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两个神棍,分明就是一个人嘛。
精神分裂也好,多重人格也好。
两人额头同样位置同样的疤痕,不就是说明这个的?
还有引用的爱默生的名言,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of commit.科林-法瑞尔扮演的就是年轻时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反正电影里的人名也记不太住。
提前杀死那些已经患上或将上患绝症的人,以免他们承受更多的痛苦,影片中称之为mercy killing。
但是本片有点过于神道了,换种表现方法也许更好些,比如记忆碎片之类的。
连环杀手类型电影已经走入困境了,必须要更换赛道。
前几天看的《心灵猎人》倒是个很好的尝试。
通灵神探,这是什么鬼翻译。
影片原名Solace,安慰,是要讲一个面对死亡的问题。
结果一不小心归到动作片里去了。
两处下大雨的镜头,一个是两个好朋友一同站在雨里吃三明治,另一处是尸检时安东尼-霍普金斯决定离开,这两处大雨,多少有点让我想起了七宗罪。
而安东尼-霍普金斯带来的回忆就更多了,汉尼拔,The elephant man里的医生Frederick Treves,还有Howards End里的Henry Wilcox。
已经如此老态隆钟,结尾里对伊丽莎白说的那句,Let's walk, shall we?何等温柔,何等恬静。
联邦女探员Catherine Cowles扮演者Abbie Cornish,澳大利亚女演员,看过她的《伊丽莎白一世:黄金年代》,以及《杰克-莱恩》中杰克-莱恩的女朋友。
坦白说这部片子还是有那么点逻辑混乱的,很多情节不太合理,设想一个能遇见未来的人,如果改变了自己或者其他人相应的行为,那么最后发生的事情就是相应改变,就像《蝴蝶效应》里面所表达的那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是片中好几个场景,两个通灵者似乎是看到了某一种行为的后果,比如说酒吧两人初次见面那场,如果叫了会怎么样,也只是一种设想而已,并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凶手被打了,没错,可是他自己却没有看到这一点。
我觉得预见未来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小说很大的问题就在于逻辑,当然这个可能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
但是片子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是值得考虑的,就是患有绝症的人,旁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去结束他们的生命。
影片的最后老人的回忆,可以看到原来他回忆中女儿美好的笑容都只是自己选择忽略她的痛苦而已,老人其实也看到了女儿的痛苦,并且最后亲手送走了女儿,也许这也是他不能解开的心结,并且和妻子分开的原因吧,而最后,他把对女儿的感情寄托在女警察身上,救了她之后也完成了一次自己心灵的救赎,终于可以诚实面对过去,并且重新找回妻子。
可是,到底能不能安乐死呢,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结束他人的生命。
第一种方式,也就是杀人者的方式肯定好多人都不能接受,在人生感觉美好的时候结束这一切,也许的当你身处痛苦中会有这样的期待,但是实际上,还没有经历痛苦的人真的愿意就这样死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吗?
就像那个律师,两个可以预见未来的人的对话,这个男人以后会患有一种疾病,并且将会遗传给他的孩子,结束他的生命,可以免除三个人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痛苦,那么这种行为可以原谅吗?
如果一个人对日后的痛苦并不自知,那么他也许会抱着对明天美好的期待活下去,可是到了真正面对痛苦的时候,就像老人的女儿,被病痛折磨,虚弱,哭泣,绝望,这种时候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种时候如果他人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就是可以的吗?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因为从个人体验上来讲,如果那时候,我觉得非常痛苦,生命中的那些美好已经不能让我坚持着对抗痛苦,大概我也会有就此结束的心情吧。
一开始给这部片子两颗星,不过这个问题写着写着,觉得应该给三星了,因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真实的人生往往有无数种可能。
坦白说这片名翻译的好烂,把整部片子的基调带跑了,solace,意为慰藉,动词或者名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杀人者也只是为了慰藉他人,避免日后的痛苦才会选择让他们在愉快中死去。
而通灵神探这个译名,把重点直接放在了警察抓小偷的追逐中,如果不是现在在写这些,我根本不会认真去想原来本片的片名是solace,而不是什么破案故事,所以刚刚看完时有一种感觉:作为一部破案片,这逻辑,这剧情,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不明白。
所以如果你要看这个片,跳出警察抓小偷的格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影片的思路和发条橙很像。
初衷是好的,但实施的手段及过程是否算是仁慈?
在我看来,没有经过个人意愿而被迫发生结果的,都有违自然,丧失人性。
毕竟谁都不是上帝,可以随意给别人下审判(无论是生命或是结论)。
扣掉两分是因为片子给的提示过多,在影片前十五分钟大概已经能猜到走向了,无趣。
片子也有记忆碎片的影子在里面。
昨天偶然发现了一部影片—《通灵神探》。
我是因为奥斯卡影帝老安东尼参演,就想下载来看看吧。
原本以为是一个科幻题材的电影,观看后才明白,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引人深思——生与死,对与错,罪与罚,神与人。
看似是一部连环杀人案的侦探片,其主题确是“安乐死”。
“安乐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影片中老安东尼饰演的约翰和科林·法瑞尔(金球奖影帝)饰演的查尔斯,分别是具有预知能力的老警探和杀手。
约翰因两年前失去了得白血病的女儿并和妻子分道扬镳,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杀手能够预知别人的未来,看到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痛苦的治疗并在绝望中死去,而选择在人们得知病情前最幸福的时刻用一种无痛苦的方法结束其生命。
这是一部烧脑影片,我看了两遍才略有感悟,强烈推荐大家观看。
片中老警探的朋友乔在临死前对他说:“即便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我仍然想要多活一段时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疾病确实带给人痛苦与折磨,但我们仍然在其中坚持,挣扎,是为了争取一线生机。
因为我们有对生的渴望,我们有所爱的人们,我们想要哪怕多一秒的陪伴他们。
就算,我们真的面对无法治疗,毫无办法,我们选择放弃治疗,但并不是放弃生命。
我们更能体会一分一秒有多珍贵,我们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尽可能的爱,爱所有人,爱生活,爱这个我们还没看够的世界,直到时间的尽头。
杀手是“慈悲”的,他看到了疾病带给人的痛苦,他不希望人们痛苦。
乔死后,杀手找到老警探,对他说:“我帮助了他们,包括乔。
如果在癌症的自然下死去,他和他的家人除了痛苦,什么也得不到。
而现在,他因公殉职,抚慰金足以让他的儿子读完斯坦福大学,这难道不是他想看到的吗?
”老警探找到了杀手的下一个目标,杀手说:“将来他会得神经纤维瘤,下周几杯鸡尾酒过后他的女朋友会怀孕,而神经纤维瘤最神奇的就是会遗传,虽然只有50%,但我知道,他的孩子会得病。
难道就是因为道德不允许,就要毁掉三个人的生活吗?
”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但,人不是上帝,谁也没有权利左右别人的生死和命运,因为我们自己的生命都来自上帝的恩赐,《圣经》上说:“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命多加一刻呢?
”(太6:27)我们不能,所以更不能伤人性命。
片中乔的葬礼和片尾杀手说:“现在救赎者,也需要被救赎。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葬礼中牧师说:“第三天,他从死人中复活,如《圣经》所述他升入天堂,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他会光荣重返人间,审判生死。
他的国永无止境,阿门。
”牧师口中的“他”才是真正的救赎者——耶稣。
真正的救赎者是无罪的,是圣洁的,是不需要“被救赎”的。
耶稣不叫人死,救人活,灵魂得永生。
杀手,只不过是个“慈悲”的罪人。
片中最后老警探也直面了自己安乐死女儿的罪并悔改,妻子也回到了他的身边。
其实,对待疾病,死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我们仍应感谢上帝赐予我们生命。
在连环杀手为主动现身前剧情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连环杀手自己自动现身把前面剧情营造出来的悬疑全破坏掉了,不得不说这个梗太唐突,给观众的印象就是FBI跟通灵神探都一筹莫展,甚至通灵神探还有退出的时候,导演为了能让剧情下去硬是安排杀手自己出现。
导致影片的后半部分根本都没有了悬疑,结尾影片展示约翰让他女儿安乐死的情结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明明约翰在得知杀手意图后是大义凛然地驳斥对方的,结果却是自己打自己脸---自己对自己的女儿都干了杀手同样的事情。
至于杀手为什么要自己寻死(以杀手的超异能本事,警察一方根本不可能抓到他更不用说杀他了),影片更加没交代,如果要找接班人,为什么找一个能力比他差很多而且年纪这么老的人?
无论从哪种角度说都说不过去。
整部影片就是杀手现身为分界线,线的前半段能引人入胜,后半段不单止是自己打自己脸还毁了前半段的好戏。
写在前面:现在看来当时囿于认知匮乏和阅历所限对电影想表达的母题连连惊叹也无可厚非。
不如就把当时的自己看成追霍老头的狂热粉丝罢了。
提要:一系列手法怪异且毫无动机的连环杀人案使调查一筹莫展,迫于无奈,他们只得邀请隐居的通灵神探老头子约翰重出江湖。
在追查线索的过程中,约翰赖成名已久的读取过去、感知未来的通灵能力接连遭到挑战,随着案情逐渐明朗,约翰才意识到,原来这个连环杀手有着比自己更强的通灵能力,将杀人动机与约翰痛苦的过去联系在一起,演奏着一场绝境对决。
这部电影的画面、台词与思想感情都很到位,强烈画面感的残片思绪的线索不断闪现,随剧情波动逐渐明晰;局面的复杂撑起了人与人细流的温情。
整片阅完就真的像他的片名Solace一般,慰籍。
本以为是暴力犯罪,不想竟也是温情治愈。
我最欣赏的便是,整部电影中隐藏着的绝妙手法,从画面、嘴炮思想动机等不同角度在不断铺垫、对比、渲染中呈现一场多方面斗争。
一,演员演技与精致程度客观(详情见附页)二,叙述方式:片段,意识流,标志剪影回放;恢弘巨制的案件配细致入微的刻画,看似平静却激烈的思想斗争,一切复杂难攻破但在最后决斗中清晰明了,十分快活三,思想感情:能否因预知未来左右人们的生死?
安乐死论折射两种看法,但生死的人权,应不被干犯。
画面【高贵帅气中透获着哥特式的惊悚,血液与谋杀的交响艺术扑鼻着生死论的芳香】1.开篇即是恢弘巨制的多宗相同作案手法的案件呈现:华丽的鹅绒地毯上,倒着一个目光直立腐朽的男子,瞳孔折射出诡异恐惧,撩开头发现后颈被割开长长一条血线;妖娆多姿的女子死于家中血池,但浴缸里的百合花簇与脚步跟随的盏盏烛火却通透不息地绽放着安详的美丽;活泼可爱心灵手巧的男孩一举一动都让人觉得纯洁童真,却还是突然间被杀害,难逃神不知鬼不觉的一劫;……所有案件,原因无可奉告,生者没有理由死去,甚至生前甜蜜如初;且作案者如透明人般没有丝毫蛛丝马迹留下。
仿佛一切像是运转良好的齿轮组,却在同一时间段崩了零件;在警方毫无头绪时,一件一件地爆发。
2.重出江湖的七八十岁的John面对突如其来的凶杀案,未见其人,残片似的画面感便自案件缠身的那刻起不断地重复:十字架,氖气灯管,血锈,从模糊到聚焦的清晰,再惊恐地抖动、拉远;一滴水自由落体在液面上泛起的涟漪;冰淇淋从小孩的手中跌落流开一地的一瞬间;奶瓶掉下撒铺开乳浊的浓稠状液体;蚂蚁群体嗫嚅着口器慢慢爬上火腿卷的上方…黑白镜头特写的眼睛溢出血柱,以及初见凯瑟琳就闪过的纯白中血崩蚀脸的她,不过几秒间。
这些毫无头绪的剪影,却随着剧情抽丝剥茧,渐渐显露出它们在整个局设中的归位。
来自上帝灵感的线索。
3.当乔开着车去花树笼罩的地方寻找隐居的John,沿途的风景皆成诗意;当节奏紧促时掺杂着徜徉于百合花海中,芳香与柔美安抚着神经…当John面对查尔斯看似严密的安乐死论时,他平静地回忆起金发碧眼的女儿在白榻病床上痛苦地挣扎,明亮的光线照进纯白的病房显她格外痛苦,他终是替她先闭上了眼;当一切迷局破开,John与他的妻子在阳光铺洒柔软草地的公园中,宽旷明敞。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旁人说说笑笑,他们依旧还是普通人,要经历生活,和死去,但坦然地。
台词语言【不紧不慢地论述中吐着强大的思想气场,平静的脸部轮廓下慢慢剥开饱含风霜的心】1.联邦调查局的乔对女同事抑或是古稀老人都会开一可爱的玩笑,先渲染一份宏大,领人到他的骗局里,再让别人感受这可怕的落差。
带女同事到他口中说的江湖老手的家里,一路上时不时夸赞这位神秘人,让她愈来愈紧绷神经准备任务。
下车时,他却让凯瑟琳在车里等“任务当然给我,只是带你兜个风。
” 他好不容易将John请出山林,马上说请晚餐,环境风味还有服务均是别致,不想却是在暴雨之中躲在卖三明治车的檐下啃完面包。
但他在中弹并被宣布癌症的时候,胡须间滴下了偌大的泪水,摘下氧气罩哽咽着,把遗言说完。
再不正经的人,也有他隐瞒的苦。
2.凯瑟琳与John格格不入的意见使得他们在初见开场就在波澜不惊中打了一场漂亮的嘴炮,在分析凶手心理动机时更是沉着冷静步步为营,不禁让人大赞佩服。
视工作为归属的她面对变卦的局面恼羞成怒,声声攻击John斥责他的不负责,却在他平静地攻击后失去了防护,眼前回荡起伤心往事,流下了疼痛的泪。
3.John始终在枪声刀晃下保持着镇静的面孔,无论是迫在眉睫的时刻也若无睹。
在毫不留情地抨击了该被斥责的肮脏,虽然不迅速却一字一句平静得铿锵有力后,当他终于可以缓缓地坐观晓雾将歇,他终是忆起自己夭折的女儿在癌症无情地折磨下一声声痛苦的尖叫。
心中波澜化为轻轻一叹。
剧情路线【若隐若现抽丝剥茧,雾水层层擦开,玲珑心机转为惊鸿喝彩】 这部电影的亮点在于,虽然通灵这种玄乎的东西容易让如今越来越实在的人们觉得是在扯淡,但是编剧让它服帖地行走在逻辑轨道。
面对同样是用灵感预测未来的对手,同样是布案高超的两者可以凭实力决斗,在对方的局中游走,双方都需要深度开发自己的预判能力与逻辑推理,还要有保持长时间清醒高速运作的大脑,步步紧逼真相或是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剧情看起来帅气得飞起以致于跳跃,但我相信在回味之后那便是不禁令人鼓掌的设局,至少在我看来。
所以,在旁观者看来全然是一场脑力与视觉之盛宴。
理性与情感的左右相伴,也必是一大亮点。
但此处的情感毫不显得多余,完全是恰到好处的一点,作丰满人物形象之用。
如在他人口中,道出John最为深藏的——情感,让大家恍然大悟更明了这其中的关系。
本片剧情路线处理是非常细致无瑕的,或让人招架不住思维急流,但最终还是会拍手称好。
台词略深奥,因为似乎每一句都有可挖掘的地方。
结尾两大人物对决的所论也是一大亮点:安乐死论。
若是生活病痛缠身,是一刀了结,还是抱有“生命中最后的痛苦,也会是美丽的”的想法?
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反派的看法似乎无懈可击,但自己的生死是可抉择的人权,应该把权利,留给他们自己定夺。
这样一看,无论如何人生也尝过百滋百味;反之在端倪一刻就匆匆结束别人的生命,恐怕像是在织结各个生命的大网中随意捅破。
一切都是有秩序的,即使不是永垂不朽,也定会有代谢更替。
大概这部片子的核心思想是:人类该不该因预知了未来的片段,就应充当上帝摆布命运?
也许这种举动出于善意,也有好的结束,但多方面来看,因为世间各事均存阴晴圆缺,而成了带有人性的弊端污点?
更进一步或也是更退一步来讲,人类该不该预知未来?
我们来讨论一下电影情结以外的东西。
没看过的赶紧去看这片,绝对很棒的。
这个电影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问题:当人被病魔笼罩,失去了作为人类的自由与理智,此时出于善心帮他解脱,这算不算一种罪过?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当然属于罪过,因为你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就让他解脱了,这起码在法律层面上是一个大罪过。
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来说,都会回归到法律和宗教层面。
法律层面,一个人要解脱是要通过一系列程序的,如果你是当事人,你需要申请安乐死,心理医生会基于人类学与宗教上的理论,来讨论让不让你“自杀”。
因为基督教是反对自杀的。
如果需要安乐死的是你的亲人,那就更繁琐了。
电影里面这位反派一号就是逾越了法律层面,不管他动机如何,甚至在那位警察在死于癌症晚期的折磨之前,就设法让他死在工作期间,这让他家里领(赚)到了一笔可观的抚慰金,令他的儿子得以成材,动机绝对是好的呀,甚至让警察选一下,他都会马上同意的。
但即便如此,法律之神圣,还是要将他列入谋杀罪。
该咋判还是咋判,就算同意也是不会马虎的。
这种擅自作主的行为,恐怕连神明都没有这种权利,因为它违反了人类的自由意志。
说一下神学层面的。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美国的法律基础是基督教。
很多法律建立的理论,都是从基督教的教条衍生出来的。
也许这部作品要探讨的真正目标也是在这里。
当一个人处于病痛折磨之下,生不如死,无法理智得思考,只剩下生的本能,如果他有理智肯定会选择死去,而此人却断然无法做此抉择时,出于对人的爱,我们是否可以为他着想,替他解脱?
这样是有罪的吗?
这个问题很难有答案。
因为我们生而为人,是无法做选择的。
但是片尾给了我们答案,作为一位父亲,霍普金斯的选择是(含泪)悄悄打入一针药剂,帮助他的女儿解脱。
这是冷血吗?
不,这是出于慈爱。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人被痛苦折磨,生不如死的时候,就让他死了吧。
搬那么多理论干卵,设身处地得替人家想一想才是真的。
虽然力荐这部影片,但是估计一看影评标题就有大半人跑掉了。
没办法,这部片子中文翻译的好像是个科幻动作警匪片,其实它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国内大部分人现今还很难理解到。
先说说貌似题外话的一个概念”安乐死“合法化。
生命是什么?
无意义地拖延生命是否值得?
是否应当?
这在西方是个正热的话题,正反激辨,从中也衍生出不少激进的文艺作品,就象几年前克隆技术出现关于克隆人的话题和影片很多一样,这部solace也是”安乐死“的一个激进衍生作品。
假如一个人癌症晚期,治也治不好了,非常痛苦生不如死,该不该安乐死?
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是如果本人愿意,那么可以安乐死。
好,深一步,如果这个人本身已经失去了意识,只知道痛苦哀号,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那么该不该安乐死?
如果应该,好,再进一步,如果他此时还只是癌症初期,但是这个病注定是治不好的,一定会一步步走向晚期,患者现在还没那么痛苦,但是很快他就会生不如死了,那么该不该在初期时就杀死他,以免以后痛苦?
说到这里,就是这部影片了。
一系列的杀人案,杀人手法非常干净利落,以至于受害人根本感觉不到一点痛苦就死去了。
原来是一个看得到未来的人,他看到这些人日后必将因疾病痛苦万分地死去,所以提前用无痛的方式结束了这些人的生命。
查案的人也懂得通灵术,查到后来他发现了真相是这样,更发现那个实施安乐死的人自己也快死了,所以他想把自己这套理论和做法传给这个查案的人,让他接替自己继续实施安乐死。
那么他接受了吗?
影片留下了这个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不过影片里,这个查案的人当年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女儿受癌症的折磨,而对女儿实施过安乐死。
除去道德伦理思考不谈,这部片子拍得很是紧张有悬念,就算作为一部纯科幻动作片也非常值得一看,因此大力推荐
劝说父母进行尸检的那段太随便了,母亲一开始那种态度语气,三言两语就被劝服了?
而且这部戏让我看一半的时候昏昏欲睡没有想看下去的欲望了,它不是个强剧情的片子算一半探案一半文艺吧,看到一半我对故事走向结局已经不敢兴趣了,尸检以后就直白的告诉你凶手是为了安乐死杀人。
同时人物性格魅力也还没展开,我对人物命运也不太关心,这是很失败的点。
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冲则悬疑探案看的结果不恐怖不悬疑探案元素也少,观众会失落没有达到来时的期望,片子的水平没那么差,这种失落让观众打分上更低了。
画面是美丽的,但是部分类似mv画面的慢放闪回根本没有为剧情服务显得多余那些奇奇怪怪的闪回砍掉对整个电影没有任何影响,而且闪回太多了。
闪回画面美归美但是既不表现人物性格也不推动剧情发展,画面是不错,剧情弱了。
一般悬疑探案剧是紧张刺激节奏精彩,这片节奏慢了对于探案类型来说,也有几个片段有紧张刺激的感觉但是这几个片段又显得稍微有些格格不入,忽快忽慢的节奏我觉得一般人是不太欣赏的。
至于安乐死的主题,我认为没有哪一种主题是完全不值得拿出来说的,但是通灵能力和探案是噱头吗?
通灵和探案这两个要素对于主题表达有帮助吗?
套其他壳子探讨这个主题是不是会更好。
我认为这片还讨论了活人怎么面对亲人死亡以及重病病人除了身体的折磨还有心理上对未来的不确定对自己死期的不确定。
通灵看到的未来注定无法改变吗?
两位能看到未来的通灵能力,他们对质的时候两个都能看到未来谁赢,拼谁的能力更强吗?
也可能是拼脑力,预判对方的预判,和下围棋一样无数个未来中猜对方会走哪一个未来。
从这点来看通灵能力是不是大脑进化,能一瞬间分析出多个未来的可能性。
医学怎么能改变上帝的旨意,生死那是是上帝的领域。
男主有通灵能力还是保留人性的,反派有通灵能力把自己当神了,他在肆意决定别人的生死替别人做选择还认为理所当然非常正当应当且正确。
反派说自己不想扮演上帝不是积极分子但是他做的和说的相反。
男主才是一直都是不想扮演上帝,不想用自己的能力改变未来以满足自己,最后救女主的事上他破例了。
这个情节看似男主用了能力去改变了,看起来是男主输了顺了反派的心意,其实男主表现出来的还是人性——救人,做着他一直在做的事情。
反派表现的还是神性他自认为掌控一切的让男主按他的布局去选择让男主破例,他还是在决定别人的性命控制别人选择。
人物上,女警察的性格不鲜明也不讨喜,两位影帝演技很好,简单的对话他们都能演出张力。
男主把女警察当女儿这点前期铺设得不好,没太表现男主女儿和女警察的相似性。
我是从反派嘴里听到这点的,之前都没注意到。
总体来讲是个演得好,画面还行,剧情很烂的片子,这是导演的锅,他只管自己画面好看好看了没有统合画面和剧情,更何况电影不是要求画面稳定精美它应该跟故事走为剧情服务,如果只管画面他为什么不做摄像或者偶像剧导演,演员正常发挥,导演没有通过画面做到放大演员的表演感染力,导演又背一锅,故事平淡,导演水平也不算高。
有通灵先知的能力没被抓去研究,不搞大事,执着于安乐死,就这就这,剧情实在无语且无聊。
绝了,这部电影只有二刷才能找到更多细节。
就是简介大家也看了很多这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是这样的。
关于人格分裂,关于安乐死,关于懂得死亡这部电影讲了很多,也让我想了很多。
曾经家里养了一只德牧,他陪着我们度过了很长时间。
后来他老了,两条后腿瘫痪了,只能在地上磨来磨去。
伤口引来蛆虫,我不知道那要多疼,看着他吃不下一点东西,爸爸难过的问我们要不要安乐死他,我下了很大决心才把要说出口。
然后再被窝里哭了很久… 电影里说的对,痛苦是想要活下去的美丽。
我没有权力决定生死。
下面是一些我认为的细节--细节一:左额的疤,我觉得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约翰的人格们。
在凶手暴露出来之前的一点点,考尔斯探员左额上出现了伤口,而且经历撞车,翻车之后,人怎么可能只是流个鼻血,破个额头。
所以合理分析发现,排除穿帮可能性那就是之后发生或者是说除了精神病画家杀人,开枪,飙车,一切都是约翰的梦境。
或者说人格之间的斗争。
而查尔斯和约翰就不多说了,从后期约翰左额上和查尔斯一样的疤还有查尔斯不断重复的我们是相连的都能看出来。
细节二:火车里,约翰明明伤到的地方是颧骨上,太阳穴下的位置,为什么镜头一切,伤口变成了左额上?
穿帮吗?
我认为不是,假设,约翰因为车祸住院,昏迷,那么时间梳理一下,车祸发生在查尔斯出现前,所以那时候伤疤就已经出现在约翰脸上了。
查尔斯出现时左额伤疤也就晚于约翰,加之查尔斯后来大屏幕上说,他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么左额伤疤怎么来的?
合理解释就是,约翰在安乐死自己亲身女儿时,因为重大打击产生了人格分裂。
当时分裂出了查尔斯这个人格,而再后来预知了朋友乔死亡后,有了一个类似于女儿的人格考尔斯。
那么一切解释就通了。
为什么约翰说查尔斯矛盾,为什么约翰会救考尔斯探员,为什么约翰会从医院醒来等等。
都有了合理解释。
好了,电影里还有很多细节,各位看官去自己寻找吧。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剧本还是挺有意思的,用超能力的角色,在前半部的连续杀人案悬疑推进中,带出后半部实际上探讨安乐死的主题,结局很是美式无聊,尤其引出绝症男警那里,剧本除了功能性太强,而且摆明了立场,毫无讨论的诚意。导演是巴西人,剪辑依旧凌厉,那些意念化的碎剪镜头用的过多,整体完成度可以。安东尼演得好
前半段渲染悬疑气氛不错,后半段有点烂尾嫌疑。霍普金斯老爷子神乎其神的“通灵探案”加上宗教元素的融入让我想到《七宗罪》和刘青云的《神探》,当然这部显然不够精致和完美。上帝究竟是仁慈的还是残忍的?痛苦地活着还是安乐地死去?这是个问题。当然,霍普金斯演技完爆科林·法瑞尔!
导演行不行啊 本来挺好的一概念 结果给浪费了 汉尼拔博士还是那个套路 特写 眼神 歌剧什么的 法瑞尔在戏里也没什么发挥 一堆闪回 看起来还乱糟糟的 而且这外挂也有点太凶残了。。。
你是否舍得人受苦 以这样的角度扮演上帝
优雅的老头杀害了自己得绝症的女儿,只是为了减少她的痛苦。隔空对决的两个超能人士其实是一类人。爱与罪相互统一,魔鬼与上帝住在硬币的两面,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眼神里却只有嘲弄。
正在看,卧槽。不看这个片名,我以为是某时尚品牌mv+十宗罪宗教恐怖片。这么多实力派演员,完全可以拍的更恐怖更精彩一点。。。
有这种能力做点什么不好,为啥都喜欢扮演上帝,决定他人生死,还要美其名曰拯救。集中精神时的两段配乐不错。女警探紧身衬衫也有几分制服的性感。
中国的翻译剧透完了。一个有预知能力的警察捉有有预知能力的罪犯的故事。看点应该就是利用预知能力躲开对方的预测吧!不过这里并没有展现明显的能力较量,到最后还是回复那种宏大的生命是痛苦地活着还是安乐死去,他人究竟有没有能力去主宰别人的生命结束别人的痛苦。不知道最后主人公有没有得到救赎。
虽然你已患不治之症,但是我就想让你早点去见上帝!
感觉情节很抓人,寓意深刻,讨论得绝症的人该不该被安乐死,为啥得分这么低呢?探长Joe的话驳斥了杀人犯的观点,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想做很多安排,不过杀手确实让他没有死于病痛而是公务,能让家人得到抚恤,到底谁对谁错?两个通灵人额头上的伤有什么寓意吗?【下载160115】
核心是想探究安乐死存在的价值意义,善与恶的思量,但融入到一个连环杀人案中,故事就散了乱了。老爷子在将近耄耋之年依旧可以奉献如此精彩的演技,跟Farrell在酒吧里的对峙还有跟高司令在<破绽>里的飚戏,都是过目难忘,令人敬重的好演员。
如果最后科林法瑞尔真的把霍普金斯训练出来了并“继承”了他的遗志,那这片子感觉就可以上一个档次了。。
5分吧,不能再多了,慢慢电视剧感。
喜欢这个类型的电影,脑力、犯罪、宗教...
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to commit.有时候最难以付诸的行动,往往是爱意最伟大的体现。——安东尼·霍普金斯,科林·法瑞尔。某一幕《预见未来》既视感。
怪不得配乐这么刺耳不和谐,果然是肥猪流一万年的 BT(Brian Transeau) 配乐。BD 720P 16/01/13
个人的想法,其实老头就是大boss,那个小的能力没汉尼拔强,一切都在汉尼拔的掌握之中,而他”隐居”的两年,就是去杀女警在全国范围内查出来无声无息死的人了…小的超能力者自以为掌握了全局,但一直在随着汉尼拔的脚步走…
两个有预知能力的超能力者对决,很有趣的创意,不过影片拍得比较闷,故事没有能编辑的很具吸引力,结尾比较乏力,但整体还是很值得观看的,尤其对于喜欢超能力故事的影迷而言。。。
剧情其实很美剧……拍的好可以不错……但是还是拍的很一般……可惜了
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