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班直冲江南分馆,依然要吐槽一下两条道的常台高速,作为全国精致城建代表,晚上道路两旁即便是关门灯牌依然常亮不差钱的苏大强,真的不能多修一条吗?
言归正传,中国电影资料馆,全国唯二拥有的城市,周末寥寥数人,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场次不说爆满,上座率至少是有保障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苏州难道差的是运营费用吗?
如今全国商业院线崩溃,艺术院线,玩儿的不就是个情怀嘛!
不过边上是个K房,就确实挺割裂的......这部电影是去年SIFF就想看的,真正意义上的3d环绕立体声,三面墙12个音箱,有2次我真的以为是外面的声音。
我对越南历史并不感兴趣,如果是中国出这样怀旧的片段更能共情,不免心生惋惜。
镜头语言丰富,配乐出彩,慢节奏,如路边野餐,神级魔术,夜光闹钟,金色茧房的意义,故乡就像母亲的大手,怀抱的温暖,人也许在经历生死后心变得温柔,失意不得志时与故乡联系尤为紧密,他需要疗伤,他需要充电,他需要勇气,他需要重新再出发。
东南亚还都挺喜欢神神秘秘的片子,搁在中国农村,可不会跟你讨论什么上帝,灵魂,基督教之类。
更可能的是今年的收成和儿子娶媳妇儿的家长里短。
驾驶舱迷雾蒙蒙的主观镜头,声画分离,安静到可怕,那一刻仿佛自己进入了越南,进入了电影。
幸亏没有太多梦境,蒙太奇,都是现实镜头,不然就吃不消了。
电影作品的如何呈现需要尊重导演,就像尊重omakase的主厨,字幕是延续是回味。
摄影美,苍葱翠绿。
故乡,愿找回自己。
一部极致的慢电影,甚至是我所看过的所有当代电影里最为变态的。
概括他是邦哥或者毕赣的模仿者,大概率只是因为看不下去没话硬讲了。
所谓慢电影,并不是指的单纯的叙事少或者节奏慢。
慢只是手段,通过极致的慢与无意义,让理性在审美中逐渐失效,进而一步步消磨掉观众对叙事文本的期待。
而等到理性陷入睡眠,剩下的知觉感官便会失去束缚的进入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从而对极致的影像美以回应,得到审美愉悦。
惭愧,我最开始接触这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直接因为太累睡死,一觉睡到亮灯了,那也就遗憾错过了。
可能用中国话讲,就是「坐忘心斋」之后方能「澄怀味象」之类的?
我没那么懂老庄,但我想慢电影起作用的心理途径是类似的。
无论是邦哥,阿巴斯,蔡明亮还是某些时候的毕赣。
可能这种效应不是电影最主要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大家都在通过种种手段,想着让观众一步步「入境入梦」。
而在如范天安这样极端的手段下,电影的本质显然已经彻底脱离叙事,纯粹的变成了审美享受。
我依然认为,这部电影可能是我见过最极致的一部了。
极致的无聊,困乏,也是极致的灵与美。
通过超长的长镜头魔法与拉满的混音,在越南的乡村与城镇中漫游,起初是无聊的,但随着理性陷入安眠,感官直接被暴露在这片热带景致之中。
这时,总算能感觉到那些长镜头的灵性了。
造型,调度,表演,音效,音乐——一切视听手段都指向于同样的目的,即一步步落入编织的境界里。
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不只是导演要有这样的观念,而甚至类似于类型片的工业魔法一般,非常依赖于其对调动一切视听元素的能力。
那些所见所听,难以描述,也难以被阐释学所解释出什么隐喻。
但这就是慢电影的魔法,属于纯粹的大荧幕,或许也是真正接近电影影像本体的存在。
如果喜欢毕赣,也会喜欢这部《金色茧房》。
这部电影基本由长镜头构成,最长的大概24分钟。
《金色茧房》拿到了第76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使得1989年出生的范天安成为继陈英雄之后第二位进入国际视野的越南导演。
本片拍摄前,范天安先拍摄了一部14分钟短片《意外不可收拾》(2019),记录越南街头一刻,几个男人在路边摊喝酒,谈论信仰,表演喷火秀的男孩,推销啤酒的女郎,一片熙熙攘攘,一声巨响打破凝固的世界,众人注意力都转向镜头外的车祸,紧接着夜雨骤降,冲散所有路人。
短片的调度极为精彩,明显经过精心雕琢但又表现得流畅自然。
人物走位精妙富有张力,镜头内外互动制造戏剧性,音乐(戴耳机、摘耳机),奇观(东南亚风情,喷火秀),精神冲突(世俗生活和宗教讨论),各类元素杂糅,最后一片狼藉,唯有雨声淅沥。
这部短片以相对简化的形式出现在《金色茧房》第一场,短片的主题也在长片中得以延续和深化。
男主天安是一名在西贡生活的婚庆摄影师,某晚他目睹了一场车祸。
嫂子在车祸中丧生,天安负责送嫂子的遗体和五岁的侄子阿涛回老家,并寻找失踪已久的哥哥,由此展开一段“寻觅”之旅。
后续的展开类似公路片模式,电影的镜头彼此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以逼近纪录片的风格注视着人间万象:熟悉的乡村,陌生的风景,旧日的恋人,沧桑的老人,圣母像,教堂,修女,断断续续出现的天主教信仰符号。
传统婚礼,夜间葬礼,埋葬小鸟,与老兵对话,大风呼啸,阿涛理发,雷雨夜的祈祷,与修女聊天,公鸡打鸣,回忆旧情人,KTV唱歌,雾中街头穿行,摩托车坏在路上,与修理店老太太对话,森林中的水牛,雨中行走,黑暗中的森林,黑暗中的白色蝴蝶群。
范天安从声色犬马、喧嚣紧张的大城市回到简陋古朴、静谧悠然的山村,他的回归是偶然的,寻找也是被动的,但当他踏上旅程,自省便逐渐成为自觉。
最精彩的长镜头从0:39:41 持续到1:03:43,天安需要给一名帮助办理丧葬仪式的老者卢先生送钱,镜头从天安和家人的院落对话开始,天安骑上摩托出发,穿行村落,寻找卢先生家,停车并进入卢先生家,在窗口与卢先生讨论战争记忆和过往人生,固定镜头不断推近然后进入卢先生家中,横摇接横移展示家中陈设,家具和天主教画像雕塑,镜头停下,卢先生让天安触摸留在身上的伤疤。
这个24分钟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复杂,剧组排练了三个星期。
整部电影也是从2020年4月到2022年4月断断续续拍摄完成的,期间因为资金问题不断有人退出。
电影主角身上有许多导演的影子,范天安大学学习计算机但因为挂科没有毕业,后来辗转做了婚礼摄影师,然后自学电影制作,先用短片投电影节试水,最终完成了首部长片的拍摄。
这部用长镜头组成的电影,既是自觉的风格追求,也像是创作者的一次洗礼之旅。
用执拗的坚持努力实现自我表达,对于一个非职业导演,一部前途未卜的作者电影,是一场破釜沉舟式的冒险。
从水泥世界回到草木人间,天安找到了什么?
天真的侄子问他,什么是天堂,什么是信仰?
对生死奥秘的本能追问,天安只有通俗的解释,没有自己的思考。
曾经的恋人已经变成修女,皈依信仰,天安接受但并不完全理解。
卢先生的讲述让民族背负的痛苦记忆露出一角锋芒,但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和老房子一样,他们已经被时代遗忘。
汽修店里偶遇的老妇人,与天安谈论人生和信仰,并引用《马可福音》第8章问询他:“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有人说这很像传教电影。
也许吧。
宗教给天安/范天安的寻觅提供了一种答案,但他的旅程只是刚刚开始。
《意外不可收拾》最后雨水驱散喧嚣,《金色茧房》最后男主躺入水中。
水代表的自然接纳了一切,化解了一切,消融了一切。
行走安顿意义,自然悦纳万物。
那一树的蝴蝶是真的吗?
找不到的兄长存在吗?
电影最后有一处微妙的镜头,天安抱着婴儿在河边,镜头横摇,天安刚在摩托上睡醒。
庄生梦蝶,这是谁的大梦一场?
导演似乎很喜欢在晦暗的框架中露出一片明亮绿景的镜头。
临近结尾的梦境里,镜头从木屋向窗外拍摄,对称构图中央是一片金色的稻谷,怀抱婴儿的Thien在那一刻拥有了神性,仿佛圣父圣子。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凌晨时他们捉着鸡在林中穿行,各自点起一根烟,树叶上的露水打湿了肩膀。
很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它的视听语言和我perceive世界的方式是相近的,一种与广大世界缓慢凝滞的对视,生活的无数种声音如风雨入耳。
在夜市摊子和澡堂里扣问上帝和信仰,在生活发展的同时经历空白。
甚至连在ktv里独自买醉睡去这种用滥的场景都让我体验到偶然迸发出强烈情感中的脆弱。
又或许正是这种滥俗的场景,笨拙的倒酒和沉默,才激起我生命失落体验的共鸣。
之后寻找哥哥的旅途就仿佛是某种醉极疲倦的幻梦,又或是一种忏罪追悟的朝圣。
他把身体浸在溪流里的那一刻像是某种反映真实的洗礼,一半在清净世界,一半在困顿人间。
那一刻万物的声音都渐渐远去,
〔7/10〕公路电影的架子,因一场意外事件而上路,去与宗教仪式、战争之殇、乡村景观、自然之灵依次相遇,但核心还是寻回自我信仰的灵魂之旅。
哥哥象征的是对旧秩序的主动叛逃,作为神职学校的毕业生,最终又抛妻弃子失踪于茫茫山雾;嫂子象征的是旧秩序的自我崩塌,作为绝对的虔诚信徒,却意外丧生于一场摩托车祸。
而男主就被夹在无神论与迷信,城市与乡野,婚姻与独身,传统与现代之间,与其说是替侄寻父,毋宁说是替自己寻找灵魂的归宿。
范天安在试听上做足了设计,影院中始终回荡着骤起的风声,画面的高光多数时候处于过曝的状态(尤其是雾中骑行一段长镜头,虽显刻意,但象征拉满),就好像圣灵无处不在,注视着也引领着男主往信仰最深处探行。
在摄影色调上,绿色作为基色,红色作为强调色,在影片的前半段倔强对立着;但到了影片终章,在雨夜目睹自然之灵破茧成蝶后,当宛如茧房的金色襁褓出场,整个画面的色调逐渐偏移向金黄,原本冲突红色和绿色融合为一,新旧秩序达成和解孕育其中。
男主紧抱住襁褓,最终又化身襁褓,沐浴在金光中躺身没入溪流,完成灵魂的最终洗礼。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于越战影像的最初记忆源自于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美国导演执迷拍摄着越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当然,为了诉说美国的故事。
由陈英雄到范天安,另一面的故事终于得见,越南不再作为世界史的失语者存在影像之中,更为鲜活的越南样貌在《金色茧房》中呈现出来。
《金色茧房》的故事并不复杂,天的嫂子遭遇车祸丧生,天不得不成为了5岁侄子道的临时监护人,天带着侄子返回嫂子的故乡料理后事,随后开始了寻找自己失踪许久的哥哥,也就是道的父亲的旅程,而这场归乡和寻人之旅同时也变成了天的探索之旅,他尝试重新构建自己与乡土、生命、战争、信仰、灵魂的关系……刚刚看完《金色茧房》的体验并没有很好,记得的除了长镜头还是长镜头,让人昏昏欲睡的长镜头,让人气急败坏的长镜头,刚看完的时候,我只愿意给这部电影打出6分。
但长镜头语言的魅力总是慢慢发酵的,越南的热带景象和主人公的精神之旅在观影记忆中不断串联产生意义,慢慢组成一首影像之诗。
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展示按摩女在按摩店为主角服务,按说这是一个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段落。
稳定的长镜头和恢宏且充满宗教意味的配乐统领了这一段落,按摩店的按摩被塑造的如同布道般神圣超验。
主角天的电话响了但他并不打算接,任凭铃声一直响着,你会想起《美国往事》中那个同样扰人的电话铃声。
按摩女问是谁打来的,天说是上帝打来的电话,片内超现实性与片外观众们困惑不接在这一时刻达到顶峰,“毕竟客户就是上帝嘛”天的这一句台词又让影片逻辑重返现实,随后他接了电话,得知了自己嫂子的噩耗,影片彻底返回现实领域,天开始为料理嫂子的后事而返乡奔走。
《金色茧房》的三小时旅程中,观众们一直跟随着主人公天在这样的超验段落与现实的剧情故事间不断游走,这也正好对应着天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怀疑论者始终在现实界和信仰界摇摆不定……一直以来,长镜头\慢电影的影像组织方式旨在呈现一种真实幻觉,通过超长的镜头时长和电影时长是观众完全代入到角色之中,与人物同喜同悲。
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侯孝贤、贾樟柯,在这种巴赞式的长镜头美学下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
但如今,数字影像几乎完全取代了胶片,影像早已不再是真相,ai和软件可以把影像肆意篡改、修饰、美化,后真相时代的长镜头抹去了种种赋意。
范天安偏偏选择了已经祛魅的长镜头,其并没有复刻原有的长镜头表意方式,而是通过新鲜的媒介手段将长镜头肢解,使我们在沉浸和抽离之间不断游走。
比如另一个长镜头段落中,范天安展示了一场越南的传统婚礼,但婚礼中的每一个角色并未出现在之前的故事当中,正当观众试图将婚礼场景同之前的故事建立联系时,电影突然呈现出机械式的快退,下一个镜头则是天坐在电脑前正在剪辑视频,原来婚礼场景只是戏中戏,我们了解到天正疲于一份乏味无聊的剪辑师工作之中,找寻不到意义所在……这样一组蒙太奇中,婚礼作为幻境表达了越南厚重的传统文化和世俗力量,剪片作为实境表现出天的现实困境。
范天安在这样的出梦入梦把戏之中,完成了《金色茧房》的双重叙述。
有人说范天安是越南的毕赣,这种比喻不无道理,但相较于毕赣,范天安的长镜头更具有本土语境和时代语境。
在一个25分钟的单一长镜头中,我们跟随天穿行村庄之间去探访一名做棺材的老人,老人称他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的参军过程中学会做棺材的,这是他战时的主要工作,随即老人在这个镜头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他寻遍过往,总离不开战争二字。
这名老人由非职业演员扮演,他讲述的也都是他的真实经历,结合这个镜头25分钟的长度,相当于一个存在于剧情长片之中的纪录短片。
也是凭借这25分钟,《金色茧房》完成了精神探索之旅与历史语境的链接,影片不仅是一场对于信仰的心理剧,也关于后越战时代创伤的弥合,历史的记取与遗忘,而对于此类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的定位,正是毕赣所缺失的东西。
范天安通过《金色茧房》展现出惊人的影像组织能力,其在一个更为远离信仰的时代讨论信仰,在一段历史已经远去的时刻追忆历史,在长镜头影像遭遇困境的时代重新建构了长镜头影像……或许你会在《金色茧房》中种种有意为之的观影困惑中感到疲劳,但稍加时间和耐心之后你会发现,你遇到了一部佳作。
所有的星属于摄像、场景调度、调色、越南的风景。
关于这个小镇忧郁男文青返乡的故事实在给不了星。
电影的整个基调都让我想起《路边野餐》,但故事不如。
《路边野餐》的剧情更令我舒适的原因之一,是陈升更为明显的第三方视角。
他是一个引子,一个开口,一个镜头,他伴着浓重口音读出的诗词bgm引领观众走入潮湿的凯里,而不是带着强烈的立场(任何角度来说的立场)让观众看着他做这样那样的事情。
对比出本片男主的某些令我强烈出戏的剧情,无法切实“沉浸其中”。
女性角色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了三个象限:技师-娼妓;曾经的女友-少女;修女和母亲-圣母。
在大保健和男女主舌吻这两段剧情中,男性的主体意识实在过于强烈了。
花瓶里的金鱼、盯着镜头的水牛恐慌散开、雨夜里树上的白色蝴蝶、街头卖三万盾两个的bun mi、突突突的摩托车、清可见底的水潭,这些都很美,很真实。
在电影院里看到昏昏欲睡甚至偷偷睡过去两秒钟并不一定会对观影体验造成破坏性的打击,要睡不睡或者昏睡方醒的时候,大脑会超出平常清醒时的功能限制,对荧幕上的画面和声音进行二次加工,让看电影这件事升级成了一种整体的感官体验,尤其在观看这样“闷”的电影时,那种滋味更加微妙,更加奇妙。
在电影过半刚好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荧幕里的一只公鸡打了十次鸣并和另一只公鸡打了一架,鸡叫唤醒了不少人,电影院里嗡嗡的,有些人在笑,有些人醒来留下来继续看,有些人则抱怨着离开了,很有趣。
25.4.9于北影8.4/10,超出预期。
四星肯定是低了,打五星可能略有过誉,遂延续传统还是不打星了。
絮叨:本片拉宽了我对评分的限制,再次说明了人的口味各异,不能轻信大数据评分。
最好是不看评分也不想评分,先入之见会绑架人。
电影不仅不适合用量化的分数衡量,也不能用机械的时长来衡量。
(关于时间-影像在此不论)三个小时堪比七武士的沉浸观感。
由于没有尿点,硬生生憋到最后十分钟才窜到厕所。
这种电影没看一部都是洗礼,一场冥想和精神spa,重新激活感官,和世界建立更深更密的联系。
ps.大银幕观看很值得,不仅加强沉浸感也维持了清晰的细节。
几个女老师总在讨论乡村面貌和经济状况,自己的童年回忆。
作为导演和作为观众对我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观看时调动所有感官和通感,沉浸感受情感氛围,而非理解思考信息含义。
作为观众:和刚看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完全不同,那些犹如结构严密的机器,需要精神紧绷地跟着导演安排的节奏步步亦趋,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
观看这部当然也是全神贯注,但却截然不同,没有感到疲劳和厌倦。
不禁想起薇依在《在期待之中》所写,“人们往往把聚精会神同肌肉紧张混同起来。
”“人们往往在学习中作出这一类收紧肌肉的努力,由于这种努力让人疲劳,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已经劳作过了的感觉。
这是一种幻觉。
”“集中精神在于暂时停止思考,在于让思想呈空闲状态并且让物渗透进去,在于把必须利用的各种已有的知识置于思想的边缘,但又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同思想脱离接触。
对各种特殊的已经形成的思想来说,思想应当像一个站在山上的人,他眺望着前方,同时又看见自己脚下的树木和平原,但他并没有正眼去看这些东西。
尤其,思想应当是空闲的,它等待着,什么也不寻找,但随时准备在自己赤裸的真理中接受将要进入之物。
”我想用这些来形容我的想法再合适不过了。
没有先前看阿彼察邦的那种隔阂感、故弄玄虚、做作不自然。
当然和我那时的阅历、心境有关系,好在大学这半年沉淀下来了。
我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叫此类电影闷片,或许和心境有关,曾经我也缺乏耐心,精神总是像上了发条一样被驱使着、盼望着什么。
实际上叫做文艺片更是没道理(包括文艺片这个名称本身),难道电影本身不是艺术,还是因为文艺青年爱看吗?
不要低估观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我不认为大众自然就只愿意看商业片,这种深入生活的艺术应该被人们关注。
真正贴近生活的被当作脱离大众,实在是荒诞。
不同于为情节服务的封闭式商业剧情片,本片没有完全磨平生活的质感,保留了世界晶体原有的艰涩和纯粹质地。
对于创作的启发:文化背景或许会有隔阂,但自然场景往往根植于共同的记忆,还有艺术和精神性也是普遍的。
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不可穷尽的,现实已经充满着取之不尽的符号,何必费力设计谜题、舍本逐末呢?
相比于这部电影本身,我一样关心的是电影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不是纪录片,因此捕捉和雕琢必然都有,但做到了近乎自然、大巧不工。
先前提及了运动和声音的使用,以及无论细节还是场面调度都有隐含的设计痕迹,镜头之间的关系也有所预设。
这都是必要的心思。
其中表演是我最好奇的地方,非职业演员如何表演得如此生动逼真。
不可能完全背台词,那么是欺骗性的激发演员表达还是通过磨合和引导?
慢推长镜头和声画分离略多,但没在不必要的风格化上下功夫,如手持摄影、模糊、变速-保持了客观真实性。
情节整体还是连贯的,尽管充满了游离和缺口,也有向绵延的自然开放,还是没有彻底崩解为无序,而是回归到主线来。
同时结构上也有设计。
除了寻旅和求索的设定有点像安哲的尤利西斯或中央车站,有些景象或许和老塔相似,记忆和声音的设定让人想起阿彼察邦,但没看到模仿的生硬痕迹。
有自然灵性和纪录片的质感,描绘真实体验下的自然生活,直观而清晰、清爽亲切,观感很舒服。
同时也是触感电影,全方位深度唤醒我的感官。
扑面而来的风带动清冷触感,每个运动都那么鲜活有力、每个物体都分外清晰立体。
很多场景都仿佛是我所遭遇和拍下的,那些人物也是我亲身经历总而言之,把我对电影边界和可能性的认识再次拓展,也加强了我的信念—这才是我想拍的。
维度★(1-10)备注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8.7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8.5社会/历史/时代价值8叙事水平(文学价值)7.8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7.9
看完之后沉思良久:导演到底在试图传达什么?
线索庞杂的影片包含了太多的悬而未决,你首当其冲地想知道他的哥哥到底去哪了,其次想知道他和他的女友之间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最开始跟男主喝酒吹牛的人都是谁,按摩技师和他的哥哥之间又有何瓜葛。
伴随着范天安极慢的叙事节奏的,是越来越多的纠结和迷茫,愈发让你感觉到他的电影只不过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时空中截取出来的一小段。
个人认为,这个看似作为全片线索的摩托车祸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男主也并非是要应对这一事件的余波。
这场人祸从结构上看,仅仅是联系起了天安、阿涛、幸、谭和刘。
而这部影片的内容实际上并非仅此而已,除了车祸之外,开头世界杯的观赛场景和天安的女友都是很关键的两条叙事线。
此外,如果仅仅是聚焦于车祸的余波,那么天安在山上与老人的对话也显得非常难以解读。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更多的是讲越南的历史和当今的剧变——越战的伤痛还没有完全离去,颠覆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就已经到来,人们对于城市和农村、世俗与超验、名利和家庭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迷茫。
天安在各个有信仰或无信仰的人物之间游走,却不能确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面对他们、面对信仰。
如果依照老人的意思,天安最该做的就是去向自己的灵魂探求,而非为亲情、爱情、人情所困,丧失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上山后的情节,或许是天安“灵魂出窍”的一段体验。
从水牛群的那个镜头来看,似乎是导演有意地采用了天安灵魂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个奇怪的角度把水牛群吓跑了。
此后的事情大概是他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与自己的家庭团聚,过上一个相对平稳的生活。
直到灵魂回归肉体,他才惊觉梦醒,感受到老人所说的巨大的悲怆。
虽然我不能完全看懂这个电影,但是他古典的构图方法、飘忽莫测的调度、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包裹式的造境都让我印象很深刻。
金摄影机奖实至名归。
关于电影内涵的说法,我均不确定,欢迎讨论。
电影总是不得不去对抗商业和资本的压力,然而由于电影制作成本的高昂,商业和资本仍然推动着电影的发展。
当在越南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制作电影,并且资本运作(尽管有时很不愉快)处于一个国营运作的系统里时,这种矛盾就会加深。
作为一个越南的电影制作人,范天安持续创作的作品都在探索越南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城市和国家中戏剧性的对比,以及在一个笃信罗马天主教的国家内各种无信仰和有信仰的人的状态。
导演:范天安编剧:范天安主演:黎风武/阮氏竹琼/阮盛/吴玉文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越南 / 法国 / 新加坡 / 西班牙片长:179分钟文:Robert Koehler翻译/编辑:1900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这种两级的矛盾体现在现代人对事物、科技、娱乐活动、性的渴望,和对宗教、传统、义务和家庭的服从之中。
这种情况在范天安的第一部短片《哑默》(2018)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者在2018年的棕榈泉短片节上观看了该片的全球首映。
在他的第二部短片《意外不可收拾》(2019)中这种矛盾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该片是范天安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首次亮相)。
《意外不可收拾》海报范天安非凡的长片首作——《金色茧房》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并获得了金摄影机奖。
然而我们当时不知道,《哑默》在西贡街头单镜头的场景是为后续长片的开场镜头进行的一次实验,而开场镜头的处理范天安早已构思完成。
这个开场镜头为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提供了许多关注点,亦即这部影片将作为一部复杂的梦幻电影的本质特征留待日后揭示。
《哑默》海报Thien(黎风武饰)与几个好友在足球场旁的露天咖啡馆闲逛,与此同时2018年世界杯正在举行(具体时间是6月16日)。
当他得知同桌的一位朋友正在变卖他所有的财产,从西贡到西部高原去追求“精神生活”时,他感到非常不安。
Thien知道这不是他朋友的问题,而是他自己需要一次精神的净化;就像他说:“信仰的存在是模棱两可的”——这既是影片的出发点,也是影片的基本哲学/美学立场。
和Pham一样,Thien也出生在农村,但是为了工作来到了西贡做一名婚礼摄影师。
一场简短的辩论引发了影片中人物之间唯一一次真正冲突(就像导演之前的短片中那样),直到一场银幕外的摩托车的事故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这起事故是影片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事故的死者之一是Thien的嫂子Teresa,她五岁的儿子Dao被她的丈夫,也就是Thien的哥哥Tampa抛弃。
作为Dao唯一的亲人,Thien必须照顾好他,并且返回家乡为Teresa举行长达数天的一系列繁复的葬礼,同时,他希望能找到失散多年的弟弟。
Thien 在医院外的街道上捡到一只被遗弃的小麻雀,并把它带回自己的公寓,在那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 Dao(用纸牌戏法逗他开心,并很快就变成了真正的魔术表演)。
这是范天安全心拥抱象征主义、诗电影的早期范例,这与德莱叶、布努埃尔、安哲罗普洛斯、贝拉·塔尔这些前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片段误导了观众,让观众认为Thien拥有某种隐藏的能力,但从侧面反映了他爱的能力是真的。
随着摄影师 Dinh Duy Hung 的摄影机(耐心、善于观察、既固定又巧妙地移动)深思熟虑地追踪 Thien 回到家乡的过程,我们逐渐发现,这是一个真正追求情感的年轻人,也可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年轻人,他正在重新与失去的人、地方和思想建立联系。
同样明显的是,Thien 并不十分清楚该如何去做,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时间和缓慢的节奏完全是范天安的追求与Thien的有机组成部分。
虽然我们可以假设范天安的电影与西方的“童话”(Bildungsroman)相对应,但这最终被证明是一种粗略的比较,就像把范天安的电影比作蔡明亮(大量的水和雨)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鬼魂出现)的作品一样粗略。
Thien 的故事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是经历、邂逅、倾听的积累,是个人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尤其是肮脏、拥挤、致命的西贡与笼罩在天堂般的雾气中的乡村之间的戏剧性对比,以及从黄牛到蝴蝶等各种生物的景象)。
以及影片最重要的过渡元素:从人们在世界杯热潮中悸动的社会活动片段,转变为积极的狂欢段落。
然而,就像 Thien 一开始提到的信仰一样,他的梦境在范天安巧妙的设计中也有些模糊不清。
这个土生土长的人回到家乡,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回忆,尤其是他的前女友Thao(阮氏竹琼饰),她现在是一所天主教学校的修女,Thien 在这所学校为 Dao 报名上课。
在影片最出彩的片段之一中,一个无形的镜头将我们带到了一栋废弃的砖楼,在那里,Thien徘徊在小镇的景色中与Thao一起谈心,讨论自己的未来计划。
Thao 身着便装, Thien 的神情却与此刻的动作一模一样;我们既是在倒叙,又是在回忆,时间的层叠既让 Thien 明白了他与唯一心爱的女人之间失去的东西,又代表了他目前所缺失的东西。
Thien缺少经历,他在与两位老人的会面中得到了提醒:一位是在葬礼上的越战老兵,另一位是路边汽修店里虔诚的天主教老妇人。
这两位老人分别代表了牺牲、奉献和智慧人生的不同含义。
这位女士的信仰使电影叙事完全回到了开头在咖啡馆的场景,正如她引用的《马可福音》第 8 章一样,这可以被理解为 Thien 的困境:“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
”Thien 决心不失去自己的灵魂,这与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困境如出一辙,他在戛纳电影节上的成功使他与电影似乎不可避免地与利润动机联系在一起。
很难回忆起最近有哪部影片能在不显示自传性叙事策略的情况下,将导演和他们的中心人物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笔者认为,这种联系的部分是通过影片中不显眼、平静的摄影机(范天安曾说过他希望有一种“隐形”摄影机)和细微的形式触感而产生的。
这源于范在天安电影制作中的虔诚品质。
不过,虽然圣母玛利亚和其他天主教符号的标志性图像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国旗或其他国家权力象征的描绘,但它们并不意味着影片是字面上意义上的“天主教”。
虽然《金色茧房》通过一个真实的好撒玛利亚人和一个对某些人来说暗示着洗礼的结尾等场景广泛地引用了基督教思想,但如果从严格的宗教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就会限制这部雄心勃勃、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
Thien对灵魂的追求体现了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后撰写的开创性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的思想。
弗兰克认为,意义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和追求,是通过经历、苦难、损失、收获和时间的积累而获得的。
在范天安的影片中,观众对时间的体验最终与 Thien有时磕磕绊绊的追求相吻合,最终在静止(他的身体漂浮着,面朝天空)和流动的悬浮状态中结束,因为他漂浮的河水终将奔向大海。
Posted inCinema Scope Online,TIFF 2023原文链接:https://cinema-scope.com/cinema-scope-online/tiff-2023-inside-the-yellow-cocoon-shell-pham-thien-an-vietnam-singapore-france-spain-wavelengths/
米其林三星鸡蛋灌饼,巴洛克盖饭,巴赞拉面。
当看完按摩的那一段,决定放弃。
不想再看三小时的亚洲乡镇男青年怅然所失了
导演人还挺好的,派公鸡叫观众起床
成熟的镜头语言无疑是这部导演首作最突出也是最无可争议的亮点:精准而恰当的构图、流畅而自然的运镜、明暗处理细致入微的光影捕捉,一切的设计让全片充满了不符合新导演的游刃有余,将第三世界拍出奇异之感的结果让范天安无愧于戴上“下一个阿彼察邦或毕赣”的帽子。不过纵观全片,还是有一些不够灵活的地方:不仅体现在导演还是有些滥用而不加节制地使用意义不大的长镜头,更体现在全片剥去外壳后的内里显得相当不够自然,对于男主人公与故乡环境、人情世故与宗教信仰等各个试图表现出的方面都显得过度流于表面,似乎只是为了一次性点出来让观众看到“我什么都讲了”,却并不在乎“我究竟讲了些什么”。以及最后,我可以问一下标题是什么意思吗?
神马玩意儿,浪费绳命,呵呵
越南风情一览,有着明显的阿彼察邦和毕赣的影子,也许还有别的,这长镜头一开始觉得挺有想法的,就似乎想用一些手法来突破某些标签,但怎么好像反而标签越叠越多,关键是始终没搞明白到底想说点啥,于是就墨迹了,说好听了是慢电影,说难听了治疗失眠,我个人觉得某些桥段略浪费心情,尤其后半段,神神叨叨磨磨唧唧,不是很喜欢。
技术是真不错 内核就…呵呵 喜欢见老人那场 拍得真好 但可别侮辱阿彼察邦了 天上地下|特别烦带有自传性质或强自我表达的片子主角跟导演一个名
很惭愧,暂时没找到比这位更好睡的东南亚导演,所有睡醒出去的人只记得啊,开头倒也还不错
“野梨树”式回乡青年的记忆追索。(6.14siff 第一场,银幕重看,黄浦剧场的银幕之暗之灰令人发指,细节处一团黑,完全看不清,甚至没有电脑上的观感好。这么吃摄影吃画面的电影放在这老旧银幕上展映,不知怎么想的?!
天知道中午吃了一碗上海最好吃的新疆辣皮子牛肉拌面的我紧接着看这玩意儿有多struggle,睡睡醒醒两小时感觉还是没错过任何东西。我的意思是,干脆把王小帅爹胡波的话送给这位吧,很多长镜头剪掉一半没任何问题,到底为什么要用三小时给观众看这样的东西啊?从前人身上学来有皮无骨,取巧不成。
太太慢了看不下去了
6,5 用一句科克托的话来说: «On croit que le style est une façon compliquée de dire des choses simples, alors que c'est une façon simple de dire des choses compliquées.»
C+/ 有些时刻总以为会滑向过于严肃或圆整的情境,但总是能通过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或是画外元素的浮现让叙述重新打开口子。与此同时,梦境的口子却变得愈发隐微,甚至成为摄影机展露自身在场的契机。于是梦境或想象成为沉默者凝视、言说乃至制作的时刻。可惜整体仍不太均匀,有些段落的调度和剧作结合得并不那么奏效以至于难掩贫乏。
#ica the best present for today
#PYIFF2023 可能永远无法拒绝东南亚村庄的慢镜头,最心水的一段是在黑暗中慢慢放大的夜光指针。
金色茧房,看完了。调焦相当丝滑了。没有哪个镜头让我觉得很华彩,据说只有37个镜头,体感上会觉得比这个镜头数多很多啊,在剪辑上是不吝啬的。(sorry严重记错,是68个,这就符合体感了。)运镜有点毕赣,但氛围似乎更阿彼察邦,甚至有点拉夫达兹。剧作上就太简单了,还是上帝如果存在为什么会有悲剧这一套,思辨也太弱了…可能我最喜欢的就是鸡跳上窗台那个镜头。我最不喜欢的是互啃那段,我的妈呀一点美感没有,俩角色也很莫名其妙,被恋爱症候群甩出十万八千里。4分。阿彼察邦对东南亚导演影响太深了…
【平遥影展展映】中国首映。虽然也是慢节奏带有诗意的那种城市漂泊青年回到故乡的题材电影,但真是拍得清新脱俗,并没觉得有三小时那么长。影片让人目瞪口呆的时刻很多。开场的不俗长镜头就技惊四座,其余长镜头时长之长,调度之复杂,水准之高亦让人赞叹不已。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名不虚传。几次魔术表演也安静而惊艳。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除了小孩演员,片中的鸟,鱼,鸡,牛,蝶等动物竟然同样神奇地能够进行精彩的演出,仿佛导演在用意念进行调度和指导。观影时想到了毕赣的影片,不过影片也有独特的越南人文、婚丧和宗教文化,还有战争的历史。太厉害了。四星半
像是看了一部越南版雾都风景片,和我老家重庆太像了。#26SIFF黄浦剧场,银幕太暗,很多细节都看不清楚。
3.9/5 26siff#别再说什么小毕赣了,这就是个完全体阿彼察邦(催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