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这类解放期的父辈们的爱情故事,朴实真实温暖,我们没有经历艰苦岁月的年代,无法理解他们眼中的爱情,看完父母爱情,对那个年代的爱情很崇敬。
放在解放前,江德福和安杰(梅婷 这对男女可真是八竿子够不上关系的两个人。
他们一个是年轻有为、干练果敢的海军军官,一个是从小养尊处优、娇媚华贵的资本家小姐,解放前资本家是被打倒对象,被万人唾弃的。
但20世纪50年代的沧桑巨变让他们俩人走到了一起。
江德福在舞会上结识美丽的安杰,虽然他冒冒失失,又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组建了成分不相匹配的小家庭。
问题是不相匹配的何止是出身,还有各自的阅历、学历以及人生态度,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打打闹闹,吵架拌嘴,俨然成了家庭常态。
安杰其实一开始是看不上江德福的,嫌弃他大老粗,但因为解放后资本家被打倒家庭没落,需要江德福的军人身份来帮助家里,两人从生活的习惯,认知,知识,教育(包括对孩子的教育),生活态度可以说经历了大半辈子的磨合。
江德福受安杰影响改变了很多,安杰也在经历生活后改变很多,从什么都不会的大小姐到什么都会,一生跟着江德福的步伐。
喜欢安杰不论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保持自己讲究生活的态度,自尊心强不服输的性格。
父母年代的爱情是平凡朴实伟大的,是最美的爱情。
羡慕那种同甘共苦走完一生的爱情。
向父母那个时代的爱情致敬。
看完《父母爱情》,有几个地方让我觉得不舒服,想要说一说。
首先是剧情里从头到尾泛滥的赤裸裸的比较思想。
中国人好比较的文化在这部电视剧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安杰、安欣、葛老师、江德华、甚至王秀娥,不停地比较着各自的爱情、婚姻、子女、家庭。
比较的结果都是不断地强调安杰是多么的幸福。
好像没有比较就看不出安杰幸福一样。
还有江德福跟老欧,江德福跟老丁也是从头比到尾。
怎么看怎么难受。
第二对右派的态度。
不管老欧个性如何,被打成右派承受了那么多年的痛苦,平反后理应得到同情。
结果在他们重游海岛那段,江德福和老王他们还口口声声说人家是右派,毫无同情心。
看到老欧那么受海岛人民欢迎,还愤愤不平。
真是可笑。
还有里面的语言,主要人物的对话,虽然有很多温馨的、幽默的、欢乐的场景,但还是充斥着指责、抱怨、而且江德华那样的大嗓门,听得头都大了。
本剧的优点太多,本人不是专业影评人无法准确作评,但有一点我必须要说明:许多电视剧都已经掉进了台词耍贫嘴的漩涡,所有演员都成了相声演员与脱口秀主持人,在这股风气刚兴起的时候,的确让观众着迷,可久了久了,这种做作、不接地气的台词风格让人厌烦,最起码让我厌烦。
而上述缺点,在本剧中荡然无存,让人心如甘泉。
安杰是资产阶级家的大小姐,不但出身不好,而且长得太漂亮很洋气,所以没人敢要,没想到遇到个江大胆,铁了心的一定要娶安杰。
婚后安杰也是一个本分过日子的好老婆,跟了江德福这个大老粗去了鸟不拉屎的海岛,除了生活上有时候难以摆脱资产阶级的恶习,思想上从来没犯过错误,该担水就担水,不但微词可以小到忽略不计,竟然还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担水。
所以两个人日子过得和谐无比,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这电视剧真是按摩老百姓大脑的一部爽剧,安杰的老公最后是海岛守备区的司令,所有时代的冲击都冲不到她头上来,就算江德福没有再继续提拔,但是有大领导的老婆也是资产阶级在前,对他也不会有处理。
但安杰的哥哥姐姐就不一样了,过了好大一阵子的苦日子。
如果安杰嫁的不是部队的军官呢?
如果是一般干部呢?
可能文革时两个人都没啥好下场。
生了五个孩子,可是没事儿!
竟然有个小姑子虽然嫁了人但是死了老公,除了哥哥家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就这样给安杰家洗衣服做饭看孩子直到五个孩子都不需要人寸步不离地照顾为止,免费一个劳动力,活活干到四十多岁的高龄小姑子才嫁了人生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多也没事!
不但自己家孩子愿意当兵就当兵,喜欢读书就变出一箱子经典名著,连大姨子大舅子的孩子也是反手就安排得妥妥的,更别提自己二哥和那没发生过关系的前妻生的亲侄子了。
合计10个孩子,除了自己家老四上山下乡后来下岗以外(结果也给老四开了茶馆),剩下九个一个上了大学,毕业后嫁的人也成为了守备区司令,其余八个全在部队,都是军官。
退休了更好,回到青岛住的是离休干部的大院,两层楼的小别墅,木地板,天天和老战友在一起喝茶下棋东拉西扯,想回老部队看看,马上海军的安排,三层快艇,也不知道是不是专门用来服务团以上军官的。
就这样,一身正气清清白白的大老粗江德福和资产阶级出身美丽动人不骄不躁热爱生活的安杰,在甘心为大哥家当二十多年佣人毫无怨言的小姑子江德华的帮助下,顺顺利利生养了五个孩子,俩人吵架从来没有真的动过气,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没有过大的值得一说的分歧,在这一路上顺手就帮了大姨子和大舅子,同时把所有的儿女都送上了康庄大道,幸福完满啊!
江德福,模范丈夫,永远维护妻子和家庭,安杰喜欢喝咖啡就想尽办法给她找咖啡,安杰带孩子太累就让妹妹来帮忙,大姨子的老公被打成右派在码头扛活,就找人给安排成老师,大舅子从来对谁都不闻不问但依然有求必应,对儿女更是没得说。
安杰,模范妻子,唯江德福马首是瞻,喝得下带虫子的水,也上得了不能冲水的旱厕,生了五个孩子从来不抱怨,教会学校毕业的才女,从来不嘲笑江德福没文化,不但不嘲笑还诲人不倦,因为娘家人总来麻烦他们,竟然觉得娘家人有时候也挺讨厌的。
安杰的大哥,天下第一聪明人,早早就知道自己家大资产阶级的成分将来好不了,是第一个全方位动员安杰嫁给江德福的人,最后一切事实证明大哥是多么得有远见。
安杰的姐姐,大概是这个电视剧里最老实最可怜的人了。
还好有这么个妹妹,最后也过得不错吧。
也许导演最后发了善心吧,最后的最后,安杰的大姨子两口子坐着守备区给几位老首长安排的海军豪华快艇回到当初被打成右派下方的小海岛时,距离很远就看到了群众们敲锣打鼓拉起了横幅“欢迎安欣欧阳懿老师回家!
“而迎接规格如此高的老首长的只有驻点的两个连级小干部。
群众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啊!
可是没用。
当党的领导干部真的太好了。
快意人生。
完。
晚上失眠了睡不着,随便写写吧。
疫情肆虐,不敢出门,就随手点开了这部高分剧。
一开始看的时候只觉得平淡和隐隐的不适,原以为看到后面会渐入佳境,但事实就是看到了二十二集,实在没了兴趣。
看剧的时候,弹幕里很多人说江德福宠了安杰一辈子,可我讨厌这个宠字。
这个字给我的感觉,是对方并没有把你当做一个值得尊重的平等的个体,而是一个不用讲道理的,哄哄就好了的玩物。
后来江德福的行为,也印证了我的感觉。
安杰与德华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从头到尾都在和稀泥,根本没想过了解前因后果,了解她们为什么生气。
是非对错根本不重要,只要哄好了就万事大吉。
安杰和江德福的所谓爱情,太特殊了。
特殊的年代打破了身份和三观的巨大鸿沟,避居海岛躲开了迫害,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德华承担了大部分生活的琐碎。
安杰就像是童话里的公主,无论多大年纪都有人欣赏她的美貌,身边的女性没有一个过得比她好。
而江德福,除了相貌不佳,妥妥的就是童话里的骑士。
他在舞会上对公主一见钟情。
排除万难也要和她在一起,用一辈子保护她,宠着她。
这样的故事,即使是童话,我也不会讲给我的女儿。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安杰最大的幸福,来源于嫁给了一个有权势的男人,最大的幸运,是这个男人愿意宠她一辈子。
大家只羡慕安杰是江德福的妻子,若是没了这一点,她的人生会剩下什么呢?
剧中的其她女性,似乎都是为了衬托安杰的幸运。
大嫂的势利,直接告诉她嫁给江德福多么幸运。
安欣和葛老师的磨难,告诉她没有江德福她的日子该是多么不幸。
她们存在的价值,只是直接或间接地反衬安杰幸福的婚姻。
相比之下,安欣和欧阳懿的爱情才令我动容。
他们的名字一起出现在请柬上,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自然就有了书香味。
欧阳懿给女儿起名安然和安诺,把安欣的姓藏在里面,带着岁月静好的浪漫。
欧阳懿被流放到了海岛,安欣没有多说一句话,收拾好行李就跟他走,满是生死相随的决心。
这样的爱情,远比安杰和江德福靠周围人的不幸强行衬托的爱情更动人,原因无他,真实而已。
他们一起面对了生活的琐碎,时代的压迫,却依旧不离不弃。
相比之下,安杰和江德福避开了这些的爱情,显得那样空洞无力。
我所理解的爱情,是两个灵魂之间的欣赏与契合,是两个人在互相的陪伴中度过那些或好或坏的日子,成为更完整,更优秀的自己,而不是男人充当保护者,给予宠爱,女人用自己的美貌吸引男人,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的烂俗的童话。
这样的意淫,不是爱情。
孔笙的影片节奏固然好,但三观跟不上时代了,虽然剧中人物思想受时代影响,但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用歌颂的手法去拍不符合当今价值观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部分观众特别是女权意识觉醒的观众会觉得“不对劲”。
这种电视剧只会加重当代年轻人的恐婚情绪。
遇见想扯证的年轻人时,只用说“恭喜你马上要过上豆瓣评分9.5的《父母爱情》里面的爱情生活”,劝退率大抵百分之百。
这个让无数人想嫁的江德福是什么样子呢?
他会和别人比谁生儿子多,让安杰生了五胎,特别是二胎时为了躲避妹妹与安杰的矛盾而离家,让安杰处于生育危险境地,事后非但没有心疼,反而在与安杰拌嘴时以此事道安杰的不是。
安杰并非家庭主妇,但依然要揽下一日三餐(后有保姆事件),依然被认为丈夫调走后需要放弃工作而从军,依然要丧偶式育儿。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恐怕是第30集时,面对突然跳出来的冒牌儿子,江德福为了面子而默认是己出,气走了安杰仍不知悔改,因安杰不姓江而让妹妹帮忙瞒住安杰,才知他从未把安杰当一家人看待;安杰愤而离家,江德福还带着儿女(除亚菲外)其乐融融地去拍了两次全家福。
许多人无法理解前文所言“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以第30集安杰出走来举例:不关心出走母亲而体谅父亲的俩兄弟在这片段被以正面的“懂事”“成熟”等形象塑造,而不是以“想要升官所以粘着江德福而忽视安杰”这种不良形象来塑造,而后者是“创作者的思想与人物思想是相互独立”的体现,也就是说人物展现了这种思想而创作者是不支持这种思想的,怎么通过影片表现呢,方法之一是安杰出走,江德福与双儿谈心那不要营造得这么煽情,而营造得暗波汹涌。
安杰常说谢谢江德福让她这么幸福,这真的是幸福吗?
不过是被PUA的女性为了维持心理平衡而对自己的欺骗罢了。
许多人说是因为爱情,这起始于一场见色起意的“爱情”啊,让没有任何精神共鸣的人因这时代规则而绑在了一起。
让一些女性观众喜欢的点大概在于江德福运用特权保护安杰,让安杰在乱世中安了一个家,奶奶辈看着这种情节取个乐还行,但于当今女性而言,与其沦为大男子主义者传宗接代的工具,还的不如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然后被打成右派死了算了。
把“幸福”仅仅寄托于“婚姻幸福”的女性的确算恋爱脑,而恋爱脑的主要形成原因仍是“懒惰”(其中有社会环境带来的惯性思维影响),而真正获取幸福的明智之举是要懂得分散风险,事业上放一点,精神学识上放一点,亲情友情上放一点,爱情上放一点。
不能以这要求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出身的女性,所以我说安杰是个悲剧人物。
男性观众喜欢的点可多了,说起来这算男性向大爽剧,江福德虽立战功,但没有他打战的片段,因为他在战场上超乎常人的表现会让普通男性观众远离对江福德的代入,连讲他事迹都是默音处理,男性观众便更好代入角色了。
看电视的毕竟是现代观众,一个农民出身没啥文化的人,沾了时代的光,娶到有钱人家有才有貌的大小姐,乐死代入自己的男性观众了。
更别说男二二婚娶的四十三岁的老婆还是处女这种让男性观众乐开花的情节。
有的男性观众可能要反驳了,说“江福德因为安杰才几次升迁不成呀”,但问题是剧中没有展现因此给江德福带来困扰呀,剧中人人赏识江德福,道他不升迁是受家庭影响,没人否认他的能力,而实际上应该展现的是他久升不上而带来的舆论压力,例如有人认为他江郎才尽,有人以官高而行羞辱之举……为何不展现这些方面呢,这些方面绝对存在,但被刻意忽视,只是为了男性观众的“爽感”。
话说全片最为动人的戏大概是欧阳懿说自己是“老欧”而不是“欧阳”那段,把知识分子的悲哀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然,片子有优异的地方,但这不阻碍它成为一部不适合当今价值观的剧集。
仍然强调一点:不是不能拍人物的局限性,但要用批判的手法而不是歌颂的手法拍。
在很多人追随星星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看似平淡的电视剧,它就是父母爱情。
在我起初的想象中,它的风格应该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剧那样的,一帧一帧的陈旧泛黄的画面,渐入渐出,甚至布满时光的斑点,舒缓的口琴声中弥漫了古老的情怀,人也随着这条时间的河流回溯,不知不觉回到那个年代。
但并不是。
那是战乱刚刚平息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从音乐到色彩,我找不到那个年代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好像刻意为之的幽默和诙谐,就是太新了,让人稍微地感觉有些不对劲。
可即便如此,我没有想到要放弃这部电视剧,因为在这个爱情显得极其匮乏的时代,父亲母亲如何风雨无阻携手走了将近半个世纪,它对我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在校门口的书摊买到张爱玲的盗版合集,她絮絮叨叨的私语中说了太多关于她父母的事情,甚至去孽海花里寻找先祖爱情的痕迹。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开始对我父母的爱情有了一种幻想,那种幻想有一段时间在我的心里像一团火焰,簇簇跳动。
然而在农村,鲜少有人会提及这些让人“羞赧”的事情,更何况对自己的孩子。
他们大多也都只有婚姻而没有过爱情。
媒妁之言下两个人匆促草率地绑定成一体,感情上他们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的失语状态,默默地,从此就是一生。
梅婷和郭涛认识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百分之百不会有下文的。
一个是资本家的大小姐,知书达理,品位审美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而另一个不过是一个炮校的学生,文化不高,更不用说品位。
如果可以自由恋爱,她绝不会选择郭涛,就是盖十床被子做梦也不会梦到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这样一个粗鲁的文盲。
对她来说最噩的噩梦也不过如此。
她会选择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闲时可以和她一起看电影、喝咖啡,讨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可是在那个政治身份异常敏感的时代,她又有什么别的选择,找一个配得上她身份的人,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甚至很危险。
滚滚而来的政治变革浪潮将把他们一家渣都不剩地席卷。
为了成全自己的哥哥嫂子,成全这一家子人,她做了“牺牲”。
心气那么高,却终究走了和别人相似的老路,媒妁之言下和一个自己午夜醒来想想都不甘心的人走到了一起。
而郭涛也不是没有做出相应的“牺牲”。
为了“癞蛤蟆吃到天鹅肉”,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他铤而走险与一个身份及其“可怕”的资本家小姐结婚,并放弃了升职。
起码他们是平等的。
可是奇怪的命运,让她的“牺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发生了改变。
一次一次通过别人的命运,见证了梅婷当初的选择是分外明智的。
而最直接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她的姐姐。
当人到中年,她终于可以回首半生岁月,心满意足地对自己的女儿说:这辈子我是幸福而又知足的,足以比过全天下所有的女人。
我记得有一集里,那是到了文革的时候,精神生活极其匮乏。
梅婷和自己的女儿说,你们真可怜,你们现在看的是什么电影,我那个时候又是看的什么电影,我看的都是外国片儿,不像你们只有红灯记。
我突然有一种很异样的感觉,在这部电视剧里,母亲的精神生活竟然比过孩子。
我的生活范围让我了解到的都是孩子的精神生活要好于父母。
我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她的精神生活里只有巴金的家春秋,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
可是一旦我和姐姐成长了以后,她就已经和她的精神生活断裂开来,开始停滞甚至倒退。
我突然觉得梅婷很时髦。
当然也是因为她特别的身份。
可是这样一种资本家小姐与军人结合的特殊背景,并不足以代表父母辈的爱情,没有普遍性。
我不由自主地会拿我自己的父母和他们对照。
细想想,除了梅婷敏感的身份,梅婷和郭涛的一生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
唯一几次风浪就是郭涛要进岛的时候,梅婷生了几天的气,最后还是“跳了火坑”,做了屈服。
另一次是郭涛的妹妹开始和他们一家一起生活,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最后一次就是“后母”事件。
郭涛是个军人,那么“红”,这艘安全坚固的大船足以保证他们一家在政治风浪里平安泅渡。
而我想象中的父母爱情,是他们一次次经历并携手攻克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而这份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显珍贵和难得。
父母爱情,是编剧想象中的一种父母辈的浪漫的爱情。
但这也无足苛责。
懂情调的资产阶级小姐母亲,生活严谨有秩序的军官父亲。
确实很浪漫。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又如何在短短的几十集电视剧里全面展现一对夫妻跨越大半个世纪的爱情中的那些细小和琐碎?
无法展现,也没有必要展现。
一生中,他们都在试图改造对方,而又抗拒对方的改造。
就这样反而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里,逐渐变成了对方的样子。
优雅的梅婷脱下了资本家小姐的外衣,说话也开始大嗓门,偶尔冒出粗俗的字眼,变得接地气。
而粗俗的郭涛,渐渐戴上了绅士的礼貌,睡觉也要穿睡衣。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爱情。
自己变成了喜欢的人的样子。
他对她的爱情,从此融合在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再也不分彼此。
直至走到生命的最终。
老婆疯狂迷恋电视剧《父母爱情》,来来回回看了估计有几十遍,我跟着间断着看了也有好几遍。
好的电视剧跟经典文学作品一样,不同的时候读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体会。
《父母爱情》无疑是一部好电视剧,讲爱情,讲婚姻,讲生活,讲城市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冲突,各种细节,真的是很贴近生活。
每个人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整个电视剧看下来,感觉很平淡真实,又很美好很正面。
但是仔细想想,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在剧中只是寥寥数笔带过,整部剧就像一个乌托邦上的玛丽苏故事,富家千金与霸道总裁爱情。
对于大部分的观众和读者来讲,肯定是喜欢类似网文的这种看起来比较爽的故事。
今天想说一点,这部电视剧看起来虽然正统,主人公也都善良清白,但是细思极恐,其实核心三观不正。
看完当官的种种福利待遇,种种特权,种种潜规则,其实无形中只会强化人们对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的崇拜,对潜规则的默认。
从某种程度上讲,多数中国人都是官迷,默认了读书就是要当官,当官了就可以享受特权。
就像现在很多父母,觉得子女工资再高,都不如当公务员当官地位高,福利好,有面子。
剧中正是因为江德福是军官,才会搞到普通人买不到的药;正是因为江德福当上司令,才庇护了安家一家人;正是因为江德福是当官的,他们一家人一辈子衣食无忧,住大房子,在那个时代里平时都能有菜有水果有肉还有桃酥。
正是因为江德福是当官的,江家几个子女,安家几个子女,甚至江德福老家的亲戚子女都能被“安排”,从此一辈子有了保障。
而现实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了官,掌握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好一点的任人唯亲,差一点的拉帮结派权力寻租。。
反观剧中几个系统外的角色,资本家后代安家大哥,一辈子畏畏缩缩夹着尾巴低三下四做人;知识分子欧阳和安欣,打成右派历经磨难;采风画家就因为画了司令老婆,莫须有的罪名一扣,作品没收,人灰头土脸地被赶走,在就像个滑稽的小丑。
相形之下,看完这部剧,谁不喜欢江德福这样的人,但是从内心深处问一下,是喜欢江德福的什么呢,如果他不是当官的,喜欢他的油嘴滑舌,喜欢他的乡下大老粗习惯?
那么,这部剧潜意识里弘扬的到底是什么风气?
细思极恐发布于 12:25・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昨天我妈打电话给我,跟我讲她的双十一购物清单,反复叮嘱我要注意她的微信提醒,要按她发的消息来分批付账,才不会浪费她精心安排的抵用券消费。
完了我电话里告诉她,我说我最近有点怕接她的电话,潜意识里担心一接电话就是她跟我爸吵架了,要哭哭啼啼,要安排我在武汉给她找工作,哭诉不能在家住了,这一套我越来越怕了。
我妈听了大笑起来,说那也是怪我爸那个砍脑阔死的总惹她。
她还辩解说,是我让她不要跟我爸一吵架就翻旧账,然后在去给邻居倾诉。
我之前跟她讲过,我们男的都不愿意一点儿错就要让世人皆知,可我妈有这个坏习惯,她喜欢向外人倾诉她的不易,无论是我还是我爸,她喜欢把我们的错当成她的成就感去朝人倾诉,讲我们多烦人,她有多难。
以前同样是学校请家长,到我,就一定是全村上下都知道了,大家都要来劝我要听话,我妈不容易,我妈在这种时候会感到很宽慰,大家都站她一面。
可同样的请家长,身边有个玩伴,他家人从不给外人讲,替他保持了一点体面,把批评教育留在家里。
我跟我妈聊天的时候喜欢给她分享,既然选择了跟我爸过,就没必要总兴师问罪,就自己家里吵吵闹闹得了,别动不动就往外宣传,是的,可以向周围人论证他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这有什么意义呢,外人的主持公道大都是无意义的。
得真正让他自己感受到惭愧,才有论对错的意义。
我妈昨天搬出这一套来,她说她听我的不给外人讲,但有时候心里委屈,就只能朝我哭诉一下。
她自己知道自己爱哭的毛病,有回跟她喝酒她说了实话,她说这是小时候奶奶惯的,从小她跟几个舅舅打架,舅舅们都骂她娇生惯养,因为她真的太爱哭了。
我跟她约好,如果以后是跟我爸吵架了,要哭诉,先给我发个微信,可以微信骂我爸,然后等我回电话给她。
尤其是工作忙的时候,特别怕那种情绪的大波动,自己也怕自己没耐心。
我妈答应的很爽快,慢慢发现他们的架,来的快去得也快。
我爸最近才回老家,两个人隔一段时间没相处了,就又需要磨合下。
之前看《父母爱情》,对我启发挺大的,关于跟伴侣如何相处方面。
一直喜欢看美剧,美剧描述生活题材的态度很有意思,那些角色往往天雷勾地火般的搅弄生活,互相伤害,可在一个劲儿作的过程中总是不经意间让人看见温和亲切的一面,或许在婉转的窄处,但一定不是按好坏来描述的,有烦人,但不一定是坏人。
看《父母爱情》,跟我喜欢的美剧一样,有烦人,但没有坏人。
有的角色因有过人之处而讨人喜欢,有的角色因为坏性格或者生活习惯招人烦,可招人烦的程度靠近普通,就是咱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咱们大体上都能忍受。
特别喜欢江德福跟安杰的相处之道,对我来说是正面教材,我自己的父母是反面教材,仔细观察下他们有的而我父母没有的,大概就是接近爱情的秘密,那份相处之道的可贵之处叫互相成全。
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我妈几乎是安杰+江德华,她一个人扮演爸妈两个角色,她无私奉献,她很伟大。
但从感性的角度,她的婚姻是十分失败的,她太强势,不会限制自己,不懂得低头,是一位很难相处的太太,即便不是我爸那种极致的渣男,她的婚姻生活也很难顺畅,她更喜欢一个人的生活,她也更适应一个人的生活,她不愿意为了伴侣去牺牲,去改变。
可同时她本身又能牺牲,能改变,为孩子她可以,为伴侣那是不行的。
看这个剧的人几乎少有不喜欢江德福的,他身上有中国男人最可爱的一面,东方男人特有的温柔气质,会和稀泥。
年龄越大,越觉得“中庸”的大智慧,那种从极端解绑后的轻松,保持一份从容在两端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点,它不容易,可它有长尾效应,越往后越轻松。
三洗丈夫江德福,在小的生活细节方面他可以放松一切,他能看见伴侣重视的点。
宝玉去袭人家,回来就问袭人眼眶红到底是为了什么,宝玉体恤人,他能观察到这些细节,而不是非要等到对方讲了才问。
我们跟伴侣相处,各自有各自重视的东西,最细节的就是生活习惯的差异。
安杰要讲卫生,资本小姐的生活习惯;江德福大大咧咧,粗糙男人的生活习惯,当这两种习惯有冲突时,就必然要有妥协,谁妥协呢?
在重要的方面我们很容易达成一致,可不那么重要的点我们容易起分歧。
你觉得是小事,我觉得是重要,怎么办?
分歧。
江德福讨人喜欢的点是他愿意去理解安杰那些自以为重要的点,江德福把那些点也慢慢看得重要,这种妥协是我父母不具备的,我爸妈永远是只管自己的感受,我妈觉得她不容易,我爸觉得他也很难,他们都没想过对方的境遇,都只能看见自己。
安杰聪明,她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理直气壮,但她并非蛮不讲理。
她坚守自己的内心秩序,她要江德福尊重她,但同时她也尊重江先生,在江大发雷霆教育孩子的时候,她知道丈夫是对的,就再想护短也不阻拦先生,因为要尊重先生,对丈夫教育孩子的尊重即对他人格的尊重。
以前不喜欢看国产剧,感觉生活题材的剧太注重矛盾本身了。
发生了一个矛盾,就要揪着这个矛盾要搞出个所以然来,怎么解决的,怎么道歉的,怎么和好如初的。
《父母爱情》里的有很多矛盾,跟孩子的,跟伴侣的,这些矛盾都点到为止,从发生到结束很平和,这很生活,生活中我们跟伴侣生气,气头上在心里罗列罪状打草稿准备大发一顿脾气,可一面看见对方憨厚一笑或者就因为天气好,瞬间就消气了,何必呢,就觉得何必呢,一下子就翻篇了。
我一直是那种单身的领袖,独处的班头,经常被朋友开玩笑我一个人过比他们两个人还精致浪漫,这自然是玩笑话,可打心底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也让我很满意。
但生活上我一直很烦换被单,每次都很窝火,恰巧自己是过敏性鼻炎,被单要换的最勤。
某次跟男朋友一起换被单,我捏着被褥的一头他捏着另外一头,然后齐平往被套里塞,塞进去两个人分别在从外捏住被套,往外一抖,就套好了,在那一刻,我察觉到了一些东西。
看过很多人描述爱情的细节,那些浪漫的风花雪夜,不吸引我,因为那是我们的日常,感觉我一个人也能享受到。
可具体到生活的那些平凡,这对我来说很浪漫,我觉得江德福跟安杰的那些互相妥协跟改变的点,简直浪漫死了。
无论是江德福还是安杰,都因为对方跟自己的互相成全,他们这一生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到满意,那种成全之心,就是浪漫,是平凡中的深刻。
《父母爱情》是我看的为数不多又很喜欢的年代剧,剧中每个人物都很鲜活!
从小接受着良好教育,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安杰和出身贫寒,大字不识几个,还离异过的军官江德福一经遇见就遭遇了很多“麻烦”,最终两个人能结合也是很意外的一件事!
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他们慢慢了解了彼此的优点,携手同行,过完了平凡但不无奇的一生。
安杰与江德福虽说感情磕磕绊绊,但也不失爱情的本质——相守一生。
安杰与江德福前后共育有5个子女,一起陪伴子女的成长。
5个孩子调皮捣蛋,又各有理想,让安杰与江德福操费了心。
相比江德福的严父下,安杰在教育子女上唱起红脸。
好在最后5个孩子都各有各的出息!
这是一副时代的画卷,这是一个年代的缩影,这部剧带我们回到了自己爷爷奶奶辈生活的年代,体味了一次他们的酸甜苦辣!
对梅婷的印象还停留在陌生人电视剧那个阶段,因为印象太深刻,但这部剧让我对她有了新的认识,个人觉得诠释的很到位,这才是真的演员,其他人也都很好
故事讲得好,真是活!
很接地气的一部电视剧!大背景下的家庭爱情值得细细品味!!
看朋友好评推荐的已刷完,年代剧接地气,孔导作品挺不错!
前面两种阶级和文化背景碰撞出的火花还挺有意思,但是后面只看到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不停的妥协和放低姿态,越看越不舒服。看似烟火气的生活不过是女人在默默付出。全部男性都在搞事业,除了事业其余的一切都甩给女性。女主更是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了生育机器,剧里的女性不管有文化的还是农村的明明都很能干,却要被剧中的男性嫌东嫌西,里面很多台词越听越不舒服。剧里男主的妹妹和女主的孩子们真的是惹事精。长大后的孩子也不让人省心。补:安杰的生活哪里幸福了?!一直在不停的向他老公的纬度向下兼容!第37集男主的台词更让人觉得可怕又恶心“抱抱孙子,做做饭,伺候伺候老爷子,这不是你们女人最好的日子嘛?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台词简直让人窒息!就当过一个干部一辈子傲娇,谁都的捧着哄着,面子比天大!这电视剧有三观吗?!
难得的真实
我能理解这部剧好评如潮的原因是,绝大多数观众自我代入的都是主角的特权阶级家庭:革命年代最吃香的军人高干搭配漂亮且高知的资本家小姐,在与世隔绝的桃花岛上不仅位于权力金字塔的最顶层,而且还巧妙地躲过了十年风波,子女一入伍就是高干,一句话就可以给老家亲戚安排一个肥差……连甄嬛尚且要经历失子流放的磨难才能成长,而本剧连一点有分量的挫折都没舍得给主角一家安排,真的就是从头一路爽到尾。但我代入不了,我只能代入剧里那些被特权碾压的蝼蚁,那些被主角的亲戚占掉本应属于自己名额的人,那些因为不是高干子女而只能从基层小兵做起的人,甚至是那个没有门路、只能去主角家里蹭咖啡喝的女老师。有特权当然不是主角一家的错,但有特权还要底层人为他们鼓掌叫好流下感动的泪水,我做不到。
刚看个开头,什么见红不见红,处女不处女,恶心,编剧这是活在中世纪吗?不这么写得恶心是没办法写剧本了?还是个女的,性无知吧。处女初夜见红,那是男的太粗暴了!
没觉得有多好,不就是婆媳剧披上了时代的外衣吗,台词写的像白开水,例如“你怎么这样这样”“我就这样,你管得着吗”这样的台词不胜枚举,编剧不过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演员方面我觉得就梅婷和张延演的不错,其他人太过了。
年代戏,无甚出彩的地方
避重就轻了文革十年,毕竟那些东西也是没人敢碰。全剧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欧阳懿摘掉右派帽子,一顿大酒过后痛哭道: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欧阳懿啊!知识分子那点可怜的自尊和自我身份认同在时代碾压下显得多么苍白。
没看到爱情,看到了吃人
平平淡淡的故事,却让人看的下去。
德福的苦难,姐姐家的苦难男女主家的生活更像童话
争争吵吵、纷纷扰扰,这就是真实的中国普通家庭;三姑六婆、家人邻里,把父母儿女各种日常关系讲述地很深刻。我们一直在跟各种事物作出妥协,在这样的进程中前进。最后,还是喜欢剧中那种早睡早起之后、早餐桌上的豆浆油条、以及淡淡的皮蛋瘦肉粥!
应该改名叫家族的荣光 无关爱情
前面让我想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是主角的演技是不能比的。比较无聊
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像极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为爱无悔,一辈子虽平平淡淡,夫妻甜蜜得却又只能像是电视剧。郭涛演得真好,人人都想嫁给江德福;梅婷演得也好,过上了人人都羡慕的生活。一辈子能过成这样,值了。最后再说一下姑姑,善良又能干,刘琳的演技,绝。
这是接地气的普通家庭?明明是另一个时代的总裁文!几十年如一日的人设和爱情简直肤浅到可怕。
这部剧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治愈性。带着日常的幽默琐碎,看似有悖戏剧规律,但却无损戏剧快感。主创团队选择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讲述家庭伦理关系。不放大矛盾,不制造苦难,不追求“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