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电影,这是偶像剧。
元彪和于荣光还是给影片增色不少,做派很到位,给人印象很深,毕竟人家是演技派的。
韩庚和吴尊也演得中规中矩,属于本色演出。
但是,狗血的剧情连接和不知所云的铺叙,把这好故事弄得支离破碎。
下面是几处雷人硬伤:1.劫法场不是戴上帽子蒙上脸就能给劫了的,多少给点陈述吧。
2.摄政王那么大的人物,杀人家300口都不眨眼,你说抢匾就抢匾?
耍无赖啊,皇帝赐的匾啊,黄马褂什么的都没写上名字吧,怎么不一起抢了去?
3.武生,应该是俊俏的一张脸,元彪的脸明显发福了。
4.元彪一把火自尽了,住得地方怎么看怎么像深山武林门派总坛。
5.镜头一转,俩徒弟,雪山飞狐。。。
6.武生比武,于荣光非要舍弃老本行武生,来了一个花脸项羽,武生VS花脸?
还是要映衬一下霸王自刎?
7.警察局长刘谦老师,太年轻了,怎么能镇住场子呢?
富二代官二代都不靠谱啊,怎么也找个中年大叔才能镇住上海滩的租界吧?
8.伊能静,你演些什么呢?
一下子就把自己搞死了。
9.刘谦老师,你从车上变出一串核桃是魔术手法吧?
10.七王爷真喜感,主持人啊。
11.摄政王的七儿子就叫七王爷?
这怎么排辈的?
12.兄弟大战后一龙是站着挪着步子出去的,这就重伤致残了?
看看人家鬼脚七,被马踩伤后爬出去,那才叫重伤致残。
13.刘谦局长,你有什么指证罪犯的证据,亮出来啊,还没在电话里亮出来,挂了!
14.一龙瘸了,二奎哑了,兄弟在医院相见了,原以为这二人要相依为命,正担心这二人怎么生活,画面一转,两个有钱的残疾人。。。
唉,这不是电影,这是偶像剧。
中秋的三天假期,一个人,没啥事儿可以做。
于是乎,晃晃悠悠进了电影院,看了《大武生》。
说实话,整部电影看下来,最大的感慨就是:洪金宝肯定是收了钱没做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电影在宣传时叫嚣的洪金宝武指在电影中完全没有体会到。
电影中几场打斗的戏,靠的是各种替身+借位+剪辑完成的。
于是乎,能在打斗中看到主演的,几乎是各种特写亮相或者中近景的打斗停顿间隙那紧皱眉头的表情。
坑爹啊...为什么会选择进电影院看这么一部之前设想过会坑爹的电影,是因为看了小崔的《新电影传奇》...没错,我一向觉得小崔是中国媒体为数不多的良心之一。
但是我忘记了,小崔在做这些栏目的同时,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收了人家的钱,就要替人家说好话么。
好比《新电影传奇》以前还给《战国》、《关云长》等片做过交口,《关云长》甚至做了三集...用于谦形容大铁棍子医院的话来说,就是:记吃不记打的玩意儿...没错,我又因为看了《新电影传奇》而不慎进入电影院了。
看了一部本来应该沦为粉丝电影的《大武生》。
整个观影过程中,不断的有女观众发出:好帅啊之类的感慨。
让我觉得,这个片子要打戏作甚,吴尊和韩庚光膀子站够90分钟一样上坐。
京剧题材的电影时至今日,已经是不多了。
《霸王别姬》来了一回绝唱,自此之后,再无王者,以至于孟二奎发现席木兰后背纹着岳江天的楚霸王,怒从心中来,大吼一声:你丫咋不学虞姬去死呢?
因 为《霸王别姬》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以至于陈凯歌导演再次想在票房上再成功一回的时候,又想起了京剧。
但是《梅兰芳》却换来了半部好戏的遗憾,有人归咎于 陈凯歌在艺术与商业间的迷失,有人归咎于陈凯歌背上背着沉重的人文主义的担子...但是归根结底,可能是因为陈凯歌导演的父亲在《霸王别姬》上映一年之后 不幸过逝,将那个曾经导演过《黄土地》和《霸王别姬》的陈凯歌一起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书归正传,这个高晓松啊...哎...高晓松作为一个曾经的校园民谣作者,在国内有着绝对的分量。
于是乎,他就成为了导演,于是乎,他就成为了中国达人秀的评委,于是乎,他就酒驾蹲班房了。
这个惨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膨胀了,没有金刚钻甭揽瓷器活,出来混,不是迟早,是肯定要还的。
现世报,有木有...唯一本色演出的伊能静,成功的演绎了一个背着老公偷汉子然后被一枪贯心结束了短暂的表演。
他冯某人在电影中做了庾澄庆不敢做的事情,倒是也算快哉。
整部电影硬伤太多,但是不影响叙事。
因为整个故事很是平淡,这些硬伤绝对起到了为故事添彩的作用。
如果除去夺牌匾这个事儿的话,故事框架基本可以大部分照搬《叶问前传》。
或者其他有关于兄弟反目的电影。
电影的开头,孟家为什么被满门抄斩,余胜英是怎么救下孟二奎的,完全没有交待。
WTF,高导想让观众脑补啊?
又泥马不是侦破片,侦破题材最后还有个解题的环节呢。
元彪的普通话无力吐槽了,这口音还能唱戏么...高导,咱电影的制作费用缺到不能给元彪找一位靠谱的配音么...于荣光纵横影视圈也有数十年了,没有大红过,烂片也演过不少,好歹也算德高望重了。
人到中年的于荣光总有一种劲儿在,而且谁也拧不过来。
导致的结果是,最近这些年,于荣光演谁,观众感觉还是你于荣光。
(还有这类毛病的演员,也是人到中年的刘德华天王)吴尊用了配音,这是好事情。
之前听到元彪的原声,开始纠结。
但是吴尊的配音是广告腔啊,有木有?
浑厚的广告腔啊。
与此呼应的是韩庚的原声啊,跟吴尊在一起,就是攻受兼备、兄弟情深啊。
难怪孟二奎对席木兰说:从小兄弟就睡在一张床上。
导致关一龙和老冯的媳妇儿只能在车上搞,因为床上躺着孟二奎啊...关于孟二奎报仇的部分无力吐槽了。
顺便告诉大家,杀最后一个王爷,让席木兰一会儿扮成白虎一会儿扮成青龙的戏就是叱咤梨园的武戏《大闹天宫》。
关于孟二奎找关一龙单挑导致兄弟关系决裂的决斗部分...除了海量的替身打斗和混乱的剪辑,也就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了。
声称用了洪金宝做武指,重头武戏还做成这样,才让我有了洪金宝拿钱不做事的怀疑。
最后的武戏,孟二奎和席木兰在酒窖里的PK。
MB啊,席木兰从背后看就是个男人啊?
为什么啊?
原来还是替身啊。
有没有?
都似乎替身在打啊打,然后徐熙媛出来亮个相,然后又是宽肩膀的爷们儿的背影在银幕前晃来晃去啊。
打完了,终于来点儿香艳的镜头了,孟二奎和席木兰OX了...慢着...是不是太突然了?
虽然之前为他俩的感情铺垫了半天,但还是觉得太TM突兀了。
特别是,二奎搂着木兰说:阿拉爱侬。
然后做插入状的时候,俩人的表情都太苦大仇深了。
韩庚也好,徐熙媛也好,都是十万个不愿意。
仿佛拍片现场高晓松拿着枪指着他俩说:赶紧开搞,不然把你俩突突了...最后,仨跟包的毒酒复仇计划...于情于理都太傻缺了...最后的最后,席木兰带着武生泰斗的匾额沉船了。
她真傻,匾额是木头做的,她淹死了,匾额还浮着呢,岳江天收不到的...席木兰只能带口信了。
要想都带过去,只能烧了啊。
编剧你行不行啊?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哥俩好啊,俩残疾人开班授徒,好好的过日子了。
没和旦角苟且吧?
你丫咋不点头呢?
我草?
你来真的了?
韩庚露出万受无疆的表情,默默的看着吴尊...吴尊还是那么帅...高导,你确定你进班房不是为了躲仇人么?
其实,影评已经写完了。
但是突然想到了刘谦...说实话,这个角色,谁演都差不多,而且肯定会比刘谦好得多。
而且,这部戏,大部分的主演,都不是正儿八经的演员...高导艺高人胆大,果然又高又硬。
当时看《夜奔》的时候虽然不喜欢留洋学生这样的设定,但最后还是成功地被堵得胸闷。
看《梅兰芳》的时候,只有前半部精彩,纸枷锁只是个硬生生套上去的概念。
《定军山》光是说中国电影百年献礼都够让人感动的了,但却无奈不曾寻回百年前的那份诚意和真正的感动。
《游园惊梦》毕竟是昆曲,较之京剧终究还是婉约了。
到现在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霸王别姬》,总感觉不是时候。
角儿都是人,戏如人生也不是神志不清,猛打鸡血。
纵使人生如戏,也断不会如此腥风血雨,狗血涂地。
一直觉得梨园行里的人都是有风骨的。
武生不该是文戏全都不会的愣头青,纵是常人道戏子薄情,花旦也不该像是演粉儿戏的,不该像是怨妇恶妇。
票戏子的玩儿阴狠狡诈深井冰,哪还有一点洒脱?
一块匾一颗核桃,一段恩怨情仇,搞清楚是武生不是武侠。
只穿洋装也就罢了,因为是上海所以都得穿神马就是神马?
抽烟是要倒嗓子的啊师兄师弟们,穿回长衫归田园去吧!
于是传说中京剧的神韵在哪儿呢,我看不到啊。
嘿,西皮成了嬉皮,还是山寨版的呢
(其实一直想说说这部电影,但是因为我参与了《大武生》制作特辑的制作工作,也算是利益相关方,为了避嫌,只好拖到了现在。
因此这不算是一篇影评,只能说是观后感吧。
)高晓松导演的《大武生》这部电影,从相对主观的电影创作和我个人的趣味角度来说,它是一部很糟糕的电影;但是从电影工业体系来说,它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相信看过高晓松导演之前的两部电影《那时花开》和《我心飞翔》的观众,都会惊讶于《大武生》这部电影的品质比他们之前想象中的要好,而这种进步,就是一个电影工业体系所能带来的改变。
《大武生》这部电影,从各个技术环节来看,都做到了合格线之上,编剧、摄影、美术、动作等等,尽管大家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但整体来说,算是2011年国产电影中的水准之作。
但是——不可避免地说到了这个但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软肋就是高晓松导演的个人趣味以及导演能力,他将这些还算合格甚至闪亮的零件,最后组装成了一个奇形怪状的机器,以至于我们都看不出来这台机器原本的功能是什么了。
在一个采访中,本片制片人之一安德鲁·摩根(Andre Morgan)曾经说过:(大意)《大武生》是一部“年轻人拍,年轻人演,年轻人看的电影”。
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大武生》这部电影的操作思路,如果这部电影能够按照这个既定思路,基本不走样地执行下去,《大武生》这部电影或许会给2011年中国电影带来一次改变,但可惜的是,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最后这部电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所谓合格的产品,就是它能够发挥基本的设计功能。
我曾经看过《大武生》的剧本,从编剧角度来说,这个剧本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国产电影中较好的技巧之作,尽管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这和导演的世界观有着直接关联),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推进、情感设置、故事转变等等都充分参考了好莱坞类型片叙事经验,在编剧技巧方面没有大的失误,充分保证了娱乐性。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还算不错的剧本,尽管在执行过程中被不断减分,但最后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故事,还是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和完整性,再次证明一个好剧本对于电影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仍然能够完整地看到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索:一对天赋使命的兄弟,离开他们成长的村庄,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一段冒险历程,中间遭遇了种种考验和诱惑,最后完成了使命,并带着成长的经验,重新回归他们原本的世界。
当然,我们也能从最后的电影中看到,这个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构架在执行过程中,被导演高晓松夹带了很多私货,导致了《大武生》这部电影变成了一个好莱坞英雄冒险故事和一个中国文艺青年自虐心路历程的怪异混合体,电影中的许多拧巴之处,基本都来自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两种叙事体系并无对错高下之分,但如何将它们融合为一,则是非常考验导演的难题。
对于《大武生》这部电影来说,片中京剧、上海滩和时尚青春元素之间不协调的混搭效果,处处体现出了这种拧巴。
作为一部“年轻人拍”的电影,我们一般理解为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风格应该是新锐的,具体到商业类型片,应该是好莱坞的“无缝叙事”风格。
但是很可惜的是,《大武生》这部电影中除了洪金宝执掌的武打段落外,所有叙事部分的镜头语言,都沿袭了中国“文艺片儿”的风格,大量完全和剧情内在节奏相反的镜头内部调度,以及毫无必要的长镜头(韩庚和吴尊在街头商议报仇时,是一个极其漫长的长镜头一镜到底的),都让这部本应该让“年轻人看”的电影变得缓慢和拖沓。
观众在观影时不断地能够感受到那种电影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之间的不协调,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不断地出戏。
而这一点对于一部民国背景的青春偶像片来说,则是致命的。
视听语言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的隐形构成元素,不合格的镜头构图、内部调度、拍摄手法、剪辑等可能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并不会直接造成困扰。
但是在演员选择和控制上出现失误,对于这部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电影来说,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大武生》是一部主打“年轻人演”的电影,在演员的选择上我们也能看出强烈的动机。
韩庚和吴尊作为当红的青春偶像,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市场表现无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至于上映后被称为是“粉丝电影”。
但实际上,当片方决定由韩庚和吴尊主演这部电影时,国内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孤岛惊魂》所引发的“粉丝电影”的关注和讨论。
选择这样两个演员,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服从于这个“年轻人拍、年轻人演、年轻人看”的电影主题思路。
对于正在饥渴寻找新一代年轻演员的中国电影来说,这种敢于选择新生代演员挑大梁的决定,是一个收益很大风险相对较小的冒险行为,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韩庚作为主演之一,明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曾经有评论戏谑地评价到,“在吴尊、韩庚和刘谦面前,大S演技好得就像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
”换一个角度来说,对于第一次演电影的韩庚和刘谦来说,大S确实算是经验丰富的演员。
只是,在《剑雨》中表现最弱的大S,到了《大武生》里就变成了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肯定是反映出了《大武生》在演员构成方面的缺陷。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韩庚在片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了,尽管因为经验的欠缺而略显生涩,但能看出来他的用心和努力。
但是,我们又不不得不提到这个词了,电影演员在片场的表演其实是非常被动的,尤其是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新演员基本无法判断自己的表演是否适合整个电影情景,以及自己的表演是否恰到好处。
对于新演员来说,导演在现场给予的指导和判断就非常重要了。
有的时候,不恰当的努力反而是适得其反的。
在中国电影整体缺乏年轻偶像演员的大背景下,韩庚作为一个优质商业偶像,可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
商业偶像可以不用是表演艺术家,但他要能清晰地判断出自己的价值如何被最大地发挥出来。
具体到《大武生》中,双雄结构的主角设置本身并无争议,但让两个相对都不够成熟的演员担纲主角,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决定,如果不是导演对自己的能力有绝对的信心,那就是片方对二人的市场号召力有着绝对的信心。
相比好莱坞的类似主角设置,一般都是老带新二人组,一个是已经验证了市场号召力的成功明星(尽管大部分时候他都已经过气或面临过气危险),另一个则是冉冉升起的后起之秀,两人之间不但在性格和角色分配上彼此互补,在具体到一些有难度的表演场景时,老演员就可以起到关键性的稳定作用,让新演员在有保底的情况下放手表演。
但是在《大武生》中,韩庚和吴尊不得不在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完全按照感觉胡乱表演一气,对于那些不是二人粉丝的普通观众来说,看着他们在银幕上如此吃力,实在是有些坐立难安。
正是这样的演员设置,让大S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在很多场景中充当了那个“表演艺术家”的角色,以至于三人都出现的场景是全片中最有喜感的场面。
不过我也承认,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去要求演员的表演有些过于吹毛求疵了。
作为一部“给年轻人看”的电影,如果能够在叙事上流畅合格,演员不露怯,整体制作精良,就足够让很多年轻观众享受到娱乐了。
只是因为之前提到的诸多环节上的失误和减分,让这样一部本来给所有年轻观众看的电影,变成了一部纯粹的“粉丝电影”。
对于《大武生》这样一部整体制作上还算用心,营销到位的电影来说,最后沦落为“粉丝电影”实在是有些窝囊。
中国电影市场其实从2010年就开始显现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青年观众的消费需求极其旺盛的同时,我们的国产电影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
在2011年的暑期档,这股早已暗流涌动的力量,终于创造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奇迹:《孤岛惊魂》在暑期档创下了9000多万的票房纪录,并引发了电影行业对于“粉丝电影”的关注和跟风。
我个人不认为制作粗糙整体混事儿的《孤岛惊魂》只凭借杨幂小姐的粉丝群体就能创造9000万的票房成绩,其中原因很多需要另文详述,但简单地说,正是因为我们的青年观众观影需求被人为压制后,才会让《孤岛惊魂》这部恰逢其时的电影捡了个现成便宜。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武生》这部力图做到“年轻人拍、年轻人演、年轻人看”的电影,其实是很好地吻合了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现状的。
即使在执行环节中被人为地减了很多分,如果它能够坚定地执行原本的8月中旬档期上映的计划,我想《大武生》仍然能够在市场上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
而因为种种原因(据说是为了配合本片在美国同步上映⋯⋯)被改为中秋档期上映后,《大武生》这部电影最大的基础观众群体,韩庚和吴尊的“粉丝”们已经不得不回到学校上课去了,兜里的零花钱也在大片迭出的暑期档被掏得差不多了,即使再喜欢自己的偶像也只能有心无力。
因为缺乏这些基础观影群体的示范效应,再加上今年暑期档之后国内电影市场整体乏力,票房滑落严重(相比去年同期低了三分之一,单场平均上座率不到20人),加上天气转冷等等原因,整个中秋档的票房表现群体性低迷,《大武生》没能引发像《孤岛惊魂》那样的雪崩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粉丝电影”或“粉丝经济”的说法,我觉得可以被印证为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说法了。
“粉丝”的观影消费可以是催化剂,但绝不可能成为支撑电影票房的基石。
不管是什么电影谁主演,电影本身的质量,以及精确的营销模式,才是决定电影票房的根本因素。
国产类型片在市场上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不是好莱坞的分账大片,而是一窝蜂涌进来的高质量好莱坞“批片”。
作为目标观众群体差不多的类型电影,好莱坞“批片”对于观众和票房的抢夺才是国产类型片所要警惕的。
《大武生》很快就会成为历史,但对于我们当下的市场来说,它会成为一个典型的案例。
如何结合好莱坞的成熟生产经验,如何结合中国文化让外国故事模式落地,如何针对市场需求生产合适的产品,如何将合适的产品营销给合适的消费者,如何处理偶像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粉丝消费,都会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这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
当你坐在电影院里,听着周围发出的阵阵爆笑,你会恍惚以为你所在的应该是黄渤或者是周星驰所参演的电影场次;而当你听到周围的观众对这屏幕上两个将额头靠在一起的男人鼓掌喝彩的时候,你会恍惚以为你自己来到了酷儿影展or whatever。
但对不起,这里是《大武生》的放映场。
那个曾经看似牛逼的手绘分镜预告片,那个曾经号称超越《叶问》的“铜炉火锅”对打,都在影院这样欢乐和谐的氛围里化成了无限泡影,只余下一句句仰面问苍天的疑问:“说好的正剧呢呢呢呢呢呢。。。。?
”■ 明目张胆卖腐 好吧,其实本不该怀疑这是一部致力于卖腐的片子。
它的cast一出来,它的宣传一出来,明眼人都心中有数。
但看完片子,才不得不对于导演卖腐卖得如此明目张胆大张旗鼓深感佩服。
您还不如直接打着“同志片”的旗号出来得了,免得无辜的纯洁群众在影厅里被身旁腐女的桀桀怪笑吓倒。
什么?
您说这就是兄弟情谊?
坑爹吧,这样的叫兄弟情谊,那世上的兄弟都去搅基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得来数一数这两兄弟之间的基情时刻。
【一见倾心】什么叫一见倾心,什么叫一见钟情,什么叫看对眼?
追溯到关一龙和孟二奎的相遇,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凭什么那么多人斩首,关一龙一眼就相中了孟二奎?
凭什么他两于茫茫人海当中瞬间看对眼?
甚至关一龙还央求他师父去救孟二奎于水火?
(而且孟二奎就站在那里待斩了,他师父区区一个唱戏唱得好的武生,何德何能轻松救下一个死刑犯?
)凭爱啊。
此时容我唱一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未能忘记你容颜”。
【再见患难】这俩小崽子陪他们师父经历了从事业巅峰到身败名裂的戏剧性转变,一起在山中度过了刻苦练功的悠长岁月,其间一起面对面罚站、一起并肩看星星看月亮的次数数不胜数,更不用提天天抵足而眠了,堪称培养起了青梅竹马式的最牢固感情。
【家长之命】或许你会注意到,这俩小崽子长大下山的时候,他们的师父嘱咐了他们三项不许。
一不许练下三滥的功夫,比如飞刀;二不许和武生比武;三不许和花旦苟且。
而且从影片最后来看,还有一项嘱咐是“俩兄弟要好好在一起”。
稍微琢磨一下,“不许和花旦苟且”,恩,没说不许和武生苟且。
然后,俩兄弟还要好好地在一起,师父您老人家存得是什么居心啊!
【渣攻成长史】下山之后,我们这两位帅哥就即将从两小无猜时代慢慢进入相爱相杀虐恋情深时代。
孟二奎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忠犬演变成了一个是非不分的渣攻,着实令人想打。
一开始是“什么都听师哥的”,再后来是被某个甩饼脸女人勾了过去,然后与师哥关一龙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当他们扭打着从二楼跌下来,关一龙为了保孟二奎周全而自愿单腿致残的时候,我相信整个影厅的姑娘们心都化了。
但渣攻孟二奎居然还落井下石用根破木棒子击打他师哥的脑袋!
当鲜血顺着关一龙的额头流下来,当他瞪着一双深情的双眼凝视孟二奎的时候,周围的姑娘们已经骂孟二奎这个渣攻骂出声。
【女人的自动退出】都是因为席木兰这个女人的设计,原本相亲相爱的两兄弟才一次次上演虐恋情深。
但这个女人复完仇之后,拍拍屁股潇洒走人,还赠语:“你们好好地在一起吧”。
简直就是这两兄弟情感之路的通关BOSS,打败她之后,王子和王子就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
【宿命的重逢】我颤抖地忍不住要用这个小标题。
失踪了那么久的师哥,偏偏在师弟最脆弱的时候就出现了。
他俩眼含热泪,互相抚摸对方的面庞,执手相看泪眼凝噎。
最后,两颗迷路的头终于靠在了一起。
此时此刻,电影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人们纷纷抹泪,多么不容易的一对啊,还好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看着这两兄弟这样一路走来,您还敢说他们之间不是爱么?!
如果这都不算爱?!
■ 莫名其妙搞笑早就料到本片会是一部腐剧,但还真没料到会是一部爆笑腐剧。
除了设计的笑点确实起到了逗乐的作用,全片还充斥着许多莫名其妙的笑点,惹得全场观众连连爆笑。
说实话,韩庚的脸第一次特写出来的时候,整个厅就爆笑了;吴尊的声音一出来的时候,整个厅就爆笑了;刘谦那句“我是您的忠实票友”一出口,整个厅也爆笑了;韩庚那句撒娇的“师哥”一出来,整个厅更是爆笑了。
可能是因为韩庚吴尊的演技太稚嫩,导致了严重的出戏感。
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觉得是在认真投身一个故事,而是看着他们熟悉的两个演员在一板一眼地念台词。
有种莫名其妙的喜剧效果。
所以说,《大武生》是部很神奇的电影。
它绝对说不上是一部好片,但如果当做搞笑片来看,它某种程度上算是。。。
值回票价?
如果当做腐片来看,它更是。。。
名副其实?
-PS:大家不要纠结攻受问题了。。。
这个只是个人喜好
意外的看了《大武生》,看以前对此片一无所知,只是知道有很多名人。
看开头的时候,觉得这个片应该还是有看头的,元彪和于荣光的武生对决融合了不少京剧的套路,看起来赏心悦目。
我甚至有点期待这部片子能像《梅兰芳》一样能把国粹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我发现除了开头演二奎的小演员张口唱了一句之外,居然整个片子再没有一句戏文了?
元彪饰演的师父看起来一直很淡定,可惜居然最后被一句“你不敢”给点爆了,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
打斗的最后在师父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龙非要画蛇添足的跑去喷人家一口水,结果直接导致了师父的战败。
唉,一失口成千古恨啊,就是这一口水,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血案……吴尊和韩庚的确很帅,不得不承认两个帅哥的确很酷。
特别是吴尊,创造了一副表情贯穿全剧的纪录。
无怪在上海滩那个年代就有了众多的粉丝,在民国初年居然喊出了“我爱你”这样的口号,热情程度不亚于当今的超女快男粉丝了…… 吴尊、韩庚、刘谦、大S几个人衣服走马灯似的换,任何一身拿到现在也是引导潮流的, 电影似乎成了一场耗时90分钟的走秀剧情就不多说了,反正我很多地方也没有看懂:一是为什么师父在送两个徒弟下山后要搞自焚,莫不是信奉了李大师?
那也不要破坏文物把悬空寺给烧了吧?
二是两个小子出来后为什么没有一点顾忌的直接跑去找人家决斗,师父的话半点效力都没有吗?
三是一龙从小跟着师父在戏班子里,那个少爷范儿如何在比武后一夜之间练成的?
两个山里娃进到大都市一夜之间就潮了起来,毫无过渡的过程。
四是两个壮小伙子一起去打一个半老头子,费厄泼赖啊有木有?
为啥都木有人说句公道话呢?
五是木兰到底喜欢哪个?
似乎那四个男人都要娶她来着?
看最后情况难道她有恋父情结?
六是扮演局长刘谦怎么看都应该是个高智商的坏人,我一度以为他要作为最后的反派呢,结果……轻松的被木兰就给菜了帅哥、美女、动作、包括最后生硬的那场床戏……这些电影要素都齐了,但是剧情呢?
电影过程中笑场多次,非要是评论的话,这个应该算是年度激情爆笑动作大片了
《大武生》暗藏了“断臂”情节其实《大武生》里暗藏“断臂”情节,这说出去,别人会以为是笔者一厢情愿。
但是通过偶然手段,得到了《大武生》第一稿的剧本时,得知原本,高晓松是准备拍两个美男的“断臂”故事的,所以才找到花样美男韩庚和吴尊,两人都是属于美少年,而且不是那种硬汉式的美,都是属于细致的美。
但是广电总局认为这么好的题材,如果拍了“断臂”,就太浪费了,勒令高晓松更改。
但是高晓松不是简单的人物,暗藏了许多的“断臂”段落。
如果您还是觉得这是笔者意淫的话。
就看看一些原剧本的细节吧。
(1)众所周知,在影片《大武生》里面,余胜英余老板给二武生定了一个规矩:1、不能练天桥的把式;2、不能与花旦苟且;3、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与武生比武。
其实这三个规矩并不是真正的梨园行的规矩,那为什么余胜英要定这个规矩呢?
首先,不能练天桥的把式,片中根本没有天桥把式的元素,小孩自己射飞镖根本不能算得上天桥的把式,那为什么余胜英要定这个规矩呢?
其实导演删除了一场戏,在两个小孩两小无猜的童年的时候,他们俩在北京城里玩耍,看到别人在表演双簧,便彼此玩起了双簧,一个负责翻跟头,一个负责唱戏。
玩的不亦乐乎,而且彼此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情愫,感觉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人从小睡一张床。
还有许多暧昧情节然后两人互相产生好感。
而《大武生》中射飞镖的戏份其实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才显得牵强。
对于第二的规矩,根本是胡编乱造的,为什么不让武生和花旦苟且,那是因为花旦的角色是后来硬加的。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高晓松把大S花旦的角色设计的那么不堪了。
不仅和自己的师傅上演不伦之恋,而且又和自己的仇人,两个武生发生了感情,还有跟那个卢局长也纠缠不清。
高晓松本来就不喜欢这个角色,所以干脆就设计成了一个荡妇,但是为什么到最后,大S扮演的花旦又钟情于自己的师傅了呢?
抱着匾独自离开了呢?
因为她自己知道,二武生之间是相爱的。
自己是分不开的。
还有武生不能与花旦苟且,明显就是告诉你,武生可以和武生苟且~~(2)原剧本中两人的情愫是有很多细节可以表述的,在原始剧本中可以发现:小时候的一龙常常安慰二奎:咱们俩以后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要分开,就算你要报仇,我也陪你一起。
像此种场景,原剧本比比皆是。
而师傅平时常常哼唱的曲目《郑风子矜》还有《楚宣王与安陵君》,里面其实就有不少是关于男同性恋间的情爱描写,这是高晓松高明的另外一点。
(3)待到二武生长大成人后,找岳江天报完了仇之后。
电影里面,他们俩看中了一套别墅,然后一龙就对二奎说:“以后咱们俩就住这里。
”其实原剧本里还有一句“永远不分开”,然后彼此互相注视,微笑。
在《大武生》电影里也不难看出,不管二奎看上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一龙都大方的买下。
而二奎的神情和说话的方式都温文尔雅,像极了一个跟男朋友逛街的小女生。
而二奎也常常为了要照顾一龙的面子,为一龙解决一些琐事。
彼此常常去看电影,吃饭,都在一起。
虽说这兄弟二人这样很正常,但剧中二人一张一弛,互相逗趣的场景实在是有爱。
但是此场景又不能继续下去,会导致观众错觉。
只好让大S扮演的花旦席木兰来勾引一龙,但是勾引不成,因为一龙是喜欢二奎的。
这里就有观众要问了,那一龙不是还和一个冯师长的太太鬼混到一起吗?
对,这就是一个转折点,在舞厅,二奎一直在嗑瓜子,而一龙是和冯师长的老婆跳舞。
明显,如果二奎喜欢女人,他完全可以去搭讪,或者直接就有女人送上门来的。
但是他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嗑瓜子,其中感觉,只有小女生可以体会的吧。
但是为什么一龙既然喜欢二奎还去和冯太太跳舞呢?
因为开始的时候,一龙和二奎不懂礼数得罪了卢局长,卢局长又知道席木兰一直在勾引两个武生,就很不开心想要弄二武生。
此时冯太太来告知一龙危险。
所以一龙不得不冒着二奎吃醋的风险来以美色勾引冯太太,希望可以假借她手摆平此事。
在舞厅跳完舞后,二奎醋意大发,要和一龙告别回去北平,此时感情很好的两兄弟怎么可能分开呢?
但是一龙却答应了,其实,一龙在保护二奎,他从冯太太口中得知卢局长对他们不利,所以就希望二奎可以暂时避避风头,而满身醋意的二奎却不知道,那是一龙的爱。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想象二奎是个女性角色,很多事情的理解就是很容易的了。
(4)而当最后,一龙发现自己是最后一个王子的时候,心理防线马上崩溃了,既接受不了自己父辈杀了自己心爱的人一家,也接受不了二奎杀了自己全家。
剧本中,他们安静的对话,但是被删除了的一句话就是,二奎说:“我还是搬走吧,以后我们不能在一起了。
”后来在比武的前夕,一龙安静的想了一整晚,最后觉得还是爱大于恨,所以在被二奎打的时候尽量没有还手。
事实上,两位主演表现的非常好,从采访中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他们看过原始剧本。
吴尊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的过程中说:“他一直在攻我,我一直没有还手,因为我是爱他、疼他的。
”而导演也是非常高明找到一个非常像模像样的韩庚来表现了内向的二奎。
二奎在比武前也说:“爹,娘,最后一个仇人找到了,没想到是我师兄。
他对我有恩,师父临终让我俩发誓一生友爱,我该怎么办?
”(5)故事的结尾,导演不得不不设计席木兰夺匾离去,不然二武生怎么在一起?
在二奎用力打碎了镜子之后,从镜子里面看到了一龙,然后他们紧紧相拥,相互抚摸对方的脸蛋,然后默默的流泪,因为他们怀念起一起快乐的日子。
还有故事的最后在公交车上那个段落,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非常有爱的对话,这个不用解释了。
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大武生》原本是准备出续集的,里面还有不少情愫。
但是由于刚刚拍摄完电影,导演就进去了。
不过据幕后人员说,原始剧本如果拍成电影,绝对更好看。
昨天有幸去观摩了高晓松老师的作品“尽管同龄”但我还是尊称一下老师,毕竟人家是也导了部电影嘛!
昨天寡人(因为没有女朋友,所以自称寡人)自己孤零零的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 本着有啥看啥的态度去的 ,选来选去 决定看大武生,事先真不知道是高晓松拍的。
首先夸夸电影:洪老师的打斗真的不错,不是徒有虚名。
彩就在失匾和夺匾上。
这两段 真的很不错然后再说说缺点。
我看老半天 没看明白高老师 的真正寓意在哪里。
既然起名叫大武生,那么就应该给这个大气的名字配上同样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比如十月围城就是围绕着那个伟人和他身后的那场革命的故事。
首先对于一个唱戏的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艺术,对于本片的下本部两位主人公只是围绕这报仇和挣钱之后的挥霍,以及一场不可理喻的滥情。
完全没有想过给祖先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
第二孟二奎的家人死于什么?
死于革命啊?
可是他后来所谓的报仇跟革命一点关系也没有啊,而且连一个侍女的私生子都不放过,这个私生子有什么过错 值得你去杀?
且不论这是不是大S的一个计谋。
而且还是他一小长大的同门师兄?
别说他不是,他就真是那个私生子和他当时的家庭因为参加革命而满门抄斩有什么关系 值得去比武逼命?
先不说这个故事离题甚远,配不上这个名字,就是前后的衔接也非常不当,难道师父忍辱负重把两个徒弟教出来 就是为了他们去腐化堕落吗?
本人和高老师 无仇,也谈不上喜欢 ,但对他的言行还是很佩服的,但艺术毕竟是艺术,不容的本分的侮辱。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
在租界里杀一个工部局的局长耶,居然木兰同志蛋定的离开,无人怀疑,无人过问。
能想象吗?
最后的激情戏中,观众开始集体笑场。
除了能看两个男角的颜,此片一无可观。
出场的时候,有人精辟的概括了下,深以为然:这就是将古今中外各色乱伦剧包括在一起的电影:首先是师徒乱伦然后是师长亲眼观察捉奸大戏哦, 搞错了,还有公然车震摸奶大戏然后是兄弟争女大戏然后是太监局长恋上强悍女,在极度SM中死亡窒息一场戏我倒,还能再口味重点嘛?
美女有约没办法才去的,观影当中数次让我想自插双目而死,完全是舍命陪美人啊!!!
我觉得就冲这个她都应该对我以身相许吧??
精舞门和这部片子比起来简直像教父一样经典。。
多么复杂的爱恨情仇啊
哈哈……
高晓松这破片就好像小孩子过家家,还踢馆夺匾,又不是精武门。情节上各种胡编乱造,人物性格扁平,性格转变和人物动机充斥着各种创作者的想当然。一向装文化人的导演披着京戏的外衣连点传统的渣渣都没弄出来,整个故事各种糊弄。叫什么大武生嘛,叫胡闹多好。演员不说了,岁月长,衣衫薄吧,呵呵。
有那毅力和武艺不如杀个鞑子也好过奴才间的窝里斗
这戏是真心痤,大S是真心丑。
高晓松真心不是个好导演,您还是喝酒吧。吴尊演技烂的令人发指,大S的扮相超丑。全片都不在一个对的节奏上,按理说高晓松一搞音乐的,怎么配乐也搞得那么糟糕啊!洪金宝的好武术指导浪费了。
混蛋,怎么这么不要脸的去电影院赚钱
一部个人趣味浓厚的奇情小说,还行,没那么烂吧。
明星的力量
瞎了!!!!!!!!!!
如此狗血的剧情糟透的演技。。
特別想對俺過去罵過的《三槍》、《無極》、《異度公寓》等片的創作者們真誠道歉。過去俺太沒見識,恨不得罵死你們而后快。直到看了《大武生》,俺才終於知道,和高曉松比,你們都不是傻逼,你們是多麼的才華橫溢、冰雪聰明、學富五車、深刻、幽默、敏感、文藝、知性、理性、完美。你們的電影都是經典。
客观一点好伐 这戏不错 吴尊和韩庚也不错 ❤
补了一下上映时不屑的片子,意外发现尚可。。。对于这个演员阵容(偶像、歌手、变魔术的)来说,超出预期~国粹的题材加了很多分吖
看高胖子在狱中写的感谢信,就知道高胖子文艺范十足啊!《大武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方面国粹就摆在面前,但好像没有人用电影的手法表现过,虽说影片也只是借了国粹的一角;另一面剧情依然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两男一女纠结在家仇、师仇、苟且之爱中,苦苦挣扎!
值得看
释凡说:不比《剑雨》差!!!
捧高晓松的场 和姐妹们一起去看的电影
色彩与剧情都很不错
今天跑去看了,其实说实在的,在我这里真的就三星半,但是难得内地要出小生,值得多加半星,没那么烂,倒是豆瓣现在什么破风气,什么都没看还敢来评分,甭管捧得踩得,你有多高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