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给五分我很矛盾,我还想给它零分,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的就好像是在演给我看,就好像是写我的生活,我的心境,看完很不是滋味。
这部电影还有个名字叫《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没错,就是大家口中中年危机的那个中年危机。
虽然说中年危机题材的电影好莱坞拍了一部又一部,好的坏的扯的,但像这部这么真实贴近生活的,这是我看过的电影中唯一一部。
在前一段国庆假期时间小gigi推荐给我的时候,他担心我不去看,所以反复说了好几遍:超级好看。
我也是有天晚上无意中想着那就点开看看吧,没想到出其意外的好看,不是以往电影那种好看,而是直戳内心的感觉,里面好多细节让我看完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早年的同学都事业有成,而自己却依然碌碌无为;谁谁谁的老婆本身就是女强人,和她老公互相竞争,又在竞争中进步;那个从小和你竞争的人,现在成为了大牛逼货;那个谁甚至都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老婆家很有钱,甚至他第一桶金的客户都是岳父大人介绍的…等等等等。
再看主角,咬牙想着坐回头等舱,却因为是打折机票而无法升舱。
这一段真的是太他妈的真实了,好多事我们想去做却因为没钱而受阻,最后一咬牙心伴随着“反正一辈子就做一次”的决心去做,这不是穷人思维,这就是穷,仅此而已出门坐高铁二等座,飞机经济舱,连锁快捷酒店。
至于那些头等舱,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厅,或许只在电影里体会,亦或是“一咬牙”,对,就是咬牙硬上的感觉。
但殊不知这些可能是有些人的家常便饭而已,尤其是当你知道“有些人”是你小时候的玩伴的时候,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已经三十岁的时候,这种挫败感,四面八方,向你袭来…电影里年近五十的男主被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数落得一无是处;自认为曾经是相互竞争关系的同学,结果压根没把你当做竞争对手;同学的婚礼请的都是成功人士所以你没被通知到场;老师的葬礼请事业有成的同学去做演讲,而作为上学时候最被老师喜欢的你,却因为碌碌无为的现在,被拒之门外。
那个圈子的大门,没为你打开,并且以后应该也不会打开了。
这电影给了我很多触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到了三十岁,就变得矫情又脆弱。
《无双》里周润发有句台词是: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观众,一百万人里只有一个能当主角。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这部电影,好就好在结尾,结尾什么都没改变,男主并没有有如神助般的裂变成功,影片也没讲他儿子到底去没去哈佛,或者最后去了男主当年的母校,平平淡淡,真真切切。
这真切,就像一把刀,并不是一到扎进我心,而是一刀刀的反复划着我的皮肤,那些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看这部电影是好几周前了,看完以后,总觉得心里有点莫名堵得慌,需要写点什么释放一下。
想来想去,堵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部电影戳中了人本性里的有的那么一点半点不能时常拿出来见光的小龌龊——嫉妒。
特别是年龄越发见长,回首往事,好像没有什么事值得回想,令自己欢呼雀跃。
人活着,毕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演化,不光是向好的方向或者坏的过往。
所以,和别人比较,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其实没什么值得羞羞的。
但是,嫉妒这个事儿,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催发出的一种恶意,人啊,一旦突发奇想变得不善良,自我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就开始危险了。
哇,好像一不小心,开始进入了自我禅修的碎碎念,回到电影本身——《你好,布拉德》。
中年男子布拉德,典型的美国中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估计还背着房贷,身处良好社区的大house,车子,宠物什么哒都是标配,没办法让人产生优越感。
身边还有一个在人群中里不那么光彩夺目,但也挑不出毛病的务实且踏实的妻子。
膝下有一个马上要上大学的儿子,感觉也和他妈妈一样,在人群中,始终没办法发光。
布拉德和大多数无聊的中年人一样,频繁的刷着美国的朋友圈(Ins),却也频繁地扮演着不频繁更新的Ins小透明。
说来说去,朋友圈这东西就是窥视镜,有些人喜欢窥探,有些人享受被窥探的聚焦感。
布拉德的圈子里,有哈佛客座教授,在电视上经常刷脸的纽约政客;有年轻时因为创业IPO发大财,中年就退休在海岛,以享受度假、美人、美酒为“职业”的老同学;也有乘着私人飞机全世界飞,一个电话就让华尔街hedge fund震一震的对冲基金经理,而他们频繁地更新着朋友圈,仿佛知道,有些人需要通过看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
和自己朋友圈里的精彩比起来,布拉德本人以及他的生活,真的太波澜不惊了,他想发点什么,却发现,发什么,都好像很蠢。
电影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可以立刻和布拉德附体,达成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看到同龄人,可能当初还比自己资质差的,竟然日子过得精彩纷呈、活色生香,比自己好一万倍,这种内心的憋屈和苦闷,不是两个字“难过”可以形容的。
前几天,刚好看到某卫视把2006年一众参加超级女声的前几名凑在一起,搞团聚。
节目的本意,自然是刷一波回忆杀,感动粉丝与观众。
让十几年后还当红的超女和那些泯然众人矣不在“超级”的女生们,好好话话当年,那时的青春、冲动与无知无畏,也许会因为时间,转化成一味有滋味的茶,大家品一品,皆香。
哎,谁知道,过去糊现在还很糊的许飞,开始掷地有声地说,当年的冠军尚雯婕,根本没有心,加微信不加,叫聚会从来不出现,根本就是失踪人口。
现在在节目上开始感人至深地说,你们都是我当年最在意的人。
许飞没办法接受这个预设,明明没感情,却硬凹超女之间,桃花潭水深千尺,她觉得有点gross.如果这是许飞当时在现场的内心真实迸发,那我还挺恭喜她的,因为她还在和“成为一个中年人”做最后的抵抗。
苦闷的中年人,嫉妒在肚子里,肠子黑了,也会忍。
把脸面上的笑,挂的像个月亮。
而不愿成为中年人的许飞们,会直白地袒露自己的不安和嫉妒,也没办法适应伪装的荒唐。
电影里,布拉德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年人:为了儿子能够得到大学面试机会,他还是舔着脸,好声好气地的给最讨厌的大学同学,纽约政客打了电话,语气里带着乞求,让老同学帮帮忙。
成年的世界,真的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当韩寒借着电影,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然是个十分通透的中年人;当他为自己年少时,被称作当代鲁迅而感到脸红时,我明白,他的中年危机已经过去。
成熟的好处是自省与自洽,成熟的坏处是,一切与你有关的自然之美,荡然无存。
我作为一个迈向中年的人,有很多恐慌和害怕。
读了些许书籍,试图和比自己聪明好几个光年的人对话,听那些絮絮叨叨却也许都是智慧的老人的陈年旧事,我依然没发现化解内心如此善于嫉妒的方法,嫉妒,根本不用学,它就在那里。
我很喜欢的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和《无聊的魅力》里都谈到“自尊= 实际的成就/ 对自己的期待",他认为正因为自尊这件事关乎自己,所以对每个如此爱自己的人,它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也正因为如此,和自己同一起点出发的人比较,才能建立起似乎“合理”的期待。
但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自尊在不断受着挤压。
唯一释放的方法,要么就屏蔽外界世界,开始佛系,假装自己开始不在意比较,但能不能做到真佛系的,又是一个很大的哲学范畴了。
另一种,需要"王炸",某一天清晨睁开眼,再次刷朋友圈,当年的学霸因为money laundry被请去喝茶了;貌美的校花,因为整容过度,郁郁寡欢感叹容貌不在于是自杀了;至于那个创业发了大财的新一代马克扎格伯格,恩,飞机空难,与世长辞了。
哇塞,这一波朋友圈才叫真实且动容啊!
《你好,布拉德》给了布拉德这把“天胡”王炸,他曾经那么羡慕嫉妒的朋友们,一个个人设崩塌,他们的生活都是虚无堆积起来的假象美,现实里都是一地鸡毛。
而布拉德自己,妻子还在,儿子也许马上就要上哈佛,自己在做的公益创业项目被年轻有智慧的女孩子们钦佩着,这么想来,自己才是最后的王者啊(梦里都要笑醒了!
)生活和电影,区别大于银河系,我们都知道,哪有那么多王炸,哪有那么多虚无,哪有那么多天生的幸运与不幸。
做不到真佛系,就继续痛着,痛着但别停下,试着做好眼前的、手头的事,就算生活看似没意义,自己的朋友圈一天天都是空白,但你知道、我知道,我们不蠢。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归于平凡,只有少数幸运儿会成为人中龙凤。
也许你在学校里是佼佼者,然而数十年后还是会被中年危机所困扰。
世界不是绝对公平的,许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即使你对别人的成功眼红、不服气,但事实就是事实,真实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爱和别人比较是我们的天性,它可以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如果眼中只有竞争,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就会失去人生的趣味,陷入一种不断自我吹捧或者是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我们时常可以静下来,感受生命本身,可以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想着占有它。
虽然有些事我永远没法完成,但我已经拥有了许多东西,我依然爱这个世界,最最幸运的是——We're still alive, I'm still alive.
I am still alive.Thought thousands of time about quiet the same doubts. Am I successful? Did people respect me? What did I own and what do I own now? Do I hate this fucking world or do I still love it?He said, so many times I popping myself up and tearing myself down, but forgot I still love.Actually looking back, it is really warm when the wife and the son said, I don't know, I love you.I like the young actor.
(以下记于2023.4.28)1. 没有任何好处的银卡会员 倒是很应景了.2. 我猜这张银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3. 啊终点是波士顿.4. 这片子着实太过适合想申请波士顿学校的我了.5. 我也想去哈佛啊!
门外的书店我兴许也打卡过.6. 写给明天醒来毫无记忆的自己: 除了酒精 激励我自己前行的还有更多不是吗.7. 男主与大学朋友再餐厅 糟糕而未曾料想的发展.《你好布拉德》——中年危机自愈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标题是男主儿子说的,应该能很好的解决男主的问题。
布拉德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平静、平淡、平凡。
但是他眼里却不止有这些,他把注意力把放在了自己的几个优秀的同学生活上,痛苦由此产生了,进而开始否定自己的价值观,产生了新的价值观—有钱有权有名才叫真正的活着。
真实的人生中跟布拉德何其相似,谁生活中还没几个从小一起撒尿和泥的小伙伴成人后飞黄腾达的呢?
飞黄腾达的过程有多少先天因素和未知因素,谁也掌控不了。
把注意力一直放在他们身上,将进入得不到不甘心的死循环中。
还不如跟自己的过往去进行比较,也需某天不经意的抬头会发现,豁然开朗。
管弦乐队的那位长笛姑娘说得对,你生活的够好了!
1.不要太多关注他人,多关注自己,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学会和自己做朋友2.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刻意像外界彰显什么3.自己的人生梦想没有实现也不要让孩子替你完成4.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最该在意的应该是朝夕相处的家人5.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要自卑,活好自己就行6.人生没有十全十美,选择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舍去其它7.当年过半百,无力改变就好好接受当下,毫无压力开心地过
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这首中年人的主题曲,仿佛就是布拉德的写照。
他每晚都睡不着。
曾经的大学挚友都混得风生水起,留下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作为教授当年的得意门生,竟连教授的死讯都没收到——因为压根不在邀请名录,受到邀请的是“那个圈子”的人,连替别人忧伤都没资格。
真够讽刺的。
昨晚莫名想起,读书时有个小清新网站,叫十年后。
网站宣传片做得蛮动人的:十年后,你在哪里?
那时虽然二十好几了,但中二病还未痊愈,大半夜的热血沸腾,注册了账号,还信誓旦旦写下了自己的愿景。
然后,就再也没登录过了。
热血燃烧后,把我的记忆也烧糊了:我竟然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美好心愿了。
倏忽十年已过,回头看时,好像和当年读书时,也没什么改变。
该密茫的,还是迷茫;没钱的,还是没钱。
有次听说我一高中同学成了抖音网红,特意下了APP接着去视奸。
看了一会,索然无味,带着醋意骂了两句,卸了软件。
接着我躺下来,毫无睡意。
我也是布拉德。
每个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男人,都是布拉德。
P.S. 男主的导演朋友帕斯卡尔,就是本片的导演,也是差不多十年前石头妹那部超喜感丧尸片《丧失乐园》的导演。
X同学告诉我,在她丈夫老家,男孩儿一万块一斤,如果家里没男孩儿,就去买个七八斤的婴儿来好了,十万以内能成全一家人的梦想。
在城市里,钱能解决的都不叫事。
远在美国,布拉德的苦闷是,他47岁了,还混的相当平庸,而他的大学同学有做好莱坞导演的,有做基金富的流油的,有卖了公司提前退休在小岛安度晚年的,还有在白宫上班天天上电视的。
布拉德觉得,这个世界在针对自己。
他带儿子去参加艺考面试,银卡会员需要排队,只有金卡和白金卡才能走无障碍通道,想升级个商务舱,犹犹豫豫下定决心拿出一千大几,还被告知特价票无法升级,而且,卡里的钱还不够。
在婴儿啼哭不断的经济舱里,银卡会员布拉德对儿子抱歉,儿子倒是并不在意呢。
布拉德在空中拼命脑补别人是怎么坐私人飞机到处游玩的,自怨自怜地想着:这个世界在那些人眼里是游乐场,是梦工厂,是人间仙境。
而自己,只能给儿子买七块钱的薯片。
后来被告知一个同学再婚居然没有请他,他很绝望地想象婚礼场景,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被边缘化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布拉德无法停止这种思维惯性。
上大学的时候,深爱世界,世界也深爱他。
现在呢,卑微到只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布拉德看来,儿子是天才键盘手,会自己作曲,考哈佛很有把握。
他已经想好了儿子登上TIME杂志封面后的事。
转而,自己会不会被儿子唾弃,一个无用的老爹,然后开始疯狂地嫉妒起儿子呢。
布拉德的症结在于:在意别人把自己看成或想成一个LOSER。
儿子安慰他:哎呀,没人惦记你哦,大家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
看完《你好布拉德》你会觉得哦全球真的一体化了,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年危机片《美国美人》、《杯酒人生》更美国。
所以布拉德的问题还真不是钱能解决的,至少不是单纯钱的问题,很多有钱人也会担心别人小看了自己,而穷人自大狂也并不少见。
布拉德YY完了儿子的准学姐(两个颇有姿色的姑娘)后,试图告诉自己,我可以一直爱着她们而不去占有她们,就如同我可以一直爱着世界而不去占有世界。
一碗鸡汤,没有出路。
中年人,看开点啊。
辛辣,尖锐,温情。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比常人高级,他不像常人那样一地鸡毛,伴随家庭危机,他上有老却不必操心,下有小也很出息,还有个爱他的妻子。
他的问题恰出于此,两口子分别就职于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正因妻子容易满足的性格,使他长达数十年丧失了野心,居于小城市,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见证着大学同学一个个飞黄腾达,非富即贵。
直到他47岁、儿子选大学这年,他的心理天平彻底倾斜了。
他陷入沉思,深刻检讨自己的人生,感觉比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他有意无意将自身交际圈固化在大学校园里,臆想着与昔日同窗之间依然保持着适度紧张的竞争关系,殊不知早已不再有人视他为竞争对手,当年大学的朋友圈早已没了他的位置,尽管大家依然珍视与他的友谊。
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将竞争对象时时锁定为那些金字塔尖上的人,其挫败感会有多强烈。
他因此而变得异常敏感,害怕被人忽视甚而轻视。
他陪儿子去波士顿择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儿子的诸多优秀之处,他甚至开始担心将来自己会嫉妒儿子的成就。
他遇见了儿子因音乐而结识的女孩,从女孩的视角他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幸运的人,拥有得已足够多,所有的危机与不快乐皆来自于心理层面,那里面是一个扭曲的世界。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难以放下那份纠结与敏感,仍以刺猬的形象游走于自认为仍该有他一席之地的同学“朋友圈”,仍未放弃以世俗的标准去赢得“朋友圈”的尊敬,直到在宾馆房间里性格内向的儿子跟他道出了这样一番话。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记得今天我因为你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尴尬,因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而唯一关心你的人是我,所以假如你一定要在意某人的看法,那就是我的看法——我爱你。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父亲的角色搭建得很实在,布拉德皮特惊现制片人名单
It i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to see such an introspective movie, with almost no plot...
虽然我还没到中年危机,但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和烦恼,也实在是感同身受。学会不比较和知足,真的是一生的功课。
回望人生,一切都是错,一切又都是刚刚好。接受自己的平庸,比相信自己的伟大更重要。
47岁的布拉德却脆弱到需要一个哈佛大学生的鼓励和点醒,只能说舔狗找权高位重的同学帮自己的儿子走后门这件事挺生活化的,也确实能够碾压布拉德的自尊心了。其他的,估计就是布拉德失眠矫情了
男主四处发散辗转反侧的焦虑和幻想代入感都极强,可见同辈压力是一个可以从6岁折磨到60岁的问题。难受的不是比其他人缺少了一家私人飞机或是哪座小岛,而是早已失去的可以畅谈理想、无视现实、充满可能性的青春人生。年轻的时候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爱彼此。万千的感慨藏在听着交响曲忍不住落下的热泪里,为了那些依然可以爱却无法拥有的生命,也为了那些已经拥有却忘了去爱的生活。希望我到中年也能悟透与所有不忿和解的能力。
剧情忘得差不多了!搞慈善想富要来大陆!
雷。大雷。男主用普通的话说 就是自己毫无成就 还嫉恨朋友
挺失望
中年人一堆胡思乱想,是恐惧也是无奈,最后也只能安慰自己,i am still alive.音乐会上只有布拉德痛哭流涕,因为他知道自己失去了很多。人生啊,总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无可奈何……
Stiller尝到了《白日梦想家》的甜头,如法炮制接了又一部心灵鸡汤,可惜后者真的看着太矫情了,没有前者来的高级,从制作到剧情到台词。
男主四处发散辗转反侧的焦虑和幻想代入感都极强,其实不只是中年焦虑,而是同辈压力是一个可以从6岁折磨到60岁的问题。男主难受的不是比别人缺少了一架私人飞机或是哪座小岛,而是这些的拥有者是学生时代自己的追随者,而自己在他们面前却像个loser,而自己也早已不再是那个可以畅谈理想、无视现实的青春年少了。 这世界确实对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友好,但我们也应早点明白“这世界不只是以你自己为中心的”。或许我们毕生都应该学习,看淡和自己无关的人和事,学会与自己和解。看来处不后悔,看去处有方向,或许才是最好的人生吧。
这部看的时候时不时翻白眼 看完却又觉得有些地方有自己的影子 不禁有点悲伤
什么都有,可还是不满足?物质层面不如朋友就是中年危机了?莫名其妙
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把每个自命不凡又害怕被遗忘的平凡人溺死。应以此为教科书发给每个人学习如何不ky。
与其说只是中年危机,不如说更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需要面对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而且如果他不是写了一部著名小说,谁知道这个伤残军人呢?其实套用到中国革命历史里也非常合用,顾顺章、蒲志高等人不也是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无意义,庸碌无为才最终背叛了吗?在奔向理想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掉队的。从头到尾感觉男主内心戏好丰富啊,可我们这些吃饱了撑的观众不也是整天内心戏很丰富吗?反正影片不是啥喜剧片,我倒觉得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天下父母一个样,别说什么美国父母让孩子追求独立,我看他跟中国爹妈也没啥俩样啊。
怎么觉得还是在看白日梦想家。
和白日梦想家一样一直飘着,可惜到最后也没落地,直接飘走了
这父子俩真的是最讨厌的两类人,毫无自知之明而又自以为是的父亲整日意淫着旧时朋友们成功的生活,在不断的对比中怀疑自己的选择。面无表情的儿子,十棍子也敲不出一个屁,干什么都是一脸死样。最后要表达什么意思?看似辉煌的朋友背后都有他们的烦恼,生病的女儿,糜烂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所以“活着就很好”?什么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