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利益的统治下,个人的真实情感该何去何从?
在正常社会中,双方的爱恋取决与彼此的心灵相通!
但是如果把这种爱恋放在敌我双方的对立中,又该如何选择呢!
是屈从于国家意志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
影片中男女主角都是深爱音乐魅力的人,音乐能慰藉人心灵的不安和躁动!
喜爱音乐的人几乎都有同样的特质:内心细腻敏感,听从内心的感受!
因为彼此如此相似,双方的一些小动作,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彼此却能察觉并心神领会!
男主布鲁斯法发现女主在男主的房间原来只是好奇想要看看他写的曲子,男主布鲁斯看似不经意在门口的衣服口袋里放了一点东西,露丝都能领会到他的意思并把钥匙了出来!
音乐让她们如此心灵相通相近!
而双方的立场却让她们近在咫尺却不能触碰,一个是德国军官,一个是国家被德国占领的法国少妇!
女主最终吻向男主,表明了她是遵循自己的内心,男主没有告发女主隐藏罪犯也是在向女主宣告个人的情感是在国家意志之上的!
即使因为战争双方最终无法在一起,但彼此的遵循内心的选择会让他们内心更加的坚定和平和!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是无处不选择,我们是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选择大众的价值观凌驾于我们的情感感受之上?
先是看了沉静如海,后来看了这个片子,发现豆瓣网友都拿这两个电影来比较,而且普遍更加认同沉静如海。
的确是,如果从编剧讲故事的角度来看,沉静如海的剧情更加合理,场景处理更加自然符合逻辑,而这个电影很多场景太突兀,剧情不连贯,感觉其中没有人物转变的铺垫和发展,过渡太过突兀。
后来看评论说是小说改编来的,就去kindle上搜原著来看,结果刚刚看了开头,说是要付费,而我搞了半天还是没弄好,超级郁闷。
应该看过原著后才有资格评价电影的剧情吧。
所以这里只说电影。
豆瓣网友都喜欢拿这个电影和沉静如海比,沉静如海的优点就不说了,说下我觉得这个电影吸引我的两点,第一就是男主演实在是太帅,简直就是完美情人,而且还看了他的采访,英法语都很溜。
第二就是这个电影的人物设定跟沉静如海不同,这个电影里面的人物都是结过婚的,对男女情事都不陌生,如果太克制感觉就不是爱情了。
而沉静如海,始终是没有行动的,没有行动的爱情怎么能叫真的爱呢?
而这个电影中,男主演是用无视自己个人事业和生命的代价而愿意为露西亚做事情的,这样的行动始终是不容易的。
只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他怎么就会爱上女主角的?
就因为露西亚会弹钢琴,只能说音乐魅力实在是太大。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女主角对男主似乎一直具有的好奇心,对人的关注。
在集体中,个人沦为工具,因此,当一个人真正关注你本身,关注你,也许,你爱上她也就理所当然的事情。
先看完原著再来谈感想。
先看的法兰西组曲,但是因为电影的三观不正剧情一般所以印象不深,直到最近看了94版的沉静如海,才想到几年前看过类似题材的电影,但是沉静如海真的比法兰西组曲经典多了,更有深度。
即使沉静如海男女主之间只有一句台词,但是所有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未婚的男女青年之间的感情即使因为立场不同也比已婚男女的婚外恋更让人接受和感动。
虽然我是bbc的粉,但是讲法国故事没有法语实在不入戏,这部戏过了许久也就淡忘了
学校几座食堂都有钢琴可供师生免费弹奏练习。
一次晚课后路过食堂,阵阵琴声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磅礴如潮水、雄浑如高山的气势在当时真是小小震慑到了我。
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感情如此丰沛炽热的钢琴弹奏,内心竟然被感染得有几分激动。
弯进食堂一看,原来是一个其貌不扬的胖乎乎的男学生在练琴,琴声就那样从他眼花缭乱的挥舞的指尖中神奇地喷涌出来,那一刻突然隐隐有种想了解他的冲动。
可见,音乐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表达感情的工具,即便语言不通、身份有别、阵营对立,人们依然能通过音乐传递情绪,甚至产生互相沟通与联系的欲望。
所以,看到一些评论说电影中男女主角的感情发生得太突然,我想可能他们是没有体会过音乐的力量。
普通人都会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难以自拔,心中涌动起或柔软或崇高的美好情绪,更何况一个是音乐家,一个至少也是音乐爱好者,又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英俊的音乐家与美丽的音乐爱好者,两人间怎么可能不产生好感、欣赏甚至共鸣呢?
即使战争导致的身份对立以及婚外恋的道德难题也难以阻止两个久被压抑的孤独灵魂通过音乐而越走越近。
2023.10.08
1940年6月,法国巴黎沦陷,一周后,难民逃到了法国中部的布希,丈夫加斯顿上战场后婆婆安吉利亚夫人有意让儿媳露尔西学习管理他的财产,其实就是访问佃户,收租。
在乡村,地主和佃户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安吉利亚夫人选在星期天去偷偷拜访租地的农民,这样能看到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到底是咋样的,婆婆告诉露尔西“你一旦示弱,他们就会立即榨干你”。
乡间小路上挤满了逃难的人们,一眼望不到头,突然德国飞机飞来投下炸弹,人们四处逃散,空袭过后,狼烟四起,路上一片狼籍,炸翻的汽车,炸死的人和牲畜遍地都是。
布希镇上到处都是寻找食物和避难所的难民,战争给平民带来的是不可承受之重,德国飞机撒下传单,上书“被抛弃的人们,信任德国的士兵。
”很快在教堂做祷告的人们听到外面传来整齐的步伐声和坦克的轰鸣声,德国人来了。
安吉利亚家里住进来一个叫澳贝罗南·布鲁诺·冯·福尔克的德国军官,尽管言辞彬彬有礼,但是不由分说的把他家的时钟调整到了德国时间,还没经许可带来一只狗。
福尔克要去了楼上钢琴和书桌的钥匙,安吉利亚夫人猜测“他一定会弹德意志高于一切的”,不想从楼上传来的却是轻松愉快的钢琴曲,而且每天如此。
在花园里露尔西和福尔克邂逅,两人聊起了音乐,露尔西才知道了福尔克战前是个作曲家。
安吉利亚夫人憎恨德国人的到来,又得知儿子加斯顿成了战俘,他所属的部队在一个德军的劳动营里,因此她警告儿媳,德国人是我们的敌人。
婆婆本来就对儿媳妇有成见,现在家里住进来一个年轻帅气的德国军官,为此她加紧了对儿媳妇的看管。
可是久旱逢甘雨,两个已婚的孤男寡女在一个屋檐下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难免暗生情愫,而音乐成了两人情感沟通的纽带。
婆婆出去收租,露尔西偷偷打开钢琴,弹奏起福尔克写给她的曲谱,没有走远的福尔克听到后开心的笑了,
德军中尉邦尼特住进了子爵镇长的拉巴里农场,他对佃户班纳的妻子玛德琳产生了非分之想,班纳通过露尔西找到福尔克,福尔克表示他们同级,只能试试,作为回报福尔克让露尔西请他喝红酒,跳舞则进一步拉进了两个人的距离,婆婆的提前回来让露尔西躲到花园里,福尔克也跟了过来,还调侃“应该是别人都怕我”,善良的露尔西的让久经杀场的福尔克暂时忘却了冷漠和敌视,体味了久违的人间温情,得以心灵慰籍,两个人有一种暧昧的感觉。
福尔克的办公桌堆满了小镇居民寄来的举报信,涉及到反德军的信件寥寥无几,大多是窥探到的左邻右舍隐私的,无聊至极,很多人只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这也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露尔西从福尔克办公桌的告密信中知道了自己的丈夫原来一直有外遇,还有个私生女,这让露尔西勃然大怒,迁怒于婆婆,甚至责怪福尔克,福尔克一把火烧了这些无聊的告密信。
福尔克带着露尔西去佩兰夫人家取东西,露尔西目睹了德军士兵的丑态百出,其实也很好理解,德军士兵也是由各个阶层的人组成的,素质高低混杂,在战败国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放纵自己本性。
在无人的僻静处,福尔克冲动的吻了露尔西。
露尔西和福尔克一起带着德军士兵把物品交还给佩兰夫人,引来路人的侧目而视和非议。
回到家里,露尔西情不自禁的主动吻了福尔克,激情之下两个人的冲动被婆婆的归来打断。
伯努瓦屡次偷盗子爵家的食品,子爵公报私仇,到德军那里告密伯努瓦是共产党。
邦尼特中尉带领士兵来抓他,伯努瓦反抗打死了伯努瓦后逃走,他的妻子玛德琳来向露尔西求助,发现了她们的奸情,愤怒的摔门而去,这让露尔西自觉惭愧,她大胆的去森林找到伯努瓦把他带回家藏了起来。
德军在镇子里疯狂的搜索,镇子里的人们大难临头了。
德军少校宣布按着战领法,抓不到凶犯,子爵镇长将替他去死,多么具有讽刺意义,子爵这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
让人想不到的是露尔西的婆婆知道了伯努瓦在自己家里后不但没有告密或者撵他走,反而把他藏到了更隐蔽的地方,躲过一劫。
大限已到,福尔克指挥枪决命令,六名德军士兵齐射,居然没有让子爵一下子断气,福尔克上前对准他的头补了一枪。
露尔西终于认识到德国人和法国人不一样,他们不是一类人,现实状态下他们是不平等的,德国人是势不两立的敌人。
伯努瓦不想就这样一直躲藏到战争结束,他要去巴黎找抵抗组织继续战斗,可是如何通过检查站成了一个难题,露尔西再次找到福尔克,一路上有人骂她德国婊子,不过玛德琳听她说丈夫很安全激动了留下眼泪。
见到福尔克提出要开一张去巴黎的通行证,福尔克似乎心知肚明,他直接挑明那天在她家搜索时他的勤务兵闻到了一股不同的烟草味道,因此怀疑是安吉利亚家藏匿了伯努瓦,福尔克帮助敷衍了过去,临别福尔克拉住露尔西,低声告诉她“我们会再见的,不是以军人的身份,你甚至认不出我来”,露尔西则回道“小心,保住你的命”,“对你来说重要吗?
“”重要,对我来说很重要”,短短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第二天早上,露尔西来到福尔克住的房间,发现他已经收拾行囊走了,在钢琴上留下了他谱写的曲子。
就在露尔西准备动身开车去巴黎的同时,福尔克的部队也开拔了,临出发前勤务兵告诉福尔克,他已经通知检查站检查露尔西的车。
福尔克急忙赶到检查站,两名德军士兵被打死,伯努瓦也负了伤,福尔克帮助露尔西把伯努瓦扶上车,让他们走了。
战后听说福尔克死了,不过露尔西相信他像自己一样失踪了,四年后法国解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露尔西试着忘记那些她失去的人,但是音乐总是让她不禁想起布鲁诺和他们之间无疾而终的爱情。
首先,语言是英语,没有德语和法语,这点要差评,至少从艺术表现力上面来看,缺少了味道。
其次,全片剧情还是太过平淡,总感觉感染力度很一般,虽然音乐是这部电影很想表达的,但是其音乐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突出作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其他情节多影响了,就格调上来说,没有输给沉静如海,因为后者更加纯粹,沉静是一种不同于热烈爱情的表现。
婆婆这个角色是个败笔,角色转变太过突兀,婆婆那么自私的一个人,居然会想要帮助被通缉的农夫还有犹太小女孩,理由是他像他的儿子?
这太扯了,她平时应该是一个冷酷势力,自私的人。
男主这个角色,还是相对来还是塑造的比较好, 我在想,本片对比沉静如海,缺少了唯美艺术性,因为太多言语和无关情节,反而会影响这部电影的音乐性体现,音乐作为这部电影重要的辅助表达,居然只在中间一些情节出现。
这部电影确实是平庸,内涵深度一般,人物个性一般般,也没有像沉静如海一样塑造出很唯美特别的爱情,只能说不够典型优点嘛,服装道具还是不错的,而且本片还请了希林客串,分镜暂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是德军搜捕那段有点太过刻意了。
太烂了,那个粗鄙无礼无知的农民竟然没死,可惜了,德国人莫名其妙杀了一个优雅的法国人,智障女主又去救那个粗俗不堪恶心的农民。
辣鸡片三观不正!!!!!!
太烂了,那个粗鄙无礼无知的农民竟然没死,可惜了,德国人莫名其妙杀了一个优雅的法国人,智障女主又去救那个粗俗不堪恶心的农民。
辣鸡片三观不正!!!!!!
太烂了,那个粗鄙无礼无知的农民竟然没死,可惜了,德国人莫名其妙杀了一个优雅的法国人,智障女主又去救那个粗俗不堪恶心的农民。
辣鸡片三观不正!!!!!!
太烂了,那个粗鄙无礼无知的农民竟然没死,可惜了,德国人莫名其妙杀了一个优雅的法国人,智障女主又去救那个粗俗不堪恶心的农民。
辣鸡片三观不正!!!!!!
先讲讲我怎么发现这部2015的电影吧。
16年在家付费有线电视上翻出来这部电影, 从中间看完到结尾。
可能当时这种无可奈何的浪漫与分离十分吸引我,便去网上买了这本书。
第一章六月风暴,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其实我是因为对战争题材并不是很感兴趣。
再加上当时是因为男主角Matthias Schoenaerts 颜值与演技打入内心,才会想看这本书,男女主人公的剧情是在第二章柔板中出现的。
原著大家都知道的,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法国犹太人,这本书没有完成她就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这也为《法兰西组曲》带来更加深刻的悲情。
每每想到这里,当初和老公抱怨第一章好无聊看不下去就会对作者有深深的歉意。
就像其他改变于小说的电影,这部也有很多和原著不一样的地方。
片名更应该是叫《法兰西组曲-柔板》所有的剧情都出自于第二章节。
我给没看过原著的朋友说说不同的地方吧, 可能有一些想不起来了,请见谅。
1. 露西欧和婆婆没有经历过轰炸,也就是说战争最直观的灾难她们并没有体验过。
2. 书中也没有讲过德国对犹太人的暴行。
3住在马德莱娜家的德国翻译官波奈并不是流氓,他在书中是个很有热情有礼节的19岁男孩。
对马德莱娜的所谓献殷勤只不过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长期的军队生活后对她有一些柔情罢了。
他会和她聊艺术,会将马德莱娜喂奶的画面看成唯美的艺术品。
市长夫人举报伯努瓦之后,德军上门搜枪。
伯努瓦否认是他的,对德国士兵说“你把枪给我,我给你证明这不是我的”。
拿到之后就枪毙了波奈,逃走了。
伯努瓦杀了波奈仅是嫉妒,因为他做过战争的俘虏,因为波奈不像他一样是手上有黄土的农民。
在六月风暴中马德莱娜和一位受伤的法国士兵 让-马利 有过感情,让-马利在参军前也是一位上层社会的绅士,所以伯努瓦是仇富的,他讨厌他的女人对这种有修养的资产阶级男人有钦睐之情。
我对电影中将波奈描绘成一个流氓无理之人十分不满,这也是我想写影评的原因之一。
在波奈被杀事件之后,双方之间是冷战的状态。
德国人有些心碎,认为自己行为举止并没有冒犯到法国人,他们为什么还会杀掉德国士兵。
这件事之后德军加严禁令,这段时间不再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是本章节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 书中露西欧是早就知道他的丈夫出轨的事情,并不是邻里举报。
5. 马德莱娜找到露西欧帮忙藏匿伯努瓦,她当时就答应了。
6. 男女主最亲密的接触只有接吻抓胸,还被露西欧立刻阻止了。
是因为她为藏匿伯努瓦的事情视为对布鲁诺的背叛。
伯努瓦藏到她家之后,睡在婆婆的卫生间里。
她们家没有密室,因为有布鲁诺在就不用怕德国人来查。
7. 市长没有为没人交出伯努瓦而被枪刑。
这里只是想突出纳粹的残忍和布鲁诺善良的明显反差。
8. 在德国节日狂欢之后,德国人得到撤离的指令,被指派到俄罗斯。
露西欧知道他要走了才会去要通行证,不然不会有更好能转移伯努瓦的机会。
德国人撤离Bussy之后就是到了未完成原著的结尾,之后都是编剧擅自加进去的情节,布鲁诺从未怀疑过露西欧。
德国人撤离那天当地人其实是有些许不舍的,毕竟在一起相处的3个多月中,他们之间也有从未言语过的彼此欣赏,而且德国人并没有对当地人暴行和欺压。
这本书哦众所周知评价很高,电影拍成这样也是让观众很无奈的。
但是我在这里注意到了Matthias Schoenaerts, 开启了对他其他电影的探索,最近真是迷他到不行。
对于电影的拍摄手法,其中有几个镜头还是很打动我的。
第一次布鲁诺在花园里遇见正在给丈夫写信的露西欧,她带着遮阳草帽,在鲁诺给婆婆评价成为不像是对音乐感兴趣的女人之后,遍能看到帽檐下微微上扬的嘴角。
还有电影擅自加进去的情节:布鲁诺看着露西欧完全在恐惧中只专注于要逃离的场景让我心碎。
他的眼神,和挽住她腰身的细节为这部令人失望的电影添彩。
比利时汉子典型形象是比较小只的,从南德开始法国一路都不是壮汉体魄。
但这位比较荷兰风,九零后国人妹子好像普遍欣赏这款,算是时代特征。
女主脸莫名有些肿,好莱坞毕竟医美走天下也没办法,演技没有特别打动的场景,尤其结尾处的处理有些尴尬,二人化学反应平平,仿佛他后续事业发展没有维持一线的良好事态,对比那个女配格比德?
倒是打入一线了。
总之欧洲包括英国演员在好莱坞总是混不过澳洲人,是否类似帮派一般?
对于战争爱情这样的剧,珍珠港是让自己最感动的,在看了这个依然哭的稀里哗啦,总有一出情节触动自己小心坎。
也许隐忍的爱情不完美的爱情更让人记忆深刻,战争让人因种族而分隔斗争,音乐和爱情却让人忘记战争,两个相互吸引却又为彼此信仰隐忍的人,最终没有走在一起,结局的那段情节,她举着抢对向他,他却帮着她把朋友扶上车,没有一句语言,只有无尽的悲伤和不舍。
终究彼此的信仰胜过了爱情
这部电影早就看过,因为是俺喜欢的二战爱情题材,还有钢琴,令俺想起罗曼-波兰斯基那部《钢琴师》,德国军官也是因为喜爱钢琴,放了犹太钢琴师一命。而这部电影中,德国军官则是因为钢琴,爱上了法国女房东。虽然注定是悲剧,但这才打动人心。
太狗血了...霸道德军官爱上我的节奏 而且一群英国人说着英腔演法国人...不如叫英国战恋曲
白瞎了
作为占领方的英俊军官,作为被占领方的美丽少妇,这样的人物设定不发生些什么引人遐想的事情才怪。本片改编自在法国避难最终不幸死于集中营的俄裔犹太作家的遗著。作者的第三方视角使得原著对战争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描绘更为客观,宛如一幅战争中的众生相。
又译名《法国战恋曲》,农民与地主、婆婆与媳妇、交战双方的不伦恋,在民族大义面前都是浮云。妈蛋,不能再看这种低分电影了,快崩溃呀!
名老女人依旧靓霸屏幕。6.1
在战争中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修成正果,而是在关键时刻能伸张正义,救人性命。8
全明星阵容,氛围塑造倒挺好,极度亲密的面孔特写传达最隐密的爱恋深情,却因身处战争的血海深仇之中而无法更进一步。向敌人告发反而害了自己人这点很讽刺。小米好美惹。
男主真的好帅。。。
沉靜如海庸俗版,加上法國人卻説英文,減兩分。女主還算漂亮,補一分
前一个多小时剧情沉闷老套,照搬沉静如海的钢琴梗差评。婚外情事的女主角在里面的表演一如既往惹人讨厌。PS不过很喜欢米歇尔威廉姆斯和马蹄叔这俩演员。三星全给电影后半小时的戏剧冲突。
好烂的故事,可惜了两个好演员。不过本身是小说的能被改编成电影应该小说不会很差,肯定是改编太烂。电影里跟婆婆的矛盾莫名的就增进了男女主的感情。且女主前面太软弱,后面突然勇敢得换了个人一样,前后人物个性完全矛盾,烂。马提亚斯·修奈尔穿军装好没感觉,被军装淹没了气质
德國軍官進住法國民居所發生的情事註定不會有好結局。電影因馬提亞斯·修奈爾加分。
如果那家伙不是那冲动的话也许事情的发展就是另外的样子了!最后说的旁白不对,战争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的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
本片情节本身并没有太多新意 - 就是在非人的战争过程中,平民和军人男女之情的爆发。可贵之处是很多细节的处理,超乎寻常的细腻;人物也没有脸谱化,而是善恶交杂。三个主演演技都非常扎实。尤其片尾部分,男女主从此天各一方,而婆婆体现出,危难时刻,贵族的坚韧和担当。最后字幕的幕后故事讲作者未完成本作,而罹难于犹太集中营,给予全片一个“细思极恐”的注脚。
开放式结局……
原来这是二战亲历者写的作品。难怪如此真实细腻感人。很喜欢这样的作品。
只能说演员太强大了,这么烂的剧本都能演出魅力,确实是演员厉害。还有,BBC别再碰非英语国家的故事了,你们拍不明白的。
不如想象中awkward, Matthias Schoenaerts 真是万能男主(⊙v⊙)
二战时期的种种 扣人心弦 感触良多 以及 我的普京大帝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