查,通通是有去无回。
一名外星人克隆成凯恩(奥斯卡·伊萨克 饰)的样子,走出了X区域,并假装成凯恩。
至于走出X区域的是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饰),还是克隆人莉娜,没有标准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电影都是由莉娜的视角展开,相当于是她对科学家洛马克斯(本尼迪克特·王 饰)讲的一个故事,而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
她说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也可能半真半假。
电影最后导演没有揭晓谜底,而是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局,让观众自己去猜测。
我们可以猜测,走出X区域的是克隆人莉娜。
理由在于,电影结尾她的眼珠还在变化,而此时X区域、闪光都已经没有了,她的DNA没有理由会继续折射。
其次,洛马克斯说她只带了2周的补给,却在里面呆了将近4个月,这对地球人而言是无法实现的。
而且,由于人们在X区域DNA会不断变化,导致内脏、指纹不断改变,甚至让人变成植物,以至于没有人能够呆4个月而毫发无损地活着出来,毕竟唯一呆了一年才出来的凯恩其实也是克隆人。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克隆人莉娜可以预判莉娜的动作,每次要受到攻击的时候可以率先打倒莉娜,当莉娜要跑出灯塔的时候也会阻止她。
因此,没有理由说克隆人莉娜会傻乎乎地拿着磷弹不走,被活活烧死。
换言之,可能是克隆人莉娜杀了莉娜(甚至可能小队五人全是她杀的),然后放火烧了X区域,并且走出X区域,假装成真的莉娜,对洛马克斯讲了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
如今这两名外星人是一男一女,就可以继续繁殖出更多的外星人,他们也可以与地球人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逐渐融入地球社会,实现他们的入侵计划。
至于外星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就像队长(詹妮弗·杰森·李 饰)说的:我不知道它想要什么,或者是它是不是想要。
但它会生长,直到包围一切。
虽然现在才3月,但《湮灭》已经提前预定2018年度最佳科幻片之一,也是2018年度最烧脑的电影之一。
电影由科幻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改编,该小说曾击败《三体》获得2014年星云奖。
这是亚力克兰·加兰执导的第二部电影,2015年他的处女作《机械姬》一鸣惊人,饱受好评。
亚力克兰·加兰发挥很稳定,《湮灭》口碑和《机械姬》不相上下,同样是好评如潮。
截止3月14日,《湮灭》MTC 79分,烂番茄新鲜度87%,科幻片达到这个评价已经相当不错了。
《机械姬》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它告诉我们,人工智能过于聪明的时候,就可能反过来加害人类。
除此之外,男主角切开自己的手臂、看看自己是不是机器人的片段,也使电影指向了“我们是谁”“我们是否是人工智能”的议题,从而升华了主题。
《湮灭》和《机械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再次提出“我是谁”的议题,充满深度、内涵、隐喻。
《湮灭》不是一部大众化电影,也不是那种打打架、讲讲笑话、让观众看得很爽的爆米花电影,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的电影。
电影中没有超级英雄、星球大战、拯救世界世界的元素,而是一部以剧情为主的科幻片,类似《降临》《彗星来的那一夜》。
《湮灭》堪称年度最WTF电影之一,也就是说无法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而是错愕、震惊、五味杂陈。
我们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不是好看或不好看,而是看不懂,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思想。
看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有些疑虑能在电影中找到答案,有些则是开放式问题。
电影关于外星人从哪里来、做了什么或使用什么科技从而产生了闪光、外星人克隆成凯恩和莉娜的目的是什么、外星人想干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导演都没有解答。
由于导演挖了太多坑却没有填,导致很多观众看不懂。
不过与此同时,正因为许多悬念没有标准答案,观众就可以自己解读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而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就给电影带来了深度。
就像《盗梦空间》结尾的陀螺有没有停止转动,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看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湮灭》有扎实的剧本、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视听效果、巧妙的结局、富有深意的哲思,完全可以称之为优秀甚至伟大的科幻片。
逻辑经得起推敲,意蕴回味无穷,想必再过多年也不会随着时间褪色,而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美酒般在时间的酝酿下变得更加香醇。
电影的美术、布景可谓登峰造极,首屈一指。
闪光、透明鱼、水晶树、人形植物、“梅花鹿”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地下塔的片段绚丽夺目,璀璨无比,堪称视觉奇观。
其次,电影还刷新了我们对外星人的认知。
以往电影中的外星人,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的科学家寻找地外生命,首先也要看该星球是否有水。
事实上,外星人不一定是碳基生物,可以是金属,甚至石头,以及《湮灭》中的能量团。
当然,我完全理解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寻找外星人就得找水”的做法,毕竟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非碳基生物,也就无法寻找它们,即便找到了也无法交流。
但我无法理解现在的电影,全都是千篇一律的外星人,未免想象力太单薄。
而《湮灭》就跳出了这样的思维框架。
《湮灭》不仅思想超前,还探讨了人性、哲理的话题。
电影里的队长说过:如果我不马上赶到灯塔那里,开始和结束这段旅程的就不是同一个人了。
凯茜说过:从某个方面看,我失去了两个亲人,我美丽的女儿,和曾经的我。
凯恩也说过:如果我不是凯恩,我是谁?
我是你吗?
你是我吗?
莉娜的丈夫执行任务一年后才回来,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克隆人凯恩。
而莉娜进入X区域再出来,也有可能成为了克隆人莉娜。
即便走出X区域的是真的莉娜,也不是以前的莉娜了。
毕竟,在X区域DNA会受到折射,人们的肉体会像液体般流动,思绪会变化。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们身边的人还是Ta本人吗?
你还是你吗?
我还是我吗?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文字:人体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新代替旧。
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历时七年。
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
你就是你,你也不是你。
很多事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我们的身体,七年,全部都换掉,一个旧的都没有,永远活在成长当中。
刹那刹那,都是变化。
而 我们,其实并不是我们。
遗忘是人的天性,总有一天,你会不再记起他。
想想看,我们的躯体日复一日清空着,相信记忆同样无法逃过。
七年一清空,前尘尽作梦幻泡影。
再多重峦叠峰,也无法阻挡这来自生命本原的潜流。
生活和电影就是闪光,它们像一面棱镜,改变着我们的思想、性格、三观、内心。
每经过一秒,我们都已经不是上一秒的我们了。
看完电影,我感觉我已经不是我了。
奇情瑰丽,探险式的聚焦在执念的搜索。情感思路和某些场景确实神似老塔的《潜行者》,视听华丽里包含的套路在种种观影节奏的期许下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真心觉得美学即一切作为科幻片的未来走向是相当有盼头的!
其实是恐怖片…论故事的简洁、深刻、人文关怀,本片真是比《你一生的故事/降临》差远了,该有的逻辑没有,本来有的逻辑也讲得不通顺。但是Alex Garland拍得太好了,化腐朽为神奇,很会营造气氛,懂得控制节奏,毫不拖泥带水,值得大银幕感受。
全程基本捂着耳朵,这个重低音不要钱吗?看完只有一个感受:科学家们的胆子可真大啊!
画面很有想像力和冲击力,喜欢恐怖片的人更适合,会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开放式结局。
我已经不是看电影前的我了
第一次看到披着科幻外衣的玄幻文艺电影。两星给故事创作者敢于用一个老套的设定去挑战科幻底线的自信和勇气。
比《机械姬》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是逻辑成立的科幻故事,一个是莫名其妙的志怪小说!立意肤浅且毫无逻辑,还拍得巨拖沓,最讨厌这种切来切去的,没本事顺叙把个故事讲得精彩就故弄玄虚!冲《机械姬》来看的,然后失望透顶!
烧脑片。因为看这电影的感受,就跟把脑袋伸火里去烤一样,烧脑。
很有想法的科幻片,就是节奏太慢观赏性不够强。很能理解片中角色为何失忆,我看着看着脑子也会慢慢放空,忘记自己在干嘛哈哈哈。其实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不也是因为40亿年前的另一种未知形式的影响才不断变异进化增长成现在的样子?可以拍拍续集。
有一種科幻叫做 Windows Media Player
我们知道的和 Natalie Portman 一样多
太重表不重里
前大半槽点太多扣一星:美帝军人/科学家就是死光了也不会派这么垃圾的队伍执行关乎人类存亡的任务。狗一样的心理学家就是盖茨/总统女儿也当不上项目/队伍领导。0生/物/化/核防护装备逗我【不懂怎么评价这个设定和世界观,并不硬核…洞里那段鸟肌…最后结束得太御都合。政府还有智商就该立马搞死男女主
这位著名编剧的导演技法还是不太娴熟啊,外景满满婚庆感…本片的震撼力主要还是来自原著那强大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观。点子非常嗨:一支人类敢死队不断遭遇摧枯拉朽的异化、层见迭出的未知,逃避还是面对,盲目崇拜还是抵死抗争,是自毁着互戕,还是融合着共生。没有教条没有经典,不同选择不同答案。
4.5 虽有点虚张声势,基本还是完成了从《降临》飞到《潜行者》《异形》《索拉里斯》,最后叙诡的落位点则又是《机械姬》那套。科幻概念、视觉呈现与剧作本身都不能算尽善尽美,但是能把神秘感和意识流从头撑到尾,2018年了,不容易啦。湮没与融合的创想被很系统地美学化,这点相当迷人。
其实我只是因为曾经追原著又喜欢导演和卡司打了4星
2.5 stars. 美术立大功
视觉奇观固然令人惊叹,也享受那种直至结局都没破坏掉的混沌感——有机体形态与结构来去自如地失序与重组、外星闪光降临地的颓败与遗失状态、生命湮灭后充满无限可塑性的能量团甚至是角色意识的断片与认知的不可及。全女性探险阵容挺棒的,但从概念、剧作与情感来看还是《降临》出色得多。
科幻恐怖惊悚还有些小文艺,气氛营造极好,最后场戏掌控能力登峰造极,配乐简直迷幻,看完我浑身都麻,导演前作《机械姬》已经很棒了,这次更进一大步
唯有变化亘古不变,加兰继续以科幻题材叩问世界,文本切割与视觉营造所带来的双重迷幻观感,其个人风格令人着迷,反倒是其中的类型化处理出了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