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爱情理想的唯美主义葬礼——《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的晦涩表达 生活似乎是越来越美好,男男女女开始打扮得越发花枝招展,出入于让人彻底放松彻底沉醉的一扇扇门,美丽的饰物装桢着我们的生活,爱情沦为必需品。
由于社会物质文明发育得更加丰满,加之借助了现代的丰乳技术,生活硕大的两只乳房摇摇欲坠。
人们贪婪的享受着人工奶水,俯首帖耳的跪拜在异性的生殖器下,欲望占据着上风,没有信念,没有理由,要的就是一个字:操。
我无力去方对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生活,或者说无心如此。
沉沦其中,难以自拔,短暂的欲求毒瘾一般折磨着我的身心,妄图支配我的行为。
谁没有幻想去进行一场海枯石烂俗到家的爱情体验,可是当我重新睁开眼睛,又是满世界迫不及待脱去华丽的伪饰跟人上床呻吟的男女。
我并不是想把一切罪责都推到他人身上,即便我推,也推不干净,双手上童贞的鲜血与恶臭的体液无论如何都洗不掉,深入皮肤,侵蚀心灵。
于是,我想要做一个选择,彻底投降,或者继续挣扎。
前者容易得多,后者则充满艰难,即使它的美几乎无法抗拒。
我退缩了,不怎么相信自己能实现这件伟大的冲出重围的使命,更不相信能有人愿意跟我一起发疯。
于是,我骗了自己,告诉自己我是认真地选择了后者,而且那是多么坚定的决裂和重新开始,可是我终于发现着多么的可笑。
看了影片,我流泪了。
我不知道这是同情还是悲伤还是扯淡,我只清晰地感觉有东西从眼眶里溢出,划过鼻侧,蔓延到嘴角,刀割一般,只是并不疼。
我知道自己已经麻木,我的身体在乱发神经。
我安慰自己说这电影是狗屎,它在胡扯,但是我分明看到在那炽热的海滩上,有我自己的脚印……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在是太扯淡了,王朔的精致扯淡,完全是疯子的臆想,好像一个没人要的痞子做的渴望激情又想来点浪漫和温馨的白日梦。
没错,也许它就是一场梦,是我们潜意识中面对欲望的折磨和灵魂的拷问时做的一场梦。
可以解释说王耀就他妈那么坏,无可救药,无需理由,这是人性中混蛋性情的极端合成;丽川也就是那么贱,她就是现在少女们贱到极致的典范。
然而除了这登峰造极的坏和贱,似乎还有点别的什么。
王耀是个痞子、皮条客兼敲诈狂,他的职业的特殊性暗示着他本身情感世界的特殊性。
他曾经说过干这行是因为刺激,每天会有新鲜的面孔和新鲜的人新鲜的反应,他寻求的正是这种生活,他讨厌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不想沉闷的活到死,或者说他惧怕平庸的生活。
可以想象,这个长相不怎么样的家伙曾经的生活背景,他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家门外是成堆的垃圾,工厂的浓烟总是朝着他的方向牌,富人们见到他们会自动躲开,社会福利总是惠及不到他……他仇视社会,仇视上层人恶俗的生活,他要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惜使用极端的手法。
可是他也会恋爱,同每个人一样,活得越贱,骨子里越是充斥着欲望。
于是,他一口气尝试了许多女人,他想开了,他抛弃了爱情童话。
他和他的妓女们都只是单纯的肉体依附关系,是短暂的。
比如同学同事之间擦肩而过,他们只是擦肩上床,大家体贴的问候对方,他们则是体贴对方的身体,仅此而已,与正常人所不同的,是他们将人内心的欲望付诸实践,某种程度上更加真诚地表达出来。
他不在乎身子下面的人有什么感受,他尽其所能,让她叫得更加疯狂就足够了,对他来说,这才是真实的,他用不着说任何的花言巧语引诱女人与他发生关系,因为在他的世界,人的欲望毫不犹豫地外化出来,仅凭一个眼神,两个人就可以进房间。
这样的态度肯定是不正常的,然而现实中我们仿佛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就王耀而言,他的行为最初是被动的,他被这个社会,被他的生活强奸,只不过他选择了享受强奸,并且转而成为施暴者。
他压抑在现代物质文明下,想不到除了物质出了实实在在的性爱与敲诈还有什么是真实的。
他想像上层人一样活得舒服些,不择手段,出卖着被资本动机剥夺的残存丁点的良心,逐渐麻木。
于是他的工作就真的成为了他的工作,有着固定的路线、程序。
他也会恨为什么没有能够真心相对的人,他也渴望有人对他好,即便已经习惯了没有任何关怀的日子,充满刀枪棍棒拳头精液乳房的日子。
希望被社会接纳的心完全坏死,他既然不能被肮脏的社会接受,那么为何不寻求独立,自甘堕落又怎样?
他相信他的心死了,直到遇见丽川。
丽川不是妓女,她看上去像是个纯情的少女,穿着干净的白色连衣裙,眉清目秀。
可是她对这个没有良心反复折磨自己的痞子百依百顺,她被粗鲁地征服,接着顺从地与之合流。
为什么?
就因为她莫名其妙地爱上了这个痞子?
丽川是个酒吧女招待,她的社会地位同样卑微,她目睹着社会的不公,眼见男人女人的性游戏,面对人们近在咫尺的施暴行为,可是这一切,相比于社会对他们无形的强暴,显得幼稚可笑。
她生活在虚伪的骗局中,她看清了“明天会更好”“人人平等”“追竺篮蒙睢钡纳缁峒寤蜒裕哟チ颂嗉偾榧僖獾娜嗣牵恋萌ダ砟切┪髯傲齑四H搜推耐嘎劾衩驳幕疤舛导噬舷胱潘穆闾逑胱虐阉乖谏碜拥紫旅土业胤⑿故抻娜嗣恰T诩酵跻飧鲆涣初沲伤亢敛谎谑文谛恼媸迪敕ǖ哪腥耸保舯盏男拿藕敛挥淘サ卮蚩恕K灰镏市缘墓└灰崆槊塾锛僖獾墓鼗常氖钦媸档奶逖椋呐孪裢跻档媚茄俚囊残校蛭沼谙嘈帕耍嘈耪夥莞星椤K腔岵孟氲模酝跻в邢M残斫鼋鲆蛭桓龅谝淮五忮耸钡难凵瘛K勒飧瞿腥烁谎钦驹谏缁岜咴档模拗卣踉谏缁岬那勘┲小S谑撬炒樱雅栽谏缁嶂械囊旎菀锏搅思拢雎糇约荷硖甯吧宋吮3钟胪跻墓叵担晌约耗腥说募伺饩褪巧缁幔腥撕团说纳缁帷S纱丝杉耘缘牧鹾头吲N颐撬降恼松习喙ぷ饔Τ晏趾蒙纤镜囊磺行形抵噬弦彩窃诔雎糇约海坏サナ巧硖澹褂辛榛辏松睿嗽谡飧鑫镏实氖澜缯疚冉鸥U夂图伺惺裁辞穑潭壬系氖士啥苟眩训勒獠皇切槲焙偷ㄇ印@龃ɑ故怯械阋桓睿袼械拇琅艘谎胫っ魉哪腥耸前模幢闼酪惨饷锤龃鸢浮@龃ǖ乃朗撬詈蟮哪藕埃撬墒酉执缁嵘嬉庖遄扒笞晕艺媸荡嬖诘氖侄危菰谝黄铮路鹑谏碛诨鹧嬷校宰苑倮捶纯购妥非蟆?王耀和丽川的关系是悖于人们正常思路的,一个疯狂地使坏,一个疯狂的犯贱,貌似不可理喻毫无理由。
倘若置身于跟他们同样的位置,也许就会明白。
王耀之所以一次次地殴打丽川又一次次地强吻她,这是他自以为已死的灵魂矛盾的挣扎。
他相信自己就是个混蛋,他认同社会对他的看法,于是他就要没心没肺,可是他去又从心底产生奇怪的感觉,哪里不太对劲,于是以坏的方式变相地表达他的爱,包括最后他躺在沙丘中的一枪。
王耀的爱情的发展是影片表达得非常晦涩的地方,与此同时,这让丽川看上去像是一个十足的带有自牛虐向的荡妇。
两个人的交流几乎都是密码,甚至是简单的性行为。
在海滩上,他们终于完成了相知到相守。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象征着人们的生存困境,特别是情感困境,夹在水与火的重围之中,要么烧死要么溺死。
所以,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是在那片海滩上展开的。
其实,王耀一开始被丽川吸引使他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认为自己爱上了这个女人。
但是他又绝对不愿相信自己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因此他用命令的口吻让丽川说爱他,哪怕是假的。
这种对于感情的态度正是王耀、郑重他们的精神外化的表现,他们时刻提醒自己是被生活抛弃的人,他们糜烂地生活着,唯有靠肉体的慰藉勉强维持自己的尊严。
他们的自虐和互虐是他们对生活的暴动和嘲弄。
他们是多么浪漫的人,奔向大海,疯狂,肆无忌惮,狂笑,这正是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向生活示威。
他们残暴地摧残着自己和别人,相信只有在最痛苦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
想象在香港,作为“青苔”的他们是怎样的世界观价值观。
传统理论被现实彻底击碎,他们,没人管没人疼,过着毫无生机的日子,毫无目的仅仅是在活着,那么他们神经不正常怎么了,他们莫名其妙的疯狂怎么了,他们变态地发泄怎么了。
悲哀的是,这就是现实,他们就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日子怎么也要过,让人打得满脸狗血要过,让人操得站不住了要过,被自己的爱人逼得要疯了还要过。
这不正是我们的生活么,如此之近。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无法解释的情感,恐怕是只有曾经真正爱过恨过的人才能读懂。
极具象征意味的海滩,是海水与火焰的交界,与这个火热的正在燃烧的世界关系暧昧又疏远。
那里是他们这帮人快乐的源泉,是他们逃避现实追逐理想的场所,是唯美的。
在喧嚣的都市中的无所适从与他们在海滩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对比是强烈而反动的。
我们的社会病了,人们病了。
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世界,我们,应该站在哪?
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的电影,由刘奋斗编导,莫小棋、廖凡、任达华主演。
讲述的是一一个无情的皮条客王耀(廖凡饰) 与纯情少女丽川(莫小棋饰) 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电影的一开始,是湛蓝的海和金黄的沙滩,远远的一个小男孩在数着数,数到107以后就跑远了,远处的海浪由远及近拍打着岸边,而王耀,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长眠于这个海滩之下,这一片段是开始也是结束。
为什么用这个方式呢?
片中,王耀和丽川一起埋在沙滩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丽川呼吸急促,挣破上面的沙砾,爬了起来,又扒开王耀上面的沙砾,而这次,没有丽川能救他,丽川的骨灰被他抱在怀里,永远长眠在这沙滩之下。
王耀是一个探索者,他用皮条客的身份度量着人性,也度量着身边的人,然后他看到了丽川的真心,却不愿相信,他太过聪明所以从未爱过谁,除了丽川。
王耀就是外表如同海水一样冰冷,内心如火焰般炙热。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不相信丽川的真心,所以一次次伤害她,最后丽川选择自杀他才悔悟,然而也没有什么用了。
这样的结局是他罪有应得,而丽川无辜又不无辜,无辜的是遇到了王耀这样的神经病,又爱上了他,不无辜的是一次次放任王耀对她的伤害,最后又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事实上报应的只有自己。
为王耀,何其不值。
最后,廖凡的演技太神,给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心理阴影。。。
我也装过几年的B,跟着一群自称有知识有理想的社会青年混迹于上海以及大理最文艺最迷幻数个场所。
说的话题大多跟政治无关,关于几个圈内小混混和他们的女朋友们,八卦新闻,药物和旅行。
在上海的小酒馆里,偶尔还会有想文艺那么一把的主流人士现身,喝着酒将露着大腿的女人们揽入怀中。
或者是那个自称作家的瘾君子,骨瘦如柴却依然炯炯有神。
的确有那么一群人愿意装着,愿意地下着。
嘴上满是疯言疯语。
不想装B了以后,又遇见以前的朋友,有的被爱情玩儿了,有的被自己玩儿了,大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伪文艺青年在岁月的磨难中,一个个倒下,意志薄弱的他们死去了。
“如果我们不能结婚,你怎么能受得了?
”李志是这么唱的。
不能结婚倒没有什么,但如果我们不能文艺,你受得了么?
就试试吧。
找一个主流的商界精英男朋友,试试。
言归正传,在大理见过刘奋斗,还有眼神有点迷离的廖凡同学。
从大理回上海半年之后才有了《绿帽子》。
回头想想那段刻骨铭心的文艺之旅,的确比较有趣。
并不在豆瓣上写写评论是全身心文艺了,要文艺必须要骨子里都文艺有四个必须:一,跟陌生人必须谈一部最近比较感兴趣的电影和书籍;二,必须一夜情OR婚外恋;三,抽烟喝酒叶子中的一项必须长期保持,以保证眼神的迷离;四,必须保持经济上的拮据。
《一半》中的廖凡的确是演技一般,但看在他曾经跟咱站在文艺统一战线的份上,就当他是本色出演吧。
电影的姿态有一些僵硬,不知道是不是伪文艺青年的症结所在,底子薄导致模仿倾向严重。
悬崖上的一段,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扎布里基角》里的男女偷欢的场景,至于烧船的那段,又让人联想到了《燕尾蝶》。
感觉这第二部充斥了太多的外来因素,甚至外来风格。
镜头过于显摆和矫揉,把原本该自然流露的东西磨灭了。
刘导的片子自然没法跟大师们的画上等号,只是期待不要做一个山寨文艺大师。
不装B的时候反而一身轻松,不信你试试。
08年和09年的交界线,没有倒数,没有许愿,我在看一场关于虐恋的电影。
有人问我什么叫虐恋,我说,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对方对自己的爱,对TA进行精神或肉体的虐待。
那什么是爱?
我说就是两性之间荷尔蒙的吸引。
这种丝毫不浪漫的解释,绝对与“爱”所产生的各种良性或恶性的副作用不冲突。
虐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词,于是主流大片不会玩这种题材。
于是主流人群看了此类文艺作品之后,从嘴里吐出“无聊”、“下流”之类的评价,对文艺青年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审美的鼓舞,他们就是小众,就是让主流无法感受他们特有感受。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改编自王朔的小说。
我不读小说,只看电影,无视小说的深刻,无视改编的颠覆。
引用标题党员瑞大光·梅兹梅里克对该电影的的评语就是“一个很欠操,一个很耐操”,这句话虽然粗陋,未尝不是对电影精辟的解读,也是对“虐恋”一词的一种诠释。
虐恋,虐恋,王朔果然是个牛人,所有有关虐恋的元素被毫不留情地放进了电影里,碎玻璃,互相刮耳光,做爱,分离,报复,妒忌,杀害,出卖肉体,欺诈,自杀……鲜血淋漓。
我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鲜血淋漓,但感情多让我们的心鲜血淋漓。
或者此刻,你不得不回首自己的感情,是不是莫名其妙地角力,莫名其妙的妒忌,莫名其妙的明知故犯,莫名其妙的伤害和被伤害,莫名其妙的,陷入各种程度的虐恋当中,即使没有察觉。
你还可以对“虐恋”这个词鄙夷轻视?
看这部片的时候不停想起韩国金基德的《坏小子》,我确信导演刘奋斗一定受了金基德的影响。
男主角一样的外强中干,动起手来够狠辣。
既然有了爱情,为什么要任由它平淡无奇。
电影中,王耀和丽川陷入虐恋当中,矛盾不断升级。
之所以恨,是因为爱,之所以狠,也是因为爱,之所以无法停下来,是因为想知道,你,爱不爱我。
王耀说,“你去死,你去死了我就告诉你!
”总要爱到极致,恨到入骨,或许,才对得起爱情之名。
“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王耀说。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爱着她,他也爱她,只是他们两人,永远也无法求证了。
--看完这部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很触动,一直想写些什么,但是久久无法提笔。
等到今天,却又不知胡言乱语些什么了。
我们这代人,慢慢远离为爱情去死的年龄。
-
怀着美好的心情,当了这片子。
还想刘奋斗这名怎么这么熟,面老说,就是拍绿帽子的那个。
我心说,坏了,可能要歇菜保不齐这又一部太监片,前半部龙精虎猛后半部拖沓疲软,我以为我猜到了这个开始没猜到那个结局,没想到,连开始都没猜中,开篇5分钟之后,就被一句你爱上我了雷得七窍生烟,五脏移位。
再接下去,老娘体内的暴力倾向被N次激发出来。
而且屎无前例。
你原创的再屎,可以,但碰谁你也别碰朔爷,再怎么说,他也是我不懂事那会一字一字读过的偶像啊。
我上网搜这人到底长什么摸样,一大光头,国字脸,一张饱满的大脸,可我他妈只想抽他:你还是人吗?!!
把朔爷的小说改成这样,你他妈要疯?!!!
见过装B的电影,没见过这样装的,脑子进水了?
不认识中国字吧?
你编剧出身,能把一本小说编成这种台词弱到偏瘫地步的纯摄影镜头集合,我也真I服了U。
你不去拍MV真他妈浪费啊你!
就这,新浪的专访,还命名为,“导演刘奋斗:拍电影是个自我怀疑的过程”,真的,哥们你不用再怀疑了,直接自我否定吧。
不否定也不行,群众们集体把你否定了!!
两部片子下来了,你也就这样了,没天份,承认吧,面对现实吧,被再浪费投资人的金钱和演员们的感情了,反正你的片子也不卖座,只能放给欧美爱好小电影的观众,反正你也不给演员片酬大家都提前社会主义了。
蔑视市场,不在乎国内观众,你也就只能这么自慰着陶醉了其实是就这两部片子,你根本无法也不可能赢得市场,并且国内的观众也压根不鸟你,尤其是这部!
我咬牙坚持看完,就是因为我不敢置信,我要看看它到底能烂到什么地步,它的故事走向到底能背离原著到什么地步,它的台词设计到底还能恶心到什么地步,这个导演到底还能弱到什么地步!!
最后我服了如同当年看绿帽子镜头转向刑警队长的那刻起开始的内心挣扎一样,我对文艺片导演最后的也是最低的期望总是会因为我以为已经低估但其实还是过于高估的原因被一再轰炸得粉碎!!!
最受不了的有如下几点:1任何心理都是由角色自己说出来的。
看着廖凡永远打了鸡血一脸甲亢地说,我是个没安全感的人,你爱上我了,我不是个好人,我是个达尔文主义者云云太反胃了!!
看集结号我都没这么恶心过。
身为编剧,这么写台词,你就不觉得丢人?
观众需要自己用眼睛去看,话剧都不这么写了,这是电影啊,我的同志,这他妈不是天线宝宝!!
要画外音提醒观众,小波接下来要去强奸迪西了,然后小波站起来欢天喜地地:强奸迪西,强奸迪西2怎么可以这么猥琐。
性爱场面看得出是想力争奔唯美而去的,但怎么竟然就可以拍出来表现得如此猥琐!
廖凡啃女猪脚耳朵那段,和之后两个人的舌吻,别跟我说这是为了突出真实,真实也不是为了让人胃口大开热热乎乎都倒腾给观众的没人在乎你是不是色情,是不是暴力,尺度有多大或多小,别小看今天被好赖物和日本AV培养出来的观众,但请求你千万别拍的这么自以为是。
文艺片导演大概跟摇滚歌手一样,喜欢藐视观众的承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不起,5年以后你才能明白,我去你妈的自以为是的非主流!
3受不了的背景缺失。
绿帽子里就发现,这家伙超喜欢把人群全部隔离过滤掉,镜头追求画面干净,线条分割,更兼色彩对比强烈。
这也是刘奋斗电影的唯一优点。
可这你找个摄影技术美工设计过硬的同志,都能干。
硬件上乃至配乐(这次配乐是大佬伍乐城)都无可挑剔,演员也都不错,缺失就缺失在编剧上了,导演兼编剧的刘奋斗可谓电影最大的败笔。
这一隔离,这一过滤,就完全呈现出小剧场,或室内电视剧的效果出来,你再用画面来美化也单薄的不象样子,纯靠演员用表演,支撑的起来吗?
拍来拍去也就是个带对白的MV。
这厮还好意思说中国电影如果不讲人性,一点出路都没有,但讲人性不代表讲兽性,再说你把人都过滤掉了,还谈什么人性。
连在香港,这人山人海的地方,都完全没体现到,要不是这帮熟口熟面的老戏骨们说着粤语帮衬,这他妈说是在通县,我也信啊。
要我说中国电影如果不讲现实,才算没出路。
你一个要资金有资金,要演员有演员,又能不通过审查渠道获取发行机会的牛B烘烘的导演,手握多项资源,做出来的东西还不如搞地下电影独立电影的非专业人士有诚意,不BS你BS谁?!!
4跟原著的背离。
且不说事隔多年时至今日,再看朔爷的早期作品,看他那点言情的功底,的确也就跟他自己说的那样,咱们也有点替他臊得慌。
但这不是他的主旋律,爱情从来就不是王朔小说中最吸引人最打动人的地方。
主要是他对爱情那种表面上调侃其实尊重的态度,太他妈真诚了,这种掩藏在玩世不恭B大胡话人为践踏之下的恍如圣地一般的小心守护,他就是青春期时间太长长到自己都恍惚了岁数一大把内心还是顽童的那种男人,早期小说里对待女人对待爱情对待性的态度都是如此。
挑衅着去接触,然后以不顾一切的姿态砸得稀巴烂,这不是他要跟爱情对着干,而是80年代初那个社会氛围,你接受爱情接受了异性就意味着接下来要自绝于原来的晃荡跟叛逆,重新归拢到传统的体制中去。
那怎么办?
只好逃避,只好垮掉,去你妈的认真吧,谁认真谁就败了。
刘奋斗看懂了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我猜他没有。
他只看懂了张明表面上的无情和无动于衷的情感虐待(不是肉体虐待)。
我并且还猜他是个GAY,掩藏很深的GAY。
好,面老又要笑了,这不是要老拿GAY说事。
因为他的镜头就给人这感觉。
两部片子里,他对所有的男演员身材要求都相当高,屏幕呈现绝对很漂亮,哪该多哪该少哪该硬哪该抹油,哪件衣服怎么搭配,怎么亮肌肉,怎么满足他心里对阳刚和雄性荷尔蒙的标准,他有要求。
但是女人呢?
女人没一个好的。
不是放了男人鸽子,就是背着老公出轨,要么就是沦落为一个装纯情的大波波性符号。
看看他在这部戏里为了强调他理解的所谓情欲,人性,已经把女性给糟践成什么样了?
王朔是绝对的女权主义者,虽然他有大男子主义,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流露出了一些世俗的男女定义,但他掩不住他骨子里的善良和温存,他是故意在坏,但坏的不彻底,坏的肤浅且表面,甚至幼稚可笑。
刘奋斗演绎出来的就绝非如此了。
打是真打真动手,一遍一遍地重复这些男人对女人肉体上的伤害(注意不是说性),不厌其烦地真实地细腻地表现这些很无聊的抽打,这他妈绝对是心理变态。
就算刘本人没这意思,起码他潜意识里想这么表现。
他让一个女人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男人莫名其妙地下贱,让一个男人以对这个女人说,在我心里你就是一垃圾,你想知道我爱不爱你,你去死,死了我就告诉你了,来表达他对爱情的轻蔑,而这女的就居然真去死了。
我服了,我他妈彻底无语了,这片子里上上下下合辙除了香港人民没一个不是脑残,这帮操京片子普通话的大陆客!
女猪脚为了跟男猪脚赌气拉着男二号说,来,咱俩睡觉去,咱俩睡觉去。
这台词我都喷了刘奋斗同志,莫非你真是为了抹黑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智商下降集体脑残特意这么设计的啊?
最后,海报非常哗众取宠。
仅此而已。
朔爷的原著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对爱情的感叹只是其中的副产品而已。
假如刘奋斗真有种,应该在电影中还原那个时代才对,那才更有纪念意义,象小武,你总得纪录什么,哪怕不是当下,但起码是曾经的当下。
这很难,非常难,但这才是自命为中国电影人该一肩承担的事。
我这么说的前提是,咱们不是把你当张艺谋陈凯歌之流,标准不同。
大片的话我就不会这么愤怒了,因为根本就没期望。
不过看完这片子,我对刘奋斗也没期望了,因为他说下部要去阿根廷拍,看来他是铁了心要脱离群众脱离现实一条道走到黑去当内地王家卫了。
虽然他更该考虑去当大陆的石冈正人。
我对任达华监制本片没意见,我同情投资方,他们让北姑涮了。
有这钱干点什么不好呢我也同情王朔,多少人前仆后继就是冲这片名被刘奋斗给涮了刘奋斗说,这片子就是在赌他,输了,就说明他是个傻B导演。
恩,你输了。
本来我不想说些什么,但是看完豆瓣上的一些评论,让我有些话想讲出来。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刘奋斗将王朔的那本小说彻头彻尾的变成了一部新的作品,我有幸读过王朔的这本小说,和电影传达的感情完全是南辕北辙。
但是我并没有将两者放在一起针对某一故事,而是单纯的去欣赏刘奋斗的这部电影。
电影将故事放在了香港,这很正常,反倒是发生在大陆让我难以置信(绝对沦为地下电影)。
我之所以把题目提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因为刘奋斗把小说里畸形的恋爱这一部分放大,乃至整部影片。
这是一部爱情故事,带有心理学症状的畸形恋爱。
我曾问过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有没有遇到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病人,她说,不用刻意遇到,生活中到处都是。
我很难去想象,怎么会有人愿意协助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人?
电影里似乎也给观众提出这样的疑问。
答案就是爱情。
对犯罪者产生了情愫,这一切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丽川将爱情视为一次次的冒险,恐惧里掺杂刺激,这是她的症结所在,而王耀对待爱情的畸形态度,反倒是一种消极的理想主义体现,他要丽川爱他,但是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是王耀的症结。
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主要有几点,首先,关于改编众所周知的小说的电影,本来就是见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按步照班,连自己都没有进行下去的欲望,如果改编,则肯定会招来一片谩骂。
刘奋斗提取了小说里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刘奋斗最感兴趣的就是——性),并加以改编,扩张成一部电影,其实非常的困难,而最后看到的效果,故事叙述的安排,电影节奏的把握,都还尽如人意;然后,就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演员表演部分,我觉得非常意外,可能也是因为不在大陆上映,所以打破很多的禁忌,在镜头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这都是几位实力演员的功劳。
对于刘奋斗,我觉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依旧是重复《绿帽子》的问题,镜头设计太过单一,并且几乎没有任何配乐,让大部分的镜头失去了他该有的力量。
当然,你可以说刘奋斗的做法是一种风格,尤其是亚洲地区,这类电影比比皆是,但是,对于处理这样一部畸形的黑色的爱情故事,这种处理方式是否恰当?
我觉得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不可否认的是,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却感到无趣,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但是,豆瓣上很多的评论,一边倒的将其归类为“装逼”···呵呵,我觉得有些牵强,至少,真正装逼的片子们和这部片子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那些玩命讲究灯光的,连个故事都讲不完整的片子,一堆一堆的吧,你说是不是?
刘奋斗呢,他骨子里就有点儿地下电影人的劲头,什么光啊,镜头,音乐的,都抛一边,将摄影机一放,给演员一个“方框”,在“方框”传达刘奋斗的意思。
所以,刘奋斗很讲究画面的对称美和音乐美,很多的长镜头,远景。
这些都是刘奋斗冷静态度的表象,试图跳出故事的构架,最为一个旁观者去叙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我不知道刘奋斗愤青还能撑得到几岁,《绿帽子》开篇就拿观众“开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又把王朔的小说改成一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病例”,但是 ,刘奋斗的态度和胆量,是我最喜欢的。
王朔的这篇经典最早好象是发在《啄木鸟》上,被当成破案故事发的。
这次翻拍,听说改动很大,也听说拍得很差。
可看了之后,还是觉得刘奋斗真的是懂得,也对得起王朔。
虽然故事被搬到了香港,虽然“火焰”比“海水”更长,更猛烈,也虽然小说更加自然丰满,电影更加极端,更加戏剧化,但这次——电影和原著还是神似的。
人之初,性本恶。
人成长,融入社会,是个被驯化的过程。
善,是教化。
二战后,人们为了在生物学上解释人何以去杀另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种族何以去灭绝另一个种族,科学家们开始了对人脑的进一步研究。
结果是,发现了人脑中控制情绪及引发暴力的那个部位。
括弧,好像是海马回,杏仁核什么什么的一带。
那把它切除了不就得了?
答案是,不可以,这玩意儿连着人类的创造性。
切了的话,人就没了脾气,也没了创造力,人基本上也就是个傻逼了。
这电影让我想起金基德的《坏小子》,都是以恶渡善的故事。
我更喜欢《一半一半》——有火焰,也有海水,到底是中国人,更懂得完满。
电影刚开始时,有点不适应,哥儿俩的每次出场确实都很暴力且暴力得几近笑场。
廖凡的装逼范儿也有点概念。
其后,女孩和她的衣服衣服都由“白”到“黑”,这让我想起了黑白胶片时代的犯罪电影。
还是想看完整版,想看激情戏,毕竟女主角很漂亮很性感。
王朔说,不脏不是性。
这话该有后半句,不畜生不叫人。
几年前李皖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调侃了一切的王朔最终在爱情里倾倒了自己所有的脆弱,也许是吧,据说《致女儿书》也很好看,但是我全部没有看过,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我更没有部队大院以及街头板砖拍人的辉煌历史。
王朔的小说我基本全部没有读过,而王朔的爱情,和他的脆弱,也只是他的,他的小说和爱情里没有我的影子,他的脆弱,几年后再说这样的话,会不会觉得矫情。
观念的转变是一件如此可怕的事,正如转变前的观念无法阐释转变后的,也许观念反倒是不重要了,毕竟许多人都会去经历,去接受,不管是自己悟到的还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不同,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接受了年长人的观念,而有的人都三十好几了还像个毛蛋子,那其中的转变,转变的过程,转变的瞬间,才是最个人的吧,也才是最历史的吧。
王朔这拨人不仅在转变自己,还携带了历史的影子,有幸生活在那么一个观念突变的时代,许多瞬间还来不及体会就飘逝,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呢,爱情。
爱情也是会变的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爱情应该是常为新的,必须有生活,爱才有说附丽,而生活时刻在变,得以附丽的爱情当然也如是;可爱情又是最可以不变的,因为在爱情里又附丽着自己的脆弱,以及孤独,所以变与不变之间,爱情要比生活更眩晕,但伴随着青春期的残酷以及残酷之后的正常。
生活进入轨道之后,爱情也正常了,平淡了,不那么自我了,开始成为两个人的事,开始成为三个人的事,开始成为大家的事,于是那早前倾倒了所有脆弱的爱情,渐渐不能再包容脆弱。
于是最受不了爱情成为稀松平常的事,因为这个为数不多不能调侃的东西,怎么可以,就这样成为一种,海水和火焰之外的东西,内心的海水和理想中的火焰啊,在浩瀚,在燃烧,在交融,在媾和,在升华的东西,却如同烂泥了,于是,要拼命地给烂泥涂抹上血的颜色,因为毕竟,血还是自己的,或者,偶尔还能感觉到疼痛。
所以就一定要来一番非同寻常的爱情,超越了生活的,胡闹的,乱伦的,多角的,虐待与被虐待的,因为还有脆弱在啊。
可是观念呢,已经成为生活本身,不再去理会;可是爱情呢,不甘心成为生活的部分,为什么这样,海水和火焰啊。
但是你的嗓门太大,沙哑的讨价还价,怎么能说出一句有感情的大白话。
出一个狠一点的标题,骗一下点击率。
“说你爱我,假的也行。
”多矫情的台词,可是偏偏它刺进心里了。
我就喜欢折腾。
这俩不安分的男人女人,除了ML尽情ML有情绪的ML,非要谈“爱”,还弄出那么多事情,于是,我不得不默默承认,08年纷纷扰扰的大片里,这最让我纠结最让我欢喜的片子。
08年在“艳照门”下开始,“热吻门”下结束,这一年就这么“瞩目”起来啦,巴拉巴拉。。。。
(详见各大网友08年度总结)人们的思想呼啦啦的开放了,原本羞羞答答的闷骚着的小盆友么不用再装逼啦。
人本就是动物,动物繁衍是天性,大大方方的秀嘛。
But,俺这种连跟帅哥说句话都会脸红的清纯少女欧巴桑一开始还是对本片made in 中国大陆 以及对廖凡莫小奇大陆人滴身份的无限疑惑了一下,我承认我很傻很天真的OUT了。
道貌岸然的皮囊下赤裸裸的身材,那可是坚挺有型的。
假如在我血流满面的时候出现一个凹凸玲珑的姑娘,我无视我的疼痛继续燃烧我的荷尔蒙,恰巧那个姑娘还有一张漂亮的脸蛋,然后我淡定的拖起那个姑娘的手,她拔开我的血腥臭味,还淡定的跟我走了。
那么好吧,假如她没能足够淡定的继续扯住那块遮羞布,我就认定,她是我的姑娘了。
于是,不管是自我纠结还是互相纠结,我不折腾出一些事情,实在对不起观众。
我的痛觉神经失常,我常常怀疑疼痛是不是真的存在,所以我要不停的刺激,刺激自己,刺激那个姑娘,从肉体到精神,这才是最最真实的快感,比在海边看着那个姑娘曼妙的身体一丝不挂然后趴在上面血脉喷张更让我兴奋。
It's writin.假如在我循规蹈矩的快要麻木的时候出现一个黝黑坚挺的男人,他的暴力&血腥都让我兴奋不已,但他不会拐弯抹角为了跟我上床先铺垫无数的废话,他坚定无比的眼神就足够让我安静的跟着他走没有为什么。
哪怕他掐着我的脖子叫我说爱他,哪怕他用我的身体骗钱还当着我的面上了别的姑娘,我坚持的觉得我安静的注视是他带走我的开始也是我面对他的方式,所以我用我的行动让他明白那比说“爱”这个字眼更来得真实。
我被埋在黄沙几乎不能呼吸只有海水的声音的时候,我的身体告诉我,爱这个男人的方式,就是忍受他给我的无数的疼痛,然后让他最真实的感受我给他的疼痛。
所以我不停止的去刺激他,勾搭他最要好的唯一的朋友,哪怕最后是,死。
It's writin.廖凡不帅,这也不是他的第一部片子,除了他操了一口太纯正的北方普通话却又混荡在HONGKONG外,就凭那肌肉线条和无比翘的屁股以及45°角裂开嘴扬起的邪笑,他足够更能让我这样的半熟女坚信这样的他果然比××门里的男主角更衬头,更对得起这部片子的卡司阵容。
莫小奇绝对是一个尤物,估计片子的截图已经击落无数的飞机了。
情色和色情一个角度的问题就全然不一样了,一个是艺术一个就是下流。
刘奋斗没有李康生矫情,尽管都很热爱身体,大麻槟榔西施露天3P李康生用追随蔡导的方式愉快的唱歌愉快的ML愉快的歌颂爱神,甚至还弄了满浴缸的鳗鱼扭扭捏捏的意淫。
前戏太长,会让我忘记怎样去想象后续,我米有循序渐进的耐性,所以刘奋斗长驱直入的方式让我更欣然的接受,尽管那个一直掩盖的“爱”字必须溺死在浴缸或者埋在沙子里直接用枪声崩进观众心里。
死也不说我爱你,假的也不。
在北京话里,能被称为“爷”的人,一般是非常牛逼的男人。
有两个被公认称为“爷”的人,一个是星爷,还有一个就是朔爷。
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看了第一本王朔的作品,是我从我爸书柜里翻出来的一本马粪纸封皮的盗版书,包括了王朔大部分作品,里面错别字连篇。
你可能说你丫一六年级小P孩懂个球啊,你还别说,其实人活到小学六年级就应该啥都懂了,如果这时候还有什么不懂的,那么可能他这辈子都不懂了,至少我是这样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对言情小说不屑一顾,因为王朔接受采访的时候自己说自己写的是“下三滥言情”,很多所谓的作家都超越不了,什么琼瑶席慕蓉全都歇菜。
我小学生六年级之前的阅读极度之傻逼和无聊,什么郑文光的科幻,阶级斗争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格林兄弟童话……我全都从头翻到尾,可以想象我当时的脑袋里有多少垃圾了。
我读的第一部王朔是《空中小姐》,后来《过把瘾就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陆续把王朔的纯情篇读完了。
我还记得王朔的文字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充斥在情节中的空洞感,主人公或者说作者心里的平静和荒诞的寂寞感,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你们看我夸了那么半天王朔的小说,我对电影的要求比较高,对自己读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要求更高,所以你们也应该知道我的评论一定是批评的,希望脆弱的同学做好心理准备。
影片一开始,主演廖凡从看守所里出来,我估计作者为了表现王朔作品中的空洞感,让廖凡在海滩、无人的空地到处乱走——这就是电影空洞感的表现,我只能用拙劣这个词来形容。
而且从王朔的作品里看到的海滩,哪里是什么阳光沙滩啊,分明是阴雨连绵遍布砂砾不适合赤脚漫步的地方,电影里居然是那么美好那么适合谈恋爱的地方,用周星驰《食神》里的话说——失败。
然后张明在酒吧里被人打得半死,丽川就这样爱上他了,比小说里还离谱——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明天就去后海的酒吧找抽。
小说里吴迪拿着书在公园里乱翻和张明请吴迪吃饭的情节一直是我认为最美的地方,电影里压根就给省了。
使劲拿小说里的情节跟电影比有点歧视没看过小说的同学,那我就说点电影里的好。
小说里的时代感,让我觉得是9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电影直接就放在了香港的五星级酒店,虽然我不乐意,不过估计真的把时间放在那个时候就没人看了,也用不上任达华林雪那几个香港演员了,更不能显示导演的牛逼了。
所以把故事放在香港并不能说是失败,似乎也拍出了一点小说没有的味道。
比如丽川第一次去张明家里,郑重和那个女人挨个出来打击丽川,在典型的香港式的筒子楼里,穿过破旧的沙发和挂帘,几个人物漫不经心的坐在沙发上,如同雕塑。
小说里吴迪是个青涩的学生,我还记得读到主角羞辱吴迪的男朋友和女友,让我非常的爽,当然这可能是满足了我从上学一直以来以羞辱班干部等先进分子为乐的阴暗心理,我小学四年级就单纯的用语言将人高马大的女班长说哭,注意,没用骂的,是充满正义的言辞,后来她死活不肯当班长了,当然我也被班主任整得够呛。
扯远了,电影里丽川刚跟张明认识就使劲的啃,非常的使劲,我估计是因为电影时间太短,不得不把漫长的恋爱过程缩短为见面猛啃然后在悬崖上做爱。
这些情节让我觉得无比的突兀和莫名其妙,在小说里吴迪是学生,是应该始终保持着青涩和弱智的学生,莫小奇那个修剪的整整齐齐的眉毛和饱满的胸部怎么都不能让我唤起一个对学生形象的定义。
王朔的小说里,主人公“我”在我看来是个坚强的有想法的人,电影里的张明倒让我感觉是一个沉默寡言的黑社会。
小说里主人公还经常说出一些让当时小学六年级的我惊世骇俗的话,电影里则完全被艺术电影里男主角的沉默寡言所取代,所有的语言都没有出乎意料,让我很失望。
说的也是,跟朔爷玩语言,刘奋斗还不够档次,还不如直接用小说里的词呢。
写了那么多废话,我也困了,妈的。
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刘奋斗是用王朔的小说,拍了一部自己的电影,其实跟小说一点关系也没有。
最后还透露给大家一个我的研究成果,其实这个成果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研究出来了,你们看完电影,或者小说,或者别的烂电影别的烂小说,有时候也会这样问自己,到底爱情是什么呢?
我想,绝对不是使劲的互相啃、打架、咬舌头、悬崖上做爱,简单用五个字形容就是——你懂个球啊。
真是个好故事,廖凡演的这个混混有深度;但电影拍得疲软,只表现出“是什么”,没整明白“为什么”。人物的内心世界混沌不明,混混被弄成了变态,风格化的摄影只好蜕化为做作的扭捏。结尾处我猥琐地以为廖凡会把骨灰唏哩呼噜地吞了,那么电影还能向cult方向迈进,将变态进行到底,可惜没有。
爱情总是让人变成傻逼
除了海边的色情,其他一无是处,搞笑呢。还仙人跳高手。
一半。各种不洽。一百分钟片子看完对男女主角毫无同情共感。廖凡不是张国荣(你还好意思cue《异度空间》),张国荣在《风月》还是用自己身体去当“拆白党”,流氓学文青是文青的想象。女性堕落的故事却不肯从女性角度切入,纯洁少女永远白裙飘飘是男性贫乏的想象。空空荡荡只有海边的风景
丫一装逼片,我愣是没看出里面到底折射出了啥样子的爱情观?或许这世界一般扭曲吧!不过廖凡倒是真心有腔调!
王朔想表达的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我爱你,但你爱很多人,你利用我,但我还是死心塌地的爱你,以至于为了你改变了自己,以至于为了你去做妓女,以至于为了你去死。这是爱还是犯贱?爱有时就是犯贱吧。
7年后好好看了一遍。这片不好看,但有意思,看时笑了好几次。算勉强及格吧,莫小奇是加分项,这姑娘脸太男性化,但是奶子好好看啊,还露了。尹丽川到底把刘奋斗怎么了?这哥们的爱情观几近扭曲,但这根爱情的执念断了以后,估计他也拍不出什么电影了。但本片来说,真挺难得的,在华语电影里十足的蛊惑
爱情是互相折磨以此在对方身上寻找存在感/廖凡你演的真他妈操蛋啊
造作到受不了
腾出备考时间看电影,着实有种负罪感
只看下去了激情戏和捉奸
不好。没有小说过瘾。
还比较压抑
太过装逼
丽川真hot ,电影嘛 根本没表达好
折磨至死的爱情……太惨烈了。
4麗川贏了,她用一個女人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去贏得王耀最後的那聲槍響。值嗎?我只是個普通人,搞不懂愛情還能愛得這麼歇斯底裡。不就是一句“我愛你”嗎?!沒有安全感的人就這麼難把這句話說出口,索性就惹來了愛人的戲謔挑戰,最後大家都跟著玩完。嗯,為了社會安定團結,看來瘋子都不配擁有愛情。
还是2011年出差看的
简直毁了廖凡
原著与电影是有很大不同,但是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