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狗血的桥段,也没有激烈的争吵,有的只是所有人青春里好像都会遇到的悸动故事。
十几岁的出镜,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这群热血少年们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变声,身体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开始渐渐有了特别的情愫。
面对来自家长、老师等人的质疑,他们逐渐坚定了自己的热爱,并一起策划了一出大胆的演出。
这种真实的18岁才最适合热烈的夏天。
电影《倒仓》讲述的是十五岁的少年孙小磊和好友时佳慧、谢天赐共同迎接着成长必经的痛与乐,在追梦过程中也逐渐找寻到了更好的自己。
探讨了青春期的多重面貌,包括友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影片通过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青春元素与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青春故事
于乌迪内斯远东电影节上观看,感触如下:取材真实,就青春片题材而言,影片所还原的少年们的“成长环境”很贴合国内(或许已经是曾经)的戏曲选拔和培养体系。
也正因此,影片同时具有了幕前/幕后以及台上/台下的交织叠加。
我也在学校的京剧团呆过,看完很怀念每个周末和大家一起“排练”的日子。
氛围生动,就青春片体裁而言,影片所展现的少年们的“成长过程”真实细腻,这一过程被从生理/心理/社会人格三个方面呈现。
虽然主角团互相陪伴着彼此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成长速度和侧重,他们每人都来不及清楚地体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又如何能理解伙伴正面临的主要困扰呢?
或许这般的成长焦虑构成了影片本身情绪的起起伏伏。
内涵丰富,首先在我看来电影非常“尊重国粹”,就像刚才提到的,幕前/台上的小演员们扮相好看,动作利落,唱段选择都非常的经典,而且兼顾了很多场面(伴奏者)的镜头(哈哈不过主角的扮演角色的转换真的能这么丝滑吗);幕前/台下对国内戏曲培训和选拔体系全景式还原做得不错,我感觉当时带我的老师也都那么想,那么说话,我们也都那么搭茬儿;幕后/台上可以看出演员们是带着戏曲功底来拍戏的,而且显然电影团队也是带着对于舞台以及京剧表演特性的思考来设计镜头的;幕后/台下是整个制作团队细心的平衡:如此观之,所以说只要是用一种平实的方式展现这种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就是“尊重国粹”喽?
我认为这个话题值得更多的讨论!
但在这部电影的话题下,它主要关乎“青春”,以人的成长为核心,那么至少在观看电影的时空里,“国粹”被“尊重”了。
要是你还想继续思考,我们可以从文字游戏玩起,“国”对什么,“粹”对什么?
害,这么想来,我们可以从“人的成长”里找到些对法。
其次,我认为“倒仓”这个概念是值得解构的,这事儿意味着很多,电影儿里也说了,“倒仓”了就唱不上去了,唱不上去了就成不了角儿了,成不了角儿了你就……你就……你这辈子就这么着了!
哈哈,倒仓还成了个权力话语对不?
简单来说,想成“角儿”既不能是个“倒了仓”的,但也不能是个“倒不了仓的”。
这事儿不光定量,它得看你倒到个什么程度,也正是这会儿,权力露出了它的獠牙,“你得注意着点,不然你就完了!
”而且这事儿也定“性”!
一个小女孩儿,她来凑什么热闹!
你看这不,最后舞台上的角儿,男主角儿,是个“倒了仓”的“旦角儿”!
再结合之前的说法,倒了仓的他是个生理性征成熟的,心理有共情/感受能力的,社会人格上受人尊敬的角儿!
最后该说不说,电影在很多方面让我觉得亲切,比如微观的生活场景,人物说话的调儿这些,唯独取景让我很懵b,个人认为片中还原的生活场景有点emm……ai化,城市远景是都市化的,生活近景是大院化的,人物的语言习惯是北京话的,其他关于地域的暗示则是长江化的……现代中国的景观要素被林林总总地中和在了一起,但似乎没有与传统的文化体系撞个满怀。
我粗浅地认为,京剧曾经的流行以及当下的延续,都有着极强的地域性。
第一次写这个长的影评,如果有人看等夏天大陆上映了再来个详细展开!
来北京第一次正式去影厅仔细看电影,故在豆瓣记录一下,结果字数还写超了不太喜欢某两段的配乐,感觉加进来的现代流行音乐有一点点毁氛围,是否有一点点太现代化,还是我个人主观上没把他当青春片看?
我也不知道,仔细想想也没啥,但是看的时候觉得不太合适拍摄感觉像加长版大学小组作业,有的镜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小组作业味最喜欢的片段是京剧蹦迪那里,感觉从老生和倒仓松绑的不止是男主,反正我也是松绑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前半部分看得我也很紧绷,男主这个角色的立场和周遭很容易让人代入自己的经历,即便这些事不是一五一十都在自己身上发生过青春题材的电影里,没有莫名其妙的无病呻吟已经很好了,但是结尾有一点煽情煽的太快了,感觉是闷热沉重的夏天好像莫名其妙一下子结束了一样,有点赶着把京剧没解决的问题跳过去,赶紧把最后一场戏演完,把这档子乱七八糟的事结束一样,这里有点太潦草了,大家莫名其妙就你好我好、生活美好了一样性别问题探讨还挺巧妙的,特意选了女生和老生这样一种对立,加之京剧里常有的男旦角这样的背景知识吧,还把这些议题放进了青少年的语境,很喜欢这里,如果结尾唱的是游湖感觉会更大胆一些,提出了性别认知和规训,我觉得就要再进一步地解决清楚青春就是一场提心吊胆的倒仓啊,喜欢这个题目,把青春和戏曲两个主题连的特别好总之还是不错的,只要不无病呻吟我觉得都是保底及格分,男一二角色选的也特别合适,女主也是,就是青春的孩子的样子,个人感受上更喜欢男主一点,角色对我胃口,不做作,真实,坦诚,不过分矫情
倒仓——京剧声乐名词青春期“变声”过程,是专业演员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过渡不好嗓子就“废”了,再不能唱戏了,很多人倒仓失败后从事了其他相关的工作,如:琴师、鼓师或改武行、丑行等。
“倒仓”,这个名词在戏曲界是很熟悉的,几乎每个演员都有“倒仓”的体会。
很多学员和年轻的演员也许正亲身经历着“倒仓”。
每个人从幼年到青春期,身体迅速成长,各个器官,各种机能也随着发育、喉部是人体发声器官,它的发育变化尤为明显,喉结的突出,声音逐渐变低或突然变得嘶哑。
戏曲界把这个生理发育变化过程叫做“倒仓”,医学上叫做变声。
艺人在变声期问,年轻的演员和学员们都会感到自己失去了控制嗓音的能力,找不准音调。
嗓音也不稳定,带不持久,而且声音变劈、沙、沉闷,有时隔夜突然变得嘶哑。
勉强发高音时会出现怪音,或者在同一时间内谈话就会发出几个音调。
声音逐渐变得低沉,粗厚,男孩子大约降低一个八度,同时带有宽阔的胸音。
女孩子脱掉了柔嫩脆弱的童声,降低一个到三个音,逐渐变为成年女子的清脆嗓音。
在变声期,男孩嗓音变化较大,女孩嗓音变化较小,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声音恢复的时间也不同,一般的要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声音才逐渐恢复。
个别人变声后长时间嘶哑,要经过一到二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声音才慢慢地恢复过来。
从少年到青年基本上都要经过这一生理发育关(但也有的人变化不明显),但要保养好嗓子还需特别注意:倒仓期间不要再喊嗓练功,注意多休息,饮食上不要吃辛辣的的东西,少油腻,多蔬菜,要保持心情愉快,适量运动,这样才有可能平安度过倒仓期。
倒仓是近期看过的很好的一部青春片了,既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硬把京剧和青春联系在一起。
电影名为倒仓,倒仓的隐喻意就“坎”。
在男主爸爸看来,倒仓是一个唱戏的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坎,如果过了这个坎,就成为了谢叔叔——全桌唯一出人头地的人;如果过不了这个坎,就是这个桌子剩下的这些籍籍无名的人。
男主的坎只有倒仓吗?
不是。
只有男主有坎吗?
不是。
孙小磊一直以为自己的坎是倒仓,他不敢吃雪糕,不敢吃咸的,不敢吃甜的,每天捧着自己的保温水杯,视倒仓为敌。
但是,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父亲的期待。
父亲自己都没有唱好剧,却事事干预孩子唱戏的道路,他扬言大家都不懂戏,自己却从来没有出头过;他嘲笑谢叔叔是小白脸,而在我看来不过是失败者的嫉妒;他说师兄弟里董叔叔唱戏排第一,他排第二,但是他在饭桌上扯着嗓子唱戏的时候,却让人感到刺耳。
他所说所做,都是为了让孩子赶上爷爷,他持的价值观就是:主角就是皇帝,其他人都是“伺候人的”。
这样畸形的“你死我活”的价值观让孙小磊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唱戏时完全没法像时佳慧一样放松,也没办法体会剧本中的情绪,只顾着升调门,炫技巧。
小磊一开始对自己父亲的感情是畏惧和顺从,慢慢的,他意识到父亲告诉自己的道理都是他自己的偏见。
他用父亲告诉他的话伤害他最好的两位朋友:爸爸说男生扮老生,女生扮旦角才对,他就骂扮老生的时佳慧(女孩子)不男不女;爸爸说谢叔叔是小白脸,那他就骂小谢小白脸……这次矛盾中,小磊完美践行了他爸的价值观,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失去了两个最好的朋友。
后来,他遇到了爸爸口中排第一的董叔叔,他发现董叔叔才不在乎自己唱的是老生还是旦角,台下有没有观众,他唱戏只有一个目的:取悦自己。
和朋友和好意味着和父亲的价值观决裂,他终于“倒仓”了,他发现自己父亲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唱戏的目的不应该是追赶爷爷,更不是满足爸爸的期待,而是为自己高兴。
他喜欢旦角,就去唱旦角;他想去表演,就自己签名拿戏服;他发现同门朋友之间并不是只有竞争和攀比,更多的是合作和娱乐。
配角不像父亲所说的那种“只能伺候人”的存在,作为获奖人的天赐将自己的《杨家将》换成了《杨家女将》,让朋友三人都获得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打碎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功利关系。
三个孩子都经历着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小磊喜欢旦角,却被迫唱老生;女孩时佳慧喜欢唱老生,却总是被男生叫“哥”;天赐活在艺术家父亲的光环下,自己想去演戏,却被迫一直在京剧的路上走着……青年如何度过“倒仓”,如何度过属于自己的坎?
自己去尝试。
小磊唱老生不成,晕倒在台上,董老师告诉他:“总有路能走,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走”;时佳慧留长发,涂口红,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旦角,干脆又把头发剪短;天赐真的去当演员,结果影视剧这些外行人把京剧的行头“混搭”起来,完全弄坏了京剧传统服饰,更别说天赐幻想的“为国争光”了。
故事的最后,他们都走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谁说青春最大的“倒仓”不是找到自己呢?
我今年在FIRST最有感触的一部片子无疑就是《倒仓》,虽然在FIRST上了之后许多朋友在豆瓣打了一颗星,我想这不能代表《倒仓》的失败,只能说这部片子是市场向的很不错的青春片,但并不FIRST。
“倒仓”,指戏曲演员青春期嗓子变低或变哑的现象,决定未来职业走向。
有人顺利度过倒仓,成为受人追捧的角儿。
有人栽在倒仓上,从此无缘舞台。
因此,孙小磊和父亲对倒仓严防死守,似乎迈不过倒仓这道关卡,人生就完了。
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当倒仓来临时,孙小磊的生活,似乎一下子乱了。
虽然我们不是学戏少年,但生活中类似倒仓的事情屡见不鲜。
大考被分流,没考上高中大学,人生就完了。
考公考编热,没能上岸就低人一等了,人生就完了。
中年被裁员再找工作,处处碰壁,人生就完了。
可是人生具有很高的容错率,并非只有一种答案。
(但不要太极端,容错率高并不是不上进的借口,最近看了好多受网络自由论毒害的离谱的案例),我也在被要求在现阶段的人生节点上按照“主流”且稳健的道路选择一条去走,或许要求我们这样做的人就像孙小磊的父亲一样,一辈子没有走出倒仓的阴影。
孙小磊和伙伴们的选择,让挣扎在生活漩涡里的我,心中一松,好似被充满了电,唱不了老生,亦有旦角可唱。
在音乐厅看《倒仓》的时候,仿佛年少时飞不回手里的纸飞机直击心灵,我不止一次落泪,希望我这次“倒仓”能成功吧。
#电影倒仓# 点映repo北京朝阳门博纳影院19:35的场次,放映前十分钟特意看了下购票率,还算可以。
观众里有老戏迷,但大多数是年轻人,且有一些二刷的。
总体评分3.5/5。
2.5分给电影,1分加给男女主。
先说问题。
一是故事过于简单平淡,缺少戏剧起伏,对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倒错、原生家庭等人物心理问题浅尝辄止。
这是剧本最大的弱点。
二是故事后半段忽然加入现代bgm,甚至汇报演出时也如此,一下破坏了前半段戏曲人生的古雅韵味。
实际上,在剧本薄弱的情况下,导演完全可以利用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通过各种细节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和韵味。
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即使对各种行话和唱段听得似懂非懂,也会沉浸在戏痴的精神世界中对他们感同身受。
可惜的是,导演对京剧艺术并没有那么强的信念感。
如此他才会采纳现代bgm,把影片逼格拉低成一部普通的青春剧。
如果剧本只是弱点,那么现代bgm就是败笔了。
然而我依然必须给男女主增加一分。
因为他们细腻而丰沛的表现力,让我一度以为本片是部深刻的文艺电影。
两位演员给单薄的剧情狠狠做了加法,他们的表演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即超越文本自身而激发观众更多的想象。
但另一方面,没有文本厚度的支撑,他们也像学霸做基础题一样,缺少了进一步展现才华的空间。
最后要特别点名边程弟弟,他的脸非常适合大荧幕。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颜值高气质佳,而是非常少见的自带幽深过往和忧郁气场的古典美人,哪怕留着寸头穿着背心,也无损于这种独特的美。
剧中边程略带神经质的目光,也让我感受到角色远远超越剧本的深邃内心世界。
总之边程弟弟是一位能够驾驭极其复杂矛盾的角色、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演员。
希望他今后能接到可以充分磨练和展示演技的剧本和角色。
边程主演的红楼梦,我一定会去看的。
以上
关于倒仓这部电影其实一个演员我都不认识,但是完全超过我预期的一部电影去看之前在地铁上搜了一下倒仓的含义,是指男性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的现象。
倒仓就像一个必然出现的巨大的x,不知道前面的情况会是怎么样,或是相安无事或是要放弃十来年自己的成长轨迹。
倒仓就像每个人的成长痛一样。
整个影片围绕着一个比赛展开孙小磊作为著名京剧演员的子孙,是父亲没有完成爷爷使命下负担着不属于自己理想重任的小孩,并且他认为这是正确的且服从的,父亲的各种打压,不断想用孙小磊来圆满自己在经历倒仓后颓败的人生。
孙小磊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喜欢京剧,但也算有天赋走上这条路,有些逼迫性的要求自己去努力,害怕父亲发现自己没选上小青苗的失望,害怕倒仓,害怕自己唱不了老生要去当父亲口中那些服务别人的配角,不可以去当旦角。
恐惧和焦虑是属于他的成长痛。
而对于谢天赐,他像是受伤很久,逐渐形成自己的保护机制,其实很在意,但装作不在意。
对于谢天赐着墨是点到为止的,大多是观众的想象,他可能有不健康的家庭关系,被父亲觉得不争气的小孩,或者任何成就都仿佛跟他的父亲有所关系,当孙小磊气上来说到你的成绩就是靠你爸的气愤。
所以他选择去北京,仿佛是去找寻方法证明自己。
最后想说时佳慧,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很好,前半部分当大家称之为“时哥”“不男不女”“女生唱老生,绝对走后门”我一直很难受。
但就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就像是很多时候女性做一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人们会刻意模糊性别,甚至在一些时候突然就特别强调你的性别。
她很厉害、很要强、是短发就要被简单的贴上男性化的标签。
这不仅是一种对男女特质的刻板印象,更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让不属于主流性别标签的人们陷入痛苦。
女性不能做头冠箱子上会犯忌讳,但男性可以。
时佳慧的反抗方式是不管就要坐在上面,孙小磊从最开始自己站着也陪她坐上了箱子。
其实时佳慧是有自己女性意识觉醒,从一开始对那些男性化称呼没什么反驳,到后来对别人用男性化词语来形容自己时的反抗和不满。
以及在同龄男生倒仓的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x,就是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一边她开始想要展现自己的女性特质,一边又因为她扮演的京剧角色最好不要有女性特质的迷茫中。
很高兴电影能够为我们展现出来。
随着三个人在真正游湖上岸后的争吵,都揭出彼此最痛苦的部分。
倒仓的出现,当危险被戳破后,不管发生什么都还是要继续生活,经历了成长痛以后,我们才开始逐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使以前的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就不会再做,但是现在我足够了解自己,所以有勇气去做。
唱不了老生就当旦角,没有大嗓也有小嗓,人生总是有着诸多的选择。
这部电影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就像夏天里偶尔清爽的一阵风,温暖但很惬意。
(在地铁上写下这些)
青春不倒仓 今天看了第一天第一场放映的《倒仓》,真好!
算得上近几年最好的一部青春片。
青春和京剧混搭,让最鲜活年轻的青春站在最讲究传统做派的京剧舞台上,演绎时代网织的困惑,就胜过了一大堆校园本色型似是而非的写实,和初入职场类光怪虚浮的现实体裁影视剧。
倒仓是京剧演员的成长和蜕变,也是青春的成长和蜕变,更是时代的成长和蜕变。
青春不会缺席任何时代,如果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有解读的话,那京剧应该是最鲜活生动的一种历史解读。
正像剧中所说,谁见过古人?
我们看看舞台上那些生动精彩的手眼身法步,就明白古人的心思和样子了。
所以让京剧映射青春的故事真的是绝妙,《春闺宛》的粉和今天年轻人的青春萌动是同频的生命脉搏,《定军山》的三通鼓将三少年的纯真友谊和激扬的信念鼓荡得山响,感人肺腑。
最喜欢的还有电影表现三个京剧少年顽皮心思时,拿捏得都刚好碰触到可爱的边界,而且在边界内的困感游荡,也一直总和思考与努力相伴。
个人认为,《倒仓》对影视青春形象的塑造是有标杆意义的。
电影的镜头自然流畅,年轻人的清新纯洁是自然的,戏校的师生、同学和老辈子演员的举止言行也极自然。
这些赏心悦目的镜头不仅让我深切感受到青春成长的力量,特别惊奇的是,还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一股清晰明确的京剧成长的力量。
台词的分寸和节奏也都好,老师满腹的不甘和隐隐的一丝卑微,老孙的名角执念和艺术观的僵硬,都表现得深刻入理。
孙小磊和时佳慧冲突后,孙小磊买了蛋糕向时佳慧道歉和好的那场戏,孙小磊问时佳慧“还生不生气?
”“生!
”,时佳慧一个不加思索毫不停顿的“生”字,嘎嘣脆的爆,一下子整个银幕青春满溢,真好!
真暖!
真羡慕!
特别是几位老哥们打家宴一场戏,在调侃的亲近和不服气的吹捧中,将老谢对自己的志得和对儿子的意满,表现得如此恰如其分,完全让人忘记了这是一群二十几岁年轻人编演导的一部电影。
最后,老孙在儿子孙小磊收拾戏装时,一句“工作上的事老看我干嘛?
”是老辈艺人价值观和艺术观“倒仓”后的时代进步。
艺术是真诚的美,艺术家是真诚地喜欢美。
《倒仓》最令人欣慰的恰恰是小谢超越了老谢名角的骄傲,小孙超越老孙程式的固化,时佳慧则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和局限。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也是直达艺术灵魂的不二途径。
从这个角度讲,三位年轻人应该令几位前辈名家都能感到宽慰和满足。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这一句程派唱段,贯穿片中每个人生难预料,倒仓了大嗓没了还有小嗓能唱旦角此一难料,老一辈师兄弟当年数一数二的倒仓后一生潦倒,当年不起眼的多年后成了角儿此二难料,父辈以为发挥失利的孩子要给主角跑龙套,没想到三个孩子关系好找到了平分秋色的唱段汇报表演此三难料,硬要说最难料的是眼前倒仓老生改旦角的汇报演出应付过去,未来漫长的人生三个孩子怎么发展这是最大的未知。除此之外这是一部很好的青春片,小磊和假小子时哥隐约互补的朦胧情愫也比较动人,吸引、冲动、在意、口是心非时赶最刺耳的话说也很符合那个年龄,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处理是:小磊陪时哥隔空抓了天空中第98架飞机,而第99架就能许一个大愿,影片却没有交代,这个留白特别好清新不俗套。
郭鼎堂说得好,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女导演与女编剧将性意识乍萌发的青春时光刻画得如此清新质朴,宛如破茧那一刹那的蝴蝶一般小心翼翼又可爱。
谁也没能把导演救回来,sad
电影整体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季午后闷热时,突有一阵风
#18th FIRST# 倒仓是个坎儿,是小演员成角儿的坎儿,也是性别认同的坎儿。这个题选得巧。但执行层面略显温吞、寡淡。没有尖锐的痛,也没有张皇,一切都清清淡淡的,收缩到一个戏校青春片的格局里。倒仓作为一种上天的筛选机制,其残酷性没有被充分展现;而性萌动又拍得过于干净,少了性意味。既然拍“坎儿”,不如就字面意义的拍,就是几个孩子站在连接着成人世界的大门的门槛上,向外张望了几眼,一切痛、茫然、困惑,都在这几眼之中。周美君挺好啊,可甜可丧,眼神凌厉,有一张有脾气的脸,可以容纳不少故事。
主题立意都很诚恳,只不过后半段开始如坐针毡,废戏很多全都在隔靴挠痒挠不到导演想表达的点,所以整体显得很零碎没有力度。前有人鬼情,后有霸王别姬,无论是从女生角度还是男生角度,戏中角色与现实中的性别倒置已经被拍透,这部没有结合时代有更新的深意。以男生为主视点,突然拍着拍着有一段切换到女生的视角,后面又没再出现女生主视角了,非常奇怪。性启蒙和变声日的视听完全没有想象力甚至让人尴尬,导演啊你还是国外留学学电影的,不应该这样哇。
游船和夜游两场非常动人。看完电影大概隔了半年,在国戏偶然遇到一个教室,学生正在里面排练,电影中即将结束的夏天续接在了这个夏末。
就是导演能力太差了
偶有佳句,却无佳章。是难得的戏曲题材青春片,但却浪费了一次表达的机会。【2024157】
京剧题材值得被看见,但电影本身,感觉并没有把各条故事线讲得很清楚。但年轻演员们的努力值得点赞
上影节第一部,没想到是部惊喜之作!戏曲少年的盛夏青春物语,女性编导的细腻视角将少男少女青春里的种种情绪刻画得足够动人,躁动喧嚣、热烈敏感、苦闷彷徨…它就是国产青春片该有的样子,但又不止于青春片的范畴。戏曲中的“倒仓”是决定梨园少年们命运的关键门槛,而与变声期同步的青春期也是每个人长大成人前的关键时期,导演在故事中探讨了很多议题:中式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女性遭遇的职业偏见、传统文化的断层与延续、性别意识的焦虑、自我认同的缺失等,情节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最喜欢三人酒吧打闹那场戏,主角时而穿着现代化身时髦乐队,时而身穿戏服回归传统,两组镜头交错剪辑,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新潮交织在一起,构成主角不被定义的青春群像。三位演员选的真好,边程和陈少熙很贴角色而且很有少年感,周美君居然是《嘉年华》里的少女小文。
#18th FIRST#把戏曲传承中的观念争执、不同命运的阶层冲突留在上一代,年轻人的故事只留下成长中的欢乐、误解与情愫;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老生班,生转旦只作为成长故事最后的收尾:这种做减法的思路让影片在处理“传统文化”和“性别”这两个复杂议题时少了很多包袱,更简单纯粹,是近几年看到的很少能把这个题材讲得轻松好看的作品。大部分青春戏曲片都是反着讲,让年轻人正面挑战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最后在长辈/使命的责任叙事中和解。遗憾的是,既然选择了京剧,且以“倒仓”为题眼,那么声音叙事就格外重要,但是作为外行都能感受到几位演员在表演唱戏上功夫下得很不够,尤其是男主角,这个比较减分。
女老生,男花旦,京剧多么适合这个题材。一位需要扮演男性的女性和一位随时愿意阉割的男性,一位青少年的成长,艺术和成功在现实中妥协。轻盈而有智慧
窒息
不好看
差点两星半,是会觉得鸡肋的影片。剧本架构和情节设置上的确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部分,平铺直叙得索然无味,几个少男少女的演技也有点难言,让人无法相信他们对“唱戏”这件事有踏实的热爱就是了。但青春片的地方做得却很不错,是女导演特有的温润使然:无论是男主女主之间微妙的悸动和自我的审视,还是在这个特定题材下展开的性别认同的讨论,都看得出细腻真挚的功力,可惜浅尝辄止,左右几下还是回到了落俗的传承与热爱。前后错落之余,连高潮的情绪煽动都显得刻意为之,因而破坏了整体的温柔氛围,比较可惜。值得一提的是张弛在整部影片里宛如老戏骨一样的自如,不知是他真的进步不少,还是在他熟悉的戏剧题材舒适区里游刃有余,和其他人比较起来,他的表现可以说惊艳。
细细碎碎的回忆录式的记叙,勾勒了饱满的少年成长史。看似梨园性转的别样青春,抒发了青春期共通的悸动、焦虑和面对亲情友情及未来的抉择。倒仓是压倒唱戏男孩的千斤重担,但被友情拯救的青春,总是那么感人至深又令人向往。周君美大亮,短发、老生都挡不住眉宇的深邃和优雅的镜头感。
18th First/ 第二部,两星给题材有创意,其他的扣分在于人物的不真实,置景设计很差,京剧唱段比较出色,但是和演员的搭配差劲的很出戏,总体而言无法说服我,无论是故事还是情绪,公式感太强。
平庸、老旧到让人都没有吐槽的欲望。
这是成长的阵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