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很迷恋古装剧里的“江湖”。
在这个叫“江湖”的地方,有人来去潇洒,有人为情所困,有人快意恩仇。
特别是打斗场面出现的时候,两方对峙时眼神凌厉、不言不语,下一秒,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顿时将我对“江湖”的向往之心推至顶端。
后来我知道江湖是我永远到不了的远方,而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不是真实的,是后期拟音的。
声音,是剧集中、电影中最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元素。
它在,你以为理所当然;它不在,你才顿觉可贵。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二集,说的就是制作声音的他们。
稍显阴暗的房间像个仓库。
不同款式的鞋子摆在宽广的架子上,不知是真是假的盔甲混杂其中。
中间的空地里,看不清表情的几个人或坐、或跪在地上,他们侧头看着屏幕上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变动,他们各自拿着不同工具的手,开始动作。
有人大力地拧着手中的一大坨抹布。
有人右手拿长刀,磨着左手拿的一片盔甲。
有人一刀捅向身下的南瓜。
有人用长剑刺向一个布包……霎时间,房间里充满了不同的声音。
他们是拟音师,像仓库的房间是拟音棚。
拟音师要根据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画面,制作出各种符合情景的声音。
“手法是假的,但是情感是真的,把这两个相结合,给你制造了一个幻术。
”在赵楠眼里,拟音,就像一个幻术,而拟音的人,就像魔法师。
赵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声音指导,曾参与过《孔雀》、《梅兰芳》、《风声》、《影》等电影的声音制作。
对她来说,制作声音,除了需要工具,还需要想象力和各种各样的知识。
比如《影》里,按照故事走向,沛良被捅了之后就无法说话。
于是赵楠开始琢磨:我到底把你捅成什么样,你才不能说话?
后来她分析了一下人的生理结构——捅肺,肺破了,就导致血涌进了肺。
涌了以后,不是他声带坏了,是他只要一说话,喉咙就会“咕咕”冒血分析好了,赵楠就知道怎么拟音了:模仿鱼鳔做的肺,“啪”一破,完了血往里灌。
赵楠说,她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放。
尽管孤独,但他们仍然会为了一个声音死磕到底。
给《影》做后期的时候,为了给画面找一个最合适的下雨的声音,他们把当时市面上下雨声音的素材都买了,自己也制作了各种下雨的声音。
如果瞧见外头下雨了,他们还会出去录雨声。
从从前可以在拍摄现场喊“停”,到现在像被催命一样最多只给二十多天时间做声音,赵楠觉得,录音这一行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且和好莱坞的“术业有专攻”相比,中国的声音指导干得杂。
赵楠除了得管拟音、户外收音、混音等工作,她还做过对白编辑。
赵楠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快而无章,相比有完善工业体系的好莱坞,还是有差距。
孤独、力不从心、不受重视。
但是赵楠还是喜欢这一行。
又是一个好天气,赵楠带上器材去户外录音:风抚摸柳条的声音,风撩拨湖水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鸟鸣声,路人骑自行车路过的声音。
还有赵楠心里热爱电影的声音。
电影艺术是个庞大的体系,这个纪录片让我们更加了解电影制作的很多秘密。
感谢各位导演摄影师把这场艺术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还要致敬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
中国电影要拍出自己的内涵。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电影好坏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
我感觉各种因素下目前国内电影和国外尚有一定差距。
主观来说我还是喜欢看原声电影,配音始终是“没内味儿”。
电影,是光与影的绘画,刻在胶片之上,影像与艺术交相生辉。
大银幕上,天地孤影任我行,美人如玉剑如虹,都是电影赋予的魅力。
电影除了导演和演员,离不开所有幕后人的努力付出,或美术,或声音,或特效,或摄影,都需要精雕细琢,方出精品。
电影是集大成的艺术,是所有工种的共同付出。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献给为电影默默付出的所有幕后工作者。
愿我们,永葆匠心,不负初衷。
我自己心里也默默喜欢一个一直想并且在认真做演员的人,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有一颗纯真,勇敢的心灵,也有演技天赋,只是一直缺少机会,我知道在这个圈里凭他徒手拼搏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他星途坦荡,能够继续留下一个个经典的角色,加油!
被曹郁打动,被他对电影质感的追求打动,被他娓娓道来讲述的发展故事打动。
摄影师,孤独但有成就感的拟音师,特效师,致力于中国韵味的美术指导,配音演员。
正如影片所写,献给每一个为中国电影默默付出的人,中国在各行各业从不缺认真钻研的人,从不缺默默做事的人,都想它能好,可这是个很复杂的生态环境,行业体系,人才培养和保护,受众,平台,各方面都尚不完善,一个美好的眺望。
“摄影其实就是我表达自己的一个工具,我唯一能够掌握的完整表达我的一个工具”“每个电影对我来说,我乐意去做的是一种变化”“从摄影的角度说,最重要的首先是一个质感的准备,质感就像人穿衣服一样,有他自己的一个特点”“绘画当然是我们最直接的一个修养的基础”“合作太默契了,有如神助”“要碰到喜欢的东西,就会觉得喜欢的特别轻松”“(被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采访)觉得特别幸福,一个梦想实现的感觉”“生活应该是有你的激情,而不是挣了钱别人都认可你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它确认我真正生活应该有的路子”“只能尽量地去做,只要一直在进步”“毕竟是爱这个职业的,它决定你往前走”“自己形成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习惯于在任何情况下积累声音经验”“干一行,爱一行”“向大家证明,女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我希望我做的很优秀”“……但是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真的是对这个事业很忠诚,还是喜欢,所以才能做这个事”“做一个类型片的典范出来”“每一点点细节的累积”“大概收集了12000张老照片”“经过这种积累你能够提炼出来,需要的是什么”“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一切”“一直在拍人,拍好多人,就记录好多人的感觉”“电影值得这么多时间去做”“但是最后一定是要发挥你自己的特点”
通常观众们看一部电影,最关注的是演员和导演,很少有人关注影片的幕后制作团队。
实际上,这些幕后团队才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基石,也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地方。
前不久,时光网出品了一部五集电影人物纪实节目《我在中国做电影》,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一群中国电影的幕后英雄,即来自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幕后工种的7位优秀电影人。
通过节目的介绍,观众可以了解这些幕后工种的工作性质,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甚至是国内与国外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上的差距。
节目最后一集讲的是配音演员,邀请的嘉宾是国内配音界的"顶流"、729声工场创始人阿杰。
《我在中国做电影》每集的时长不到20分钟,也没有特别晦涩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些想要了解电影制作流程的影迷来说,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对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曝光和正名。
相对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已经是转到台前最成功的的一个工种了。
在日本动画界,声优偶像化已经是一个趋势。
在中国,随着国漫的日益发展,国内配音演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五集选择了阿杰(粉丝称为"杰大")来作为中国配音演员的代表,国漫粉丝对杰大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配音的魏无羡、叶修、东方月初等等都是人气很高的角色,而杰大除了配音演员这个身份,还在多部作品中担任配音导演,并且是圈内著名配音团队"729声工场"的创始人,这些身份让他可以站在行业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其实早在"二次元"这些词汇流行之前,观众对于配音演员的印象,大概也就停留在译制片里那些操着翻译腔的国语配音,只知其声,不知其人,对于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可能也并不清楚。
因此杰大在采访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配音演员正名。
杰大说:"身边的一些人不太了解我们这个工作,他们可能会说你这配音挺轻松,随便说说话就能挣钱,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个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杰大认为,配音演员是声音的演员,"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他一定是懂表演的。
"杰大在节目中为摄制组展示了配音演员的工作环境:一个空旷的录音棚,环境全凭想象,彻头彻尾的无实物表演。
如今,国内配音演员的主阵地已经从译制片转移到动漫游戏领域,配音演员们也拥有了更具辨识度的表现机会。
对于译制片的国语配音,观众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节目中也透露了原因:译制片的配音时间特别紧,一般的可能两天,最短的还有一天就完成了,原创内容的配音通常会更长一些。
而在原创内容中,电影的质量要求又高于剧集。
因为动画剧集的制作时间紧张,需要尽快完成以赶上播出进度,电影则是慢工出细活儿,一句台词可能就会配几十次。
"因为它是电影,电影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做。
"
据阿杰介绍,国产动画的配音工作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十几年前,国产动画的配音是等导演把所有画面做好了,一帧不能变,再让演员去配音。
这时候如果台词说快了或者慢了,就会跟嘴型对不上,为了对嘴型就只能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水词儿,最后做出来就感觉节奏有问题,人物的个性也都变得不鲜明了。
如今的配音是放到了画面制作之前,配音演员们只有大概的故事脉络,或者是分镜剧本,细节是自己去填的。
包括好莱坞的一些动画片也是先配音,然后让画师根据配音演员的表演进行后期处理,一些细节还会参考配音演员当时的表情。
杰大认为,纯用分镜剧本配音,对配音演员的表演能力要求更高了,但这样子限制也少很多,塑造的角色也会比较生动,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谈到配音演员的专业水平,杰大又在节目中纠正了一个观众经常存在的误区:"好多人觉得配音演员最能体现专业能力的地方是变声,他们能从几岁小孩配到几十岁的老年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杰大认为,变声可能只是作为配音演员的一项基本功,而配音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表演",如果你只是单纯模仿一个小孩子的声线,并没有完全进入到小孩的内心,那观众听起来会觉得特别假。
这几年,杰大除了配音工作,也在多部作品中担任过配音导演。
配音演员只需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就可以,而从配音演员晋级到配音导演,就需要统筹全局的能力。
杰大将配音导演形容为导演和配音演员之间的"翻译",需要把导演的意图翻译成日常的台词传达给配音演员。
作为配音导演,他不仅要负责统筹专业配音演员的工作,还要负责群杂等业余配音演员的工作,"很费劲,很难",杰大形容道。
每个行业都需要传承,每个入行的新人也都会有一个"引路人"。
杰大在节目中透露,让他走上配音这条道路的,是上译厂的的童自荣老师。
在节目中,杰大回忆了自己最初是如何迷上配音,如何在网上论坛里认识了一群配音爱好者,如何来到上海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上译厂的老配音演员们,还展示了自己当年和童自荣老师的合影,他那一头飘逸的长发让观众梦回2005。
如今,国内的配音演员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曝光,专业性也得到了粉丝和业界的认可。
曾经配音演员只是真人演员背后的影子,而随着国产动漫游戏的发展,配音演员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辨识度,有了自己的粉丝圈子。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产动漫、游戏产业将会进一步扩大圈层,而配音演员的这个职业,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我在中国做电影出品:时光网类型:纪录片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5分钟左右更新时间:每周二、五10:00今天,剧小邦要给大家介绍一部由时光网出品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听到这个片名,是否让你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电影”的豆瓣评分暂时逊色于“文物”,但是对于影迷或者影视从业者来说,这部同样反映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可谓是必看的作品。
每一集短短的十多分钟,将带我们走进电影的幕后,认识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个工种。
或许你熟悉成片的每个画面,但是“做电影”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
本篇影评介绍前面两集,截止发稿日(3月6日)已更新3集,大家可以到时光网及优爱腾等各大视频网站观看。
第1集 曹郁:光影统领者
要盘点2019年撤档的国产电影里,《八佰》绝对算得上大热门,猫眼上有25万多人标记了“想看”。
在这一集里,我们不仅有精彩的片段先睹为快,还有独家的“内幕”创作过程披露。
曹郁摄影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它们以蓝和绿为主。
再加上互补色黄色,有了一种柔和的效果,反衬剧情的惨烈。
“《八佰》很像我拍《南京!
南京!
》的螺旋上升版。
它既保留了像拍《南京!
南京!
》的时候那种激情和自由,同时它在技术上又复杂得多得多,它达到的效果更加的多样化。
”是不是对电影多了一分期待呢?
同时,我们对曹郁的才华也有所了解。
不管是写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故事,他都有自己的摄影表现手法。
李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在《妖猫传》里面应该给人怎么样的形象?
能成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哪位女演员能够驾驭这个角色呢?
张榕容做到了。
更准确地说,是曹郁帮张榕容做到了。
我们印象深刻的这个“名场面”,曹郁是用蜡烛、LED灯带,使她的皮肤所有反射角都有光泽,再加上一种叫特图利的灯,可以打特别小的光,照射在眼睛上……多种工具合在一起,并且后期在电子调光台完成“动态”的亮度,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百媚生。
曹郁认为摄影师“天分是有限的”,包括他自己从入行到屡获大奖,都不是天生的偶然。
中学开始,他被《末代皇帝》的摄影效果所震撼,他便借了一台录像机拍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后来,他如愿考上电影学院的摄影系,而且还是第一名;大三大四的时候向往《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后来他就凭借《南京!
南京!
》登上那部杂志。
这一路上的成果,都和“热爱”二字密不可分,尤其是拍摄《可可西里》时,他感受到心灵被洗涤,认识到激情才是创作的第一动力,而非金钱和名誉。
(当然,后面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是他的意外收获。
)他认为,想在摄影上达到一个最理想的高峰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努力尝试,保证每一部作品都在进步,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第2集 赵楠:声音魔法师这一集的开始展示的是拟音的创作过程。
工作人员一边看着画面,紧盯着情节发展,一边借助工具发出声音,看着还比较有意思。
你知道割喉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你知道被人捅肺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他们通过气球、水管、鱼鳔等工具努力去实现。
虽然他们的手法是假的,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像是魔术,幻术。
这么听起来,他们的工作很高大上,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很孤独的。
“我从来不戴耳机听音乐,我们家也没有音响……我回家基本就是看电视剧,静音看字幕。
”“我的耳朵能够一分八用。
比如我的爱人走没走,都是靠听不是靠看;我通过你说话能判断你今天高不高兴;楼底下煮东西我能听得出来他是煮饺子还是煮面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现代真人版的顺风耳?
对于“没有耳机就浑身不自在”的现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的工作也颇为神秘。
用她的话说,大部分人以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下载素材就行了,但这远远不够。
“我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也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地放。
”“一天你可能跟谁都没有对话,你就自己在那干……做《影》的时候干得都快废了,每天坐屋里,看着画面下着雨,挑着雨的素材,出门以后基本都是黑夜,特别压抑。
”
“(做《影》的时候)把全世界素材库的雨都买了,一点都不夸张;其次是录,只要看到下雨了,就出去录雨……”包括说起她在中影曾经一个多月没回家,“每天四个棚,轮番看,一遍一遍地改,关键还干不完,突然有一天我就在混录棚嚎啕大哭……”在接受采访时,靠在椅子上的她能够谈笑风生般地聊起做这行孤独的创作回忆,实在令人敬佩。
曾经她的朋友管她叫“楠哥”,确实是名不虚传,虽然她本人并不喜欢,但这应该是大家表达对她的尊重的方式吧。
她说她在领金像奖的时候,很自豪地向大家宣布,“女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
”而在这一集里,她不仅为录音师里的女性代言,更是让录音师这一劳苦功高的职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这部叫“做”电影而非“拍”电影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除了那些凭借电影享誉国际的导演、演员,还有这些劳动成功具有隐蔽性的幕后工作者,或许他们的名字在片尾的位置靠后,但是没有他们的付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可能诞生。
一部电影的成败,当然是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决定大局,但为什么观众有时候会有说不上来的“不对劲”,或者有感到莫名的好感,往往就是摄影、声音等细节决定成败。
可能就在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本来旗鼓相当的两部影片,其中一部因为幕后工作者付出得更多而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画龙点睛。
最后,希望不管是影迷还是从业者,都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为中国电影进步默默付出的工作者致敬。
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工作人的情况,有无奈,有希望,有梦想,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当然是商业化和工业化,但是影视在流量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和制作方的作品的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两者可以多一些良性的互相促进 时常因为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追不上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而且现今的鉴赏能力并没有在提升)而感到羞愧,虽说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希望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浪潮过去之后,平台不再产出流水线式的傻瓜视频,更多用心制作内容的人可以受到关注,因为日常的视听内容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的观感,无脑的内容在影响着我的思维,还是决定退网一段时间,怪自己的定力不够,很难不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影响,这一年要多看书,经典的电影,纪录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这么空虚
众所周知,电影是公认的“第七艺术”。
在大银幕上,我们见证了一场场悲欢离合,也体会了无数的美好与感动。
但在银幕之外,我们对于电影拍摄、电影制作本身,却知之甚少。
最近,一部新出的国产高分片就开创先河。
它将镜头聚焦于幕后,为我们讲述中国电影那些“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在中国做电影导演:米若羲主演:叶锦添/ 曹郁/ 赵楠/ 张杰/ 丁燕来/ 魏明/ 周逸夫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7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中国电影幕后人物的微纪录片。
一共5集,每集不到20分钟,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在每一集里,从美术、声音、摄影、配音、特效五大核心领域,分别讲述一部电影的幕后制作过程。
第一集所讲述的,就是电影中的摄影。
陈凯歌曾说,一个剧组里,有两个角色可以被称为Director(导演),一个是导演,另外一个就是摄影指导。
摄影于一部电影有多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国内顶级的摄影师,曹郁在片中分享了很多经验之谈。
他首先厘清了两个概念的区别——摄像与摄影。
后者比前者更难,因为摄影不仅仅要拍摄,还要把控整个光影与气氛的变化。
在电影《妖猫传》中,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回眸一笑,是片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为了拍好这一幕,以曹郁为代表的的摄影团队在光影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他们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分别放在脸的左侧和下侧,用以制造一种非自然光的效果。
接下来又用上了led灯带,让皮肤从所有的反射角度看上去,都有一种偏现代的光泽感。
这样做还是不够,因为最重要的眼睛部分并不突出。
于是他们又用上了特图利灯,专门在眼睛部分进行打光,使人物显得有神。
你可能想不到,就是这几秒钟的一个镜头,在摄影时竟然动用了灯笼光、蜡烛光、led光、特图利灯光等多种道具,才产生了我们最终看到的光效。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色,在此得以最完美的诠释。
与《妖猫传》的复杂程度不同,电影《南京!
南京!
》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灯光。
用单光源把人物拍出雕塑感,才使得片中的角色更具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有场教堂里举手的戏。
曹郁对这场戏的理解是,汇集了众人的教堂就像一个海洋,而手就像帆,象征着希望,举起时有一种信念感。
在拍摄这一幕时,教堂的窗户是开着的,因为他算好了时间,在等待太阳光从那里照射进来。
当这束光真正出现时,可以清晰看见手掠过光线,甚至能看到空气中的灰尘。
摄影对于剧作寓意的烘托,被这一幕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摄影是一项需要与导演、演员互动配合的工作。
那么电影中的音效处理,就是一项自我、独立,甚至说孤独的工作。
从业几十年的赵楠,对此深有体会。
做电影音效,首先需要的就是想象力。
当你看见一个画面时,脑海里要瞬间反应出五六种声音。
在形成了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之后,才能去进行实际上的操作。
比如,当你看到重庆,会想到江边卡拉ok的声音,以及游轮的鸣笛。
看到老上海,就会联想到弄堂里的小自行车铃声等等。
音效制作看起来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制作《影》的音效时,赵楠就经历过近乎崩溃的状态。
由于片中有大量的下雨戏,其带领的音效团队,几乎把全世界所有关于雨的音效素材库全买了。
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到后来只要看见现实中下雨了,就立马拿上设备出去录雨声。
在《影》的成片中,每一场下雨的戏份,少则三四十条音轨,多则五六十音轨,其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郑恺饰演的沛良,在《影》中有一场从身后被刺的戏份。
要真实地模拟、还原兵刃刺穿身体的声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赵楠和团队尝试了各种道具,效果都不理想。
最终,他们模仿鱼鳔做了一个肺,在刺破的瞬间能发出相当逼真的声音,才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用赵楠的话说,虽然手法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
真与假两相结合,才成就了电影中关于声音的幻术。
和音效制作同样孤独的,是电影的视效制作。
在过去,国产电影的视效制作曾经不受重视,被认为是修修威亚、穿帮这么简单。
“五毛特效”的骂名,也被这个部门背负了多年。
但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其实国产电影特效的产生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一切还得从特效制作的产生开始说起。
特效制作诞生于美国,最早的传统特效包括微缩模型、光影、剪切分层等等。
随着电脑和技术的数字化出现,传统的模型逐渐转移到三维软件,通过合成的办法去实现和渲染。
可以看出,美国经历了从传统特效到数字特效的全流程,无论在理念和技术上都是一步步经历过来的。
但中国电影没有经历这些过程,所以才会在技术、灯光渲染、特效制作人员的艺术修为上存在断层。
电影特效技术发展至今,国内特效公司在场景制作、硬体类的角色上,已经基本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比如虚拟人的制作上,仍然与好莱坞存在差距。
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一些涉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特效场景中,国内的制作水平就要优于外国的团队。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邪不压正》。
在制作《邪不压正》中场景之前,特效团队共收集了一万两千多张老北京的照片。
到了实操时,光是北京的四合院特效模型,就做了六千多栋,树做了一万多棵。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巧红张开双手,在牌楼顶上走动。
这个镜头有一个360度的旋转,基本把整个北京拍全了。
而观众在此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都是特效人员在幕后加班加点、奋战无数个日夜的结果。
还有去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也是一个将特效做到极致的典范。
全片首场大的灾难戏,是一个有着坍塌效果的镜头。
在这个画面里出现的每一处山形,都要先在电脑上雕琢出来,把所有的光影渲完。
最后,再根据光影和山形,去做碎石的碰撞效果以及烟体的解算,这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
片中还有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从点及面,由地球升上太空。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一幕光是做相机的运动效果,就调了五六十版,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也正是由于特效团队这样的努力,才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
除了上述三集外,《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述了配音、美术等重要的幕后环节,采访了叶锦添、阿杰、丁燕来、魏明、周逸夫等顶级制作人。
于普通人而言,它是首部揭秘电影幕后制作的良心好片,讲述了不同工种的创作心得,真实呈现电影工作者的幕后状态。
于影迷而言,它又像是一堂生动的电影课,传授关于电影创作的知识干货。
当然,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写给国产电影的情书。
以最真实质朴的笔触,献给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
追溯国产电影的过去,这是一段曾艳惊世界,但是也曾饱受争议的历史。
近年来,无论是《流浪地球》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现象级爆款,都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在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上的进步与突破。
而《我在中国做电影》的出现,更是向我们展现了银幕背后的中国电影人,在各个岗位上的坚守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向上生长的力量。
向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致敬,也祝愿国产电影能够越来越好。
*本文作者:张不才
“我在哪里做什么”的系列应该做下去,以增进人们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的了解,而不仅仅只是“不就是什么什么”。
任何一个小众的领域,都有其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五期分别是摄影、拟声、视效、艺指、配音,虽浅尝辄止,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能达到普及的意义已经是非常好了。
第二期拟声,赵楠谈到工作的独立性,那种独自一人包裹在录音间的独特体验,值得去了解与感受。
谈到中国社会及行业的变化,也有许多无奈,尤其是关于“术业有专攻”的表达,戳中每一个技术与艺术交融性行业创作者的内心,中国是发展快,中国人干活也快,但中国与美国,“差距在高端”。
到了第三期视效,中国电影行业及电影人与世界顶级电影大国的实力差距,就更悬殊了。
在视效领域,更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电影的工业感,这一行具有极强的技术性。
今天,中国最好的视效工作者,对于美国的视效工具,即便能拿来,也根本不会用,如同几十年前,人有原子弹而我们却没有,什么时候我们能研究出同样的视效工具,并且熟练使用,才算是在这一领域,有了自主权,拥有了保卫自己作品的能力。
中国电影不成熟,包括市场不成熟、观众不成熟、技术不成熟。
就像这些年一直提及的,钱过分花在演员身上的问题,造星当然很重要,演员与角色是令观众瞩目与记忆的核心,明星制度也是美国创作出来的,但是美国已经走到下一步了,已经实现了全产业的成熟,而我们还仅仅局限在演员,又落后一百年。
视效是电影整体产业能力的一种极致体现,它更为赤裸、更为直观,比声音和摄影等更容易让普罗大众感知到,所以好了就真是好,差了也真是很差,容易被误解与吐槽。
可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单一领域。
第四期叶锦添,可谓此系列的高潮,艺术指导体现了一个人“对历史、对人情世故、生活细节的认识”,这句话说得真好,这也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所在。
能感觉到叶锦添对于跨世纪时间段的认可与怀念,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不会,但起码,每个人先做好自己手上的事吧。
电影工种繁多,我在中国做电影系列,要再拍下去哦。
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说过“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
”《我在中国做电影》就作为一部纪实性影片,记录了几位中国幕后电影工作者在为电影艺术造梦的部分点滴,成为了一部记录电影的电影,同样也为热爱电影艺术的工作者或者观众朋友们展示了被投印在影院银幕上的那些如梦一般电影的制作工作与一些鲜为人知的专业细节。
而它的隶属分集《光影统领者》便为我们着重介绍了曾荣获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等众多知名奖项中最佳摄影奖的摄影指导、摄影师曹郁的一些工作实况与人生经历。
影片通过曹郁本人口述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其中还穿插了部分例如《妖猫传》《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曹郁担任摄影工作的影片片段与拍摄工作实景中他对于光影的调控与和导演与演员的配合。
曹郁自己也毫不吝啬的在镜头前谈起了自己的摄影学习经历,从影片《末代皇帝》的镜头启发,到用借来的大二一录像机拍摄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再到如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又成为系别第一名,又到如愿被《美国电影杂志》采访,最后到现当下获得过许许多多知名大奖的著名摄影师的种种心历路程。
《光影统领者》纪录片将内容分为几个模块更加清晰的阐述了主题思想。
一为电影画面的总基调与观众的获得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影,而摄影师作为“光影统领者”,电影的视觉效果能否将观众带入电影情节,这就很考究摄影师对于电影内涵的理解与画面光影的调整与掌控。
二为曹郁认为音乐与美术对于摄影工作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音乐是曹郁电影节奏韵律感的导索;美术是曹郁最直接的修养的基础,音乐与绘画是曹郁摄影机位与画面色调的重要思想导师。
三为曹郁自己从被摄影所吸引而钟爱于摄影到一步步去学习,去感知,去探究,去创作;又或者是从其他导演的思想与演员的表演中获得的一些品质与感受从而得到启发,总结出的曹郁自己对光影的见解和对人生幸福的认知。
若要将电影的情节与演员的演技融合且渲染开来直至触动观众心弦,那么摄影指导对于光影的掌控与领导便是重中之重。
法国电影评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曾说到“光不仅给予画面上的形象以物质生命,而且赋予了他们艺术生命,艺术家们的创造,使光在银屏上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
”对于光影的把握,曹郁则独有一番见解与技巧。
影片中所插入的《妖猫传》电影片段——杨贵妃回眸笑,这一画面让担任摄影指导的曹郁费尽了心思,影片又配合了曹郁本人的口述,当时摄制组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又准备了led灯带,但总觉得只是差强人意,后便加入了Dedolight,曹郁还在拍摄过程中不停的改变光影的位置与亮暗程度,这才让演员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的一笑充分展现了剧组人员所主观想象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惊艳吸睛的场景。
在曹郁对《妖猫传》的口述过程中,影片为其添加了以清脆铜铃为演奏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神秘与智慧。
《南京!南京!》也被影片所引用,赤裸全身的姑娘们缓缓的被木车拖走,曹郁将更多的光影打在姑娘们的身上,使得她们的身躯更为洁白,画面更显忧伤,也更凸显了在屠杀中饱受耻辱的姑娘们的悲惨命运,更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印象重回观众眼帘。
影片在曹郁为《南京南京》的口述中添加以钢琴与大提琴为演奏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忧伤与感性。
可想而知,摄影师对光影的指导对于电影情感基调的影响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音乐的节奏韵律与美术的光感色调是曹郁摄影思想的无形的指导老师,更为其摄影工作锦上添花。
对于曹郁对音乐节奏韵律的感受——影片引用了《妖猫传》《南京!南京!》等影片做例子。
在《妖猫传》的拍摄过程中,曹郁选取了与电影情感气氛相近的音乐,利用节奏律动并表现在摄影机位上,让本是冰冷机械的镜头忽显柔美缠绵的韵味。
《南京!南京!》中一段跟镜头,需摄影师肩扛拍摄,而曹郁将摄影机想象成演奏的乐器,赋予机器内心的节奏情感,让镜头张力近乎于完美。
对于曹郁对美术的光感色调的感受——影片展现了不同时期各著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直观的为观众们所展示。
曹郁探索从伦勃朗和维米尔强烈强调光源的时期,到蒙克不强调单一光源的时期,又后来到霍普的光源混合时期,都启迪了曹郁对于光的感受。
而蒙克的画作阴影中的蓝色补分,曹郁运用到了《妖猫传》中;曹郁又发现了毕加索早期的蓝色时期作品,将其吸收转化为蓝、绿、黄等色调运用在了电影《八佰》中,用柔和细腻的色调来反衬出电影背景残酷感。
影片在展示绘画作品时,稍稍的推镜头配合背景的黑色衬底加上以乐点形式为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的画作的内涵更加的深奥与神秘。
曹郁能如此娴熟的将他对于音乐与美术的感受用在表达摄影镜头的情感上以让镜头表现更为生动有张力,都归功于他对于音乐和美术的极大敏感性、感知力与作用力。
曹郁本人的严谨与尽职,对于摄影职业的热爱与追求,与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感,促成了他如今在摄影方面的显著成就并使他领会到了幸福的真谛。
影片中运用同期声画面展示了曹郁在剧组工作的场景,在拍摄《可可西里》时陆川导演的探讨交流,又或是在拍摄《摆渡人》和王家卫导演的互补借鉴,更加真实直观的表现出他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和默契配合。
并通过展现曹郁所获奖项的奖杯加上以架子鼓与钢琴的主观性音乐也直观承认了他在摄影方面的高度成就和他激动人心高光时刻。
在曹郁口述时镜头也配合特写突出表现了曹郁情感的变化与内心的喜悦。
曹郁小时因《末代皇帝》的启迪而产生了对摄影的欣喜,如愿考上北电摄影系并得第一的惊喜,如愿被《美国电影杂志》采访的兴奋,笑谈第一次在金马颁奖典礼上的糗事等等的人生阅历。
时代在变,年岁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曹郁他自身对于摄影的热爱与追求。
正如贝克登所说“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和能力的关系少,和热心的关系多。
”曹郁本人在影片中也说到“我们要尽量的去做,人一直进步就好了,只要不是重复或是退步,那就是幸福的。
”对待梦想,曹郁始终追求;对待事业,曹郁始终尽职;对待幸福,曹郁始终感知。
镜头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镜头由摄影产生,光影又控制着摄影的基调,音乐与美术为摄影师提供节奏与思想。
《我在中国做电影之光影统领者》就展示了幕后摄影工作者的曹郁的拍摄场景与对摄影专业的自我见解和对人生幸福的感悟。
曹郁在影片中说“摄影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工具,就像一个艺术家,写书法一样”他将摄影视为自己内心语言表达的生灵,为摄影注入生命与灵魂。
他对摄影的热爱,对光影的掌控,他的日益进取的精神,不仅让他自己成为著名的摄影师,同样是为中国电影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电影中创造了许多渗入到观众内心的镜头映像。
《我在中国做电影之光影统领者》也利用采访摄影师曹郁而展现一系列电影幕后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正是因为像曹郁他们这一类人的付出与智慧,中国电影才得以用最大的加速度迈进新高度!
中国电影才得以有魅力去触动国际影圈!
中国电影才得以有潜力去深入更多观影者的内心!
3.5星,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深度。
电影幕后人员的讲述,真的很棒。阿杰一句话道破配音节目观众吹捧的“没水平”。
我在中国做电影。我在深渊唱赞歌。玩具三的国内配音其实很差。
电影制作台前幕后 每个艺术工作者都是艺术家
短小但精华,看完又多了一份坚持在这个电影道路的力量。
毕竟是爱这个职业的,所以它决定你往前走。(最爱第一期的曹郁老师)
有让人感动的部分,尤其是声音那一集,但显然可以做得更好的
曹郁,赵楠,这前两期挺好。
早就该做一些幕后的片子了
叶锦添讲到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真诚又中肯又通透 比如两千年前后的中国大陆充满了接受度和可能性 比如当下大量不具备专业能力的“粉粉嫩嫩” 曹郁的话让人太想看八佰了
看了一集
迷你访谈?叶锦添那期还蛮好的
突然完结??
为什么我总认为电影行业有硬门槛呢?虽然在“术业有专攻”方面国内外还有一定差距,但相比其他影视类别,电影的背后,已经有非常细致的专门分工了。而从这短短五集体量,到电影创作的灵魂,还是逃不开“视听”二字。
第一集五星,第二集三星,第三集一星,第四集四星,第五集三星。一个碎片式的节目。
弹幕大神,世界未来
有一种各吹各的分裂感。
拍的不深,但聊的都是心里话。要说有什么,唯有热爱。
这么好的切口,制作真的太粗糙了。诚意对不起这个纪录片的名字。第一集讲摄影,曹郁也只是点到为止,不够过瘾。更为期待赵小丁老师。
正片拍的像预告和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