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推荐《哪啊哪啊神去村》时,我被这不知所云的片名所吸引,把它收藏到了一个名叫“迷惑片名大赏”的豆列里。
看完后发现这名字就像电影一样,无厘头中带了些诙谐和中二。
电影的故事框架很简单,打小在城市长大的中二少年平野勇气高考落榜,沮丧之时被宣传册上的女孩吸引,了解到林业护理这一冷门职业,从最开始抗拒、不适应到最后放弃城市生活成为一名护林员。
这故事本身毫无新意,8.6的评分实在虚高,个人感觉这是没什么亮点也没什么槽点的大众审美电影。
“哪啊哪啊”是神去村方言,影片中第一次出现这句方言是老奶奶告诉初来乍到的平野村里没人会关门,其他几位老奶奶附和道:“哪啊哪啊”。
在电影中其实没有没给出这方言的确切意义,接着看电影你就会明白,它所代表的是神去村特有的悠闲、无所谓的生活状态。
神去村是一个世代靠林业生计的小村落,这里没怎么受到现代化的侵蚀,甚至没有公交车和手机信号,村民们吃野生鹿肉、喝蛇酿酒、对山神毕恭毕敬。
可以说神去村依然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
村归村,土归土,神去村的村民们对山林抱着敬畏之心,为世代护林而自豪,他们身上有着一股子骄傲劲儿,反而是城里人平野因为笨手笨脚屡遭村民嘲笑。
这种反差一方面让《哪啊哪啊神去村》和传统“乡巴佬进城记”的喜剧范式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中对森林的重视。
日本文明依傍森林诞生,森林文化在这部电影中也可见一二,比如进入山林前他们会进行默声祷告、封山日禁止入林以及全片的高潮时刻——“大山祗园祭”。
影片再现了日本文化的奇观,这大山祗园祭有点意思,电影中说到它是四十八年一度的祭祀活动,祭祀当晚男人穿“兜裆布”上山,砍下最粗壮挺拔的树木,在日升时刻将它推下山坡,冲向vagina状的草洞,他们通过这一祭奠祈求丰收与生育。
查阅了资料发现,这应该是“御柱祭”(おんばしら),每隔六年在虎年或猴年举行,是长野县诹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从山上砍下超过10吨重、直径一米的树木,其被称为“御柱”,然后将其绑上彩带,载歌载舞,全凭人力拖到20公里开外的山上。
人们乘在此“御柱”上,从最大倾斜达到35度的急坡下滑,渡过雪融后高涨的河川。
虽然场面让人遐想连篇,但御柱祭不只是祈求生育的生殖崇拜,树在日本人眼里是寄住山神的地方,除了电影里提到的“丰收和生育”,还有一种说法是对剥夺树木生命的赎罪。
电影的这一幕中看起来十分壮观,但实际操作特别危险,在1980年,1986年,1992年,2010年和2016年都发生过致命事故,御柱祭是日本死亡人数榜上有名的祭典、也是日本三大奇祭之一。
唉,没什么好吐槽的,也没什么好夸的,我好像已经对此类的热血青春电影免疫了。
最近好几个人推荐这部,昨晚看了一下,是个非常轻松愉快的电影。
在宣传林业工人这个冷门职业上,这电影做得漂亮而高明,基本能这样总结:如果你可以忍受远离都市、手机没有信号、没有抽水马桶、睡觉时会有小壁虎爬过你的脸的生活,那么你收获将的是纯朴的人际关系、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工作中得到的自我认同、与山林的水乳交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哦对了,可能还有一个美丽的女朋友。
撇开那个呆萌的男主角,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伊藤英明演的那个角色,为什么日本人心里这样是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男人?
不拘小节,粗鲁不文,毫无礼貌,男性荷尔蒙爆棚,做事敬业认真,内心深处有点小脆弱又重感情——哎我分明想起了寒羽良。
可为什么要一副没教养的样子才显得man??
为什么要不拘小节到在山林里抽烟的地步??
至于女主长泽雅美,惭愧得很,《太平轮》上演之前我都没听过这个人。
她不是每个角度都好看,但是有些侧面角度的特写非常美。
这个轻快的青春片值得赞美的是很自然地融入了一些厚重的东西。
村长的话就挺让人感动,大意是种庄稼蔬菜的人,是当下就能享受到自己到劳动果实的,可是种树的人,在自己这一代看不到成果,是为子孙后代而劳作——什么事情一涉及悠长的、人力无法左右的时光,立刻就有了质感。
祭山大典也拍得好,虽然有两点让我犯嘀咕:1为什么是砍树而不是祭祀树呢?
2只穿裆兜的苍白的东方男人身体真没法看!
总之吧,这是个很可爱的喜剧片,它很清新,且不拧巴不装13,基本脱离了"小清新"。
电影描述的是一个没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平野勇气在机缘下到大山里当林业管理实习生的经历。
大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信号,没有超市,没有城市里花花绿绿的世界,有的是各种山里特有的稀奇古怪的生物,如蛇虫,还有苛刻的师傅,很多人无法坚持而逃离,平野勇气一开始也想逃,但最终留了下来。
他善良好学,朴实肯干,获得师傅和村里人的认可,甚至还获得了村里女神的青睐。
这部电影给我很大的感触就是其实踏实的男孩子真的是走到哪都不愁没人要的,肯定会遇到喜欢你的人。
平野勇气的工作环境其实和我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类似。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环境决定了我的狭隘的眼界和浅薄的阅历,但幸运的是,凭借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从乡镇考到县城,再从县城考到一线城市读本科和研究生,算是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了许多农村孩子难以实现的跳跃,我算是非常踏实刻苦,非常认真和非常有想法的一个人了。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朴实,随和,专注,有毅力,经过大学的学习与历练,从个人专业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来看也跟城里人差不太多,眼界和阅历在我的有意识的积累下也逐渐有所提高。
我到达这个层次说明自身能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我需要更加努力,找准方向拼了命地努力,也是大有前途的,有了光明前途,相信找到理想的伴侣不会太难。
这部电影给我更大的信心,让我明白择业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踏实做好手头上看似很无趣的重复劳动,先把它做好,从中慢慢锻炼自己的心性和品格,就算人生最终没有十全十美,但自身努力去做了就没有任何遗憾,就足以称作很完美了!
专注于自己事业,有自己特长的男生最吸引人了。
另外这部电影既搞笑,也有感人的镜头,搞笑的是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的互动,让我感到青春恋爱的那种羞涩和尴尬,以及男主角浑身散发出来屌丝气质令人忍俊不禁。
感人的是男主不以利益为导向,踏实献身艰苦的林业,为人民作贡献宽阔心胸。
总体上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也有内涵的好电影!
如果你也想过隐居/回到小镇生活,并且了解过相关讯息,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做出这种选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 在 现实生活中受挫 。
本片的主角,正是在社会中受挫才发现了全新的道路。
毕竟,在现代都市中生活,在现代普世价值观里成长的人如果不刻意去接触,或天生有极强的灵性与慧根,大部分都会走上一条买房升职,寻觅对象,儿孙满堂的路,在现实生活的庸庸碌碌里沉浮。
片中主角入山初衷,是源于大美女长泽雅美阳光的笑容。
我更偏向于这是为了喜剧效果。
毕竟主角的设定完全是社会败犬,大学没考上对象没谈成。
阴差阳错进村,也会为后续剧情做下铺垫。
如果设定男主是直接对自然产生热爱,没有反差效果是其中一点,更重要的是会为观影人群设限。
实际上,大部分走上这条生活道路的人,理由都是厌倦了俗世的尔虞我诈金钱利益,更追求内心身体的充实与满足,也有抱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更健康环保"的理念。
但真的踏入这个环境,在"呼吸到新鲜空气"最初的幸福之后,就会发现,村镇生活和内心的乌托邦大不相同。
首先生活不便就是一个问题。
远离汽车尾气的同时,也就远离了生活的便利。
交通不便、信号不发达。
我们在排斥工业化的污染无人性的同时,也就同时排斥了工业化带来的便利。
我们在拥抱原生态的同时,也必然要拥抱原生态里繁衍生息的蛇虫动植物,在这一步上,真的能够完全怯魅吗?
最开始的都市生活片段里出现了如下场景,唱k,耳机,手机,游戏机,吃快餐,影片刻意拍摄的种种画面都能看出,主角是非常依赖现代生活的现代人,这也和之后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来到山林,漫长的旅途之后荒无人烟,快餐店不可能有,认识的人都联系不到,手机还进水不能使用。
之后上课时,主角也一直绞尽脑汁对付进水的手机,之后进山还被水蛭咬,此时内心的恐慌与无助一览无余。
小农生活对于自食其力的要求也更上一层楼,例如,在小村山林生活需要完全从头开始,自己种菜砍树,缝补服装。
影片里主角是以体验的身份来到山林,需要先学习伐木一月,第一天就萌生对此的退却之心。
本身不是专业的学生,自理与动手能力也十分差劲,绳结打不好,伐木做不好。
体力跟不上,这是很多现代人归隐山林的又一大难题。
习惯了科技生活缺乏锻炼的都市人,回到山林简直是脱胎换骨的修行。
主角一开始对窗外生态景色是完全视而不见的。
专注于电子游戏无论是交通信号的不便,野生环境的威胁,还是必须自食其力的客观条件,其实都可以随着时间慢慢客服,村庄乌托邦最幻灭的一点,还是"原始"。
任何美好的背后都有现实存在,优点与缺点相生相伴。
正如清净的另一面是荒无人烟,原生态的另一面是野草丛生,生机勃勃的另一面是野兽横行。
淳朴的另一面是原始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这可能才是回归农本生活里需要克服的最困难的点。
例如,简单淳朴的村民,影片里会大咧咧背过身去当场小便,会依旧遵循着古老落后的文化习俗,这些早已被现代文明证实粗俗低下的道德观念或生活方式,会在原始的村落生活里再度体现。
而且,淳朴的人依然也是人,海报上带着欢乐笑容的人,也依然是会有恶意的人。
有着人的劣根性。
例如村民会遵循古老的清规戒律,例如固执的老人遵循长幼尊卑的严格秩序,例如村庄严守的排外规则,例如缺少文化教育的小孩子对女人的无端性别贬低,例如可靠前辈利用村庄闭塞脚踏两条船的恋爱行径,都让人感觉到"幻灭",甚至村庄对于性的表达与渴求,都会有一些原始的不加掩饰的直白。
村庄有村庄的"恶",城市有城市的"恶",这样的村庄,真的是美好的乌托邦吗?
豆瓣小组"拜拜啦一线城市"里的很多组员,也都产生了类似的体验与困惑。
好不容易下决心带着对小镇平静生活的期待离开一线,来到小城小镇,却发现在此安居也并不容易。。
人们可以忍受交通的不便,可以忍受艺术生活的匮乏,可以忍受城市如同老龄化的僵硬现状。
但最终不能忍受小城镇的流言蜚语与传统观念。
打破乌托邦滤镜,这就是淳朴寂静的另一面。
村里的人也是人,没有什么乌托邦,只有一群普通人。
神去村的主角也有同样的困惑,但影片毕竟是影片,真的给故事里带来了一个青春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实话说,如果没有阳光明媚的长泽雅美,片子里山林的美好会逊色不少。
片中的男主中途动摇过,但还是为了女主留了下来,毕竟如果长泽雅美举着"爱老虎油"的标牌在山路上大喊,应该很少人会真的舍得撒由那拉吧。
但现实中乡村可没有温柔美丽的帅哥美女,很多人因此离开。
片中女主也曾对男主大喊,反正你终究会离开。
所以最终,我们为什么又要留在山林,留在这个已经破碎的乌托邦呢?
当主角将饭团分享给山神的时候,这个神秘的答案已经被揭晓一半。
虽然拍摄的隐晦,但这个主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主角依恋的除了人真挚的情感,还有对自然的爱,对山林的敬畏,这是强求不来的修行与缘分。
主角从最开始的旁观山民祝祷,到加入祝祷,从最开始的围观凝视,到驱逐看热闹的旧朋友,已经不自觉地被山林同化。
他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融入,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享受、凝视。
当你知道、了解这里,当你明白原始文化的局限性但依然愿意选择了解和尊重,当你开始唱着难解的歌,体悟其中真挚的感情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融为一体。
很多人对本片的评价是疗愈/治愈,但真正观影结束,你会发现其实本片展露了很多不那么美好的片段,和一些小清新治愈风景片不同。
本片无论是一些刻意的搞笑桥段也好,还是狗血的恋爱剧情也好,背后都出现了一些小镇生活山林生态存在的必然问题,所以,是的,当你看到一切的不美好,当你怯魅后依然有共存的勇气的时候,当你真正怀有对山林的热爱,才终于与山林归为一体。
而我们身体与自然的修行,这个答案,也许我们要用毕生来探索了。
首先这部日片译名就挺好玩儿。
神去村,风景很好,看起来真的赏心悦目。
影片与其说风景好,倒不如说青春好,肆意来去,有长者的呵护,又不必被孩子拽衣服抓脸,可以像看生活情景剧一样看着老人,大人和小孩闹哄哄的然后淡然微笑。
虽然现实生活当中这样自觉又不自觉的好时光并不长久,但是被带入进去,未来、情感、人生路,一切都是开放的,加上抒情的清新的环境,实在是非常治愈,拍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面膜都笑裂的笑了一整集,最后在直纪骑着摩托去送他的场景下眼泪直接落下来。
也逐渐的get到了染谷将太的颜值,尤其他那双美丽的眼睛。
虽然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的名字时,还以为是朋友喝多了不小心打出来的......但看完后只想说,日本人你们也太会拍了吧!
这样的故事拍出这样的纯真和新意,让人不由对乡下和森林都产生无限好感和敬意。
《哪啊哪啊神去村》是2014年的大热影片,改编自三浦紫苑的同名作品。
说实话,在看过同样改编自三浦大妈作品的《编舟记》之后,我本以为这部片子可能至少也会同样有一点“阴郁”,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很适合作为“一个人的爆米花电影”来观看的电影。
故事里有笑点,有温情,有热血,也有空间来思考。
故事的高潮,是在小说中被称为“顶点的祭祀”的桥段。
这来自于日本山民一个古老的习俗,即每个数十年的“大山祇祭祀”——由山里的精壮男人去砍伐山中最粗壮的一棵树,然后将树沿着事先铺设好的木质轨道从山顶滑下来,山下的女人们借此完成许愿的仪式。
故事的主角,来自“林业进修班”的平野勇气有幸被选进祭祀队伍中,却不料在把树从山上推下时,脚被绳索缠住——即将随大树一道被带到山底。
平野向伙伴求助,得到的建议是把自己捆在树上。
他得救了,并且和大树一起成为女人们膜拜的对象——这像极了一个隐喻,也许这样如过山车般的命运没有人喜欢,可它是属于你的唯一。
你只有握紧它,才有得救的可能。
同样走投无路的状况,在影片一开始其实已经发生在主角的身上。
高考落榜,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无法想象的灾难。
要么复读,要么放弃大学去选择进修学校是平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可对于他而言,他并没有意识到选项背后隐藏的是自己未来人生要走怎样的路这样“重大的课题”。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选择了林业进修班,稀里糊涂地成了“山里的男人”。
作为一部讨论“青少年选择”的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取胜的关键,在于它将一个年轻人的迷惘,与“山民们”的坚定交织在一起。
“年轻的心摇摆不定”,所以才最容易被塑造和笃定——“学生是天生的爱国主义者”。
很快,平野变得越发像一个“山里的男人”了,尽管他仍然不会砍树、修剪树枝和系绳扣,但他正在迅速融入山里贫乏却充实的生活。
这也许是神赐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他们还可以从容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在还没有什么让他的心灵变得沉重之前。
可事实上,选择总是容易的,但选择之后的承担才是大问题。
作为影片讨论的背景,那个绿油油的小村子总是令人向往的,尤其对于整天疲惫不堪的城里人来说。
可影片也毫不客气地质问了观影者,是否可以忍受没有手机信号的原始落后、春夏秋冬单调而周而复始的劳作,以及百年之后才会收获的成就感——种下一棵树,是没有人可以看得到它的参天之日的。
一切单调的克服,只能求助于信仰。
而现代人的困境,大概也是肇始于自作聪明地以为丢掉了信仰,自己也可以让生活不枯燥乏味。
可世上最好的趣味,一定是来自于与神的自由交谈。
这一点,平野原本是不信的,可当他置身于被“神降”笼罩的深山里,却被一只温柔的手指引着方向时,没有什么比那样的游戏更让人愉快。
人总是不明智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时代状况。
可无论状况如何,只要还有反思,事情也就不算太糟。
14年上映的两部日本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和《小森林(夏秋篇)》尽管风格迥异,却都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绿得让人心醉的平凡乡野。
一部偏重故事,一部偏向情绪书写,可主角同样都是背离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无论是栽树砍树,还是种菜做菜,他们都在摇摆不定中,逐渐明晰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日本的一则公益广告,说的主题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开始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奔跑,有人掉队,有人摔倒,可突然有一个人朝向不同的方向奔跑,大家开始跑向四面八方。
也许人生确实是一场无尽的奔跑,但你的终点却只能由自己来决定。
但你必须要清楚的是,选项一定不是唯一。
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与你无关,所以他们并不是你的对手,你要征服的,只有你自己的命运。
这又像是《哪啊哪啊神去村》里砍树的教学步骤了。
砍一棵树要明确的,只是树倒下的方向,和自己要躲避的方向。
在哪里下锯子,在哪里钉楔子,重要的只有看准方向。
即便命运向过山车一样无从驾驭,你也要尽力把握——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好做的呢?
这部电影竟然让我有看宫崎骏动画片的即视感,逗逼的人物,大片的自然绿,纯洁和谐的主题,看得心里暖暖痒痒的。
日本崇尚高规格职业素质的电影好多,我敬佩过很多次了,这次这个点就略过吧。
倒是对自然的敬意很有意思,电影没有很造作的给出大段大段的美景和假惺惺的保护自然的意义,反而最普通平凡的林业工人遵守着祖宗留下的规矩,尊重自然和大山,感恩于自然恩赐的同时甘于清淡的日子,一代一代守护大山。
多年前前辈种下并呵护的树完美得卖了个好价格,师傅说那是前辈的努力的成果,我们有生之年也看不到自己种下的成果,但依然要按照祖辈的训教好好做事,把成果留给子孙。
多么大的道理就存在最平凡的一举一动里。
下面我来八一八,电影有不少高冷搞笑桥段,冷不丁就出现一个,我差点笑岔气的就是最后那段祭奠。
我一本正经的评论如下,日本对自然和生殖崇拜传统的沿袭很叹为观止。
不正经的八卦是这样滴,一群男人只着布包的丁字裤在山顶砍了神树,削尖了头绑好了顺滑道推向山脚,山脚一群女人用稻草扎了一个巨大的草鲍鱼,然后削尖了的大树棒子冲向草鲍鱼然后我就笑死了原谅我一点不尊重传统文化,对大山不敬了,不好意思,我就笑一次。
因为《哪啊哪啊神去村》片名很古怪,在HK译名为《恋上春树》也好文艺的说,以致我一开始便忽略了它,差点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它是喜剧,但不等同装疯卖傻的逗笑,而是一种接地气的幽默,承载了冷门职业的汗水与理想,有点类似《盗钥匙的方式》但程度更烈的会心一笑,所以才向身边朋友推荐。
虽然我已过了追梦年龄,能看着年轻人迷茫与成长的片子,还是会感概地回想“当年高不成低不就,下乡或许会是另一个崭新的我!?
”即使胡思乱想也罢,倘若人生道路出现歧途,偶尔“犯二”选择也未尝不可。
这部电影也让我联想到同类题材的《海女》、《银之匙》作比较,主角们都是资质平庸、毫无光环,被大城市否定或遗忘,逃离放任到乡下,然后在偏门领域重拾自信。
《海女》是原创剧本,女主角天野秋是个阴沉晦涩的女孩,在东京过着木偶般的生活,存在感几乎为零,一次偶然被母亲带回岩手县北三陆家乡,命运安排下爱上了以捕捞海胆为生的“海女”职业;经历风雨成长,她成为全镇数一数二的明日之星,名气蔓延至东京。
《银之匙》是漫画改编,男主角八轩勇吾长期被父母否定,自暴自弃从大城市一流名校跑到遥远的北海道的虾夷农高“学农”;本以为简单、舒服、没压力的农活跟他预想不一,面对繁琐日常与目睹农家孩子苦楚,让他渐渐认清自己继而有了前进的勇气与动力。
《哪啊哪啊神去村》则是小说改编,平野勇气是个刚受到失学失恋双重打击的落榜生,纵使心态乐观仍然要承受无助的失落感,偶然间头脑发热被林业培训招生宣传材料上的女孩吸引,竟然草率选择去了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三重县一偏僻山村接受林业培训,开始了他“伐木工”职业的起步生涯。
三部片的结局都是可意料的发光发亮开创未来,然而角色定位乃至影片表现手法上有些许区别,造就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成长励志喜剧:天野秋有自卑属性,从自卑到自信的心态转变是热爱大海之兴致所燃发的;而她的成功是在于认真,无论天资愚钝屡屡失败,其努力执着让身边的人折服甚至被感染,激发了所有配角共同营造了喜剧氛围,与此同时,演员能年玲奈萌气十足让观众喜欢得欲罢不能。
八轩勇吾是逃避属性,他无法逆转那头即将被屠宰的小猪的命运,他看见好友即便全力以赴也不能挽救自家农场,面对并接受残酷之现实,便是他人生道上的转接点;八轩勇吾一角有点过于温柔内敛,影片也带有漫画常见的中二设定和色色的情景,励志有余可惜喜剧效果有限,明显逊色另外两部作品。
平野勇气是犯二属性,半途而废、吊儿郎当的典范,他在求学、实习期间逃跑念头从未停息,只是阴差阳错与一脑子恋爱念头又引导他回来了;演员染谷将太有股浑然天成的憨豆傻气,配合剧中奇葩的村落风土人情,常常被引而不发的桥段使观众顿时放声大笑。
他的成长便是被添加了一份“认同”改变了人生,实习期满回到大城市仍念念不忘那份情怀“村里给他留了一块牌”。
所以片尾关于平野勇气抉择和彩蛋很赞,极大的加分作用。
从电影领悟到的不算多,人生十有八九很曲折,如果城市混得不顺意,不妨试试犯二下乡去,哪里出彩干那里!
1.勇气离开,直纪一声一声地和他告别。
我真的觉得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就像我们人生中的那么多告别一样。
慢慢我们已经懂了那些告别的潜台词,“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我要走了,你也走吧”。
后来勇气回来了,看片尾彩蛋他似乎留在了这里,可是我不信。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去选择一份工,一间屋,一个人”。
100部小森林和神去村可能也不会让我希望那份工是伐木工,那间屋简陋如此,那个人永远守护故土。
我感叹有的人世界太小,可是世界大了又怎样?
不过是心浮气躁,想要的太多。
2.爱罗武勇,原来要读出来才懂。
3.勇气的师傅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大。
在剧组的时候,他也是这么带我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变了。
自从生活里充满了谎言和误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好复杂。
4.那些充满男性荷尔蒙的仪式总是打动我。
尽管导演已经让他尽量明快了,仪式还是让我想起了红高粱里那些端起酒碗的汉子。
5.其实很明显电影里的乡村生活不是全部的乡村生活,电影里的城市人也不是全部的城市人,可我们还是愿意相信电影,为主人公移情。
不能说是电影故意误导观众,因为电影本来就没有义务告诉你生活的全貌。
我们都过着远比电影全面的生活。
我好希望能看见这样一个人,他看清了他生活里电影里的部分和电影外的部分,并且还爱他的生活。
6.长泽雅美,只是想提到你的名字。
没找到搞笑的点
抽烟玩火真是……至少看井的劳动人民没这么小清新学弟们你说是不是……
仪式感太强烈
太棒了!!好多地方让人抽笑成猪,男主选的好,有车太贤和星爷的底层人物无厘头的味道,点滴都充满了生活的幽默,有欢乐有真情,长泽雅美带来的味道也是超清新!剧本扎实,详略得当,伐木造林也可以如此高尚!能让都市青年回归自然、传统、信仰,但格调欢快不压抑不说教,导演真的厉害!真正的好故事有时并不在于又怎样的翻转,有时候也在于你有多丰富的生活灵感,就算只是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可以拍很好看!结尾真的是神来之笔!非常到位!
好温暖的电影,听到村长说林业是这辈子努力的结果要到死后才看得到,有点感动,这大概就是使命感吧,现代人很少会有这种带着传承和永恒色彩的想法了。
这种对职业的尊重和敬意,让人看完料理人想去学厨看完这部又想去深山守林。依旧是矢口史靖一贯的青春成长励志风,景美雅美美。
间或有小笑话,美丽的日本山水风光,现代化的日本向下僻壤,现代化的日本僻壤人们,小清新的作品,男主丑到看不顺眼,尤其那双眼睛是怎样,肿了?古川雄辉的酱油又酱油,人与人的感情,人与树的关系,总觉得电影拍得很轻浮,不似角色的那样庄严,最后那个是第一次看日本人的祭奠 @2014-12-02 15:09:07
一颗星给原著。碰上染谷将太这种要什么没什么的演员观众真是哭晕在厕所
用边缘题材讲述一个青春故事,日本人真的很深谙其道,关键就是细节做的足,从不忽略边边角角。一个男孩高考失意后参加林业培训的故事融进了城市农村的对立,进而讲述原始神话的现代留存,这就不只是情怀了,而是一种对于前现代的敬畏。
好棒
男主太有喜感
感觉我这次放月假,就算什么都不做就看这一部电影,就已经十分满足了。真的,这种感觉跟看完《牛仔裤的夏天》《伴我同行》一样,那种自然与人交相辉映的画面让我陶醉,也许我天生是一个向往美好东西的人吧。日本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国度,有时候它会让你郁闷透顶,有时候却又给人无限的美好。
还可以。
这部片子没拍好,不知道是不是原著小说的原因。不过这种题材的电影不好拍,不是陶渊明,很容易把自然哲学拍成俗中一物的。悠然见南山,还是要把穷而不惫的快乐意境拍出来。庄子就是在悠然中知鱼之乐的。比较遗憾,十年时间导演还是停留在天真的状态。
日本冷门职业大赏系列。长泽雅美好美!
最后乃神来之笔
废物典型,弱智日式表演
三星半入;欢脱治愈,满目清芬,冷门职业题材开发得不错;少年成长必修课,角色得到长足发展,人物性格和眼光态度的转变顺应剧情与环境,看得舒服;春天解冻的拍法像科教片,有点出戏;深山救人魔幻色彩,与敬畏自然、崇敬神灵一致;伊藤英明成大叔了,染谷将太很适合这个角色。
文艺青年和山神都对异乡人青睐有加,当TA入乡随俗的时候
打着回归自然的旗号,实际上讲了个男权的故事。男主作为一个软弱的“小男人”,在一群粗野的充满“男性气概”的林业工人的教导下,最终获得男性社群的认可,通过一场生殖祭祀成为了真正的“大男人”。自然与原始的生殖崇拜,是母系社会和女神崇拜,作为生殖主体的女性是祭祀中神圣的角色。而片中生殖崇拜,是男权社会下的生殖崇拜,里面的女性角色作为生育工具被评价、凝视,就像摆在市场待价而沽的木料。这个片并没有真正歌颂自然,而是在歌颂“占有资源的男人”。两个主题完全是割裂的。唯一认可的片段,是树的镜头。树冠在天空的形状,将倒未倒时的吱呀声,拥抱大地时的轰鸣。这些无性别的、无人类的片刻看着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