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内兄弟的作品向来以客观现实著称,人物多为社会下层阶级群体,他们的作品中常通过纪录片式画面表现真实性,直击人性的弱点。
在《罗尔娜的沉默》中他们也通过相同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一个女人为了取得比利时国籍而采取的手段与获得的结果。
1.下层阶级的内心挣扎在达内兄弟的影片中始终探讨着金钱对人的影响,表现人性中的脆弱之处,通过日常的点滴小事表现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对真实感的捕捉提炼人性的主题。
《美丽罗塞塔》中的女主角为了获得稳定工作不停抗争,最后却仍旧因为付不起煤气费用而自杀失败,这是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环境带给人物的影响。
在《罗尔娜的沉默》中,女主角罗尔娜决定通过虚假婚姻来获得比利时国籍,中途却对瘾君子的形婚丈夫产生愧疚感,害死瘾君子后幻想自己有了他的孩子,这是人在善与恶的之间的纠结。
达内兄弟作品中的人物最终都不能如所愿,现实总把他们推入谷底。
作为阿尔巴尼亚人的女主角在原国家的生活必定是艰难的,因此才想方设法获得西欧国家比利时的国籍身份。
艰难的生活环境逼迫她逃离故乡,但是她在逃离的过程中需要忍受善恶的抉择。
女主角本来是有梦想的,她希望攒一笔钱和心爱的男友开酒吧,她在门市房里和男友打电话时喜悦的语气与表情都表现出她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但是现实总是剥夺她获得幸福的权利。
黑帮司机是恶的代表,他一直在说服女主角共同谋杀瘾君子,瘾君子的死亡是事情成功的关键点。
但是参与恶事的女主角心中仍旧怀有善良,她与瘾君子的关系如同母亲与孩子般充满呵护与关爱,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相处模式激发了女主角的愧疚感。
于是她想通过做爱来补偿假丈夫,补偿过后才得以在街道上欢声笑语地骑车奔跑。
片中令人瞩目的部分是瘾君子死后女主角觉得自己怀孕的情节。
导演通过台词设计让观众先以为女主角真的怀孕,后来又推翻这个真相,继而引出了女主角为了保护孩子疯狂逃离的场面。
孩子向来是希望的象征,女主角在心中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导致瘾君子的死亡,她心中是希望瘾君子活下去但事与愿违,于是女主角产生了假孕反应渴望借自己的身体让瘾君子的生命延续下去。
影片结局女主角侧卧在木板上抚摸小腹与不存在的胎儿对话,看似疯癫的行为表现了人生荒诞。
瘾君子的人物也十分有趣,病弱的外表和经常需要药物治疗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他的弱势,他对女主角的态度表现了他对女主角的依赖需求关系。
女主角拒绝帮他买止痛药的时候他跪下抱着女主角的大腿乞求,毒瘾发作时他把头躲在罗娜胸口,罗娜帮他喂水时他像孩子一样抓住罗娜手腕,他们虽然不是真正的夫妻关系但也缺少了成年男女之间的正常感情,更像是孩子与母亲的依赖关系。
瘾君子对罗娜的依赖需求激发了罗娜作为女性而产生的母爱,于是最后才有了假孕反应和怀孕幻想。
瘾君子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他的弱点与性格促使着罗娜心理与动作的变化。
2.纪录片式艺术手法(1)运动镜头与自然光以客观视角讲述故事是达内兄弟的风格,在本片中35毫米肩扛拍摄的摄影方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叙事需要,较多的中景长镜头不仅保证了视觉上的流畅性增加了真实感,也通过镜头中人物的调度变化表现了人物关系。
例如罗尔娜和俄罗斯人在酒吧跳舞这场戏以罗尔娜为视觉中心,先是罗尔娜和俄罗斯人的双人中景,然后俄罗斯人的手势让翻译从右侧入画,此时画面变为三人中景。
这个景别里罗尔娜独自在画面左侧,两个男人一同在画面右侧,表现他们的对立关系。
随着黑帮的入画,两个男人变成前景,罗尔娜被挤在画面中间并被遮挡,表现出指向性的针对关系。
再如罗尔娜收拾行李这场戏中,镜头始终跟随罗尔娜,在她的行动轨迹当中配角始终是被忽略的状态,配角出现次数较少或者只出现画外音。
但是在这个长镜头时长一半的时候视觉重心短暂地变为了黑帮司机,这样可以减少视觉疲劳。
当黑帮司机走到罗尔娜身边,视觉重心又回归到罗尔娜身上。
在其他段落当中摄影机也是始终跟随着罗尔娜,随着她的行动而运动。
而中景镜头让观众与角色之间保持着适当距离,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同时较多地表现周围环境情况。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同样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著称,虽然和达内兄弟一样都偏爱手持摄影但是他们的影像风格仍有较大区别。
河濑直美专注于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她的影片中较多地出现自然景观,而达内兄弟专注于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影片中较多出现城市景观。
河濑直美导演的影像中以逆光为主,逆光形成的人物剪影营造了神秘感和唯美感,正可以体现人类在自然中的感官体验。
而达内兄弟的影像中虽然以城市景观为主但是较多地依靠自然光线满足曝光,顺光为主的照明设计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感。
(2)色彩的隐喻 片中出现的颜色完善了人物形象又表现了人物心理状态。
红色是主人公罗尔娜的代表色,罗尔娜经常穿红色衣服,红色在本片中代表了罗尔娜的生命热情与心中欲望也代表着不安感。
罗尔娜拥有开酒吧的梦想,每当她获得一笔资金的时候她总会和男友开心地庆祝,她对未来生活十分憧憬,但是在现实里她总迎来一个接一个的麻烦引起她的不安,这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希望来引导罗尔娜向前走,每当事情出现转机之时画面中总会有黄色公交车出现。
黄色代表着希望与喜悦,黄色公交车向前行驶代表着事情的进展。
罗尔娜的工作环境常以纯白色背景出现,白色环境与白色服装给人洁净的感觉,表现出罗尔娜的纯真之处。
3.结语 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都包含着相同的叙事方式,相似的形式手法反复呈现着导演在社会关系、人性和道德等层面的价值观念和追求。
手持摄影和偏于黯淡的色彩传递出朴拙的真实感和震撼度。
剧情耐心铺陈,表现出扣人心弦的质感。
lorna对cloudy的感情,就像亲情无处不在一样,习以为常的时候总是躲避,埋怨,习惯性的照顾对方,再不情愿也拒绝不了,在cloudy把自己的钱交给lorna保管的时候,一切是多么的理所当然,lorna也习以为常,没有去拒绝。
女人终究都是感性的,在一起生活久了,爱情就偷偷地滋生着,在他们没有察觉的时候,慢慢地向亲情过度,变的象长在自己身上的左右手,不会去刻意在乎,却不能失去。
但是,lorna的沉默在于她没有察觉,太多的理想,身边男朋友的浪漫,让她冲昏了头,忘记了自己左右手的重要性。
人大概都是这样吧,往往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发觉一直在身边的才是最重要人。
故事结尾lorna的自言自语让我伤心又惊喜,麻木的生活过久了,终于感情又回来了,希望在转角。
电影的母题同样直指人类心灵的几个方面-利欲,欺骗,温情,信任。
一开始,大家知道是欺骗,但是情感并不由理性做主,两个人有了温情。
罗尔娜在这几件事的摇摆中,作出了作为女性合乎其然的选择,她由合谋转向了非合谋,放逐了自我。
看过后眼前延伸出一团无以名状的雾,这些雾是关于这些拷问人性的思考的,有正确吗?
没有。
题外话:为看这部电影,我流了很多泪。
因为第一二场放映的时候,我都没赶上。
最后一场放映时,我还把时间记错了。
刚写这个评论的时候,我还流了几滴泪。
关于电影的,有时间再写吧
(自译)问:关于《沉默的劳拉》故事、角色、背景、地点,这一切是怎么构思出来的?
Luc Dardenne:最开始是想拍部关于一个女人的电影。
但不知道是谁,在哪,发生了什么。
只知道是个女人。
后来,在2002年,我在布鲁塞尔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兄弟是个瘾君子。
黑手党提供给他一个与阿尔巴尼亚的妓女假结婚的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通过结婚使女方变成比利时公民。
并且利用这一身份,继续再和其他的阿尔及利亚男人结婚。
而他本人结婚时可得到一部分酬劳,其余的需离婚那天才能拿到。
他的姐姐,也就是故事叙述者,提醒他要小心。
因为以前就发生过和阿人结婚的瘾君子,最终死于服毒过量的案子。
警方怀疑一切都是黑手党所为。
谋杀不仅可以封口,也节省了离婚时的开销。
她兄弟最终没有接受协议。
但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后来对它稍作改动:不要妓女,因为我们认为有点老套。
但阿尔巴尼亚女人还不错。
或者即使不是,只要是个移民也可以。
她为了能拿到身份证,进了某个骗婚集团,和比利时瘾君子假结婚。
这个女人是那种为了自己得利不顾他人死活的坏蛋吗?
或者相反,关键时刻她救了瘾君子一命?
她到底打算不打算救他?
……于是,女人的构思逐渐清晰了。
接下来就是处理社会和道德状况。
问:这种状况的哪些东西吸引了你?
Jean-Pierre Dardenne:欺骗。
一个成为帮凶的女人,试图从参与的欺骗中寻找一条逃生之路。
我们很喜欢这种题材。
一开始女人很吸引人,她是秘密的保护者。
随后她必须在保守还是揭露秘密之间做出抉择。
这是我们第一次拍摄关于一个女人的电影,第一次有激情戏和裸体场面。
以前从没做过,这些事,我们想去作,并希望能够成功完成。
问:古典的戏剧结构,通常逐渐推进至重要抉择。
而你们的电影,却总是出现在一开始或开始不久,然后集中刻画角色如何应对结局或者罪行。
JPD: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谋杀,以及之后的相关角色。
本片与《儿子》(那部影片也有谋杀,但凶手不是主人公)的情况相反,我们让男人以服毒过量方式被杀的情节出现在影片中段。
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表现劳拉之后的反应。
一旦谋杀发生,她是否自觉有罪?
是否会将同伙告发?
是否会不接受属于她的那部分报酬?
或者她选择回老家继续做原来的自己?
对于成为这样一起凶案的帮凶,她是否能承受?
即使在男人得救,她仍然没有对他吐露实情的情况下。
总之,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女人,是否可以爱情、生活和幸福的名义,彻底遗忘掉自己做过的一切,所参与的罪行。
我们的很多电影都在关注:实施谋杀,对一个人来说,是否可能。
现实生活中,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大家都很清楚。
但我们却试图让我们的角色处于杀与不杀的抉择困境中!
如果杀了,他们是否会因此自觉有罪。
就本片而言,劳拉的罪行显然非常严重,以至于她自己凭空创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孩子。
幻想死去的男人能以两人亲生骨肉的形式得以复生。
问:为什么你不在画面中表现男人被谋杀,或者劳拉发现他被谋杀?
没有选择用突然的爆发去震撼观众,而是让他们慢慢的去意识。
JPD:对我们来说,如果能回到劳拉身上,通过她来让观众发现克劳迪的死会更有意思。
劳拉得知死讯的情节也被省略了。
这种省略使得在某一时间点上可以在女人身体里创造出一个孩子出来。
理论上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当初开始编写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认为不要表现克劳迪的消失。
但还没想到让她觉得自己怀孕。
我认为只有让男人的死不出现在画面中,我们才能让“怀孕”成为可能。
如果呈现出来,那劳拉就不能会觉得自己怀孕了。
因为他已经消失了,从影片中消失了。
他骑着车走了,就这么简单。
LD:我也认为不显示死亡会让影片变得更趋于内心。
无论是对于劳拉还是对于观众。
更多在劳拉的头脑、内心和身体里,也存在于观众的想象当中。
不显示它,可以让观众更充分地认同劳拉,认同于她的内心世界。
问:这种方式也更震撼!
JPD:是的。
就像我兄弟说的。
因为他消失了,他的死亡对观众而言就成了秘密。
我们不知道怎样发生的,但是想象的比看到的,效果更好!
问:你们经常和非职业或缺乏表演经验的演员合作,但你们却与Jérémie Renier合作了三次。
关系不一般吗?
LD:他和我们一起进电影圈,一起拍过两部电影,都失败了。
之后一起拍了一些舞台剧。
但当我们的电影真正有人看,被人评论,始于The Promise。
JPD:我们同时进电影圈,也都四十多岁。
他有个十五岁的儿子。
我们之间能够形成某种默契和信任。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希望和他一起再拍电影。
当然,他是个出色的演员。
每次同我们工作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他就能将我们之间的理解传递给其他演员。
帮助他们进入状况。
他有着超过了演员的范畴的特质。
对我们而言,这很宝贵,也很了不起。
问:与你们最近的电影不同,沉默的劳拉是用35毫米拍摄的。
也设置非常多的固定机位。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风格?
LD:因为我们认为需要观察分析这个女人。
而不是像《罗塞塔》那样,模拟她在镜头前的活动。
需要一点点距离,一个更稳定的机位,去观察这个神秘的、脑袋瓜里非常复杂的女人。
他对某个人说着真话,对另一个却不是。
她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所以我们观察她。
有时出于同情,有时带些憎恨,有时又非常理解。
总之,我们观察她。
我们会问自己,她到底是谁?
问:这是一部政治影片吗?
JPD:这部影片说的是现在,说的是以他们各自名义的男人和女人,准备谋杀某人。
我们也谈及了有些卑微的生命价值。
你能说这也是政治。
但我们从不将其看做是政治影片。
我们想要讲述一关于现代人的故事。
在欧洲,有许多导演都将作品定位在同一个领域:移民。
目前欧洲生活中的最混乱的一面。
这不是审判。
电影最适合表现这样的题材。
并没有太大的失望,只是这一次难谈感触。
然而电影在罗娜对着腹中的孩子喃喃自语时,黯然落幕。
还是有些难过。
罗娜的沉默。
醒来的时候寻思着其中的用意,毕竟兄弟俩这次不再仅以单个的名词作为片名了。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罗娜在知情克罗迪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选择了沉默,正如这场阴谋的头目,或者说作为中介的那个角色事后所说的一样。
随之而来的是沉默中罗娜的两次爆发:与克罗迪做爱,不如说是寻求慰藉和宽恕;“得知”有孩子时在医生面前的崩溃。
剖去没有看过的最早的两部,[罗娜的沉默]无疑是兄弟俩到目前为止,情节最为迂回的作品。
那么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是否是这样的一份奖励?
我臆测,三年前的[孩子],十年前的[罗塞塔]摘取那两片金叶子之前,会有一个更为需要服众的过程。
我似乎现在才能想明白之所以未能褒扬[罗娜]的原因:我认为罗娜是被情节推着走的。
[罗塞塔]可以叫做[罗塞塔的沉默],[儿子]也可以叫做[父亲的沉默],他们才是影片真正的主角。
扮演罗娜的女演员,她的身上也有一种让人喜于接近和信任的气质。
而面对电影中的罗娜,这一次我似乎只有观望的心。
罗娜的沉默,是被动的沉默。
————以下内容与影片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这是第三次在兄弟俩的影片中看到Jeremie Réniér。
同是08年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中,此人已是西装革履。
然而回到兄弟俩这里再次倍受“折磨”,这次是瘾君子,而三年前是个混混。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两张熟悉的面孔,[儿子]中的两位主演。
凭[儿子]中的演出获得戛纳影帝的Olivier Gourmet令人惊叹地出演了[承诺]以来的所有五部作品(两个龙套角色),本片中他扮演向罗娜调查克罗迪死因的探员之一。
而[儿子]中的少年,在本片中是那名中介的手下。
毕竟兄弟俩前四部作品一共就那几个人物,于是希望“罗塞塔”和“索尼娅”在以后的作品中也能前来“团聚”。
(前者在今年泰西内的[地铁上的女孩]中饰德纳芙的女儿,后者06年有一部[翻琴谱的女孩]。
)罗娜挖土埋钱,让我想起了[罗塞塔]中似乎也有类似情节。
很久以来一直没有机会再看一遍,也许记忆有误。
依然期待兄弟俩的下一部作品。
不过按照前五部的年份走势,预计会是2011年。
一个更加无聊的预测是,按照前四部屡屡获奖的方式,那会是又一片金棕榈。
平和的叙事,轻声的音乐,可是道出的故事却那么伤人。
一个单身的姑娘来到比利时定居,与一个瘾君子假结婚,她的初衷也许是不纯的,但是蛇头与男友却要逼迫她谋害丈夫,于心不忍,但男人最后还是被害死了,罗尔娜的内心极其愧疚,但是为了更美好的新生活,她只有妥协,拿到比利时身份证后与一位俄罗斯人假结婚,生活正一步一步进入正轨,但是又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那个瘾君子的,也许处于内疚,她想保住孩子,可是天不从人愿,蛇头与男友都逼迫她打掉孩子,甚至遣返她回家乡,迫于无奈,她只能逃亡。
生活竟是如此赤裸裸的残酷,没有任何温情,没有任何余地。
《罗尔娜的沉默》以移民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
罗尔娜为了成为比利时的公民,通过犯罪集团,以假结婚的方式取得了比利时公民的身份,但身处犯罪漩涡中的罗尔娜在集团的操控下间接地谋害了自己的“假丈夫”。
此后,在巨大的心理压面前,她逐渐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罗尔娜到底有没有怀上“假丈夫”的孩子,这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但导演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因为人性中难灭的善良,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演绎得心碎神伤。
沉默,在爱情的高级交易形式-婚姻里,罗娜需要保守许多个秘密。
克劳迪、费比奥、俄国人、索尔克、费比奥的小弟.....这些男性的角色都由罗娜带出来,然后再一个个甩掉。
与费比奥是显性的交易,交易演化出报复;与索尔克,被推出时是爱情的名义,但被残酷地证明,也不过是一笔事关投资的交易;倒是瘾君子克劳迪,在一笔真正的交易的双方身上,罗娜找到些许信任,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与人的感情联系。
让-皮埃尔和吕克让罗纳与陌生的男人在跳舞时谈交易,在车上谈交易,在费比奥在场时毫不顾忌的换衣服,这些场景里,性别是弱化的,甚至是模糊的,这些过程中,所有的物体特写,都是钱。
数钱、取钱、存钱、要钱、藏钱、分钱。
但在拿到法院准予离婚的信件的星期五,罗娜脱去衣服,健实的小腿、大腿,健康的乳房,完全处在理性的功利场景中的罗娜,抱紧了克劳迪。
这是可以抱紧的一刻,小小的颤抖的乳房,有力量,让人感动。
导演的跳拍,让克劳迪死去,这跨越的一部,真正隐藏了罗娜沉默的信息。
最后在逃脱的路上的丛林小木屋里,这些信息回来了。
夜色渐晚,潮湿密林,失去锁的窗户系上了,我总是希望这个夜晚是安全的,因为,既然给了罗娜取暖的火,为何不给她噩梦醒来后的一缕清晨?
“The man who has a conscience suffers whilst acknowledging his sin. That is his punishment.”一个有良知的人,哪怕他对所犯之罪供认不讳,心灵也永远无法安宁。
这就是他的罪与罚。
——《罪与罚》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她真的能承受这种代价吗,她真的能自欺到忘记发生过的事情,或选择对其视而不见吗?
很多时候,人会想当然地低估罪与罚的拷问,但犯下的罪会压垮一个良心未泯的人,自我惩罚进而成为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
至少对罗尔娜而言是这样。
一、沉默的罗尔娜罗尔娜,一个通过假结婚取得比利时公民身份的阿尔巴尼亚女人。
她在比利时做着一份洗衣工的辛苦工作,争分夺秒地奔忙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中。
她是瘾君子克洛迪名义上的妻子;是从事非法交易、甚至犯下杀人恶行的出租车司机法比奥的挣钱工具;是索科尔的女友。
她背负着如此多重的身份,缄默、顺从地生活着。
挣钱、攒钱、取得身份、办理贷款,生活中最大的希望是和男友在比利时开一家小餐馆。
她几乎屏蔽了所有情绪感受(劳累、孤独、疑虑、愧疚),像个机器人一样朝着设定好的目标,不假思索地前进。
为了实现想要的生活,她可以忍受日复一日的辛劳,单调乏味的重复,挑战法律的非法交易,以及和男友长期分离的孤独,但她还能承受更多吗?
比如纵容恶的发生,间接地杀死一个无辜的,甚至是善良的人。
二、消失的克洛迪克洛迪无业、贫穷,深陷毒品的泥沼。
他像是从社会网络中分离出来的多余的人,他几乎没有任何的人际关系可言。
也是在他死后,我们才知道他的母亲和兄弟,而他们对克洛迪有的也只是陌生和冷漠。
在法比奥的生意盘算中,杀掉克洛迪是最稳妥最经济的选项,因为不会有人在意一个“一无是处”的底层人。
但他没想到的是,克洛迪却有所有人都没有的东西。
“钱”是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元素。
影片开场的第一场戏便是罗尔娜在银行预约办理贷款业务,随后“钱”出现在罗尔娜和所有人的往来中。
它成了影片中人与人往来的必需品,也是见面的理由。
能挣多少钱,能分多少钱,能存多少钱,每个人都在仔细地计算着。
只有在克洛迪这里,“钱”丧失了它诱人的魔力,这或许是让罗尔娜为之震撼的一点。
当金钱冰冷的力量褪去,在与克洛迪的关系中,罗尔娜感受到了不曾设想过的温情。
达内兄弟处理“克洛迪之死”的方式非常值得讨论。
影片在克洛迪之死前,导演们向我们展现了近乎无情的罗尔娜,观众很难移情于她。
我们会评判罗尔娜,但不会选择去理解她,也很难和她感同身受,我们与角色之间始终隔着一层。
但达内通过对“克洛迪之死”的创造性处理,得以将我们置于罗尔娜的位置。
影片省略了克洛迪的死亡过程,直接展现了罗尔娜收拾衣物去看克洛迪的遗体。
而在这场戏之前,可谓是本片最温暖美好的一场戏,罗尔娜和骑着自行车的克洛迪在街道上像孩子般嬉笑追逐。
这场戏的轻松愉快,毒品戒断几乎成功的克洛迪,罗尔娜难得的欢笑,让观众有机会窥见罗尔娜柔软、纯真的一面,为观众共情人物提供了可能的通道。
就在一切似乎都在变好之时,克洛迪突然死亡,不管是对于罗尔娜还是观众而言,这都是太过出其不意的沉重一击。
因为我们深知罗尔娜和克洛迪间温暖的情感关系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冷漠世界里是多么难能可贵。
借此,我们和罗尔娜共享同一种悲痛与心碎,也为罗尔娜的转变埋下种子。
因为一个人拥有过温情和爱的人,就有了抵抗黑暗的超能力。
三、想象中的孩子罗尔娜租下一处店铺,和男友索科尔兴高采烈地通话,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在登上店铺内的一处楼梯时,罗尔娜突发肚痛,瘫坐在楼梯上,随后在医院初步诊断为怀孕。
一个人以为可以将过往的罪抛之脑后,却倒在了攀登未来的阶梯上,不得不说,达内的视听语言有心了。
在和俄罗斯人的假结婚中,罗尔娜试图保住肚中的孩子。
这一行为激怒了只想确保交易万无一失的法比奥,后者执意让罗尔娜打掉孩子。
在医院得知罗尔娜并没有怀孕后,担心被告发的法比奥又坚持要送罗尔娜回阿尔巴尼亚。
索科尔此时展露出的自私、冷漠和无情更是让罗尔娜心灰意冷,她已不再相信任何人,却对自己已经怀孕一事笃定无疑。
在被强制送回阿尔巴尼亚的路程中,罗尔娜感知到自己即将被谋杀的命运。
第一次,她不再顺从,勇敢反抗,用石块击昏司机后一路逃到森林深处一所废弃的木屋里。
她捡拾树枝,生火取暖,锁紧门窗,和自己想象中的孩子喃喃自语。
她慢慢睡去,等待她的是未知的明天。
所有人都对自己犯下的罪视若无睹,只有罗尔娜选择背负起了她的罪与罚。
所有的愧疚和良知一如那个想象中的孩子,克洛迪的孩子,将在她的身体里久久无法散去。
去戛纳电影节的时候等到了邀请卡,在参展大厅看的首映,虽然睡着了,但是那个无比豪华巨大的影院却忘不了忘不了~
就算拍移民拍了一辈子也躲不掉剧本的枯燥
6.5。another保持水準正常發揮的達內。
这个故事我真喜欢,上一秒是骑车时的欢笑,下一秒就开始整理遗物,几次戏剧性的情节转变都很省略。或真或假的孩子,无法追回的愧疚,妙。达内过于精准,但是在剧情比较松散的时候情绪可以被拉到极致。
在葛爷的片单中只有一部达内兄弟的影片,就是这部。似乎这部影片是一个分水岭,近特写和跟镜头少了很多,也第一次有了配乐。剧本的省略手法太赞!直接到克劳迪去世。而这之前的戏是他们的关系的改善。总觉得达内的剪辑点(镜头内外)很准,节奏太舒服!
在故事结构上,确实创新了一种奇特的人物境遇,为了维护假身份而假戏真做,同时又期盼着自以为真实的未来。但是观感没有前几部好,和《孩子》是同样的弊病,视听缺少表现抽象立意的手段。假身份本就需要强烈的个人外冲突才能在观众意识中确认其危机所在,可惜表现的太少。结尾荒无人烟的森林和之前条框的城市也没有形成强烈的视听反差,在声音处理上,缺少了层次感,也许是叙事元素本身缺少环境音。从情节上,也导致了结尾背离社会走向荒野的意向不够明确。
除了法语,其他都还好
还是达内兄弟一贯的边缘题材,毒品、偷渡客。罗尔娜并没有沉默,相反做为犯罪团伙的一份子相当激进,甚至为了养育并不存在的孩子叛出组织。这个悲情人物正是劳苦大众的指代,真正保持沉默而又不该沉默的,才是本片批判的对象。
假的婚姻,假的家暴,假的借口,lorna生活在虚伪的条框中,直到她拥有了孩子的幻想,只不过这也是假的。达内兄弟的手持跟拍、跳剪,让简单的故事生动
达内兄弟最复杂与戏剧化的一部,从非法移民问题跨越到女性主义的醒悟与反抗。有意向电影大师布莱松的《金钱》致敬,开头与中段手点钞票的镜头刻画出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金钱足以主宰着人的行动与情感,而女主角在假丈夫死后佯称怀孕,到最后与幻想的孩子共眠,不动声色地刻画出女人的幡然醒悟,重现出人性中善良、向往希望的一面。导演对边缘人(瘾君子、非法移民)的刻画依然不落俗套,有不少意外的惊喜。留白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瘾君子假丈夫死去的)这个情节关键点的转折有助于观众去理解女主角后半段的行为动机。
喜欢的风格
一个移民女人的自我救赎历程,获2008戛纳最佳编剧。1.聚焦假结婚问题,移民生存题材上溯至[一诺千金],女性视角承续[罗塞塔],树林收尾似[单车少年],本片亦是达内兄弟此前的演员班底大集合。2.剧作上出乎意料地工整,完全符合三幕剧模式,大胆的是在中点对关键事件进行了省略,之后又放弃对核心悬念(孩子是否存在)的揭示,转入疲惫、孤独而充满开放性的结尾。3.大量近乎一场一镜的手持长镜头,唯有女主与移民婚姻中介在车内的对话场景使用了严格的正反打,二人始终分立于不同景框中,彰显出了两人的针锋相对。4.这回,达内兄弟用了五次配乐,前四次为叙境内有源音乐(前两次为房内丈夫开启的音响,后两次则是两场舞会的背景乐),收尾则用了画外的贝多芬钢琴曲。5.点数欧元钞票的片头与中间点前女主欢笑着追逐丈夫自行车的作别场景赞绝。(8.0/10)
1. 居然是达内兄弟的作品。2. 女主角不必裸的。3. 这个女人活的好清冷,虽然都是男人帮助他得到身份,然后在用比利时身份跟俄罗斯人结婚赚钱,但她从中没有体会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只有那个瘾君子对他是真心依赖,女人就是这么简单,可以为了一点点爱的曙光,赴汤蹈火。
很有魅力的表达,但没有有魅力到让人忘记性别、身体与族群政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热门。这是对于一个某种意义上算是弱势的女性的救赎方式的想象吗?hmmm男人们
一直在纠结到底有没有怀孕和开车的马仔到底是不是真的被拍死了,感觉不适合看这种电影啊。不过讲的是列日的故事!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人和人相处久了 都是会有感情的
冷漠下的小温情,后半段很赞。人不可能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是内省。
她兄弟最终没有接受协议。但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后来对它稍作改动:不要妓女,因为我们认为有点老套。但阿尔巴尼亚女人还不错。或者即使不是,只要是个移民也可以。她为了能拿到身份证,进了某个骗婚集团,和比利时瘾君子假结婚。这个女人是那种为了自己得利不顾他人死活的坏蛋吗?或者相反,关键时刻她救了瘾君子一命?她到底打算不打算救他?……于是,女人的构思逐渐清晰了。接下来就是处理社会和道德状况。
3.5星。结尾差点就接上《永远的莉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