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主体就是一个懵懂初开的饥渴女孩上了自己老妈的男朋友,然后成为一个嗑药喝酒乱交的纠结体,最后取经成功,悟出真谛的故事。
看这个电影的原因只有一个,看我高中以来的男神。。。
可是看着看着居然被这电影吸进去了。
少女心大家都曾有过,有没有那么饥渴那另当别论。
可有谁能说自己曾经没有Minnie一样天真的想法呢:想要一个爱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男生,如果我消失了他们就会死;want a body pressed up next to me so that I can feel alive. 在Minnie身上感觉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fucked up,naive,insecure。
不过,不经历几个人渣怎么成长。
爱过了,哭过了,痛过了,疯过了,才会知道自己能做so much more and so much better。
所以最后当她偶遇Monroe的时候鄙视的想了句 I'm better than you. You son of a bitch. 每个人都同样脆弱过,做过自己后悔的事,被人利用过,不同的是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走的路是错的,Minnie在关键时刻,快被她所谓的gf "卖"给那个Drug dealer的时候醒悟了过来,迅速脱身。
这是机智的。
就像从小听老师在课上说的那样 做错不要紧 要紧的是你要订正啊!!
我并不把他当做一个女权主义电影来看。
片尾minnie说她不像她妈妈一样需要男人来让她快乐,很多人就说这是女权主义。
让我们快乐的事情有很多,爱情可以不是主要的,但肯定是其中一个,即使女权主义我也不觉得你们女权主义真的能做尼姑。
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成长,是让自己意识到要在考虑爱不爱别人 别人爱不爱你时候要首先爱自己。
除了女主之外,两位大人颜值都很高很喜欢这部剧里面许多看起来略粗糙但很合眼缘的插画。
电影终究说的还是少女成长中的迷茫吧,中国的这类片,如《我的少女时代》,成长是认清何谓爱情,何谓暂时的狂热,但总缺了点什么,我也说不出来。
而这部片子,用了更聪明的做法,“(成长)不是被人爱着,不是被永远地爱着”,用了否定式去解答这个问题。
比如女主的妈妈,她认为身边有男人才能开心,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属于小女孩的想法,所以有些人是永远无法长大的。
女孩子啊,最后也要像个男人一样,用自己的两条腿支撑起所有,而不是依偎身边的那位发发嗲地过去呢。
最后,个人觉得,门罗还是爱着女主的,可是女主只是为了少女那份贪图刺激的情怀利用了他,有点,小遗憾啊~嗯我是个肤浅的人
米妮 我竟然还能想起她的名字,一般我都会忘了电影主人公的名字。
(尤其是日本电影 哈哈哈。
)为什么米妮在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后,门罗说了我爱你,扬长而去,去了毒窝。
因为她认为她是女人了,adult,但又不是,是cannot control 。
有时青春会一头脑热,想干点什么,比如说现在的我就想画画,就天天画画不写数学作业。
而米妮在那个阶段就天天想着sex。
我在某个阶段一直想着boy。
(和sex无关)其实sex这事说近也近说远其实又离得很远。
接着,作者其实是用这个电影告诉读者,single is ok ,nobody love is ok。
your career is the right。
and,obsession is ok。
but the most attractive thing is not too close,you feel remote.米妮是先sex 才love的。
所以她真的love不love 门罗 是件说不清的事,right?
但是这部电影让人感觉生活在继续,没有那种无聊感和挫败感了。
因为我了解到了世界上还有许多凡人(如米妮)也会为了一些事(对于米妮来说是sex and love)而烦扰,感到停滞。
so it is nomal。
我感觉我的生活也可以被排成电影了。
math ,microeconomics,boy,drawing,arch,himshit businessso lets give up wechatsee some chick filmyeah i like it
小姑娘太他妈性感了。
然后很要。
和很多女孩子都很像。
这是一部多么诚实的电影啊。
不带一点玛丽苏,掺假和圣母。
要就是要。
人类都想要被触摸。
这一点太诚实,太真实。
女主电影开头的解读: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if nobody loves you? Nobody sees you. Nobody touches you. I wish I were older than I am. I’m so alone. I want someone to be so totally in love with me that they would feel like they would die if i were gone.I’m so warm all over. I want a body pressed up next to me so that I’m really here.是啊,谁不想被爱。
被抚摸。
被亲吻。
嘴上说不要的都是那么不诚实。
“But I don’t want it to stop. Maybe I should ignore everything. But I like sex. I want to get laid right now. I really like getting fucked. Does anyone think of fucking as much as I do?”是的。
她想要透了。
连她的一个男朋友都说:“You are just so passionate. I’ve just never experienced someone who has sex like that.”Passion.性爱的体验是极致的愉悦。
甚至超出了本身肉体能理解的范围。
让人感觉忘记了自己是谁,从而灵魂出窍。
这一刻,我是谁不重要。
我感受到什么才重要。
”This is incredible. I see everything.“可惜我觉得影片还是有点烂尾了。
到最后女主越走越过,又去搞拉拉,不知想怎样。
突然有一天收到偶像的来信则彻底觉悟了,要走事业女性道路了?
所以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在为讲这么个大道理铺垫吗?
所以有关性和初恋的东西都他妈是鬼吗?
首先一点,我不相信这个习惯做爱的小姑娘从此以后就从良了。
这些大道理给鬼去听吧。
女主是个十足的BITCH。
得到想要的之后,就不屑一顾的走开。
她或许根本不爱这个男人,只爱她自己。
她当然也不爱她妈。
她是个彻头彻尾的BITCH。
这一点,让我甚是佩服。
“But she thinks she needs a man to be happy.I don’t.So maybe nobody loves me.Maybe nobody will ever love me.But maybe it isn’t about being loved by somebody else.”潜台词就是爱自己,为自己活。
我发现这也是美国人一直一直一直以来给女孩灌输的价值观。
根深蒂固。
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做个BITCH。
当你展现出Vulnerable和Weak的那一面,就等着被生吞了吧。
真心的。
狠心的。
再也不为男人流泪。
很喜欢一个豆友说的一句话“当男孩学会说谎的时候,女孩就应该学会伪装了。
”如果一定要总结一句话,那就是:Just admit it. We all want it. But remember, let nobody hurt you because of it.
一个未成年的女孩渴望被爱,渴望被男人抚摸来感受自己真实的存在,经历睡妈妈的男朋友,同性恋,毒品,酒精作用后,她意识到,真实独立的自己是什么样,i am the woman,it is my life !当与妈妈男朋友门罗调情时,她想have sex with 门罗,事实上她说“i did not know if i wanted him or anyone else to fuck me,but i was afraid to pass up the chance,cause i may never get another ”我不知道我是否想让他还是其他人fuck her,但是我当时害怕错过机会,因为这可能不会再找到其他人了!
对于一个没有父亲爱,母亲又很少疼她关注她的缺爱孩子来说,门罗是她可接触的,长得又帅又距离很近的合适人选!
不管这段不伦恋是否被人看好,但是只是至始至终,米妮只是想通过和他发生性而了解她自己,了解她的身体,我不认为她真的爱门罗!
---不然她不会又跟那个多金帅气的花心男孩性交,也不会跟一个不认识的黑人性交了!
---她只想要性,她只想要性爱爱来明白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身体是否有魅力,这是有人爱的感觉,这是有人想要她的感觉,这是通过被人爱而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
---要知道,在剧中她提到“如果没有人爱自己,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图片1>
<图片15>虽然门罗后面说,他爱米妮,米妮并没有很开心,很喜悦;而当米妮妈妈知道门罗和她女儿米妮的事情后,要求门罗和米妮结婚,门罗也同意了,但是米妮不同意,她被气走了!
而最后她再次遇到门罗的时候,她给门罗了一幅画,并跟门罗做告别“i am better than you ,you son of a bitch”证明自爱的是多么的强大,自爱是多么重要,爱自己,尊重自己!
“i am better than you ,you son of a bitch”---别为错误的人迷失自己,我还可以更好,我还可以比你更好,你个狗娘养的”
最后,通过偶像的回信,她拿着自己的画笔,并为了自己一直想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一直没有放弃画画!
她真正明白,原来自己的价值,原来自己的存在感并不需要强加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而是来自己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并勇敢追逐专注自己的事情!
电影最后,她和她妈妈一起听乐队唱歌,她说
<图片4>
这不是关于别人,而是关于自己的成长!
对于那种青春期时对于异性的渴望,渴望被关注,渴望被别人注意的少女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她有过,我也有过,这并不羞耻,也没有啥不好意思的!
很多女孩也有过,只是羞于说出来而已,但是并不表示它不存在!
这部片子,真实,真诚的尊重每个少女那种小九九,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但是,现在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爱自己!
别去犯贱,因为You are better than him,珍惜自己的眼泪,珍惜自己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个不因为别人而轻易改变的自己!自己稀罕自己,自己把自己当回事,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经历,自己所拥有的!
并不是只有别人可以让我们快乐,真正的快乐,真正能让自己内心充实的是自己,是自己这颗对生活热爱的心,因为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好,所以不必要浪费自己的青春,浪费自己的感情和精力在无关的人身上!
---只把时间浪费在值得爱的人身上,就是如此任性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别人的爱,可望不可即,也强求不来,就算得来了累了就放手,有时和某些人在一起,看起来热闹,内心还不如一个人待着舒服得多!
既然,人都是脆弱的,人的情感也是那么难以预测,不如好好走自己的路,爱爱自己的身体,爱爱自己的大脑,爱爱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祈求别人的爱,你才能不卑不亢的活着,你才不能不受别人情感的控制,真正的独立是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管谁在你身边,不管谁不在你身边,你的的日子还要好好过,你的生活还要继续,没有男人你的生活要继续,没有人来爱你,自己爱自己,你就不会想要别人的爱了,那是多么强大的力量!
你稀罕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你可以做到!
im thinking about the sunk cost in love ,so should we finish and say goodbye is the best for us ,we cant see each other , for me .if it continue ,it cost more.or i will need to stop it. practice stopping it from now ,than i will forgot you .goodbye.goodbye ,im pack your package in my heart,and throw them and you out. i won't waste my cost,and i won't hurt you .it is from god.than it is from god ,i try to forgot you ,try to forgot you,try my best to forgot you ,forgot touching ,forgot words, forgot memories ,forgot you.hug my future without you.
少女日记。
美国女导演的处女作,十分细腻。
电影的基调定在七十年代嬉皮士那种风格,混乱,荒诞,但最后还是感动吧。
米妮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她不明白自己的生活到底怎么了,总是填充不满的孤独。
当妈妈的男朋友向她开玩笑似的调情时,她渴望性。
她是如此的渴望被爱,而在体验第一次性时,她得到了满足并开始疯狂的索求。
可渐渐的性也变得空洞起来,而母亲的报复和不理解,她的同性恋对象的出卖,还有那位老炮友的掩饰与不愿负责都让她意识到,这并非自我救赎的方法。
在她心灰意冷时,却收到了偶像画家的来信,告诉她要画自己想画的,坚持走下去。
“也许没有人爱我,也许永远没有人爱我,但这或许并不关于被爱。
”
成长从不是关于被爱,而是学会爱自己。
十七岁的米妮学会了这,通过惨烈而绚烂的方式。
如此美国女孩的生活,或许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毕竟我们的妈妈好像没有男友),但对于十五岁女孩的长大,依旧抱有深深的祝福,与羡慕。
成长的方式有很多,但真正学会爱自己太难。
从《BJ单身日记》(沙朗·马奎尔,2001)、《恋恋笔记本》(尼克·卡索维茨,2004)等直接落在纸面的日记,到《艺妓回忆录》(罗伯·马歇尔,2005)、《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1999)等为代表的回忆性叙事方式,再到《海街日记》(是枝裕和,2015)、《壁花少年》(斯蒂芬·切波斯基,2012)等日常生活的日记般记述,广义上的日记体电影在影像表现、文字书写、声音陈述之间灵活穿梭,对记忆、青春、情感和各种体验进行罐头式封装,以使每位观者观看之际都能体会到生命鲜活的质地并报以强烈的认同。
或许我们可以借由《少女日记》这部独立影片,在阐述形而上的青春困惑之前,先来探讨一下观看这类影片的心理机制。
《少女日记》虽然借用日记这种常见的叙事推进工具和人物内心外化方式,但使用了一种在电影表达中更为讨巧的方式——声音媒介。
与普通的纸质日记不同,录制声音日记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特殊的仪式感,另一方面影像摆脱了记录过程的乏味和观赏性不佳的通病。
仔细追述历史,文字媒介和声音媒介较之影像媒介有着更为浓郁的权力意味。
迄今为止历史上最早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被用楔形文字雕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中国古代权力象征玉玺以文字与物质载体的合一盖印在圣旨之上传达天子心意,被宣旨者恭敬奉读;现代人在法律文书、合同契约上寻找安全感和公正感;求职的简历,成绩证明的试卷,日常所用的教科书,我们首先通过文字来了解一个人,去获取对世界的认知;日渐式微的报纸媒体和广播媒体仍在充当着信息发布的权威身份,较之影视媒体有着令人信服的惯性,广播电台门外依旧有重兵把守。
以上陈述自然与各种信息方式出现的早晚历史有关,越是久远的神话似乎越是令人深信不疑。
而如今充斥在电视上和网络视频上的广告与娱乐节目,也在消解媒介权威性和严肃性上“贡献”颇多。
文字和声音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似乎正出于其可见的暧昧性。
我们看到的文字背后有无数的想象空间,且因人而异,越是具体的文字,越可以呈现不可僭越的抽象性思维和所指事物;我们无法看到声音发出者的样貌与表情,人们根据语音语调以及语言修辞去揣度信息背后的含义,这是一种持久不殆的神秘性。
当我们面临不可挑战的权威时,心理往往转为崇敬与信服。
这也许是日记的神圣所在,在一个巨大的隐私世界之中,夹杂了人们对于文字和声音的虔诚。
进而解释了日记体电影能够在具象的影像表达中不丧失活力与认同权威的心理机制之一,就是这种窥视欲之上对隐性权力的顺从。
我们观看《少女日记》,除了倾听15岁少女Minnie的青春困惑和成长历程外,还亲身参与并验证了一场文字、声音与影像的权力分配。
《少女日记》在呈现日记的方式上,体现了经历青春比印证青春更重要的观点。
Minnie在录制声音日记的同时,在创作漫画的同时,我们看到她对人生的迷惘,对爱情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
在私密的房间中,她睁大洋娃娃般的眼睛,去思考,去回味,去记录;在公交车上不顾他人的眼光,去描述自己爱的人,想要的性生活。
记录本身就是她青春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青春的见证和盖棺定论的那根封条。
观者有幸成为她青春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事过境迁后的聆听者。
几乎从未有一部电影如此直接细腻地完全从女性视角阐释了她们青春的困扰,包括性、家庭、爱情、梦想,在男性权威统治的电影世界中,在小妞电影符号化地浅显表达中,《少女日记》帮助人们真正深潜少女的内心,去理解女性情感丰富的背后有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新奇想法与内心期待。
观看本片时笔者联想到另一部描述青春伤痛与成长的电影——格雷格·阿拉基的《神秘肌肤》(2004)。
《少女日记》充斥着青春的荷尔蒙,无法满足的性欲,男人的下体和女人的胸部都是肿胀的;《神秘肌肤》满载末日般的欲望冲动,在一次次性体验中追寻性启蒙时糖果漫天的错觉。
前者是女儿与母亲男朋友的不伦之恋,后者是恋童癖和同性游戏的沉溺,虽然都有伦理色彩和道德冲破,但依旧美好纯净,不因为性张力而显得色情与污秽。
如此想来,青春的迷人正来源它的混乱:模糊的性取向,无法安定的内心,对自我从怀疑到肯定,对家人从埋怨到体谅,对梦想从树立到破灭再到坚持。
性只是表征,所有的一切都肿胀了起来,带有莫名的悸动和勃勃生机,可能性蕴藏在一切不确定中。
性悸动后隐藏了青春的孤独和空虚,性高潮只是短暂的慰藉。
性是青春所有困难的承担,性充当了一个具有粘合作用的助推器,真正青春奥义都隐匿在性表征之内,肿胀的性欲背后,那是破裂与伤痛后的重生。
就像Minnie与Monroe吸食毒品后出现幻觉,Monroe表现出的孩童般的脆弱一样,长大成人依旧有无法解决的痛苦,金钱权利以及性都不起作用,这是伴随一生的症结。
青春不是要彻底解决这些症结,而是要看到这些症结。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看《我的少女时代》,用盛大的意淫去试图掩饰这种人生之痛时,《少女日记》已经用一个羽化飞翔的Minnie告诉世人,主体性的确立正是青春伤痛后的收获,而真正的人生之痛,才刚刚开始。
我们无所惧怕,我们依旧向前。
看了两遍,与情色的刺激和大胆的题材都无关。
只是和最近的生活有相关。
或许真的与被爱无关,真正cool的大人,是在为自己的世界和梦想而活着。
希望自己的力量可以真正地出来,希望能够为自己的生命真正负起责任来,希望不是模仿也不是强行要求,而是内心的女孩儿,真正长大。
找一件喜欢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继续做练习,让心被指引,不被恶魔和小我所控制。
这部2015年拍摄的电影讲述的是1976年美国性解放时期发生在一个15岁少女身上的故事。
因为是特殊历史时期,所以三观什么的也就无从说起。
电影以一名普通的15岁少女的视角铺开,对成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开放和身心需求,并且没有任何伦理枷锁。
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在家庭生活中瘾君子母亲的疏离,父爱的缺失,让她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寻找爱。
于是,她缠绵于妈妈的情人,多金的同学,酒吧里的陌生人,离不开大麻的同性恋。
她辗转,迷失,困惑,直至她终于明白这些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在自己偶像的触动下,终于读懂了内心,完成了少女向成人的蜕变。
故事完成度很高,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台词。
事实上,七十年代末期已经是垮掉派的尾声,但她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奔放的Party,大麻,混乱的关系,仍然让今天的人们无法直视。
那个年代的西方人,不止年轻人,还有很多中年人,为人父母的人,他们都疯了。
在迷失中寻找迷失了的东西,只会更迷失吧。
影片用了好多象征手法,开心时就有花朵🌸画出来,和松子好像。
超喜欢这种表达。
综上,8.0。
poor
这才是少女日记。
女孩也有青春期,女孩也有冲动。女主走错了开始的第一步,在她眼中,继父是温柔的、强大的,在其他人眼中,其实也不过是臭男人而已。然后,在逐渐成长、摸索中,女孩最终认清了现实,认清了自己,弄懂了自己需要什么。总算是happy ending。
3.5 和《鱼缸》类似的剧情 但比之更加温情 结局更圆满 中心思想也差不多一个道理 就是天将降大任于妹子也 必先搂过法鲨腰 扛过E大腿 只要抵挡了这两样杀器 那之后的大风大浪 都不是事儿
莫名其妙
8/2/2017 MSP 好想知道70年代不是hipsters的那些人是怎么生活的
性爱版《成长教育》,自省版《鱼缸》,轻松版《女性瘾者》。一个绝对女性的崛起,大写的女上位,政治无比正确,让每个女性主义者通体舒畅的电影。现在好莱坞年轻女演员的演技真的太惊人了,都没有足够好的电影配得上她们的演技了。
感觉是一堆狗屎,作者年少时的一堆破事
即使是交代了年代,还是真的理解不能。。。。少女最后找到自己,落脚点在女权??我也是醉了!!!
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都会因为在家庭中缺乏爱护和引导,以及对性的好奇和渴望,在青春期被不断放大成瘾,而误以为性的冲动就是爱的获取。噱头和槽点满满,三观和五官都不正的一部电影。在结局突然来了个360度觉醒,给观众灌鸡汤:我的青春疯狂过,你不要重蹈覆辙。给人感觉怎么说呢,日记你可以写,但你不能代表少女。
失望
少女的青春期,没啥意思
这就是没有爸爸管教的小女孩。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启蒙方式还真是不敢认同。
6.9分 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种狗血青春大合集。很不错。 配乐上大分。导演实在非常有趣,女主的脑内小剧场并不是什么创新,但确实是我看过最有趣的执行,最具表现力的画风。 大多数段落都是大胆而细腻,只是结尾女主的成长来得急功近利了些。 小女主、妈妈和男友的表演都非常好。
一直对少女怀春的 青春性启蒙电影有莫名好感…
无感
先是在网上看了,然后又↘拿了蓝光影碟。每年都会有一部或者几部这样敏感话题的文艺片給人期待和好看。『2020-4-13此时此刻再看蓝光』别有用心❤️
复杂性源于导演对角色的爱。
电影描写了一个很要很要的15岁女孩子(丑肥搓) 睡了妈妈的男票、自己的同学和一个黑人 还在酒吧里假装是*女收5块钱给人家blow job 看到豆瓣推荐 加上广播里说到这个电影得了奖 我和狗呆就点开了这部电影开始两个小时的煎熬(但又很好奇逆天的女猪脚最后什么结局)最后女猪脚并没有买个窜天猴上天 而是
这真是一部大胆的电影,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自由狂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受此影响的十五岁姑娘,滥交吸毒,到了放荡不羁的程度,看得令人咂舌。然而对于少女心事的刻画,以及对一个青春期少女的迷茫无知的体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尽管结尾有些硬团圆的感觉。最后不得不说,女主素颜的样子真的好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