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小区、静默的树林 、疲倦的父母…还有导致父母疲倦不堪却抢去几乎全部关爱的姐姐,那个无法表达沟通,看似智障的姐姐。
小伊达的暑假才刚开始,感觉却是这么的阴冷。
唯一能逗小伊达笑出声的,是院子里那个皮肤黑黑的大眼睛小男孩,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魔法”……初见片名和豆瓣评分时并不抱有太大预期,倒是海报让人眼前一亮,想着在周末忙碌之后看个新片对付着放松下。
北欧片的冷郁氛围让我一开始以为这就是个缓缓淡淡描述角色心路成长的少儿片(确实是),但在小男孩使出能力将下落的石头移飞时,我的倦意也被一并吹飞,并随着剧情的推进,心被紧紧的揪住。
没想到在最后一个月,遇到了今年所看惊悚新片的最大惊喜。
在观影过程中,孩子们的不同能力慢慢展露和提升时,兴奋之余猜想这是不是一部类似于《怪奇物语》的超能儿童作品,可能相较更侧重于心理恐怖氛围的表达。
讲述着心智尚未成熟孩童,如果拥有了超越常人可怕的力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也许创作者在“超能力”这层表象和隐喻下,想表达的是成人的态度和所塑造的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儿童最终对外界所作出的反应……也让我想到前两年一部儿童超能力恐怖片《魔童》。
然而随着情节发展,种种角色和情节设置上的细节,越发频繁地让我联想到大友克洋漫画生涯中早期的一部漫画作品——《童梦》。
关于大友克洋相信不用作过多介绍,享誉国际的日本动画导演、漫画家,金敏导演的引路人…著名的超能少年毁天灭地的漫画以及动画《阿基拉》,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而这部《童梦》,是其在81-82年期间发表的中短篇漫画作品,并在83年获得了第4届日本SF大赏。
是在漫画《阿基拉》之前的作品。
两部作品雷同的地方:平常的居民小区内的孩子为主角
无法说话表达的残障角色
却有一个能理解ta的同伴
以小见大的超能力表现手法
反派的控制别人追杀的手段
似乎只有孩子能注意到主角之间的超能力对决
最后一幕的环境、桥段、细节
虽然影片和漫画在形式、桥段上面有不少借鉴和致敬,但同时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
首先反派设置,影片是家庭恶劣、受人欺负的小男孩,而漫画是无人照顾、心智如孩童的疯癫老头。
影片着重于表达是非观不成熟的孩童获得超凡能力后会产生的种种影响,漫画则将危险和邪恶集中于成年人身上。
而且影片在角色的描摹上更为饱满和细腻,比如主角小伊达有着明显的、具有说服力的转变和成长,而漫画可能因为篇幅问题、可能因为还是早期作品,在角色上更多是直白的呈现,使角色沦为叙述剧情的工具。
不过漫画在情节方面的惊悚值和场面感,拉到极致,更有一种如同观摩大片的感官冲击。
作为大友克洋的的死忠粉,倒并不反感这样的借鉴、改编和再创作,反而感到导演和编剧对大友克洋作品的同样热爱,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同路人”的兴奋……所以在评价时,毫不犹豫地给予四星推荐。
看到有人觉得电影太慢很无聊,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节奏的。
节奏慢慢推进,人物性格也有转变。
开头的时候,觉得益达这个孩子好坏啊,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对姐姐安娜,她到底有多坏呢?
用力掐姐姐的大腿、把碎玻璃放到姐姐的鞋子里,看到这些我很震惊,以为她会一路坏到底。
但是当他看到本杰明踩死猫咪的时候(猫咪在现实里没有真的被弄死),她似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伤害别人不管有没有危机他人的生命好像都不太好,她不太喜欢杀死猫咪的本杰明了,仓皇而逃。
其实益达是幸运的,爸爸妈妈恩爱,对孩子们很好,因为安娜脑瘫,很多精力和时间用来照顾安娜,益达心里肯定不平衡,但是从妈妈给益达道歉那里看得出来,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做的很好,有错误就要承认。
本杰明的家庭似乎没有那么幸福,没有爸爸出场,妈妈似乎也没有很疼他,打骂似乎也是常事,所以他暴躁易怒甚至偏激邪恶,他没什么善恶观,没什么同情心,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孩子们演技真的太好了,无可挑剔,难以想象主角就是几个孩子,能把一部恐怖片演的这么好,看起来平均年龄也就十岁吧。
还有电影以杀戮为结局总感觉怪怪的,虽然本杰明该死,但是两个孩子就这么用意念杀了一个人,这件事在她们以后的人生里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北欧气质很足的恐怖片。
明明讲着相当残忍的事情,却以一种冷静而缓慢的叙事娓娓道来。
本杰明的黑化印证了很多带恶人都有个不幸的童年。
本杰明身在单亲家庭,母亲又不怎么关心他,在外还受到霸凌。
这样的经历给本杰明留下了内心扭曲的种子,因此当他具有超能力(物体移动和心灵魔法,像绯红女巫)时,他便很自然地把这些能力用在他不喜欢的人身上。
从虐猫开始,越来越狠:操控开水烫亲妈,把别人家小孩弄骨折,操控爱莎的母亲杀死爱莎。
很多时候阻止恶念转化为行动是因为善恶观的存在,但这层防护网对一个小孩来说并不存在。
本杰明还是个爱玩的孩子,追随了自己心里直观的感受并用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表现出来。
你讲给他什么性本善啊性本恶的人家也不懂,他只是扑闪着自己的大眼睛,好奇地抚摸小猫,下一秒踩碎了它的头盖骨。
当然如果没有遭到阻止,我们完全可以猜测本杰明的未来就是范大娘说的“混世人魔”:江湖顿时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爱莎是四个孩子中善良的代表。
她家里的经历正好与本杰明对比,爱莎虽然也是单亲家庭也因为白癜风遭人排挤,但她的母亲会轻声细语地安慰她呵护她。
再加上心灵感应的能力,理解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共情,这是爱莎善和体贴的来由。
伊达是四个小孩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意味着她心思比较重,会用计谋。
伊达本身也是善恶并存的,从一开始用恶作剧欺负没有痛觉的姐姐安娜并觉得好玩,因为父母关注智力低下的姐姐多一点而嫉妒,却因为虐猫事件中直观地看到了残忍和痛苦而慢慢觉醒了同理心,最后和本杰明决裂,和姐姐一起与本杰明决战。
总之能让我从本片中看到的,儿童的天性与引导叭,以及会联想到连环变态杀人狂是如何炼成的。
但是操控慈爱的老妈杀死善良的女儿这种设定效果很好,但下次请别拍了。
太反伦理了吧~很难接受。
四个小朋友四种属性,爱莎是善良的感知者,本杰明是邪恶的操控者,让本杰明唯一胆寒的只有安娜,最后一段实实在在的被安娜爽到,所有小孩都被安娜的力量感召,益达的存在真的太妙了,她一项一项的做着选择都让我越来越惊喜,她是一直在变化中的,她从一开始的掐姐姐往姐姐鞋子里放玻璃到跟着本杰明做坏事,看着本杰明虐杀了小猫,益达才真正的感受到来自邪恶的可怕,到后来本杰明开始伤害爱莎时益达选择推开了本杰明,看到爱莎的死亡,益达决心把本杰明推了下去,到最后坚定的握住了姐姐的手,感受着来自姐姐巨大能量的冲击,最后益达的哭泣我觉得就是一场全新开始前的洗礼,实在太棒了!
电影里小朋友们不同的家庭环境又会带给人很多的在关心儿童心理上面的思考,个人自己一点点的激情抒发,哈哈,看的真爽!
发现不管惊悚片或伦理片这类重故事情节的电影,看些北欧国家拍的之后你才会有点意识到老美那些片总是跳不出那些俗套,总是重复和无脑(无意贬低,只是词汇量不够,反正就是还行但一般看完就忘吧),这应该也和老美的粗犷文化以及ZZ因素有一定关系吧。
北欧就不管你那么多了,创作者大概有大把的自由空间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心底的东西,而且没那么多限制,啥都敢拍。
说回这电影,我是没想到这竟是一部“灵异”片,《午夜凶铃》这类经典恐怖片里的灵异是故事的核心和纠结所在,而本片中的灵异是一个服务于表现人性的故事的桥梁,这个桥梁很巧妙的把人和故事搭在了一起。
但老实说,我不确定自己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表现少年成长中的心态,还是映射社会的现实,唤起人们关注某些东西,还是有什么更深的隐喻,也许都有,但它至少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少年的能量可以有多大,并非指特异功能,而是心的能量,不管出于尊重科学还是尊重人性,不要轻视小孩,也许我们对于小孩的教育,更准确的说是对于一个孩子应有的成长模式,快到了要推翻一切现有观念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为数不多的北欧儿童视角心理恐怖题材电影,无论是氛围营造还是剧情走向上,都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内心恐怖感,高居2021年度恐怖片排行榜前列确实不为过。
兹认为影片的亮点主要有四: 一是氛围方面,北欧清冷阴郁的画风贯穿全片,时而深沉时而紧凑的音乐旋律把握得很有分寸,出色营造出一种暗流涌动的心理悬疑气氛。
二是叙事上,四位拥有超能力的小朋友,或因家庭关爱缺失,或因身体缺陷而陷入孤独,也正因此偶然地走到了一起成为玩伴,彼时的他们都是“善”的,但因为一次次衔接有序的偶然事件,他们的心灵不断被得以洗礼和冲击,有的人渐渐走向“恶”的一面,有的人依旧捍卫内心的“善”,这方面随着剧情的展开,在慢节奏中把一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刻画的惟妙惟肖; 三是寓意上,该片可谓是由一群孩子演给成年人看的警示教育片,家庭关爱的缺失、对少数特殊群体的歧视与欺凌、社会层面的冷漠,折射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身上,会把他们身上本该有的童贞泯灭,逐渐黑化成反社会人格。
影片里的小男孩本杰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为拥有超能力,在认识新邻居益达后便迫不及待的展示,这本是儿童身上特有的童真,但因为霸凌,因为单亲等一系列原因,他的恶也随之渐渐展现,残忍杀猫、控制他人意志杀死欺凌自己的大男孩,直到用意念杀死爱莎,一发不可收拾,观影过后再回顾他黑化过程,全是由一个个成年人会忽视甚至觉得是玩笑的细节和偶然构成,当真是细思极恐。
而与之相对的,缺少家庭关爱的她开始有着“邪恶”的属性,掐姐姐大腿,给姐姐鞋子里放玻璃,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而正是本杰明的出现,让她成为他变化的见证者后,她才开始逐渐反思道德的底线和是人性的边界,最终“善”的一面觉醒,和姐姐安娜坚定地站在一起对抗完全变“恶”的本杰明,更是直观地告诫成年人,原生家庭教育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是四位小主角的精彩演技,在平均年龄目测不到十岁的年龄,挑战如此深邃的心理恐怖电影,还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不仅要依靠精湛的演技,更是要对人性变化的深刻理解,不知道几位小演员在幕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只希望他们的未来能够一路光明,快乐成长,在追求“善”的征程中不断完善刷新自我。
漫长的镜头,叮咚缓慢侵袭进入人心唤起恐惧的配乐,还有四位小演员的绝佳演技,观影过程中可以让你轻易代入。
在代入的过程中绝不是轻松舒服的。
成年后,几乎不太能回忆起童年由一些小细节引发的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出自邪恶的意志亦或是善良的意志——但往往是那些最令人深刻的回忆常驻于心。
伊达偷偷的捏姐姐安娜的皮肉,因为安娜的人格缺陷导致她不能全然的做出相应正常的反应,于是伊达的恶意加大,往姐姐的鞋子里塞上许多玻璃渣,导致姐姐脚底出血受伤,也是非常惊悚的细节……善恶就在一念之间。
当下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一念可以将整件事情引导到天堂和地狱,最后你会化身为天使亦或者魔鬼。
但就算是魔鬼,也可以蜕变成天使,就像伊达。
伊达的行为,让我回忆起我童年的时候,也会趁母亲抱着其他家的小孩宠爱的时候因升起的巨大的嫉妒心和占有欲而偷偷的暗地里掐那个小女孩的肉,听她大哭以后,会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这些都是异常和邪恶的倾向,即使在孩童中也不比大人出现的更多或者少。
当一个孩子的心理,被一个不健全又无爱的原生家庭影响后,很容易变得缺爱,思想与行为变得异常,甚至像本杰明一样具邪恶倾向,但最终做出的选择不是说完全就是原生家庭,童年环境造成的,本杰明自身的性格与心理也非常扭曲和黑暗,他是具攻击性的,没有包容心与接受能力,相信他也根本不知道那些到底是什么,他缺乏一个引导,于是当邪恶在这个孩子身上,通过自由意志扭曲的做出行为选择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力量是多么具有破坏性和严重性。
他也根本意识不到他行为本身的影响。
邪恶,本就不可理喻。
在看到他丢猫并杀猫的过程中,我也不自觉想起我和一位朋友的聊天:
也许大多数孩子在做一些毫无同理心的事情的当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行为本身代表着什么,直到长大以后。
这离不开个人性格以及人格的阴暗面和成长经历环境造就的影响。
但重点还是关乎自由意志的选择——这个世界是二元性的,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其实都会不自觉偏向更加冷漠、负面、自私的选择,就好像生于这个世界,多少都会被沾染上异常和负面的特质。
但这里有一段关于自由意志的说法:“你使用自由意志的效率取决于你与高我(也就是灵魂、内在的良善)的连接程度。
你与高我断开的程度决定了哪些地方你不能使用自由意志。
但是你总是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你可以使用这种权力来扩展你的自由意志。
你自己所显化出来的领域叫做“可使用范围”。
使用你的自由意志可以扩展这个范围。
这没有限制。
2019年3月16日匈牙利布达佩斯灵魂家族工作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不同人有不同理解。
简单来说,如果在做选择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何种年龄阶段和人生历程,你都可以静下心想想,我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有意识的将自由意志导向更加积极正面的倾向,比如在和人发生冲突和争吵时,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的反击、会骂别人,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他们其实是真的有选择的——也就是自由意志,那么他可以在吵架的当下思考:那个人如此攻击我,可以从中体悟到,其实他也受伤了,但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和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所以他也是无助的。
如果在这个当下,静心,做出这样的思考,那么往往在当下你就能做出更加正面积极的选择——你也许会和气的告知对方: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但我希望我们都可以静下心再好好谈谈。
就好像本杰明在面对她母亲的责备时,他或许也能说出理解他母亲的话来——但他只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又能对他有多高的要求呢?
好吧,有些延伸展开的说了。
实质上,每一个选择的当下,都是能让自己更加有效率的做出更加正向自由意志的机会,如果能好好运用,那么这股良善的力量也会像安娜一样,战胜那个摔不死又无法被轻易觉察的黑暗的。
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拥有更多的同理心,就更能团结更多的正义的力量。
很久没看到这种气氛诡异型的恐怖电影了,还是孩子为主线的电影,四个主角演技都不错,看不到太多演的痕迹。
四个小孩子各具性格,善良的黑人小姑娘,阴暗的黑人小男孩,在知道自己有异能后,使用的目的也截然不同,黑人小姑娘帮助交流障碍的姐姐进行康复训练,黑人小男孩却是滥杀无辜和报仇。
女主白人妹妹是一个矛盾体,更像是普普通通的我们,在面对正确和错误时会出现纠结矛盾,将猫从高空抛下时,她是兴奋的,男孩杀猫的时候,她是不忍的,正邪仅在一念之间。
这是一部气质独特的惊悚片,冷静克制又带着一丝丝阴郁。
可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本片塑造的气氛也如同深秋袭来的寒风,全程基本没有出现太吓人或血腥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细思极恐”,认真思考了、代入了才会有点瘆人。
惊吓指数对文艺青年、热衷社会议题的观众而言大概是4.5星,对恐怖片老粉是3星(没太多惊喜),对血浆片cult片爱好者应该是1.5星左右。
尽管谈不上很吓人,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关于探讨儿童成长的寓言片来看,本片在情节设置和角色构建上可以说是相当出色。
因为剧情上大抵都很简单都看得懂,所以在这里想重点讲讲四个儿童的角色塑造: 本杰明、爱莎、安娜、伊达。
本杰明和爱莎这两个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同时又有不少对立相反的点。
他们就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是镜像后的对方。
首先,本杰明和爱莎都是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主角一家来到之前基本没有小孩跟他俩玩。
其次,他们都是家庭环境也很接近,单亲的移民后裔家庭。
我想主创们这样精心设置不是巧合,是为观众点明这两是矛盾的共同体,一个赋予邪恶属性,一个赋予善良属性。
而如何被加上这样的属性正是本片想强调的点:即人的个性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本杰明和爱莎同样拥有“特异功能”,而且本杰明的在刚开始还稍微带点攻击属性,比如隔空打物,爱莎则精通读心术。
这些技能在一开始看上去都是人畜无害的,而随着影片发展渐渐演化成一正一邪的局面。
转变开始于一些细微的、容易被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和环境因素。
尽管家庭相近,但本杰明的母亲显然对他没有爱莎妈妈对爱莎那么耐心,也许还会打骂他。
同时,他也受到坏小子的霸凌,从一开始接触伊达就暗示虽然他没有正面刚回去,但也会用“打弹弓”的技能进行微弱的回击。
而随着伊达两姐妹的到来,本杰明和带点“小邪恶”的伊达玩在了一起,爱莎则和安娜成了伙伴。
本杰明和伊达玩到一起后,胆子和恶作剧开始升级。
我们小时候都爱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本杰明也不例外,长期寂寞的小孩刚有了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接着就是标志性的杀猫事件。
这个事件是本片前段的小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从犯罪心理上讲,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是从残害小动物开始的,这就埋下了伏笔。
果然后面本杰明一发不可收拾,杀足球恶霸、自己母亲和爱莎,走上罪恶之路。
但归根结底,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吗?
未必,只是长期被忽视和凌虐慢慢造成了他与爱莎区别,让他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攻击性如涟漪般无限地漫延开去。
爱莎脸上有白癜风的缺陷,在社区中跟本杰明一样也不受小孩喜欢,同样她的母亲看上去也问题不少,比如有个场景是她妈妈在橱柜门后暗自啜泣。
但不同的是,爱莎妈妈对待爱莎比较有耐心,无论怎样都轻声细语,算得上一个好妈妈了。
爱莎选择了有智力障碍的安娜作为玩伴,并用读心术与其心灵相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纯粹而美好。
从个性上讲,爱莎是个早熟且友善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而跟安娜相处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善良的属性。
但前面提到,她和本杰明是矛盾的共同体,镜像人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们两当作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被“恶”所占据时,他身上的“善”也会消失殆尽。
所以爱莎的死,和死在本杰明手上在故事发展上是必然注定的。
即本杰明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善良。
安娜安娜是个十几岁左右的少女,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语言能力散失和智力迟滞。
她也是本片除本杰明和爱莎外另外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这个人物设置我个人觉得很妙。
假如你要在儿童成长片中插入一个角色,既是“儿童“”身份,又得有与众不同的威慑力,你该如何设定?
本片主创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安娜,一个有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却拥有十三四岁体格的少女。
智力方面让她混在儿童中毫不违和,体格上的优势又象征的她的威慑力,即凌驾于本杰明之上的超能力。
在本片中,她是代表单纯美好的正面力量,不受世间杂质影响的真善美。
当然,如果从现实意义角度看,这个人物设置也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忽视这一群体,他们也是有内心世界的,虽然可能只有爱莎的超能力才能听见,但至少作为亲人(妹妹伊达)等必须试着去关心了解她。
虽然安娜是能力最强的“大boss”,但在这部儿童成长片中,她比较偏向工具人的作用。
影片重点还是放在儿童成长的这一话题上,所以伊达的心路历程才是最最关键的。
伊达伊达一开始出场让我有点《狩猎》那样不由分说的坏小孩预感,有点后怕哈哈。
当然她后面的成长也是亮明了这是部儿童成长片的根据,即回到那个命题:一个人的好坏是怎样形成的。
影片前段伊达往自己姐姐的鞋子里塞碎玻璃,与本杰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带了点恶作剧的邪恶属性。
紧接着就是一个湖边场景,伊达与本杰明的初见,在如镜面般的浅水湖滩隔岸相视,这时镜头模糊了本杰明的身影。
本杰明发现了新搬来的小孩,主动靠近并成功结识了朋友。
但在虐杀喵咪事件后,伊达在善恶道路上慢慢一步步做了选择,并最终摒弃本杰明所象征的恶。
虐猫事件是影片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伊达成长的开始。
为何伊达扎了姐姐一脚血,捏手臂这样各种坏事做了面不改色,小动物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呢?
原因就是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猫咪的惨状。
作为“无感受”的姐姐,无法发声或反映痛苦,而猫的低喘、站起来又摔倒和头骨破碎的声音,她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
共情是同情的基础,当爱莎转达安娜心声和恢复些许语言后,安娜在伊达眼中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并且露出了纯粹的笑容。
所以当伊达的感受力被唤醒后,本杰明越来越升级的恶作剧(断腿男孩、复仇混混、杀死爱莎)让她越来越难受,最终导致了决裂。
本杰明把象征自己的善的爱莎给杀死后,伊达最终和安娜站到了一起,在初次相见的那片湖水边进行决战。
她握紧了姐姐的手,坚定地与邪恶告别。
姐姐化身勇士,在决斗中打败了恶魔,如童话故事般的大结局。
给我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以儿童寓言的形式作了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
最后提一提,有几组镜头挺有玩味的,决战时那些在阳台上观战的小孩子,提醒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儿童世界中的事情,整部影片大人基本上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
所以有没有超能力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大人都没看到,而还有很多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和事情,也许就是孩子们变好变坏的关键。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近日看过的电影差不多都给了4星,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角度都挺特别的,这很难得,毕竟电影发展到今天,该拍的题材都拍过了,剩下的只是换汤不换药,也可能我看的还不够多吧!这部<无辜者>,几乎没有大人什么事!有也是工具人,就一帮孩子互相伤害,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演技简直逆天,就像电影中被人附体了一样,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不知道导演是如何调教的,一个字"绝"啊!特别是饰演姐姐的姑娘,后面她开始说台词儿时,我差点惊掉下巴!幸好导演没于正那么变态,最后有提示,动物们都没事,可能大家跟我一样都很担心那只猫吧,一开始我无法接受,看到后面,原来纯粹是为了剧情服务,不然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男孩的各种残忍行为,因为弑父弑母都出来了,这种坏是循序渐进的,真是狠的咬牙切齿,不过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能有什么错呢?(我知道这句话有点圣母了),可在电影里,导演就是这么表达的,母亲的虐待,陌生人的霸凌,才导致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几乎为0,说到底,男孩也是个受害者,另外这几个孩子,每个人都是因为受了伤或者身体缺陷才有了超能力,我突然想到了两句话,一句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另一句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为什么是姐姐和男孩最后的大决战?我觉得姐姐最大的伤是身体上的,男孩最大的伤是心里的伤,他们很像但又天差地别,姐姐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爱,所以她虽然有身体缺陷,但心灵是善良的,男孩即坏到战斗力爆表,因为他从未被善待过,妹妹的出现可能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当他被妹妹推到时,回到家歇斯底里的哭喊,彻底黑化,估计心中善良的火苗彻底泯灭了!电影还给我另一个思考,就是当一个小孩子拥有了可以统治人心,操控物体的强大力量时,结局往往令人担忧,尤其还是从未被人善待,留下过童年阴影的人,我记得小时候看<寻秦记>,记得当时嬴政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无权无势,妥妥的loser,可他在被社会的毒打后,在最底层被各种霸凌欺辱后,他回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我只能说某些方面,他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以,最后的最后,让我一起共建和谐社会,为每一个孩子送去温暖,避免让他们受伤,可能因此,我们拯救了全世界!.....否则,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辜者
自闭的孩子连发起功来都是那么沉默
《盲视》没有玩过瘾,导演又搞了一部,本质上类似的设定,玩的就是概念和视听。这部以孩子的视角进入故事,用摄影,声音和剪辑构建孩子们的超能感应,儿童视角进一步强化了不安感和惊悚感,纯粹靠视听建立的文艺恐怖片,北欧的阴冷气质嫁接这种X战警式的超能力题材,玩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新鲜感,导演非常有创作力。
可怕得毫无意义 就只是让人生气
白化病孩子联想到灵媒里的那种通灵者,所以猜测导演是把泰国那套东西,现代化、魔女嘉莉化,用时下流行的心理惊悚形式表现出来,很聪明。社区与楼房给人的空旷,吞噬心灵的感觉,孤独、冷漠、威胁,孩子的敏感视角,都成为此片的背景;游戏与游乐场所,交流与对抗,尤其前半段把男女主细微的情感表现得很棒;镜头贴近小主角,感受到了恐惧压抑的氛围。如果能深入了解挪威的这个社区,为什么这么多印度人就好了。电影缺点是,它在提纯的同时丧失了很多丰富性,女主在四人中制衡关系没有展开,反而成了行为者;男孩的一路go down并没有弧光支撑,姐姐的爆发也只是超人式的发展而已,泰式恐怖的缺陷也一并继承了过来
焦躁阴暗版的史蒂芬金
是挺惊悚的,开始觉得小女孩有点可怕,但后来发现她本质还是善良的,这小女孩演技不得了。但是杀猫情节真的受不了。
好无聊。。。
知道烂,但是不知道这么烂
小姑娘也太阴暗了
这几个小朋友真的神了
爱猫人士必看的恐怖片。基本上讲艾达从恶向善的过程。小孩子教育很重要,可往往大人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小孩演的棒。
Bad Seed男孩版 说有多精彩也真没有…太闷了 高潮戏太少了 结尾 就这?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挪威】熟悉又陌生的“《怪奇物语》”,孩童视角的世界以及所掌控的能力有些邪趣;不同演员的背景,完成更大层面的对应。只可惜在数个有些挑动的场景之后,故事陷入无解的冗长之中,可能早已在剧中看过太多可能。
两星半,有亿..无聊
立意是很创意,孩子们有特殊能力也很让人欣喜,但意念大战真的太恶搞了,最后其实主题已经变了,成了惩恶扬善了,不是关注儿童家庭问题了。本来三颗星的,太多神吹意淫了,两颗星真实一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父母,不怕法律,不怕疼痛,只怕孤独……
冗长disturbing还一点也不恐怖,这拍的什么玩意儿???
青少年气功协会芬兰分会风云录,看得人很好奇自己九岁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干嘛。很北欧气质,黑暗原力来自森林,小邪神被塑造的很脆弱。那片住宅区太爽了,好几次一点透视立面的镜头,小清新的效果图feel~
由爱生恨,由爱生惧,你怕它吃不好穿不暖,你怕它不开心,你怕它学坏,承认吧,你怕它,由此产生的敬畏是你让世界更美好的动力。[Let the Right One In遇上Chron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