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4日,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患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身后留下两部遗作。
一部是短片《带我回家》,另一部是长片《24帧》。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部遗作一脉相承,都是静态的摄影影像,加上动态的CG技术,创造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呈现方式。
尤其是后面这部《24帧》,更是阿巴斯的“电影史”,是他对于影像的拓墣和致敬。
电影甫一开场,阿巴斯就用字幕点明了自己创作的意图和方法:“我一直在思索艺术家叙示一个场景的方式。
画家仅仅捕捉到一个瞬间,既不是在此前,也不是此后。
《24帧》,用一幅著名画作和一些我所拍摄的照片,并为这个瞬间各想像出了长度为四分三十秒的此前或此后的场景。
”也就是,所谓的“24帧”其实是一张著名画作和随后的23张摄影照片所延伸出来的各四分三十秒的动态想象,而这段动态想象的核心在于那张被捕捉到的瞬间。
这一瞬间既可以是摄影快门的瞬间,也可以画家作画所捕捉到的瞬间。
“24 Frames”当然可以按照大家所熟悉的那样翻译成“24帧”或“24格”,但不能忽视的是它同样是“取景框”,是“画框”,是银幕内外、台上台下的那一道界限。
24 Frames 也正是那个24个取景框。
而电影的本质就是那每秒24帧的运动画面。
每秒24幅静态的照片最终构成了运动的视觉效果。
阿巴斯通过这样的动静对比,重新组构了电影叙事的可能性。
除了动静之外,阿巴斯还在这24帧的长镜头中设定了多组对比:光和影,明和暗,彩色和黑白、远和近,大和小,快和慢,自然和人工,风雪和雷雨,在场的画面和不在场的声音。
大雪纷飞中嬉戏的马儿,海浪潮汐边的奶牛,窗外的风吹林梢,华灯初上的埃菲尔铁塔,一帧帧,一幕幕,正如阿巴斯所一直坚持的电影理念一样,所见即所得,不要解释,不要预设,不要概括,其中展现出来的广袤和伟大,无与伦比,诗意盎然。
除此之外,最特殊的当属首尾两帧。
电影的第一帧并非来自阿巴斯所拍摄的照片,而是一副广为人知的油画——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
在这一帧中,原本静止的画面被延伸动态的情节,或许正是画家创作时所想象的瞬间前后。
雪花缓缓落下,炊烟袅袅升起,群鸟鸣叫,猎狗狂吠,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最后一切大自然的声音归于沉寂。
与之对照的是,一动不动的固定机位摄影,就像是站定审视画作的视角一般。
阿巴斯通过让炊烟、飞鸟、猎狗的运动来完成向电影本质的回归,构成了对电影本质的对照性的反思:静止也是一种动。
阿巴斯之所以选择《雪中猎人》来作为电影的开端也并不是毫无来由。
这幅画对于电影史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更大。
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同样出现过这幅作品,用以寄寓电影中关于“地球记忆”的永恒乡愁;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又译作《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指的正是这幅画中枝头上的群鸟。
巧合的是,阿巴斯《24帧》的制作构思真是始于2014年,正是罗伊·安德森凭借次作拿下威尼斯金狮奖的那一年。
两人年纪相仿,同样量产广告短片,又以固定景框的定拍手法而闻名,实在难以让人停止遐思在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
然而阿巴斯辞世后,这个谜恐怕今世难以被正面解答。
而电影的最后一帧所与众不同的是,这一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不过这个电影并没有出现在大银幕上,而是电影屏幕中。
这一幕正是威廉·惠勒的电影《黄金时代》的结尾,玛娜·洛伊和弗雷德里克·马奇的深情一吻。
整部电影从第一帧的绘画开始,到最后一帧的电影结束,处于中间的是21帧主题各异的动态摄影,阿巴斯的意图不言而喻:从绘画到电影,从静到动,电影是如何缓步发展而来,又是如何进入人心。
电影内外的这一帧,三层银幕关系,形成了绝妙的互文。
第一层是电影外正在观看大师遗作的我们,或坐或躺,或陶醉或睡着,形态各异;第二层是哪位睡死般趴在桌上工作的人人,就像是坚守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的阿巴斯一般;第三层则是电脑屏幕上那一帧帧运动的,美轮美奂的,《黄金时代》的吻。
向内,是一层层的仰望和回溯;向外,是一层层的影响和传承。
从我们到阿巴斯再到黄金时代,电影的历史就这样被写下,并将一直被续写。
而三层银幕关系所代表的又是三种不同纬度的时间:我们观影时的时间,一分一秒即是一分一秒,共长四分三十秒;电影中的时间,每秒24帧,窗外却从暗夜到放亮,或许是一夜的时间;电脑屏幕上接吻的时间,或许是每秒8帧或16帧,一帧一顿,是一个吻的时间。
三种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流动,无疑暗示着电影导演控制时间的魔力。
电影就是一出幻术,是一种虚构的艺术。
最后,电脑屏幕上打出“THE END”,电影的终结,大师的终结,电影本质的终结,银幕内外,一曲绝唱。
音乐响起,是Katherine Jenkins经典名曲《Love Never Dies》,恬静温柔,悠扬动人。
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谁知道爱是自何而生,谁知道爱是因何而启,某天爱就在那儿,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是的,谁又知道电影是自何而生,因何而起。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那扇工厂大门还是那列冲出银幕的火车?
但无论如何,电影就这样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
原文刊于《看电影》杂志。
备份。
看了一半才想起来记一记,一定有疏漏,欢迎批评指正。
1 彩色 雪 村 炊烟 乌鸦 牛 狗2 黑白 雪 车窗 音乐 马3 黑白 牛 海 海鸥4 黑白 雪 树 麋鹿5 黑白 雪 鹿吃草 枪6 黑白 风 窗 音乐 竹 乌鸦 飞机7 彩色 雨 栏杆 海 乌鸦8 彩色 雨 栏杆 柱子 海鸥 艇9 彩色 雨 草原 土堆 洞 狮子10 黑白 雪 树 羊 狗11 黑白 雪 树 狼12 彩色 屋子 阳光 绿草 歌剧 舒缓 乌鸦影子 鸽子 麻雀13 黑白 海 海鸥 枪 哀鸣14 黑白 废墟 窗口 路 斜线 阳光 乌鸦 摩托 车15 黑白 6人背影 埃菲尔铁塔 路人 开始下雪 灯光 掌声 歌手 撑伞的人16 彩色 阴 沙滩 柱子 铁板 铁丝网 船 鹅17 黑白 雪 灌木 麻雀 乌鸦18 黑白 晴 雪地 窗 格栅 树干 乌鸦 猫19 黑白 雾 树林 牛20 黑白 晴 窗 墙上的光影 雪地 树枝 乌鸦21 黑白 窗帘 树影 乌鸦 bmg 开门声 脚步声 窗 风 鸽子22 黑白 雪 沙滩 海浪 旗子?
海鸥 狗 旗倒23 彩色 晴 蓝天白云 木柴 风吹树 麻雀 伐木声24 黑白 夜 窗前 桌 台灯 屏幕 PS 趴着的人 屏幕里的画在动 歌 天光渐亮 mac the end 屋外似乎在下雨
我在想我是怎么看完的摄影很喜欢格子构图,如窗,树木划分空间,丰富遮挡,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会觉得乏味,动物即引导视线不断游走,改变景深,形成新的构图,并且触发事件,使时间有转折点和临界点,如打斗、猎杀、枪击和其结局。
视线的引导物可能是画面中本就存在的,起初不起眼,当光线改变(最后一个片段),或者声音浮现(牛的喘气声),由静转动,开始吸引人的注意,观众会觉得有发现事物的新鲜感,并继续看下去。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些片段是由一个个“不可能的长镜头”组成,像一个展示舞台,观众会期望这空寂的场景会发生什么,而主角多是敏感的鸟类,鹿或者自由自在的牛,或者实景中完全不动的人,这么戏剧的表演看起来不可能。
影片第一个片段《雪中猎人》就表明了这些画面不是完全真实的,场景也恍如绝境,但看起来如此逼真精巧,让人疑幻疑真,难以置信,尤其是音乐和自然动物的配合。
1.原始人画面2.雪地两只马玩耍,车里背景音乐和雪落声音相呼应3.奶牛海边重新站立4.老鹿等待另一只5.猎人和鹿觅食,凄凉音乐6.从窗口看风停云动,两只鸟,飞机划过天空7.海边雷电暴雨,孤独的鸟期盼,两只鸟也会分道扬镳,飞往不同的方向8.海上的木桩轮流站着孤独的鸟,它们好像是在听音乐,海浪的声音和游艇的轰鸣9.狮子雨天交配被雷惊吓10.被驯化的狗保护羊 赶走同时犬科的狼11.一群狼共享美食12.一只鸟也可以很惬意,听着悠扬的音乐,感受时明时暗的阳光13.唤醒被猎枪击落的海鸟14.野鸟就像个人类领地的入侵者,它们完全被圈在一个格子里,在道路上小心翼翼的觅食 15.一群人扶着围栏看艾菲尔铁塔,而我们也在看着他们16.人类给鸭子制造分离的孤独,我们就是电影里的最大反派17.辛勤忙碌的鸟18.好不容易抢到一个窝,转眼就被狗扑住,这是再告诉意外无处不在吗19.没有回应的奶牛20.一只鸟追随另一只鸟21.人和鸟也可以和谐相处22.声嘶力竭的狗23.被锯掉的树当成木材,而鸟却不再也有自己的家,这何尝和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命运何其相似24.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趴在桌前睡着的人没有看到,这会不会是另外一种对人类命运的警告,我们制造着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却没有最终看到。
写在前面的废话:假期的末端,有时间看如此周折费力的影像诗。
慢镜的好处是,可以边看边在本子上写下24行在雪地里做爱的诗。
想象这些字句被一头驯鹿叼到了浪里。
海鸟是不读的,它总有更高远的理想,比如透过一扇颤抖的溶洞窥探奶牛的不动。
人间静寂如雪,雪在镜头中,镜头在人间里。
导演做了一件伟大而猖狂的事。
独自看完,产生强烈振动。
独自写下影评,不参考任何他人的想法,也是狂妄却深远的缘定。
1、个体的动,成全整体的静。
然而人们会在宁和的村庄里寻找炊烟和山鸡的意志。
圆锅旁的妇人没有动,妇人也许没有意志。
2、马在雪地交配,人在车里摇下窗。
树干与玻璃,爬着相同的菌类。
3、牛戏也是一样,在层叠的海浪里睡觉,又在危险来临前的一秒,潇洒走掉。
4、普通者趋着群体朝向,眼睛是向下的。
有思考的麋鹿带着疑问转向,探寻来时的路径,却被另一个自己俘虏。
除了灵魂,没有鹿能让你堕回普通的鹿。
5、只会吃草的人,会被一声枪响吓得绝了气。
6、美学的受众是飞鸟形状的枝叶,会停留、舞蹈、沦醉、自己跟自己交配、然后high起来,也会无情振翅,飞往下一窗畔。
如同阵风和树干从不挽留,美学的音符也未曾静止。
它并不恭迎你的来。
7、孤单者对爱是仇视的,虽然他的眼睛从没有离开过。
8、轮换无数世的旁观者,千层浪也不能合成一股浪,独行的船只从那头驶了回来,用了跟来时相同的速度,没有耐心的只能是观众。
一刻便飞得尽尽绝绝的。
9、世界的橱窗效应:你窥视的对象,一定也在窥视你。
你们隔着湿漉漉的沙丘和滂沱的雨,他的世界因你这边的雷鸣而深深惊动。
10、信仰把一头牧羊犬塞进了绵羊堆。
是大树真有庇佑,还是狼嚎太猖狂?
11、现实的群体引力与近在咫尺的危险,会战胜美与信仰,这是全体畜类的共鸣。
12、虚幻像猎鸟,得先称霸了阴影。
然后扑动翅膀,逃向真实。
13、信仰的发起者,是那只独面大海的飞鸟。
它像佛陀一样,引来愈多的匍匐信众。
哪怕巨浪仍是滔天的。
14、一生万物,万物生争斗,争斗招引殖民。
15、主角才是道具,是一种假的环境,用来让真的背景发出亮光。
16、眼见为虚,耳听为实。
如果耳朵的信息源是你的同类。
17、人无法抵抗下坠的力道。
就像飞鸟食雪,会引来愈多忘记自己会飞的鸟,同食堕落。
18、一人造洞,但洞本身是群体的。
个体入洞很危险,偏偏人对危险乐此不疲。
19、叛逆和呼唤叛逆者回归,是同一种执念。
对峙在路的两岸,眼前走过相同数量的牛。
叛逆会永胜,因为它不动。
20、宏观正确很重要。
架构是美的,个体无论位移还是出镜,都会优美。
21、别忽视声音,只要足够突兀,声音能引起猜疑和叙事。
画面沦落为想象的工具。
那些诗歌状的云朵与白鸟,始终要飞走,而诗的嗓音从未静下。
22、反复抨击一种意志,赶走意志的所有者,打倒它的旗帜。
却在得胜的快慰里遗忘自己身处于更广大的意志之中,并且只是条马不停蹄的狗。
23、枯柴与云绮,袤天与野地,无法作为桥廊让人与人相渡。
个体的孤独,绵延缠续,直到过路的时间,先了断了他,再了断了你。
24、故事总是一到爱情,就开始催眠,缓慢、游移,使人五体投睡。
音乐却守住正常倍速,被吞进梦里,做了一味药引。
·
1.名画的长镜头。
2.为动植物立传的电影。
雪中嬉闹跳舞的两匹马。
3.海边呼吸的奶牛,浮世一场梦。
涨潮了,乌鸦很着急。
4.回头的鹿,它有它的意志自由。
5.猝不及防的猎枪,其实早有前兆。
6.窗前听爵士乐的竹子,有乌鸦作伴。
苏轼和郑板桥应该很喜欢。
7.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不停接吻秀恩爱的乌鸦,单身鸟看不下去。
情侣最后还是各自飞。
8.每个个体的空间有限,在各自的孤岛上听风。
如同当代人的都市生活。
9.有岩穴不用,狮子安然接受淋雨。
下雨天是繁殖天。
10.狼与狗本是同宗,如今却是敌人。
户外雪天,哀羊生之多艰。
11.狼的生活同样不易。
这漫天大雪仿佛是那棵树散发出来的。
12.玩剪影的鸟,你的孤独何鸟能解?
你终于自己走出牢笼。
13.面对伴侣的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
14.争什么?
15.如果故事很难讲,那就配上雪花。
右边那个男人的距离。
16.藩篱与自由。
17.别人之恋爱,之吵架,都与我无关。
18.争什么?
19.睡醒了吗?
树叶的确没有动。
20.小心翼翼地,有了个伴。
21.轻功了得,但是孤独。
后来它来,恨不相逢。
22.忠犬?
狗能感受到故主的气息。
你能听得懂它的哀伤吗?
23.阳光明媚,但是缺一个你。
鸟儿哀叹被砍伐的森林。
24.逝去的爱情。
文|汤旅 首发于MOViE木卫在《希林公主》中,我们看到影院里的观众时而紧张,时而热泪盈眶。
如同《合法副本》,仍然是通过“表演”,创造出一种自反的情境。
无法看到元电影的画面,正在电影银幕或电脑屏幕前的你,只能听其音效,将它想象出无限种可能性。
随后,阿巴斯又创作了艺术馆影像《五》。
自然,《24帧》则是阿巴斯晚期影像创作的延续。
而在此,我们丝毫不必惊讶于电影与影像之间的过渡、转换。
“影像”作为摄影媒介的艺术拓展,率先由美术、诗歌出身的艺术家去尝试。
在经历过两次现代先锋电影运动、战后实验电影创作后,叙事电影对先锋影像手法与观念的吸收愈加减少——它们仿佛回归传统,回归剧作法,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拍人、拍社会。
同样,欧洲三大电影节也展开了热烈的拥抱。
在当代,电影与影像的分界诚然愈加明显,它们仿佛各司其职——还残留着明显叙事艺术电影坚持在电影院中满足迷影观众;而取消宏大叙事的影像创作者都被列入当代艺术家范畴,在静静的白墙装置里循环播放。
艺术电影的创作者(如果真的还在做艺术的话),也自然无法满足被电影绑架的创作,都有意无意地向影像流动,或是交叉创作。
戈达尔在68之后就意识到了这点,随后世界各地的新浪潮旗手们都多多少少有所领悟。
当然,电影并不止于阿巴斯。
但阿巴斯确实致力于电影的延伸。
在《24帧》中,绘画、摄影、影像三者融合,探究到了一种媒介考古学的状态。
此处并不单纯强调发现旧的媒介,相反,它是一种新旧融合。
在木卫二首篇文章中,他提到了绘画的静止与摄影的“决定性瞬间”。
阿巴斯以新的技术去解构这种静止性,带来了动态的绵延。
阿甘本把影像比作“宁芙”(记忆女神),指出只有当影像与观众发生关系时,意义才会涌出。
旧有的观念、意义是位于中心的,而往往是那些边缘的、被忽视的元素应该去被重注。
尼德兰画派的名作《雪中猎人》在被反复确定了中心意义后,阿巴斯运用其他媒介的动态化处理,将游离在视觉中心之外的元素虚构进来,绘画的视觉职责予部分以听觉,形成动与静之间的张力。
同样地,全片的动静处理,表现出本雅明所论述的辨证影像, 以及阿甘本引用的这句:“不动与运动二者之间张力的中间停顿的瞬间”。
但这些并不足以让这部作品打动人。
在空旷的影像中,阿巴斯并没有取消内容,它如同那些厚实的树木,在静中观察自然变化。
实际上,在每一“帧”中,我们大致都能读取、感受到内在的叙事内容。
例如在第8帧中,四根树桩上分别站着四只海鸟。
而它们处于后景之中,动态的影像将细节更加具体化,在冗长的镜头中,第三根柱子的海鸟与另一只海边扑翅而来的海鸟开始轮流站岗,紧接着其他柱子的海鸟也开始轮班。
一阵海浪,其他海鸟都成群飞向他处。
但却那只末班归位的海鸟不幸落单。
类似的动物情节还有许多。
在避寒的雪山中,成群的羊聚集在一团,低下头围绕着大树抵挡风寒,而画面右下侧的小黑狗同样也在异族里徘徊取暖。
几只狼犬在雪山里形成调度关系,一种落单与抢夺的情节呈现其中。
阿巴斯将动物当作电影中的人物进行走位调度处理。
它们时而争斗、时而团结。
在科普纪录片中,例如《动物世界》、《猫鼬的故事》,影片制作者会通过专断的旁白进行解释,以人类的视角观察动物之间的争夺、复杂关系。
但阿巴斯作品里处理的动物,既不是《海中怪兽》(《利维坦》)中的纯自然感官体验式,也不是单纯的人类视角。
它更像是临界在人类视角与客观之间。
人类时常藏匿在这部影像里,通过声音、前景或后景——明显的有枪声、脚步声,暗示性的也有播放的音乐;在树叶摇曳的影子里,时刻不要忘记人类的存在,音乐此处并不只是美感与情绪,它始终提示着有一个不同于画面主体的视角。
同时它基于摄影作品,也因为构图而表明处人为的痕迹——例如在狮子交媾中,透过山岩窟窿的构图分明是摄影师的常见处理手法,但它藏匿了起来,静静观看不同物种的交媾;在群鸟相争的街道中,来来往往的车明显提示,除此之外仍然要注意它的构图,一个常见的摄影手法,同样是人类的目光观察。
但《24》帧里也经常有开阔式的构图,这使得我们暂时忘记掉背后的摄影师,接近自然的状态。
这时,就很容易打破物种的偏见与界限,只是当作一个事件去呈现。
质疑人类中心的观点开始被吸纳,连同欧美中心一起,随着忽视的文化慢慢崛起。
在这个处理上,电影出身的阿巴斯则比当代艺术家要实在许多。
在美国当代影像家杰姆斯班宁(James Benning)的作品里,两个小时对准湖泊或者天空的固定镜头,显然十分偷懒了。
未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反而是以作者、摄影机的身份强行将观众拉到艺术馆里感受自然。
在艺术馆的展厅里,也时常有所谓的声音艺术家,收录大自然的声音,如雨林鸟鸣、深海巨兽,但仅仅只是通过媒介纪录,然后放进艺术馆,交换场所,提供一种现代体系下的观看、聆听方式。
在许多空洞的影像、声音艺术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内容。
它甚至是一种虚伪的“动物主义”。
阿巴斯的影像中,我们一直都能感受到观看-反观的内容和复杂的信息。
在巴黎铁塔的那场中,主体终于变成了人,演奏的吉他手介于静态图像与摄影师的观看之间,对图像弹奏,对镜头反观。
不同物种之间也形成了一种联动关系,树木、牛羊、鸟、风、雨、人全部处于相互联结、影响的状态中,形成了实质有张力的缓慢影像。
第24帧,阿巴斯回归到纯诗的状态:没有复杂的情节,通过窗外树木,与音乐响动,组成的是纯诗,去掉杂质的叙事状态,完成诗性。
我对阿巴斯的那种喜欢是无条件的,甚至可称得上盲目。
从初看樱桃的滋味后的那种懵懂到如今有关他的一切都相当热衷,阿巴斯是我认知里少有觉得对他的一切称赞都可谓真诚,毫无谬赞之说的人,我们常常用戈达尔那句著名的话来赞美他。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终于阿巴斯”可很少有人仔细设想过这句话的初衷。
除了表达戈达尔作为阿巴斯的观众视角想表达出的那种崇拜之外,这句本初的释意。
对电影这种艺术最原始的那层思考却往往被忽视。
阿巴斯的影史地位,毋庸置疑,每每提到伊朗电影我除了玛克马尔巴夫之外的其他全部印象都来自阿巴斯。
阿巴斯对电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阿巴斯对电影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他这一生走过的路,一条名为探索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的边界之路,一条无数电影工作者们穷其一生都在走的路。
阿巴斯可能是最接近终点的一人。
《24帧》是一部神奇的作品,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一件礼物。
更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旖旎之姿,实在让人贪恋。
《24帧》的表现方式,十分特别。
基本上是由24个类固定长镜头的静动一体画面构成,主要是阿巴斯本人的摄影作品为主体,加上些动态效果的处理,用数字技术来呈现他对电影的崭新理解,它不是纪录片,也不是戏剧。
非常接近实验电影,更直白的说他是一个崭新的艺术装置,就像我们去现代艺术展上看到的那些可以在展厅里供大家瞩目的艺术品同理。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首影像的诗,一首探索的诗。
什么样的影像可以称作电影?
什么样的载体才可以叫做诗?
电影和诗的边界在哪里?
艺术是模糊的还是准确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曾看过无数专业的影评人、影视工作者用各式各样的专业知识和角度来回答。
往往问题没解决,观众、读者懵逼了…可能我们总在一些时刻,为了我们那所谓的专业性 忽视了了一些本该时刻存在的感受。
阿巴斯回答的太好了!
我们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最强的感受的就是美,失语的美。
这是最直观的东西,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它带给了你美的感受,那它就是一件彻头彻尾的艺术品。
一阵风,一场雨,细雪,云雾…电影的本质不过是一段能带给我们感受的影像,世间万物皆可为诗。
对艺术的要求本该是宽泛的,我们却总要把它上升到理性与非理性的探讨当中,争论之余遗忘了那些最直观的美感。
说实话,有些羞愧,观影过程中 我昏昏欲睡。
突然想到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花絮里的那段采访“外面的世界那么乱,我的电影能让你在电影院里找到宁静,让你小睡一会,你应该感谢我”…戈达尔的那句话很悲观,语气里满是失望,他对电影工作者们失望,嫌他们忘了电影这项艺术带给人最初的那份感动。
害怕没有人在向阿巴斯那般上下求索。
电影不会终于阿巴斯的,只是很难再有这般人…他是位先行者,是位谦逊的导师,亦是一位求知的学徒。
他提醒我们别忘了感受,那是世界留给我们最真切的礼物,是电影最初的目的。
他把电影拍成诗,把生活过成诗,他从不读小说,诗集倒是翻的稀烂……影子跟踪我,时而在前,时而在旁,时而在后,多么美妙啊今天,像昨天,一个错失的良机…
其实影片过半,我才匆匆拿出笔记本记录之后的每一帧。
上一部这么自觉地想要记录什么时,是《寒枝雀静》。
哪怕只是几个意象的重复组合,依然带来丰富的观感。
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24格不是在记录,是在回忆。
前面几帧我一直在疑惑中,因为有些地方很不解,像马脚一样拙劣地显露。
一些技术的痕迹(狼和鸟的爪子,踏进草地雪地尤其明显),还有第二帧,半摇下车窗之后,为什么风不会挟着雪飞进车内?
我渐渐感觉到,画面是分层的,背景,动物以及风雪,他们不在同一处发生。
静止的背景上,可以是飞鸟啄食,也可以是鹿在奔走。
这一层风雪可以在窗前也可以在林间。
所以画面显得既真实,又不真实。
就好像回忆里慢慢剥离出时间,地点,事件。
这个感觉在frame15突然明朗。
第十五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帧。
几个人的背影在中间,前景和背景慢慢变化——夜色渐深,雪越下越大。
突然,铁塔亮起灯,前景里频繁出现路人。
而那几个背影,没有被夜色隐去,也没有因为灯光更加清晰,就这么近乎永恒地,望着。
在这一帧,以及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错觉,镜头甚至出现轻微的晃动。
像把握不准的一支笔,渗出了一些墨水。
回忆里拼凑出的画面不是现实,动静在交替,画层在切换。
所以雪飞不进现实。
鸭子,海鸥,鹿总朝镜头深处走去。
总有东西阻隔在记忆与现实之间:车窗,门户,网,石......除了frame15,我还喜欢frame4,离群的鹿的等待;frame13,一只海鸥在死去那只的尸体边徘徊陪伴。
像在诉说爱,诉说“love never dies”。
在关于海的每一帧,我都想起在长岛的一次经历。
一只黑羽的鸟立在一块大石头上,海风很大,但是它偶尔动一动爪子。
抓拍完之后,去海滩上看低飞的海鸥,一瞬间,天暗了下来,开始下雪。
我躲在海边房屋的檐下,雪阻隔着我和海。
那是我的回忆最接近24Frames的一帧。
2018.04.15 傍晚
写在前面;1.5倍看的;边看边记,非正式影评1喜欢画面的红绿2喜欢车窗的开合5喜欢音响的混合以及故事联想感6喜欢[抓狂] 背景的歌剧声和窗户徭役的树枝 像我的一场梦(总体的动物感生命感 很怪异的和谐)7的色调有点像死亡笔记 感觉一般9 宫殿狮子搜索了一下,狮子为什么要蹬土23310 我喜欢这个配色 这个场景 羊好容易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树 圆圈 啊啊啊喜欢!
11 一般 感觉重复感12 喜欢这个配色与构图 我喜欢日光与温暖(这个信鸽我家里有很多只!!!
哦哦!!
ovo!!
)14 单纯喜欢这个拍摄画面 楼道洞中 笼中之鸟15 他们有点孤独又有点热闹 俺也喜欢 放空发呆的瞭望17喜欢且一般且平淡18前遮后挡的拍摄 我没有太多尝试过19奶牛和熊猫的世界是黑白的吗233 喜欢20很开头[发呆]不喜欢21静22喜欢小狗 喜欢我的八万 主观觉得旗子与小狗很像be的亲密关系23很夏天 很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海报听觉联想运用到极致24电影落幕 再见绘梨
2022.12.12 24个舞台
对做梦,思考人生,想吃烤牛烤鸽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额外思考和联想了影像空间和时间连续性设计的问题。
非常可爱。也很感动。想到了蔡明亮。电影大师似乎又都是相同的。无论是美术馆电影,装置艺术,VR电影,都是在尽力探索电影的边界和可能。当代华语电影艺术性的代表,除蔡明亮外不做第二人想。(可惜看不到哇,那日下午,家在兰若寺,还有最新的 你的脸。现在蔡导的电影就只在美术馆放映了)
我在飞机上看了接近1个半小时,把旁边的姑娘惊着了,她说,你是在看屏保吗!居然能看2小时! 阿巴斯你成功了,这片可以称为长镜头不动之王了。
再见,阿巴斯
雖然有幾格是滿美的。但我沒get到這部片的精華。如果放在美術館做裝置藝術展應該更適合吧...
被雪海禽搞得要抑郁了……还是喜欢有人的部分。相似的构图下,几乎每一帧都是平面运动,少有像狗前后走动、海边斜拍箱棚那种景深构图。不过光线明暗 (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浮云飘荡,光线忽明忽暗) 、焦面深浅 (一直在前景瞌睡却不曾获焦的奶牛) 、镜头或拍摄对象的平面调度一应俱全。而除此以外略显单调扁平的景框内,最能构建环境的声音极大地突显出来,无论是环境拟音还是配乐。开篇的画作也揭示出空间艺术是暂停的,可以任由观看,而电影的双重艺术要在画作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是很难的,失去导演的决定作用,囿于画作用色与构图的情况下,让某个元素出现或移动是很难吸引到观众注意的,我们的视线只能四处搜寻,无法形成可迎合或打破的预期。
一位大师垂垂老矣,却依然向往着荒原走马的雪、海滩卧牛的浪,向往着午后窗口的风吟鸟唱。他伫立在铁塔前一动不动,看灯火明灭;藏在石洞间屏住呼吸,窥野兽交合;伏在书案前睡意酣畅,听雨打芭蕉。很久我才知道,原来荒原没有雪,海滩没有浪,荧屏上正接吻的男女迟早分离,我与他也终将如此款款告别。
和《宣言》一样,都是美术馆电影。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他也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两句话完全可以成为这部片子的影评,因为阿巴斯在这部遗作中开始延拓电影的疆域。我一直在思考(以抵制困意)导演为什么要拍这24帧,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顺序放映。但这种思考没有结果。
感觉好多过度解读的。我只觉得构图很美。
如何理解一张照片:让凝固的瞬间再次流动起来。
二十四首现代诗,自由与死亡,悲怆与孤独,很美,致敬阿巴斯,但实在不认同这种电影形式
一声叹息,闭门造车,技术落后。
【阿巴斯回顾展】第24帧影迷落泪
十分失望,這不是我認知中的阿巴斯,這次他最後一擊,莫非如同看黑鳥的十三種方式?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看到的只是一個沉迷電腦特效無法自拔的阿巴斯,破碎的24格最終還是沒有在內境中串連起來,儘管我一直期待、猜測,等待轉機,然而只有影像沒有電影,故作玄虛空無一物。
美,但是看不下去
抽空再静静看一次
很别扭的片子,可能是我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太高了,以为是置景和真实拍摄,结果是CGI和PS,能理解阿巴斯将逝之前“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情感,想投射自己的经历,营造家国飘渺,命运不测,生命脆弱的环境氛围,但是片子的技术和对现实/自然的构建能力很差,借物喻人虚实结合的叙事策略也都很拙劣,在构建的自然环境里看到人类对现实的投射,这种试听体验让我很抽离:从鸟类为死去的同类哀悼、危机四伏的自然却钝感十足的鹿和牛,到从不归巢的乌鸦和悲伤家园已消失的雀,不知道怎么评价,像是看BBC动物世界深情并茂的演说,通过隐藏在荧幕后面的人为操作影响别人的情感和思考。
有时候我会希望自己对电影一窍不通。这样看电影才能享受到最纯粹的幸福。
这片挺适合作为网上流行的那个“假窗户”的素材,意境挺好的…… 对我来说,它可能适合十几度的天气躺在床上,窗外下着雨,身体不累,却有一股说不清的疲惫。不愿出门,想看点什么,没有起伏的剧情,不在意到底看什么,但必须是美的。天气的微凉感、人的无聊感,和空间的寂寥感,委婉幽暗、相得益彰、无言以对…… 好吧,说不下去了。只是如果某一刻特别想看点什么,它是对我而言,万万不合适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