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黒镜》第三季第6集《全网公敌》(Hated in the Nation)实在是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一出惊悚剧。
除去脑洞大开的故事本身,它的叙事和镜头也是高能,我们来感受一下。
叙事节奏罗伯特·麦基的编剧圣经《故事》告诉我们,理想的叙事节奏是:“我们以紧张作为开始的基点,然后通过序列把场景提升到第一幕高潮。
当我们进入第二幕时,我们便构思出一些削弱这一紧张度的场景,转换成喜剧、言情,以一种相映成趣的基调降低第一幕的紧张程度,好让观众喘口气并蓄积更大的能量。
...在放慢进度之后,我们再加快下一幕的进展速度,直到我们在强度和意义上超越前一幕的高潮。
”第一幕幕高潮是黑人歌手的死亡,第二幕幕高潮是一个平民女Clara的死亡,第三幕幕高潮也是全剧高潮在机器蜂屠城。
三幕幕高潮分别出现在第26分钟、55分钟、77分钟上。
三幕的时长分别为17分钟(第一幕从第9分钟的激励事件——专栏作家Jo的死亡开始)、29分钟和22分钟。
每一幕的死亡方式从一只机器蜂到一个蜂窝再变为成千上万个蜂窝。
因此整体上,每个幕高潮都比前一个张力更大。
同时第二幕由于时间最长,稍作放缓。
堪称完美的叙事节奏。
实际上每一幕也基本上把握了这样的节奏。
我们看下第二幕。
黑人死了之后就开启了第二幕。
第一个序列警察们发现了机器蜂并去园区调查。
第二个序列发现了死亡标签机制并发现当天目标是Clara。
第三个序列Clara死亡。
全剧基本是深色色调,但在第一幕幕高潮之后的机器蜂园区,是个明亮鲜艳的色调,这是一个视觉上的节奏放缓。
序列3通过Clara和女警们一点点逃向更小的空间、带入观众观察视角的警察直面死亡(之前两幕目标死亡并不是警察亲历),塑造了急速加快的叙事节奏。
但在此之前,Clara到别墅里的场景又是一个明显的放缓:两位警察很少有人物塑造的场景,但这里我们知道了Boss警官从未打算要孩子。
人物塑造拉近观众距离,舒缓了紧张氛围。
另一个就是此处令人不安的音乐停了。
此时的节奏放缓是为了放大幕高潮的效果。
屠城前那短暂的恢复正常也是类似的效果。
价值《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故事必须传达价值的对抗。
“一般而言,进展过程在第一幕中从正面价值运行到相反价值(相反价值介于正面价值与矛盾价值之间,作者注),并在随后各幕中运行到矛盾价值(与正面价值直接对立,作者注),在最后一幕中最终运行到负面之负面,要么以悲剧告终,要么回到与最初的正面价值有深刻差别的正面价值。
”这部剧完美做到了这点。
当黑人歌手侮辱小孩时,我们觉得公众的恶意言行是可恶的,这是正面价值。
当他死后,我们觉得这种言行相比喷子的网络暴力也没那么可恶。
当Clara死后,我们觉得喷子可恶。
“网络暴力可恶”是和正面价值(即公众的恶意言行可恶,也正因此,喷子可被接受)直接对立的矛盾价值。
而当喷子们被屠城之后。
网络暴力好像也没那么可恶了。
这就体现了负面之负面的价值。
在第三幕中,有个“警察给杀手加死亡标签”的情节。
这个情节很有意思。
这部剧其实并没有任何剧中人物的视角带入。
虽然我们是通过两位女警了解事情进展的,但并没有用人物的眼睛看过任何事(后面会提到),也就是说观众并不能对剧中人物移情。
但是这位男警察的这个细节让观众移情了,因为彼时他做的事就是我们想做的事。
其次,第二幕的价值是喷子可恶,警察的行为无异于是个喷子,因此他犹豫了,也让第二幕的价值产生了动摇。
所以这个情节承载了第二幕到第三幕的价值转换。
接着讲视觉表现。
镜头本片所有镜头都不是人物视角可见的镜头,都是从人物背后拍摄的镜头、或是透过遮挡物拍摄的偷窥镜头。
通过这种镜头,不带入剧中人物,可能导演想表达我们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的偷窥的旁观者们。
注意最后两张警察交谈的镜头,如果是人物视角,看到的应该是脸的正面。
全剧都没有从人物眼睛看出去的画面。
空间片中有多处镜头是多个人物在画面一边。
例如女警和助手就死者丈夫是不是杀人凶手争论时,在机器蜂园区试图弄明白机器蜂原理时,以及在研究死亡名单时。
导演似乎用这样的镜头表现人物的困惑,他们还有很多(一半屏幕的,和他们自身所占空间一样的)未知空间。
另外作者偏好把人物面部特写置于画面一边或狭小的线框里,这里不太清楚用意。
蜜蜂即将屠城的画面塑造了一个开放空间。
画面中的蜜蜂似乎要飞出画面的空间,去向无所不在之处。
线条第一幕中有明显的线条对比。
一般而言,视觉强度是斜线>竖线 >横线。
女警boss 的家用了平静的横线,即将要死亡的女作者的家是稍显紧张的竖线。
而她的死亡现场是视觉冲击的斜线。
视点节奏在全片高潮来临前,大家快要推断出真相时,观众视点被引导随着画面人物位置频繁左右切换。
导演通过视点节奏的加快制造紧张气氛。
Boss 和助理刚刚认识时,两人从陌生到了解。
视点也从左右切换到归于一处。
后来两人观点不同,视点又开始切换。
嗯,这很黑镜!
剧会说话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出自微信公众账号剧会说话 关注剧会说话,分析神剧的表达艺术 搜索---剧会说话 搜索---artofexpression
刚看完的时候有一处觉得并说不通,就是女友突然出现揭发科技公司阴谋和交待盗用银行卡的事。
但是仔细想了想,明白了其中逻辑之后,才发现最后助手写的那句话才是最恐怖的点睛之笔。
对于这个“游戏”原理,我的理解场景都是根据男主脑里已经存在的记忆构建的。
如果女友真的查处了科技公司的情况,这些信息并不存在在男主脑子里。
那也就意味着女友说的那些话并不是事实,而是程序生成的。
如果这么想,那么这个程序就是将男主的恐惧感步步升级,直道被恐惧致死都没有停止。
那么程序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恐怖第一级:小蜘蛛可能有小时候的记忆,可能是飞机上看的电影。
总而言之,程序第一次的试探从最低级的恐惧感开始。
而他几下“踩死”蜘蛛,就意味着这一级的恐惧测试完毕。
恐惧感升级。
第二级:反常识现象+高中恶棍一是画在动,再加上突然欺负过自己的同学出现,但是只是站在那不动。
这种恐惧感已经要比小蜘蛛强化多了。
第三级:前两级元素融合前三级基本上就是把过往痛苦的回忆无限放大。
在这一级的时候,程序仍然在根据大脑已储存的信息在构建恐惧。
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不是在深度刺激,也并没有在创造恐惧。
第四级:瓦解信任体系+前三级元素这是程序第一次创造新的恐惧。
女友出现带来两条重要信息。
一是游戏公司不靠谱,二是自己盗用了银行卡。
在男主的记忆里应该存在一段拍照并发给女友短信息的记忆。
男主违规偷拍发给女友一条信息,在那一时刻女友是男主最信任的人。
而且他能孤独一人周游世界那么久,想必身边特别亲近的人可能也屈指可数。
如果被女友背叛,那可以说他失去了当时唯一能和亲近的一个人。
想想还是很害怕的。
告诉他游戏公司在骗人,瓦解了他对这个测试的信任,是为了再次升级埋下的伏笔。
当然为了增加恐惧感,程序还是根据记忆重现了一些前几级的元素。
心理+感官双重刺激。
注意,游戏公司助手一直在问男主发生了什么。
并且强调感官他们是做不到的,有些事并不可能发生。
而且根据监控画面,助手全然不知男主经历了什么,只能在事后听男主描述。
第五级:恐惧却不能逃离恐惧上一级已经让他失去对游戏公司的信任。
所以通往access point的每一步他都在怀疑助手的指示。
当你感到恐惧的时候,逃避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程序特意安排一条绝路,这纯粹心理上的恐惧,没有感官刺激。
直道男主开始怀疑人生,质疑自己的存在。
第六级:“现实”无论男主家里发生了什么,必然是有让男主感到胆怯去面对的事才催的他去周游世界,并且回避妈妈的电话。
和上一级相呼应,害怕还躲不开,没有比这个更吓人得了。
第七级: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机器的学习能力远超人类认知体系为什么我觉得助手做的解释才是最最最恐怖的。
记得助手一直在问男主他看到了什么吗?
是因为游戏公司的测试人员也完全不知道电脑究竟给男主展示了什么样一个画面。
他们采集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测试后和被测试者沟通。
当程序用0.04秒就通过深度学习摧毁了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并致死,而设计和观测程序的我们却全然不知它究竟做了什么,这难道不让人脊背发凉吗?
对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我赞同一些悲观者的观点。
当人工智能出现那一天,人类文明可能就开始毁灭了。
因为人类有且只有一次机会发明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机器,之后这个机器便会开始统治人类。
这个寓意也零零散散的在这一集提到。
在男主进入鬼屋的时候,女助手说恐惧感会持续升级,直道你认为你不能承受了为止。
“不能承受”是个很主观的判断,被测试者就算觉得够刺激了可以结束了。
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他承受力的极限,也不意味着游戏程序已经找到了最佳的兴奋点。
一旦程序的智能程度达到了这一层次,它便会主动走出设定边界去寻求最优解。
不幸的是,这个过程是程序学习来的,而是不可以被工作人员直接控制的。
所以悲剧发生了,游戏公司却只能像是局外人一样观察并记录测试者的一句话而草草收工。
科技的发达,带来的却是对未来的恐惧。
在网上看视频的时候我喜欢开着弹幕,边看剧情边看其他观众的吐槽,有些评价让人感觉正中下怀,说出了自己心声。
但看《黑镜》时我忍无可忍把弹幕关了,充斥满屏的“恋童癖死有余辜”、“原来这个人活该”之类简单粗暴的评价,让我替这部神剧叫屈——这智商就别看《黑镜》了,编剧大大殚精竭虑要说的话被你们歪曲成这样,真不知道他该为自己鸡同鸭讲悲哀,还是该为自己戳中了现实自豪。
《黑镜》讽刺的就是你们这群自以为真理在握,去肆意评判别人,要对别人行使生杀大权的人类啊!
《白熊正义公园》(S2E02)里围观罪犯受虐的“正义者”们,与虐杀小女孩的罪犯相去有多远?
在社交网络上对他人发出死亡威胁的人们(S3E06)、认为招妓者、恋童癖该死的人们(S3E03),你又比他们高尚多少?
当人隐藏在群体之中放弃对言行的后果负责的时候,当人隐藏在匿名的背后不再害怕承担责任的时候,会爆发出多大的恶意——《黑镜》让人看完后心凉,就是因为反应到身边每个人都是一颗毒药,甚至也包括自己。
遗憾的是,还是太多的人身为毒药而不自知。
《黑镜》已经演到第三季了,尽管第三季遭到了很多差评,但它骨子里对科技放大人性之恶的探讨始终没变。
2013年第一季上映以来,每一集编剧对科技的想象都让人感觉脑洞大开,联系到当下的现实,又觉得极其合理。
而今,有几样剧中想象到的科技,在现实中已初现雏形,比如用社交网络上的大数据来还原人的状态(S2E01)、比如全民围观的直播(S1E01)、比如选秀节目的机制(S1E02)……每一集对科技的想象,都与现实中的科技发展的趋势同步,让人感觉到会是下一步的必然。
也因此,每一集反映出的后果,都让人不得不承认,这就将是我们承受的未来。
科技从来就不是本剧真正关心的目标,它关心的是人性,是人性如何塑造新的规则,如何在新规则中发挥力量。
而每一集的剧情走向,都在告诉我们,编剧对人性毫无半点信心。
恶意、阴暗、懦弱、虚伪……生活环境不断在改善,但这些特征却没有减弱半分,在越来越便捷的生活中,它们更成了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利器。
看《黑镜》的过程很不舒服,每看一集,都要歇一会儿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才不会对自己身处的人间太过于悲观。
黑镜剥掉了生活中互相照顾彼此脸面的假象,让你照见自己、照见身边人心里的冷酷,如果科技的发展永远伴随着这些阴暗之处,你对未来还有期待吗?
过去一年中,网络霸凌成了社交网络上一个重要议题,明星乔任梁因为长期遭受言语攻击深陷抑郁自杀,井柏然和运动员张帅因为受不了网络上的恶语退出微博,用“关闭xx账号”搜索一下,可以看到很多不堪忍受网络语言暴力的案例。
过去一年中,网红走上前台,成为影响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的背后是注意力的变现,是新的社交规则的诞生。
所有这些趋势,都在《黑镜》当中有所体现,我们正置身于一场洪流中朝着它描述的未来前进。
我们曾经以为以后的挑战是人类与智能化的机器的斗争,而《黑镜》告诉我们,我们的对手其实永远是自己。
首先想说一直抱怨铺垫太长的 真的可以试着更耐心一点 前面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线索***不懂那些技术 只记相关情节先说一下我对男主脑子里世界的划分1从白屋子(进入game)到日本人办公室(进入a体验层)2去大房子(平和地离开a进入b层)3见到蜘蛛和混蛋peters(进入c体验层并离开)4见到女主和蜘蛛及peters的合体(进入d体验层打斗结束后离开)5上楼(回到普通b层)6日本人办公室(带出b层回到a)7回家的路上及家中(平和离开a仍在game中)8白房子(电话响)(死亡)******男主脑子里所构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特别是恐惧害怕的东西男主从头到尾 就是 话痨无法安安静静一个人呆着#所以看到周围全是情侣的时候找了女主#所以在飞机上要和小女孩说话而且小女孩的形象似乎出现在了之后的幻象里(仅猜测 我可能有点脸盲)这是在4⃣️部分听到敲门声去开门路上时出现的一幅画 感觉有点像那个小女孩
#所以在游戏公司的时候一路上都在不停地说#所以在game里的时候幻想那个黑人女职员(简称k)全程在和他联系 陪他说话这些也真的塑造了一个傻白甜形象啊全程觉得 男主真的是心大***各部分结合最开始的铺垫:1⃣️从白屋子(进入game)到日本人办公室(进入a体验层)对日本人的形象来自于女主给的杂志和其他二手形象男主幻想出来的日本人形象里面就穿着一件白t
而且可以注意一下这一阶段出现的日本人形象和最后出现的本人的形象是有差异的。
动作和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都有区别。
日本人对游戏的介绍应该是来自之前女主对男主说的信息。
这时候由于之前女主的话,男主做了一件害死自己的事。
为了给女主拍照,开机了。
***2⃣️去大房子(平和地离开a进入b层)事实上,大房子的样子以及下一部分出现的peters(简称p)的形象在男主在进入房间之间就见过了
进大房子前的路和图片一样
屏幕上一直放的是房子内构造
与屏幕中一样的构造 壁炉特写
p的形象来源进房子要开始游戏时k给了男主耳机(其实早就进入game了)。
参考男主在飞机上玩游戏也戴耳机。
这一部分里男主读了一本书,书里的有一个标题是raven,正好也是和女主见面酒吧的名字。
***如果说从在白房间里的时候就已经进入game,而男主可以感受到房间内的东西,可以吃饼干、喝酒,并且酒出现在了监控里。
那就是说 ,监控里出现的不意味着是客观实在的东西。
能出现的是:事先提前设置好的而不能出现的是:在男主加工后产生的无论在监控中出现与否,都是不在现实中存在的!也就是因为这个监视器带来的上帝视角,使得观众一直以为一切发生在现实世界中。
***3⃣️见到蜘蛛和混蛋peters(进入c体验层并离开)
蜘蛛是来自飞机上放的电影p的事男主之前就说过了蜘蛛踩了,遇见p之后,男主也直接走过去了。
***4⃣️见到女主和蜘蛛及peters的合体(进入d体验层打斗结束后离开)有看到分析说,女主的出现是因为女主借助一些手段干扰了游戏公司的程序来警告男主。
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0.04秒之中,女主没有时间完成。
也就是说,这还是来源于男主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参考之前和女主的谈话以及对singularity的讨论来看,可见两人对男女问题的一些看法。
男主从某方面来说不相信女主能救自己,认为女主的判断错误,坚信手机不在身边。
隐约有种像小孩子一样不服气的调皮。
在内心感受到危险信号后,潜意识里开始怀疑是不是女主害了自己。
接下来和女主打斗时,负伤的地方和与p打架留下的伤口位置一致。
武器都是金属类
伤口位置这时候男主意识到自己的知觉全部都在,似乎和k之前说的不一样,恐惧加深提出要结束游戏。
而k提出了要男主上楼。
5⃣️上楼(回到普通b层)在二楼房间前,男主害怕里面有上吊而死的母亲。
男主这时候很清楚眼前会出现的就是他在内心所怕的,所以才会这么想。
编剧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大坑,男主和母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合结尾部分和男主性格,他们之间是有很深感情的,男主应该也没有做什么特别伤害了母亲的事。
全家照片
这一部分也反映了男主因为父亲的原因,特别害怕疾病再发生在家庭之中。
怕自己也会患上痴呆症,也怕母亲患上之后不再认识自己。
这也是男主离家到处旅行的原因之一
母亲部分则从7⃣️内容体现出在这一层里,男主歇斯底里,打破镜子。
被带出之后进入日本人办公室。
***6⃣️日本人办公室(带出b层回到a)因为害怕从5⃣️的结尾就开始以为自己患上了痴呆症,取出b层植入的仪器。
以为回到现实生活中,决定回家。
***7⃣️回家的路上及家中(平和离开a仍在game中)到家之后,上楼看母亲发现母亲得了痴呆症认不出自己。
正如男主所害怕的。
这时,现实中母亲又打了电话过来。
***8⃣️白房子(电话响)(死亡)
回到白房子(现实中),男主喊出“Mom⋯”之后死亡。
全程耗时0.04秒***中间还有个地方没有明白就是和女主形象打斗完之后桌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根据上述提到的理解,那应该不是游戏公司设置的。
剧中k把崩溃原因那一栏填的是手机干扰 。
然而不该完全归咎于此,很明显这套系统并不完善,可以说就是很危险。
而面对死尸日本人问过之后只是遗憾地让k记录下来,对他来说,也许test失败的遗憾要比对男主丧命的遗憾大得多。
k表示出了对自己失职的遗憾,但也没有其他过多感情流露,只说下次不会再这样。
可以猜测就像男主在game中所害怕的那样,这套游戏已经牺牲了很多人,这些人最后被用一样的方法草草处理掉了。
而每个人的崩溃原因由于种种主观原因肯定也是各种各样,难以总结的。
可参考这个still 可能真的已经出现过各种情况,在调试后依然不稳定。
结合另一个地方男主要看合同时,k一直伸着脖子望。
抬着下巴身体前倾满满的期待和等待,略滑稽。
之前女主有提到这个项目斋藤投了一大笔钱。
为了项目的进行,男主不是第一个在游戏测试中牺牲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并无剧透,单纯感想!
第三季第二集主要是黑AI,黑VR,黑科技,黑人性。
让我联想到上周末试玩VR PlayStation,一款DEEP OCEAN的游戏。
游戏中你被关在一个铁笼中沉入深海,开始时先让你看看鱼群,水母,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
随着入海深度的增加,周围逐渐变得一片漆黑,出现了海底火山,音效也由轻松愉快变为阴森恐怖,不出所料一条嗜血大白鲨开始在笼子周围游荡,并不停撞击。
最后大白鲨咬开了笼子的前门,并向你直直的冲过来!
结尾如何我就不剧透了,反正我玩到笼子门就咬开就吓得停止了游戏。
也许有人会嘲笑我胆小,作为一个25岁的成年人,我完全知道那是虚拟的,如果相同的场景放在电影中,我也绝不会害怕的,但在VR已经达到了让你觉得那张血盆大口就在你面前,黑暗中那双眼睛就在紧随你,视觉上跟亲身经历几乎没什么差别。
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VR禁止对12岁以下青少年出售,因为对尚在发育的青少年大脑对造成一定损害,甚至难以区分游戏和现实。
我看到有些豆友在吐槽这部剧故弄玄虚,过分夸大了科技,没有深度。
我持反对意见,当前的科技已经可以做出非常逼真的VR游戏,AI可能尚不能达到完美的interactive效果,提取每个人的memory并且customize游戏剧情,但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部剧能把最前沿的科技和人性结合,让你看完能有些思考就是好剧!
以上,欢迎讨论,也欢迎到我的主页看第三季其他集的随笔!
(文/杨时旸)当蜜蜂绝迹之后,人类只能存活四年。
多年以来,这个假说大张旗鼓地传播,应和着人类对于灭世的恐惧。
很多人把这句惊人的预言安插在爱因斯坦的名下,但实际上,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证据证明爱因斯坦曾做出过这样的判定。
这句话,裹挟着科学的外衣,和其他那些神秘而不可验证的古语一样,只是对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恐惧的一种回应。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全网公敌》展现了一种“后蜜蜂灭绝时代”的景象。
那个世界中,人类没有灭绝于饥馑,而是死于人性之恶。
在这个故事中,“蜜蜂灭绝”隐喻了文化和文明上的崩塌,那是一种道德和人性中的精神饥荒。
为了维系世界的正常运转,政府和科技公司合作制造了人工智能蜜蜂,这些有着金属身体和智慧头脑的微小昆虫,安静地在不同的角落兀自繁衍,它们隐秘但无所不在,能被所有人看到,但又被所有人忽视。
当然,也有人从最初就担心,这些漫天飞舞的小东西会成为一个个窥私的摄像头,但无人能证实这些,更重要的是,这几乎是人们可以担忧的极限了。
但最终,这些生物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成为了杀人武器。
这个故事作为《黑镜》第三季前半季的收尾之作,施暴者最终的结果仍然不得而知,动态的开放性结尾成为了恐惧的延伸,映照着当下看似平静但弥漫着不安的现实。
“我从来没想过要生活在未来,但我他妈的现在就生活在未来之中。
”《全网公敌》中的女主角看着智能蜜蜂自动飞舞着组成公司的logo,这样说道。
这是一句自嘲,也是一句诅咒。
它意外道破了我们当下的现状。
我们生活在一个似真似幻的时代中。
从未有一个时代像如今这样,科技成为了新兴的宗教,我们心怀盛大的希冀心甘情愿的臣服于所有张贴着“智能”“云端”“交互”“虚拟现实”等等标签的技术。
我们将此称为一种“进步”,从而宣判和嘲讽那些对于这一切抱持距离和发出质疑的人们,那个群体被认为是当下的阿米什人变种——一种注定要被淘汰的顽固守旧派。
我们对于未来大声欢呼,悄悄忌惮——关于隐私的消失,脱离管控的人工智能,以及虚拟和现实边界的模糊。
但这些疑虑抵消不了人类想成为造物主的傲慢。
急速向前的技术和挥之不去的恐慌之间,滴漏出深切的焦虑,《黑镜》之所以具备如此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回应着最切身的焦虑感。
它懂得欲拒还迎和欲擒故纵,它的讲述方式一点都不炫,反而极力贴合着我们经历过的现实,但呈现的却是业已塌陷的未来。
《黑镜》从最初开始就秉持着冰冷的审判视角,展览着一切,犹如陈列证据。
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反乌托邦题材在当代激起的最经典的回声。
伴随着“反乌托邦”题材的“大片化”,这个铅灰色的警世恒言的类型日益变得浅薄不堪,它的冷酷情绪被巧妙地剔除,几近沦为青春爱情戏码的陪衬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黑镜》至少承接着某种正宗的血统,还原了反乌托邦的魂魄——更重要的是,它给这个题材赋予了当代性的崭新可能。
相比于曾经的政治主题,如今的这类题材更多地则牵涉科技和欲望,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更加内化的恐惧。
政治是从外部施加于个人暴力,进行管控并要求服从,而科技,则激发出每个人的内部认同,我们欢呼并亲手参与打造牢笼。
如果说前者尚有反叛的可能,那后者几乎没有逃逸的孔洞。
《黑镜》将新季的第一集《急转直下》对准了所有当代人无法离开的社交媒介。
当“点赞之交”从言论层面扩展到现实与身体层面的时候,人就被完全物化了。
每个人对每个人都要评分,而分数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际遇,它成为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信用记录,关乎人们能否取得衣食住行的资格,关乎能否被允许进入某一个圈层。
它足以放大人心中报复性的恶意以及表演性的虚伪。
当评价变成审判,所有人都能成为刽子手,而同时,所有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人。
它跳跃联系着第三集《黑函之舞》中被泄露和操纵的隐私。
社交媒介轻而易举地造就出一种吊诡的局面:我们自愿泄露着一切私人化的信息,爱好与行踪,工作与心情,而与此同时,我们还相信隐私的庄严和被保护的可能性。
如果说这两集的内容更像是对于当下现实某种程度的夸张,那么第二集《游戏测试》和第四集《圣朱尼佩洛》则把恐惧抛向了未来。
虚拟现实几乎不可避免地将接管我们未来的生活。
最初,它会以娱乐化的方式与我们发生关系,继而全面统治我们的日常。
无论电影还是游戏,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之巅都是最大程度的“身临其境”,从黑白影像发展到如今的3D效果,人们日益想创造一种得以让观众“沉浸”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想要彻底剔除现实和虚幻的边界,把“观看”变成“体验”。
《游戏测试》中那个充满冒险精神的男人被投入了虚拟的情境之后,激发了他深藏的所有恐惧,有最浅层的对于某种动物和昆虫的应激反应,有现实层面的对于一夜情对象盗刷自己信用卡的怀疑,还有一直潜藏在心底的有关父母、有关基因、有关无法挣脱的宿命的根源性恐惧。
通常而言,人们觉得,虚拟现实更像是一种高阶而刺激的游戏,人们欢快地开始,忘我地投入,再毫无牵挂地退出,重新还魂到真实生活,但问题在于,虚拟情境一旦超越了某个微妙的界限,那就不再是一场可以随时摆脱的游戏,而变成了一次真实的经历,进而进入个人经验,人们将永远无法退出。
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实和虚拟,有时只是头脑中的一次波动,当边界被突破,虚构和真实就无法再被有效甄别,这成为了一次哲学拷问。
如果说这个故事有关囚禁,那么《圣朱尼佩洛》的故事则有关拯救。
但悲剧在于,以治疗为目的开发的意识上传至云端的系统,最终被人类当做终极乐土。
而由此,拯救最终仍然沦为困厄。
当人们觉得身体和感知可以分离,那么意识上传就不再是禁忌,当圣朱尼佩洛成为一个游魂聚集的云端,那么我们惯常意义中的现实世界就像个可以被废弃的孤岛。
人们在云端得以重逢和相爱,肉身变成了一个过时的介质。
从未有一个时代像如今这样,我们一边无尽贪恋肉欲,一边想尽办法取缔肉身,很多人觉得只要意识可以上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轻盈的精灵。
但问题在于,当人类都只以意识的方式存在,那么“存在”本身就已经沦为一片虚空。
相对于这个我们在未来存在方式的故事,第五集《战火英雄》则更加切实的呈现了“偏见”的产生机制。
在当下这个文化冲突日益剧烈的时代,《战火英雄》或许是最不科幻,但却最具有拷问性的一个。
士兵被植入大脑的模块让“一叶障目”成为现实,它让人们毫无心理障碍地杀戮,让被歪曲的知识畅通无阻。
真正阻碍人们作恶的是同理心,但那个模块阻断了感同身受的可能,激发着恶,无论是对那些人以“蟑螂”命名的行为,还是基因排查的论调,都让人想起纳粹。
这个故事在提醒人们,科技的进步不一定会导向光明,也可能会沦为帮凶。
某种程度上说,《黑镜》是科技时代的“七宗罪”的变种,自第一季开始,就流露出庄严的末日审判的调子。
它的所有故事都站在了狂欢者的对立面,审慎地处理着这个时代最热门的科技和最热切的期盼。
正如乐观者认定技术进步会化解一切,悲观者一直预言科技终将反噬人类。
《黑镜》是这场欢快合唱中不合时宜的低音,它并非唱衰,只是预警,让人们得以意识到自己的傲慢。
但更多的人都觉得,我们奔向奇点的路途是解放人类和解放人性的必然和捷径,即便知道会出现副作用,但相比于盛大的光辉,那零星的灰霾也微不足道。
而绝境往往都是由极度膨胀和盲目乐观催生的。
相比于历史上可怕的过往,科技乌托邦的恐惧在于,它未曾出现过。
曾经那些由于失控权力和武力造就的灾难,可以成为今天的镜子,但一个未曾出现过的场景,不可能被人们引以为鉴。
所以,《黑镜》式的预言,在很多时候被当做笑话。
这是一层更加令人绝望的傲慢。
如果这傲慢无限蔓延,总有一天,这些黑色预言会成为谶语和挽歌。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频道鉴剧科专栏)
首先,似乎有一个总体上的悖论:San Junipero,简单解释为一个重生之地,而编剧将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本来世界(暂且将人原本存活的世界称为本来世界)的人们输送到此地,从逻辑上来说就已经承认人们必然与此地产生关联。
此时相对于重生者们来说的这个虚拟之地已经变成相对虚拟的意义了,而剧中又展现出碎玻璃的自动修复,表达出时间空间与重生者的绝对不相容,那么从绝对意义来说,砸碎玻璃的人甚至都不能存在于此时空中,当然也无法推开酒吧卫生间的门。
所以从大方向而言,承认这一点才能放下疑虑,假设出可行性。
其次,假设承认了重生者与San Junipero的统一性,那么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此地与本来世界的差别。
这里的人有临时的,有已经存在很久的,死后到来或可永生,世界不能被改变,此世界模式下只有此地等等,那么虽然没有更多的剧情延展,也可以大胆预测这里早就是地狱了。
在剧中,女主对凯莉说她第一次来San Junipero,而且根据后面女主在“永生”之后执意要凯莉来陪伴她,那么可以说明是此虚拟世界里只有此地,只有一个叫San Junipero之地,需要明确这一个观点。
而在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虚拟地的情况下,剧中看似正常的社会秩序,与本来世界一样的酒吧、街道和各种房屋的存在就很荒诞了(凯莉为何能突然拥有住宅+文章开头的悖论),因为本来世界的向死而生与此虚拟之地的永生概念(剧中女主说“永生有多美好”,不知其含义是真正的彻底永生还是说相对又可以活很久但可以选择死亡)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了。
人类的本有观念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体制和自我意志将要崩溃,虚拟世界的房屋、车辆以及人类交际行为等将会与本来世界彻底决裂,呈现出奇怪的概念。
继而,从人的角度讲,重生世界的体验者和居住者都有着本来世界的记忆与行为思考模式(参见剧中人物的对话),那么可以说明重生之地的人的大脑完全与死者或体验者的相同,仅仅,换了虚拟躯体。
在本来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的人方面的内涵铺垫的不是很够。
最后抛开科学架构来讲故事本身: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到了关于此类剧情的“反抗”意味,摘录如下:“关于《黑镜》,我们只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镜》为什么不设想反抗?
我们不断地看到在技术世界中被笼罩、被围困,无处可逃的人。
/我们可以说,《黑镜》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科技对人的宰治,这个母题被过度地反复使用,终于在第三季被用烂了,也耗尽了观众全部的新鲜感和耐性。
/如何想象反抗,几乎成了检验这一类题材影片的试金石。
就像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就批评现代主义,把我们生存的世界描绘得异化、荒诞、毫无出路,并不是多高明的艺术,唯有当你设想了反抗的方式,才能衡量出一部作品的复杂性和重量。
/反观《黑镜》第三季,则彻底放弃回答这个问题。
剧情带来的压抑和绝望,与其说是深度,不如说是一种最乏味的肤浅。
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异化,技术世界的虚无或者荒诞感,或者人的孤独与绝望,已经难以计数有多少影片在重复生产这些命题。
以至于这都反了过来,接受这个程度的反思,成为塑造资本主义条件下中产阶级个体的必要条件。
”不得不说这样的评论虽极端但有理有据。
而其实在第四集中还是有一些隐喻的“反抗”存在,只是稍显无力。
比如当女主执意要凯莉留下时,凯莉激动的一番表述,提到虽遭遇背叛但相守49年之长,这样的时间跨度可能在虚拟世界里不算什么,但在本来世界是足够“沉重”,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比一生都长,在向死而生的本来世界中的49年无疑是宣告“真实”的份量与弥足珍贵,而之后凯莉的一句“你想永远活在虚假的地方么?!
”更是为本来世界的发声。
只是有些讽刺的是一个沾花惹草的男人终究因为女儿而选择勇敢彻底结束,并且凯莉也因为丈夫爱女的举动而原谅并打算追随,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终究没有血缘的感情不那么牢固。。。
而又有所挽回的是她选择将身体葬于家人身旁,意识去跟随女主,又可以看出自由而热烈的爱也是可以让人作出或勇敢或充满牺牲的决定的。
“outside”,剧中人提出的“外面”或许就已经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压抑与缺憾。
终究,带着本来世界的大脑无法在重生世界存活,可重生世界的最大意义就恰恰是带着本来世界的记忆来到新世界的“重生”意味;若没有本来世界的任何经验,完全崭新到重生世界,那么我相信因为是全新,所以人们会有一套新的世界运行秩序,这在未来科技或许是行得通的。
“新人”们若完全不知有过往生的话,那么这代表着某种重生的无意义,它的意义仅仅体现于本来世界的生者快死时作出的选择上,而且从他死亡的一瞬间意义截止,无关重生者。
到结尾,欢快的音乐伴随着看似唯美而浩瀚的无数“终端大脑”,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展现。
此时,你是该随着永生而狂欢,还是因为冰冷的虚拟而深思?
男主清醒过来旁边有老板与助理的画面一共出现了三次。
大家对于中间部分属于幻想这个结论没有异议。
只对最后的虚实有争议。
第一次是在城堡里,老板穿的是白T。
第二次在老板办公室里,老板还是穿白T。
最后一幕老板穿的是整套的黑西服。
并且问助手发生了什么事。
前两次剧情都是连贯的。
但这次老板显然是刚赶到现场的样子。
正在向助手了解情况。
如果是男主的想象,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男主也不可能想象成老板会特地换了一正套衣服再出现。
所以我认为是男主因为杂志封面上老板面露笑容的写真把老板幻想成一个平易近人的居家(和自己在飞机上穿的衣服一样)游戏宅的形象。
前面两次里老板诚恳地向他道歉。
行为保持一致。
然而最后一次才是现实中老板的真面目,不苟言笑。
注意这时老板和助理的上下级关系与对话方式和古堡里面完全不一样。
而且对于作为实验小白鼠的男主一脸漠然。
还有一个证据。
我看了很多豆友分析目前都没有提到的。
那就是:戒指。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老板在办公室里面左手右手都没有带戒指。
但是最后的场景里面,老板左手无名指带了一枚明晃晃的戒指。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小细节。
因为男主没有见过老板本人,所以不可能知道老板左手无名指带着戒指这种小饰物。
所以他也不可能想象出来。
关于时间轴的问题。
简单的一个分辩真假的方法:5:38分以及早于38分为真。
5:39分以及39分以后的时间皆为幻想。
为什么是38呢?
因为38一分钟内,游戏就已经开始——结束了。
有一个镜头是监控画面特写是39分男主正在打不存在的地鼠。
所以打地鼠是幻想。
所以偷拍片段时钟38或者39我觉得不是BUG,而是明确提示这个片段是假的。
(所以男主觉得自己在偷拍其实这是游戏幻觉38分内的开始) 一开始我觉得监控应该是现实的写照,但是后面城堡里面也有监控。
但是城堡内容为假。
所以监控也是假的。
但是墙上的时钟一直都很谨慎。
在老板办公室里面,电子钟和墙上的挂钟是一致的。
所以:在桌子上铺设黑色圆状物为真,头环加载为真,打地鼠片段为假。
加载成功为假,加载进度出现红色为真,偷拍片段为假。
科技的可怕一直是黑镜的主题。
但如果我们追问科技为何可怕,黑镜给我们的答案是因为科技放大了人性,它给予人性以力量。
本季的第六集是风格很独特的一季, 它不太黑镜,太故作深沉,太道德说教,却很经典, 有末世情结,有对人性的反思,有开放结尾。
拨开科技的外衣,第六集企图揭示的是权力的多个侧面。
很多人可能主要关注它对网络霸凌的控诉和科技本身对网络霸凌的助长。
但开放式的结局带给了我们审视权力的另一个视角,即到底谁有权力去惩罚“丑恶之人”?
主角对这一问题的观念从开头到结尾出现了重大转变。
女主一开始勉励女二要通过加入政府部门来打击犯罪,而到最后女二发给她“got him” 的短信,女主却删除了信息,可见二人已决定私自处理罪犯,并且隐匿信息,不向法庭和政府部门报告。
这是主角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
到底谁有权力去惩罚“丑恶之人”?
影片开头,女主给出的答案或许是警察局,是鉴证科,是法庭。
但影片结尾,女主给出的答案则是她自己。
有趣的是,本集中的“大反派”,那个有“上帝情节”,想降一场“大洪水”把世界清洗一遍的变装男也觉得自己是有权力惩罚“丑恶之人”的人。
主角的正义观、权力观在最后与反派某种程度的重合了。
为什么主角不直接把反派扭送法庭,这一开始让我很不理解,但转念一想,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影片是开放性的结尾,而不是让女二手刃反派以大快人心。
影片结尾,那条删掉的短信,那个开放的结局,企图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人性之恶,但谁有权力去惩罚恶人呢?
谁有权力去判断正义呢?
是有正义感、道德律的人?
这不就是反派的所做作为吗。
2016年10月21日,神级英剧《黑镜》更新了第三季的六集,这是一部讨论未来科技对人类社会之影响的科幻短剧集,前两季在IMDB以及豆瓣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堪称神剧。
第三季在万众期待中发布后,我也带着期待的心情火急火燎欣赏了第一集《急转直下》。
故事讲述的是在未来世界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接触之后,可以马上通过手机给对方打分,满分五分。
每个人身上都贴着一个写着分数的标签,它代表了等级、阶层和地位。
分数为4.2的女主角戴着厚厚的面具,永远对别人笑脸相迎,希望以此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高分。
有一天她看上了一处房子,而想要租下它,分数至少要4.5。
就在女主角为了提高分数而绞尽脑汁时,童年时的闺蜜正好准备结婚,看到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发小分数为4.8,女主角认为这是个接触高分人群,提高自己分数的好机会,于是女主角联系上闺蜜,并打算在婚礼上担任伴娘。
但是出师不利,女主角在出发去女闺蜜婚礼的路上发生了意外,分数跌落到3.1。
而当闺蜜知道女主角分数如此之低时,竟然在电话里翻脸,毫不犹豫地粉碎掉多年的友情,让她不要再担任伴娘。
最后女主角历尽重重困难,满身泥泞的来到了充满了穿着锦衣华服的上流社会人士的婚礼现场,在婚礼现场,她撕掉了自己所有的面具,大声斥喝着新娘的虚伪和自私,而她自己的分数也急转直下,最后变成零分,她也因此进了监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际关系中的评价可以被量化,并且能成为展示一个人地位的标签,那么这将成为一个多么冷血且尔虞我诈的社会。
在现实社会里,当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会在心里给对方大致的评价,对方的衣着、动作、气质和谈吐会告诉我们这个人是什么层次。
但是,如果哪一天科技的进步能让我们将这种评价量化成分数并展示出来的时候,那将彻底改变我们人类自身。
4.5以上的人会有很强的优越感,低于3.0的人会认为自己就是底层人,破罐子破摔。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用关系,友情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为了提高自己的分数而机关算尽,最后彻底被分数奴役。
其实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并非没有影子:在微博这个虚拟平台上,一个人粉丝的多少往往能成为衡量影响力大小的标志,这也能带来一定的现实利益。
有些人为了圈粉,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炒作、卖丑、抄袭等等。
《急转直下》的这种“虚拟世界改变现实世界”的模式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科技的进步有可能会放大我们人性中的弱点,从而恶化我们这个人类的群体本身。
如何阻止科技对我们人类的过度改变,如何避免人类被科技产品奴役,是我们每一个依赖网络社交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除了讨论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该片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人与人的交往中,如何平衡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比重。
有个情节印象深刻,女主角在去往闺蜜婚礼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只有1.4分老妇人。
她曾经有过4.6分的辉煌过往,然而老伴的去世让她顿悟,觉得这一切的虚伪都是没有意义的,她开始做最真实的自己,过随性的生活。
她能以最真实的姿态揭开女主角的虚伪,她可能是全剧里最自由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泰勒,泰勒刚一出场,就以率性真实而又放荡不羁的个性震撼着男主角杰克,泰勒身上没有一丝虚伪,真实的让人难以置信。
他可以随意揭开杰克带着一丝善意虚伪的谎言,让人印象深刻。
自由和虚伪永远是天平的两端,真正快乐的人永远是这个故事中的那个老妇人:fuck it and be yourself!
剧集的结局极其讽刺。
女主角最终被关进了监狱,撕掉了厚厚的面具,再也不用刻意笑着讨好别人,可以随意的说话,随意的骂人。
她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获得了人格自由。
她被关进了监狱,她也走出了监狱。
别拍了…两星都送给第四集
你说你是不是抄喵喵豆的创意 第一集女主太烂了 身材真的不是4码 是8码:)
Episode 1 是不是抄了废柴学院第五季(2014年)里的 meowmeowbeanz?
Horrid.
改名好么?基调变了,它就不是黑镜了。首先黑镜不等于黑科技,那是一种慢慢渗透入骨髓令人不寒而栗的思考。这一季有哪几集够格???说把今年年初的《猎鹿惊魂》改名叫《黑镜第三季》都比现在像。
从第一季开始就给1星,始终坚持贯彻不动摇。实在是让人不舒服的剧,weird脑洞,feeling unpleasant。
第四集那对女女恋爱还真是有点好看的。
第一集看得虎躯一震,然后就直走下坡路,2极无聊,3感觉像拍晚了十年,4概念不错执行了了,5挺好,6的各种探案片烂梗尤其是王先生看得我抓狂
因为前面几集都很一般,导致后面几集也兴致寥寥,基本没看完
open your mind
⒈一下子就联想到时光网的影人评分;⒉和《贝克街的亡灵》一样,与我构思的「思维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⒊有些癖好是无法自控的存在,没因此伤害到他人,又何罪之有呢?⒋穿越时空爱上妳,一个浪漫的百合故事;⒌人性和科技都像双刃剑一样有利有弊;⒍你只是个黑客,无权擅自判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看完第一集后过来打分真是有点讽刺
四五六集比前面好 但平均一下 就三星吧
立意在,还是周边生活遇到的那些事儿,但是中间几集前面拍的让人焦躁的看不下去,重点最后的反转是精彩,就是来的有点太晚。不反感也不喜欢,三星。
一季不如一季的节奏……别忘了,最黑的永远是人心而不是科技啦。
只是不希望“黑镜”成为道伦惊悚片😱
前两集很不错,最后一集凑合,中间那三集看不进去。
第五集最恶心设定最傻逼没看的完,其次第三集,再次第一集。第六集普通恐怖片,第二集比较拙劣的恐怖片,第四集是没啥可反感的小故事。
别管营销号怎么说,神剧就是神剧,保持了前两季的水准
看了前四集,没法继续看,每集都不痛不痒,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很假,不真实,跟现实没有联系。这集让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