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第二性的塑造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让女人从小就以成长为符合社会性别定义的人为荣。
小时候悄悄在家偷偷擦妈妈的口红,穿高跟鞋,都可以说是不同年代许多女性的集体回忆,成为女人,这四个字是极有蛊惑力的存在,诱人争先恐后把符合固有概念的条条框框往身上套。
这些既定认知只不过正好捉准人性对美的向往,也就罢了。
青春期的女孩尤为想迅速成长为女人,于是有的人开始告诉她们,经历了性,你才真正成为女人。
这条似乎也被许多人照单全收。
某种程度上,这概念也可以理解。
可怕的地方在于,相对应的成为男人守则里,他们说,上了她,你才是真正的男人。
更可怕的是,一些相信这一套的男人,兴许会用一生来贯彻。
他们往往以高一级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去接近对他们原本怀着尊敬的年轻女孩。
他们年轻过,所以他们有一百套说辞去套路年轻姑娘的涉世未深。
他们带着她们最需要的尊重、理解、包容,挟带知识、阅历,一股脑砸下去。
他们多了解青春期那些早慧的女孩子有多孤独啊。
同龄人的思想远没有跟上她们的步伐,父母等大多数成年人却又还把她们当作孩子,不会认真去聆听她们的想法。
她们比任何阶段都想获得认可,想成熟,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被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去对待。
Bill这样的男人们出现得正合时宜。
当女孩子以为自己得到了难得的知音,感激涕零愿意打开自己时,他们才掏出真实意图,那个意图只想理解她们的身体,前面一切筹谋都只是一场殚精竭虑的前戏。
是的,这比直截了当的摸大腿聪明得多,聪明到受害者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自己“或许是爱吧”,认为“那是我第一个男朋友,只不过比我年纪大些”。
可是这对她们来说是爱情,对他们来说却只是又达成一个成就,收获多一个战利品。
当性侵者用下半身来完成自我肯定,承受者就变成他们的战绩与骄傲。
否则章文不会得意洋洋地在受害女孩子面前吹嘘自己之前有多少个。
一方面告诉女生,你应该觉得骄傲啊,这是抬举是荣光啊;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她,那一百个女生都觉得没事,你何必小题大做呢?
Bill实践得更彻底,作为一个事业上颇有成就的男人,他不难得到年轻女孩的崇拜,他是自己小世界里的王,他甚至创造了一个世界观,实现着一套原始的一夫多妻制,并且只有非常年轻的女孩子才可以留在他的世界里。
G小姐无论年轻时有多风华绝代,年纪一大就毫不留情被踢出局,从始至终她都只是一个猎物。
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比Jennifer更悲哀,因为她直到老都没有觉醒。
不管她作为一个女人,在所有人眼中看来是多么有价值,她却一生都甘愿活在Bill的阴影下助纣为虐。
因为打从Bill一开始操控年轻的她开始,她已然停止成长,她永远地成为一个被操控的小女孩,在心智没有完全成长时,错误的性非但没有帮助她成为女人,反而让她永远地停下了,那条成长之路被封得死死的。
从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来说,物理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伤害绝对是无法权衡孰轻孰重的。
这也是为什么,性侵值得如此上纲上线,性的自我保护得往所有人脑子里狠烙,这针疫苗对所有人同样重要。
木子美这时候跑出来,倒不提什么三观,她只不过是把一向多存在于男性身上的思维夸张演绎了一番而已,就足以让那些洋洋自得吹擂自己战功赫赫的男人丧气了。
有趣的是,大多数性侵强奸方面的无头公案,都是败露于当事人自己事后跟人吹牛逼。
所以这一针心理疫苗要打给所有意图用生殖崇拜实现肯定自我的人,下半身的事成就不了你的上半身。
也打给所有女孩子,当你可以合理享受性的时候,你必须把是否享受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任何侵犯你的人出现,能勇敢为了捍卫自己去反抗。
而这样的觉醒和反抗,不论何时都不为晚。
唯有这样,你才算真正成为女人。
聚焦女性,关于性侵,这类题材的电影早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大家熟知的《素媛》、《熔炉》讲述了少女性侵事件背后的虐心和残酷,还有去年那部《嘉年华》更是带我们认识到了白裙下的黑暗社会。
这部《信笺故事》讲述的就是又一个有关少女性侵的故事。
但它最特别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是由故事原型詹妮弗·福克斯自编自导的,自己写自己,自己拍自己,由此也让这部电影更具真实性,更为残酷。
整个故事由詹妮弗的母亲偶然发现的一封女儿40年前写的信展开,电影采用了现实与回忆交叉的叙述方式,打开了她写的这封信,打开了她的故事。
詹妮弗在假期的马术课上认识了她的骑马教练格拉夫人和跑步教练比尔。
在詹妮弗眼里,他们两个都是有极其有魅力的人,她把他们之间的发生故事形容为是一件完美的事。
“我想要以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开始这个故事”是詹妮弗写的故事开头,也是电影中反复多次出现的一句话。
这也是电影刚开始带给我们的感觉。
童年时期的詹妮弗讨厌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死板的家规和父母的不理解都让她痛苦不已,可是当她与格拉夫人和比尔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格外轻松,格拉夫人和比尔这对灵魂伴侣似乎也能给詹妮弗带来灵魂上的慰藉。
他们不仅仅教她骑马和跑步,在她没有在农场上课的时候,他们也会与她通过书信的方式彼此交谈,告诉她如何面对成长中遇到的种种困境。
这种状态让詹妮弗觉得欣喜,同时也对他们建立起了信任。
虽然詹妮弗在自己的家庭中得不到理解,但是比尔告诉她,他们三个人会组建一个属于他们的家庭,以爱为家,坦诚相待。
詹妮弗觉得农场的生活让她感到幸福,就像在天堂一般。
电影从中段开始,渐渐引出了詹妮弗与比尔之间关系的改变,故事也随之进入高潮。
比尔不再只是詹妮弗的老师,在她的认知里,她觉得比尔把她当作小女友、恋人,觉得比尔是爱她的,他们也因此发生了关系。
比尔甚至还提出要和詹妮弗、格拉夫人来一次“三人行”。
当时的詹妮弗只有13岁。
其实从外人看来这就是性侵,包括詹妮弗的妈妈和男友都认为她受到了伤害,只有她自己一再否认,并且当她得知比尔说他曾性侵过詹妮弗时,她还坚持认为当时的他们是恋爱关系。
这是《信笺故事》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故事的主角,也是受害者詹妮弗,缺乏自知,没有分辨能力,她非但不认为自己被伤害了,反而深陷其中并享受这种“爱”。
模糊了性侵与爱的界限,不是以单一的判断来描述这件事,这种视角也是以往此类题材的电影中很少见的。
过去与现在来回穿插,影像来回交替,詹妮弗透过一面镜子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彼时与此刻也在不断转换,蒙太奇的剪辑打破了时空界限,也让电影具有穿透力。
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的不断交替旨在突显“成长”的概念,虽然詹妮弗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事情真相,从她的文字里能看出来她始终在美化这段经历,有意识地混淆美好与丑陋,但是电影通过这样一来一回的自我对话开启了一场自我认知。
从电影后半段开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真相被一层层揭开,而詹妮弗对自我也进行了一次次地审视。
身为纪录片制片人和大学教授的詹妮弗在制作世界各地妇女生活的片子时,还有在与学生的对谈过程中,抛出性与爱的问题,从妇女和学生的回答当中意识到自己与别人对爱、性的不同理解。
后来她又找到过去在农场的那些人,通过和她们的交谈,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原来比尔并不是只对她一个人这样,原来比尔还有其他的“小女友”。
艾莉丝甚至告诉她,她一直以来欣赏的格拉夫人其实才是那个扮猪吃老虎的人。
光亮背后的黑暗,人性的复杂与丑恶暴露在眼前。
从劳拉·邓恩的表演里能看出来,在不断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在无数次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詹妮弗对过去自己的无知感到困惑和迷茫,对未知的真相感到恐惧和紧张。
她想到过去比尔让她读的那首诗:一举让自己脱离自我,就像一把没有一丝软铁的剑,就像一面钢镜一样,忏悔会彻底清除所有的锈迹,而后你可以看到你自己纯粹、明亮的本质。
这首诗和本片想表达的主旨也如出一辙。
其实此片把性侵的话题讲得很隐晦,即没有冲突暴力,也没有受害者的过度悲伤,甚至没有直接点出“性侵”。
而悲剧还是藏在平静、光亮的表象下,是非交给观众自己判辨。
到了最后詹妮弗终于认清了真相,一封30年前的信让她回忆起这段遭遇,而整部电影都是她揭开现实、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
相比起那些讲述一个事件、一个现象甚至宏观社会问题的性侵题材电影,《信笺故事》更注重受害者的自我意识觉醒。
詹妮弗在授课时讲到一句话:“我们为了生活而讲述自己的故事。
”讲述事实,记录现实的纪录片制片人詹妮弗将自己的亲生经历写成了书,拍了电影,不畏惧向众人展现这个黑暗的故事,这种成长对她来说就是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面对成人世界的复杂,13岁的詹妮弗写下这样一首诗:最令人最呕的现实,是那些看起来如此强壮的人也不过如此,只是用语言说谎骗我而已。
看完感觉有一点点压抑女主自己骗自己结局并没有看到坏人被惩戒555但是女主有很勇敢地跟他对峙了就很棒!
女主做了一个很棒的决定就是直接拒绝俩教练的恶行!
G夫人真的极度优雅和美丽,可是真的好恐怖。
一开始我还是很喜欢她的,看到后面真滴害怕。
女主主要是太缺乏爱/鼓励/关心和有效沟通了她的妈妈生了好多孩子,感觉都顾不过来。
一开始看女主小的时候,就感觉她有跟成人沟通的能力,跟同龄小孩应该聊不到一块去。
看完以后更加坚定地清醒地明白:✍不要因为感觉自己深陷深渊,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恐惧实现他们想要实现的愿望,再包装成帮我们解决问题了。
✍性教育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早。
✍大人如果不能保证给到孩子足够的爱和足够耐心的沟通,就还是尽量别要孩子了吧真的。
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没办法信任,你又能指望她去信任谁?
在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时代,但对于恋童癖,全世界还是零容忍。
去年七月,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自杀。
童年时,继父六年性侵,给他带来数十年抑郁。
在他人生第四十一个年头,要了命。
©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无法想象查斯特死时的内心,而那年恋童癖的罪恶,却清晰可循。
也如詹妮弗·福克斯。
13岁时,被恋童癖性侵,余生一直耿耿,庆幸是,她并没有被打倒。
四十多年后,直面梦魇,将那段苦难拍成了电影。
©[信笺故事],导演自传电影,几封沉寂多年的信,詹妮弗回忆起来年少的黑暗往事,控诉当年的恋童癖恋童癖令人发指,身体创伤或许可以治愈,但在心理上,它是核辐射,毁掉人的一生。
正如今年七月,[银河护卫队]导演詹姆斯·古恩,因早年恋童癖言论遭迪士尼开除。
在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时代,但对于恋童癖。
全世界,还是零容忍。
恋童,字面释义,对儿童会产生性冲动。
19世纪末,心理学家才明确定义,开始研究,但关于它的故事却能追溯到更早的从前。
©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维也纳心理学家,1896年在其编写的《性病态研究》一文中定义了恋童癖而在中国,春秋时期便有恋童的影子。
《诗经·卫风·芄兰》曾写: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意思是,佩戴着饰品的童子,不解我风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恋童意味十足。
©《诗经》,最早提及恋童元素的古籍古人非但不反感恋童,更是上流社会风气。
当时,人们管这叫“娈童之好”,特指对美少年的恋童,而在达官显贵之流中,充当“娈童”的,多是那些书童。
未成年人,明面是公子哥陪读,私下还负责解决生理需求。
《金瓶梅》里,西门庆有个书童叫张松,十五六岁,生得俊俏,西门官人也是爱的不得了。
©《金瓶梅》,西门庆至于女童,更为悲剧,由于寿命不比当今,为承担传宗之务,普遍还未成年,便嫁做人妇。
低龄化婚姻和“娈童之好”的盛行,恋童变得稀松平常。
而国内恋童之风萌芽那会,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古希腊的恋童也粉墨登场。
其神话中,便有层出不穷的恋童故事,宙斯爱上美少年伽倪墨得斯,为占有他,将其劫到奥林匹斯山。
©伽倪墨得斯神话是群体意识的反映,且当时的雅典律法,性行为并无年龄拘束,大环境下,恋童蔚然成风。
甚至柏拉图在记录老师苏格拉底与文人政客宴饮的《会饮篇》中还提了这么一嘴——成年男子和少年之间是最高贵的爱,象征长者智慧和年轻美丽的结合。
©《会饮篇》后来,古希腊被罗马帝国吞并,恋童风潮顺势被初期的罗马帝国遗承。
©公元1世纪,古罗马沃伦杯,上面雕刻的是成年男子与未成年少男之间欢爱的场景可见,对于古人,恋童是常态,不是变态。
作为西方文明主要源头,古希腊算是给西方恋童癖开了个头。
至于国内的娈童风,唐朝时,被前来取经的日本僧侣空海一并学了去,其回国后,更名“御幼儿”,随后,风靡东瀛。
大抵也算助长了整个东亚的恋童气焰。
那么,恋童癖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
行为学家发现,恋童癖多为左撇子,智商上普遍低于常人,身材也是较大众矮小。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其大脑中“白质”要比正常人多出不少,而白质作用是负责在脑部各区域间传输信号。
这意味着,恋童癖要比正常人越容易兴奋。
尤其在面对儿童,正常人产生的是保护欲,而他们,则是性欲。
©恋童癖的大脑这些迹象表明,恋童癖很可能是与生俱来。
因此,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尝试把恋童癖定义为性取向,前提条件是——其并未付诸实践。
©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然而,该举措无疑是为恋童癖正名,手册出版后,舆论哗然,迫于压力,六个月后,协会将“性取向”改为“性偏好”。
也是由于其社会危害性太大,学者们也无有力证据佐证恋童癖为天生,只得将其锁在道德与法律的潘多拉盒子。
成因虽未摸清,但结合众多案例,专家将恋童癖划分成了三类。
最普遍的是固定型。
这类对成年人毫无兴趣,专挑熟人孩子下手,用买零食,带其玩耍与儿童建立友谊,最后,原形毕露。
类似的是[信笺故事]中的比尔,几番欲擒故纵,一步步让詹妮弗放下戒心,最终得逞。
©[信笺故事]的比尔第二种是回归型。
这种接近正常人,对成年人也会有兴趣,有过正常的恋爱史,社交和谐。
但由于某个巨大变故,导致性癖好失常,一时冲动,成为恋童癖。
[洛丽塔]里,大学教授亨伯特就是,少年时的初恋刻骨铭心,却因恋人早逝无疾而终,之后,对青春少女的情愫无法消磨。
©[洛丽塔],亨伯特最后一种叫攻击型。
这种不但是恋童癖,还是施虐狂,兽欲发泄通过虐待实现,属于恋童癖中最畸形那类。
[神秘河]伊始,绑架十岁的戴夫,并性虐他的劫匪,便是典型。
©[神秘河],劫匪性虐戴夫不论天生还是后天,又或是何种,未作奸犯科前,恋童癖或许只是“性偏好”。
而控制不住欲望的恋童癖犯,才是真正的过街老鼠。
全民唾弃,电影里的恋童癖犯也向来没有好下场。
正如影史上第一部恋童元素电影[M就是凶手]。
虽然30年代,舆论对恋童癖的口诛笔伐还不像如今这般激烈。
但弗里茨·朗在影片结尾,仍将这位虐杀女孩的连环杀手送上了审判庭。
©1931年,[M就是凶手],虐杀小女孩的连环杀手M,攻击型恋童癖,算是银幕上第一个恋童癖而在05年的[水果硬糖]中,恋童癖更是成为萝莉的阶下囚,物理阉割算是开胃菜,精神摧残直入人心。
©[水果硬糖],萝莉反虐恋童癖,可以说是最让人解气的恋童电影还有[七日复仇]。
女儿被恋童癖奸杀,抓捕后,法律并不能带来父亲心灵的救赎,只有亲自折磨血刃,才能泄心头恨。
©[七日复仇]中的恋童癖,被受害者父亲绑架,折磨了七天当然,这些恋童癖犯罪有应得,但在另种情境中,恋童癖却矛盾又争议。
还是[洛丽塔],亨伯特是恋童癖,也是个痴情种。
为洛丽塔,亨伯特娶了不爱的女人,成为其继父,他并不胁迫洛丽塔,反而是用尽一切温柔讨好她,十几年如一日。
而洛丽塔对他始终只有厌恶,影片结尾,梦碎后怅然若失的亨伯特选择自杀。
他是恋童癖,却从未胁迫洛丽塔,甚至为爱执拗到付出生命,反倒让人唏嘘。
©[洛丽塔],亨伯特驱车坠崖然后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说是亲情,玛蒂尔达和里昂之间更像是爱情。
然而,始终无法将里昂和恋童癖对号入座,常年孑然的里昂,心中当藏匿着少年般的灵魂。
唯有这样,才能解释他克制又不惜性命的爱。
结尾,里昂闭上眼睛,玛蒂尔达怀抱花盆,他俩的爱早已过滤掉恋童的污垢。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昂和玛蒂尔达这是有争议的恋童癖,而[信笺故事]里的比尔则简单清晰。
不管他在年幼的詹妮弗面前如何伪装,那股鲜艳欲滴的恶心,仍是满溢银幕。
©[信笺故事]当然,比尔固然可恶,但电影里,家庭和社会的缺位,也是恋童癖得手的原因。
与其防患,不如防患于未然。
因此,孩子的性教育便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为人父母,永远别嫌性教育太早,毕竟,恋童癖从来不会嫌孩子太小。
-作者/夭夭酒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不出所料,甘肃跳楼女孩的消息没过一个月,就已经淹没在了热点的烟波中。
有人问我为什么一直不写她?
其实我并非没得可说,只是每每落笔,都觉得特别无力——因为那些在楼下加油呐喊的人,还有网上“不就是猥亵,至于自杀么?
”的声音。
性侵(包括猥亵)这件事,对于女孩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写下半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自杀,她说:“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她那么美那么优雅,她甚至相信了爱情,遇到了B先生,为了他披上婚纱,但最后仍然结束生命。
有人说,有这个必要吗?
幼时的性侵,到底是怎么毁掉一个人的?
今天要讲的这个“美版房思琪”的故事,可能会给你答案:《信笺故事》
《信笺故事》的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出现了极度的不适:恶心、胸闷、39度的高温之下我没有中暑,反而浑身发凉——因为这电影就像鲜血淋漓的大型解剖现场。
故事是本片导演珍妮芬·福克斯根据自己13岁时被诱奸的真实经历改编的:48岁的珍妮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纪录片导演兼大学教授,有个订婚三年的男友,生活安稳。
忽然有一天,珍妮的母亲慌张地打来电话,因为她翻到一篇女儿13岁时写的作文。
珍妮对此如何反应呢?
在高速路上超速开车,试图制造车祸,将一切掩藏。
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开始浮出水面:13岁那年暑假,珍妮去学了马术,遇到生命中两个十分重要的人:马术老师Mrs G,她是珍妮见过最漂亮的女人、温柔高贵、美丽善良;跑步教练比尔,风趣幽默、阳光帅气。
珍妮有5个兄弟姐妹,父亲整日都在工作,母亲忙于照看弟弟妹妹,在家里她完全没有存在感。
所以在MrsG和比尔这里,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她对于那段时光是这么回忆的:自己是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马术训练营遇到了初恋,暑假时光甜蜜幸福。
可是,当她翻开相册却蹊跷地发现,当年的自己完全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她根本不是什么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完全就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孩子!
记忆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
原因就是:在珍妮记忆里最甜蜜的那段时光里,她被两个成年男女诱奸了。
是的,他们一起。
这是一次计划周密,精密实行的恐怖犯罪。
刚认识不久,比尔和Mrs G就坦白了两人在搞婚外情。
在崇拜他们的珍妮看来,这代表了一种信任,一种平等:成年人愿意和一个孩子分享自己的秘密,多酷啊!
平日里,两位老师一个小小的身体接触,一句欢呼和鼓励,都能让珍妮产生了莫大的满足。
这种备受瞩目的感觉,是一个13岁寂寞女孩无法招架的。
所以有一天,比尔留珍妮在家中吃晚饭,她非常自然地答应了。
饭毕,比尔一边让珍妮读着他准备的诗集,一边给手在发抖的珍妮盖上了一条毯子。
接着,他很自然的钻进了毯子里。
他称赞珍妮完美、成熟又特别,一步步诱导她脱光了自己的衣服......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优雅温柔的女老师Mrs G也参与了这场犯罪。
毫无疑问,比尔是一个强奸犯。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珍妮坚信,比尔是他的初恋。
48岁的她甚至从未想过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当年一起上马术课的同学,也把那段时光忘得一干二净——这个同学,曾经和珍妮一起遭受过二人的强奸。
为什么会失集体失忆?
为什么一罐砒霜,变成了最甜美的蜜糖?
因为太!
痛!
苦!
心理学上有一种病症叫做“心因性遗忘”,也叫“选择性遗忘”。
患了这种病的人往往会把恐惧的、愤怒的、不愉快的经历自我清除。
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就曾写道:“我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了,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否则我太痛苦了。
”她必须去爱上强奸自己的老师,不这样,她就活不下去。
写下性侵故事后终自杀的林奕含一个强奸的罪案,就这样被受害者自我美化为一场恋爱。
真实的珍妮当年经历了什么呢?
她和比尔每次做完爱之后都会发烧、呕吐不止。
身体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8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
难以想象这个小女孩把自己关在厕所,一遍又一遍呕吐时她到底在想什么。
她知道自己在面对不好的事,她知道着撕裂的疼痛。
但当事情发生时,她完全没办法逃开。
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和未成年女孩发生性行为,不管是否是暴力强迫,都是强奸:因为除了发育原因外,幼女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的判断力,她们还没来得及选择,就已经被伤害了。
这件事的痛苦,也许直到她们成年之后才会领悟。
也有一直不愿意领悟的,比如珍妮。
她在不断地挣扎和徘徊,最后因为无法承受,扭曲了自己的意识、改写了记忆。
但是记忆可以被掩盖,却不会消失。
珍妮给学生上课,学生讲起自己的第一次性经历,都说那是一次美好的体验。
看着一脸甜蜜的女学生,珍妮彻底崩溃了。
电影的故事没什么悬念,但是导演的处理手法却很独到,是用一种精神分析的方式,带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性侵受害者的内心。
突然醒悟后,珍妮开始逐渐回忆起整件事情的真相:最开始是比尔,她忽然明白他并不是自己的初恋男友。
后来是Mrs G,其实她是罪恶的帮凶,是她一次又一次对珍妮暗示,留下来,留下来......
像现实中一样,强奸犯并没有受到惩罚:多年之后,比尔去大学当了教练,成为体坛名人、传奇英雄,还获得了“杰出公民奖”。
珍妮终于鼓起勇气跑到颁奖礼上和比尔对峙,他已经老的不像样子,还责怪珍妮一切都应该怪自己。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忘记就没有关系了。
但已经48岁的珍妮依然没有走出来:她会在大街上看到幻觉中的比尔;她会和男友做爱时看到比尔,有固定男友,却无法走进婚姻;她不敢要孩子,过着感情上自暴自弃的一生……原来,儿时的经历早就刻在了她身上,她可以改写记忆,但伤痕会永久的留下来。
想知道儿童性侵到底是怎么毁掉一个人的一生的吗?
就是这么毁掉的。
其实,当时珍妮的家人只要稍稍对她多关心一点,也许这些事就不可能发生。
每次比尔堂而皇之来接珍妮走的时候,都会亲吻她,家人对此视而不见:
禽兽行为就这么被默许了。
珍妮不止一次说过:“我恨他们(父母)。
”大家庭中本该与欢乐相伴,但她毫无存在感,珍妮时时刻刻期待着父母的另眼相待,获得成功和自我毁灭都是很好的方式,所以她都做了。
电影的结尾,成年珍妮与小时候的珍妮有一段同时空的对话:成:这么多年,你都跟我说这个故事是完美的。
小:是完美的啊,我(写的作文)还得了A呢。
小:你觉得我是可怜的受害者,我不是受害者,我拥有的东西独一无二……我也不再是隐形的小孩。
成:你永远无法结婚,永远无法有自己的小孩。
小:我又不想结婚,我讨厌小孩。
但有一件事,我是确信的,他爱我,他为我哭了,这么多年,他一直给我寄明信片……
珍妮以自我欺骗的方式幸存了下来,但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女孩在遭遇性侵后没能活下来。
而且,如果受孩子自己不说话,犯下罪行的人将永远不会被惩罚。
那些女孩(或男孩)受过的伤,不是我们用一句“珍惜生命”就能填补的。
唯一的办法,是保护好孩子,让这些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
本文首发《壹条电影》,微信公号《1895电影评论》同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今年的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有这样一部电影,当它播完之后,所有观众都陷入了沉默。
这就是《信笺故事》。
信笺故事The Tale
该片豆瓣评分8.3。
其主题是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类型:少女遭到性侵。
小探觉得,比起《熔炉》、《素媛》,甚至是去年的《嘉年华》,也许这部电影中的故事才更普遍的发生在我们周围。
本片中,性侵并不以违背少女意志、赤裸裸的犯罪形式出现,而是包裹了一层“爱”的外衣,隐秘的进行着。
在这样的故事中,作为成人的一方往往非常善于选择目标、诱导未少男/少女,让她们误以为坠入了爱河,心甘情愿的为爱奉献。
所以很多受害者直到成年后都不认为自己“曾经受过伤害”。
而这恰恰是让大众最不能理解的一点,并且动摇了很多人的道德判断:既然受害人自己都不在意,那吃瓜群众还跟着较啥劲啊?
(前段时间被封号的两位,当事人小姑娘站出来怒怼网友“我们是真爱!
”)真的不在意,没影响吗?
《信笺故事》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受害人讲自己的故事。
该片改编自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斯的亲身经历。
提示:以下剧透较多电影一开始,詹妮弗的母亲找到了女儿十三岁时写的日记。
在这些记录中,她发现女儿竟然有被性侵的经历。
然而面对情绪激动的母亲,詹妮弗只是淡定的告诉她:自己当时不过是在跟一个比自己年龄大的男人谈恋爱。
但当她读到当年的日记时,想法却渐渐改变了。
她开始以年近五十的成熟形象,和记忆中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对话。
她发现记忆并不准确:十三岁的自己其实是个身材矮小、长相幼稚、极度缺乏自信的小女孩。
(上:记忆中十三岁。
下:十三岁的詹妮弗真实的模样。
)作为多子女家庭中总被忽略那个孩子,那时的她渴望长大、渴望被爱、渴望变的与众不同。
这时,两个人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高大漂亮的马术女老师和英俊帅气的跑步教练。
女老师成了詹妮弗完美幻想的投射,而教练则给了她“前所未有的爱”。
直到现在,这两人在她心目中仍旧保持着几乎完美的形象。
但重读日记的詹妮弗却发现,这两人的一言一行都有某种强烈的目的性。
他们用各种方式,让年幼的自己觉得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他们主动和詹妮弗分享秘密,建立信任的纽带,诱使她许下”守护秘密“的誓言。
他们不断暗示詹妮弗:从离析她与父母的感情,
到重塑她的三观:
最终诱使她主动交出了初夜。
而年幼的詹妮弗始终是以一双纯洁、向往美好的眼睛去看待这一切的。
当受到特别关注时,她觉得自己有了归属感。
当听说女老师和教练在偷情时,她觉得这两人活的真实不做作,和那些总是撒谎的大人一点也不一样。
甚至与教练发生性关系时,她也觉得这是因为两人相爱,她只不过做了“女人该做的事情”。
但实际经历却与她的感觉截然相反:性爱如同噩梦般痛苦不堪。
詹妮弗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她胃疼、呕吐;与此同时,她的精神也出现了更大的撕裂:她不断做噩梦,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最终,年幼的詹妮弗选择主动终结了这段关系。
但她所受的伤害却深深的刻在了骨髓里。
这种伤害强大到她根本无法直面它,因此她编了个美好的故事。
这么多年来,她都在欺骗着自己。
以致重读日记的詹妮弗虽然意识到了不对劲,却仍不愿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
(当男友直白的指出教练的行为是强奸时,詹妮弗的反应)她想要找到自己的“初恋”,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得知这位教练曾与多名少女发生过关系时,她甚至一度拒绝相信。
还是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是不是我亲生的啊?
怎么这么傻?
当听到其他女人聊起初夜的奇妙经历时,詹妮弗终于意识到,由爱引发的性本应是美好、难忘的。
这时的她才看清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伤疤被一点点揭开,詹妮弗觉得越来越无法呼吸。
她决定替十三岁的自己,去质问当年的教练。
却发现恶人非但没受到惩罚,反而活得功成名就。
甚至谈起当年的事,仍像疯狗一样反咬自己一口。
这段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詹妮弗的一生:成年的她私生活放荡,宁可当小三伤害别人,也不愿主动走进婚姻。
被伤害过的人往往也会去伤害别人。
(詹妮弗崇拜的马术老师,从一名受害者变为了施害者)而让小探觉得更可怕的是,当年詹妮弗被性侵是在一种半公开状态下进行的。
她曾在作文课上写过自己的经历,老师只是简单批复了一句“你可能被成年人利用了”。
她被教练强吻,将这一幕收入眼底的姥姥质问了她两句,然后什么也没做。
她的母亲觉察到教练和自己女儿相处时的不正常,但在父亲“别胡思乱想”的呵斥下,也什么都没做。
最终,詹妮弗无处求救、无处倾诉。
如今的中国其实很像《信笺故事》中所描绘的七十年代(即詹妮弗十三岁时)的美国。
好在这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
但除了性教育与增强保护意识,最能防止孩子们不受侵害的,其实是爱。
只有获得了足够的爱、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才不会轻易委身于他人。
电影的最后,导演打破时空,成年的詹妮弗和年幼的自己坐到了一起。
与过去和解?
那是不可能的。
只能抱抱曾经的自己。
这部电影的故事有点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但詹妮弗却比林奕含幸运一些——至少她有勇气主动终结这段关系,而林奕含却持续遭受了五年的性侵 。
(已故才女林奕含)很难想象她究竟得有多痛苦,才会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最后,我想用电影中的一句话告诫文章开头自以为找到真爱的小姑娘张千巽:不会只有你一个。
这是所有恋童癖的特点:他们的一生,都很专一的只喜欢小女孩,会接二连三的制造受害者。
所以醒醒吧,别被爱包裹下的性侵骗了!
I just watched it this afternoon, and it makes me think a lot. the other day, one of my friends told me that his student who is only 12years old kept a relationship with an adult, which shocked him a lot, he tried to talk with other teachers in that school, but the teachers said that's OK and her parents even knew that, such thing is illegal in America.After I watched the movie, I talked about that thing with him again, he said that seems he could do nothing. that's so terrible!I just found that there are so many dangerous things for kids in this world and it is really not easy to nature a healthy kid for parents, yes, healthy, I mean both in mind and body.I do have lot of joyful time in my junior high school, I met so many nice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but there is a teacher who always show his special to me, the bad was that I just like the girl in this movie, always being sensitive and eager to be an adult, I need someone's affirmation and attention, then he comes. fortunately, I knew what I want even at that age and nothing happened, but I do know that horrible thing would happen in somewhere you don't know.What I want to say is we really should cherish the kid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m, please be a human!
准备报送圣丹斯的时候,《信笺故事》大概没想到它会如此生逢其时。
2018年初,这部根据创作者真实经历改编、追溯自己13岁时遭受性侵回忆的电影在帕克城首演之日,距离好莱坞制片人韦恩斯坦被指控、“MeToo(我也是)”运动发生,刚刚过去三个多月。
吕克·贝松、摩根·弗里曼、金基德等知名影人纷纷被曝光卷入相关舆论,都是后来发生的事。
在这个议题上似乎隔岸观火了小半年才刚刚发声的中国,其时一度关注的焦点幼儿园和《嘉年华》正随新年的到来而缓缓退潮,这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成为林奕含的绝笔也才过去不到一年。
艺术作品刚好切中社会热点不一定是幸运,尤其当它建立在当事人受害的不幸事实之上时。
如果使人涣散和健忘的是当代瀑布流似的信息生活,《信笺故事》的幸运或成就则在于它在其里逆流而上的勇气和自觉。
它不单是指控,而是寻访真相、复原现场和诚实剖析自我,它们恰比脱口而出的指控困难得多。
《信笺故事》是女导演詹妮弗·福克斯第一部剧情长片,她1959年生人,此前主要职业身份是影视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
剧情片里的女主角用的就是导演真实的姓名和职业,这是一部自传式电影。
故事发生在女主角48岁时,母亲整理旧物,找到她13岁那年写的作文:“我愿以美好的方式,为你讲述这个故事。
我曾遇到过两个很特别的人,两个使我深深沉迷的人……” 詹妮弗和母亲追溯着文中线索展开回忆,那段日子,年幼的詹妮弗在暑假参加了马术训练营,遇到马术教练G女士和田径教练比尔先生。
后来有段时间,詹妮弗每周五都会去到两位“充满魅力”的成年人那里,躲避厌倦的学校和家庭,认为自己找到了乐土。
就在这美好乐土,充满魅力的大人们,把懵懂无知的詹妮弗哄骗上床。
比尔温柔地笑着说:“能让我看看你吗?
你愿意脱下你的上衣吗?
”年幼的詹妮弗心想:“我非常信任他,从来没想过他要把我引至何处。
”直到比尔以“超越婚姻之外,无视所有规则和承诺”的名义,想要组成一个“团队”玩“四人游戏”,詹妮弗才生理上预感到抗拒,从此不再赴约。
“我已经知道,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样写。
用阳光健康的身体运动,用诗歌和温暖火炉,用远离尘嚣的桃花源,用躲避日常的归属感,所有修辞都在美化着恶行。
施暴者美化自己恶行同时,还催眠般地让小詹妮弗深信自己是处于一段爱情关系之中。
在詹妮弗的回忆里,马场阳光明媚,G女士和比尔先生的脸上总挂着优雅笑容。
无论出于无知、孤独还是羞耻感,疏离的家庭和学校关系都使詹妮弗求助无门,或者说是它们的冷漠,让她宁愿不去求助。
老师问你是怎么想出这样的故事,小詹妮弗回答“我编的”。
父母永远劳碌顾不上自己,祖母窥见成年人的不伦行径,却并未告诉监护人,只让詹妮弗在家庭里更担惊受怕。
她甚至开始庆幸自己有了一段不同于他人的经历,“我是独一无二的,才不是什么没存在感的小孩,而且我的作文还得了A。
” 关键问题不在于性侵事件的发生,而在于事件发生的前后因果: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被纵容,是什么使人噤声,是什么让13岁的经历,要直到35年后才揭晓和领悟。
接受IndieWire采访时,导演说:“我希望人们不仅仅就电影和电影所讲的故事展开讨论,还应该关注电影与他们生活的关联。
它只是个例,但我想它也连接着许多的创伤事件。
无论它是你或你亲友的经历,或是你在治愈创伤时该如何对自己来讲述故事。
” 该如何对自己讲述创伤故事?
《信笺故事》做得尤其出众。
可能是创作者纪录片出身的缘故,影片对于话语的人称、地点、时间等细微元素的差异非常敏感。
与恶行的修辞相似,主观的记忆也可能欺骗自己。
成年詹妮弗起先回忆的自己是少女模样,直到翻阅相册,才找到自己更年幼的形象,而回忆里的扮演者,也随之换成更小的演员。
马场环境中其他在场的人物,是成年的她通过不断寻访后,逐渐加入到回忆里来,使自己恍然“我不是唯一一人”。
数次,电影里成年詹妮弗与三十余年前包括年幼自己的当事人隔空对话、争辩,才把曾经认为合理甚至浪漫的东西,一点点抽丝剥茧地剔除。
“在性侵主题以外,我认为电影的主题还有叙事方式。
如果我们想要获救,该如何向自己复述故事。
”成年詹尼弗的饰演者劳拉·邓恩这样说。
“电影中有一场,我很气愤地说:‘我不是受害者!
’说自己不会被侵害很容易,但如果犯罪者依然沿用羞辱我们的手段,一切都不会改变。
” 詹妮弗的困惑,就像网络上对于受害女性那些“穿这么暴露还不是想勾引男人”、“这女的自己不也爽了”、“小小年纪就这么骚真不要脸”等等言论。
它们和性侵者美化自己恶行的修辞如出一辙,是更大的权力阴影施加给人的压力。
她该怎样陈述那仿佛自己甘愿参与其中的罪行?
年幼的詹妮弗曾经被动及惘然无知地主动接受了他人的设定,选择配合沉默并封存记忆。
直到35年后她才意识到,那从根本上就是不对的,是被美化后自圆其说的伪证。
不似《熔炉》直抒苦难也并非《狩猎》指鹿为马,女性作者视角的《信笺故事》却兼具了前者的批判和后者的全知。
跨越时间,它不局限于事件的发生,因为它们随时还在发生,而更关注对待自我的态度,是一次心理泅渡,从不同立场的反省。
电影将矛头指向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失职,巨大的共谋机器同声言说受害者的自愿——直到自己想通并有勇气说明:当时的自愿只因并不知能有其他选择,才可站出来揭穿施暴者看似迷人的谎言。
当中午睡觉的时候回忆到这部电影。
找了半天终于找出了这部电影,瞬间就哭了。
这部电影是我好久以前看的。
当时看完之后,恍若隔世。
48岁的女主人公与13岁的自己做对话。
时隔35年的一个时间跨度。
我认为什么时候能够醒来都不不算晚,对吧,只要这个人肯悔改,或者是这个人敢于面对自己,他就是最棒的。
很难得的是在剧中女主人公有非常爱她的丈夫,非常明事理的妈妈。
以及非常有责任感的老师。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充满着幻想。
因为自己的家庭不幸福,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是吧,无法关怀到自己,而且经常吵架,我们总是去外边去探寻,真正渴望那种温暖。
把家里丢失的爱补回来,但是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步入了另一个陷阱。
没想到吧,你原你原以为自己脱离了苦海,但是你不清楚的是,你只是从一个陷阱中蹦到另一个陷阱中去,只是你从未发觉吧。
每个人成年之后,他的怪异的行为其实都是和他同年有关系的 童年,已经在她灵魂深处埋下了很多颗种子,只不过有些种子会后知后觉的爆发出来,而有些种子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而有些种子会埋,一直是埋在深处,但是并不是说永远扎根在土地不会发芽而已。
我现在回想自己有些时候也是。
多疑冲动容易偏激,总是想追求那个真实的答案,其实我早就已经知道了,这个真实的答案,只是自己不敢相信吧。
无论如何我认为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你已经从中走出来了,对吧,你有了独立了,人格已经独立了,你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所爱之人,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
这个时候你再回过头来是吧,去探寻了以前的故事,去为自己的权利去伸张。
那个时候你并不是孤独的你,身后站满了很多帮助的人,你只要下定决心去揭发他去正视他,相信在过后你会得到很大的一个灵魂的升华。
就像当年的柴绛香变成贺顿,总是需要一个痛苦思索的一个过程,没有经过痛苦的思考,人生的磨练回去,是不会长大的。
当经历过这些的磨练,对自身有更多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去珍惜生活,与用另一种平和的眼光来看待周围,感受身边点点滴滴的幸福。
这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关于未成年人被性侵最有深度的剖析。
(本文出现的未成年人特指没有性承诺权的未成年人,每个国家法律不同,我国规定是14岁以下)我们现在谈论的是非暴力形式的性侵。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经常被“性侵者”和“被性侵者”拿出来当作“借口”的一个说辞是:所谓“未成年人”或者“儿童”难道真的不了解“爱情”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当然在法律层面上,和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那就是强奸。
但是就像成年的界定一样,跨过法定成年年龄,你只是成为一个法律上面的成年人,而你在思想or道德上的成年可能在这之前,也可能在这之后。
所以我们真的能从道德层面去批判,去定罪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真正沟通的困难(就像本片里主人公对自己记忆的粉饰,他者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只有上帝才能做出评判。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这个“借口”最大的问题就是:该接受道德审判的本就不应该是身为受害者的未成年人,而是那个身为施害者的成年人。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身为施害者的成年人往往凭借着各种不对等(信息上的不对等,知识上的不对等,财富上的不对等等等),自知or不自知的去“欺骗”(“压迫”)受害者。
这不是身体的暴力,而是另一种层面的暴力。
难道就不存在对等关系下未成年人自愿与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吗?对不起,存在可能性极低,低到不可能。
退一亿步讲,就算有这种可能,成年人仍然面对另一个道德问题:“爱情”等同与性关系吗。
女主当然还是演技达人 但故事不raw还很烂熟且不合逻辑
冗长的无聊故事,几十年后才发现自己被性侵,不是真爱,这是后知后觉到何种地步了?我其实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女的真以三十多年前的遭遇控告她教练,教练是不是要受刑?豆瓣居然把这部电影打分在8.0以上,是因为最近流行的me too运动吗?
垃圾人把责任推给小孩,骗她是爱情,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自责和羞耻,裤腰带松一松一时爽,但受害者却一辈子活在痛苦里,永远迈不过这个坎。
×××××××××××××××××××××××××××××
HBO是有些马力克在身上的。(不是)。这剪辑有点碎,跟的有点累,不是导演自己剪的,3个editor。a. There must have been a witness. b. Wanted to be treated as a special person
被摧残的花蕊更要盛开啊,即使昙花一现。
ltp去死啊
略過。
这么重要的事还需要通过信笺来恢复记忆?蠢姑娘,真是一个蠢姑娘
故事本质是很好,但是整部影片看来很矫情。
德比茨基太美了,有损故事的丑恶感
回首过去不堪往事,角度很好,此类电影里来说拍出了很多新东西,让人重新审视被性侵少女的内心。身体是诚实的,谎言终究会被戳破。
去年《嘉年华》去威尼斯放映的时候,还看到有评论讲如今被种族、难民、恐怖主义等问题笼罩下的西方几乎没有电影人再愿意关注这个“过时”话题,结果美国就又拍了部,而且更直接更勇敢。在如今电影形式、内容、技术都有来自各个国度的导演推陈出新的情况下,这类永不过时的社会学文本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冗长且不悦
原来,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林奕含留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詹妮弗拍出了《信笺故事》
再好的题材也掩饰不住你毫无才华。
叙事结构很棒,跨时空剪辑,一点点地回忆,将其解构、审视、觉醒。唉,这个社会终究还是帮“比尔”太多,他们又是如此懂得女孩的心理。
这种事, 这样拍, 很常见
恐怖得荒谬离奇 但竟然是真事改编
时间线交叉,穿越对话都使电影看起来费力而无趣,故作高深吗?难道只有看到30多年前自己写的信才能回想起来吗?毕竟是第一次,而且因此变成滥交女,自己心里没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