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这样的电影就是对《教父》的复习。
还有《美国往事》的影子。
镜头特别平滑,影调是金色的,没有教父中的黑暗,那样曝光不足。
虽然根据纪实性作品改编,这部作品的名字应该叫《霍法之死》,才更加贴切。
黑社会如何谈生意,如何杀人于眨眼之间,如何丢枪,如何带老婆孩子出去玩儿,如何讲哥们义气,如何宠辱不惊,如何上法庭,如何熬老,都有生动的描绘。
三个半小时下来,简直是一口气看完。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电视机前的养老院成员。
2两个主角是在费城周边认识的,因为Philadelphia太长,所以人们都不叫Philadelphia,而叫Philly。
《我听说你在粉刷房子:弗兰克“爱尔兰人”希兰和吉米霍法的结案》是2004年的叙述性非小说作品,由前杀人检察官,调查员和辩护律师查尔斯·布兰特写,记录了一个被指控的黑手党杀手,供认了他为布法里诺犯罪家族工作所犯下的罪行。
这本书包含71页的背景材料,主要详细说明了希兰在这本书首次曝光的供词确证。
这本书是2019年电影《爱尔兰人》的基础。
希兰关于杀害吉米·霍法和乔·加洛的供词被比尔·托内利的《爱尔兰人的谎言》驳斥,还有“吉米·霍法和‘爱尔兰人’:一个真实的犯罪故事?
”作者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杰克·戈德史密斯(Jack Goldsmith),他发表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
这本书的出版商对比尔 托内利(Bill Tonelli)也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做了详细的回复。
根据希兰(Sheeran)的说法,书名是指他在电话中与霍法的第一次交谈,霍法首先说,“我听说你在粉刷房子”——这是一个黑帮的密码,意思是:我听说你杀人,“粉刷”是子弹射入尸体时溅起的血迹3坐在轮椅上的疗养院里,二战老兵希兰(Frank Sheeran)讲述了他作为黑手党杀手的经历。
上世纪50年代的费城,刚当上送货卡车司机的希兰开始向当地匪徒“ 瘦子”(Felix “Skinny Razor” DiTullio)出售部分货物。
在他的公司指控他偷窃后,工会律师比尔·布法利诺(Bill Bufalino)将他解职,因为希兰拒绝向法官透露客户的姓名。
比尔把希兰介绍给他的堂兄,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犯罪家族的首领拉塞尔·布法里诺。
在介绍了自己在意大利参加二战的经历后,拉塞尔take a shot for 希兰,对他青眼有加。
希兰开始为拉塞尔和当地南费城黑社会成员工作,包括谋杀。
很快,拉塞尔向希兰介绍了国际卡车司机兄弟会(International Brothery of Teamsters)主席吉米·霍夫法(Jimmy Hoffa),他与布法利诺犯罪家族有经济联系,正努力与正在崛起的卡车司机安东尼·普罗旺扎诺(Anthony“Tony Pro”Provenzano)打交道,同时联邦政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霍法与希兰和他的家人关系密切,尤其是他的女儿佩吉,希兰在路上成为霍法的首席保镖。
1960年约翰肯尼迪当选后,罗素激动不已,而霍夫法则怒不可遏。
希兰随后将帮助中情局运送武器,以推翻古巴政府的失败企图(猪湾事件)。
肯尼迪的哥哥罗伯特·肯尼迪被任命为司法部长,他组建了一支“抓捕霍夫法”小组,试图打倒霍夫法,霍夫法最终因篡改陪审团而于1964年被捕并被定罪。
在狱中,他的继任者弗兰克·菲茨·西蒙斯开始超支这些组织的养老金,并向黑手党发放无息贷款。
霍夫法与Pro的关系也恶化到无法修复的地步,Pro本人也因敲诈勒索被捕。
1971年,尼克松总统赦免了霍夫法,但直到1980年,他才被禁止参加任何卡车司机的活动。
尽管他被假释,霍夫法仍计划在有组织的工会中重新掌权。
霍夫法对其他队长和相关犯罪家庭利益的不尊重开始让罗素担心。
1973年10月,为了纪念希兰,在一次纪念晚宴上,拉塞尔告诉希兰与霍法对质,并警告他犯罪家庭的头目对他的行为不满意。
霍夫法随后告诉希兰,他“知道”罗素和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他知道,并进一步声称,他是不可触摸的,因为如果有任何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他们都会在监狱结束。
1975年,当他们去参加比尔女儿的婚礼时,拉塞尔告诉希兰,事情已经到了和霍法的决裂点,他的死已经得到批准。
拉塞尔不情愿地告诉希兰,他已经被选为做这件事的人,因为担心他会试图警告或拯救他。
两人开车去机场,希兰在那里登上了飞往底特律的飞机。
希兰告诉霍法,他将在一天的早些时候进城,但当天下午到达很晚。
霍夫法原本计划与Pro和安东尼·贾卡隆在当地一家餐厅会面,但他惊讶地看到希兰和霍夫法毫无戒心的养子查基·奥布莱恩以及另一名歹徒萨尔“莎莉·巴格斯”布里格利奥一起乘车抵达。
他们建议霍法把会议转移到普罗旺扎诺和拉塞尔等他们的房子里;希兰向霍法保证一切都很好,他和他们一起坐在车里。
一进屋,霍法就发现没有其他人在,并相信他是被陷害的。
他转身离开房子,这时希兰在近距离向他开了两枪,然后把枪和尸体留在了门口。
希兰离开后,两个年轻的匪徒把霍夫的尸体带到火葬场,以消除所有他的痕迹。
在对霍法失踪案进行大陪审团第五次调查后,希兰、罗素、普罗旺扎诺等人最终被以各种罪名定罪,这些罪名都与霍法的谋杀案无关,他们一个个开始在监狱中死去。
希兰最终获释并被安置在疗养院。
他试图与疏远的女儿和好,但佩吉断绝了与他的一切联系。
希兰开始看到一位天主教牧师被分配到疗养院。
牧师在他的房间里赦免了希兰。
当牧师离开时,希兰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模仿霍法的习惯,让牧师把门开一点。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爱着它。
”理性的评价《爱尔兰人》这部电影真是太难了,整部电影延续了《教父》中的史诗风格,却少了正当年的肆意和癫狂。
减龄技术的使用让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返老还童”,试图带着观众重新回到黄金年代,这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像极了一场暖黄色的梦。
整部电影长达三个半小时,没有紧凑的叙事,而是通过意识流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的老故事。
在这个老故事里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凋敝、浓缩了老家伙们的一生、浓缩了马丁.斯科塞斯对时光不在的微弱抵抗。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艺术电影,也是马丁.斯科塞斯谱写的妥协之歌。
电影中所有的人都将和时间妥协、和历史妥协、和死亡妥协。
他们璀璨辉煌的一生逐渐被步入正轨的时代消解。
爱恨情仇都隐藏在了褪色的老照片里,是中风的老罗的颤抖、是弗兰克的轮椅、是吉米的突然消失。
剩下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个未解的秘密,他们不需要被破译,时过境迁之后,所有的秘密都是一种故事。
对于故事,人们总能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讲述。
尽管,马丁.斯科塞斯的英雄主义已经开始妥协,然而,《爱尔兰人》依然可以让众影迷大饱眼福,因为是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
黑帮电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存在于主流社会边缘,带着传奇色彩,满足了人们对欲望的渴望。
复仇的快感、女色的诱惑、名利的勾引......所有人性中最阴暗的东西都在黑帮电影中得到了实现。
它构筑了一个所有梦想都能实现的幻境,吸引着观众走进这个短暂的梦境里,感受梦想成真的虚假快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黑帮”故事,但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黑帮故事也不同。
最早接触黑帮电影是通过香港电影,早期的《雷诺传》、《跛豪》等,通过传记的方式来讲述几十年的香港历史。
尽管时间跨度大,但由于人物过于单一,所以无法构成史诗基础,所以,香港的黑帮电影缺乏一种大格局。
再后来古惑仔系列电影问世,它强调的是义气,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黑帮”之中,黑帮中的正义战胜了邪恶,它强调的是义气,是一种理想化的选择。
这种“黑帮”故事仅仅是故事,缺乏现实性的基础。
如今再来看,也只能被贴上“情怀”的标签。
吴宇森的黑社会系列电影提供了一个审美的窗口,他给黑帮电影注入了暴力美学元素,让血肉横飞的场景有了艺术气息。
在吴宇森的黑社会系列电影中可以看见残忍和冷酷,但同时,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因为他的电影中有对江湖道义的讽刺,这种讽刺打破了理想化的“义气”世界,刺破了“黑帮”那层迷人的面纱。
千禧年之后,杜琪峰的黑帮电影逐渐成为主流讲述的依然是黑社会的故事,此时的黑社会需要和代表正义的警察来对抗。
他们斗智斗勇,电影依然精彩,但少了很多传奇色彩,多了些仪式感和商业感,观众看见的也不过是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抗衡,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而好莱坞的黑帮电影却不同,它侧重于写实,比如《好家伙》、《教父》、《美国往事》等,在宏大的历史环境中用人物串联起大家族的衰败。
黑帮,在美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它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起到的影响力甚至远远大于主流政权。
尽管有大家族作为黑帮故事的核心,但其中传达出来的依然有普通人的无奈、生命决斗的残酷。
好莱坞的黑帮电影有其核心文化作为支撑,如果我们以此为视角,可以进入到美国更深层的历史变迁中去。
遗憾的是,家族的衰亡是一种必然,黑帮故事滋养了好莱坞电影文化,但它仅仅存在于历史之中。
七十年代之后,“黑帮”就开始衰败。
七十年代有两件事让“黑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是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埃德加胡佛的去世,他执政了48年。
在他执政的这些年,一直给黑手党充当保护伞。
再加上当时法律存在的漏洞,所以之前的黑手党总能逍遥法外。
另一个则是RICO法案的颁布,197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有组织犯罪控制法》。
在该法律颁布之前,想要抓住黑帮犯罪分子必须“抓现行”。
该法律颁布之后,只要有证据证明,就能提起公诉。
逐渐完善的法律让“黑帮”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有了保护伞,“黑帮”面对的只有躲避和解散。
社会的安定需要正义力量对邪恶力量的打击,但曾经存在过的邪恶力量满足了观众的想象。
在那些不安和非法的存在中,历史和现实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两者之间的暧昧增添了黑帮故事的传奇性。
《爱尔兰人》讲述的依然是黑帮的故事,可是,没有了之前的桀骜不驯。
有人说,马丁.斯科塞斯已经过了巅峰时期,所以,这部电影才会如此之丧。
当然,从年龄上来看,马丁.斯科塞斯的确已经过了导演的黄金时期,但我相信,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黄金时代存在着,这个时代不仅有传奇的黑帮故事,还有这帮老家伙们的辉煌以及好莱坞电影的辉煌。
作为今年最重量级的影片之一,《爱尔兰人》终于在近期登上了荷兰银幕。
从场场爆满的情况看来,大家还是对马丁斯科塞斯充满着尊敬与期待。
当然,带着网飞庞大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投资1.7亿美元用于减龄CGI以及电影制作,并且交给马丁完全的电影掌控权),熟悉的演员班底(除了阿尔帕西诺,这是阿尔帕西诺和马丁的第一次合作),马丁得以全心全意的打造出了这部三个多小时的黑帮史诗。
电影以弗兰克(罗伯特德尼罗饰)的视角展开,并从三个时间节点对整个故事进行了叙述。
整部电影展现出了一副长达数十年的,利益集团相互勾结与对抗的宏伟画卷。
不同与以往的黑帮片,《爱尔兰人》的重点并不在于展示一个黑帮帝国的诞生,或是给人以一种睥睨天下,权霸一方的愉悦掌控感。
反而,其中充斥着个人在宏大历史环境下的无力感。
整部电影的重心体现在每个人物的个体经历上,而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即是在第三段时间线中的弗兰克。
风烛残年的弗兰克,虽然语调平静的叙述着过往,但着这间全然是一个人回望一生时的愧疚,无奈,悔恨等五味杂陈的情绪。
这样的电影表现,显然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经历不可分割。
作为一位在好莱坞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导演,马丁与拍摄《好家伙》的时候已全然不同了。
近几年斯科塞斯拍摄的《华尔街之狼》《沉默》基本都与回望,反思有关。
他也自诩到《爱尔兰人》是一部70岁人的黑帮片,而拍摄《好家伙》时,他们都只有30/40岁。
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人物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而对话段落几乎全部使用了教科书般精准自然的正反打,并没有任何新奇的手法。
只是让三位主要人物在时间的雕琢下,慢慢的,自由的发挥。
而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乔佩西的演出又是如此的得当,以至于你很难对这些长时间的对话(有时甚至是沉默)感到乏味或是厌烦。
于是,你可以缓缓的融入电影,去感受这些人物的成长和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
回想这部电影,并不会有特别多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即使因为豪华的阵容,大多观众会带着一颗异常激动的心走进电影院。
但在观影过程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舒适感,和全然的融入。
这得益于马丁炉火纯青的导演技巧,以及打磨充实的剧本。
虽然其中依然有不少马丁式的暴力片段,可能会使人突然紧张。
但自然是流淌在每个人物的身体里的,那些对话中的沉默,怒火,打趣都在演员至臻的表演中完美调和。
对于70年代那些枪击与迷案,马丁并没有尝试去揭露或是阐明任何,即使电影尝试刻画着当年权力斗争的你来我往。
但真正带给我们反思,以及警醒的,还是权力和掌控带来的吞噬人性的黑暗面。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流媒体与影院的关系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重点。
而此次马丁斯科塞斯和网飞的合作无疑是一个成功案列。
即使《爱尔兰人》即将上线流媒体,但电影院的选项一直存在,有心的观众依然会选择电影院,因为那才是真正属于电影的地方。
谈起为何选择网飞,马丁说没有其他人会提供给他如此大的投资和自主权,去拍摄这样一部三个半小时的电影。
在此前制作《华尔街之狼》时,出品公司就已经对其不同寻常的片长表示过不满。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传统电影大场很难支持一个导演去做出任何不迎合市场的尝试,即使是对于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大师级人物。
面对当前的两难境地,我们应该十分庆幸,还有这样的narrative movie,也许它需要更多时间去观看,以及更强的注意力去集中,但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电影。
获而无所得说实在的,又是糟老头子,又是琐碎一大堆,又是絮絮叨叨的。
要不是冲着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还有豆瓣高分,怎么也是不会坚持到底的。
“爱尔兰人”是黑话指的是“合约杀戮”,还有溅在墙上的血。
原著小说《听说你刷房子了》也是一句“黑话”,暗指职业杀手执行任务时血溅在墙上和地板上。
所以片名就告诉我们主题这是一个杀手的故事。
据称小说作者查尔斯·布兰特在2003年弗兰克·希兰死之前不久,和他成为了朋友,弗兰克承认他执行了黑帮老大罗素·巴法利诺的指令,杀害了工会会长吉米·霍法(《百度百科》)。
也就是说,电影就是“杀手回忆录”。
一开始,弗兰克作为运输牛肉的司机,悄悄贩卖自己的牛肉给黑社会小头目“剃刀”。
因为日益贪婪,泥足深陷,他居然把一整车的牛肉都给了剃刀。
因为面对公司的控诉,他守口如瓶,所以比尔(卡车司机工会的律师)帮了他一把,而且还把他介绍给真正的黑社会老大罗素(也是比尔的表亲)。
因为弗兰克的军人经历,面对过死亡,让他胆大包天,这也成为了罗素重要他的原因。
他成了一名杀手,下手毒辣,既能当众开枪射杀人,又能纵火毁灭东西。
所以,尽管他也会一时贪婪,揽私活(帮助一家洗衣店去对付新成立的洗衣公司),险些被罗素干掉(因为新成立的洗衣公司恰好就是罗素入股的),罗素还是留着他,而且让他戴罪立功,把洗衣店的老板干掉。
直到有一天,罗素安排他去帮卡车司机工会主席吉米•霍法,因为吉米•霍法需要心狠手辣,能杀人的伙计。
罗素为什么推荐他,我们开始会认为这就是同捞同煲,但其实后面我们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
弗兰克虽然帮了吉米很多,也得到了吉米的扶植,当了区的工会会长。
但是当吉米与黑社会产生冲突时,弗兰克还是接受了罗素的命令,亲手杀了吉米。
尽管弗兰克没有因此受到任何追责,但是却因为暴戾之气,失去了四个女儿的关爱,晚景凄凉,孤独终老。
一、命运还是时势?
人生是有缘分定数的,一开始弗兰克就和罗素、吉米有着奇妙的联系。
弗兰克的货车坏了,路人罗素帮了忙。
弗兰克的第一场官司,是比尔打的,而比尔是罗素的表亲,也是吉米工会的律师,而且弗兰克能够不被炒鱿鱼是因为吉米给卡车司机的“保护法律”,弗兰克能够不被定罪是因为吉米和罗素他们势力团体操纵的结果。
我们似乎想象不出,黑社会为什么要杀工会会长?
但是随着弗兰克的视野,我们可以了解到,黑社会、权贵、工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工会掌握了几百亿的工人退休金,而这些钱可以“借贷”给黑社会,让他们开赌场放高利贷。
而且黑社会为了保护自己,占领地盘,还可以选择支持谁当总统。
而总统又会任命亲信掌握司法部门,来控制黑社会和工会。
就是这样一个互利互惠又互相牵制的“黑金三角”关系。
而吉米与肯尼迪的矛盾,使得他遭到了肯尼迪的监禁;出狱后弗兰克为了夺回自己的地位,又试图阻挡黑社会的贷款(因为黑社会扶植的新人更听话),与黑社会产生了矛盾。
于是,最终协议无法谈妥(吉米始终不愿意受到节制,毕竟他始终是个曾经大权在握的人;何况他还藏了大量的“交易证据”),黑社会选择杀死吉米。
所以,虽然美国很少展现黑金政治的一面,但是一旦展示出来,比韩国的还要黑得多!
而且展示的方式,看起来较温文尔雅,但却更暗黑可怕。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弗兰克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所以摆脱不了黑社会与统治集团的相爱相杀,而弗兰克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训练出来的彪悍性格,让他要养大一家子,必然铤而走险。
所以,这一切,又是理性的必然。
二、秩序就是统治!
弗兰克刺杀吉米的过程,是全片的核心事件,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意思来:罗素让弗兰克当司机,送他去参加婚礼,顺带着一路收账(很明显就是黑社会贷款之后经营的东西)。
然后还让弗兰克约吉米谈判。
可是回头却告诉弗兰克,他要对吉米下手,让他不要告诉吉米。
弗兰克有时间那样做,甚至晚上躺在旅馆,电话就在旁边。
其实这是一个考验,弗兰克一早就跟随罗素,也得到过罗素的赦免,但是与吉米长期如影随形,感情深厚(甚至罗素一直没有办法和弗兰克的女儿们沟通,而吉米却和她们感情深厚。
当然,罗素始终是走在黑暗之中的,不想吉米那样是底层利益的“捍卫者”那样光明正大)。
弗兰克没有告密,于是杀吉米的事就让他来干。
刺杀的过程构思非常严密,弗兰克和吉米来到一辆小型机前,弗兰克乘坐私人飞机去到吉米那边,然后带着两个小杀手去杀了吉米(其中有个细节,弗兰克不愿意乘坐前排,因为其中一个小杀手曾经在后排把前排的人给勒死):因为信任,吉米坐上了他们的车,被带到了一个空房子,吉米正想回头,弗兰克两枪就把他打死了,回头弗兰克又搭私人飞机回到罗素身边。
两个小杀手把吉米的尸体处理掉。
不过,很快这两个小杀手也被灭了口。
虽然弗兰克没事,但是“上头”还是把弗兰克和罗素都丢进了监狱,而罗素还在牢里寿终正寝。
换言之,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的“统治者”(上面的人),并不是罗素、吉米、肯尼迪(美国总统),他们仅仅是“中层干部”。
工会、黑社会、总统相互支撑相互拆台,每一方面的势力都想要膨胀:罗素想控制工会,更容易地动用工会的钱;吉米想维持工会的势力,不想让总统的司法体系干扰自己;总统也想利用司法系统控制工会。
“统治者”会怎么做?
那就是扶植一个,利用一个,差不多了再换一个!
这就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最佳方式,也是维持秩序的最佳方式,而这就是统治。
至于,吉米通过自己擅长的演讲能力,还有弗兰克的暴力,统治了工会,并且每一分钱都必须经他之手,把一切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
罗素的权谋:埋了一个弗兰克在吉米身边,恩威并加控制弗兰克,甚至到最后弗兰克都不敢透风给吉米,甚至还亲手杀了吉米来表示忠心。
再加上之前和自己的手下抢地盘(经营洗衣公司);趁吉米被总统整垮入狱,就通过威胁新任工会主席(吉米心目中老实听话的家伙),扶植区工会主席(吉米心中的野心家)来控制工会。
这也是罗素膨胀方式。
这是他们的必然发展,正如弗兰克从一名退伍军人、卡车司机,到小偷、杀手,这本来就是人性的贪婪必然走的道路。
三、得到以及失去。
除了始终没有出现“统治者”之外,片中的人物,不管是小混混,还是大混混,始终都遵循“出来行,迟早都要还”的规律。
吉米被刺杀死了,罗素虽说寿终正寝但是死在监狱,弗兰克虽说活到了出监狱的时候,都是几个女儿不理睬他,他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自己买口好棺材,然后和神父聊天度日,孤独等死。
想当初,弗兰克生日那天,社会名流齐聚,并且授予工会最高荣誉的奖励。
似乎是他人生的巅峰,但从此他也就只是一个孤家寡人。
得到的终归要失去。
2020-02-21
(原载北青艺评) 美东黑金往事几乎在昆汀·塔伦蒂诺以戏说乃至捏造的方式,去追忆一段《好莱坞往事》同时,马丁·斯科塞斯通过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讲故事,去再现一段关于黑道变迁、更哀怨衰老的“黑金往事“。
虽然《爱尔兰人》中那些冗长的死亡名单,都是实打实刻在真实墓碑上的名字,是以鲜血粉刷墙壁的罪案受害者,但谁又能确信那个向原著作者“自首坦白”的弗兰克·希拉,会不会是自吹自擂的临终痴呆老年,会不会是另一个在内心深处虚构历史剧场的昆汀。
无论如何,他讲述的故事,先后造就了黑帮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及3个半小时的网飞电影《爱尔兰人》。
也不经意间,促成了罗伯特·德尼罗、艾尔·帕西诺、乔·佩西、哈威·凯特尔这批最杰出老演员的聚会。
政客、工会、赌城、黑手党,被电影故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由于正规银行不向赌业发放贷款,黑帮只得从开车司机总工会的养老金那借钱,从1950年代开始建造起拉斯维加斯。
为试图报复在全岛范围灭绝赛马和赌场的卡斯特罗,黑帮还为约翰·肯尼迪做票,赢得总统选举。
与此同时,在前面出头的工会主席吉米霍法,却成了自阿尔·卡彭之后,第二个被全国FBI盯上的芝加哥人,并被担任了司法部长的罗伯特·肯尼迪紧逼调查。
以至于在总统遇刺后,吉米逆群众情感,让自己所处的大楼拒绝降半旗。
而吉米无迹可寻的失踪,也成为那个年代的大新闻。
电影中有着这么一段金句,“有一点担心,就是非常担心。
不止一点担心,就是走投无路了。
”渐渐的,我们发现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真实新闻人物都不止一点担心,担心未来,担心行业,担心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然而,这个世界始终在变,并且不总以黑帮、工会和政客的心愿在变。
吉米贷款建设、并由芝加哥黑帮运营的赌城传奇酒店沙丘,被赌王史蒂夫.韦恩买下,洗白,升级为如今的美丽湖(Bellagio)酒店。
卡斯特罗没被肯尼迪推翻,其新兴政权在古巴稳定下来。
电影故事的末梢,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倒是被克林顿炸垮了。
至于故事中的黑帮大佬们,也在变老,一个个走进坟墓,剩下的半身不遂。
时态混淆的记忆迷宫现实中讲述故事的弗兰克,顺其自然地以原名来到影片,作为绰号“爱尔兰人”的主人公。
21世纪开头的他,坐在养老院的轮椅上,颤颤巍巍地带领观众进入回忆。
“小时候以为油漆工就是刷房子的,我曾经是个工人,南费城卡车司机国际兄弟工会代表,后来亲自给房子刷油漆。
“通过开枪并血溅墙壁的镜头语言,马丁·斯科塞斯直截了当地解释了黑话”刷房子“。
从此开始,电影就以3个半小时的漫长篇幅,在1950、1975和21世纪初三个时间穿插跳跃,并以更多的极短篇幅,交错闪回着主配角们的前史和命运,以及黑白新闻素材。
不过,相较满布全片的复杂黑道行话和精于算计的生意经,得益于高超的化妆和CGI技术,如此多时态叙事并置不止于会让观众在时间迷宫里犯晕。
《穷街陋巷》,《好家伙》、《赌城风云》,《纽约黑帮》,马丁早就通过黑帮片,以及和罗伯特·德尼罗的搭档组合,把自己锻造成让观众信服和期待的故事大王。
1975年一段从费城到底特律的3日公路旅程,是全片的故事主线。
卡车老司机弗兰克,载着自己老婆和罗素·布法利诺夫妇,去参加工会律师比尔女儿的婚礼。
通过画外音,我们得知比尔是罗素的弟弟。
途径很多年前弗兰克与罗素相遇相识的Texoco超市,我们又进入1950年的主人公的“上道故事“——费城黑手党大佬罗素,将二战退伍老兵弗兰克领入家族生意,成为卡车司机工会里最狠最冷静的”粉刷匠“。
罗伯特·德尼罗和乔·佩西在车里、在顺便收账的商铺里一幕幕对手戏,也让这则黑帮回忆录,变成缅怀工会血色历史的公路片。
而推荐弗兰克成为全国卡车工会主席吉米·霍法的保镖,又开启另一段裹挟入家庭情感的友谊。
由于这个部分是德尼罗与艾尔·帕西诺两大影帝对戏,观众或多或少会将两人的友谊升华到不朽境地,几乎忘了这位爱尔兰人弗兰克,是在意大利战场杀人如麻的职业军人,换到和平年代,也必将是疑虑片刻后还是六亲不认的黑帮粉刷匠。
摄影师罗德里戈·普列托那些像上了发条似的平移镜头,跟着弗兰克,塑就出一场致敬(或奚落)《教父》中麦克·柯里昂初次杀人的经典场面。
不可一世的疯子乔与家人前往纽约小意大利区就餐,画外音诉说着弗兰克的内心活动,“做这种事,一般得先去厕所,确保里面没人看到你,总不能憋着让自己不舒服。
不过我出门前上过了,再说这么小的餐厅,还是直接动手更好。
“面对死亡,自挑棺材的粉刷匠晚年坐在轮椅上,听闻自己律师死了的消息,罗伯特第一反应是“谁干的?
“,可谓落下了粉刷匠职业病。
“癌症干的。
您身边的每个人都死了,是时候说出真相了。
“轮椅对面的FBI探员,也只是想给那段工会黑帮历史留下个档案。
在把血腥枪杀当粉刷墙壁、以大量字幕卡轻描淡写交待真实配角的不同非命之死后,老马丁似乎也终于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谦卑。
与电影大部分时间杀人如游戏的气氛不同,后三分之一部分通过出色的视听语言,强烈表达出人人自危的恐惧情绪。
吉米的妻子被新上位的工会主席革职,出门开车,钥匙扭到一半时,原先轻松伴奏着的爵士乐嘎然而止,她想到敌我双方用炸药相互给彼此传递的信息,不免剧烈发抖,坚决置生死于度外后,再拧钥匙那半圈,爵士乐回归。
公路旅程终点,处理吉米那一场最关键戏份,死鱼、前后座这些黑帮话术,更让早已具备上帝视野的全知观众,还在为主人公命运及其抉择捏一把汗。
老去的弗兰克到棺材店为自己选货,以及平行剪辑的吉米火化过程,似也在借德尼罗之口,表达老马丁对死亡的态度,“不想要火葬,那样就什么都没了。
“不像《教父1-2》中,得通过马龙·白兰度和罗伯特·德尼罗的分别表演,来体现教父堂·克里昂的青年和老年样貌,借助着从《本杰明·巴顿奇事》开始的CGI降龄技术,《爱尔兰人》中的德尼罗几乎能够诠释成人全年龄段状态,甚至于在故事中的1950年初识黑帮老大罗素时,被换作“年轻人“。
可我们都知道德尼罗已经75岁了,再是被电影技术降龄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施展开《愤怒公牛》那样的利索拳脚。
再进一步回想,距离德尼罗与帕西诺上一次让观众铭记的飙戏,已经是24年前的《盗火线》了,而两人合作最经典的《教父2》,更是远在近半个世纪之前。
我们不能不出戏地感慨,时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中年演员斯蒂芬·格拉汉姆和鲍比·坎纳瓦尔,也自HBO剧集《大西洋帝国》后,在《爱尔兰人》重逢,从电视中的阿尔·卡彭和吉普,分别变为电影中的矮子和瘦子。
然而,在电影早不是唯一娱乐手段的当下,他俩表演再是出色,也永不可能接过前辈影帝的班。
因此,《爱尔兰人》更像一场由马丁亲力打造的为了告别的聚会。
电影结尾,台灯下轮椅上的弗兰克轻声交待,“神父,帮个忙,不要关门,留个缝就好。
“
前不久,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炮轰漫威的言论起轩然大波。
“你知道那(漫威电影)不叫电影,老实说我想到最准确的称呼是主题乐园,那种制作精良、演员尽量演到最好的主题乐园,但它不是演员向观众表达情感的那种电影。
” 此言一出,影坛哗然。
一边是年过七旬、功成名就的“新好莱坞”大导,一边是现最具吸金力和最受年轻人喜好的娱乐大片。
短短数天,好莱坞各路大佬纷纷发声表态。
《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并肩战友,公开表示支持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说‘它不是电影(cinema)是客气了,我觉得它是可鄙的(despicable)。
” 反方也没能按耐住。
《银河护卫队》的导演詹姆斯·古恩在Instagram上回应: “超级英雄片就是今天的黑帮、牛仔、外太空冒险片,有些超英片很烂,有些很美,就像西部片和黑帮片,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它们,甚至有些天才也是如此,这是OK的。
” 随后,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上高调撰文,解释他为何批判漫威电影,并表达他对电影未来发展的忧虑。
马丁指出电影行业里,“有一些人对艺术问题完全漠不关心,对电影历史的态度既轻蔑又专横——形成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混合体。
” 这导致当今影坛是“两套分离的领域,一个是全球范围内的视听娱乐,另一个是电影(cinema)。
它们仍然会有重叠的时候,但这种情形越来越少了。
” 在马丁·斯科塞斯看来,真正的电影(Cinema)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
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有时是矛盾的本性,他们可以互相伤害,互相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的。
它是银幕上的意外,在生活中被戏剧化和被解释的,并扩大到艺术形式中找到可能的意义。
” 漫威电影“没有真相、没有悬疑、也没有真正的情感的危险,没什么是真正处于危险中”。
“它们名义上是续集,在精神上是翻拍,里面的一切全都是官方盖章的,因为不可能有其他的方式。
这就是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
” 在当下银幕被漫威电影占据,电影展映异常艰难,独立电影院比例下降的情况下,流媒体成为了主要的输出系统。
马丁·斯科塞斯并不排斥流媒体,正是在Netflix的帮助下,他完成了新片《爱尔兰人》的拍摄。
“只有它(Netflix),允许我们以需要的方式完成了《爱尔兰人》,为此我永远心怀感激。
”
“新好莱坞”电影四杰我想,没有谁比马丁·斯科塞斯更有资格站出来说这些话。
论资历,他已是当今好莱坞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从影五十余年,留下诸多杰作。
《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无间风云》等都出自他之手。
作为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第一批毕业的学生,求学期间的马丁·斯科塞斯就遇上了天赐良机:作为电影史分水岭的法国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的“作者论”对刚踏出校园、投身电影制作的马丁·斯科塞斯产生了深刻影响。
再加上当时美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好莱坞大制片厂体制逐渐走向解体。
这给了年轻导演施展才华的机会,诞生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
他们创作出一系列颠覆传统的作品,这些电影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
其中《教父》导演科波拉、“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众所周知的斯皮尔伯格和马丁· 斯科塞斯被认为是“新好莱坞”电影的四杰。
如果说之前的好莱坞电影以纯粹拍摄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等类型电影为主,那么从新好莱坞开始,大量在传统类型电影基础上融合多重主题的新电影被大量生产。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系列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等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好莱坞”电影。
这些影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抛弃了大制片厂时代的制片人中心制,强调导演作者性和多重元素,破除类型化的创作倾向。
正如马丁·斯科塞斯在《纽约时报》文章中说的: “今日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其中很多都是由才华横溢的人们组成的团队做出来的,同样,他们缺乏了一个电影必须拥有的要素: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
” “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强调的正是电影的“作者性”:把电影当做个人作品那样来打造。
罗伯特·德尼罗&马丁·斯科塞斯 “新好莱坞”电影四杰都有自己偏爱的电影类型,马丁·斯科塞斯热爱和擅长黑帮题材电影。
当年,《穷街陋巷》的横空出世,引起世人关注,到《好家伙》《赌城风云》,攀至巅峰。
可以说,马丁·斯科塞斯一生孜孜以求的就是黑帮电影的艺术。
《爱尔兰人》让马丁·斯科塞斯重回拿手的黑帮题材电影,距离上一部黑帮片《无间道风云》已经过去整整13年。
影片改编自查尔斯·布兰特于2004年出版的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I Heard You Paint Houses),记录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即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的故事。
标题是一句经典的黑帮黑话,暗指职业杀手执行任务时血溅在墙上和地板上。
在1995年的《赌城风云》后,马丁·斯科塞斯与罗伯特·德尼罗就一直寻找合作机会,德尼罗向斯科塞斯推荐了《听说你刷房子了》。
罗伯特·德尼罗在电影中饰演主角法兰克·希兰,是一名 “粉刷匠”,行走江湖有个外号,叫“爱尔兰人”。
作为一名在二战战场上战斗过400多天的士兵,法兰克·希兰退役后便以开卡车运货为生。
一个偶然机会,法兰克·希兰偶遇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罗素·布法利诺,后者是当时宾州地区布法利诺家族的家族首领。
法兰克因为过人身手和忠诚态度赢得了罗素·布法利诺的信任,一步步进入黑帮的核心圈子。
在罗素·布法利诺的引荐下,法兰克·希兰被介绍给上世纪60年代最知名的国际货车司机兄弟会(IBT)的主席吉米·霍法,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吉米·霍法,可谓美国上世纪前半叶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
自幼丧父白手起家,年仅二十多岁时成为卡车司机工会里的活跃人物。
担任工会领袖期间,一手打造了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
1975年7月,吉米·霍法突然失踪,引发历史悬案。
警方为此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调查,但始终缺乏证据,无法找出真凶。
2003年真相公布,法兰克·希兰公开站出来说,是他杀死了吉米·霍法。
通过借助弗兰克·希兰的视角,战后美国有组织犯罪画卷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电影指涉了美国历史上许多政治黑幕:比如布法利诺带领的费城黑帮通过幕后操纵助肯尼迪和尼克松先后成为总统,工会的内部腐败及与黑帮的紧密联系,肯尼迪家族的权力布局与暗杀事件,美苏争霸中的“猪湾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马丁·斯科塞斯从影50余年练就的导演技艺,在《爱尔兰人中》展露无遗,令人叹为观止。
全片以法兰克·希兰坐在轮椅上的自述为开头,闪回1975年的那场公路旅行。
法兰克·希兰载着妻子和罗素·布法利诺夫妻俩,前往底特律参加一场婚礼。
随着公路旅行的展开,法兰克将记忆往前回溯,时间最终回到1950年他第一次偶遇布法利诺的时候。
自此开始,电影以顺序时间的方式展开了对法兰克传奇人生的讲述。
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讲述,穿梭在三条不同时空线,有条不紊,气定神闲,展现了一位老导演的功底。
《爱尔兰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生涯中的第26部电影,也是其中最难产的一部作品。
从2010年立项到上映,耗时十年,拍摄周期长达106天,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据说,《爱尔兰人》起先预算是1.25亿美元,派拉蒙不敢接。
马丁·斯科塞斯在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中四处寻找投资,无果。
2017年,Netflix花费上亿美元从派拉蒙手中买下这部电影,随后追加至少1.5亿美元的制作资金,才使得电影最终完成。
即便如此,项目推进过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预算超支和资金断裂的问题。
其中成本巨大的是电影中的逆龄技术(de-aging)。
《爱尔兰人》的三位主演,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威·凯特尔分别是76岁、79岁和76岁。
电影需要呈现他们20岁、40岁和60岁等不同年龄段的形象,除了化妆,便只能通过电影特效来让主演们返老还童。
为了不让化妆或传统的动作捕捉工具影响演员的表演,马丁·斯科塞斯一直都在开发逆龄技术。
“拍摄现场原可能需要演员穿戴的动作捕捉系统,而这些工具可能会影响到演员对细节的一些演绎。
” 早在《好家伙》中,马丁·斯科塞斯对德尼罗的表演就使用了“逆龄”技术。
据说,当时德尼罗看到小样后非常高兴,“我想,我的职业生涯有望再延长30年了。
”看来,这一愿望在《爱尔兰人》中得到了完美实现。
《爱尔兰人》已在Netflix上上线。
获得超高口碑:烂番茄33连鲜开局,新鲜度100%,均分高达8.88。
MetaCritic均分高达92,20个好评,0中评和差评!
豆瓣9.0!
刚看完《爱尔兰人》,发现里面出演过《大西洋帝国》的演员有不少!
和两位小伙伴讨论了一下,又查了查资料,有认出的,也有没认出的,发条帖子总结一下最让我意外的是罗伯特•肯尼迪,我居然没认出他和《大西洋帝国》里的半脸杀手Richard Harrow都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
其实也看过他戏外的样子,然而看《爱尔兰人》时只觉得这人好眼熟
最惊喜的莫过于男主妻子Mary是《大西洋帝国》里我超爱的Angela Darmody。
最好认的大概是Tony Pro和Skinny Razor,他们在《大西洋帝国》里分别是Al Capone和第三季大反派Rosetti。
以上四位的豆瓣页面。
查资料时还偶然发现这次很出彩的小Peggy在12-13年时演过《大西洋帝国》里女主Margaret的小女儿。
小伙伴看出这位Tony Solerno的扮演者在《大西洋帝国》四、五季里演过Al Capone的哥哥。
他在《火线》里饰演光头警探。
以下两位分别在《大西洋帝国》里演过市长和Al Capone的手下。
这位真没印象了[允悲]
根据IMDb,《爱尔兰人》里至少有十位演员出演过《大西洋帝国》,但此帖目前只能找出九位,已经尽力了欢迎大家补充!
说了很久的电影小年,2019年无疑是电影大年,而且神奇的是,2019年的电影也在怀旧中发酵到了极致,不少的大牌电影人都重新回归到自己创作的初衷,去怀念自己的峥嵘岁月。
早前有昆汀塔伦蒂诺《好莱坞往事》,是昆汀献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
还有西班牙国宝级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的《痛苦与荣耀》,是导演回首自己电影人生的恋曲。
马丁斯科塞斯一波三折的《爱尔兰人》,当然也是在怀旧标签内。
今天我们就来重度解析马丁.斯科赛斯口中高纯度的cinema《爱尔兰人》,由于节目涉及的面很广域,会分以下章节慢慢深度去挖,请坐稳扶好。
导览1,台前幕后2,影评3,深度解析4,真实事件人物和小说5,总结
1.台前幕后《爱尔兰人》是马丁熟悉的黑帮犯罪题材电影,改编自查尔斯.布朗特2004年的《我听说你漆房子》这部回忆录。
《爱尔兰人》早在2007年就启动开发了,但这部作品可谓是命运多舛,在2009年的时候,身为本片编剧之一的斯蒂文.泽里安就已经写好了剧本,但原著作者查尔斯.布朗特却要求重写,而他也准备了自己的剧本,也正因为如此,《爱尔兰人》的剧本改了又改,一直没能定下来。
和剧本一样难产复杂的,还有影片的投资和拍摄,在2016年时,经过几番争夺,一位墨西哥金融家出资一亿美元投拍《爱尔兰人》,派拉蒙影业拥有其版权。
但期间应该是大制片厂公司的条条框框让马丁很不爽,所以在次年派拉蒙放弃了这部电影,再加上《爱尔兰人》资金成本超支,墨西哥金融家也停止了对超支预算的资助,这使得《爱尔兰人》险些胎死腹中。
而这时Netflix充当了救世主,决定出资1.05亿买下《爱尔兰人》,并出资1.25亿美元预算投拍,更重要的是,马丁拥有最重要的控制权,包括电影最终剪辑权。
这也让马丁最后不得不放弃《爱尔兰人》大荧幕的机会,投身转战网络流媒体,不过马丁最后依然是感谢Netflix的资助,得以让影片问世。
在拍摄过程中,马丁的预算一直在超支,从1.25亿到1.4亿,再到1.75亿,到后期则据说到了2亿美元,不过官宣最后说是1.59亿美元。
而这一切超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加入了不露声色的减龄技术,通俗点说就是让演员回到年轻时候,但让演员看起来更年轻,对于今天的电影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不久前李安的《双子杀手》,就给威尔史密斯缔造了一个年轻的形象,不过这些返老还童的技术,都是在主角脸上贴上很多跟踪点,再在后期建模造一个角色出来。
但马丁和三位主演任性的是,三位老戏骨不愿意在自己的脸上,贴上密密麻麻的跟踪点,也不愿意头上戴着一些奇怪的捕捉机器,因为这影响到演员表演的发挥,也影响到彼此之间对戏的发挥,于是,一项新的减龄CGI技术在诞生。
演员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只需专注于表演,一切交给后期去完成,也正因为如此《爱尔兰人》的成本因为这项新技术增加。
这也成为了马丁导演职业生涯最贵的一部电影,那么,这部据说2亿美元的《爱尔兰人》到底成色如何呢?!
2.影评《爱尔兰人》采用了两条主线故事平行但又相互交织,一条线是主角弗兰克.希兰的成长史,身为爱尔兰裔的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位普通工人,最后成为黑手党顶端杀手的故事。
而另一条线则是讲述美国著名的工会领导人吉米.霍法的兴衰史,如何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终被黑帮枪杀的故事。
前面我用了怀旧标签去贴《爱尔兰人》,而怀旧这个标签并不能完全说是褒义,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一样怀旧无比,但换来却是平淡缓慢的叙事,这是相对于昆汀以往的暴力美学来谈论的。
相同的《爱尔兰人》相比较于马丁的《好家伙》,在不少人眼里,也指出《爱尔兰人》少了马丁式的疯狂和夸张,节奏变得相对舒缓,甚至连粗话都变得轻描淡写。
但好在《爱尔兰人》有真实历史事件依据,有原著回忆录文学做底子,还有三大老戏骨做支撑,再加上马丁最近频频占据影视圈头条话题,这也让《爱尔兰人》问世时得到了不少的好感支持度,当然还有曝光度。
对于我来说,对《爱尔兰人》早就期待已久,影片当然也没让我失望,从马丁的年纪和经历,能再次拍出这样伟大的史诗性作品,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同样黑帮犯罪题材的殿堂级作品,最出名的当然是有《教父》系列,也有马丁自己的《好家伙》等等。
这两个作品和《爱尔兰人》,虽然在我心中不想排名,但相信大家还是想试着去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
对我而言,《教父》系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很多人把《教父》看成是一部史诗黑帮片,但我在亲情的类型给了《教父》一个特殊的位置。
《教父》的家族兴衰,以及人物角色的人生经历转变,都比《爱尔兰人》来得更丰富,当然这得益于《教父》有三部作品,而且每一部的片长都几乎是3小时,从篇幅来说《爱尔兰人》就比较吃亏了。
我们再来横向对比被誉为马丁生涯最好的黑帮作品《好家伙》,《爱尔兰人》面世之后,目前在国内外各个评分平台,两部作品都不相上下,似乎马丁要超越自己了。
从叙事戏剧张力来说,《好家伙》更为华丽,也更凸显男性荷尔蒙,鲜活夸张的人物角色,进展紧张的剧情,快节奏的剪辑,这些都会让你看《好家伙》时非常过瘾。
《好家伙》更为跳出现实的土壤,把剧情做得更为夸张和影像化,而片中的人物也更加不可一世,杀人放火抢钱打砸,每一样都玩得无法无天。
而且《好家伙》的主线故事放在角色的青中年时代,看起来更有活力。
相比较于《爱尔兰人》,老戏骨都在,但毕竟每个角色的平均年龄都超过75岁,虽然演技依然没话说,但不得不承认在活力上,三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确实比不上当年在荧幕上的血液喷张的年代了。
虽然影片花了不少资金用在三位演员的减龄技术上,但坦白讲也不难看出,有很多场小的动作戏,罗伯特德尼罗确实显得有些吃力,不符合当时他演的三四十岁的人物状态。
再加上同样有着77岁年纪的马丁,想要在作品内注入更多对人生年老的思考,所以也让《爱尔兰人》少了一些锋芒,多了一些对“死亡的凝视”。
这些所谓的死亡凝视,除了真的片中凝视一些角色的死亡时刻,片中还有不少片段,是喝喝酒,聊聊天,或者没有任何台词的静止片段,这些画面其实都非常有诗意,但往往这些文艺的片段,会此消彼长掉影片的进展节奏。
尤其是《爱尔兰人》的最后四十分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电影大结局部分,影片出乎意料是全片节奏和叙事最缓的一章节,但这样的结尾却升华了影片的人物和心境,让影片超出传统的黑帮犯罪类型,回归到人内心深处的救赎。
不过这样的结尾,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和接受的,从烂番茄大众爆米花86%的指数来看,就能看出专业影评人更为喜欢这样的文艺收尾。
演员方面,我希望大家看完《爱尔兰人》之后,再去看《爱尔兰人:对话》这部纪录短片,影片是马丁和三位老戏骨的一些即兴的对谈,让我们能更丰富体会演员和角色之间,角色塑造方面的更多干货内容,也会让你进一步了解《爱尔兰人》这个故事。
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这三位,让《爱尔兰人》增色不止一点点,换句话说,要不是他们,影片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高度。
这三位演员互相的默契和配合,让我很快进入到当时的年代和情境中去,看他们如何遇到危机和困难,如何去解决棘手的问题,又如何在彼此的矛盾中不断失去彼此。
罗伯特.德尼罗这几年一直在接烂片,现在终于在《爱尔兰人》又让他重新找到了熟悉的感觉,够狠,够稳,够冷。
这也正如影片中吉米.霍法评论他的,有时候我看不出你在想什么,你决定做什么。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弗兰克.希兰正是给我们这样的感觉。
乔.佩西已经息影多年,被马丁好不容易请过来饰演片中的罗素.布法利诺,乔.佩西把罗素.布法利诺那种沉着冷静,不变应万变,笑里藏刀,心狠手辣演得极为精准。
相较于乔.佩西在《好家伙》饰演神经兮兮的汤米,乔.佩西在《爱尔兰人》中以静制动,人物的内心状态和微表情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暗涌,可以说所有事件的推动和进展,都是有罗素这个人物引起的。
阿尔帕西诺和马丁之间,是第一次合作,但我看《爱尔兰人》的时候,感觉他们两人已经不止合作过一次,或许这是因为阿尔帕西诺出演过《教父》,还有《盗火线》和罗伯特.德尼罗合作的原因,才给人产生这三人已经在一起拍过很多部戏的错觉。
我不得不说阿尔帕西诺是三位演员中给我最大震撼和刺激的,阿尔帕西诺式的愤怒在片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吉米.霍法,喜怒无常,冲动易怒,死要面子性格好强,这也十分符合阿尔帕西诺此前作品的一些人物角色,比如《热天午后》,《疤面煞星》,甚至《闻香识女人》。
所以也正因为这样的观影习惯,造就了在《爱尔兰人》中,只要阿尔帕西诺发火,都能感觉满满的演技大爆发。
总之这三人的同台演出,再加上马丁擅长捕捉黑帮人物和类型的敏锐洞察力,让《爱尔兰人》一问世就成为了精品。
这里所谓的精品,从顶级演员和主创中来,又从这些人中消失。
这句话怎么理解,因为这三位骨灰级演员此前的作品太具代表性了,所以个人魅力和形象非常显眼,这也造成我们观影前会有这些演员的固定印象。
但我在观看《爱尔兰人》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渐渐褪去了这三位演员此前的光环,沉浸在他们饰演的人物和故事里去,忘记了这三人以前的代表作,因为《爱尔兰人》,是他们三人的新代表作。
包括马丁.斯科赛斯也是一样,虽然他的代表作也有好几部,但《爱尔兰人》在那些代表作的固有印象中脱颖而出,让我看到了马丁对电影对黑帮题材对人生新的想法,而不是如法炮制再做了一部“好家伙2”。
3.深度解析那我们开始正式进入《爱尔兰人》正片解析章节,我会结合真实历史背景,还有回忆录去综合诠释这部作品。
以下均涉及剧透,3,2,1。
影片一开始,背景音乐用了《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夜幕降临),这是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行歌曲。
影片多处运用了这个时期的美国流行乐,这间接暗示了影片的年代背景和主线故事,会放在这段关键的时期。
影片开始的镜头,是一个模拟人视角走路的长镜头,从疗养院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最后镜头“坐”在了弗兰克对面,开始要听弗兰克娓娓道来他难忘的回忆和经历。
这一段开头的主观视角,正是《爱尔兰人》的回忆录书籍的作者查尔斯.布兰特。
接着布兰克开始叙说自己的往事,从工人到107工会代表,然后开始自己漆房子,这句是黑帮有名的黑话,“I heard you paint house”,意思是说你杀人后墙壁会溅到血,这也是查尔斯.布兰特回忆录的书名。
在其中的一个极短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有人枪杀了吉米.霍法,这也正是影片的故事开端,到底谁杀了吉米.霍法,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杀吉米.霍法。
影片用了弗兰克的回忆旁白,串联起他不同年龄的经历,更高级的是,这些时间的错乱是由角色的旁白或对白牵引出来的,甚至有时候影片还打破第四面墙,让角色对着观众说话,或者使用定帧告诉观众,里面的角色是谁,死于何时何地。
于是我们了解到了弗兰克一开始是运送牛排的卡车司机,某日他的卡车在途中抛锚,弗兰克和黑帮大佬罗素在一个加油站意外认识,罗素举手之劳帮助弗兰克解决了抛锚的卡车。
弗兰克和罗素的一面之缘,并没有对弗兰克起到什么作用,弗兰克利用自己运牛排的先天优势,偷偷私下贩卖一些牛排给酒吧老板,之后弗兰克玩了次大的,把一车的牛排都搬空,这也导致他被起诉。
而他的辩护律师威廉斯,则是罗素的表亲,弗兰克和威廉斯在办公室的那场戏,威廉斯让弗兰克告诉偷窃者姓名,即使不对外公开,弗兰克依然拒绝回答,这让弗兰克过了忠诚和信任的第一关。
在审判庭上,法官明显也被收买了,这也让弗兰克被免于起诉。
当弗兰克和威廉斯去餐馆庆祝时,弗兰克再次和罗素相遇,而这次则改变了弗兰克的下半生。
罗素.布法利诺是谁,在现实中,罗素是布法利诺犯罪家族的首领,虽然这个家族很小,但对全美国的黑帮犯罪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影片中,罗素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表面开着一家窗帘店,但私底下却统筹着黑帮的运营,甚至当时黑帮的一位创始人在理发店被暗杀,都需要罗素来做中间人谈和。
弗兰克和罗素第一次在酒吧用面包沾红酒吃,这一段在小说中描写得非常细致,小说里当时弗兰克在酒吧碰到罗素,罗素轻描淡写说来费城是为了吃到这里最好吃的面包,于是弗兰克经常在运货过程中给罗素送面包,于是两人渐渐熟悉起来,两人经常在一起用红酒沾面包吃,弗兰克也受到罗素的赏识。
影片虽然没有在他们的面包交情上做文章,但可以看出马丁对面包沾红酒还是描写得非常多的,甚至到了影后结尾他们年迈在监狱时,两人还用面包沾葡萄汁吃。
在影片中弗兰克和罗素第一次吃面包时,弗兰克聊到了自己是爱尔兰裔,但却在意大利打过四年仗。
接着影片画面转到弗兰克当兵时,弗兰克让战俘给自己挖坟墓,并迅速解决了两位战俘。
当弗兰克描述这一段情节时,罗素对弗兰克产生了好感。
产生好感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弗兰克在意大利打过仗会意大利语,立刻产生了亲切感,其二是弗兰克因为当过兵,对于服从命令非常果断,这是罗素最想要的忠诚度。
而对于弗兰克本身,当过兵执行过如此多非人道的任务后回到美国,整个人的心态和情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造就了他对任何事物的无感,没有感情服从命令,在打仗时是士兵的最好标准,罗素正是看中弗兰克还具备这样的素质。
所以说,当时罗素需要一个没有感情但是忠诚的手下,而弗兰克当兵回来后一无是处没有目标,弗兰克自己也需要一位指挥官和导师,两人一拍即合,在面包和红酒的催化下,成了彼此最需要的人。
在家庭感情中,弗兰克一家是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影片中用二女儿佩琪,是作为弗兰克对家庭和亲情情感描写的代表。
佩琪小时候被杂货店老板推了一下,弗兰克直接带着佩琪,当着佩琪的面胖揍了一顿杂货店老板。
一般这种情况,小孩要么觉得父亲可牛X,以后也跟父亲一条黑走到底,成为大姐大之类的,要么就是和黑道父亲疏远,而佩琪则属于后者。
接着真正改变弗兰克职业生涯的事情来了,一位外号”悄悄话“的混混,让弗兰克去炸掉安杰洛的洗衣店。
安杰洛也正好是罗素的朋友和合伙人,安杰洛是谁,在现实中,安杰洛.布鲁诺是意大利裔的黑帮分子,算是费城黑帮的老大,但他偏爱和解而不是暴力。
所以当安杰洛知道弗兰克要炸掉他的洗衣店时,安杰洛先找到罗素,罗素决定捞弗兰克,作为回报,弗兰克亲手杀掉了悄悄话。
这一杀就此让弗兰克名声大噪,罗素也正式重用弗兰克作为杀手。
而此时影片也正式引入第三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开头提到的吉米.霍法。
吉米.霍法是谁,在现实中,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国际货车司机的工会领导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他担任工会领导人期间,工会人数达到了230万会员,成为了美国数量最大的工会。
在美国工会达到一定量级,可以制约企业,可以改写合同章程,甚至能左右区域的票选,所以工会主席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而吉米.霍法则是强者中的强者,他确实在任期,给劳动者争取到了很体面的薪水,还有很宽松的合约。
在影片一开始弗兰克被起诉时,律师就对弗兰克说到他的合约,是多亏吉米.霍法起草的。
而吉米.霍法的发家史,和黑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俗简单来说,就是吉米领导工人罢工,企业主对罢工人员进行暴力镇压,这时候怎么办,吉米通过和黑帮合作,以暴制暴,去打击恐吓企业主,已达到罢工目的。
吉米.霍法也聘请了罗素的表亲做律师,就这样罗素的黑帮集团,半推半就的控制了吉米.霍法的工会,黑帮从工会的退休金贷款了很多钱,去投建很多银行无法贷款的项目。
这些都是美国当时的一个缩影,吉米.霍法的工会是这么干的,其他工会也差不多大同小异,所以影片中有提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城,就是这么建成的。
在投建这些项目的过程中,罗素黑帮家族会从贷款中抽取油水,也会入股进这些项目,所以说,工会是一块大蛋糕。
此时罗素委派弗兰克去做吉米的保镖,保镖是其中一个身份,但弗兰克其实是作为吉米和罗素背后利益集团的中间传话人,当然弗兰克是站罗素这边的,所以弗兰克也会报告吉米的一举一动给罗素,让罗素来做出一些决定。
在弗兰克和吉米相处那段时间,通过一些所谓的真实历史事件的穿插,来进展影片中三人的关系。
为何说是所谓的真实历史事件,因为这些都无从考据。
其中就有竞选美国总统,肯尼迪以美国历史上差距最小的优势胜出,成了第35届美国总统,影片中说这是黑帮家族促成的结果,目的是让肯尼迪对古巴发动战争,让古巴再次成为美国的后花园,可以在古巴开赌场开酒吧。
而弗兰克也参与运送武器给秘密部队的环节,也就是后来的猪湾事件,这是美国CIA对古巴一次失败的入侵,成为肯尼迪生涯的一个污点,也让片中的罗素看得很无奈,感觉支持了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而另一边,吉米.霍法非常讨厌肯尼迪家族。
因为吉米支持的是共和党尼克松,更重要的是,吉米早就和总统的弟弟鲍比肯尼迪交恶,鲍比后来成为司法部长以后,专门成立小组,为的就是让吉米进监狱。
故事发展到这里,罗素他们是支持肯尼迪的,而吉米这边是讨厌肯尼迪的,这也是他们两派之间发生裂痕的开始,虽然他们此时在利益上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在某些利益上也依然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此时矛盾还不是太明显。
真实事件中,还有疯狂乔事件,在1970年时期,科伦坡创建了意大利-美国联盟,之后得到支持,其中《教父》系列电影,在拍摄时期就收到很多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抵制,之后是科伦坡摆平的。
而意大利-美国联盟,是非常受到罗素犯罪家族支持的。
在影片中,1971年6月28日,一名黑人在游行中开枪刺杀科伦坡,而幕后的主使正是疯狂乔。
疯狂乔是谁,疯狂乔和科伦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可以另辟一个3小时电影了,不过《爱尔兰人》只用了一个小片段带过。
简单来说,就是疯狂乔和科伦坡之间的仇恨,属于家族夺权仇恨,因为他们同属于科伦坡犯罪黑帮家族。
不过这些都不是影片的主线,所以影片只是借用意大利-美国联盟这个矛盾点,挑起了疯狂乔和罗素之间的矛盾,之后罗素则暗示弗兰克刺杀了疯狂乔。
疯狂乔被刺杀,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新闻。
另外一个重大的真实事件,就是肯尼迪遇刺了,在影片里,吉米他们在甜品店得知了新闻,吉米看完新闻后回到餐桌上,并没有继续吃冰淇淋圣代。
但真实事件中吉米其实很夸张,吉米当时不仅继续欢乐的吃着冰淇淋圣代,还说希望蠕虫把他(肯尼迪)的眼睛吃掉。
影片后面还有比如古巴导弹危机这些真实事件穿插,再次就不一一阐述了。
我们回到影片,在肯尼迪遇刺后,司法部对吉米的调查不了了之,但1年后,吉米被判贿赂评审团而锒铛入狱,但其实在监狱中,吉米还是拥有很大权力,垂帘听政着工会。
虽然是这样,但也明显削弱了吉米的权力,因为此时工会主席菲茨明显比吉米掌权时,给到黑帮的好处比吉米的还要多,甚至黑帮给菲茨他们一点警告,就可以得到更多。
再加上吉米是一个冲动易怒的人,说话肆无忌惮毫无妥协,这也导致了黑帮集团更加厌恶吉米。
在这些是是非非的过程中,弗兰克是和吉米走得最近的人,而弗兰克的为人处世和性格,表面是一种万金油的状态,所以最后谁都能和弗兰克交心,吉米就是其中之一。
吉米甚至把326工会主席的席位给了弗兰克,弗兰克和吉米的相处过程中,两家也走得非常近,尤其是弗兰克女儿佩琪非常喜欢吉米,这也让弗兰克确实对吉米有了情谊。
吉米出狱后想要东山再起,而此时黑帮已经找到了比吉米更合适的接班人菲茨,那么还要吉米干什么呢?
所以吉米和罗素他们的矛盾就此加剧。
第一个矛盾加剧是吉米和矮子的和谈,这时背后利益集团还对吉米有希望,所以安排了吉米和矮子的会议。
但吉米的性格,把和谈变成了互相辱骂甚至干架。
吉米和矮子两人的戏份,也是我觉得全片最黑色幽默的地方,他们第一次在监狱为了退休金吵架那段,吉米用了“you people”这样的词,彻底激怒了矮子,我当时看了真的笑到不行,估计不久you people 成为新的歧视词汇。
而他们第二次和谈,矮子依然对you people耿耿于怀,并要求吉米道歉,而吉米要矮子对这次开会迟到先道歉,两人的脾气和性格如同两个小孩,不能欢乐再多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吉米个性好强死要面子,无论如何都不会低声下气道歉,但有一个细节是吉米当时在办公室里,痛骂他手下是白痴的时候,弗兰克也站在其中,最后弗兰克气得甩门说不干了,而吉米马上出门好言相劝挽留弗兰克。
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吉米对弗兰克是真的交心的,是真的当弗兰克是自己兄弟和亲人。
第二个矛盾加剧是吉米的不受控,罗素和托尼他们要求弗兰克传话给吉米,让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吉米当然是置之不理并咒骂他们是龟孙子(提问,吉米在片中到底说了多少次龟孙子haha)。
而吉米也让弗兰克传话给罗素他们,这样一来一去弗兰克当传话筒,也制造了一些好玩的黑色幽默。
第三个矛盾加剧是吉米的竞选工会主席时,居然说出了背后黑帮的一些操作手段,并声称自己不会这么做。
虽然这表面是竞选的手段,但托尼和背后的利益集团听着非常不爽,而且,这似乎可能是吉米真实的想法,想要和黑帮干到底,夺回属于自己对工会的控制权。
第四个矛盾点,也是真的体现吉米要和黑帮对着干的事实,就是在弗兰克的表彰大会上,罗素知道了吉米故意拖延了黑帮投资的项目贷款,吉米并声称自己夺回工会主席后,收回黑帮所有项目的贷款,不然就接管所有之前黑帮的项目。
吉米的这些言行彻底激怒了罗素,当然罗素不动声色要求吉米解释,吉米的一句:“这是我的工会”,也让罗素和观众明白,吉米最终不是黑帮能控制的人,吉米是个有自己未来愿景和野心的人,吉米眼中不管对谁,只有合作,不是被控制。
也正因为这样,黑帮下了死令,威胁吉米退休,弗兰克自然作为艰难的传话人,但似乎并起不到作用,反而挑起了吉米对黑帮更大的仇视和斗志。
终于那一天还是来了,罗素代表的利益集团,要干掉吉米。
作为和吉米交情甚好的弗兰克,是最后知道这个决定的人。
之后弗兰克知道吉米必死无疑也就算了,更残忍的是,罗素当天安排弗兰克飞到底特律,要弗兰克亲手干掉吉米。
罗素这么安排有2个原因。
第1是如果这件事弗兰克不参与,弗兰克不会坐视不管,有可能会救下吉米,或者干掉杀掉吉米的人,为吉米报仇,让整件事情更复杂。
第2也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清楚弗兰克和吉米的交情,如果弗兰克不亲手干掉吉米,弗兰克就无法证明他是和罗素站在一边的,弗兰克自己人生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所以罗素不得不安排弗兰克亲自去底特律做掉罗素。
而吉米这一边,如果弗兰克不出现,精明的吉米一定会觉得有诈,然后导致暗杀计划失败。
所以弗兰克必须出现。
在暗杀当天,约好了2点,在红狐狸餐厅,吉米早早去到,但肯定是没有人,罗素他们把地址改到了一个住人的房子。
这个房子并不是黑帮他们的,在回忆录中,这个房子是一个老太太的,黑帮他们算清楚了老太太的作息时间,知道这老太太那天白天一定不会在家,所以早早进房子布置。
弗兰克先去到那房子的时候,矮子的手下眼镜男正在布置门口的地毯,这块地毯的用途,就是等吉米进门时弗兰克开枪,血不会弄脏房子。
之后他们安排毫不知情的吉米的养子来接弗兰克,养子迟到了,眼镜男让弗兰克坐副驾驶,弗兰克拒绝,作为经验丰富的他,知道在这关键的时刻,副驾就像是一个死亡座位。
而吉米养子在来之前,还送货了一条鱼,这条鱼也成了开车过程的一段黑色幽默对话,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死鱼意味着死亡,鱼腥味也暗示了血腥。
一般如果黑帮安排在车上把目标做掉,车子用完后也会报废和消失,一来是销毁作案证据,二来是他们觉得死人血腥的味道,是永远也去不掉的。
这也正如吉米在车里说的,鱼腥味永远去不掉。
车子到达红狐狸餐厅后,吉米正好出来要回家,因为吉米已经等了40分钟,这时候弗兰克在场就非常重要。
首先地点换了,矮子也没出现,矮子手下眼镜男说,矮子和罗素已经在更换会议的房子等他了,一般这种重要的会议,尤其是有罗素在场,更换地点很正常。
而当吉米看到弗兰克的时候,戒心完全消除了,于是坐上了车,再加上养子也在场,让吉米更觉得这次会议是正常的。
吉米还问弗兰克有没有带枪,吉米担心矮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可见吉米是多信任弗兰克。
等吉米和弗兰克进入房子时,房子空无一人,吉米知道事情不妙了,而就在这时,吉米还天真的以为是他和弗兰克被暗算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朝吉米后脑勺开枪的,正是弗兰克。
弗兰克开枪前,有犹豫过几秒,因为吉米进门看客厅时,是最好下手的时刻,但当吉米要离开时,弗兰克最终还是下手了,因为计划如果失败,弗兰克和他的家人也活不了。
这时镜头有给到厨房画面,说明之前在厨房抽烟的两个人,正暗中观察计划是否顺利并准备收尸。
当吉米躺在血泊中时,这一段也堪称整部电影最残忍的死亡凝视时刻,吉米.霍法就这样被最信任最亲近的人给杀害了。
这一段安排做局暗杀的桥段,同样也出现在《好家伙》中,这一段不知道算不算马丁自己致敬了自己。
做掉重要人物吉米.霍法之后,影片也开始走向收尾,黑帮也走向衰败,每个人物也如同吉米一样,渐渐走向死亡,被暗杀,得绝症,或者是死在监狱里。
我们再来聊聊弗兰克家庭这一块,也就是他和女儿佩琪的关系,这也是弗兰克心底最柔软的一块,终归弗兰克也是爱他的女儿们的,但这种爱是粗糙的,甚至还是那句话,是没有感觉的。
弗兰克和佩琪之间的戏份,穿插散落在影片各处,一开始佩琪在杂货店被老板推了一下,弗兰克用他那粗鲁而且不懂教育的方式,去报复殴打了杂货店老板,而且是让佩琪在场亲眼看到。
从那一刻开始,聪明的佩琪就知道了她父亲的身份,而且为之厌恶,所以这也是佩琪不喜欢罗素的原因。
这正如之后弗兰克和大女儿聊天时谈到的,女儿们之后不管有什么委屈,都不敢告诉弗兰克,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弗兰克会做出什么恐怖的事情。
而佩琪和弗兰克彻底断绝父女关系,则是因为吉米的死,佩琪从弗兰克迟迟没给吉米太太打电话慰问的举动,就太清楚这件事情和弗兰克有关。
如此冷血毫无人性的父亲,是佩琪不想承认的。
最后罗素和弗兰克垂垂老矣一起蹲大牢,罗素某天去了教堂,最后进了坟墓。
弗兰克后来出狱中风,进了疗养院,之后他自己还去选了个绿色的棺材,绿色是爱尔兰人的颜色,爱尔兰人逢年过节钟爱绿色,弗兰克选的绿色棺材,也侧面说明想要回归到自己民族和家,什么意大利什么黑帮,都渐渐开始离他很远了。
弗兰克也去了教堂找了牧师,想要为自己犯下的罪得到救赎,死后可以上天堂。
在弗兰克和牧师的交流中,牧师按照流程问弗兰克,有没有对此生犯下的罪感到内疚,弗兰克却讽刺的说到,没感觉。
这个没感觉,正是我最早阐述弗兰克这个人物的核心,弗兰克或许在意大利参战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忠诚的,没有感情的杀人工具,就算弗兰克对家庭和亲人的爱,也是既定成规的粗糙无感之爱。
之后弗兰克对牧师说,“是什么样的人会打出那通电话”,这句话我认为是弗兰克一直懊悔当初自己知道吉米要死时,没有打出那通电话拯救吉米。
所以弗兰克一直在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会愿意本着自己的良心和意愿,甚至牺牲自己,在当时打出那通电话告诉吉米,他将要遭遇不测。
这也是弗兰克一辈子都不会弄明白的事情,因为弗兰克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
弗兰克这样的人设,多少让我想到了马丁斯科赛斯的《出 租车 司机》里的主角特拉维斯.比克尔,当他从越战的泥潭回到美国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和周围关系没有感觉的人。
弗兰克和特拉维斯两人的内心,都是中心被挖空的人。
《爱尔兰人》最后的画面,圣诞节前,弗兰克要求牧师离开时,不要把门完全关上而是留一条缝。
这里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弗兰克期待着家人来陪他。
第二这是吉米的习惯,吉米在和弗兰克住的第一晚,吉米也是虚掩着门,没有完全关上。
弗兰克这么做,估计也是对吉米的一种纪念。
4 真实事件人物和小说关于真实事件的描述,在深度解析说了一些,这里用Q & A的方式再做一些补充。
Q1:弗兰克真的承认自己杀了吉米.霍法吗?
A1:是的,弗兰克在死前向这部电影的原著查尔斯.布朗特承认自己杀了吉米.霍法,但当弗兰克说出来时,事情已经过去快30年了, 很多当时的证据无从考究,也就是说,吉米.霍法的死,官方依然认定为是一个谜。
Q2:为何吉米.霍法被杀至今仍然是谜?
A2: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弗兰克杀死了吉米。
在2005年的时候,也就是弗兰克死后2年,FBI根据弗兰克说的那房子,找到了28处微弱的疑似血迹,他们从这些血迹中提取DNA,但这些都和吉米不匹配。
之后在2018年,FBI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对房子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取证,但FBI一直对这件事情不发表任何评论,也就是说,影片中弗兰克杀吉米只是一种虚构,吉米.霍法的死至今依然是个谜。
而且从另外一名特工中得知,在更早的时候,弗兰克还对特工交代过,是一名叫萨尔瓦多的人杀死了吉米而不是他,这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是杀死吉米的最重大嫌疑人。
当然这个人几乎是和吉米同一天消失的,所以在影片中,弗兰克的独白有一句是,要想保住秘密,那么知道这个秘密的三个人,起码要失踪2个。
Q3:弗兰克到底杀死过多少人?
A3:从回忆录来分析,大概有25-30人左右,但依然弗兰克说的这些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弗兰克杀的。
Q4:这一切会不会都是弗兰克自己临终前编造的?
A4:其实这个问题,影片有隐隐透露出来,也就是整部《爱尔兰人》,都是从弗兰克的口述中展开的,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不是真实,只有弗兰克自己知道。
而且在现实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动机,证明弗兰克在编造自己杀死了吉米,那就是在临终前弗兰克破产了,他为了想留些钱给家人,所以想让书卖得好一些,从而在把自己的故事说得更戏剧性,更夸张,甚至把杀死头号热门人物吉米.霍法的罪改到自己头上。
在1995年,弗兰克在被采访时没承认自己杀人,在2001年,弗兰克说是萨尔瓦多杀了吉米,到了死前6周,才说是自己杀了吉米。
而在那时,已经有14个人站出来说过,对吉米.霍法的死负责。
包括弗兰克暗杀疯狂乔事件也是,当时有目击者称看到了杀手,又矮又胖,并不是弗兰克。
除了弗兰克声称自己杀了疯狂乔和吉米,其他的还有包括他参与了猪湾事件,还认识水门事件的大耳朵等等。
甚至在回忆录中,弗兰克还声称自己送了三支步枪给一个飞行员,用来刺杀肯尼迪的时候用的,弗兰克很多让人怀疑真实性的语录,这些连马丁都没敢放进电影里,怕影响影片的真实性。
而且在弗兰克聊完回忆录之后,还接受过NBC的电视采访,至今这个采访都没有放出来,因为据说那个采访弗兰克简直把自己要和美国历史串起来了,自己就是一个传奇人物,这和他现实中是个酒鬼的出入太大了。
综上所述,弗兰克所说的这些,让人听起来像谁,没错,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什么历史大事件都有他的份。
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事件都被弗兰克遇到,未免也太像拍电影了,所以呀,就真的拍成了电影。
那至于弗兰克到底是不是真的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5 总结马丁这部《爱尔兰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拍得相当个人和带着传奇色彩,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克制,这种克制对比《好家伙》就非常明显,《爱尔兰人》里面的人物,并没有能只手遮天,只是能影响一部分人,一部分区域,一部分事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是他们互相控制不了的。
总之,如果你喜欢黑帮片,喜欢看到三大老戏骨飙戏,请尽量安排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好好沉浸在这部史诗级别的电影《爱尔兰人》。
在《爱尔兰人对谈》的纪录片中,罗伯特.德尼罗说了一句,我们可以再演30年,结果大家都笑了,阿尔帕西诺说,“很抱歉(这不可能)”,接着乔佩西也说:“我不这么觉得”。
他们这样的调侃,当时我看得很惆怅,这四位电影人,为我们奉献了如此多难忘精彩的cinema,但最终还是会有演不动的一天。
所以,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体,打造出了《爱尔兰人》,应该值得我们珍惜。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懂?
已刷 09/28 @ Lincoln Center #NYFF || 11/01 @ the Landmark 57 West || 11/27 @ Netflix 待刷 12/01 @ Belasco Theatre联系原著聊点想得起来的细节吧。
四刷之后也许会继续补充。
先是黑话- 大家已经说过太多遍的,”I heard you paint houses“,我听说你刷房子,是黑帮黑话,杀人时血溅墙壁之意。
这是原著书名,也是Jimmy Hoffa在电话里和Frank Sheeran说的第一句话。
Frank当时的回答是,”I do my own carpentry work, too.” 双关,除了指会做木工,也意为“包办棺材,尸体处理都不用你担心”。
嗯,金风玉露。
类似的黑话还有:-Kiss of death(意语作 Il bacio della morte):帮派老大发给黑帮成员的死亡预订,西西里传统,起源并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犹大亲吻耶稣。
通常而言,帮派成员,尤其是made man,是动不得的,除非上头达成一致要除掉他,给杀手下了命令,“have him KISSED”。
-Ticket to Australia:“送他去下边”的意思,很好理解,也是暗杀指令。
-La Cosa Nostra:西西里黑手党,家族式犯罪帝国,美国1957年开始调查他们时,在政府电报里这么称呼他们,意为“this thing of ours”。
黑手党则自称“the honoured society”。
-Made man:正式黑帮家族成员。
纯意大利血统(所以《好家伙》里只有乔佩西的角色有资格被made,而《爱尔兰人》Frank Sheeran即使是当时全美黑帮人物top26之一也不是made man),有两个担保人(其中一个至少认识10-15年),完成一次家族指派的暗杀(earning one's button,所以made man也叫button man),经家族同意,被带去参加一个流程因家族而异的秘密宣誓祭典后,才算是入会,从此享受家族的所有特权。
-Friend:黑帮成员互相介绍时称”friend”/“friend of ours”(影片中Frank和Jimmy对话提及Russell时多次使用“friend”指代),如果是介绍平民朋友则会特意说明是“friend of mine”。
-“McGee”:Russell Bufalino的昵称。
这个不算黑话,Russell本名Rosario,一般人叫他Russell,寥寥至交可以叫他McGee。
一些藏在电影里的原著细节- 除了Russell送他的金戒指(世上只有三枚,Russell自己和副手Angelo也各一枚),Frank一直带着嵌有女儿们birthstones的戒指,影片开始不久Frank载着Russell去底特律时,他握方向盘的镜头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他是个笨拙的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家庭的家伙。
(他处理家庭生活的方式很受他自己童年家庭生活经历的影响)- Frank有点口吃。
很显然电影把这点用得恰到好处,德老板也通过这个细节,将很多电影来不及仔细呈现的人物特质,敏感内敛困惑幽默等等,带到观众面前。
- 关于Russell不抽烟。
电影里解释了一些。
他本人因为和 Jimmy Blue Eyes(Meyer Lansky的人)打赌,顺便戒烟了。
1960卡斯特罗吞了他们在古巴的赌场,乘船离开一边抽烟一边骂的时候两人拿两万五千美金赌一年不抽烟,Russ当场掐了烟,一年后收了赌金也没再复吸。
- 因为Frank爬升速度太快,坑他去炸Angelo洗衣厂的Whisper。
Whisper之所以叫Whisper是因为他口臭过于严重,说话时别人只准他小声低语。
即使电影里没有明说,但餐桌交谈戏拍得挺有,味道,的。
- Frank和Russell一起撕面包沾红酒吃(年老时在狱中是沾葡萄汁)。
原著中Frank尚在混入黑帮圈子的边缘无知试探时,还不懂Russell是干什么行当的,在费城餐馆Villa d’Roma(是Angelo的店)看到这位曾在纽约郊外公路边上帮他修过车的小个子男人时,有些困惑他来费城做什么。
Russell说他很经常为了procsiutto bread(夹了帕尔玛薄火腿和马苏里拉奶酪烘烤的意式面包)过来费城。
然后Frank当真了,从此开车运货时如果遇得上,总会给Russell带面包,两人从此越来越经常分享面包,沾红酒吃,Frank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圈子。
电影没有这么多篇幅表现面包交情,但也确实将两人撕面包沾葡萄酒/汁的场景,作为缔结lifelong bond的仪式在拍。
以及面包和红酒总是使我想到客西马尼园的耶稣,尤其电影最后,拿面包沾葡萄汁时沉痛的“fuck'em”,啖其血肉的感觉太鲜明了。
几乎每部电影都带有Catholic mark甚至拍过《基督最后的诱惑》的老马也许有这个意指吧。
- Russell向Frank告知Jimmy Hoffa最终命运时在做菜。
Russell其人极度警觉,基本不吃经手别人的东西,除非是自家餐馆信得过的厨师,不然就自己下厨。
Frank认为其厨艺了得。
- Jimmy养子车后座运过鱼,留有味道。
通过一系列黑帮电影比如《教父》,我们知道死鱼在黑帮文化中有死亡威胁的意味。
原著中没讲死鱼,但讲过黑帮其实不太会在车上杀人,因为一旦这么做了这味道是挥之不去的,这车就成了没法再用的死人车。
留有鱼腥味的车子载着Jimmy Hoffa走完了最后一程。
而受朋友之托运鱼却对鱼一无所知的养子,开车载着这些人,对逼近养父的死亡亦是一无所知。
- 处决Jimmy的棕色屋子属于一个对事件毫不知情的老太太。
原著给我的感觉是,黑手党生活在表层世界之下,比如此处,他们详细掌握大量平民的信息,包括这位老太太的作息和日程,所以在她外出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借用了这座,看起来充满生活气息看似安全无害的房子。
- 飞机。
经由Russell安排,Frank第一次和Jimmy在电话中说了话,并答应第二天就去Jimmy身边开工。
放下电话后Frank说时间紧迫他现在就得开车赶去底特律,Russell告诉他不用急并给了他一个白信封,里面是一张机票和一沓百元钞票,Russell让他今晚好好休息,在本地的工作会有人接替等他回来,明天睡醒Angelo会派车来接他去机场。
Frank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刻。
当然Frank也不会忘了另外一架Russell为他安排的飞机,1975年7月30号,他乘着这辆飞机最后一次去见Jimmy。
- Frank的二战经历提及很少,主要段落是在他和Russell进餐时的交谈,提到了他在欧洲战场打了411天的战。
电影没说的是,历史数据参战人员平均实战天数为80天左右,而Frank打了411天。
他所在的Thunderbird Division(the 45th Infantry Division)从欧洲战场开战第一天打到了最后一天(共511天),满员时该团有15000人,战时伤亡达21899人,且该团作战方针极残酷,曾经屠杀俘虏,于是也被称为“Killer Division”。
二战经历对他影响极大,他从一个不太服从管教的年轻平民,被强行训练成听从生杀命令的士兵,面对生死人性(无论战友还是俘虏或是敌人)的高压从内到外绷得冷漠克制。
他曾经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技巧被摧毁,习惯了听命杀戮,每秒都身兼法官陪审行刑者的职责,再也无法放松下来回到平民生活。
这解释了Frank为何无法与正常社会相容,最终自然地走向黑手党的圈子。
- 给Frank留下关节炎的Anzio战壕。
在 Anzio beach登陆时本来有优势,指挥官担心有诈决定等大部队就位,结果德军得空反击(此处丘吉尔也表示了痛惜)。
为躲避密集凶猛的空袭大家洞挖得很深,只有晚上能爬梯子出去解手或者倒头盔里的排泄物。
供给船被炸了大家吃了几个月罐头,拼命祈祷(Frank甚至祈祷,要是能活着出去,I would not sin)。
某夜伪装好的一大队重装德军发动袭击,45th强行在两倍人数下守住海滩,6000人阵亡(官方, “45th wa ripped to shreds”)。
感觉此处也遥遥对应了猪湾事件肯尼迪不派空军导致的战败,人会老去,Frank从第一线的士兵,到运枪者,再到看坐在轮椅上看科索沃新闻的老人,战争永远年轻。
- “What will be will be.” 算得上是Frank的座右铭,这句话也直接出现在了电影里。
战后与平民生活格格不入的Frank曾经不停思考生死,因为经历远超他的消化理解范畴,于是他认定,众生都有的两个日期——出生、死亡——是早就写下的,而期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自扰。
如此封闭情感隔离思虑,他对黑帮中的一切都非常坦然高效,近乎如鱼得水。
而这个观点似乎给了76岁的老马(虽然他最早因为德老板接触这个故事时还要年轻个十来岁)很深的感触,以至于整部电影(尤其明显的就是基本每个帮派成员的初登场画面上就写了其如何死亡),或者说他回顾自己深爱的电影黄金时代和期间的黑帮曾经风云,都覆着这样的叹息。
所有东西都注定诞生又逝去,辉煌,血泪,凋零,告别,该是什么,就会是什么。
背景里的真实事件相关- Russell Bufalino。
上宾州Bufalino家族首领,明面上无名,但在全美黑道德高望重,纽约五大家族都把他当里番长(x)。
年轻时失去了左手的拇指和食指。
疑心很重,除了特定餐馆,都是自己做饭。
西西里出生,英文完美,没有孩子,会掐Frank的脸蛋说“你该是个意大利人”,他给男主起了“爱尔兰人”的江湖名号。
以及Russ要说的内容越可怕,声音越轻柔,不怒自威,这点乔佩西演绎得极好。
- Jimmy Hoffa。
一代传奇,1932年19岁时领导了第一次成功的罢工“Strawberry Boys”,一路挨打硬扛(刚开始那年脑袋缝了不下六次),白手起家创了美国分布最广的工会,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Teamsters,鼎盛时期有两百三十多万成员。
Jimmy对工会的重视和热爱无人能及。
暴脾气大嗓门很高调,总用Hoffa自称。
(虽然这角色肉眼可见的很老帕,但他此次贡献了我个人眼中的职业生涯最佳表演)- 电影一开始的理发店枪杀。
这是美国黑帮史中极重大的事件。
1957年10月,教父Albert Anastasia(现代美国黑手党的创始人之一,纽约甘比诺家族老板)在纽约Park-Sheraton酒店的理发店里被暗杀。
同年11月,经由Russell组织,全国教父来到Apalachin(阿巴拉钦)会面,想解决问题。
警察突袭了会议地点,抓捕了58名顶级黑帮成员,另外50名穿过森林逃走了。
于是当年全美人民都在激情看电视,毕竟报纸无法展示听证会上不停对着议员和罗伯特肯尼迪甩第五修正案的黑手党们是何等珠光宝气。
这也是美国黑帮被迫首次在公众面前现出大概形貌,毕竟直到1957这个事件之前,FBI的胡佛都在全身心忙于搞麦卡锡主义,坚信只有不成规模的街头冲突,并不存在什么大型犯罪集团。
*(wiki: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25, 1957, Anastasia entered the barber shop of the Park Sheraton Hotel, at 56th Street and 7th Avenue in Midtown Manhattan. Anastasia's driver parked the car in an underground garage and then took a walk outside, leaving him unprotected. As Anastasia relaxed in the barber's chair, two men—scarves covering their faces—rushed in, shoved the barber out of the way, and fired at Anastasia. After the first volley of bullets, Anastasia allegedly lunged at his killers. However, the stunned Anastasia had actually attacked the gunmen's reflections in the wall mirror of the barber shop. The gunmen continued firing until Anastasia finally fell dead on the floor.)Jimmy Hoffa和Albert Anastasia都是charge持枪者的猛士..- Bay of Pigs Invasion。
猪湾事件,又称吉隆滩事件,1961年4月17日,CIA协助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湾向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入侵,肯尼迪最终决定不派空军支援,战力直接少了一半,撑了三天后军队投降,行动失败。
猪湾事件让卡斯特罗地位更稳固,古巴和苏联的联系更紧密,肯尼迪形象变得弱势,被视为美国foreign policy的重大失败,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导弹危机。
此次事件有黑手党的参与,毕竟大家都想拿回被卡斯特罗吞了的场子。
除了Frank Sheeran这种运送弹药的,还有一些黑帮成员也参与了枪击、投毒之类的暗杀卡斯特罗计划。
*Sam “Momo” Giancana,和Frank Sinatra开过赌场芝加哥黑帮巨佬boss,曾帮助肯尼迪竞选总统成功,和肯尼迪共用一个情妇(Judith Campbell)的交情,因嘴不够严,使Time报道了他和Russ为CIA参与了1961古巴猪湾事件以及1962暗杀卡斯特罗,见报四天后在自家厨房被杀,脑后一枪颧骨下六枪,西西里风格的多嘴判决。
- 肯尼迪。
肯尼迪竞选成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拿下了伊利诺伊斯州,而据原著,黑帮在其中操作了很多,包括通过顶替死人名额投票之类的选票欺诈,这个在电影里拍出来了。
约翰肯尼迪当选之后,和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司法部长)一起转头对黑帮穷追猛打,罗伯特尤其针对Jimmy Hoffa,而Russell一直指望老肯尼迪可以管一管他俩。
原著暗示了Frank参与了暗杀肯尼迪的枪支运送(虽然最终没用上他运的枪),很多人不信,电影里也没拍。
- 尼克松。
Jimmy Hoffa获刑13年,1967年入狱,一直在上诉,近乎desperate地试图早日出来赶上工会5年一次的选举,重新夺回自己的一切(再等到1980年的选举,他就已经六十多岁了,且13年间经过各种人的操作,支持者将所剩无几)。
尼克松与其进行了漫长曲折的拉锯战,拿赦免Jimmy换取公会支持尼克松竞选,Jimmy期间经历了来自多方的各种背叛,最后同意交易了。
1971年被释放后又被尼克松出其不意捅刀:赦免条件突然包括“直到1980年Jimmy Hoffa都不能参与工会竞选”。
Jimmy彻底失去耐心为重回公会无所畏惧,引起多方忧虑,由此引发后来的事。
- Joe “Crazy Joe” Gallo雇人枪击Joseph Anthony "Joe" Colombo, Sr.事件。
1970年,Colombo家族族长Joe Colombo组织了Italian-American Civil Rights League,如电影所示,logo是美国地图上写着个由组织名字圈起来的数字“1”,指意大利人哥伦布(Columbus/Colombo)是找到美国的第一人。
组织称要和针对意大利人的不公刻板印象作斗争(甚至成功阻止了电影《教父》使用“Mafia” 和“Cosa Nostra”等词)(Frank Sinatra为该组织在麦迪逊花园广场开过演唱会),实则将自己的力量从与甘比诺家族的联系中独立出去。
Colombo家族前身是Profaci家族,Crazy Joe属于该家族,多次试图夺位(手段包括意图绑架族长)。
Crazy Joe后入狱,Profaci族长病逝,家族被交给了Joe Colombo,从此变成Colombo家族。
出狱后Crazy Joe与Joe Colombo两人未谈妥条件,于是1971年Italian-American Civil Rights League组织在曼哈顿哥伦布环游行时,Crazy Joe(有甘比诺家族帮助)雇了25岁的Jerome A. Johnson暗杀Joe Colombo。
Joe Colombo在家人面前头颈共中三枪,但并未死亡(成为植物人,几年后去世),Jerome A. Johnson被Joe Colombo的保镖当场击毙。
Crazy Joe也是理发店暗杀Albert Anastasia的两名刺客之一,曾被诊断出精神分裂,入狱期间熟读卡夫卡雨果托尔斯泰,精神偶像马基雅维利。
- 这条不是什么历史事件,就是很想顺嘴说一句,这部又出现了黑帮电影中(尤其老马电影里)熟悉的老伙计Copacabana夜总会,甚是亲切。
- 这条也不是历史事件,姑且放这里。
有两位朋友问了Jimmy的养子Chuckie O'Brien在事件中的作用/位置,以及为何他事后不提供线索,我尝试解释一下。
没人知道真相,以下内容来自书中Frank的叙述:Chuckie是无辜的,他对暗杀Jimmy的计划一无所知,他只知道自己奉命来载几个人,再一起去接Jimmy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面。
Chuckie是一个略爱吹嘘但外强中干的人,他如果事先知道自己参与了什么,绝对无法装作平静的样子完成这个流程,而不被警觉度极高的Jimmy识破。
事情过后Chuckie没有提起过一句,他并不是会为人出头的人(他也是Hoffa家族里唯一低头在Fitz手下保住饭碗的),即使事后明白过来自己参与了什么,也会因为暗杀计划牵扯之深而恐惧不言,并因为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而极为尴尬。
在Frank看来整件事算计得非常巧妙:Sally Bugs(Tony Pro的左臂右膀)出面表示确实安排好了会面(其实他也是在监视Frank确保他不会为了Jimmy破坏计划,所以Jimmy和Frank进了房子他就可以走了,房子里收尸的两兄弟会继续替他盯Frank);无知而心态轻松的Chuckie开车,使熟悉Chuckie的Jimmy放松部分警惕;Frank的出现,使Jimmy相信Russell确实来了,会面地点临时变更很合理(Russell很老派&重隐私,不喜欢在公开场合会面),并再因熟悉Frank放松一部分警惕。
他们在Jimmy进自己车子之前截住了他,这样他就正好没法拿车里的枪。
他们迟到了一会儿,暴躁如Jimmy一开始肯定会因此生气叫嚷,引起一些侧目,这样在看清车内几人相信了Russell临时加入会议,他会因为避免引起更多注意,快速上车,放弃问更多问题或者拿枪。
因为Russell的重量级和做派,Jimmy不仅不会坚持自己来开车或是做一些别的自卫举措,而且还会更相信此次会面的效率和成果,因而把刚刚的等待都算作沉没成本(甚至因此更加跃跃欲试决定make the most of this meeting),变得比平时更加配合。
*Jimmy自家亲生的孩子有两个:儿子James Phillip Hoffa,现任Teamster工会主席;女儿 Barbara Ann Crancer,法官,曾从法院致电Frank以个人身份恳求Frank说出他所知道的真相。
Charles "Chuckie" O'brien是Jimmy Hoffa养子(传闻电影《教父》中二哥Tom的原型是他),6岁亲生父亲去世后被收养, Chuckie后来一度和Jimmy闹得不太开心,因为Jimmy不支持他竞选底特律299分会主席(Jimmy几十年来自己的大本营),且Chuckie对外称Jimmy出狱后暗中给FBI传信。
*Chuckie载着Sally开走后把他送到了Pete Vitale的肉店,此人是底特律Purple Gang的老成员,店内可完成切分和焚烧。
屋内收尸兄弟完工后开车去肉店接Sally并飞回新泽西,向Tony Pro报到。
事后Russell曾小声跟Frank说毁尸灭迹并非在肉店完成而是在底特律某个殡仪馆,Frank认为Russell可能是出于某种考虑给他放了个烟雾弹,但他也清楚不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多问。
*Frank直到最后和Jimmy走进那座房子的前一秒都在希望,事先停在门口的棕色别克或者灰色福特已经开走一辆,因为这会意味着暗杀已被取消了。
Jimmy直到被枪杀的前一秒都以为两人同生共死,发现屋内无人,知晓事情不对时,第一反应就是回身开门,想迅速带Frank离开。
电影与原著的一些出入- Russell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都在(which is fine by me);人设也和蔼得多,因为原著中Frank在其沉默威压中意会的内容,观众很难意会,于是电影里安排他把这些说出来——比如和Frank交代完这就是Jimmy Hoffa的命运以后,Russell不再作声,就只盯着Frank看,书中Frank还得控制自己表情不能动摇,更不能去想打电话给Jimmy报信,不然可能当场连同妻子一起被杀,但电影里Russell就直接和Frank简单说了句,“别说出去。
”——于是非常明显,比起原著,Russell没有那么危险的样子(which is not that fine by me)。
- William(Bill) Bufalino其实和Russell并没有亲缘关系,但Russell同意他对外称二人是亲戚,以促其发展工会律师职业。
他在电影中的作用被强化了,成为初期的关键线索人物,加速剧情发展。
- Frank第一次和Jimmy见面时,因为没人和他说过Jimmy do‘’s&don'ts,很自然地叫了酒喝,周围的人非常紧张,但Jimmy没说什么,让他喝完了。
(again,金风玉露)- 书中擅长candy炸药其实并不是Frank,而是嚼着注酒西瓜对Jimmy怒赞Frank如同摩西的这位Bill Isabel本人。
不过这种情节改动完全可以理解。
- Frank并非完全在战场上学的意大利语。
小时候家里频繁因为拖欠房租搬家,一般都住在租金相对便宜的意大利人聚集区,所以对意语的掌握很大程度来自从小的耳濡目染。
(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就是he was exposed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during his critical period)(当然战时也在继续耳濡目染,但没法光靠打战学外语,quote Reya太太的吐槽,“这是什么语言奇才,每个二战回来的老兵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吗”)当然这点需要提起的话就绕不过Frank的大段童年经历了,虽然我个人觉得这对Frank的人物塑造非常重要,但老马显然想留些笔墨,给别的更想做的事。
- Peggy和Frank关系很好,是女儿中唯一和Frank一起去酒吧吃饭玩耍的(虽然,即使如此,她也因为Hoffa案永远不理Frank了)。
Peggy和Russell关系也很好,记者拍到他俩一起外出用餐还得把Peggy从照片上裁掉因为她是平民。
Peggy书中没和Jimmy Hoffa有太多交集(至少我不记得有读到过),电影中化身Jimmy Hoffa毒唯,也可以理解,她让Jimmy与黑帮(“you people”)的区别变得更泾渭分明,更可信,也在情感上让一切破碎变得更痛苦。
- Decino的化学反应过于好了。
书中偏向事业伙伴江湖义气的Frank&Hoffa的关系经过他们的演绎,看起来就是情同手足的灵魂伴侣。
于是在电影中Frank心理刻画已经笔墨不够的情况下,痛下杀手显得有一丝突兀。
一些遗憾&私人感想- Frank的人物塑造,相较原著被极大弱化。
quote我一刷时的观后感,“ Frank的早年经历不仅可以解释后来的选择和行为,可以解释他性格中看似矛盾的克制冷酷和细腻多思,还暗含了观察命运和人类becoming的意味,这让他人生的风云都变得厚重且有思辨空间,非常引人入胜。
但电影砍掉了这些,他成了刻板的黑帮一员,人物也不够有说服力。
可惜了原著。
可惜了德老板。
” “Frank的家庭关系二战经历以及如何一步步沉进黑帮圈子被简化甚至省略,于是最后细讲他衰老境遇,愈显人物形象的不完整。
” ”虽然德老板演技出类拔萃,但毕竟身形摆在那,演个6‘4的大汉太勉强了,而Frank的体格是很有戏剧性的元素。
” 二刷之后释然了,因为无论是谁,曾经如何,最后都要老去的。
“Sinful and sorrowful.”- 理智告诉我不可能,但情感上还是想德老板跳舞&和袋鼠打架。
- 感谢decino场合各种新添的甜到拔丝的哄人场景和“I love you”睡衣戏,然而没有我望眼欲穿的:“He(Jimmy Hoffa) told the cops :”Hoffa don’t use the back door. And I don’t want no cops escorting me down that aisle of my own membership. All I need is the Irishman.” (警察突击公会集会要带走Jimmy Hoffa时他这么说道)”I (Frank Sheeran) will be a Hoffa man’til the day they pat my face with a shovel and steal my cufflinks.” (袖扣是Russell送的)- 没有cue马龙白兰度。
书里Frank Sheeran数次cue到《码头风云》的马龙白兰度,我想着与马老师过于有缘的德老板,在《愤怒的公牛》里就有一整段台词致敬,此次会怎么玩呢。
然而我并未看到,略感小可惜。
- 电影中电视画面出现了数次,按时间顺序播报了肯尼迪当选、猪湾事件、导弹危机、 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Jimmy失踪、科索沃战争,它们是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也是Frank他们真实生活过的世界。
从《喜剧之王》我们可以看到老马对电视这一媒介的厌恶,这部的电视新闻画质不佳,像是历史本身的模糊面貌,让人觉得神秘遥远,而使这部电影意外明亮不少的活生生的Jimmy,终究也出现在了冰冷的屏幕中,彻底成为了同样模糊的不可知和不可触。
- Appreciation Night的台上,坐着市长之类的名流,Jimmy坐在Frank身侧。
Russell即使是Frank的Rabbi也不能同这些这些人坐在聚光灯下,“you people”和其他人的差异就是这样明显,Jimmy也许不会明白,但对Tony Pro和许多人来说滋味如鲠在喉。
Frank作为“you people”在芝加哥时住在旅馆是Jimmy留的名字,后来掌管过工会分部Frank载Russell出去办事住店时留的是Frank的名字。
- 我在想Frank抗拒火葬是否和Jimmy的死亡和焚化有关。
- 忽然想起来《穷街陋巷》里德老板演的Jimmy Boy是不是也拿家人死了当拖债借口的..- 有点在意几处跳帧,第一处记不清了应该是Jimmy场合,四刷的时候会注意,接下来还有Frank给Jimmy的夫人打电话以及养老院看照片,大屏幕小屏幕都跳了,是什么戈达尔跳接文艺复兴吗...Frank幼年时,曾在Mother of Sorrows Church当alter boy,后来偷圣酒,被告密,被踢出去了。
1947年他和第一任妻子结婚,正是在这个教堂。
纽约唯一上映《爱尔兰人》的剧院(不是电影院,电影院有好几家,比如IFC),是Belasco,正是老帕当年百老汇首秀的剧院,科波拉看了他的表演力排众议一定要保他出演《教父》。
人生薤露,涕笑岂是无端啊。
顺便称赞一下虽说有点恐怖谷但确实很还原的服装化妆特效,不要觉得不够像老德年轻的时候啊,因为效果着实很像Frank Sheeran了。
即将进养老院的Frank Sheeran
年轻一些的Frank Sheeran(印象中Bay of Pigs运枪那段戏里,车窗里老德的脸简直和Frank一模一样)最后附上一鼓作气然后竭了卡在第八章的《I Heard You Paint Houses》读书笔记,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万一呢。
(Feel free to leave comment!)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2qzVFfeGUfv4MmxBgfTysQehdmQL5niiypvGJuU8TVU/edit?usp=sharing
电影的结尾是Frank(罗伯特·德尼罗)恳求神父给自己的门留个缝,“我习惯这样”,他说,然后导演透过门缝,给了垂垂老矣的他一个全景镜头,再切到特写,最后定格回到之前的全景镜头。
这个结尾可以跳过去连接Frank和Hoffa(阿尔·帕西诺)刚结识不久后的情形,他们马上成了朋友,一个帮派分子和一个工会领袖住一个套间,Hoffa习惯给自己的卧室门留一条缝,缝那边是Frank.但Hoffa是排斥帮派分子的,他当着Tony Pro,这个他在工会最大的威胁的面称呼他们为“You people”,后者勃然大怒,认为Hoffa没有“show respect”,两个人立即扭打在一起,并在自此之后都无法翻过这个梁子。
Hoffa不信任黑帮成员,跟他们保持距离,他像个摇滚明星,游走与黑白两帮之间,但又不得不跟他们联手,肯尼迪上台后支持尼克松的工会大受打压,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挂职司法部长,然后开始针对Hoffa清算。
肯尼迪政府在猪湾窝囊的行为让卡斯特罗掌权哈瓦那,黑帮在古巴的赌场受到影响,在一系列说不清道不明的操作(凶手当即伏罪并说是个人行为,一百多个目击证人又相继消失)中,肯尼迪在达拉斯被爆头,Hoffa出狱。
阿尔·帕西诺完全演出了Hoffa身上一呼百应的气质,他往台上一站,台下的观众就像在摇滚乐(或者李阳疯狂英语)现场一般深陷其中。
斯科塞斯喜欢用慢镜头呈现这种狂欢,这样对群演的要求很高,但更能呈现出一种“嗑大了”的迷幻效果。
Pacino,De Niro和Pesci一起出镜,无论如何也是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
Pacino在这部片里继续了自己在《闻香识女人》里的经典表演范式:一个说话声音永远比周围人分贝大的激情角色,而并非他出演过最出名的黑帮片《教父》系列里,与周围兄弟格格不入的忧郁又贵气的Michael Coleone. De Niro在片中是一个打手,一把忠实的索命枪,青壮年的Frank应该类似《出租车司机》里的狠角色,下颚微上扬,但在这部电影里他会内敛一些,应该不会讲“You talkin' to me?
”,他会立刻开枪,然后冷静离开现场。
Hoffa的不幸一部分来源于对Frank的轻信。
后者像他的管家,保镖,咨询师和兄弟,但后者来自黑帮——服从超于兄弟情谊。
《爱尔兰人》和《教父》系列的主人公都喜欢强调:我要保护我的家人。
讽刺的是两部片都保护了一场空,Michael Coleone失去了妻子和女儿,Frank也同样,但不是失去了她们的性命,他失去了她们的爱。
他对女儿强调我保护你们,她们问“From what?
” 所以这里的家人,family,famiglia,指的是更抽象的,帮派分子自己的圈子。
他们聚集在一起吃饭,会面,想着除掉谁,总是纠结于“Gone too far”,“Show no respect”,“Touched my dauhgter”之类的东西。
Frank就是混这种圈子的,而Hoffa很不幸,他gone too far了。
影片在前半段是老马丁的固有风格,像《好家伙》里那样,帮派分子踌躇得志。
敢阻挡?
那就照他脑后开两枪。
Pesci扮演的老大Russ不怒自威,甚至有点《教父 1》里马龙白兰度的影子。
转折点是Hoffa之死,自这之后,影片的节奏突然变了,开始凝重和缓慢起来。
射杀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后,Frank自己没有忏悔,但他一直在找神父,在大限远未到来的时候,说一些人死的时候才会说的,祈求洗清罪孽的话。
De Niro最好的表演是事后打电话给Hoffa遗孀Jo那次,他口吃到几近无法表达,观众可以说他是因为紧张,Jo可以认为他是过于伤心,第四道墙内外的人无法交换观点,只有Frank的女儿Peggi好像模糊地意识到了什么,但她永远地闭上了嘴。
所有有嫌疑的黑帮分子,包括Frank和Russ,都受到了审讯,他们嚣张地动用宪法第五修正案,但都领到了牢坐,然而都与Hoffa之死无关。
牢狱里中风后的Russ行动不便,掉光了牙,他仍然会吃肉喝血(葡萄酒蘸面包),提及Hoffa时仍旧是gone too far,然后恶狠狠地对Frank讲:Fuck‘em,fuck'em,fuck'em!
咒骂那个需要他在三方势力中选择保全自己的更上层力量。
De Niro则表演出来Frank迷茫,或者说参透一切的老年状态,他拖着在战壕里受伤受潮的腰和腿,艰难地替自己寻求归宿,也试图和女儿和解。
他相信,除了生和死是注定的以外,其余中间的过程更像是随机的,二战的发生是随机的,进入黑帮是随机的,遇到Hoffa是随机的,他仅仅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点,被动卷了进去而已。
而Hoffa不幸的另一部分,就如同Frank的生活哲学说的那样,是因为命运。
在黑白两道骑墙游走,目睹这个倒下,那个起来,在暗箭满天飞的环境里手握大权谈笑风生,最后可以善终,那几乎是不可能的,Frank那句潜意识里泛上来的“who did this?
” ,就是最好的总结,寥寥三个词,道出江湖无尽的险恶。
电影改编自原著《听说你粉刷了墙》,真正的Frank Shereen向作者坦白,是他干掉了Jimmy Hoffa. 现实中警察找到了Frank说的作案的房子,甚至找到了墙上的血迹(当然,被粉刷了),但遗憾的是与Hoffa的DNA不匹配。
但电影里没拍这些,斯科塞斯在意的不是揭开Hoffa失踪之谜,而是另一些东西。
是人们年纪足够大,在往回看时,会想的东西。
终其一生奋斗的东西。
投入全情精力去保卫的东西。
会想这所有的一切,在那个无尽暗夜来临前,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最后给Frank特写时,他仍旧是一个迷茫的老人。
《教父》里Michael说:我会越来越聪明,当我老到快死的时候,那时我是最聪明的。
但他最终也是迷茫地坐在椅子上,就像Frank一样,在时间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普通人。
“我让别人替我去处理事情的时候,我指望的是他们亲自去做。” 前后都很好,中间略无趣,少了锐气,这也能理解。看进去了,年度大戏。看出戏了,一败涂地。“我们不敢找你帮忙,因为害怕你做出更不好的事情。” 面对女儿的质疑,面对生活的困顿,甚至以为死的时候还会留下一些什么?但是他们都走了,一切结束,你在保护谁?时间过的很快,弥留之际,也只能缅怀那留一道门缝的人生。
从傻气直冒,到杀气腾腾,再到傲气冲天,最后暮气沉沉,一个黑帮杀手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老马丁,壮心不已,老而弥坚,一出手便是史诗大片。
太社会了,这方面智商为负数的我完全看球不懂啊。关于大佬的衰老和死亡加分。
美国黑帮往事
netflix公司的电影,我一看到就关,绝对鸡肋,哪怕这次有大碗加入,也不会改变
老马丁用一帮老演员拍了一个老故事,所以叫《老爱尔兰人》更合适吧。
umm,还是去看毒枭吧。但老将就是老将,老了还是我们喜欢的样子。
弃剧。这种黑帮片除了横行无忌,还有什么point?
剪辑时机令人不适,无因的镜头越轴和植入广告随机出现,远景肉搏也要插入近距离打击音,只有某些运动镜头和跳切算……好看,有些能用来看表演的中景则会突然变成正反打。剧情无趣松散却不见多少细节令人感触,家庭里的配角时隐时现得让人要忘记,无怪乎女儿最后说“你根本不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观众也不知道。这使对白本就深度有限的孤独结尾无甚力度——也许本就想表达“黑帮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平淡且枯燥”,只是拿上了枪支炸药的课后打架,就算操纵了历史也是比阴谋论还浅。表演只到鲜明和可信的程度而已。宁愿看《你从未在此》甚至《绿皮书》
我看了五次终于看完,台词太无聊了,每次几位老人都在来回重复几个简单的词语,意义到底在哪?不是说影帝们不行,只是光靠情怀,不重视故事叙述、情节调度,真的不行。
竟花了两年才看完,更喜欢后半部,前面虽然用特效去了皱纹,但是大家的动作还是颤颤巍巍的啊(
某种程度上马丁自己也拍了个theme park出来吧
《教父》我都看不进去,黑帮片还是不要勉强自己了。
稳健如意甲防守,杀漫威帮如探囊取物。
确实是稳定又精彩,有意无意的雕琢与否表现出马丁和一众主创的的游刃有余。更有意思的是这部老爷子们的电影选择由网飞出品,与电影内容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另外大价钱做出来的减龄特效,意义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大——正如演员自己所说,至少职业生涯会被延长不少。
看了一礼拜才坚持看完,每次都看睡着,教父和闻香识女人都很帅,他们都老了
终于看到了一部真正的电影,玩弄时间的艺术臻于化境,太喜欢最后那个镜头:护士出去,镜头调转回来,日转夜,神父出门,留下门缝,太唏嘘了。
【B+】主题仍是斯科塞斯一贯的“浮华过后,孑然一身”,但这次讲的是老人们的故事,于是以往那些去表现奢靡,张狂,力道的运动镜头都被更稳定规矩的风格替代。而我一如既往的对黑帮题材打不起精神,果然是没有一丁点直男基因。
操,好老,太老了,这片的魔力就是三个小时出来感觉很多很多年就这么过去了,看完自己得有七八十了。衰老就像一个括号,以开头结尾的养老院镜头括住了全片所有的辉煌沧桑;片中的衰老不是一个过程或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氛围和情感,缓慢而黏稠,是比死于暴力更暴力的刑。时代的尾声始于人物的死亡,当所有人都死了,时代过去了,你还没死,你就是超时了。
严重美化爱尔兰人。在美国种族史上,这是最Low的种族,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故意到处惹事。refer to 《Ethnic America》Thomas Sow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