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算是我看过最深刻的动画片吧。
前面的部分只是普通的儿童奇幻冒险故事,没什么特别,但是当看到小女孩在猫的帮助下回家后,找不到爸妈,却在床底下找到了和他们长得一样的布娃娃时,我顿时震惊了,原来这个动画要讲的居然是人的欲望。
小女孩的欲望影片直接给出了,她想要妈妈做可口的饭菜,想要爸爸整理出美丽的花园,想要热情有趣的邻居,想要温馨整洁的房间,可是由于父母的忙碌,这些都无法实现。
所以当她去到那个一切都能如愿的世界后,自然被迷惑了,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被迷惑呢?
正如小女孩的父母一样,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或大或小的不满,作业太难,老师太鸡婆,忙忙碌碌却看不到希望,难过孤独却没有人理解,所以我们总是渴求更多,总是放大这些生活的瑕疵,而忽视已经拥有的幸福,就比如说作业难但是考试总是比较简单;老师难缠但总能找到同学帮你点名;在外面受伤难过回家总是能得到父母的抚慰。
总之,生活其实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糟糕,但如果总想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更好的,不停的去抓取而忘记了珍惜,我们一定不会开心,一定容易迷惑,也一定很累。
但仔细想想,我们又挺容易掉入那个怪圈的。
当欲望无法满足,不管在别人看来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都不觉得快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总认为我的室友不够好,他们有的时候太自私,有的时候太奇怪,有的时候太闷,而我却非常希望和另外几个同学做室友,因为和他们更聊得来,和他们一起更开心。
于是某一次,我真的有机会和其中一个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
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虽然仍然和她聊得来,但是她也有闷的时候,她也有奇怪的时候,她也有我不适应的时候。
恍然大悟,我是多么愚蠢,不是别人不够好,是我总不满足。
我明明可以和我的室友开心的相互说笑玩乐,激烈的讨论社会话题,认真的探究学术作业,我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快乐却总是忘记总是期望更多。
而换个角度说,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什么都和我们想象中一样的环境。
别人有我所喜欢的方面,但是肯定也有我所不喜欢的方面,我没有权利要求其他人都按照我的思路来生活。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提醒自己,接受生活的瑕疵,学会珍惜,学会满足。
看到Coraline去了一次又一次另一个世界,越来越迷恋那里,直到另一个妈妈让她缝上扣子眼睛才忽然决定回到自己原来的世界时,我在想,如果,另一个妈妈只是一直这样温柔对她,不做任何要求,也许,Coraline很快就不会再想回现实世界了.每个人都容易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直到对方对自己提出了要求,才会开始考虑,原来自己也要付出,才会开始考虑,要不要接受.没有要求的付出,是很难有人拒绝的.孩子,是最能表现人的本性的.自私,自我,真实.而真正的爱,也许无法做到想方设法每天哄着你开心.也许有时候会忽略你,却不会因为你的自私任性不愿意回报而离开你.一如天下的父母.
尼尔盖曼+Henry Selick=神话!!!
看完Coraline之后,我满脑子都是这句话本来看到鬼妈妈这个标题和那个很中国风的海报还没啥感觉,直到看到它的英文我才彻底燃烧了:Coraline!!!
尼尔盖曼的雨果奖小说啊!
再一看导演——圣诞夜惊魂!!!
还有啥理由不去下来看呢其实最早看到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记得那个时候科幻世界上翻译作卡萝兰),只是对纽扣眼记忆深刻。
那个时候还在迷龙枪和被遗忘国度,所以对于这种哥特童话式的奇幻类型实在提不起兴趣。
而且,大概是翻译的问题,虽然尼尔盖曼的小说充满了想象力,但由于翻译过于直白,毫无文采,导致我虽然非常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但是常常觉得语句太枯燥了无法一口气读下去(尤其是《美国众神》,语言枯燥的我差点没看下去……)直到看完了电影,才真正佩服导演的强大功力。
电影不仅非常忠实于原作,并且将作者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了出来——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几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先说最开头,那段制作布娃娃的动画真的好像攻壳-Innocent在纽扣眼妈妈的家里,另一个妈妈给卡萝兰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让卡萝兰大为感动,因为她真正的妈妈经常忙到没空做饭,即使做饭配料也很奇怪,什么芥末番茄之类的orz 小说里是这么描写这顿饭的:“他们在餐桌边坐下,卡萝兰的另一个妈妈端上午餐。
一只很大的鸡,烤得黄铮铮的,配着炸马铃薯,煮小青豆。
卡萝兰大口大口吃着。
好吃极了。
”【看看小说里三句话的场景电影是怎么表现的】一大桌丰盛的饭菜【擦口水】有一列小火车载着卤汁在餐桌上缓慢开动,然后自动浇卤汁到土豆泥上。
吊灯上有各式奶昔,可以自动取用【天哪这是天堂,天堂!!!
】第二次来到纽扣眼妈妈这里时,卡萝兰看到了从来不从事园艺的父亲精心为她制作的花园(小说里好像只去了一次,然后就被要求换上纽扣眼了= =,这一点还是电影改得更好而且小说里也没有提到这个花园,电影里却是亮点)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花园静静的苏醒了。
树木伸展开腰肢,小鸟开始欢唱,花儿争相怒放。
骑着螳螂车的父亲登场,脚下花儿朵朵盛开【厄,传说中的花仙子?
】南瓜喷泉,好口耐纽扣眼妈妈为卡萝兰准备了三个奇迹,花园是第一个(当然,这也是小说里没有提到的情节),楼上老鼠马戏团艺人的表演是第二个(小说里倒是提到了老鼠表演,不过并不是特地为她表演的)。
小说是这样描写的:“老鼠们围成一个圈子。
然后,老鼠们玩起了叠罗汉,一些老鼠垫底,另一些爬到它们背上。
老鼠们很小心,动作却一点也不慢。
最后成了一座金字塔,那只最大的大老鼠站在塔顶。
它们唱了起来,声音又尖又细,颤巍巍的。
我们有牙齿,我们有尾巴。
我们有尾巴,我们有眼睛。
我们早来了,在你倒下前。
你就瞧着吧,瞧我们站起来。
这首歌不好听。
卡萝兰肯定自己以前听过这首歌,或者是另外一首差不多的歌。
可她记不起在哪儿听的。
就在这时,金字塔塌下来。
老鼠们一哄而散,快极了,一片黑,朝门口跑去。
”【是不是一点美感也没有?
电影里可是足足演了两分钟,还有很可爱的马戏团音乐】第三奇迹是住在卡萝兰楼下的算命姐妹,号称她俩曾经是女演员。
这一段小说描写得倒是很详细的:“斯平克小姐和福斯波尔小姐出现在戏台上。
斯平克小姐蹬着一辆只有一个轮子的自行车,手里抛着几个小球。
福斯波尔小姐蹦蹦跳跳跟在后面,挽着个花篮,一路撒着花。
她们来到戏台中间,斯平克小姐利索地跳下独轮自行车,两个老太太弯腰鞠了个大躬。
戏院的狗全都砰砰砰甩着尾巴,兴奋地汪汪叫。
卡萝兰有礼貌地拍手鼓掌。
两个老太太裹着毛茸茸的大衣,圆滚滚的。
她们解开纽扣,敞开大衣。
敞开的不单是大衣,她们的脸也打开了,像两个用胖乎乎的老太婆做成的空壳。
空壳里跳出两个年轻女人,瘦瘦的,白白的,挺漂亮。
脸上是两双黑黑的纽扣眼睛。
新的斯平克小姐穿了一身绿色紧身衣,高高的褐色靴子,差不多整条腿都套进去了。
新的福斯波尔小姐穿着白裙子,长长的黄头发上戴着花儿。
卡萝兰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
斯平克小姐退场。
哇啦哇啦的喇叭声越来越尖,像留声机的针头在唱片上使劲刮。
喇叭声停下来。
”电影里这一段非常搞笑,两位老小姐唱的歌也很逗的,而且,恩恩,有点少儿不宜XD===============我是正儿八经观后感的分界线===============也许,尼尔盖曼本身写这篇小说并不想讲述什么关于友情啊、亲情的故事,他只是单纯告诉我们一个存在于小孩子记忆中的恐怖经历。
但是电影毕竟不能这么高深莫测,它需要人们去理解、去感悟、去认同、去喜爱。
所以它花了大量的气力去描述神秘的小门是如何诱惑小女孩,纽扣眼妈妈是如何尽全力讨好小女孩。
另一个世界的父母是那么的完美,他们完全是为了让小女孩开心而去做任何事情,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和善,那么体贴,似乎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公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但是,小女孩发现,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就是她必须失去自己的双眼,和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一样变成纽扣眼。
【为什么他们要夺走小女孩的眼睛?
因为眼睛就是灵魂,失去了双眼,失去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孩子将永远不能正确的去发现真相,将要永远在大人们的欺骗中度过。
为什么是纽扣?
因为和小女孩关系最密切的是布娃娃,而布娃娃的眼睛经常是用纽扣做的。
】小女孩还是比较明智的。
自己的父母再怎么不搭理、不关心自己,自己住的地方再怎么差劲,起码都还是和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人,也绝对不会做伤害自己的事情。
于是她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真正父母。
是成熟?
是理智?
是终于向现实妥协?
见仁见智吧=v=似乎在每一个童话世界里,总有动物来去自如。
这只瘦骨嶙峋的小黑猫和小女孩一样,往来于现实与幻境中。
环境中的它甚至还会说话,不过一样不喜欢老鼠咳咳,同学,做人不能这么不厚道的,有危险就把同伴扔向最终BOSS么= =【于是说,这部电影其实还反映了人类的劣根性啊,人家明明好心帮你,你还把人家当肉弹使……可怜的猫orz】图文版:http://yorihisa.blogbus.com/logs/40498403.html
一直很喜欢这部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发现,写下来让没注意的人看看。
1.开头是在拆怀比奶奶的妹妹玩偶,来做Coraline玩偶、 2. 搬家之后妈妈在办公时桌上的水杯是赠品,说明Coraline家庭条件其实不是很好。
3.鬼妈妈世界里与现实对比小细节: 现实 Coraline看到墙上的油画中的小男孩冰淇淋掉到了地上,在伤心地哭泣。
另一个世界 油画上的小男孩在开心地舔着冰淇淋 4.鬼妈妈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扣子眼睛,甚至连小小的跳鼠都有小小的黑色纽扣眼。
5.另一个爸爸为Coraline唱的歌中有伏笔 有一句Our eyes will be ‘on’Coraline原意是:我们的眼睛都会看着Coraline 但还有一 重意思指我们的(纽扣)眼睛会安在Coraline身上。
6.其实女演员占卜之后给的建议听起来没头没脑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叫Coraline不要穿绿色的衣服是因为她第三次去鬼妈妈家那天穿的是绿衣服。
7.Coraline去花园看到盛开的各色花朵是之前她要种的摆在窗台上的花卉种子。
8.第二次Coraline去鬼妈妈那里时,睡觉的时候妈妈搬着凳子坐在床边看着Coraline,然后Coraline醒来的时候,影片用了渐变的手法,妈妈消失,坐在凳子上的是小Coraline娃娃。
9.Coraline第二次醒过来的时候兴奋地跑下去想打开小门,但是发现门锁了,说明Coraline的妈妈还是听进去了她的话,虽然工作出了问题没时间陪Coraline,但是还是很关心她的。
10.Coraline去女演员家看表演,开始她们还没有脱下那身肥肉的时候看起来像是有眼睛,但仔细看眼睛也是纽扣做的,只不过涂上了颜色。
11.女演员表演的时候说的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
(《哈姆雷特》第二幕 第二场 城堡中的一室) 12.Coraline第三次来到鬼妈妈的世界是在白天,前两次是在梦中来到所以睡觉就回去了,但这一次是身体也来了所以睡一觉回不去。
13.鬼妈妈是靠小孩的眼珠来维持魔力,在Coraline寻找眼珠的过程中,女巫的魔法也在不断地削弱,她创造的世界不断地崩坏。
14.鬼妈妈本体是个蜘蛛,另一个爸爸本体是南瓜,波宾斯基先生本体是老鼠。
15.关于爪子的伏笔 ①.鬼妈妈提出玩雨中躲猫猫游戏的时候窗外一声惊雷,划过的闪电是爪子形状的。
②.Coraline算命时喝的茶,茶渣是爪子的形状。
③.最后脱险时,拨云见月,乌云是两只爪子。
16.最后看那口井,和秘密通道的质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最后鬼妈妈的右手和秘密通道的钥匙都被还给了另一个世界 (此条by豆友绿色阳光
最近看了很多动画片。
一个又一个都很有爱。
唯独这一部很邪恶。
说心里话。
只有纽扣眼睛的韦伯用钩子强迫微笑的嘴,还有随风而散的身躯。
让我内心的神经抽搐了几秒。
这部片牵动我的血脉的地方还真的不是太多。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纽扣妈妈吧。
在一个干净到虚无的纯白色的想象空间里。
父母不会因为上班把自己落在家中。
不会因为应酬遗忘了曾经答应和女儿一起逛街的小小许诺。
他们一切都以我们为中心,会满足我们一切一切合理的但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也许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这样。
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父母的成绩单上画上一个及格的分数。
不是在一瞬间 就能 脱胎换骨的 生命原是一次又一次的 试探 每当父母忽略了或是拒绝了我自以为很合理的要求的时候。
我会特绝望。
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
就开始以折磨自己为快乐。
自虐得有些不像话。
记得小时候,和母亲吵,然后任性的等待母亲道歉,把自己弄的越悲惨越能达到目的,然后,在冬天零下三十度的阳台上,我大义凌然的吹着风,穿着单薄的睡衣…… 想想那时真是年轻且幼稚,那么绝版的手段,自己都未曾生病过,真是个皮实的孩子。
记得高三的时候还和母亲闹过,原因早已淡忘,那时候一度认为和母亲争吵时不需要理由的。
吵,是爱的最简陋的方式,带着初生的毛坯,会有浅浅的刺,会造成伤痕,但是,它毕竟是爱。
记得那次,前面还理直气壮,后面还坚持不懈,我就是那么无药可救,像个小孩一样的哭。
为了让母亲知道自己有多委屈。
如果我的第十四道门开着,我也一定会跟随着老鼠爬出我原有的世界。
而且,估计,我会让纽扣妈妈给我缝上眼睛。
那时候,觉得没有什么,会比父母不理解自己最悲哀了。
所以 请耐心地等待 我爱 让昼与夜交替地过去 让白发日渐滋长 让我们慢慢地改变了心情 让焚烧了整个春与夏的渴望 终于熄灭 换成了 一种淡然的逐渐远去的酸辛 十八载,我在家的日子有十八载.就这样和父母断断续续的闹了十八载。
每次都是母亲妥协告终。
最终我都会带着哭肿的双眼,沙哑的嗓子喜笑颜开。
母亲没有道理不摸透这个小把戏,可她为什么还这么纵容我?
以后的以后,离开了家,还有谁会哄着你?
只有家,世界再变,家是永远不变的,无论怎样,家是最宽容的 那晚,我哭得歇斯底里,当妈妈走近时,我抱住她,就说了六个字 对不起,我爱你 那晚,妈妈也哭了 三个月后,我就提着行李来了北京,我很庆幸,对爱,我说出口了,虽然有些迟。
其实每个母亲都想成为纽扣妈妈的。
她们也想为自己的小甜心满足所有需求。
但是迫于生活,迫于压力,他们做了很多幼小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
我们又哭又闹。
她们也很无奈。
现在,离家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每天只能徘徊在宿舍楼下和母亲煲电话粥 周围情侣一对又一对,一堆又一堆 我若无其事的听着母亲的声音在中间穿行,认为幸福比他们都多。
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我有男友,异地恋。
前面我还手忙脚乱的解释。
哪里和哪里啊*&*&……&%%……%&&*……%…… 现在,我只笑着缄默不语。
都这把年纪了,又不是小孩子。
又不像从前,总担心名誉问题,觉得谈恋爱就是坏孩子,品德不好,思想不端正。
有时候,我也会想象,在我空空的右手边,会站着什么样的人。
这些碎碎的小心事,我只对母亲诉说,这是我们俩之间的小秘密。
我的所有动向,只有母亲最明白。
她常常会怂恿我去和某某男生吃饭,去上自习,去出去玩,并会告诉我人和人的距离应该保持多少。
远了或近了,都是一种伤害。
但非常的不幸,我每次挣扎来挣扎去,还是决定在宿舍继续宅下去。
我总是完成不了母亲规定的任务。
我的青春期过去了,早已不再叛逆。
就母亲更年期的那点小脾气,已经成不了什么火候了。
现在才发现我和母亲,都是性情温和的人。
对任何人都能和气宽容。
母亲说,如果真有好的男生,千万不要错过了 我,笑。
其实,有母亲在,就够了。
这辈子,我欠不了别人太多的感情,就欠您的吧,然后我用一辈子去偿还, 今生今世。
你就是我的纽扣母亲。
我最爱的人。
华丽,诡异,随便什么形容词,不足以说明定格动画魅力魅力之万一。
那双灵巧的手,无生气的布偶,瞬间将周遭世界隔绝,带我进入Coraline的世界。
同《僵尸新娘》一样,Coraline生活的现实灰暗无趣一片阴霾。
而门那一端的异界却有阳光花朵,还有她梦寐以求的,所有人的关注和爱。
谁不想要爱呢?
童话就是这样,它比梦想更远,却比现实更贴近心灵。
而当梦寐以求的一切似乎唾手可得,你是不是真的要得到?
不去想付出的代价?
灵魂深处的渴望,宛如天堂,却一瞬间化为梦魇。
童话、科幻、奇幻,一而再再而三重复接近这一主题:We're humans. We are pathetic. We don't get what we want. And when we get it, we won't like it. 面对生活的狰狞与无奈,是童话用温馨的方式,教我们勇敢。
不喜欢“鬼妈妈”这个译名。
它让人一望而即知电影的走势与结局。
如此迷人的影片,怎么可以这样呢?
如果你对你自己的现实世界里生活不满意,而有人又通过手段将你的世界复制了,而且里面都是你喜欢的状态,你只需要答应被缝上纽扣眼睛就行,那时你会毫不犹豫的留在那个梦一样的世界吗?
我们的小卡洛琳没有,她选择逃离,小主人公的人设是一种人生态度。
现实是有很多人会答应的,请在我的眼睛缝上纽扣,我想永远留在这梦里。
这两种人的结果在电影里也可以看见。
你当然可以在那个想要某种东西的阶段,以牺牲“眼睛”来交换,但是发展的看,你那时那刻所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不会更多。
我想不牺牲眼睛,你在以后得到的会更多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和柯罗琳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向往。
但大部分时候伴随我们的总是一些单调乏味的事物和不那么如意的周遭环境。
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出卖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正如电影里的那些鬼魂小孩一样,用自己的双眼去交换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生活,最终却落得被终身囚禁的下场。
这个世界有许多我们所欲求的东西,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是如果这一切不是建立在踏实勤奋努力奋斗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感情、尊严、自由来获取的,那时候的我们将像小黑屋里的那些鬼魂一样除了被缝上纽扣的双眼外,一无所有。
鲜花虽然美丽,然而终需泥土的滋润。
梦想的果实是如此甜美,但仍需通过现实的荆棘方可摘得。
正如昆德拉所言: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
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我想,生活原本就是艰辛和枯燥的,人就是在每天与这样的生活不断地斗争中才能寻找到我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能够衡量我们人生价值的,从来就不是金钱、权力、地位,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有人会记得。
只有我们不断战胜困难、追寻梦想的勇气和信念,才是人类所以脆弱却强大的根本原因。
Never surrender to life.Never sell the soul out.
刚才妈妈打电话来,问我晚上吃什么,我说“不知道,那你说呢?
”,她貌似股票又跌了吧。
很没好气的说,“我怎么知道,我在问你,你问我干什么,!
”哎,我是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只是想她建议一下。
给我些提议,我好选择下。。。。。。
妈妈就是妈妈。
因为她并不知道,房间里另一个门的背后,还会有另一个妈妈,蓄势待发的去做他们孩子的妈妈。
如果知道了,请问,说话还能这个口吻吗?
她们不想做饭就不做,或者是想草率的解决晚饭,就象coraline的妈妈,当然也包括刚才在电话里给我摆了臭脾气的妈妈,那OK的,因为你不想做,还是有位妈妈在房间的那一端准备了上好的烤鸡,急于的想表现给你们的孩子看,然后着急的想往她们的脸上盯纽扣,占为己有。
很巧合的是前一天晚上看了文字小说,然后今天就找到了电影版,,上来写之前,看了些评论,似乎这部动画变成了教育片,父母给的爱,骄惯孩子的,孩子们多余的要求,被定义为是错误的,有人要娇惯你,那就是陷阱。
最后,大家在大彻大悟,还是自己的妈妈好啊。
妈妈只有一个啊。
我到是有了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不对孩子,不对妈妈。
只针对人,为什么妈妈会不陪小卡罗兰游戏,?
为什么只是叫她烦怪邻居,?
为什么只在乎自己的事,不关心孩子的想法。?
为什么只想着学校的灰外套,而忽略绿手套,?
为什么当小卡兴奋的说着那扇门遇到的事,做的梦,妈妈是不屑的给予她嗤之以鼻。
为什么小卡一开始只是自己玩耍,孤单的去数门数窗子,为什么小卡知道有另个妈妈的存在的时候开始觉得另一个妈妈更好,为什么小卡知道了另个妈妈后,就开始想尽办法要去找那一个妈妈,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有妈妈,都认定了,因为只有那么一个,不管是好是坏,只有那么一个。
妈妈认为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妈,孩子说怎么着我也是你的孩子。
妈妈对待孩子,是耐心还是不耐烦。
情绪好还是坏,无所谓,因为孩子只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妈妈,没的选择。
不担心她会去找她别的妈妈,孩子也是,只有一个妈妈的时候,小卡很无奈吧,只能自己找乐子,当她知道那道门里有个为她做烤鸡,为她做梦幻花园的妈妈。
她是不是兴奋了,想着法的去投奔另个妈妈的怀抱里,当她妈妈不给她买绿手套的时候,小家伙怎么愤恨的说的?
“另一个妈妈一定为我准备的”接着,她的真妈妈怎么说的,“那你就去找你另个妈妈买啊”因为她认定小卡没有另个妈妈,只有她一个,我不就给你这孩子买了,杂了,你还真能跟我急了,去认别人当妈?
于是矛盾出现了。
电影的高潮起伏才出现了,如果小卡和妈妈是亲相相爱,母女二人同游花园探险。
其乐融融,另个妈妈也没得手的机会,也诱惑不了小卡去找她!
这就是我们的唯一感。
相当于说,在家庭中,我们缺乏竞争,没有对比,失去比较后。
无法去衡量好和坏。
导致我们的爱有所欠缺,有些随意。
有些无所顾及,不及后果了。
(多个孩子的家庭。
孩子对父母的唯一感就少很多,所以说孩子多了,孩子就需要对父母表现,争父母更爱谁,因为父母不是只有唯一你一个孩子了。
你变坏变的让父母讨厌了,父母不是说不要你,但是可以不去更疼爱你了)这样的观点,还可以隐射到多少地方,比如更多的人际关系中去。
特别是恋爱和婚姻关系。
所以,不要把自己想成对方的唯一,如果当我不在是唯一了,要去和另个妈妈,另个爸爸,另个朋友,另个爱人,另个孩子去竞争,去表现,去表达爱的时候,看你是不是还那么无所谓。
下午看了一期《实话实说》,是讨论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问题的,越看越觉得奇怪,这也值得讨论吗?
大人也太在乎钱了吧,养孩子什么时候成了钱多钱少的问题了......也许是出于这样的思维的惯性,到刚才看完《Coraline》看到有朋友说童话世界不再是完美的,幻想中的一切有可能是巨大陷阱,我倒是觉得电影中的门里是原因,门外是结果。
现在的父母们越来越不知道养孩子是为了什么了,他们说,竞争多激烈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诸如此例,太多太多的要求了。
孩子不高兴,就语重心长的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这就好像老女巫的台词一样“你马上就会学会用我们的视角看待问题了”。
回到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的问题上,父母那么在乎钱,孩子怎么养都爱钱有区别吗?
有时候真的应该看看孩子眼里看到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套用在孩子身上,一定要孩子的眼睛也变成扣子。
电影中,那些温顺的狗变成了长着蝙蝠翅膀的怪物,而野性的黑猫却是整个拯救活动的关键。
当纽扣就要完全挡住月亮,小女孩开始哭泣的时候,忽然出现的黑猫是绝望中最亮的那一点希望,当我们在生活中被现实压得穿不了气的时候,像黑猫一样的野性也许是自我救赎的最好方法。
我们问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孩子会说是清洁工?
大人们强势的判断地位是当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也换上扣子眼睛才是教育的成功吗?
朱笑天作为皇帝,当然不是好皇帝,但是他会是一个好木匠。
李煜也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个好词人。
继续睁大你那扣子做得眼睛嘲笑他们吧。
但是好像你既不是好木匠也不是好词人,只是一个能混得三餐温饱的俗人,当多少年以后,你留下的痕迹只是人口普查那个巨大数字中的一个。
诶!
完全跑题了,我这个恶俗的愤青。
美术和配乐棒,故事很烂,尼尔盖曼做编剧也不过如此。嫌弃父母的小孩子和忽视子女的家长可以一看
太一般了 不喜欢。
看了三次,睡着三次,我的评价也许不客观。个人感觉这片子不适合有点累的夜晚拿来做消遣,前面节奏比较慢。但画面还是很值得欣赏的。有机会我还是会再看一遍。
本做好被吓的准备,结果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豆瓣里留言上说,被吓到的男生们是怎么了?有点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还行,挺好看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开场那一段娃娃制作过程太棒,3D第一次觉得这么亲切
不及《圣诞夜惊魂》,不过也足够诡异有趣。很有想象力。
这么白痴的剧情不能忍了…………
衔接过度的太有问题了……所以渣了
爸爸妈妈不一定事事都顺你心,但是他们绝对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色彩艳丽 我就喜欢这样天马行空的动画 而且还带着黑暗的哥特风
真是一部艰涩难懂的卡通片!
隔着玻璃糖纸看,整个世界都五彩缤纷,但是你不能当真
电影前半段区分幸福家庭和不幸家庭的手段让我感觉非常不适。不幸=妈妈洗碗爸爸做饭,幸福=妈妈做非常精致的晚饭爸爸在弹钢琴/整理花园……?完全把矛盾转移到妈妈身上了啊,不应该是爸爸做饭不好吃才带来的不幸吗,经典的母职惩罚。两个女巫表演那段我也很不喜欢。影片整体美术风格还好,让我想起来和朋友一起打双人成行的日子
飞机上看的,没感觉
对不可爱的动画片没啥兴趣
挺恐怖的。特别讨厌女主一整个闯祸精,所有的事都是她自己惹出来的,完全不听劝告,已经远远超出了好奇心害死猫的程度了。最后女主能够成功完全靠运气
这是给小孩子看的??怪不得有心理障碍的美国人那么多。
20100305沪上兰花。节奏紧凑。给娃儿看。20231230,时隔十三年,真的陪娃一起看了这个片子,而且片子是她英语老师推荐让看的。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从没有这样讨厌过一个动画片的人物,这个小女孩太令人厌恶了,还有苟延残喘的片尾曲,不知所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