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快进看的。
也看了简介和剧透的。
我感觉一般,不过这个片子得了金狮奖。
可能是各种天时地利人和吧。
韩国导演我还是更喜欢李沧东的片子。
密阳和燃烧都很好看。
内容也很残酷,但是有意味。
这个片子里的残酷就很直接。
男主的眼线也是有点奇怪。
我可以从感性上理解密阳里那个妈妈在听到犯人自我原谅的崩溃,也可以理解燃烧里男主那种疑神疑鬼和愤怒。
但是这个片子里的感情,我好像只能从理智上去理解了。
哦,妈妈为了替儿子复仇。
但是更简单的方法不是直接捅死这个男主吗?
就感觉是硬拗出来这个假扮妈妈的情节。
并没有必要。
如果男主不吃这一套,直接把这个假妈妈弄死了呢。
毕竟从他一开始的出场来看,他的行为是很畜生的呢。
所以这个故事的成立的前提建立在这个男主虽然是个垃圾的,但是他还向往母爱。
而且情节为了体现母子情。
这个男主居然没有女朋友。
他这个年龄,又是个混蛋,居然没有x伴侣?
总之,片子的情节设定是很令人咋舌的。
然后很多段落也很野蛮残酷,包括最后那个结尾。
其实这个结尾让我联想到了美国往事的结尾。
那个男二跳进了垃圾粉碎车。
总体来说,我觉得获奖是因为老外吃这一套。
就好像老外可以理解寄生虫,但是get不到燃烧一样。
他们可以欣赏油画,但是不能理解山水画。
金基德是我一个朋友介绍我看的,然后我就开始看他的片子,在我看过的这几部中,总结出来就是,直面灵魂,直面人性。
那是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风险啊。
在这个为商业和物质为中心的社会里,票房和娱乐至上的电影行业里,还有呢么一些人坚持这自己的理想,这很难得。
金基德的电影每次都会给我带来震撼,虽然很多电影我都是忍受着血淋漓的场面和恶心的状态看完的,他的表达太直接了,剥去所有华丽的外衣和无谓的弯子,直接直面你的内心和灵魂,以及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直接通过镜头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让你在感到恶心难受的同时,来思考电影要传达的思想。
他毫不忌讳,毫无保留的表达其他电影人不愿意表达,不敢表达的东西,这样的电影人有很多,都收到大家的尊重,北野武,黑泽明,蔡明亮,杨德昌,我看的电影不多,不能一一举出他们的名字。
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阿甘和肖申克,需要铁拳男人与娘子军。
但我们也需要真实。
太血淋淋了。
电影暧昧地赋予了死者母亲死亡的结局——在这位母亲自杀前的悲伤又犹豫的自白以及身后另一位受害者母亲因为仇恨伸出的手,金基德刻意增加了这一情节的维度,在结局中放进来了诸多可能性,掏空了母亲能顺利复仇的酣畅淋漓感,减少了那种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叙述。
又侧面表现了男主对受害者家庭投射下的无以弥补的伤害并在最后安排了母亲的死是出于自杀这样的结局。
从而让电影结尾的杀人诛心的复仇不流于过度、廉价与虚假,并区别于传统复仇剧情电影的结局。
从这一情节中我们看见了导演对于“圣殇”的理解——母亲的复仇以及母性的“再”降临(或者说位移),形成了这样的爱与恨的交锋。
同时呈现了男主与这位母亲内心恶与善的交织,给观众展示了复杂又真实的人性刻画。
在故事背景的布置下,导演选择了与中国沈阳铁西区同样状况的清溪川。
一个受政策和经济状况和周围迥异的空间;一个有关生活的神秘、不可思议的感觉和异质的空间。
这个由冰冷过时的机床们拥挤出来的残破空间展现了一种坍塌感——现实生活的衰败以及人性的崩离。
也更好地服务了故事叙述过程中的荒诞与残酷。
生活资料的匮乏,金钱可以换来生活资料,那么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便是选择借贷来解决暂时的生存资料的需求。
借贷与讨债成为清溪川里“放纵的恶”,不再被道德约束。
金钱的诱惑与生存的困境相互关系,相互作用。
男主被称为拿金钱考验人性的恶魔,这句话很有寓言意味,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放在这群借贷的人时,又何尝不能看见由穷困引发的扭曲与挣扎呢?
有的人借贷是已经认定了这片地方不会再像自己十六岁初来时那般荣光焕发了,选择挥霍完一次就从高楼坠下和这片土地一同死去。
有的人在不可逆的时代洪流面前展现出无力的悲剧色彩。
明白了自己所能为即将到来这个世界的孩子做不了更多,选择了去人为工伤来骗保。
无力感就像是人拿起子刀呼喊着向大海奔去,惊涛骇浪一波又一波袭来,而人却寄希望于将自己的手伸向机器,铆足了劲在巨浪中为自己和家人博杀出一条前进的路。
但想必结局一定是转身回看,深爱的伴侣已不在灯火阑珊处,孩子也因为亲人身体的残缺被社会排挤。
从一开始,他们就被固化在底层,陷在生存困境中无法逃离。
够恐怖的原因就是它足够真实。
金基德在2008年停止拍摄影片并躲到山里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之后,终于在2011年以一部绝对自述式的影片<阿里郎>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如果说<阿里郎>是金基德复出后的一次自我审视解剖与自白.那<圣殇>无疑是作为复出后正式开始的独属于金基德式的自我救赎之路.必定会有些因看片不仔细而暂时不明真相的观众对这样一个看似乱伦的故事而加以鄙视.而金基德所展现的永远是比在其影片中令人感到不适或肮脏的性来的更为残忍与悲剧的人性世界.影片以一个年轻男子的自杀和一个女人的惨叫来引出片名,男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自小被父母抛弃的逼债人,取得欠款的方式是以施暴而致欠债人身体伤残并获得其保险金.而他的目标对象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底层的因借贷却无力偿还高额债务的工人们.金基德选择了这样一个属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金基德在工厂机器前辛苦做工的青年时期,另外,这一嘈杂脏乱廉价的工作环境也成为了现代钢筋水泥机械化冰冷世界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生活环境充斥着男主人公的全部生活,也是支撑他生活来源的唯一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取得的金钱金基德也赋予了其某种诅咒,为日后丧子的母亲的残酷复仇找到了根源.片中母亲所说的一句--“金钱是一切事物的开始也是终”,强调了复仇这一缘由,也以看似圆形的方式点明了影片的开始与结束.男主人公用对抛弃自己的母亲的憎恨来堆砌他的生活,甚至使其变成他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动力,并且以这种精神动力来向陌生人施暴,以一种并不直接的方式来向抛弃自己的母亲加以“复仇”,而在这无边的恨意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他一直以来求而不得的母爱.所以在后来得到”母爱”后,他由憎恨所组成的脆弱的感情世界开始崩塌,并得到巨大转变.金基德的影片中女性向来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影片中母亲以先给予再毁灭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复仇之路, 男主人公所住房子的外面写了一句话---”信耶稣得永生”,这句话金基德给了三次镜头,耶稣曾用被钉上十字架以自身的痛苦来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主张用爱感化一切罪孽.而影片中的母亲正是因为爱子而产生了仇恨,又利用爱来复仇.并且在心中含有不忍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了这一复仇,以自己生命的终结来赢得这场复仇之旅.看到此,我们不免再次感慨金基德的残酷,不留余地的残酷.然而金基德到底是不是真的残酷呢?他并没有让男主人公行尸走肉的继续苟活下去,而是穿上母亲原织给自己亲生儿子的毛衣来偿还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恶.用血路来在这里终结这场罪恶,铺成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整部影片更是金基德为了寻求一个纯洁的世界而再次进行的一次探索,而在现实生活中,仇恨之路能从此终结吗?那在影片中每日向儿子灌输仇恨的残缺父亲呢?那些绝大多数还未被展示的仇恨呢?会从此终结吗?说到底,金基德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也正是他的残忍之处,而在极致的残忍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正是金基德的自我救赎方式.对于喜爱金基德的人来说,这部影片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在金基德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向来是--只说极致,不讲平凡.
犀利黑暗悲观,那些极端卑微悲惨的人群其实什么都不缺:勤劳努力,母慈子孝,甚至才华。
前半段以为是极恶,后来才知是蒙昧,验妈手段实为认妈仪式,破底之夜,圣母诞下了耶稣。
宠物鳗抵命宠物兔,得到爱之启蒙的可怜人换觉醒之眼去回放,深重业罪历历在目,自罚卡车十字架,以鲜血赎这罪恶之城。
这罪恶城中,金钱在与人性的交锋中赢定了么?
轻轻而坚定的抱住拖累的秀丽的手却在说未必。
有爱就有希望,做人就有意义,直到筋疲力尽以前。
我之所以存活于世,是因为我的世界有个神。
他创造我,创造万物。
他的名字是金基德。
我的神,是一个残疾的神。
经他之手创造的,是如我一般残缺的生命。
神们都手握造物的工具。
如果林克莱特的工具是时间,纳博科夫的工具是阴郁,金基德的工具就是残忍。
他们用这些工具雕琢生命:——有足够耐心等待时间,就有足够积累温暖心情(林克莱特);要执着窥探内心阴影,就不能平衡欲望道德(纳博科夫);因为深挖人间疮疤,所以生命残缺不全(金基德)。
自然,你们的世界不同,是因为你们的神不同。
我的神给我一个灰扑扑冰冷冷的世界。
肮脏逼仄的角落,生硬冰冷的机械,苍白呆滞的灵魂。
我是他手中其中一分残缺,生来我便缺少感知。
就像您知道的,我没有爱。
我是人间孤独的游魂,一切人和物都是模糊冰冷的背景。
有个女人真是可笑可鄙。
我去要钱,她干什么脱掉衣服?
我讨厌肉体的温度,我恶心乳房的气味。
如果我的生活中要有一个女人,那也只能是我墙上那副标靶,我所做的,绝不会是俯就她们,我会鞭打她们,狠刺她们。
那个蠢货更荒唐了,欠债的人理当还钱,这么简单的道理,母亲的伤心无助就是宽限的理由么?
母亲,母亲是什么?
一角猩红的裙裾刺痛我的眼睛。
她说她是生我的母亲。
本来我纯粹如万物,吃,睡,工作,梦遗,如石如木如青苔。
裙角躲躲闪闪的猩红是魔鬼的晕染——我恨。
它来了,扩张成一片,似流血的快感,我的凶狠达到高潮。
我以自虐平复心情,割下自己的肉——让我的肉体重回你的腹中,也许我能原谅。
你吞下了,可我还是恨,我更恨。
让我的灵魂、感知再入你的子宫,与你亲近到负距离……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其实立刻就相信你了,我把自己交给你,用最直接的方式。
我还是恨你,在这之前,我连恨都没有。
我折磨你,是因为我想念你。
很久很久前,很多很多夜,想念都在吞噬我,长成一个巨大的怪兽。
它太令人恐惧了,我不得不用百倍凶残去面对它,我以为我早已打败它,如果你不出现的话,它应该死很久了。
你来了,带着执拗的爱和泪水,将我护于你的羽翼之下。
我原来这样渴望你,渴望到不愿意去认真分辨。
原来有爱的感觉是这样的,巨大的幸福让我无比眩晕。
午夜梦回我不敢相信我有你,我想牢牢占据你。
母亲,我不是想侵犯你,我只是想亲近你。
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色彩,有情感,有不同于白水鸡的味道。
我喜欢一回家就看到你为我织毛衣的样子。
你消失的太快太快,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我不想再回那个凛冽的世界,在那里我没有心。
我懂得了人们的母子之爱,夫妻之情。
你死去了,我重生了。
我拥有了灵魂,我原有的,单纯的,没有任何道理的恶,也消散了。
你真正的孩子得到你太多的爱,你能分一点点给我吗?
用你亲手一针一针织入的爱包裹我,用你渐渐冰冷的身体拥着我,我只要一个角落就好。
你的爱太多太多,多到包含了想念、宠溺、悲痛、仇恨、复仇、怜爱、迷茫、忏悔……,多到沉重,多到狂乱,多到毁灭。
我想问我的神,我的单纯的恶和母亲复杂的爱,是不是都能得到救赎。
你死去了,把你为这个世界增添的色彩也带去了。
恢复灰暗冰冷的世界如此可憎,被我伤害过的人如此可悲。
我来增添一抹色彩可好?
用我的血,效仿你温暖的裙;用我的肉,换回灵魂的安宁。
一条猩红,像一条裂缝,划破这个世界。
母亲抱着怀里死去的儿子,她的眉宇间透着无限哀伤。
怀里的儿子面部平静,胳膊无力地垂落下来,他的姿势表现出死亡时的虚弱和无力。
米开朗基罗22岁的大理石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殇》,又叫《母爱》或者《哀悼基督》,在雕塑中母亲是圣母,怀中的儿子是耶稣。
电影《圣殇》的电影名和这个作品有着相同的含义,电影的海报也是和雕塑作品一样——哀伤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
电影海报《圣殇》是由韩国文艺片导演金基德编导的剧情片,并在2012年上映后获得了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众多奖项。
金基德和主创在威尼斯电影讲述了李康道和他“母亲”之间的故事。
从小就被父母抛弃,一个人生活了三十年的李康道,他冷血无情,每天的生活的重心就是去别人家要账,他通过弄残欠债的人收取他们的保险金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他的生活本是一潭死水,直到有一天自称是他的“妈妈”的女人出现了,他的人生彻底改变。
电影的前面部分让观众体会到了康道的暴力与残酷,他经常扇别人耳光,弄残别人的手、膊、腿,不管是对方老婆的出卖尊严的乞求还是对方老母亲无力的哀求,他都无动于衷。
真的是妈妈吗?
但是后来,“母亲”出现了,他自然是不信的。
不管他的内心是怀疑或者渴望,但是他对母亲的态度只有两种——破口大骂,置于死地之势;或者是他用生命也要保护的人。
他用门夹她的手,扇她的耳光,但从未得到过爱的康道内心其实是动摇的。
刚开始在对手戏的镜头里康道大多数时候头埋得很低,意味着他不敢也不想面对现在发生的事。
“母亲”的突然出现让康道原本麻木的心有了响动,虽然他的行为在赶走她,但相比之下更多的是内心渴望。
三十年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母爱就这样出现,他害怕接受后这份爱又突然消失,因为他害怕所以他对这份“母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所以康道用了几个残忍不堪的手段测试:“是妈妈吗?
不是现在就走。
”说这句话时我相信康道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想听到的回答,他害怕她不会走,他更害怕她真的就走了。
她没有走,就这样康道接受她了,从接受的那刻起,康道真的就一丝都没怀疑过她,这也就体现出康道内心对母爱深深的渴望,他只是给了自己一个理由相信她就是“妈妈”。
都说眼神是骗不了人的,观众可以在江美善的眼中看出仇恨和隐忍,她的眼中只有极力克制的仇恨和哀伤,但是极其渴望爱的康道此刻并不会看出来,没有接受过母爱的康道也不会辨别母亲看孩子时会有的眼神。
这不是一个母亲的眼神有了妈妈之后康道的性格变了很多,他坦然的说出羡慕父母为孩子着想的心,相比之前他变得温和了许多。
对妈妈深信不疑的生活中也伴随着不安,这份不安是因为康道对弥足珍贵的“母爱”的看重:“我害怕你消失,要是再变回一个人的话我真的活不下去。
”在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处于妈妈抬头仰视康道,一个原因是因为身高,但还有某种意义上的亏欠。
因为“母亲”是利用母爱的名义来复仇的。
在她为康道过生日时,插在蛋糕上的蜡烛是高低不齐的,而且这个镜头拍摄是过肩拍摄呈现出蛋糕在康道的面前,吹灭后参差不齐的蜡烛看起来就像用来祭奠的香烛。
看似无意的处理,实则暗含了深刻的含义,这不是生日,而是祭日,此刻“母亲”内心绝对地迫切地希望康道死去,这是诅咒。
高低不齐的蜡烛康道在“母亲”遇到危险时愿意烧死自己,母亲成了他的软肋他的威胁,接着“母亲”便开始实行她的计划。
她假装被仇人绑架,这样康道找遍了他曾经毁害过的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的罪恶,看到了金钱带给人们的罪恶,别人骂他是“用钱试探人性的恶魔”。
他帮助被他弄残后出家的的僧人抬起轮椅时,僧人说:“我这辈子太愚昧,视野看到的总是太狭窄,谢谢你。
”他看到了李相久因为钱自杀时写给妈妈的信,一直到最后在轮椅上昏迷时“妈妈”质问他时,他眼角留下了眼泪。
这个过程中除了不安害怕的康道之外,“母亲”一直也处在内心纠结左右摇摆的状态。
她想为儿子报仇,想让这个杀害儿子的凶手生不如死: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康道很可怜,所以她会抚摸他的脸,但是在这之后又为自己的对儿子的“背叛”感到自责愧疚。
四分五裂的冰面在最后打完电话时特写她站着的冰面上四分五裂,就像她此刻的内心的想法一样。
她拿着毛衣去仓库,打开冰箱,她歇斯底里哭了很久,她哭的大部分原因是为死去的儿子感到心痛,但这其中也参杂了她的愧疚,因为她此刻杀康道的心已经有了一丝动摇,她为这个变化感到痛苦,她不想动摇,挣扎的内心和对于儿子的责任让她难过。
故事最后镜头在俯视拍摄康道的祈求和仰视拍摄“母亲”的“表演”不断切换,她跳了下去,演到这里这是悲剧,没有救赎和希望。
出现在她后面想要推她的老太太也深化了主题——母爱,为儿子报仇的心。
观众一定会为最后到底江美善是会跳下去完成复仇还是会因为对康道的同情而选择放下仇恨拯救他。
前文说到她还是跳下去了,没有任何希望的。
其实在电影前半部分“妈妈”放走了兔子后兔子却被汽车撞死,就暗示了结局。
就算她有救赎的心,最后的结局还是死亡。
最容易让我泪目的一句台词是“妈妈”站在楼顶坦白自己纠结的心时说:“康道也很可怜。
”这一句把李康道的命运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仇人嘴里说出的觉得自己可怜,那他真的很可怜了吧。
康道也很可怜在康道遇见“妈妈”并且内心有所动摇去要账时,自杀的那个男子,在这里这是有一个钟表的特写,那个表是倒过来的。
接着最后康道以为妈妈被仇人绑架时,康道家里有一个钟表特写,这时表是正的。
从想要接受“妈妈”开始到真相快被揭开,康道的世界都是倒过来的,是错误的,钟表一开始就暗示这是一个骗局。
倒着的钟表
正过来的钟表导演用心的镜头细节安排为电影润色不少。
她用母爱杀了他,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靠近你,给你温暖,让你彻底接受我,然后毫不留情得离开你。
素材来源于网络盛佳蓝光补标
没想到《圣殇》看到最后如此痛苦,但也确实喜欢这部电影,与其说这是一个受了打击的女人报仇的事,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纯如白纸的男子被污染的事。
为何要这样说,我认为影片有很多细节都埋藏着这个论据。
比较明显的如吃饭,在“母亲”出现前,影片特意展示了儿子的饭:白水煮过的鸡撒上一些盐,别看简单而不容易被接受,这只鸡似乎代表了此时儿子感情上的纯白,他只知道让还不上高利贷的欠债者致残从而得到赔偿,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你不还钱就是你不对,看,多纯洁。
而母亲出现后,母亲为其做的第一顿饭便是拿他已经当做宠物养的鳗鱼砍头给烤了,注意,砍头这个动作单独拍了一个镜头所展现,预示着“母亲”的心狠手辣,而这顿饭也是五颜六色,虽然儿子没有吃,但“母亲”肚子吃东西的镜头还是会令观众感到不舒服,因为她吃的是宠物,也意味着“我要夺走你的东西,微笑着”。
“母亲”带给儿子的东西只有一样,便是爱,而从未被爱过的儿子被爱之后也出现了转变,变得有同情心,变得复杂,母亲消失时他苦心寻找,翻遍每一个被报复过的债主家,思索母亲遭遇复仇的每一个可能性,这种行为和状态很直白,“爱”已经作用在其身,而“爱”也成为“母亲”的杀人工具,将纯白的儿子污染。
为何我说是污染,这个儿子内心一片纯白,被染过了,但是是被腥红色染的,驾驭在复仇上的爱本身就不纯洁,所以儿子获得的也就不纯洁。
其实影片在复仇故事的背后,还是有一个导演对当今韩国男人的痛斥,不负责、不计后果。
片中欠债者全部为男人,而替他们还债的,有的是自己的手(不是左手,别瞎想,是右手),有的是自己的腿,但最终要撑起家庭重担的,还是自己的妻子或老母亲,尤其是几位老母亲,身处在简陋的小屋中,几乎都是老无所依,相当的触目惊心,更体现了主角“母亲”的心境。
《圣殇》全片以冷色调示人,大量的工业用机械器材衬托出影片内在“人性”的冷酷,即便是在母子逛街的镜头中也给人偏冷的感觉,毫无暖意。
镜头方面,金基德基本属于毫不节制,很多场戏多达5-6个镜头,很能拍,但在重场戏时则力保一气呵成,比如最后母亲对亲儿子的悼念,虽然中间有一个俯拍的镜头剪入,但也是一条戏剪开的效果。
母亲赵敏秀的表演很能触动人心,个人认为最难的三场戏便是儿子强奸母亲,母亲最后蜷缩在地上痛哭,另外一场则是母亲回到亲儿子自杀的地方,抱着自己为儿子织的毛衣痛哭,以及最后母亲悼念亲儿子着三场戏,三场痛哭的戏都很深入人心,导致我很想知道金基德当时是怎样给赵敏秀讲戏的,以及赵敏秀内心如何处理这段戏,因为实在是太难演了,可能演员演过这三段戏会有一段时间走不出来。
虽然影片最后长长的血迹击痛人心,但若内心强大,还是推荐此片,看一个女人强大的复仇意志也好,看一杯白水被一滴腥红色的墨侵染也好,都很震撼。
我的标题其实是剽窃柏邦妮的。
因为我在看圣殇时想到几年前曾经读过她写的《为什么要这么疼》,为《爱情的牙齿》而写的那一篇。
圣殇给我同样的感觉,为什么要这么疼?
在我生命中让我感觉最疼最难受最歇斯底里的电影是莎莉兹塞隆获奥斯卡的那部《女魔头》,第二名就是《圣殇》。
看到女人吃下一块人肉时我想,金基德真爱弄这一套。
但看到女人受到“儿子”欺辱而大声号叫的时候,疼痛感穿透电脑屏幕感染了我,我很生气,感觉看了这么多年金基德电影终于触碰了我的观影底限。
为什么要这么疼?
我怀着怒气看完了圣殇,疼的感觉仍在。
我得说,这部电影让我很不舒服,但它真的十分“金基德”。
尽管和《老男孩》一样是复仇的故事,但金基德的救赎总在残酷中生发着烟火气,而朴赞郁那家伙是真的冷冰冰。
为了金基德仍然在做他自己做到极致,我愿意忍痛给他四星。
亲情与复仇反映在救与被救的纠葛。
相当有陈色的影片,易懂合乎正常逻辑的情节、叙事并没有削弱金导希望表达的意境和哲学诉求。
看来隐士的那几年真的还是必要的,而且改变也是明显的,那些自恋式的故弄玄虚本身已经融入了电影本身,你可以说是温和多了的作者在如何面对暴力也有了更加内敛的处理。
曾经,金基德拿着屠刀。后来,他放下了屠刀。刚看这片,我以为他又拿起了放下的屠刀。到最后,才发现他拿起了放下的屠刀之后,还是选择了放下。
导演独特的视角…太深奥了,只看到人性
恶心
非得这样吗?
尽管金基德这次获得了国际认可,但是依然不是我喜欢的。
有些人,每天满脑子各种变态的想法,最后选几个拼出来拍部片子,比如金基德。
不作,不死!哄西方人的。。。
还缺点辣椒,不够刺激。已虐,请深虐。
金基德式的复仇和救赎!与以前的作品相比,直观的重口镜头基本绝迹,而人物内心矛盾的展现却并未因此逊色。经过了《阿里郎》的思索,导演似乎平和了许多。ps:男主长得很像郑智化。
Bonzi&#39;s victory.
妈妈不是圣女是个森女。
这也能得金狮奖?!黑人问号脸???只看到了几个人物机械的、歇斯底里的狂吠…看完之后朴赞郁在我心中的形象顿时又上升了几个档次~
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电影,惊艳。
泯灭一个人的灵魂不是靠复仇愤怒残害肢体,而是毁灭他对爱的渴望。
又一次证明我对欣赏金基德的无力,不过他的电影向来也是两极化评价。观影时那种被提醒的感觉很糟糕,台词,不规则的变焦,一些表现工业文明的镜头,导演貌似不停的强调这是一个很高端的东西,有复仇,有救赎。但是如果拍摄姿态再放低一些,装的感觉的再淡一些,观影体验应该会更好。金狮奖,呵呵。
金基德人格分三裂
又被我看到一半就猜到剧情
难以评价了。
很努力。但编造痕迹太重。
很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