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看到了伦敦红色的公交车和邮筒,心情不是不特别的。
2 苦瓜脸大叔憔悴了好多,还被女朋友逐出家门的。
3 大片的配乐和演员阵容。
4 迪斯尼水平的幼稚人物。
5 坏人不够坏,连人都不舍得打死的。
6 剧情还挺有想象力的。
7 总统是很好绑架的,女王的办公室是很好进的。
8 广告不是不多的,手机终于不是诺基亚的了。
9 影院看还是很开心的。
《国2》,场面不错,一会儿白金汉宫一会儿白宫,节奏也紧凑,一会儿飙车一会儿绑架总统,除了尼古拉斯·凯奇有点老以外,其他方面都比较让我满意。
商业片,甭要求太高,看的时候过瘾就成了,虽说演完了脑子里啥也没留下。
啊!
不对,不能这么说。
至少,回家我还Google了一下托马斯·盖茨,遗憾的是没发现与林肯的关系,只找到艾森豪威尔时期同名的国防部长。
唉!
没办法,我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读了神话故事,经常浮想联翩信以为真,条件允许的话,很打算掘墓盗宝的。
另外,每次看这种电影,我就会抱怨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太次。
瞧人家,一会儿进交警系统一会儿全拷贝手机一会儿进安全系统。
郁闷!
平淡的生活是对爱情的巨大考验。
美丽的童话故事通常都是这样一句话来收尾:“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永远!
”因为童话故事都是讲述婚姻之前的事情,无畏的勇士为了心爱的公主,翻高山,过大海,历经三次磨难(通常都是三次),然后两个深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没人去描写他们后来的生活,底层出生的勇士,不知道会不会在宫廷里面洋相百出,令自己心爱的公主颜面扫地;不知道心地善良的灰姑娘,甜蜜新婚过后,必须得和其他嫔妃们等待着王子的临幸时,清冷的夜晚会否怀念后母的家,虽然备受虐待,但倒也自由自在。
然而,生活在大多数时间是平淡而繁琐的,绝对没有寻宝路上智慧迸发的瞬间,也没有夺宝途中那般争分夺秒时的刺激,绝对没有寻得后那种无法言喻的激动。
这种时刻,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加上吞下龙舌兰之后的微醺,整个世界都变了个模样,就如同本的艾米丽母亲几十年来,始终念叨着的。
虎胆龙威系列里面那位可怜的麦克莱恩警官也是始终无法处理平淡生活时期的夫妻关系,于是总得在圣诞节的时候去跟妻子道歉,企图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然后挽救了世界,夫妻和好。
然而在第三集里面,麦克莱恩警官无可避免的离婚了,于是第四集里面他得需要用危机来调整父女之间的关系。
有点扯远了,还是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普普通通的续作一部。
也许并不输于第一集,不过在见识过之前那些套路之后,也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还有近年来,类似电影层出不穷,比如根据超级畅销拍摄的《达芬奇密码》,任凭再多么巧妙的设计,见惯也就不怪了。
文化上的差异,依然是横隔在国外观众和导演编剧之间的巨大鸿沟,无法去理解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可以想见,美国观众在观赏之余,从口袋掏出一美元找到神秘的图案之时,或是当本带上特制的眼镜,从独立宣言上看出藏宝图的时候,他们该是多么的惊讶啊!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次盖茨一家可谓是全家总动员了。
对手不得不接住本的聪明才智,于是用了老套路,在适当的时候抛出手中的谜题,并将对手逼上绝路,让其要么寻宝,要么背负叛国的恶名。
当然,如此有荣誉感的一家人怎么会甘愿背负上千古骂名,于是果然一步一步解谜下去。
之前在演员表上看到海伦·米伦的名字时,还以为她要再次扮演女王呢,特别是当本闯入女王办公室的时候,还以为会被女王抓个正着呢。
途中那个晃动的平台令人记忆深刻,熟悉解谜rpg游戏的玩家,应该了解迷宫当中,很多机关需要人踩着,所以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去搬个重物来压着,其余人才可以顺利离开。
历经艰险,圆满结局,宝藏找到,全家团圆!
不久之后,恐怕本和老婆又需要新的寻宝探险,否则搞不好会为离婚分财产争地翻天覆地;恐怕还不仅仅是这一对,他的母亲又该抱怨,自己当初都是肾上腺素和龙舌兰作祟;怕是雷利的新女友又会瞧上某位英雄。
而观众已经不需要了!
凯奇的新发型好像我国国民革命时期刚刚减掉辫子的愤青,仔细看又是个中年肾衰竭导致脱发的猥琐男,不知道怎么设计的,越看越奇怪,真想伸手给他摘了。
打着瞌睡等待下一集,第47页不知道写了什么,肯定很折腾,很好玩。
老实说,没有第一部来的好看。
给了一个“里程碑”的评价,因为我是在离开祖国来加拿大的飞机上看的这部“2”。
曾经在《特洛伊》里饰演倾城美人Helen的Diane Kruger不再获得我的惊艳之词,Nicolas cage的发线神奇般的向前移了一寸有余,Justin Bartha还是用天真的帅掩盖演技的不足,倒是helen mirren的参演让人眼前一亮,和Jonathan Vincent "Jon" Voight的夫妻档配的比较绝。
本来跟媳妇说好给4分的。
我良心发现了,我不能欺骗至今还没看过的群众。
这是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跟影评的区别就是不那么有深度,只说我能看懂的好与不好。
先说好的地方:至少让我们集中精力看完了,中间没有想退场的感觉,特效也没有什么穿帮。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片头的迪斯尼片花和影片内容的开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棵被雷劈的树也跟烟花一样顺理成章地出现在第一个场景上。
影片结尾也是烟花。
南北战争时期的烟花跟50年大庆那前儿放得差不多水平啊,真牛。
不好的地方稍微有点多,捞点儿干的说吧:反面角色的情绪转变太生硬了,这个编剧应该拉出去踹脸10分钟;从上半场的公路追车、强抢各类私家车辆、持有各种危险枪械、饲养各种不入流杀手并且真的开枪打人的一个二把刀狠角色,突然间转变成一个一心为了家族荣誉而偏执的孝子贤孙,还救了几条人命。
然后就是总统太没溜了,童心未泯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以至于被一个二手历史学家轻易绑架了,再踹脸10分钟。
影片丢出了大量的历史概念和噱头,结果一个也没解释清楚,糊里糊涂的从共济会到黄金城地连续潮吹出来了。
如果再给120分钟说不定能解释清楚点,但是那为数不多的优点就又要消失掉一个了。
3分,拒绝看续作,如果有的话。
(胆儿也太肥了)
之前对于尼古拉斯凯奇在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代走向了末尾,回想一下这段时间好莱坞的商业片,包括电视和电影的,都不得不向Jerry Bruckheimer脱帽。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个人决策了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快速娱乐内容。
参考:http://www.imdb.com/name/nm0000988/仅仅看看如下电影:National Treasure: Book of Secrets (2007) (producer)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7) (producer) Deja Vu (2006) (producer)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006) Glory Road (2006) (producer) National Treasure (2004) (producer) King Arthur (2004) (producer) Bad Boys II (2003) (producer) Veronica Guerin (2003) (producer)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 (producer) Bad Company (2002) (producer) Black Hawk Down (2001) (producer) Pearl Harbor (2001) (producer) 我个人感觉 他并不是以获奖或者在电影史上留下美名去工作的,经济效益是最大的驱动力。
而这并不影响这张单子中有Black Hawk Down,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这样触及小金人的作品。
我在看National Treasure II 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却是Jerry的电视系列节目 Amazing Race。
影片中人物跨越空间,探索历史和自然的经历确实让人感觉心潮澎湃,加上这些举动的背后有着为自己祖上正名,雪耻的动机,配上充满美式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娱乐性就这样产生了。
西方观众对历史,考古,旅行和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早就这个市场需求,好莱坞的资本机器又能够负担得起这个费用——比较一下我们国内的商业片市场,就能明白中国还要走很长的路。
我们的电影人过渡偏向文艺,缺乏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兴趣和讲述能力。
而我们的观众从电影市场的开放伊始,就大量的观看了饱含科学技术,历史人物,自然知识的电影——票房冠军《泰坦尼克》的开头堪称一小部打捞沉船的纪录片。
《国家敌人》《黑客帝国》《木乃伊》等片的故事中都有一部分是满足观众对科学新知的好奇心的。
可以说中国的观众只有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才能得到些科普教育。
中国的电影人是否苦于没有资金呢?
——恩。。。
黄金甲的铺张让人生疑——你能重金制造一段不曾存在的历史让人耻笑。
居然不能用这些钱展现中国的真实的考古,人文,地理?
我的感受是,中国这些电影编剧和创作者过于文艺,缺少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从智慧到勇气上,都难以承担中国商业片的要求。
否则中国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宝藏,能够讲出多少nb的故事来?
《国家宝藏》很好看,但是好看的片子并不一定是好片子,甚至一定不是。
两辆汽车疯狂地奔驰在伦敦的小巷子里的时候,你不用担心警察不识相地走过来加以阻拦,也不用担心他们会设路卡封街道逐个排查。
在剧情需要的名义下,一切的不合理情节都随着下一幕刺激的到来而被人们抛之脑后。
人们不再关心枪战的后果,而是跟随着编剧的思路,用情专一地去解除密码。
当文化以“创意产业”的名义在世界各国工业化、流水线化的时候,文化本身被玷污了。
我始终认为,创作是件个人色彩很浓厚的事情,尤其是文学创作。
然而,好莱坞却否定了这一逻辑。
一部电影、一部美剧,动辄需要数十位编剧对人们的想象进行引领,他们就象厨师摆弄佐料一样,摆弄着各种绝对能够卖座的元素:凶杀、暴力、打斗、性、爱情、感动、幽默、探密……不可否认,这样的电影着实很好看,就象川菜,只要能吃辣的人一准说川菜好吃,因为大剂量的刺激让人们忘记了对其他滋味的追求。
这也符合观众的心理。
花了钱走进电影院,图的就是一乐,找的就是刺激。
于是看完《集结号》不得不哭,哭了才算被感动,哭了才算看得值;于是看完《功夫》(对不起,我实在想不起最近的一部够格的喜剧是什么了)不得不笑,笑完还得回味,还得模仿些夸张的动作,复述些经典的台词,这样也才算值。
与此相比,删节版的《色戒》就很不值,观众打着去看李安的旗号,本想看的就是那些“关键”情节,到头来只看到汤唯最不性感的那簇腋毛,大呼不爽。
这样看,文化被工业化也不无好处。
大多数被工作时刻表固化了脑浆的现代人,其自身在文化领域的造诣和欣赏水平就不高。
他们拒绝深刻,拥抱肤浅;他们放弃高雅,亲吻低俗;他们从未打算在电影院里被教育被升华,而只是希望着在经过了几天的辛苦劳动之后,能使身心得到放松。
“本来就他妈累,你再故作深沉,标榜高雅,想整死老子啊?
”所以,他们也是无奈。
现代性的进程熔塑了单调而被动的个人,而这单调被动的个人也只能通过现代性的电影加以疗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罢。
鉴定商业电影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猜剧情。
当然前提是你足够聪明却又不太过非主流。
几个后台的编剧总归比被动去猜的观众主动一些,所以你需要足够聪明;可是他们也不会偏离轨道太多,说来说去还是要卖座,要满足你的心理。
商业电影看多了,刺激也便少了很多。
正义人物终究是要取得胜利的,漂亮的姑娘终究是要嫁给那个帅帅的牛仔的,杀父之仇也终究是要被儿子报复回来的……每次看了电影半个小时基本就能猜到最后的结局,于是你的兴趣不再追随主线,而是开始在细枝末节上发觉乐趣,贫嘴、小幽默、小感动,可是这样的佐料又能撑多久门面呢?
商业电影是否就此要走向末路呢?
恐怕不会。
再艺术的人也有累的时候,再高雅的人也有低俗的潜在倾向。
毕竟曲高和寡,毕竟高处不胜寒,在这个人们非常害怕孤独而又非常容易孤独的时刻,谁也不会一直清高下去。
于是这两天看了几部阿莫多瓦电影之后有点累的我,找来前段的热映大片《国家宝藏》,一边享受剧情淋漓的痛快,一边骂着其低劣的编剧手法。
已经不记得第一部讲的是什么了,反正就是在独立宣言里面找到了国家宝藏,而今第二部则玩起了林肯被刺,在米国国家图书馆的国家的密书寻找传说中的the city of gold以保盖茨家族的声誉(可不是单纯拜金的寻宝哦)。
发现看此片对米国历史一定要有相当的了解,要不一些细节方面确实令我等国人不能理解其中的关联ps:扮演凯奇他老爸Patrick Gates的是Jon Voight,看那老头眼熟吧,变形金刚里面的国防部长啊。
哈哈,想起来了吧
不错
第二部就是凑活事呢
迪士尼的电影,最后果然还是happy ending
和joyce在北京万达看的电影
shittier than shit
显得没有第一部经典。
瞎编一通,当个娱乐片一看完事儿。
除了凯奇,别的没啥看点.
老。。。只有更老。
大片永远在豆瓣上受不了欢迎,我还是要推荐,因为我的考古瘾再一次被满足了。还有Diane Kruger和Helen Mirren。
在影院看得很happy
拍个烂片也不容易
比第一部还差,我真是服了,又一次把坏人复杂化的失败案例,反而让我觉得主角其实自私的近乎于无耻。再说反方是人家喜欢的兵临城下德方狙击手。。。
作为冒险片,他是合格的
不如一好。可能是因为不新鲜了。
..唉..比一貌似好点了,但实在是..怎么滴..
这是什么?美国景点探秘?
197
书中自有黄金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