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抓住的大雄一行人醒来时发现他们已在一个房间里,这里正是新月型岛屿,也就是所谓的乌托邦,因为读取了众人的记忆,发现他们都不是坏人,所以索尼亚就让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给他们介绍了这里的领导者三大仙,大雄沉迷于这里所谓的让人变完美,要留在这里学习,再加上索尼亚表示飞艇还要修一段时间(后来的事实也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有修飞艇),所以大家都只得留下,但是后面的事情也正好表明了,变完美并非什么好事,胖虎变得不会生气,小夫变得不刁难别人,静香也没那么固执了,失去了特点的他们好像是行尸走肉一样,幸亏大伙儿之间还有深深的羁绊,而这种羁绊,将化解一切艰难险阻,还有别有用心者的阴谋,关于乌托邦的秘密,才刚刚在他们面前展现,后面还有更多的冒险在等着他们。
(未完待续)
新剧本,配角人物繁杂,没有多少个性,脸谱化,情节拖沓,风格幼态,但至少也以仿从前剧场版风格的创作方式,表达出了一些对于乌托邦的理解与诠释哆啦的道具出场感弱了很多,连时光机都被飞艇替代,竹蜻蜓都被飞机模型替代,很多叽叽喳喳的啰嗦剧情,略被流水化的香夫虎,到底还是哆啦与大雄之间独一无二的感情最动人特别是在被控制之后,拿枪对着哆啦,却离扳机越来越远的镜头,想起了他们在数十本短篇里的友情岁月,那些一个个属于他们的回忆片段,就是如今这些不着调的乱舞新编剧场版所得以存在之唯一基石
第一次见到片尾放出参考文献的电影,有可能是我之前看片尾都没仔细过。
今天看了央视对本作的影评,感觉国内宣发全都往“童年”、“天真”方面去了,或许《伴我同行》吃这套,但对本作而言这两个词根本不适用——它既有着非常草率且略显幼稚的情节,也有着非常深刻不好理解的隐喻。
打分给个三星半,出影院时我跟朋友说,豆瓣开分7.0最多了,我朋友说虽然高潮太啰嗦可以全部砍掉,但及格分还是有的,没想到居然还能有7.4分。
因为编剧是古沢良太,而且在没上映之前就一直有说法称是“近十年来最佳剧场版”,所以我不由自主地会将《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与《大雄的月球探险记》进行对比。
古沢良太其实就应该对标辻村深月。
这两部的创作特点其实类似,最后放的大招大逆转都是伏线回收,救场也是靠的伏线回收;高潮的对峙都是为了争个道理把主题点明,却又极具说教意味 :胖虎、小夫、静香的瞬间清醒和前夜三人不愿随大雄一行离开形成鲜明对比,这显然有些矛盾。
为什么绝境中大雄忽然就不受光的影响了呢,为什么大雄各问了一个问题后三人也跟着没事了呢?
如果时间再给多一些,我想编剧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有人认为开头的垃圾袋回收道具是编剧偷懒的表现,这说明他并不熟悉哆啦A梦的道具。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稍显偏颇的。
诚然,超能力帽子、预感报知器、声音固体字形比起美食桌巾更为冷门,但是对道具的使用并非由冷门不冷门所决定,不然的话,《大雄的宇宙漂流记》能用到复制镜、《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复刻了一堆大山版道具,算不算就能说是最懂道具的剧场版。
我想不能,因为道具的堆砌不如对道具的灵活使用来得实在。
再说本作的预告,给人的感觉就是大雄一行人闯入乌托邦并安稳地生活下来,这一切被入侵的坏人们所打破,然后五人组在保护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目睹了乌托邦的毁灭……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真会剪,硬生生剪出个大型叙诡PV。
诚然,这部剧场版是有很多低幼化的情节,但是也有很多只有了解过才能悟得的东西,比如说理想乡的音译,以及剧中对各地空中建筑的考究,对史上第一架飞机的科普,理想乡的教育是否真能教出一百分,最后那道光就像老大哥的眼睛一样,以及剧中对理想乡建筑的展现……这些都不提,只说一点,我是在看到中段,看到大雄一行人住的宿舍觉得不对劲,怀疑PV欺诈的,因为那个宿舍楼全景图,活脱脱就是福柯的全景监狱。
一旦提前看出这点,就能察觉到PV叙诡福柯指出,在传统社会控制方式下,只需要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监狱中的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使犯人感到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要求。
本作有着低幼的情节,又有着诸多高深的暗喻,前者不适合大朋友,后者不适合小朋友,从另一个方面说,本作本身就像个乌托邦——矛盾的结合体,不知道目标受众是谁。
在高潮部分,我一度以为会是垃圾袋中的零分考卷飘出来飞到大雄面前,让他领会到什么才是真实,可是并不是这样,在我看来,“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缺点,这个世界才能够美好和真实”,这种论点更适合用零分考卷作论证。
却没想到零分考卷只是惯用的套路,留在最后垃圾袋爆炸后飘到妈妈面前。
这种套路在日常中实在是出现次数太多,不足以当做剧场版结尾。
我想你也会认同《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和《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的收尾是十几年来的最佳。
最后说回老生常谈的“为什么出木杉只能出现在剧场版开头”这个话题,对于本作而言,我认为恰恰是适合出木杉出场的,出木杉是可以在特别篇担当主角的,见大山版第1489集《侏罗纪的大危机》。
只不过正如此作的出场人物只有五人一样,日常版出木杉=剧场版小夫+剧场版胖虎。
但是显然,本作的胖虎和小夫也极度边缘化了,你甚至看不出这是剧场版胖虎。
按出木杉的性格在理想乡会怎么表现呢,我认为他会“追求完美”,因为他在日常篇中会想要“表现得更好”,以大山版第1780集《文情并茂的情书》为例,该作为漫改,不过与第一次漫改(第408集《模范写信笔》)相比结局做了大幅度修改。
在结尾出木杉为了想和大雄一样写出文情并茂的信,所以决定模仿大雄的一举一动,跟着大雄一起上课迟到。
所以,我认为出木杉如果出现在乌托邦,受到光的影响后他会更极致地追求完美。
那么终场的对峙正适合野比大雄VS出木杉英才,因为他们是两个极端。
出木杉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才会惧怕犯错。
但是大雄没有这个顾虑。
我觉得这个场景真的很美妙,大雄对着出木杉吼道:“可是大家不就是这样的吗,正因为人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所以他才会努力向前,所以说,所以说!
从今以后,我还是会不停地栽跟头,不过,每次我都会努力地站起来,不管多少次我都能站起来。
”这句话其实是改自藤子老师的《45年后》,大山版和水田版都漫改过,45年后的大雄对着大雄说:“今后还会不断地栽跟头,但同时你也有了每次站起来的坚强。
”非常有名的金句。
完美的出木杉和不完美的大雄,会比大雄对着胖虎、小夫、静香说“你们有各自的特点啊”更能让观众有所触动吧。
这个世界因为不完美才美好,照如此说,就更像《大雄的月球探险记》了。
希望下一次小杉不要再只出现在开头了,几十年来你戏份最多的剧场版就只有《大雄的魔界大冒险》和《大雄的平行西游记》了。
总之,作为命题作文本作是合格的,但是优缺点都同样明显,编剧想要说明的“乌托邦并不存在”确实是做到了,但索尼亚的处理、雷博士的退场、三贤人的刻画,或仓促或轻浮,公正地说,还是欠打磨的。
不过我真的很喜欢索尼亚!
看哆啦a梦已十五年有余,从小学就开始学唱日语版主题曲的我,因此去了日语专业,又去到日本留学,现在依旧是日语翻译的研究生。
早年拿着一个mp4看完了早期剧场版,《平行西游记》《猫狗时空传》《银河超特急》之类的,都是小学看的,那时没有手机,每一部都反反复复看了20遍,每一个情节都刻在脑子里,真的十分有趣自从大学以后每年都去看大电影,今年来到上海实习,被抽中观影团免费观看新片,很幸运~情怀被大大满足今年剧场版能感受到诚意满满,空中城市科技感十足,不愧是现代动画的制作技术,唯一问题是今年依旧没有主题曲,总感觉缺了什么建议把电影名改成“大雄的乌托邦”“大雄的桃花源”或许更加引人注目,再不济可以改成“大雄的垃圾场”,票房或许高两倍…[doge]人物设计上,注意到了那个宇宙巡逻员,画风很日漫,甚至有点EVA的感觉,想到了哆啦a梦的制作方也不是只会画儿童向,这个电影受众面也是广泛的。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完美是否真的存在,这部主题发人深思,从一开始的乌托邦氛围就很微妙,完美的底部都是丑恶和自私,电影开头用奇妙的手法不动声色的叙述这点,也是厉害之处最后,那个22世纪话多搞笑的售货员不是第一次出场,多个剧场版都有他的身影23333
即使有童年buff加成也难掩剧情的老生常谈。
就像本剧的结果:无限月读是没有未来的。
非常老套的哆啦A梦剧场版故事:开局悬疑伏笔大雄奇思偶遇传奇后山启程发现蛛丝马迹团队陷入危机遇 NPC 转危为安经典野炊露营见性情 日久生情遇危机 反派初现急急急 各成员显神威。
人物孤光和成长基本都在这部分展现最后肯定来个牺牲救全局,“在未来我们一定会再次相遇的!
”我只给了两颗星,原因是:大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善良、温柔、笨拙,在平时显得懦弱,可也有一点小勇敢,为了在意的事会奋不顾身。
平凡而不普通,之前几部剧场版里,因为大雄的这些特质而做的事情,他才成为了破局的关键,成为了主角。
可在这部剧场版里,主角光环强的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就因为他叫野比大雄,就因为他够笨?
然后主角团最后的苏醒也太塔玛希了,凭啥呀?
就因为爱的呼唤?
活该反派被抓,这技术效果也太山寨了。
总而言之,我喜欢大雄的原因是他做的事,而不是他叫野比大雄。
十点半最后一场独自一人在影院里看完了这部,先说评价,这部水平高于《南极大冒险》《金银岛》,《宇宙英雄记》三大烂作,和《奇迹之岛》持平,但逃不掉我自己排的哆啦A梦十大烂电影榜单。
内容上导演确实想讲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但这样一个严肃宏大的题材,就算是面向成人的电影也要花很大的篇幅去详细描述,而本作却只着眼于胖虎的粗鲁和小夫的刻薄,然后所谓的理想城描写只有配角的几句话,让原本还向往的大雄就瞬间迅速转变想法,靠的还是市面上常用的所谓友情和爱的力量,不知道是篇幅的原因还是顾忌小孩子看不懂,这样的设置给我的感受就是大雄对乌托邦只是叶公好龙,甚至算不上叶公好龙,就是单纯的犯贱,被胖虎小夫欺负,遭受挫折就哭着要完美,而“完美”到来之时又不习惯哭着想要回到原来的生活。
作为哆啦粉,每年出的哆啦A梦电影我都必看。
这部可以看出导演有自己的想法,但正如我上面所说,不知道是时长问题还是顾忌孩子看不懂,转折过于生硬,想表达的东西也浮于表面。
结果就是大人看了觉得幼稚,小孩子看不懂,卡在这个不上不下的水平。
短评里很多人认为这部是在搞新冷战,什么明里暗里在说日本西边的大国,导演塞私货之类的。
我本人认为大可不必敏感,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对现实中的人文世界有反射,或是社会现象,或是政治隐喻。
藤子老师生前创作哆啦A梦时也在里面明里暗里表达过自己的社会观点政治观点。
如长篇电影《云之王国》,短篇《复仇导弹飞来了》,《手提国会》等,这些篇章藤子老师借用通过主题是纯真美好幻想的哆啦A梦来隐喻了现实中的人文政治。
但很遗憾,导演在这部《天空上的理想乡》中对自己人文社会观点的发表,不说和藤子老师在世时的《云之王国》《宇宙小战争》比,就藤子老师逝世后出的带有人文政治意味的《机器人王国》《绿巨人传》都难以比得过。
如果导演能够处理好对于理想乡的描述,大雄他们发现的真相还有转变态度的那段,我相信这部作品的高度是可以达到《云之王国》水准的。
对不起,哪怕是消除情感,人与人没有差异。
在这样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纷乱,人们和平相处的世界。
即便是被人操控,我也愿意。
剧中大雄想要成为完美的小学生,寻找乌托邦,但因为自己的笨头笨脑,反而没有被操控光线洗脑改变。
因此,成为拯救众人的契机,发现博士的阴谋。
虽然在加强版操控光线的影响下,解决掉哆啦A梦,但因为与哆啦A梦深厚的情感,逐渐自我觉醒。
同时,被操控的小伙伴们逐一醒来。
套路话的毁灭世界,索妮娅牺牲自我与《铁人兵团》或者是《海底鬼岩城》如出一辙。
也许是为了区别前面的牺牲情节,又在后面留下储存器的伏笔,这样反而冲淡了悲剧色彩。
毕竟是机器人嘛,只要记忆还在,凭借未来技术再造一个也不是不可以。
甲壳虫的时空逻辑很好,但仅限于此。
故事经不起推敲,博士的出发点并不是恶,至少在理想乡里,大家都很幸福,不是吗?
一开始,大雄也在为乌托邦辩解,当周围的小伙伴一一改变。
胖虎不再暴力,小夫也懂得分享,他却很生气,故意去吃他俩的食物想要激怒二人。
代入生活,我们都想改掉自己的缺点(或是家人想)。
而在改掉缺点后,家人却不接受,想要原来的我们。
前后矛盾的冲突点很难引发共鸣。
所以,博士快来改造我吧。
找到理想乡:《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by 乌合之子 20230603
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乌托邦美学与反乌托邦美学。
从我的专业来看,我会认为这部动画电影虽然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值得讨论的有关乌托邦这一语系概念的内容。
这些内容有些可能是以讹传讹,有些可能是为了方便孩童理解,所以降低了哲学的难度,但是不管怎么样,它们所形成的一种症状阅读(阿尔都塞)体验可以让我们看到从孩童的视角出发,乌托邦这一概念是怎么样不断完善的。
在乌托邦文学中有三个很大的分类,按照雅格比的说法,它们三类导向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走向,分别是乌托邦冲动、乌托邦文学和乌托邦实践。
乌托邦冲动,说到底就是人不断向往美好的欲求。
放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这都是一个非常正面而且积极的愿望。
乌托邦文学,则将已经实现的理想国地域放置于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地方,以便于被其他人所找到。
乌托邦实践,则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蓝图结构、思想实践、政策倾向、政治纲领将其具体落实。
这三者分别就是思想、想象和行动的差别。
在我之前的很多回答中已经非常详细的阐释过,乌托邦冲动看起来是幻想,但其实是每个人对于善这一元伦理学概念的阐释,乌托邦文学是不需要论证如何去实现的,只需要去论证如何找到的;而乌托邦实践则必须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才能得以立足。
一般情况下,乌托邦文学很容易就会导向异世界大冒险,因为在乌托邦文学中这些人所表述出来的,新奇的世界更多的不是去表达他的完美,而是表达他的未知和神秘。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自不必说,之后的太阳城、大洋岛、基督城、回望都是同样的结构。
而乌托邦实践则更加容易发展出讽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作品,因为具体的实践和创作的初心,往往会出现非常大的落差。
乌托邦文学更多产生于欧洲,多在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被描述,因为那些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神秘小岛就是乌托邦文学所孕育的温床,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称作游记——在这个意义上,《镜花缘》《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也算是乌托邦文学。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就说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正是因为信难求,所以才要去求,而且很有可能第二次就求不到,桃花源不就消失了嘛。
但是乌托邦实践就不可能去讲述游记,它必须要立足于两个大的基本点,一个是实践,二个是实践所形成的具象。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于乌托邦冲动,有极其强烈的落地欲望,就很有可能变成反乌托邦作品。
根据乌托邦文学的学界考证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乌托邦实践和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俄罗斯文学所在的弥赛亚情结的影响,于是经典的反乌托邦作品《我们》就此诞生,此后大量的反乌托邦作品都是按照这种模式所生成的: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比普通的社会形态还要更糟糕。
注意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缀,那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如果没有这个前缀,直接端出一份如同炼狱般的场景,比如地狱图景,这就不叫反乌托邦——像蝙蝠侠中,小丑在哥谭市里做的那些恶,就不能够被归结为反乌托邦,因为小丑作恶,它的根本诉求是破坏,然后在破坏中获得快感,这样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好。
那么让我们回到电影吧。
对于大雄来说,他几乎是一个懒散而善良的小学生的代表人物。
于是他所向往的乌托邦冲动,实际上指向的是具体的人,那就是出木杉君。
出木衫,不管是身材成绩还是性格都是无可挑剔的优秀,他一个人几乎可以完美的执行一个团队所需要的能力。
这就带来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他的性格已经非常完美了,不具备任何的人物弧光,也就无法参与到各种异世界的冒险之中。
从这里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强调剧情冲突的影视作品非常不欢迎个人乌托邦。
也就是说,即便个人乌托邦已经具象化为某个角色拥有可实现性,他也会被作者或多或少强行忽略。
出木杉打开他的百科书,就讲述了由托马斯莫尔所创造出的乌托邦,然后他说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的幻想。
在这个程度上大雄被说动了,于是他开始提出建议,大家一起去寻找理想乡。
这里为大雄所设置的乌托邦冲动的具体动机是非常关键的:他要找到的理想乡,不是一个他不会受到欺负和凌辱的世界,不是一个他周边的人都一直对他鼓励和赏识的世界;而是他能够变成一个完美小学生,之后再被大家另眼相看的世界。
两种对于理想乡的想象,差别非常巨大。
如果是前者,我们就会倒向洛齐克所说的快乐体验机;如果是后者就会导向元乌托邦——也就是说大雄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幸福,比围绕在周边的天生的幸福要好得多。
然后他们一行人开启了乌托邦文学的寻找之旅,直到最后找到了普拉多普亚(Paradopia)。
这是一个像乌托邦一样的生造词,由Paradise和Utopia组成。
普拉多普亚一开始呈现在5人组面前的,不是因为他能够承诺将大雄变成完美的小学生,而是给出了乌托邦文学最常见的游客式的介绍。
由索尼亚带领他们去观赏从昼到夜的一日时空,这看起来当然是非常完美的:物产如此丰富,人们没有战乱,不会指责他人。
他所在的空间也是非常符合早期乌托邦文学的创作思路,那就是将想象中的美好时空安排在一个岛上——这个岛还是个悬空岛,更加增强了它与其他现实空间的隔离性,同时也对视觉奇观的风味有所提升。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天空中的理想乡要化成一个新月的模型,是不是有什么隐喻。
答案是真没有,因为这是约定俗成。
根据《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考据得知,在一本英国18世纪乌托邦作品的选本中所开列的75部乌托邦作品名录中,占据前三位的词,就是岛、旅行和月亮。
在早期的乌托邦作品中,以月亮形状作为乌托邦的地理空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首先形成了一种太空歌剧式的隔绝感,然后星月模型的正中心,正好又拥有向心力,可以让处在类似于理想乡中的居民注视到位于正中的“统领”。
另外也有朋友会怀疑,为什么普拉多普亚的核心有三贤者,为什么是数字三?
虽说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同期的作品来表明数字三就是正确的,比如EVA、乐园追放、少数派报告,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它的宗教传统。
数字三在基督教中意味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乌托邦的创作者托马斯莫尔,本来就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将宗教中强调的善爱牺牲等概念,融入到他所创作的乌托邦之中。
也就成为了很多乌托邦作品的约定俗成,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就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太阳下面有三位领导人,他们的名字是威力、智慧和爱。
威力掌管有关和平与战争的一切事务、智慧管理自由艺术部门、手工业部门和科学部门、爱首先掌管有关生育的事物,接下来是抚育儿童,医疗制药播种收割庄稼和收获水果、农业、畜牧业、伙食,总之衣食住行的各种工作都由爱来掌管。
我们回到大雄所在的理想乡。
在整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至关重要的是大雄没有受到理想乡的服从光线的影响。
这是为什么?
是机械降神吗?
不。
是因为大雄从一开始要想寻找到的理想乡,就不是这个样子。
他要找到的是一个,能够通过诸多努力把自己变成完美小学生的改造型或实践型的乌托邦。
但是理想乡明显是乌托邦文学中所创造出来的已经很美好的乌托邦。
一个非常关键的证据就是,大雄的成绩并没有提高,但是周边的人对他的态度却越来越好。
他觉得这是不对的,并不是自己的能力没有提高,而是别人对他的态度。
这不是大雄内心所想要的,不过这是我想要的。
不过除了大雄以外,其他的人似乎很乐于受到这样的影响而变好,你可以说他们的自我意志被一点一点的剥夺掉了,但实际上他们的性格也变得相当温和有礼貌。
如果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是像理想乡这样的话,每一个人都特别友善,彬彬有礼,尊重他人,从来不歧视别人,会鼓励别人,不会阴阳怪气。
那我觉得约翰巴罗(赛博空间宣言的作者)做梦都要笑醒了。
不过某些导向“民族主义狂热”的爱好者和拥趸就会很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市场。
那么在电影中,三贤者看到大雄并没有因为光线的照射而变得更优秀,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是好事呢?
因为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异常样本,一个看起来非常难以被影响的存在,一旦攻破了这个存在,就说明他们的照射光线效果是非常好的——最异常的最难被影响的大雄都可以变成一个乖孩子,那岂不是最好吗?
不得不说,疯狂博士这种想法也是非常乌托邦的。
当然结局我们都看到了,大雄在面对哆啦A梦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没有被光线所洗脑,还是恢复了那个不一样的烟火,同时他也通过言语感化了其他三位朋友。
那么问题也就在这里,为什么理想乡光线对他们几个人没有用?
这其实也是横亘在很多作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言灵的作用如此强大?
或许丹尼尔丹尼特的《直觉泵》里的“克里夫兰的哥哥”思想实验会告诉我们答案:一个孤立的概念是无法被真正植入进大脑之中的。
在那个思想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概念植入进一个女孩的大脑中,“我有一个哥哥住在克利夫兰”。
就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的时候就会出现纰漏,比如你会问这个哥哥叫什么名字,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和你的交集是什么——你无法回答,于是就会陷入一致完整性约束的崩塌并且形成知觉失调。
这个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因为如果真的要将一个知识点彻底的记住,就必须要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关联,光靠背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让人们变得温顺服从的办法,是长期的持续的缔造一个信息茧房,让他们的信息只会在这个同温层里面发生碰撞和交集,这样就会对一眼就能被识破的谣言深信不疑。
而不是用什么理想乡的光线,这么操作毫无作用。
这也印证了言灵的重要性,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将看似精妙的科学技术所达成的作用一一击溃。
疯狂科学家自然就没有想到这层,他还在想要不断的同化大雄说,我们两个都是同一类人,你应该是最能理解我的,但是你为什么反而还想要你去开这个理想乡呢?
大雄说了一段非常漂亮的政治正确的话,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组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这种话用来感化正在看电影的小孩子,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依然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雄所要想寻找的理想乡和疯狂科学家所缔造出来的理想乡是南辕北辙。
所以在这个电影中其实并不存在反乌托邦的因素。
我们所看到的违和之处,不过是三贤者和疯狂科学家他们的表态突然出现了情绪化的波动让人产生了不适感:威逼利诱自然与理想乡所倡导的温柔敦厚格格不入。
在这一点上来看天空的理想乡,他的哲学思辨性还要高于岸本齐史所创造的无限月读。
无限月读是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要塑造出一批几十万人的白绝,用来抵抗来自月球的大筒木一族,它这里有一个潜在的讽刺,那就是军队要求绝对服从,所以就必须洗掉个性。
但是在天空的理想乡中,疯狂科学家也只是想要塑造一个不被人所欺凌的世界,他并没有想要将这些人缔造为为他所差遣的军队。
当然这里就会形成另外一个落差,到底所创造的这个不被人所欺凌的,平等的世界,是一个个人乌托邦的,还是一个重建性的乌托邦呢?
就好像单人的无限月读一样,又像那个快乐体验机一样。
你要创造一个你自己不被人欺凌的世界,而不是所有人都不被人欺凌的世界,很简单,坠入幻境就可以。
但是如果要想将你的个人理想付诸于实践,就迈出了从乌托邦文学向乌托邦实践的危险的一步。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对于那些热衷于霸凌别人的人,他们的乌托邦世界就应该是他们折磨其他人才对——你看这就是个人的乌托邦之间产生的冲突,也就是诺齐克所说的帝王式乌托邦。
而大雄呢?
你说他找到了天空中的理想乡吗?
找到了,但不是他所想要的。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变成完美的小学生,不管是在理想乡里,还是在他们一行5人组,又一次拯救了其他人的事件之后。
他特别像福本伸行的作品中所创造的另外一个人物“伊藤开司”——在绝境中他是全村的希望,有谋略、有行动、绝不后退,但是回到日常生活,又变成了一个受人欺负的小学生,啥都不会。
这么说来的话,野比大雄这个人物也确实挺乌托邦的,经历了那么多仿佛从来没有进步,但是只要一进入绝望的环境,他就能够爆发出很强的行动力。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要培养出一个拥有完美小学生一样的大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缔造一个能够帮助他不断成长的乌托邦呢?
答案是频繁的让这个世界陷入大火,让他去拯救别人,他就会变成救世主。
很怪。
所以他就只能够一直做那个只能够拿零分的小学生了。
偶尔看哆啦A梦的路人可能觉得还不错,确实,因为这部在流水线作品里算佳作。。。
但是我身为一个哆啦粉,看惯了水田版的流水线,今年原创buff+反乌托邦噱头,看完了表示很失望。。。
为啥给了4星?
题材1星作画1星,哆啦A梦这个50年老IP能一直发光发热,1星鼓励,我身为哆啦粉去电影院支持,1星鼓励。。。
一个子供向作品,反乌托邦,我在期待什么?
先说一下优点吧,总说这部剧场版是反乌托邦,那到底反没反呢?
还是反了的。
乌托邦,简而言之就是完美的社会,但问题是人们教育水平、社会制度高度发达就一定会完美吗?
完美就一定最好吗?
不一定,我们学马列不学乌托邦,就是因为马列是科学的,乌托邦是空想的不科学的,是完美但脱离实际的。
这点在哆啦A梦里有体现,“高度统一的整体性导致个体性缺失,人变成像人一样的机器”,完美是千篇一律的,不完美是多种多样的,乌托邦里那种“完美”并不好,这是哆啦A梦的反思,反乌托邦,反在这。
缺点,就一个,塑造失败的反派。
一方面,是反派太战五渣了,毫无压迫感。
很多人说这部剧场版弱化了冒险和战斗,给人一种平淡的观感。
为什么呢,最大的根源就是反派塑造失败。
三贤人一开始给人逼格满满的感觉还行,结果就是只会念台词,毫无战斗力的傀儡。
雷博士你是怎么把乌托邦建造起来的?
就靠一个索尼娅和几个杂兵机器人?
很多人不喜欢去年的小战争,但是小战争作为一部战斗番,反派的塑造是成功的,反派算无遗策,有城府有谋略,压迫感在历代剧场版数一数二。
这个雷博士简直是他的反面,没谋略没城府,他和他的杂兵机器人都是战五渣。
另一方面,就是更深层次的,确实反乌托邦,但是没反彻底。
其一,并没有讽刺乌托邦这种脱离实际的社会制度本身 ,因为哆啦A梦里的理想乡是通过博士的心灵控制光线做到的,不像某些影视作品里那样发生了he战或者独c,规模也只有一个岛400人,而不是某个平行世界的全球或一整个国家,哆啦A梦归根结底还是只能抓到一个反派然后大团圆,我总吐槽哆啦A梦不能太子供向,但是让哆啦A梦做成V字仇杀、饥饿游戏、1984那种世界观,太难为人了,确实做不到。
能做到什么?
世界观你做不到,反派塑造的高级一点,做不到吗?
想建造完美的社会只能通过极权手段,极权主义虽然不好,但是如果目的是想建造一个所谓“完美的乌托邦”,那以此为目的,这种反派倒也有一定魅力。
然而雷博士我最后只看出来他想统治世界,动机呢?
因为小时候被欺负。。。
更可笑的是他的能力连统治一个城市都没有,五人组这次已经被削的够狠了,基本全员划水,就这一个索尼娅反水就把你搞没招了?
没后手吗?
能力不足以支持他可笑的野心,而且到此也已经脱离了反乌托邦,这种纯粹的为了极权而极权,只能算伪反乌托邦。
一个心里没b数的小丑,这样一个失败的反派,是无法给这部剧场版带来好的观感的。
作为看着哆啦A梦影碟长大的老粉,《哆啦 A 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虽然有比老剧集版更宏大完整的世界观、更具悬念和反转的情节链条,但观影体验还是不及老版。
我们看到这部影版展现了很多概念化的元素:乌托邦、监控鸟、赏金猎人、三个白人大仙,以及一些充满现实隐喻色彩的制服、徽章、控制光线、完美机器猫等等,感觉创作者在尽力用孩子能看懂的方式讲述一个黑色童话,却抛弃了哆啦A梦系列最直接打动人的力量,也就是对亲情、友情的细腻描画,对普通小孩在满是崎岖和缺憾的生活中留存一片温情之所的描画。
太多的概念化、象征义、成人式的反思,代替了对大雄等人的生活场景、日常交际和真情实感的展现,所以虽然在剧作结构的精巧性上下了功夫,却也伴随着情感上的生硬和匮乏。
我觉得这部电影出现了“主题先行”的问题。
编剧并没有从哆啦A梦和大雄的生活状态出发去编织故事,而是从“人人友爱的乌托邦是否如表面那样美好” “不完美小孩是否必须变完美”这样类似的思想主题出发来写故事,在这些主题的先行笼罩下,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哆啦A梦的创造力、少年成长中的自我认同,都只成为主题的附庸,而这些日常的状态、情绪的变化和流动才应该是大笔着墨的内容。
而电影结局出现的孩子们如同战友般团结互助打赢怪物的剧情,似乎也是为实现圆满而略显刻意的设计。
在我看来《哆啦A梦》系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在这个充满烦恼不安、甚至残酷冷漠的成长世界里,被众人排斥的大雄总是能和他唯一的朋友哆啦A梦互相取暖、互相守护,在一系列只有他俩参与的秘密行动中苦中作乐、收获幸运,置身阴影之中寻找光明,而不是某种对青春期的强行美化(大家全都互相认同、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父母无条件信任孩子等等)。
无论如何,哆啦A梦始终是我不可替代的童年回忆!
只要上映我都看!
——知乎@广宇
六一观影,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主题(细思极恐),有点《美丽新世界》的意思,“理想之乡”犹如“乌托邦”,看似诗情画意美好无害,实际上可能是被人为操纵控制的“畜牧场”,坐在旁边的小孩看不明白哇哇乱叫,宝妈解释不清只能示意别大喊大叫……这部蓝胖子剧场版多少有点少儿不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想长大的大人却刚刚好。PS,月亮形状的“天空之城”太美了(想起《美少女战士》的“月亮宫殿”)。
立意还是挺不错的,想寻找心中的乌托邦,最后发现原来自己所处的世界已经很美好了,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只是在于我们以什么心态去看待
6,完成度还可以了,比较接近早期大长篇的水平,反乌托邦现在看有点过时,不过给小朋友看倒也还行,电影里面理想国的塑造确容易让人联想到周处除三害里面的尊者
全片围绕“废物小学生”和“完美小学生”???
坐在影院里才注意到编剧是古泽良太,果然是对世界抱有浪漫规划、温柔期许的同时还不免流露出无情揶揄的古泽良太啊,我喜欢!影片完美地兼顾了成人与儿童的观影需求交织,成人看世界规则,孩子看奇幻故事,就很好。20230604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1.原先以为是真正的乌托邦就渴望融入,后来发现是虚假的乌托邦才想要逃离……他们反对的不是真正的乌托邦,而是虚假的乌托邦……2.大雄说,这个世界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才有趣……胖虎平时因为各种原因揍他的时候,他会觉得有趣吗?……现实世界会因为有偷蒙拐骗、持刀执棍、杀人放火之类行为的人而变得有趣吗?……3.说什么这个世界不需要乌托邦,那些身处水深火热境地、过着贫穷困苦生活的人不需要吗?如果确实有每个人都能真正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人间天堂,那不好吗?可现实就是人性善恶共存,既然恶无法消除,那现实世界就不可能变成真正的乌托邦。
吃路边摊绝不能抱着米其林的期望,看哆啦A梦剧场版也不应有什么深邃的期许,只要这个故事能在观看的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那便是好的。
陪伴观众度过哆啦A梦今年六一,令人对全新的天空冒险充满期待,这次大雄一行的冒险来到了一个名为“理想乡”的的地方,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着不够完美的地方,穿越时空寻找天空中的理想乐园,为观众带来一段全新的天空大冒险故事,以来传递爱与友情的哆啦A梦这次带着伙伴们,前往理想乡开启全新的冒险拯救故,命令与保护友情遵从内心之间如何抉择,朋友间的友情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是充满幻想和惊险的天空之旅。
反智引起高度不适。胖虎小夫欺压同学不需要改变?这是什么样扭曲的价值观?这玩意儿怎么过审的?
这部剧场版感觉是胖虎、小夫跟静香戏份最少的剧场版了吧[破涕为笑] 简直全程打酱油的感觉……剧情发展虽然老套,不过节奏还不错,后面对一开始的伏笔的回收也还行。但是对结局的处理个人还是不太满意,没必要为了煽情这么处理啊🤔牺牲的友情还叫什么友情啊[翻白眼] 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看的,只要别去在意一些小细节。
贝尔格莱德-北京机上观看,成年后每看一部哆啦A梦剧场版都是在治疗
为什么大家都爱打造一个美丽新世界啊?《银河护卫队3》打造完,《哆啦A梦》继续造。醒醒啊,只要有人就不会有美丽新世界啊!(bushi)剧情对成人来说低幼,对小孩来说无趣。不知道受众是哪部分群体😅
好久没在电影院看电影了,难得的是闺女看的很认真,也能看进去。
立意不错,音乐不错,画面不错,就是太直白的子供番,老生常谈的故事,没有惊喜和深刻,只有一眼看到头的寡淡剧情。
立意是好的,只是执行起来很随便
前面有点无聊,小朋友看得可能比较开心,“理想乡”的世界观简陋了些,而且也没啥新意,这么看来,是差了点。
强行上价值……相当老套的剧情……毫无波澜起伏的剧情……略显粗糙的画面……还没片尾贴片2024计划好看
不吸引人,甚至不想给小孩看
比较轻松的反乌托邦童话,《魔界大冒险》后最精彩的闭环时空旅行。缺点是剧情前后割裂且角色塑造差,而且煽情与嘴炮段落说实话有些尬……
花了不少小心思,埋了不少小伏笔,想讲点深刻点的东西,但又只能蜻蜓点水,还挤占了冒险和友情的空间,最终既没意义又不有趣,无聊。ps.最终决战不是空气炮,就是放大灯,或者空气炮+放大灯,就不能想点新道具?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般的有趣,这才是哆啦A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