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里面那个中国妹,经营着一家你懂的那种店,名字叫:pussie eating。
是个常年混迹在美国电视圈的女演员叫周洪演的。
在品清的小说里饰演的角色Jade,说话匀速且非常快,有点地下接头的感觉。
按照P T A惯常的模式,被删减掉的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是在一种旧上海装饰风格的红色茶餐厅里迅速接头的画面。
Jade我想翻译成阿玉是最准确,阿玉连接着一开始接活要找的房地产商Michael,连接着帕克,而且也能通到金牙,这个最重要的组织。
这就是这种加州幽默黑色小说的奇怪风景。
按照他们行内的话说,就是一部黑色小说结束了所有的黑色小说。
什么侦探钱德勒之类的,我们是从来没读过。
在片中,看起来金牙这个组织是由牙医联盟,组织起来为海洛因吸食过度的患者治疗牙齿: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换了一口假牙。
但事实上,他是整个这个加州犯罪联盟的一环而已。
也揭示了一套旧时的美国生态,而且这种制毒贩毒戒毒的一条龙服务,延续到今天的美国,也是所有犯罪连续剧的鼻祖。
在片中最神秘的穿插来穿插去的一个人叫Coy,也是doc需要去拯救的人。
他既是一个阴谋家,又是一个受害者。
如果你仔细看,是Eldrano, Hope揭露了他的行踪。
在阴谋论充斥的情景下,你会发现60年代末 整个70年代 之所以大麻海洛因流行,就是因为背后的金主操控,贩毒社群和机车党互相竞争,让染上吸毒恶习的人再去治牙和戒毒,抽成要达到两到三遍,就像吃完了被告吃原告一样。
这就是资本主义。
但这种揭露却是用一种古典小说风以及油嘴滑舌的方式来表达,并且通过我们喜欢的男主呈现出来。
这是我二刷仍然喜欢的原因
《性本恶》是一部探讨人性复杂性的杰作,它的主题是关于人之初、性本恶的深刻思考。
电影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人们如何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被塑造成为不同性格的人,以及在欲望与道德的十字路口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这种对人性的揭露不仅仅是表面的观察,更是深入到内心世界的挖掘,使得观众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育。
《性本恶》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由于品钦庞大而繁复的叙述,他的小说之前从来没有被搬上银幕。
品钦写于60年代的《拍卖第49批》和80年代的《葡萄园》均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它们与《性本恶》构成了品钦的“加州三部曲”。
发表于2009年的《性本恶》,尽管是其线索性最强的一部小说,PTA能够将品钦所呈现的社会画卷成功的浓缩在两个半小时之中,这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电影是以私家侦探Doc为视角的,以加州为整个美国的缩影,来透视整个嬉皮文化如火如荼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中美国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
这个通过“侦探”而重新塑造的奥德赛之旅,并不仅仅旨在勾勒加州洛杉矶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嬉皮文化效应,而是指向了整个国家隐蔽的历史欲望与等级建构。
充满“阴谋论”的Golden Fang即是那艘贯穿美国历史的神秘帆船,它本身成为了美国历史污点的譬喻(黑奴/反共),又是那个外表堂皇内在腐败的牙医诊所,它则成为了美国丑恶的社会内部结构的缩影,还是坐落在奥哈伊的疗养中心,一个看似奉行嬉皮的疗养机构,却被强烈的反共反犹的政治高层所管制,它则是美国所宣扬的民主政治的反讽。
电影中看似漫不经心、松散游离的侦探情节在寻找地产大亨Mickey、旧时恋人Shasta和身份莫测Coy三条线索时而中断、时而交替,导演真正的用意是让Doc成为一位本雅明意义上的城市漫游者,通过Doc所经历的片面性的局部性的具有黑色喜剧性质的事件,PTA试图还原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社会学上和意识形态上认知和理解。
文/鬼脚七看完《性本恶》观众大概会分为两类,一类感觉香醇酣畅,回味无穷,与片中略显古怪和奇特的气氛产生某种共鸣;另一类不明就里,云山雾罩,嘟嘟囔囔离开影院。
哦,应该还有第三类,他们在观影过程中睡掉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性本恶》正是这样的影片,它必然只会激起观影体验上的两极分化,毕竟,这部影片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包含了众多的类型和故事元素:侦探,毒品和金钱,笑点奇特的喜剧,暴力和性,到最后,侦探和警长之间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情和惺惺相惜,又让人觉得无奈悲怆。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这部《性本恶》与其说是一部反映和回顾70年代美国南加州社会百态的怀旧电影,还不如说,这部电影(以及托马斯·品钦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充斥着迷离的幻想和70年代本身。
70年代是是什么样的?
影片中的加州无疑正是最好的化身,也是笼罩全片的最大的背景底色。
侦探多克无所事事,吸着大麻,过着嬉皮的混沌生活,前女友的突然委托,他就浑浑噩噩地开始调查,去见莫名其妙的人,得到莫名其妙的线索。
在影片当中,事实上情节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影片让人沉迷的地方在于,伴随着多克时而清醒时而因为大麻而嗨起来的状态起伏,在传统侦探片中的”探案“这个过程被大幅地消解了,我们只看到冗长的对话,和突然出现的转机,有的人物煞有其事,另有一些轻佻随意。
多克并不在这些事件当中掌握主动性,反而更像是被不知名地力量推动着一点点去接近最后的结局。
影片很明显地将这个过程和多克随时随地叼着大妈烟卷的行为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关于那个年代的最好描述:”混沌,但是快乐“。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独特气氛是什么样的。
多克在全片中的死对头,警察”大脚“则是一个和多克完全相反的人,有条有理,刚毅上进,最讨厌的正是游手好闲的嬉皮流氓,但是他的生活状态,却是郁郁不得意,强忍着痛苦换来的周遭的嘲笑。
这两个人物的交织构成了影片的核心。
70年代是一个迷离的年代,它在烟雾缭绕当中胡乱前行,或许某个睡眼惺忪的痞子就能够轻易获得改变时局的关键,而克勤克俭的警察却一事无成。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影片结尾处”大脚“当着多克的面把所有的大麻烟头都倒进了嘴里,这其中的悲壮和无奈是自己并没有办法和整个迷乱的时代抗衡,如果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独醒的人则避免不了痛苦。
但是影片也并没有把多克放在一个反面的位置上,他并不只是一个整天嗑药的瘾君子,他爱他的前女友,所以才会答应帮他调查,他勇敢调查,所以才会陷入危机,而更重要的是,在他找到富商米奇之后,故事本来已经可以完结。
但是为了救出那个”被死亡“的歌手,他还义无反顾地与毒贩周旋。
多克是个矛盾体,他的一半是原始的那个单纯的人,善良、坚定,另一半却是被那个年代所沾染的,犬儒、颓废。
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轻易地对他下定义,正如我们无法轻易地定义那个年代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影片结尾多克和”大脚“的那场和解才显得无比动人,多克理解了”大脚”的痛苦,而“大脚”也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两人分享了同一根大麻烟,然后挥手作别。
《性本恶》的入眼点是很低的,一个嗑药的嬉皮,一个不得志的警察,一场莫名其妙的阴谋,最后皆大欢喜。
但是在这个低视角后面,却是美国社会的乱世景象,无论是影片中若隐若现的政治环境,带有“老大哥”色彩的精神病院,古怪的眼科诊所,还是更为直白表达的,关于高利贷者、毒品商人、高层官员之间环环相扣的利益关系,都像是在剥开这个社会的一颗腐败毒瘤,秽烂恶臭之物从里面相继涌出。
多克或许还能借着毒品的强力药效得过且过视而不见,但是对于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则必须要目睹这个社会的最阴暗面。
从这个意义上,“性本恶”的结论,并不是指向了影片中这些蝇营狗苟的众生,而是指向了在这背后的,荒唐而可笑的,必须要借助幻觉才能存活其间的腐败社会。
这就是《性本恶》中的70年代,不残酷不壮烈,只是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上流社会或许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多克来说,需要的只是一支烟,一段感情,仅此而已。
影片结尾,多克和前女友坐在车上,回忆起他们当年的情事,只不过就像影片中大多数关于他们之间故事的情节一样,我们不知道这个画面,是不是仅仅只是多克的幻觉。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2015年2月下
搞不懂演的什么鬼。
各种碎片掺杂在一起,有的明显逻辑不对。
导演编剧,作天作地,不知道玩啥呢。
反正也没多出一个什么风格来。
要是玩哈哈镜,那好歹还有一个哈哈镜的逻辑。
他是想一出是一出,变来变去,不知道干啥。
不知道正在演啥,不知道演了啥。
观众也不懂看了啥。
主角是不是也挺耐造啊?
不知道他本人懵不懵?
怎么做到导演的要求的?
痛苦吗?
哈哈哈哈哈哈。
以下内容皆是我让电影讲得通所做的尝试,对那个年代了解很有限又没看过小说,所以不敢说这个理解多靠近标准答案,不过本来也没标准答案一说。
看了大概两遍后,因为角色众多,关系复杂,很难(对我来说)把每个人的作为都理清楚,我决定不受限于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权当角色和及组织不独立存在,只存在的是两个阵营:阵营一:FBI,Golden Fang,LAPD....这些 big names(台前幕后的代表人物:Sloane,Crocker,Adrian,Puck....)
阵营二: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主角一行人”。
(其实这里可以囊括千千万万底层人民)
我苦思冥想也没找到两组人各自的特征(attribute)来区分他们,直到看到男主和 Crocker 的对话。
字幕:你们这种人第一次交房租的时候就放弃尊严了根据这个突出的对立关系,我不妨大胆的把他们概括为:交租的和收租的。
当然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尤其处于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时身不由己,有时情不自禁。
我之所以要划分阵营不是给他们定性,而只是为了便于(我)理解剧情。
后面我也会单独分析几个角色。
好,划分好了阵营,我们看看双方都干了什么(没有严格的时间线)。
阵营一(收租的)把当地居民“请”走,修路盖楼赚的盆满钵满。
贯彻落实黄、赌、毒三样:开“按摩店”洗钱,开赌场,走私销售毒品。
甚至还搞垂直化,既贩毒又开戒毒所。
在民间组织安插卧底,维持底层秩序。
一位房产大亨思想发生转变,竟然想倾尽家财建免费住房,于是被“失踪”,几经转手,最后依照 FBI 的计划,发配到拉斯维加斯新赌场。
如果成了大佬的眼中钉,即使是自己人也赶尽杀绝:Big foot 的同伴,嗑嗨忘形了的牙医。
阵营二(交租的)基本上都受限制举步维艰的状态,于是只能指望灵活游走的私家侦探也就是男主 Doc 来揭开阴谋。
Doc 根据零零散散的线索,靠着灵活的伪装深入敌营,一路上跌跌撞撞。
凭借小本子和白板上潦草的字迹和大麻时不时给的灵感,Doc 找到了跟前女友一起消失的房产大亨。
结果大亨还是继续为阵营一服务,女友虽然身体回归但是精神不再。
Doc 折腾一圈好像什么也没改变,心有不甘,于是继续追查,单枪匹马深入敌人老巢,死里逃生并干掉两个杀手。
警官 Big Foot 想破大案,让 Doc 带着二十公斤毒品做诱饵。
Doc 靠着毒品做筹码救出身在敌营的 Coy,让其与家人团聚。
录口供揭露 FBI 关押 Mickey 的事实。
最终司法部查获走私船只。
到此,收租的和交租的故事告一段落,可惜这样并不能还原事情的全貌。
男主被打晕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船上又有怎样的对话?
前女友又经历了什么?
之前我也纠结这些疑问,这也是我想简化人物关系的初衷。
这部电影人物组织繁多,而且还都不是一重身份,比如 Coy 既是的警察局线人,又拿 Golden Fang 的工资,还为尼克松的组织效命。
千丝万缕的联系乱作一团,却也可以是简化问题的关键。
既然 Golden Fang 的人能和 Vigilant California(尼克松的反颠覆组织)谈拢从而放人,那它们就是一伙的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主角这边。
由此层层简化下来,其实本片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
这两股势力可以是两种立场,甚至两种意识形态。
它们的较量不仅是双方阵营物理上的碰撞和机关算计,还体现在几个角色自身的挣扎和矛盾。
先说 Mickey,他靠房地产腰缠万贯,也许是因为接触到了 Shasta ,也许就是嗑嗨了,也许终于良心发现内疚不已,于是想建免费住房。
高处不胜寒,有些决定牵扯到的利益太多,于是他被“失踪”,送到戒毒所。
他说“朋友们”点醒了他,好像是心甘情愿被安排到了 Vegas,但是镜头上的他却没有了往日的笑脸。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Mickey. 此时你在想什么呢?
再说 Shasta ,君子爱财,女人爱君子,两人似乎很自然的走到一起。
也许就像 Mickey 没预料到有天自己会盖起免费的住房,Shasta 也没预料到会爱上这个男人。
她觉得自己能解救 Mickey,于是找到 Doc ,但需要解救的其实是自己……她还是上了他的船,尽管被登记为“货物”。
Doc 逃过了 Puck 的强暴,Shasta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 Coy,一个瘾君子,加上一个瘾姑娘,俩人过着糜烂的生活,体内毒品不仅摧毁了自己的牙齿还殃及腹中的婴儿。
孩子出生以后,生活似乎依然暗无天日。
而后 Coy 通过 Shasta 结交了阵营一的人,获得“重生”。
他似乎活出人样了,戒掉毒瘾,甚至有多条收入来源,可代价是再也见不到孩子和妻子。
Coy 是唯一看向镜头的留着耶稣的发型,干的却是犹大的勾当。
这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使他濒临绝望,得知孩子和妻子健康生活着对他是一丝宽慰,但如果孩子生病而自己不在身边,自责也许会杀死他最后一丝理智。
In the end, they all picked a side, or the sides picked them.乐意或不乐意,最终他们都回归了原本的阵营。
电影里的角色都有多重身份或者说 persona,本文最后一部分就留给其中两个关键的角色。
Golden Fang根据文本,她是一艘船(曾用名 preserved),又是贩毒集团,也是一群牙医为逃税成立的财团。
她这艘船似乎有种神奇的魔力,她好像真的有“灵魂”。
老牌影星 Burke Stodger 跟船“失踪”在百慕大,几年后他再次出现时,船改名换面,他的政治也洗心革面。
而与 Golden Fang 有关的神秘事件无独有偶:Coy 死而复生、Mickey 失踪……银幕背后又有多少“失踪”,多少谋杀被暗中操作成“justifiable homicide”呢。
Golden Fang 于是不仅仅是实体的船,形式上的组织财团,还代表着各种意义上阴谋诡计、暗箱操作。
Sortilege放在最后说,是因为我认为她是本片最重要的一个角色,没有她就没有这部电影。
她不仅充当了 Narator(叙事者) 的角色,还时不时提供给 Doc 几个解谜线索,有时又像以 Doc 第一人称口吻说话。
问题来了,她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吗?
我不知道原著小说里她是怎样一种存在,但是我认为电影设置的她不是一个具体人物。
佐证1:
去 Channel View Estates 的路上佐证2:
镜头一转就消失了
去精神病院/戒毒所的路上,并且她问了去哪
但到地方就 Doc 一人整部电影唯一肯定她存在的只有 Doc 和 Shasta,而他们俩又是心有灵犀的。
无论她是什么,她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她代表着 Doc 的一部分意识,可以唤醒他的良知,又似乎充当着创作者和 Doc 沟通的渠道,随口说出解密线索的提示(戒毒所的名字),还在他心烦意乱时帮他理清思绪鼓励他跟从内心。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片一个特质就是男主大麻不离手,整部片他都是一种麻醉的状态。
戏中人是陶醉的,戏外人是不是也是呢?
导演有意营造了这种氛围,甚至说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认为 PTA 也是吸了大麻才拍的这么醉人。
我这看完电影的这几天也是陶醉其中,所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企图再度浪漫化Sortilege 这个角色。
她像是一个 weed fairy “麻”仙(对应tooth fairy 牙仙),自由穿梭剧中人和创作者的脑海,当剧中人和创作者吸起大麻,两个世界就建立起了连接。
这部电影无疑是是 PTA 对那个时代的 homage,我也不禁思考原著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表达一种政治立场,表达一种反抗?
Sortilege 开篇在车里的讲 L.A. 用地规划,吐槽赶走原住民这种 gentrify 的行为
结尾一首短诗优美的语言也表示出上述同样的顾虑。
反越战绘一幅迷醉的 L.A. 画像?
或是谱一曲小人物颠覆大机器的赞歌?
或许都是。
那个年代的美国,奢靡和贫穷在一个舞台,大麻和海洛因泛滥成灾,死亡似乎随时都在上演。
在电影刚过半小时的时候,Sortilege 平淡的用星座解释这些吸毒者的不幸,说当时一些存者不愿接受“死者长已矣”的现实。
Doc 见过存者不信自己爱的或者同过班而已的人真的死了,于是编造出各样的故事来逃避现实也许上面的理由都太复杂了。
也许,作者 Pynchon 就有这样一个朋友,高中时还一起吸过大麻,后来他也有了妻子和孩子。
在一个平淡的日子,突然传来了他的死讯。
于是 Pynchon 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结尾,正义得到伸张,甚至会有免费的住房,但他最在乎的是,在这个世界里,Coy 回到了家人身边。
随便挑出一场戏倒是弥漫着复杂悲喜情绪,但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如同陷落于繁忙生活中般对这部电影感到无聊空洞。
也许那个年代和地方都离我太远太陌生,电影的印象只停留在除了还算不错的配乐和调侃味实足的旁白。
《性本恶》不好看,或者说看着难受,但值得看很多遍——因为表面平淡无味的社会画卷下,是生存压力与精神空虚所给予的我们穿越任何时空都会存在的晕眩,这种类似初次接触毒品后的感受让部分人厌恶,也让部分人迅速清醒。
从影片呈现的视觉角度,它还原了属于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风格;从中心思想的传承角度,它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对社会阴暗面的审视与态度。
只是如此破碎的剪辑与众多线索的交叉发展会让第一次观看的朋友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故事的发展过程上,而不能时刻捕捉到对白中的潜台词与原著作者及导演的情绪流露。
庞大的人物群像及慢节奏的铺陈叙述,让你在不停地观察中又失去刚刚存入的记忆,等整幅画卷观察完毕,你还是很难找全所有角度去把握它的整体感。
就像我们所认识的社会,即便身在山外也看不全全景,何况我们身处其中······没看过小说原著,对美国社会也从不敢妄加评论。
但无论何种社会形态,政治面具及斗争在一个经济与文化不平衡的社会状态下必定是存在的。
嬉皮士、瘾君子、性工作者、卧底、警察、打手、政客、地下财团······没有一个职业的面具下拥有善良的本真,即便是私家侦探、警察、卧底都能为可怜的同命人着想,这可怜的一点点善良也不足以让他们与时代对抗,在腐烂不堪的社会里,任何职业的外衣也都是丑陋的,即便四检察官、医生、律师,在这里没有能够茁壮成长的生物。
这算是我写的比较短的影评了吧,真没必要写那么多,抽大麻后的快感跟掌控权力的快感都是力比多满足的本质。
Inherent Vice,我更愿意理解成性是不完美的,如同这个世界;性不全恶,因为还有对爱的妥协,如同影片结尾。
看完这部电影,才能体会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才华。
嬉皮文化来源于底层,吸毒滥jiao杀戮,看似无恶不作但其实内心单纯善良执着。
嬉皮士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反抗这个丑恶的世界,但他们不会伤害他人,他们会爱。
而那些衣冠楚楚的上流社会人士,却因为金钱和地位满口谎言无恶不作,他们出卖了灵魂换取财富,自然不懂什么是爱。
完美的电影,剧本、摄影、剪辑、音乐和演员Joaquin Phoenix都无可挑剔。
这是最字面、最好的那种文学改编电影。
不过,这种改编的前提是原著并非一流作品;通灵版那一段在小说里绝不会让人看哭,不是吗?
类似有趣的是,原作似乎比电影还要“电影化”(而且更普通地“自然”,更少惊奇:多么好玩,这既是出于低俗小说、又同时也是出于某种高贵文学写作的气质);但神秘之处在于,恰恰是这里相比之下的“空虚之处”——PTA所做的减法,包括他删去的那一整条赌场故事线(那在原作中是一个巨大的buildup)——使电影带有了某种真实的灵魂,呼吸的余地,让像第一个场景(片名字幕出现之前)Doc送Shasta走上街道的瞬间中那样在我们耳边涌动的世界声音得以穿过的空间。
我多么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改编电影。
另外,讲讲配乐。
绿木似乎把他与PTA合作的项目都构想得很宏大,构想成某种整体性严肃音乐作品,时代性的流行歌曲、氛围性电子乐和管弦乐这样充满对比活力的不同素材无缝流动、互相精致地连接,形成基本上贯穿全片的配乐之轻纱,与电影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他摆出如此用心的姿态,俨然Erich Korngold再世!
(我需要解释一下,这么说并没有暗示我觉得Korngold写得好。
)巧合的是,在这部电影中,绿木决定使用四五十年代古典好莱坞式风格谱写音轨中的管弦乐部分(但注意与古典好莱坞不同,在这里管弦乐基本上用来填充了片中(其它种类音乐没有覆盖到的)所有时长);一种怀旧的心理语言,我们听到在流行音乐剧之外的音乐语境中早已过时却顺着好莱坞配乐家的谱系延续到上世纪中叶的leitmotif结构和浪漫主义的独奏小提琴抒情乐句(参考:1946年Miklos Rosza配乐的《绣巾蒙面盗》;现在还有几个配乐家能够做到他的水平?
),等等。
无论如何,长话短说,我觉得绿木很难做到写出不带有臭味的管弦乐;最失败的地方可能是一小时50分钟左右,Doc和归来的Shasta在沙发上的部分,音乐可笑至极(后面进入沙滩回忆时取得了某种轻盈,略微好了许多)——多亏了天才般的皮沙发咯吱响声,这个关键场景的效果才被勉强挽救回来。
不过,这部电影里运用现成音乐和电音的段落几乎都非常好,包括也许其实有点过度精细刻意或者莫名其妙的卡点(Doc和检察官走进大楼里,音乐放到“It's too late”;结尾送Coy回家,Hope打开门那一刻进入的口琴),也都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就像开头不久片名字幕之后那一个长镜头的配乐在旁白出现时“古意/笨拙”地突然拉低音量那样,这是一种低俗,但它带有无限的美好,哦我多么喜欢!
林奇一定懂得这一点(《内陆帝国》)。
B+
因为掺杂着部分吸毒所致的虚构情节,还有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及大段的旁白对话,观影时除了要理清人物还要弄清故事再要体会导演意图及剧本涵义就比较辛苦。
该片用一条错综复杂的故事线带出了各个阶层各式的人物表演,看似荒诞却不失严肃,影射了众多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及贪婪,是需要而且值得再看的影片。
歌是真好听,叙事是真没跟上,故事是真没看懂,情绪是真迷幻,灭霸是真妻管严,凤凰是真嬉皮,以上是真PTA!
有点晦涩,不过也不难懂。吹着24°的空调都赶不走片中那股潮湿烦闷低气压的氛围。6.6/10 21/08/07
原著贡献了一个非常让人深刻的形象,加上华金的实力演绎,或者说没看过原著也在电影的开篇不少接受了这个主角,换作其它规格而言,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人物小传,但剧本甚至大纲本身没有那么吸引人,这是一个人物角色和类型情节的对抗,不同于《大师》这两者相辅相成,这部电影存在两者互相消耗的情况,华金饰演的侦探在断断续续的情节中变成了他私人的心理游历,而不是一种满足任何欲望的类型查探。
PTA的所有片的节奏和本子没一个是我喜欢的,这部省略了类似大师和血色将至的神演技之后还是觉得有些看不下去。
闷骚、暧昧、欲言又止,本片不是致幻剂,是安眠药。PTA近来的片子故事张力越来越弱,情绪和意境到做得挺足,也难怪总被颁奖季无视
操,又回到了过去那个令我忍不住说一句WTF is that的PTA。
没有信手拈来的水准,却自信过头彻底放飞,别再试图为玩塌了的PTA找答案。
The Long Long Goodbye
追求剧情逻辑的清晰性,又不舍得放弃忠于原著的角色复杂度,再加上为再现那个独特气质年代的迷幻感,PTA2个半小时的新片让人云里雾里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次的改编真是个出力不讨好的难事,要飞嗨成《恐惧拉斯维加斯》吧,牵扯时代感和加州记忆的多线索故事就无法展现;要严谨成大卫芬奇吧,嬉皮怎么办?
如果不是旁白音乐人物营造出的无处不在的幻梦体验,几乎以为是在看大卫林奇了,嬉皮士摇滚牙医灵修房地产浮光艳影背后是各类上瘾是邪教是清共是越战和金三角毒品网和特务统治苟合,金獠牙不就是好莱坞么,一边叫人上瘾,一边帮你戒瘾,美国梦不过一场生意,醒来也就罢了。但爱和心碎却是戒不掉的。
太无聊了。明明想摆脱奥尔特曼的批判性视角——不强调背景和时代,弱化环境,强化人物——而只进入到奥尔特曼的方法论带来的观看趣味,即那种阅读小说般的叙事风格。在其中,PTA期望我们先细细咀嚼对话中的信息量和关系变化,以及权力落点不同带来的情绪指向不同,它们汇聚成华金的精彩表演。最后,再让我们隐隐回望抽丝剥茧的70年代细线,从这套侦探逻辑中品出一种时代的暗色。那么我们就既把住了时代的具体感知(比如那根雪糕带来的凝视),又抓住了最为汹涌的暗流,或者根本没有这道流带来的变化,只有迷茫的循环。——可惜pta贡献了一次完全无力而冗余的反叛,为了那团不定型的迷雾而非得把自己揉捏成一团迷雾,完全是庸常的再现主义。林奇之所以成功在于他的简单而非刻意制造迷雾,在于他的视觉性的直觉而非小说文字性的繁复
这片能概括出烧脑也是醉了,连导演演员自己都没有头绪。威尔逊谈及拍摄,“有时我都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导演鼓励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能够部分抵消故事脉络挫折感的是一些即时可懂的声画元素,大致都与药、性、“吃”,“吸”有关。或许后者才是导演希望观众感受的,情节只是一个大号麦格芬。
感觉适合一边抽着烟一边喝着酒看……时代感一如既往很强,音乐很好,情调闷骚。对的心情看的时候应该会更跟上节奏。有机会出兰光的时候再刷一遍好了。
艰深晦涩的隐喻,跟不上节奏的台本,以及不知所云的从头至尾。估计需要找个时间二刷来提高一下智力。
旁白有点烦……
会拍电影吗?会拍电影吗?会拍电影吗?
大概跟PTA相性不合,好几部都看不下去。
故事有点混乱 但氛围质感和品相伟大 处处笑点 今年为数不多让人难忘的院线体验/metrograph
分三次看完,所以三星
8/10。PTA最接近大卫林奇的一次。抽象姿态下是玫瑰窗效果的表现主义色光和前卫的音画交错,还加上邪教、执法腐败、叠和溶啥的我头都晕沉了。用荒诞不经的细节解构一个时代,诸如富翁的色情领带柜、死对头警察狂吞大麻。杰昆的鬼脸、扶墙慢行、蠢笨瞎闹更贴近内心的声音及异化,也间接削弱了角色塑造。 @2015-01-11 23: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