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或是定位)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扑朔迷离的电影,雾水满头,晕眩斥眼。
几次观看,仍有不少疑点;几番掂量,还是要把它列入未来的经典——也许不见容于当世,数年后必荣耀于影史。
这是因为,它的繁复走在了观影者的前面,必然要经过无数好事者搜肠刮肚地解析、辩驳、评定,才能显露真面目,释放大智慧。
布赖恩•德•帕尔玛用这样一部影片悟道成仙,惟“玛”首是瞻之辈如我者也借此片完成了对偶像由崇拜到仰望的转变。
闲言少叙,先来抛砖。
2关于影片的扑朔迷离的“他妈的”故事讲述《黑色大丽花》的情节一定会吃力不讨好,这个改编自畅销小说的故事把原著中的铺垫几近省略,又在影片中故意隐藏了巨多细节,将几宗案件散乱铺陈、游移交叠,逼得观者如我直想抓狂。
如果谁写这个片子的影评却对情节略去不说,那一定是偷懒加蒙事。
还好,影评最重要的操守即是对电影情节的点到即止,那么在这里不妨略约说下我的肤浅的认知。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各位先看电影,以免失掉了独自“侦破”的乐趣。
影片设置了两个男主人公:布奇、李;三个女主人公:凯特、玛丽莲、伊丽莎白•肖特(即黑色大丽花),其中除了肖特外,两对男女互有暧昧迷离的情爱与仇恨纠葛。
布奇作为警界后进,通过在拳赛中故意输给李而获得了晋级成为李的搭档的机会,以及李的信任——当然这只是开头时布奇的想当然。
凯特是李的女友,两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扑朔迷离,而凯特明显对布奇有很大的好感。
这对搭档接手了一宗连环奸杀案,这是影片中的第一案。
案犯是一个名叫纳什的家伙,已屡次狡猾地逃出警方的抓捕。
在一次埋伏纳什的行动中,李射杀了一名被监视的疑犯,理由是保护在他身旁有些心不在焉的布奇,布奇至此只有感激的份。
但这个瘦高白人并非纳什,而是另有其人。
埋伏现场的枪战刚刚结束,在街边不远处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号啕,肖特的尸体就在附近被发现。
这是影片中的第二案——黑色大丽花案,也是其中的主案。
在侦办大丽花案的过程中,布奇通过线索辗转找到了玛德莲,一个与大丽花十分相像的富家女。
两人在相互试探中竟而产生了情愫,事实上,这只是玛德莲稳住布奇的故意引诱而已。
而此时的李正为又一宗案件焦头烂额,即将出狱的一宗抢劫银行案的主犯鲍比•杜温让李和凯特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是本片的第三案。
至此,影片中的三起案件全部引出,三者并没有在案情上产生交集,却在特殊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办案人李上两两重叠在一起。
扑朔迷离的气氛愈发浓郁。
影片的视角自始至终以布奇为主线,此时,李隐藏在镜头后的举动正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原来李才是这幕大戏的真实主角。
黑道上的博比•杜温与白道上的李相互勾结,博比负责走私、贩毒、抢劫银行,李负责消罪、灭口、摆平警界。
犯事的博比受到李的要挟,只好给李一笔钱(最后被布奇在凯特家的下水道中发现),并借机占有了博比的女人、曾经的妓女——凯特。
博比的提前出狱让李和凯特都感到恐慌。
李要先下手为强,之前在埋伏抓捕纳什(第一案)的现场射杀的那个瘦高白人,正是知晓李与博比阴谋的唯一证人(第三案),而李当时所谓的救布奇一命,不过是为他开枪杀人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布奇却不明所以地为李做了假证。
布奇越是觉得玛德莲的举止疑点重重,越是对她的媚惑无法抗拒。
而事实上,布奇与凯特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只是碍于对李的愧疚,无法把一切言明,于是只好在玛丽莲那里寻求解脱。
玛丽莲,这个蛇蝎般的女人是好莱坞富豪的宠女,也是一个标准的荡妇。
她的身世之复杂也许是她堕落的原因。
她的母亲拉默娜与她名义上的父亲艾米特的婚姻不过是艾米特贪图钱财、晋身好莱坞权贵的阶梯而已,情感因受骗而空虚的拉默娜终于和艾米特的合伙人、导演乔治私通奸情,并生下了玛丽莲。
直至玛丽莲长大成人,艾米特才从相貌上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要报复。
他先是借车祸使乔治毁容,然后又一拍即合般与玛丽莲产生了无法表述的暧昧之情,这一切让拉默娜彻底成了精神失常的疯婆子。
艾米特找来貌似玛丽莲的女演员肖特,也就是黑色大丽花。
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刺激与惩罚疯婆子和乔治。
作为导演的乔治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镜中渐渐对肖特产生了情欲,在女同性恋题材的色情片断中,肖特的眼神里有一种无以名状的忧愁,她是预感到了什么?
布奇在影像中一次又一次地揣度着。
而此时李已将纳什独自击毙,事实上,他与纳什之间同样有着不可告人的猫腻,从大丽花案中抽身而来的布奇怒不可遏,因为李的举动不仅有贪功的嫌疑,而且也阻断了布奇对纳什案的继续探查。
(此时第一案算是结案,说实话我也没弄清楚这段。
)终于,疯婆子无法忍受艾米特和玛丽莲对于乔治和自己的戏弄,更受不了乔治的背叛,就在他想要强暴肖特的时候,举起了手中的棒球棒,可怜的肖特一命呜呼。
鲍比•杜温终于出狱了,李跟踪他来到一座大厦,与此同时,玛丽莲和乔治也同样跟踪着李。
原来,李通过布奇的火柴盒知晓了玛丽莲的地址、身份,便提前一步找到艾米特和玛丽莲,威胁要钱并占有了玛丽莲,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渣,好在玛丽莲也不是什么好鸟。
布奇也赶到了大厦,结局是李杀死了鲍比,玛丽莲杀死了李,李与乔治同归于尽。
布奇找到玛丽莲,揭穿真相,并一枪将她射穿。
布奇回到凯特身边,在这个曾经的妓女身上终于找到了安宁。
3关于影片的迷人的技巧终于可以不去管那些劳什子情节了,让我们在德•帕尔玛的影像世界里放肆一下。
首先,这种着实考验观者耐性的、将所有细节隐藏在影像之后的做法,在看懂影片后会让人大呼过瘾。
布奇作为台面上的主角,起着牵引剧情的作用,但真相的发展脉络却隐藏在不为观者所见的李的行动上,这种故意设置的障碍给观影增加了难度,也增填了乐趣。
再有,影片中戏中戏的设置巧妙、聪明让人赞叹。
与其说是戏中戏,不如说是影中影,因为几个片断更像是影像而非戏剧,但这种处理对于观者更好地理解大丽花案提供了感同身受、真实可信的不二之选。
还要说说德•帕尔玛的镜头。
这部影片的运镜可以用隐忍来形容,非常的淡定,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这怎么能叫惊悚片,但在平静中运行的张力却给观者以强烈的吸引。
几处典型的象征性镜头也很到位,比如叨啄尸体的乌鸦,虽然用意鲜明却不唐突。
影片数度出现让人不适的惊恐镜头,如被断成两截的裸尸、用刀划破的嘴角,都是挑战视觉极限的镜头,但在德•帕尔玛简洁、细致的画面里,观者的不适会被光影、色彩、运动所共同营造的氛围化解,形成一种冷静的诗意,淡定却冻彻内心。
至于两个案件交汇时运用的长镜头,更是娴熟大气,跳脱了炫技的无聊,很好地表现了世事中偶然与必然的微妙关系。
舒缓悠扬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影片的意旨,马克•艾沙姆的音乐在若有似无之间给影片以巨大的力量,不哗众取宠,也不故作深沉,精干异常。
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必然。
4关于影片表演的简略看法乔什•哈奈特从未献上过如此精湛的表演,《珍珠港》《罪恶之城》《禁欲40天》时的他不过是个略有偶像气质的毛头小子,但在此片中,他将布奇由混沌到清醒的生活状态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且在结尾处完成了可信的对于人物内心的救赎。
阿伦•艾克哈特是影片隐藏在暗处的灵魂人物,阿伦的表演让李这个表面中正果敢、内心贪婪险恶的人有了十成的可信性,单此一点就值得赞赏。
相较于斯嘉丽•约翰逊、希拉里•斯万克这两个大牌,米娅•科什纳饰演的黑色大丽花肖特更让人激赏。
虽然只是出现在几段影中影当中,但每一次情绪的转变都让观者为之震撼,也许是黑白质感的表达力更凸现了人物的魅力。
当然,约翰逊、斯万克也都很好地完成了人物的刻画,只是相较于她们的名气和才气,会觉得这只是理所当然。
5总结(或是展望)对于德•帕尔玛的喜爱实在是无需赘述了,他的所有的片子都是我的钟爱。
到了这一部,我看到了他的蜕变。
以前,无论是玩暴力,还是玩悬念,帕尔玛都是个中高手,甚至形成了独特的“帕”氏风格。
但这部改编自畅销书的影片达到了表达与表现的平衡,将故事和叙事方式、手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有了一种帕氏影片中鲜见的韵味和张力,并具备了成为日后经典的可能。
诚然,会有太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繁复的、做作的、虚妄的、甚至是倒退的影片,但我更坚信这是对经典解读的初始阶段,一切,会在厘清表面的纠缠后回复它本该出现的位置,至少在此刻,我对此深信不疑。
6无奈也无用的抱怨怎么说,没得说。
虽然我是等到影片下画数月后,等到创佳出了1区简9才买来观看的,但碟片中令人发指的中文翻译仍然出乎我的意料。
别的片子也就罢了,这样一个需要靠对白、旁白来理解内容的影片,大段的漏译、错译对我这样英语够烂的人不啻是下了闭门羹。
可怜我拿着英语字典逐字逐句地想要弄明白几个关键处的寒酸样,一会发誓一定要学好英语,一会咬牙切齿骂碟商缺少盗亦有道的精神,最后却只好妥协,妄想老天见怜再等个3区港版,抑或1区何时出新版再洗,中国影迷之不易可见一斑。
不说了,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后来发现是同一个编剧。
片子还不错,就是节奏有点慢,导演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几条支线上(两个男主角的故事),甚至造成了主线的仓促,例如缺少对大丽花的背景介绍。
单看影片可能觉得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无数去好莱坞的少女之一,但实际上她多少算个有点名气的演员。
影片的气氛还是不错的,从Mr.Ice的角度看去,这段经历相当有趣,起伏跌宕,信任与背叛,欺骗与蔑视,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也都是阴暗的,包括自己。
这点也蛮像《洛城机密》。
by 苏往 曾对名导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黑色大丽花》大失所望的观众,可以读一读上海译文新出的原著译本。
一部中译有24万余字的小说,要改编成120分钟的影像,必然要大幅精简。
从书到电影,既有完全不见踪影的大段落,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小细节。
可惜,电影改编似乎是一门心思捡着重要内容丢弃,堆叠的情节虽然勉强勾勒出故事框架,却对人物的灵魂弃之不顾。
正如影评人马克·萨罗夫讽刺的那样,这些人里“惟一有生气的演员演的是一个死了的女孩”。
其他角色的真容,得在书中寻觅。
灵光乍现的长镜头 1987年出版的《黑色大丽花》,是詹姆斯·艾尔罗伊“洛城四部曲”的第一部。
该书让评论界将其视为创作严肃文学的作者,小说在一宗悬案的史实基础上,虚构了两位侦办此案的洛城警探和这对搭档暗中破案的过程。
死者伊丽莎白·肖特残缺的尸体于1947年1月15日在洛杉矶路边的草地被发现,她活着时常以“贝蒂”、“贝丝”自称,死后人们更习惯称呼她的绰号“黑色大丽花”。
虽然先后有超过50名男女为此向警方自首,但真正的凶手始终没有找到。
除了真实的大丽花案,小说的两位主角“冰先生”德怀特·布雷切特和“火先生”李·布兰查德还同时在应对两宗虚构的案件,影片将它们保留下来。
该片可圈可点处实在有限,其中一处是21分钟开始的一个长达1分钟的长镜头。
这个镜头将3条穿插并行的线索并置于同一时空: 起初,观众顺着两位警探的目光打量他们监视的房屋,名义上是为局里派的活儿蹲点——寻找抢劫杀人犯纳什,随后视角升高越过房顶,伴着房顶乌鸦的鸣叫声,观众看到远景房屋另一侧路边似乎有人躺在草丛里,有位女士丢下婴儿车,大叫着跑向一辆行驶的汽车求助,而车并没有停下,镜头推近,跟着汽车走了一段,又跟上另一辆路人的自行车,最终落在路边的一位行人身上,他向同行的黑人女孩抱怨“腐败警察会找他麻烦”。
这两人走回了警探们监视的房屋前,在接下来爆发的枪战中有4人死亡,其中也包括这位行人。
当时,德怀特以为房屋里有匪徒瞄准他,是李先发制人救了他,他不知道走过来的行人才是李的目标,那人是一宗银行劫案内幕的知情人,捏着李的大把柄,而李正是来找他麻烦的“腐败警察”;而德怀特和李都不知道,草丛中让那位女士大惊失色的“死女孩”,会把两人从纳什案里拖走,让他们分崩离析,一个抵达真相,另一个抵达死亡。
而这个长镜头只是灵光乍现。
电影《黑色大丽花》的叙事乏味而混乱,《纽约客》的一篇评论将其形容为“用填满鹅肝酱的方式育肥的鹅”。
想在银幕上看艾尔罗伊擅长的多线叙事,得去看“洛城四部曲”里另一部改编的电影作品《洛城机密》。
当了好好先生的“冰先生” 电影《洛城机密》至少有5个角色让人过目不忘。
帕尔玛的《黑色大丽花》也有5个重要角色,集合了几位口碑不错的演员,却只有大丽花本人让人难忘。
小说以德怀特的第一人称叙事,他开口就说“我不认识在世时的她”。
电影精巧地贯彻了这一点。
活着的大丽花几乎只在黑白的影像中出现——几卷试镜胶片和一部色情片。
这部色情片是小说中破案的关键环节之一,而其他几个试镜片段则是电影独创。
如果说《黑色大丽花》算是一部新黑色电影,肖特在一个人对着镜头拙劣表演时显露的孤独、脆弱和狂野以及天真到可悲的、被现实踩在脚底的理想主义残渣,贡献了很大一部分黑色元素——用过度硬朗的希拉里·斯万克饰演放荡的富家女玛德琳——黑色电影固有的蛇蝎女郎是一场灾难;李被杀的一夜,惟妙惟肖地效仿了黑色电影惯用的光影效果,但在生怕观众不紧张、自己先紧张的背景音乐烘托下,仿佛进入了廉价动作片。
而这锅温吞水最差劲的还不是叙事也不是配乐,而是书中许多如整幅拼图里一小块碎片般细微而不可或缺之处,在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留下了好多没尾巴的“线头”。
这就是为什么有影评人说帕尔玛“什么都往银幕上扔,但几乎没什么是有效的”。
不是说影片中推理的证据链不完整,恰恰相反,悬疑的设置和案件的侦破都可以自圆其说,而丢失最多的,是那些通向人物内心世界的线索。
去年口碑大爆的美剧《真探》与《黑色大丽花》原著的笔法相似,破解谜案与探索两位警探的内心同等重要。
大丽花对这对搭档的影响要更重一些,她虽然已不在人世,仍让他们的灵魂为之颤抖,肉身为之沉沦。
李有个小时候失踪的小妹妹,这是他和失足女孩凯伊同住,照顾她供她上学,却没有和她结合的心理动因,这个心结在小说开篇拳赛前就已表明,而电影改编将这点也设为悬疑:直到影片过了三分之二,观众还是不知道李为什么因肖特的案子执著到癫狂。
鉴于这个悬疑缺乏铺垫,而李和凯伊同住却不结合的奇怪关系也只提了一句再无呼应,即使最后凯伊吞吞吐吐地说李曾有个失踪的妹妹,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难以理解其中逻辑。
德怀特起初对大丽花并不上心,一直督促李专心追捕纳什。
这个“线头”电影里还有,但与之对应的后期他对大丽花的痴迷,则表现得远远不够。
尽管凯伊撞到他和玛德琳鬼混,喊了一句“她长得像那个死女孩,你真有病”;玛德琳也说过“你不可能杀我,因为我长得像她”。
然而,没有点出德怀特将玛德琳当作大丽花替身,少了他宣布自己和伊丽莎白·肖特通过玛德琳的肉身“正式结合”这一段,这两句台词也成了没用的“线头”。
李死后,“冰先生”德怀特看大丽花的试镜镜头流泪了,这时,他只是一位富于同情心的好警察。
黑色电影几时需要这样的侦探了?
面目模糊的洛城 存在感稀薄的不仅仅是主人公们,电影版《黑色大丽花》对洛城警局的“漂白”,也是格调下降的问题所在。
“洛城四部曲”背景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洛杉矶,这座政界、警界和媒体沆瀣一气的罪恶之城是这一系列作品中重要的常驻角色。
而这个角色在帕尔玛的《黑色大丽花》里也只剩下一些稀薄的残迹。
在钱与权构筑的金字塔中,上层的黑暗在书里很大部分从副地检官艾里斯·洛韦身上来表现。
作为案件的主任法务官,他的很多决策都是从怎样在此案中捞取更多政治资本的考虑出发的:起初他让政治上支持他的报纸压下对肖特混乱私生活的报道,为的是“大众越是同情她”,起诉时他自己“越是能捞到好处”;他甚至一度想设计抓人顶缸,好赶快结案。
下层也不干净,每个人都在捞取职权范围内可以捞取的私利,最典型的是两位主角的同事,一对恶警父子。
在书里,德怀特在真假难辨的信息里,一点点拼出肖特去世前几天的行程:大丽花在罪恶之城里,一程一程地被廉价地雇佣和使用,直到她遇到最后一个雇主。
恶警父子就是其中一程,父亲雇了肖特给有施虐癖的儿子“开苞”。
两人的重头戏没了是小事,可省略了包括这段以及李客死墨西哥、德怀特寻访肖特家乡等好几个大的情节段落,本来仿若现实、盘根错节的绵密情节成了几条直线,其中一条是德怀特用他得到的第一条线索(大丽花泡过女同性恋酒吧),睡到了凶手的女儿。
这未免也太轻易了。
其实,两位有一定正义感的主角也无法独善其身。
电影旁白讲述最初他们合作办案的好时光,只有寥寥几句,说他们抓了多少嫌犯,俨然是两位警界楷模,而书里李让德怀特明白了“干警察是怎么一回事”,可不仅仅是这些内容,他们要情报时一唱一和使用暴力,打破车窗把欠款的车开回汽车商那里赚外快,李还从黑帮老大手里拿赛马的内部消息。
这种腐化的大环境,正是李堕落的基础。
洗白了这块恶的土壤,李只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个性贪婪的腐败警察,而不是游走在善恶一线间的复杂人物。
影片将李是劫案幕后主谋并且送人坐冤狱的情节,改为他只是偷偷拿走了主谋抢来的钱。
这一改,李是洗白了一些,然而与对“冰先生”德怀特的“提纯”一样是无用功,黑色电影同样不需要这样的洗白。
如此,只是将阴谋家变成了无聊得多的阴谋家。
我第一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字母决定了观影者对这个部影片的感觉!
本人自我感觉英文还可以啊,可是在这部片子里,我甚至怀疑主角说的是不是英文中的方言。
最糟糕的是下载版本的字幕翻译,看样子也比我好不了哪儿去,整个一混沌!
太糟糕了,本来就是带点悬疑的扑朔迷离的剧情,被字幕搞成了彻底云山雾罩,什么都没看明白也许因为没看懂的原因就给影片打2星有点偏颇,但我就是没看懂么……希望有机会给它正名。
蛮精彩的片子!
但是觉得Scarlett the kate演得很一般,除了两个男主角不错之外,感觉scarlett the kate整个一个花瓶Mia Kirshner蛮catchy的!
Mia Kirshner就是那个在24里面的女杀手。
这是一部地地道道、血统纯正的黑色电影,带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股独特的味道,压抑、黑暗、绝望、温存、徘徊,如同一杯味蕾复杂的鸡尾酒,浓烈里透出千万种细腻味蕾。
侦探小说的历史并不漫长,但是流派却众多,其中以欧美的硬汉小说文学成就最高,而黑色电影,也基本都是依附于这类小说诞生的。
硬汉小说的背景差不多都是四五十年代的美国都市,乌烟瘴气,官僚腐败,司法黑暗,社会压抑,欲望阴谋横行,往往会有那么少数几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坚守信念,虽然有些小毛病,却在压抑的环境里孤独而疲惫的捍卫正义与良知。
这些人就是“硬汉”,不向生活妥协,即使被现实打的鼻青脸肿,依然顽固的挥出拳头,砸向无边的黑暗。
隐忍、孤独、绝望而独立。
就像《黑色大丽花》里的主人公布奇。
电影以许多年后布奇那沧桑的口吻来回顾这整件事。
被称为“冰先生”的布奇和被称为“火先生”的李都是拳击界的佼佼者,李在退出拳坛后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警官,在李的帮助下,布奇也随后进入了警局并且和李成为了好搭档。
一个叫纳什的连环杀手犯下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案子被指派给了布奇和李,在追查案件的时候,却遭遇了另外一件突发的案件,在监视纳什的小屋外,发现了一具被严重损毁的女尸,“黑色大丽花”案浮出水面。
李被这个案子吸引住而无法自拔,于是自动放弃了纳什的案子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黑色大丽花”的追查中,几近疯狂。
而此时,李早年一举成名的银行劫案的主犯鲍勃却获得了减刑而提前出狱,令李更加变得奇怪而躁动。
李在追查疑犯的时候被不明杀手杀害。
一心复仇的布奇开始接手李的案件追查下去,一系列五光十色诡异非常的大门在他眼前打开,透过这些门,他看到了世界上最黑暗的内幕和最丑陋的人性,以及李那不为人知的往事和秘密。
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电影,因为就像早期那些黑色电影一样,《黑色大丽花》没有融入其他任何类型片的元素,依然通过德国表现主义那样的光阴来构造场景,以场面调度来渲染气氛,讲述的故事也依然是罪案里的人欲。
纯粹的黑和刺眼的光线形成强烈的对比,鲜艳饱满的色彩被浓烈的阴影所包围,带来的视角冲击是强烈的。
如同李被谋杀时候的那场戏,强光映在墙上的黑影如同鬼魅,遮掩的面颊,寒光闪烁的匕首令人心寒,充满了怀旧的经典质感,这些元素,完全就是一个彩色版的《第三者》或者希区柯克。
蛇蝎美女,也一样不可或缺。
如今的黑色电影,一如科恩兄弟或者昆汀,都会将黑色元素和其他元素相结合,比如《老无所依》的西部风情,黑色电影也几乎都挣脱出了那些经典的框架。
《黑色大丽花》的出现,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怀旧。
所有的黑色电影都是充满压抑而绝望的,那些孤独的硬汉警官或者侦探们,不得不在漆黑的都市夜色里去愤怒的搏斗和追寻。
腐败的社会大环境如同那墨水一样的夜色般令人窒息,底层的悲苦、麻木和压抑则是深切动人的。
布奇,就像《唐人街》里的杰克一样,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冲动和缺陷,却顽强的面对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猛烈嘲讽,就像擂台上的拳击手,即使鼻青脸肿,却还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摇摇晃晃的挥出一拳又一拳,只为了坚持住底线,只为了有尊严的活下去。
别人的热闹,我的孤独。
电影虽然名字叫《黑色大丽花》,但是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三个案件,而贯穿始终的,就是两个底层警官的人生选择带来的不同际遇。
尤其是李——这个众人眼中的模范警察和有血与肉的好搭档好男人,怎样一步步堕落,被黑暗吞噬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哀。
布奇和李被称为“冰火”,其实正好暗示了两人互为镜像,同样出生草根的小人物,在一个浑浊的世道里艰难打拼,并不容易。
所以,李经受不了诱惑,利用自己当警官的特权,和黑道贩子鲍勃互相勾结,不仅骗走了他的钱,还利用他让自己功成名就,同时也收走了他手上漂亮的女人凯特。
人是复杂的动物,善恶的博弈一直在纠缠着人的内心。
李也一样,虽然在很多方面他坏事干尽,但不代表他不想做一个好人,不代表他内心没有善良。
就像《无间道》里的刘建明一样,“我想做一个好人”,所以李一直竭力维护其在警界的声誉并且工作矜矜业业。
而“黑色大丽花”对其产生的吸引力,同样来源于他对自己曾经妹妹身上发生的悲剧的同情,所以他才一门心思的扑进这个案件里。
从这一点看——外人眼中,尤其是布奇的眼中,李真是一个完美的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沾上了邪路,也就难以自拔。
所以,李一方面借布奇为证人射杀了知晓自己和鲍勃往事的证人,另一方面在追查黑色大丽花案的时候开始胁迫玛丽娜和他的父亲,不仅敲诈了巨额的金钱,还多次强暴了玛丽娜,十足一个恶棍。
最后,为了杀人灭口而更加独自去暗杀出狱的鲍勃。
这一切丧心病狂的堕落,直接招致了其毁灭的命运。
随着布奇抽丝剥茧的深入调查,我们渐渐发现了光辉之下的李的真实面貌,一个警察的堕落,悲哀的呈现了出来。
相比之下,布奇一直很努力的打拼,才能勉强担负起整个贫穷的家庭和生活的重担,虽然被美色所惑,却难能可贵的坚守了职责和正义。
冰与火的对比是如此耐人寻味。
如果说李代表的是权力的腐败,那蛇蝎美人玛丽娜则揭开了一个更加扭曲的上流社会。
玛丽娜和她污秽的家族是那个复杂黑暗的社会大环境的最好写照与代言。
布奇第一次走进这豪华的大宅的时候,四周就弥漫了诡异的气息。
玛丽娜的父亲艾米特为了纪念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将衔来报纸的忠心的狗一枪打死做成标本。
而神经兮兮的母亲拉莫娜则更加令人难以相处。
李先于布奇掌握了玛丽娜家族的黑暗秘密,所以对他们百般威胁,如同曾经对付鲍勃一样。
然而,蛇蝎美人玛丽娜也并不是好惹的,李最终丧生玛丽娜手下。
玛丽娜用美色百般魅惑蒙在鼓里的布奇,阻碍其深入调查黑色大丽花的秘密,而案件的真相,就是这样一个腐朽黑暗的家庭内幕。
早期的资本主义理论认为,按马斯洛的需求层级,当物质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逐精神层面的东西。
但是,逐渐富裕的社会,带来的道德崩溃和腐败却让人吃惊。
以玛丽娜家族为代表的上流社会,一如曾经历代的贵族们一样,道德败坏,淫乱至极,贪婪成性,病态扭曲,人性全无。
玛丽娜的父亲艾米特为了财富娶了富豪千金拉莫娜为妻,并且依靠收买官员而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建设而发家致富,那些他所修建的房屋,却都是质量很差的豆腐渣。
后来,他投资拍电影,并且热衷拍摄一些十分淫秽变态的影像。
拉莫娜因为婚姻并无爱情而出轨,与艾米特的合伙人乔治生下了玛丽娜。
艾米特看出了女儿非己所生,他制造意外让乔治毁容,同时与自己的女儿上床,这一切逼疯了拉莫娜,使其沉浸毒品之中。
这还不解恨,艾米特再次找来了一个和女儿长的很像的少女——贫穷、虚荣而想一夜成名的肖特来演色情电影,并且请乔治当导演。
拉莫娜无法容忍下去,最终发疯,在乔治试图强暴肖特的时候,杀害了肖特,并且分尸丢弃——制造了黑色大丽花。
真相就是如此的扭曲而震撼。
黑色的大丽花尸体,就是整个腐烂的社会的具象化。
布奇最终枪杀了玛丽娜,战胜了欲望的诱惑,却依然走不出那黑暗的阴影,而最后,只有妓女凯特的温暖怀抱,才是脱离现实的温暖港湾。
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线索众多,人物庞杂,事件交叉,节奏冗长,语言一般。
忠于原著。
感觉很多人看不懂,我也是。
剧情还是挺跳脱的,不是很连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
就是自己把中间省略的剧情补充完整,然后知道结局之后再来看就会清晰一些。
第一次看的话应该都是云里雾里。
因为知道这个著名的案件,就非常担心斯嘉丽饰演的是大丽花,想到这么漂亮的人要被杀害就很痛心,但是看到一半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斯嘉丽饰演的角色凯原先是一个交际花,跟着一个抢劫银行的大混混,后来做了李的线人,跟李合伙把混混的钱吞了,并且把他送到监狱去。
后来混混快出狱了,李怕被报复就疯狂找机会想要把黑色大丽花这个案件嫁祸给混混那批人,(应该吧?
),这就是李为什么这么执着黑色大丽花的案子。
后来李掌握了富豪家爸爸和女儿乱伦的秘密,就去威胁富豪和她女儿,结果反而被富豪家的太太伙同她的情夫给灭口了。
情夫也死了,还好死不死脸砸到喷泉成为无名氏。
案件又陷入僵局。
后来巴基(李在警局的搭档,也是好朋友)和凯在一起之后,无意间发现了李藏起来的赃款,再偶然发现案件发生地,结合起来才发现了事件的真相。
巴基在整个故事中更像是个讲述者,有一种身在局中但是什么都跟他无关的感觉。
最后结局他发现真相后也不是第一时间揭发富豪,而是自己跑去他们家,差点还以为他要被富豪家的太太杀死了,结果太太是自杀。
报纸上也被包装成被他人杀害,就......资本的力量?
案件在这里面倒不是主要的,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只是因为这个案件备受关注,所以选择了这个案件的感觉。
感觉看完有些迷糊,导演可能太刻意营造气氛,而忘记怎么讲好一个故事了,这毛病看来不光中国导演有啊起码我没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爱上黑色大丽花啊,大丽花居然是《The L Word》里面的Jenny,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哈她怎么总是演双性恋,而且总是满眼噙着泪水,一种被侮辱、被强迫的感觉让我觉得里面的黑白画面都是《The L Word》每集片头常用的那种讲述十几年前一对拉拉的感情故事的手法,汗啊,les情结先入为主了富家女居然是Hilary Swank,《男孩不哭》里就是性别障碍的女孩,也可以理解为les吧,不过这个倒是跟《The L Word》里面新出场的Max很像哈嗯,这个片子好像就是为了秀大明星的,那么多的性格演员凑在一起,反而施展不开了各位同人女们,还是把它当作les片来看吧
哎,实在不想说什么了。。。
这剧情真是够了。
看电影的时候,好不容易等到了大丽花的尸体,结果只拍了一丢丢,就露脸的四分之一,让我说什么好。
说到这还得感谢那只乌鸦,要不然连脸的四分之一都看不到。
对于这片我也就呵呵,不说话。。。
还有,在看弹幕的时候,好多人都对于没露完尸体感觉很失望。
并且我就是因为看了骨语才去看大丽花的,想看看真正的大丽花,没想到还不如看骨语呢,虽然是模仿大丽花作案,但是还是那个模仿的真是一点。
同为洛城四部曲,抛开视听层面,单谈文本改编,《洛城机密》更优。本片叙事意味不明,铺陈却没能厘清线索,拎出主线,导致情节冗繁,节奏失效。
凶手究竟是幽怨妩媚的白寡妇约翰逊还是妖娆淫荡的黑寡妇斯万克呢??我也猜了半天。。如果是白寡妇是不是更好点??另外两个故事,我基本上只明白了一点儿。。交代的太匆忙混乱了。。
帕尔马这一部平平
太纠结了
华丽怀旧版8毫米,名字比较难记。
无聊死
舞美服装 大赞!!
支离破碎的情节
乱的要死,我家斯嘉丽打酱油了,Jenny又演这种SB角色呢。
挺不错...
谜中谜,案中案,必将成为经典
作為一部講述美國史上一大未解謀殺案的影片,本片何其平庸,甚至令人看完之後留不下太多印象,而其放在Brian De Palma導演名下,更是讓人失望。很明顯,影片意在復古好萊塢黃金時代驚悚片的風格,但劇本的鬆散毀了一個好題材,結果就是故事不精彩,人物不出色,唯攝影值得讚揚。
狗一样的片子又浪费我两个小时。。这尼玛哪里惊悚了?!BTW,Eckhart怎么总是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哈哈哈= =
其实是没咋看懂,头疼
为了看斯嘉丽坚持了120分钟我强烈建议这电影出个斯嘉丽cut版,电影叙事混乱逻辑不强很多事没讲明白,但是斯嘉丽造型实在太美了无法抗拒只能继续看下去………………
还是小说比较好看。
一星给美丽的服装,一星给美丽的斯嘉丽和突如其来性感的斯万克~
没觉得惊悚 也没觉得害怕 哈奈特整部片子似乎只是为了哦哦叉叉 不过这部片子要不十二宫好很多
小时候看的。。那个时候觉得这片里的大姐姐们好漂亮啊,然后还有啪啪啪,就点开看了。。。蛤蛤蛤蛤。现在才发现原来那个漂亮的大姐姐是汤包啊!哈哈哈
斯嘉丽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