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已经厌烦清宫的辫子戏了,更加厌烦充斥阴谋、阳谋的宫斗剧,然而这次被TVB的《大太监》牢牢吸引天天追看。
现如今,都看完了,黎耀祥也籍此剧三获视帝,结局很不错!
我吃巧克力的时候,不着急用牙齿咬碎它,而是放进嘴后待它慢慢溶化,在这个过程里细细的品味它,到它滑入咽喉的一刹那我还想努力的保留它在我嘴里的那种香味,直到这种可可的香味不在我的口腔后,我仍旧试图用头脑记住这种味道,以便时时回味。
没想到这样的品味过程也适合用在看TVB的电视剧上。
《大太监》的最后一集的最后三分钟编剧的两个匠心:1、匠心之一来个时空穿越:主仆二人对话未来,对已经得知将来对自己的历史记载、功过论断、“千古罪人”,以一句“论尽千秋功过,又有几许是真有其事?
”一笑了之。
我们现在读到学习到的历史是一种记载,这种记载有官修的正史,有流散于民间的野史,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年青人官修正史的缺漏,所以提倡野史和杂说也要看的。
在视讯发达,信息如潮的现今,由于越来越多的数据的出现,为我们反思历史记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到底记载里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如果时光倒转,穿越时空,当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会怎么看现在的历史记载呢?
是否会一笑了之,不置可否呢?
我们既不能无端质疑所有记载,也绝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受困于这些记载中,而是让思想经历这些记载并在反问的同时针对现实知古鉴今。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读史书,看历史的真假还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就是看编撰的人出于怎样的目的,搞清楚编撰者的历史局限性,这样读史书就可少避免于真假的争论和堕入误区。
比如:为了给统治者歌功颂德而写的史书,大可对于他歌颂的事情给予很大的疑问甚至反其意而用之。
藉此也可知后代为什么对太史公司马迁如此尊崇了,因为太史公老人家算是个比较客观的历史记录者,真得很难得。
说远了回来接着说我们的大太监。
2、匠心之二:慈禧:“小李子,到底那名受难和尚的故事,是真是伪”李莲英:“真假参半”慈禧:“你真得看到因果”李莲英:“奴才只是欺骗双喜,希望天底下的人都相信因果,只要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天下升平”本剧的最后一句台词可谓点睛之笔。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二千多年,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统治皇权的统治能够维持的如此久远?
这其中肯定有很多的原因,不过我们的皇上们有很多的统治工具,这剧台词揭示的就是其一啊。
只是不知现实的社会是否还有人在用呢?
2012-12-19
本片最大的突破在于从太监的角度去理解宫廷争斗,还着重了太监感情生活的描写。
最后一集是全剧的精华,李莲英和太后一番对话颇让人深省,今世被认为穷奢极恶的两人,当时究竟如何,如剧中所言亦不无可能。
另提到,婴儿出生时紧握双拳妄图抓住世间贪嗔爱恶,死时双手无力张开,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
此番点读颇有恍悟的感觉,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权夺势最终又会有什么不同。
至于角色,最喜欢彭三顺,陈国邦没有凭此获得最佳男配角不甚合理。
U9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好萌啊!
「你别理我」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我想躲在玄穹宝殿哎呀进去不是寻人,而是求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现在只要一说哎呀就萌的不行啊!!
萌的一脸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说去长春宫要多多注意啊!!
‘你也是’我会!
【傲娇离去U14别这么多要求了,我不会心软的【镜头切换】到寿安宫了,要拜就拜吧"景仁同心,其利断金....""打扫同心,扭转乾坤..." (我勒个去)U15(宫外约会了都,我看的时候心花怒放=3=)吃东西吧吃?
有咩好吃的?
牛肉没牛肉味,蒜头没蒜头味你真嘴刁哎呀,我娘的厨艺誉满家乡,若非一场大火,我应该是酒楼太子(少东),而不是...九流太监那改天真要尝尝你的手艺 对了,你打算何时回宫?
风平浪静之后,我自然会回宫(啪)还有没有甘草梅子?
吃光了欠了你的呀?
好好的不行 非要吼人家(慢慢缩回)【打情骂俏开始了昂,这集结尾明显是在散播福利,一个傲娇,一个宠溺最后都说要尝三顺厨艺了,喂喂,想去同住就直说(捂脸)这集什么情况?
还有训妻情节哪咳咳。。。
】U17我借黄豆给李莲英做豆腐脑!!!!!!!
其他吐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6563/
作为一个从小看TVB长大的人,我几乎非常抗拒的就是TVB的清宫戏,作为一个北京人,作为一个身上还留着一点满族血脉的北京人,实在受不了一群紫禁城的人说着广东话,但是从金枝欲孽开始,我尽量克制自己的不舒服,让自己只看故事。
这片也是只能看故事,无法深究,漏洞太多了。
因为,连太监们的年龄都是不对的。
还有公主,和硕不是公主的名字,和硕指的是庶出的,皇后所生的是固伦公主。
本片的优点有主线除了最后,基本都还算是根据各种历史记载所改编,不能说是胡编乱造的,历史本身就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记载的也未必是真的。
关于慈安的塑造我觉得前面还是挺成功的,慈安能稳坐皇后之位十多年,没有点儿能耐是肯定不行的,兰儿本身也是母凭子贵。
人物塑造,其实我个人到认为李莲英塑造的不错,因为作为一个晚清的著名太监,他这么多年来对上忠诚,对下宽厚,所以才能一直活到老,否则早就像安德海一样了。
很多人觉得黎耀祥演的没张力,我倒觉得他拿捏的挺准确的,在宫闱之中,谨言慎行才是王道,否则安德海那样太监娶妻,在北京城造成轰动,终究是逆天而行。
最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彭三顺,特别可爱。
头几集出来时候真让人恨,后面却是越来越心善。
一众老戏骨演的没话说,米雪,岳华都很赞。
唐诗咏的清装扮相并不好看。
阿鲁特氏相传吞金而亡,孙殿英盗墓之时将她破肠破肚,东陵之事又是另一番故事了。
还有一个是当年同治帝除了娶阿鲁特氏之外,还娶了一众妃子,后来光绪帝宣统帝继位,有两位太妃搬出了紫禁城,一位活到了77,一位活到了78岁,都是不和慈禧斗气的,她们出宫之后的住所,就是现在府学胡同36号,文天祥祠的对面。
我因为工作原因数次进入北京市文物局所在,每次进入都感叹这里的环境之好,外面就是熙熙攘攘的平安大街,可是这里一点点城市的喧嚣都听不到,只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各处装饰,都是清末的。
单位的老师跟我说这以前是陈圆圆在北京的一处住所,后来我才知道,这也是同治帝的两位太妃出宫后的居所。
所以看历史剧的时候,顺便查一遍历史也是好的。
有时候,会发现历史跟自己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TVB的古装,至今最让人崩溃的就是那些假景,就像《耀舞长安》那样,一眼就看得出那些假景是有多拙劣。
所以《大太监》在横店借景,作为台庆剧,这是很靠谱的一点。
但我觉得,在制作方面,除了这点值得肯定外,其他便乏善可陈。
鉴于彭三顺大受欢迎,先应景的高呼一下,三顺爷真可爱啊!
别觉得我这虚假,我也是真心喜欢三顺,只不过说得多了,便觉没什么必要再笔墨渲染。
反而想说,《大太监》除了出了个讨好的三顺之外,尽皆遗憾。
就主题而言,看上去是以描写太监这个群体在紫禁城内的生存、挣扎,乃至情爱为主。
虽然始终是以太监五虎的内讧外斗为主线,但结局处却偏偏让慈禧和李莲英凭栏远眺,感慨人生果报。
有些不伦不类。
在故事架构方面,情节虽有跌宕,但也颇为突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怎么忽然就变成了这样。
当然这点采用了回忆的手法进行补充,但我觉得用得过多过滥,因为这种手法容易令观感不连贯,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以为自己是悬疑剧。
其实宫斗剧向来是描写人性最细腻的剧种,但《大太监》在这一方面简直是败笔。
三顺的忽然转性,据说是被公主感化,原来感化一个本来顽劣的人那么容易,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
双喜更是让人不可理解,一开始的个性表现是固执有原则,医者父母心。
到后来为了救公主而出卖好兄弟。
又在得知公主早已忘情于自己时,几乎见死不救。
而后更是性情大变,变成一个不择手段的人。
一个人变好和变坏都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纠结的过程。
别把太监们不当人。
剧中还完全弱化了慈禧的影响力。
这点姑且算是特意突出太监的形象和作用好了。
但也不能把这个角色本身的个性抹杀掉。
比如慈禧对双喜的态度就很值得追问,一个向来霸权,绝对不容忍被人出卖的皇太后,面对转为污点证人的双喜,竟然此后可以对其不闻不问,难不成是留着活口给东太后续命不成?
总之这个剧本和讲故事的方式,在我看来完全是硬伤。
这点足以拉低这个台庆剧的质素。
至于演员方面,倒是无可置疑。
说到黎耀祥再凭李莲英这个角色拿下视帝,客观的说,不因有功,只因无过。
从柴九到刘醒再到李莲英,三个视帝都非时装剧而斩获,恐怕下一步,祥仔最需要在时装方面证明自己。
但是如果要说这三个视帝的演技表现得都差不多,我完全不能同意!
这个如果要细说就太长篇了,简单说起来,演柴九的时候,完全是大鸣大放,到刘醒就变得有放有收,而眼下的李莲英,就像这个角色的特点一样,将将就就,拉拉扯扯,好像永远是夹着尾巴在演,很谨微。
米雪说演这个慈禧,重点落在了眼神上,并没有太多的肢体语言,或者大肆表情。
这种表演,如果是角色特别有戏,可能有机会出彩,但实际上这个故事里的慈禧,故事性是很薄弱的,我觉得不是米雪没能力,而是这个角色只让她发挥几成功力,其实就跟黎耀祥一样,并没有充分的发挥。
在视后之争方面,因为有米雪的存在,不少人难免拿杨怡跟米雪相比,一比之下就觉得杨怡并没资格拿视后。
这种观点真是搞笑,杨怡都得叫米雪一声姨了吧,米雪演戏的时候,杨怡还没出生,如果非要拿二者比,那就等老一辈的都翘辫子了,再让年轻人上位好了。
就像黎耀祥演技再好,刘松仁肯定不在他之下,但刘松仁也没拿到视帝,大家就把奖杯供起来好了。
我知道一些老TVB迷,喜欢怀旧。
我也喜欢,而且一度不能自拔。
好像懂得叹一声TVB现在不够看啦,花旦小生跟以前没得比啦,会显得自己特别深沉有料。
后来觉得很可笑,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却绝不可能立刻取代前浪。
对于曾经,也许不过刚好在他们如日中天的时候,看到了最美妙绝伦的演出。
而现在,需要重新来接纳新生力量,其实也是观众的轮回和宿命。
跳着看完了《大太监》,后半部分的观感与前半部分差很多,对这部戏豆瓣评分也确实算公道。
有人说它是太监版《金枝欲孽》,不可否认,最初的几集确实有些许金枝的影子,吸引我看的欲罢不能,但是过半就开始疲软,弹幕里不时会一遍遍刷屏,“希望结局就停在这里”。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结局悲惨,所以难以接受,而是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构架方面有着重大的缺陷。
首先,从情节而言,全剧都围绕在东、西太后斗争之间,前边夹杂着六王爷与慈禧的权力角逐,后边六王爷短暂下线,再回来就成了慈禧的拥趸。
(我还以为慕容复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呢!
)从巡礼片看,整体的格局应该牵涉家国大事,而不该仅仅局限在宫斗,我一直期盼着后边会有更多的家国大事,结果还是东太后和西太后的斗争,调起得太高了!
这样一来,观众难免对二人的戏份感到疲倦,没有《金枝欲孽》最后发现皇后才是大boss的冲击。
同时,这就造成了人物塑造的问题。
以来,东太后像个精神分裂, 我甚至能感觉到Maggie在努力rationalize这个角色,但编辑的锅也接不住啊。
东太后前边悔过了,然后因为慈禧不原谅自己就又因爱生恨,兴风作浪,这逻辑很有问题,倒不如把她写成心思深重,忍辱负重。
不过因为历史剧的局限,编剧也许想多一点尊重史实,但改了那么多还在乎慈安一个人物吗?
而且,为了合理化慈安后边的报复,编剧就得让慈禧一直不原谅慈安,好几集围绕在一个苦苦哀求一个郎心似铁,我还以为要给她俩组段百合情。
同时,陈福这个人物时不时就得跳出来搞事,但是他是为了什么搞事?
编剧从来都没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
似乎恶人不问缘由,就是恶。
陈福莫名其妙要招安安德海也让我一头雾水,这个人物的逻辑没理顺啊。
这部剧和《金枝欲孽》差得最远的一点,除了恶人脸谱化,还有人物转变刻画不足。
金枝最打动人的,是剧里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变坏”,也是每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而这部剧里,人物黑化太过突然,而两个主角慈禧、李莲英成长又刻画的不够。
慈禧基本没什么意识形态变化,不过刺激她的也就咸丰遗诏和同治过世两件事,为过多展开。
而李同志,天呐,经历了兄弟被陷害致死,老婆被徒弟残忍杀害后,发生的改变就是懂得设计别人了,这似乎和他的经历比有点苍白。
我能明白编剧在强调李的善,不能以暴制暴,他学会了主动出击,但是他的妇人之仁有所改变吗?
倩蓉被杀前,他还告诉倩蓉“添寿”本质不坏。
总而言之,他的心理变化是没有充分展开的,从“小李子”到“大太监”,只凭着心中的慈悲,够吗?
另外,《金枝欲孽》中四个人戏份是相对平均的,但是《大太监》是明确将李作为第一男主的,但是前32集,他基本都在“拉拉扯扯”、“将将就就”,短暂的爆发之后是一如既往的沉寂。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但作为电视剧男主,我们渴望更多,祥叔的演技也一定可以驾驭更多的内心戏啊!
安德海被曹永廉塑造得很好,就是死得憋屈了点。
凌添寿转变有点突然,姚双喜害死了德海该怎么处理也模棱两可。
三顺小可爱真是萌翻我了,口头禅是“好好的不行”,李莲英最后有他陪着也算安慰。
不过,他们两个恰恰是没有原则的人,也可能因此更能在紫禁城生活下去吧。
双喜这种认死理的愣头青是不行的。
巡礼片的黄宗泽演的光绪没出现,杨怡的珍妃没出现,难不成巡礼拍的是续集?
但今天看来,续集是不可能了。
这样的卡司在今天已经很难齐聚。
岳华先生去世了,黎耀祥凭此三封视帝,胡定欣后来封后,戏外人生,不也如戏?
有胡编的,没有这么胡编的;见过颠倒黑白的,没见过这么颠倒黑白的。
之前一部《造王者》,端的是尔虞我诈、惊心动魄,虽然其中亦有不合常理、矫揉造作之处,但总体上大气磅礴,跌宕沉浮。
但这一部《大太监》,担纲的是金牌男主角黎耀祥和人老戏不老的国宝级花旦米雪,却把一个好好的清史,改的是面目全非。
虽然《造王者》里的赵昀可能不符合历史,可是谁会去关注南宋积贫积弱的小皇帝,你愿意怎么改随你导演的心意;但是清末叱咤风云几十年,堪比清廷武则天的慈禧太后,其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的一番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慈禧大清第一妖后的“美名”也早已是家喻户晓,就像你随便找个人说刘备封的不是“五虎上将”是“四虎上将”给人的感觉一样(历史事实是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你非得叫狂傲出宫被丁宝桢所斩的安德海变成死于慈禧之手;非得要到现在清史上一提起来就说本来身体很好、行善积德的东太后恶疾缠身、祸国殃民;非得要把明明是贪权揽政、无意归政的慈禧太后说成是因为同治无德无能,慈禧是因为怕庸君误国才被迫掌理政事,简直是置清史于无物,改了个一塌糊涂。
大清太监无诏不可擅离京师,以安得海当朝第一红人非有合适理由都不能轻得诏旨,最后被杀于山东,他李莲英不但可以身付江南,还可以取得如花美眷,开包子铺以为营生,再说,身为安德海继承人的李莲英又何能有机会离开央央紫禁城!
史上的东西二宫,史载相处和睦,虽有人言西宫慈禧一直处心积虑谋害东宫慈安,但至少到慈安突然暴卒为止一直未有过头行动,以致史上对慈禧谋害慈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剧里慈禧慈安早就不和,甚至一怒十数年,直至满朝宫女太监皆依两宫太后结党为盟,互相攻伐,势成水火,历史岂能这样胡闹!
更有甚者,堂堂固伦公主,一人之下,就算钟情太监也还有情可说(武则天尚且养二张为面首,深宫女人做此事,不足为奇),但是就算夫死回宫,也应该养尊处优,更何况有心痛之症,那就更应该是群拥环伺,岂有可能躲在宫僻由一个小太监双喜单独照料,还能让上至太后下到宫女一概不知?
笑话!
感情之事,不可不加,但也不可乱加。
《造王者》里的几段恋情,尤其是余靖和董昭之女的爱情,加的正是火候,与剧情相辅相成,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其他几段恋情也如是,虽有不当之处,但从不妨害中心表达,故事发展。
但《大太监》故事置于一个外是洋人为患,内是朝臣争权的大乱世之中,按说不管是可歌可泣的爱情还是精彩绝伦的斗智,都应该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但是导演所演绎的几段爱情,除了个人的情感波动以外,实在看不出与那个时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政局有什么影响。
比如安德海在外娶妻,这在当时可谓常事,更何况是宦官之首的安德海。
为了一个青楼出身不但肉体肮脏而且灵魂低贱的婊子要死要活能表现出什么呢?
安德海识人不明吗?
还是李莲英作为一个“兄弟”有情有义?
这又跟当时的时局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一件每天都能发生几十上百件的家庭琐事而已。
还有倩蓉和伯伦、倩蓉和李莲英之间的爱情,作为大清朝最后几十年执掌宫禁的阉人之首李莲英来说,只是不停的在讲他的民间爱情如何如何是不是也太不会选着眼点了。
相反,作为洋务运动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的六王爷奕似乎只会呼吁一下同文馆开办与否,或者是自行车怎么骑;同治一朝最大的宫廷矛盾: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似乎除了刚开始选后时的风波后便归于平淡,在故事开始时塑造出的才德兼备堪称女中丈夫的阿鲁特氏也归于平淡,不谈国政、不谈江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要的宫廷大事,比如说和各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啦、洋务派和保守派的国策之争啦、湘淮系重臣登上历史舞台啦以及连发的各省教案等等,要不就是一字不提:后来慈禧最倚重的李鸿章不见踪影、湘军淮军将领充斥朝廷更是不见所闻;要不就是一带而过:与洋务派为敌的保守派大将倭仁只是在提到同治的时候一带而过,各大教案也只是只闻雷声。
有人说,《大太监》只不过是走清廷宫斗剧的滥觞,但是,人家《金枝欲孽》的时代,国家升平,天下无事,你愿意无事生非的斗那就斗好了;但是慈禧的时代,内忧外患,讲天下大事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你还要斗,你选几个无名小卒斗就好了:像最初的彭三顺和佟天寿(事实上,《金枝欲孽里面的四大“斗星”在历史上也是无名之人,只有无名之人才可以让导演尽情发挥),不,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来斗,还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根本就水乳交融的两位东西太后来斗。
人家是无风起浪,你这连水都干了还要起浪,看得人只得说一句:编剧,I 服了YOU!
这个电视的拍摄角度挺特别的,从一个太监的经历入手。
以前从不同方面得知的李莲英都是恶劣的,但是“大太监”似乎是从李莲英有情有义的角度拍摄的。
与众不同的视角,值得一看。
而且tvb也难得不在自己的影视城拍,肯花钱去横店拍,值得一赞啊!
1⃣虽然关键性人物可以改变一件事情的走向,但其必定需要前期后期其他人的支持,或者是天时地利促成。
剧里从来也不是靠哪一个人扭转局势的2⃣这部剧没有过多着墨到洋人身上[很少洋人出镜]但是却一直贯穿整部电影。
签订条约,回忆圆明园被毁,开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都能反映出当时的情况。
这也解释了剧里为什么慈禧一直放心不下彻底还政给同治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六王爷主持大局,但统治者自然会担心下属有人想要篡权什么的。
内忧外患,一个女人在那个时候螚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令人感叹了。
3⃣至于为什么这部剧叫《大太监》我个人的观后感,这几个曾经成为过大太监的人各有各的特色。
不是只有李莲英。
福爷心思重,恃强凌弱(也算是打不死的小强吧,一直作妖,但每次总有意外。
);安德海当大太监的时候,则是脑子灵光,口才好,玲珑心思能哄的太后开心。
(但他败在了自己的“妄想”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虽然结局并不好,但他最后能为慈禧赴死那份忠心仍然值得敬佩)李莲英在剧里心思缜密,处事谨慎。
而且做事规行矩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他的好朋友一点也不像。
但胜在他并无害人之心,也无上进之意,只求宫里大家能平安在一起就行。
实际上能做到大太监这个份上,他们三个哪个都不蠢,但要看他们的聪明用到了什么地方。
李莲英能活到最后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不以恶制恶。
毕竟这是最下的方法,想要杀了恶龙,不是只有自己也变成恶龙这一种方法。
我看也有很多人质疑说,这个版本的李莲英就像是三好一样,怎么可能最后叱咤风云,成为慈禧心腹的人呢。
但个人见解,想要变得狠厉其实并不难,像凌添寿,他还不够狠么,但实际上呢,这样的人压根就不会有人信任。
在宫里,吃肉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不缺乏狠厉的人,也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缺的是义气忠心。
能走到最高处,踩着别人的尸首是走不稳的。
我也想过为什么他这么容易为别人出头,还能活这么久。
那是因为他其实有脑子,只是从来没拿出来主动害过别人。
而且他也有想要自己远离朝堂过自己的小日子的心思,不然也不会三顺去找他帮忙的时候,他只想带着倩蓉和如海离京城更远一点呢(这是他真实的点,他不是一个老好人,不是什么头都会出)
大太监 (2012)6.92012 / 中国香港 / 剧情 传记 历史 / 罗永贤 / 黎耀祥 米雪3⃣关于因果报应,其实我觉得还挺抽象的。
以我的水平,在遇到剧里的情况,肯定也会和双喜一样,觉得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对于坏人就不应该手下留情。
也会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那些害人的人。
但其实从他们选择害人做坏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比如慈安太后,假如当时她选择的是和慈禧相互扶持,就不会有后面她对慈禧下毒,慈禧对她的不信任。
更不会导致自己最后病入膏肓。
虽然未来不是写好的,但当下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是在做延长线,都是在提前选好走哪个岔路口。
如果当时慈禧太后和同治可以心平气和开诚布公,也不会有后面的染上花柳。
4⃣关于感情。
慈安太后对先帝是抱怨,对六王爷是爱而不得;和慈禧姐妹情深,但也可以下毒害她;对同治看似视如己出,但最后听说皇帝得了花柳,竟然觉得这是报复慈禧的手段;和硕公主把她当成亲人,她却因为自己的计划利用公主。
慈禧太后对皇上爱之深责之切,皇上却只能感受到严苛和不信任;皇上皇后琴瑟和鸣,但看到皇后对于皇上的嫌弃,真的觉得内心受到一万点打击。
还有安德海,明明小钗已经和别人勾勾搭搭,证据确凿,他却可以依旧熟视无睹,装作没事人;倩蓉和伯伦明明原来如胶似漆,甘愿冒着被砍头的风险私定终身,还愿意奔波千里去找他,结果呢,伯伦能为了吸鸦片就卖自己的老婆,还陷害她和李莲英sj;安德海能为了太后甘愿赴死;双喜听到公主离宫前说的是希望和自己彻底理清关系,竟然有了杀死公主的念头(这一点是因为双喜觉得自己对公主朝思暮想,饱受相思之苦,可是公主早已经放下这段往事,自己太不值得了。
用现在网络流行的话就叫 只有双向奔赴的爱才有意义。
可是不是这样啊,爱本来就是单向的,爱从来不会向任何人承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果一开始的爱就是为了让对方也爱自己,那这和“强买强卖”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说不要当舔狗,可是不是单向付出的爱都是舔狗行为。
我们有自己的理智和意识辨别对方是否值得我们用心去爱,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把反馈爱的责任和义务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桩桩一件件,我以为有感情的却发现好像都经不住考验,我以为没什么感情的结果却坚如磐石。
甚至看到后来,我都要怀疑里面人物之间的感情是真是假了。
但李莲英始终值得相信,更值得托付。
⏭可贵的是什么,不是夜明珠里最亮的那个,而是一片黑夜里,始终亮着的那束光。
能忍耐,忠义,谨慎有脑子,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到底是怎么样的,但这个剧里李莲英能成为大太监,一定是因为他有别于宫内黑暗的地方。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民众也渐渐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往年中国是怎样让人欺压的!
此片,虽然有些同志说不符合历史,但我想说,此片片子开播每集都有说明,此片纯属虚构!
而且最重要,此片还没有大结局,指不定中间有什么转折是你们猜不到呢?
我很喜欢此片,只因为它能让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背景,让我看到以前历史上的大人物,看到很多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从而也看到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更能看到,以前中国人是怎么面对外国压力的!
那些只爱看美剧的看客,我们没有能力要求你们别看美剧,确实,要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吸取外人的长处。
这片,也正好提到了,慈禧就算再不喜欢洋人的玩艺,但最后她还是使用并且去学习了,在她让李连英教她骑自行车那段就让人忍不住举起拇指,不为别的,只因为慈禧是满清时的古代女人,正正好,她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她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转变,中国从那时起,开始有了自行车,火车,炮弹。
我个人觉得,看片不能如此肤浅地只看演员外表,演技什么的,最重要,是要看到整个故事,它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只要这些演员把该片的中心全表达出来了,他们就是好演员,无可挑剔的成功演员
好好地不得嘛?
这部剧连野史都谈不上。
是给平反吗?
剧情真是挺扯的,好在米雪气场足,陈国邦演的三顺反倒是最可爱的角色啊。
三顺蛮萌的...
巡礼片的鼎盛阵容和闪回叙事太精彩,借由李莲英半世人生折射半部晚清史的宏大格局,正片局限于太监们的小打小闹以及早已看厌的后宫争宠俗套,卡司也严重缩水,顿失大片风范。原来,我爱的只是巡礼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44764/
。。。。。。。
太监都是好男人,TVB好男人都成了太监.
我真的越来越无法接受TVB模式化的台词叙述方式了,能让我坚持看下去唯一的理由就是TVB男星全都成了太监
作为《甄嬛传》的脑残粉,大胆预测五年之内古装戏没法超越嬛嬛了,TVB还拿《大太监》当台庆戏,那咱能不能花钱置办点好戏服,好头套啊,发髻后面连攥儿都没有,大清气数尽了,也不差这点钱吧!
弃
中间实在太冗长。默默拉到了最后一集。
看够了后宫女人斗,看看太监们斗
过去一窝蜂全是皇上,后来一窝蜂全是格格,去年一窝蜂全是娘娘,也该轮到太监火了。太监惊心、太监心计、甄嬛太监!
不管穿哪朝服饰,演的都是香港人家里那点破事。以及汉化太浅,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动不动呵斥扇嘴,戏剧冲突演变为肢体冲突。低级低级低级。
喜欢米雪
27集弃。。实在看不下去了。。。
好好的不行吗?
这部剧居然没mark 离开英国最后的日子看的 回到国内通宵达旦也要补齐 其实已经忘了剧情 只是一提片名就马上想起一段生活 2012 11-12
剧情内容虽然瞎的要命,但是几个戏骨的演出还是可圈可点。好好的不行的浴火重生火凤凰 彭三顺你太抢戏了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