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多么好的一个梦,骑着马,穿着红军装,而那张脸的样子,不重要。
他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符号,就像手枪、马,小提琴。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个女子都是无需开口说话的天使。
你知道吗我自己看阳的那一段的时候一直在哭,那只是我自己的问题。
看了老卡的影评——个人评价:艺术性0,欣赏性0(垃圾电影),呵呵,我明白他的意思,应该,别管也别问,山沟里的旧社会女子怎会如此不检点,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什么信会准时寄到……难道你在做梦的时候没有飞过吗?
这只是一支很长很长的歌谣。
这是我等了好多年的东西,当我面对的时候已经失语,就像让我等了那么久的你。
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周末看了高晓松的《我心飞翔》。
还好吧。
一个女孩儿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三种爱情理想。
对于虹来说,旭是精神归宿,阳代表梦中情人的浪漫和欲望,以及晟,沉默的,脚踏实地的朴素生活。
但最终她什么都没有得到。
她是想飞的风筝,线却是命运。
暗线是战争,民族感,为国捐躯的豪情。
以及这样历史背景下爱情的悲剧。
虹从小觉得男人应该骑上战马,奋勇杀敌,精忠报国,战死沙场是光荣的。
但当她爱的男人要去前线的时候,她想要跟他们一起离开,上天并不成全她。
两个要带她走的人都死了,她只能和逃离战争来隐居的艺术家旭终老故乡。
主题,细节,还有一些象征意义,还是处理得很不错的。
特别赞的是影片里对红色和光的运用。
在叙事上完全采用了音乐电视的手法。
剪辑很差劲,或者说,不对路。
想意识流没有意识流起来。
于是,更抹煞了电影感。
情节跳来晃去,照说应该有满艺术的效果,但是看过却觉得想笑,太做作了,莫名其妙。
其实王家卫的电影意识流得厉害,mv的手法也多见,但是情节、象征意义的串连和递近做得相当好。
《我心飞翔》里,串连得相当僵硬,重复,并且故事很并列,前因后果展现得不到位,故事和人物情绪都没有递近感。
尤其是晟去杀日本人时的情节,居然采用了CS视角!
眼前一把枪,从小巷里路过,门里冲出来人,爆头!
如此反复,让我看的哭笑不得。
我不清楚导演是真的不谙其道还是要尝试一下先锋派,总之我觉得那样拍出来的效果跟整个片子很违和,显得浮躁了,不伦不类。
配乐还好。
典型的高晓松风格。
李小璐的表演生动到位,因为演的是哑女,完全要靠动作表情眼神来体现。
非常动人。
剧本给陈道明的设定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
他本身的王者傲气也不太适合这样落魄的角色。
郑钧不会演戏。
丁勇岱演的很形象。
还有一些配角,看起来就像是影视专业还没毕业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背台词,非常不自然,有待磨练呀。
优点是有的,硬伤也很明显。
看一看还是会有所收获和感触的。
不过总体觉得,这是一只超长的MV,相当不错的MV。
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也有不同的文体,绝大多数的电影是小说,高晓松的电影是叙事散文,充满了跳跃,呼应,感觉。
高晓松的天赋勿庸置疑,而且他是那种追求完美可以不计投入不计结果人,我相信这部片子不可能存在哪怕1秒钟的多余部分。
看的时候感觉一般,甚至不喜欢那种红色的军服,但是他的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尽看,尽琢磨。
高晓松的电影绝对不是巧克力,不可能入口即化,真正的味道都靠咀嚼。
《那时花开》我看了3遍,一遍比一遍喜欢。
旭命运的严酷,生命的脆弱。
片子的开头,就是作为美术教师旭站在楼上,心中暗猜楼下的一对学生情侣的下一步会发生生么,“如果数到十他们抱在一起了,那么天空(画布上的天空)应该是粉红色的,如果......,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结果他没猜着,俩个学生闹了一通愤然去参战了,名义是打倒军阀。
有后来大批的学生闹着要去参战,名义也是打倒军阀。
甚至有学生以割腕逼迫旭带领他们参战,他又一次用赌博式的猜测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他真的割腕了,那么我就参战......”结果他参战了。
旭是那种有追求的人,那就是宣扬给学生的艺术,“艺术使人敏锐”他从始至终不曾遗弃他的画布,颜料和笔。
但是对于自己的命运,从来充满怀疑和不确定,因此很多时候他需要那种赌博式的猜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艰苦的战事,学生一个个地死去,战争中被自己当年的学生打成废人。
在经历一系列的悲惨遭遇之后,他开始钻研手相,深信命运早已注定。
用风筝交换了虹的手相之后他决定娶虹,因为命运,也因为爱情。
虹她叫虹,却从未见过虹。
湘西多雨少晴,只有当阳光穿过雨的时候才能出现虹,于是她经常双手交叉,让阳光穿过手指。
虹不喜欢雨,因为她喜欢太阳。
她出场了,那么红,太阳的色彩,而且在她身别出现过的几个最重要男人都是和日有关,一个叫晟,一个叫旭,一个干脆就叫阳。
她是湘西特有的一种琴的唯一传人,她安静不能言语,清澈的眼睛,始终的大红,她的一切都那么的特别。
她喜欢晴天,看晴空里的太阳,相信太阳就像她的白马王子一样是天空中的唯一。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天空中还有风筝,她追逐那风筝就像追逐触手可及的太阳,结果她追到了风筝,也嫁给了做风筝的旭。
晟和阳都算不上主角,于故事却又相当重要。
当故事完结的时候我们发现,虹的天空中有三个太阳。
晟暗恋虹,守着虹,认为虹是月亮,会有阴晴圆缺,永远不会老。
他愿意搜集虹喜欢的一切,帮她读信,最后为虹父报仇单枪匹马闯凤凰。
阳是虹心目中真正的太阳,虹也是阳心目中的女神。
虹说,阳从我的梦想中来了,我又成为雨回到天上,阳穿过我,我变成虹。
陈举人说:手相暗合天地,人生脉络尽在其中,真乃造物之玄机也。
最终命运的漩涡吞噬了阳,也阻止了旭的逃往念头和晟的私奔。
历史大潮来临的时候,你无路可逃。
难怪最后,又一次回到军阀乱战,旭说,我其实早就死了。
红色虹是红色的,太阳的色彩。
在兰黑为主的湘西特别的醒目。
军阀混战,旭的军装也是红色。
残酷的战场上,旭用画布留下一个个死去的学生的手印,个个血红。
风筝店开业了,旭不断的用风筝换手印。
红色永远是整幅画面最醒目的那一小部分,红色代表生活的希望,革命的激情,爱情。
最终这一切都被黑兰色的冷冰冰的现实或者命运吞噬了。
音乐郑均,老狼,刘欢都很不错,最喜欢郑均的《一霎那》,闭上眼也是那种被吞噬的红色。
能看到这部电影,还真是种缘分。
任何播放器上都没有对它的推荐,也从未听身边的人说过,年代久远了更没有在各种报道中听过,每年出炉几百部电影我却偏偏与这部隔年片遇上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它的主演是明叔。
这一阵子,对明叔颇为着迷,实属不易啊,搜了关于他的各种新闻、电影、电视剧。
看了“我心飞翔”这个名字,心头一动,多阳光向上的影片名啊,开始遐想了起来……可惜,千想万想也不会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故事,更想不到会是那样一个结局。
伴着急促的旋律狂野的声音开始了飞翔,一幅幅油画不断切换着,到这儿,我仍然坚信基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是一个追梦人的飞翔。
那应该是明叔自己的声音,那样厚重,那样富有磁性。
旭在露台上注视这楼下的那一对情侣,以自白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果那对情侣在10秒钟内拥抱,天就是蓝色的,否则就是红色的。
就在明倒计时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巴掌甩在了男青年的脸上。
画面回到了旭的画室,男青年慷慨陈词,艺术救不了中国,在旭甩出的红色纸片纷纷落下后,男青年恢复了平常的语调,与旭道别,拉着女青年的手奔赴革命前线去了。
画面又切到了一个说书的现场,虹开始了她的自白……她是个会弹琴的女子,穿着火红色的衣服,每当发现阳光时,总喜欢把手遮在眼前对着太阳展开无尽的遐想,梦想着一个穿红色军装的男人英雄救美与她成就美好因缘…… 男青年是第一个不想在画画中眼睁睁看着中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接着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是旭的所有学生。
他们的激情难以压抑,唯有在大吼大叫中发泄出来,旭的画室一片狼籍。
此时旭的心理活动又借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表达出来了,如果这一刻有红色,旭就带着学生们去革命,如果没有,旭就安心搞自己的艺术。
一个男青年用刀割破了内腕,真的出现了红色,旭的决定也做好了。
看到这,似乎明白了,影片的基调注定是悲的。
可能,不是面对国仇家恨的悲,不是看着中国分崩离析的悲,而是对旭安于命数的悲。
旭应该很喜欢红色,他希望天是红色的,他甩出的纸片是红色的,就连在做第二次选择是希望看到的都是红色。
旭做了两次选择,却不是依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向,完全以别人的行为来替自己做决定。
第一次是男青年与女青年是否拥抱,第二次是是否有红色出现,旭不敢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靠别人的行动来替自己做命运的选择。
影片中有一幅画,埋下了伏笔,第一次看没看清楚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就明白了。
旭带着学生们去革命了,去盲目的革命了。
他们不知道敌人是谁,每伙人都把对方当作了叛军,只知道不停的打打杀杀。
他们的军装很有意思,红色的,这一定是旭选的,跟现在礼乐队的服装挺像的,浑身的红色,帽子上竖起金黄色的金属杆,下面穿着皮靴,不考虑颜色还是很气派的。
在他们一次次打杀中,我始终都把他们的行为定格为打杀,不断地有人死去,旭把他们的手印印在了一匹白布上。
旭的行为还是蛮有情调的,在战场上,为每一个死去的人留下最后的印记。
可惜,这还是在为后面做铺垫,旭没有我想的那么高尚。
在一次行动中,另一队人就在他们经过的城墙的另一面,旭跑着跑着躲进了那个门洞。
手里的刺刀掉在地上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另一队人的首领出来对着他,拔出了枪,旭也拔出了枪,却发现那个人就是那个带着女青年出走的学生。
旭放下了枪,却扔传来了枪声,旭倒下了…… 画面开始模糊,谁也不知道旭中枪之后怎么样了。
在一首清新悠扬的歌曲中,旭在一只小船上顺着流水漂啊漂,不知漂到何处…… 那首歌我很喜欢,叫做《穿过流水》:在船桨击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在你我之间/在天地之间/谁转过身遮住脸不忍看一段青春走远/在宿命降临之间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在相遇之前/在离别之前/谁扬起头叹一声不忍说一句萧瑟的话/春天你正苦苦挣扎/夏天你是露水茶花/秋天你才决定出发/冬天你已得到回答…… 旭来到了一个古朴的小村子,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的小村子。
那里没有欺诈纷争,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与世无争,有的是宁静平和。
旭想留在村子里养伤,村长却说如果没有担保人的话,旭是不可以留下的,他们的村子不想有外人的打扰,不想让外人带来外面的种种贪嗔痴。
旭很失望,这时却遇到了晟,另一个跟虹有关的男人出现了……说实话,我还没见过这么猥琐的男人!!!
晟,是村里的老师,村民们都帮着他做农活来报答他教书育人之恩。
晟喜欢虹,却不敢去争取,认为自己给不了虹幸福,只能默默地喜欢着虹,不过喜欢的没那么伟大,也是猥琐的。
旭与晟展开了对话,真的,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每一句话都是猥琐的,笑是猥琐的,蹲在那里是猥琐的,笑眼打量着旭也是猥琐的……旭最后跟晟达成了协议,晟担保旭留在村子里,旭把他的军装、枪都给了晟,晟乐呵呵地就走了,旭也留了下来。
旭的腿被打伤了,并成了太监。
开始还很担心旭,他拖着一条病腿不能干活怎么能在村子里活下去呢,可能村民都是好心人会帮着旭让旭过活下去吧。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旭生活的很好,而且可以算作是小富了。
旭在做画,只不过把画最后做成了风筝。
在那个民风古朴的小村子里还没有人知道风筝这个东西,就在小镇里也是独此一家的。
从此,哪家有喜事有丧事都要去买旭的风筝,让风筝将喜悦扩散、随风带走不高兴的事情。
旭让每个来买他风筝的人留下了手印,缝在那匹印着阵亡青年们的手印的白布上。
一位举人买了旭的风筝来悼念他死去的儿子,忘记那位举人的姓氏了,暂且就称作举人吧。
旭与举人聊了许多,举人告诉旭他本来不相信命数,但他儿子死去后,他便开始信命了,并开始研究一本有关看手相的书。
举人把书送给了旭,旭从此也研究上了那本书。
虹还是在不停的对着太阳做梦,做那个有穿红色军装的男人来与她共结美好因缘的梦。
虹在一次对着太阳幻想的时候,发现了在天上飞的风筝,虹很兴奋,望着风筝跑了出去。
虹一路快跑,想找到风筝的源头,跑出了屋子,跑过了青色的路板,穿过了街上行走的人群,终于看到了放风筝的旭。
从虹的表情不难看出,虹看到风筝时的那一颤,还饱含着对旭的憧憬。
虹从旭手里买来了风筝,也把她的手印留给了旭。
旭继续着他风筝的生意,并时不时的端详那匹白布。
旭不能帮晟做农活,便给了晟几挂腊肉。
晟很是羡慕旭,认为旭很有本事,旭却夸赞了晟一番。
晟有一日来到了旭的院子里,旭正在做风筝。
晟跟旭谈到了旭结婚的事,旭说他是个太监,不想连累别人,晟反倒劝旭女人天生就是来侍侯丈夫的,找个女人结婚不是件坏事。
旭和虹结婚了。
我想,晟在其中一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晟希望虹嫁给旭,因为旭是太监,是个能赚钱的太监,能够给虹好的物质生活,也能保证他喜欢的虹是完好的。
我一直在做最美好的设想,就是那个猥琐的男人发现了虹自从看见旭放风筝开始就喜欢上了旭,他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幸福,为他俩牵了红线。
旭应该比虹大很多,他们之间的生活很平淡,除了月圆之夜。
虹做了风筝铺的老板娘,帮着旭卖风筝,印手印,旭还在做风筝。
每到月圆之夜,旭都会在一个大大的木头浴盆中给虹放满热水,让虹躺在里面,为虹做画。
就是那样的一幅画,旭不知画了多少个月圆之夜。
旭很少跟虹说话,也很少对虹笑,根本不能从他们俩平时的生活中看出他们俩是夫妻,那是一如死水的生活,不是平静,是让人窒息的沉闷。
虹还是渴望与旭有更多的交流的,虹会在晚上手不自禁地伸向旭的被子,却又在碰到的那一刹那缩回了手。
旭的生意很好,为了方便行走,他买了一匹马。
旭牵马回家的时候碰到了晟。
那个猥琐的男人又是一脸猥琐的表情,笑着跟旭说话,夸旭能干,更流露出了对马无尽的羡慕之情。
晟也经常去集市,他给虹买回好多好多明信片,一张一张的给虹展示。
虹点头表示喜欢的,晟就留给虹;虹摇头表示不喜欢的,晟就拿走。
虹很喜欢那些有风景的明信片,不喜欢战争不喜色调灰暗的。
虹时而还在做着那个梦,梦着梦着,阳出现了。
虹看到阳的一刹那,呆住了,认为阳就是自己一直苦苦等待的英雄。
阳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听说只有虹一个人会弹叫虹的琴,就来到了小村子采风。
虹和阳每天都在一起拉琴,阳教虹拉小提琴,虹跟阳一起合奏,简直是天作之合。
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从她的一举一动旭都可以看出她的欢愉。
在一个雨天,虹仍要出去找阳,旭拦住了她,但还是放她去了,并给她带上了伞。
旭还是在乎虹的,可是他能给虹的只有平淡的生活,他的画笔不能与虹的琴产生共鸣,更不能给虹除了物质以外的幸福。
阳跟晟表达了对虹的爱慕之情,晟鼓励他们俩私奔,阳有些踟蹰。
晟告诉了阳旭是个太监的事实,阳坚定了信心决定带虹回上海,晟很高兴的要帮助他们俩。
晟总是这样,当任何一个男人能给虹幸福的时候,他都会把虹送到那个男人身边,到这儿,我也在犹豫,晟对虹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肯定不是猥琐的,但也不是伟大的。
旭告诉虹,她是走不掉的。
虹在买风筝的时候给旭留下了手印,旭早就给虹看过了手相,说虹的命数是老死家乡,而旭自己的命数是客死他乡,所以旭才决定娶虹。
虹有些失望,带仍希冀着跟阳回上海。
似乎虹和阳在一起会幸福的,虹多年来的梦也会在阳这里得到实现。
然而虹还是留了下来,留在了旭的身边,阳走了,却没有带走虹。
阳回上海去救国了,他答应给虹写信,并且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带虹走的。
虹不识字,每次都是晟给虹读信,能给虹读信晟很开心。
旭知道阳一直都给虹写信,每次都要晟把信先给他看,并许诺晟读够100封的时候就把那匹马送给晟。
猥琐的男人满脸高兴地答应了,在门板上画起了正字,随着正字的增多,阳来信的频率越来越少了。
阳说如果他死了,就把那把小提琴托同学给虹邮回来,做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阳真的死了,虹一时收不到阳的信病了,脸上蛮是等不到爱人讯息的憔悴。
旭看着虹那个样子,心里也很难受,不管虹是为谁而这样憔悴,旭都是心痛的。
另一个喜欢虹的男人也在试着为虹做些什么,晟冒充阳给虹写信,并照常给虹读信。
旭发现了晟用卑劣的笔法模仿阳给虹写信,知道会让虹更担心阳的,斥责晟骗虹。
晟真的是猥琐的男人,明明他也是为了让虹快乐起来,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对旭说是因为想凑够100封信来得到旭的马。
旭很生气,但还是狠下心来自己模仿阳的笔法给虹写信,还是由晟来读,以前的承诺还有效。
旭看过阳写给虹的每一封信,所以模仿的很像,虹也很快就痊愈了,眼中有掩饰不住的空洞。
虹知道信都是旭写的,因为她已收到了阳的琴,她把阳的琴埋在了地下。
虹与旭的生活一如既往的平静,谁也不知道经过这一番波动后暗藏着什么。
十年如一日的日子每天都是那个样子,每个人都做着该做的事情,没有意外,也没有例外。
日子就这么飞走了,日本人开始猖獗在中华大地上了。
一次旭去镇里卖风筝,看到的是一片,他在街边倚着墙睡着了,身边堆着没卖出的风筝。
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日本人的刺刀逼着,好多日本人围着他,要他给日本人做一个以日本国旗为图案的风筝。
旭一言不发,只是平静的看着日本人。
旭回到了家,决定要带虹离开。
旭的命相是客死他乡,虹的命相是老死家乡,他们的命数从此就改变了么?
旭临走时把马送给了晟,晟满脸高兴的收下了马。
晟拥有了旭的军装、旭的枪、旭的马,他的英雄装备也算齐全了吧。
晟经常在家里一个人扮演几个绝色来出演精彩的英雄戏,时而他也会在旭来的那个河滩上一个人拿着枪开来开去。
可能,晟明白自己在现实中做不了英雄,就自己虚拟出一个世界,自己是主角,自己是英雄。
虹还是没有走成,就在她和旭离开的前一天,晟带回了她父亲在县城被日本人杀死的噩耗。
虹很伤心,眼泪止不住的流,打湿了衣衫。
晟看着虹伤心的样子,告诉虹要等他回来,他要为虹报杀父之仇。
虹哭着点了头,虹此时已做好了决定,她把阳送给她的琴挖了出来,如果晟活着回来,就把琴送给晟。
此时的虹,应该已经爱上了晟,爱上了那个以她快乐为快乐以她悲伤为悲伤的男人。
晟很是神勇,在与开头一样激昂的歌曲中骑着马冲进了县城。
进县城很具戏剧性,晟告诉看守城门的要去杀日本人,就骑着马进去了。
晟此时真的是英雄了,枪法如神,百发百中,见一个杀一个,却没有一个人能伤得到他。
晟活着回到了村子里,告诉虹他也要走了,杀了那么多的日本人在这里是呆不下去了。
就在晟骑着马,高大威猛般的离开的时候,虹拿着包袱追了出来,追上了晟,坐在晟的后边准备与晟远走高飞。
日本人的出现打断了虹的梦,日本人要找出昨天闯进县城的人。
举人站了出来,日本人却不相信那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会是个神枪手,开枪打向举人后威胁村民,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承认就要屠村。
这时晟拿出了枪,展现了神枪手的神枪法,将在场的日本人一个一个的打倒。
可惜,这又是晟的一个梦,晟在幻想中真的举起了手,便成了承认是凶手的人。
日本人给了晟一把枪,让晟打不远处的一个稻草人来证明他的枪法。
晟此时也是猥琐的,跟旭质问他为什么冒充阳写信时的神情一样,拿着枪犹犹豫豫,最终指向了一个日本人,枪里却没有子弹。
在日本人的枪声中,晟倒下了。
虹在指缝间看着晟倒下,虹的眼前是血红的,虹脸上却挂着诡异的笑容。
我以为,最可怜的人是虹。
每一个要带虹走给虹幸福的人都死了,旭还在,可能给虹的只有平淡如水的日子。
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好多字幕,一切的一切都明了了。
旭,艺术专科学院教授,在那个门洞中死在了自己学生的枪下,他倒下的那个画面就是在他决定带学生去革命时出现的那幅画,从一个平面的视角画出了旭倒在地上的情形;晟,一个乡村教师,死于日本人屠城;阳,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死于一次学生运动……原来,这三个男人都从来没出现在虹的生活中,一切都只是虹对着太阳的幻想。
在虹的幻想中,存在于不同空间不同时空的男人就这样相聚在了虹的身边。
看到最后,才发现影片在很多地方都埋下了伏笔,预示着那个戏剧性的结果。
旭被他的学生打倒之后,旭就顺着流水飘走了。
在宿命降临之间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旭就这样过着另一种生活出现在了虹的生活中。
这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让人欲哭无泪,有莫名的压抑。
在我们感叹虹的幸福总是若即若离、旭给不了虹真正的幸福、晟不能英雄般的爱护虹、阳不能忘记国仇给虹幸福时,却发现我们也活在了虹的幻想中了。
明明一个可歌可泣、可悲可感的故事,却加了那样一个结局,让我们不知道到底该用哪种情感来看它。
继续沉浸在故事前面的悲情中?
还是高兴的接受这是个闹剧?
可能,虹的幻想正表达了她对被爱的渴望。
虹渴望有像旭那样有才华还能很好养家的男人给她一个家,渴望有像阳那样能与她产生共鸣的男人爱她,渴望有像晟那样为了她什么都肯做甚至帮她与人私奔的男人疼她。
明叔演的还是那么沉稳,那么有气质。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迷人,那么有儒雅风范。
晟的扮演者演的也很到位,能将那个小男人的神情语言表达的那么到位,本来一个很正常的人演出那种猥琐真的不易。
或许,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在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中,我们是主角,却发现只是一场梦……
题外话:“你落下了,像在飞翔一天火花,一地星光心去天涯,眼睛回家有一霎那,想起他风那么大,扑面的乌鸦门口有马,空气可怕雨快下吧,快熄灭烟花淋湿头发,停止挣扎雨落下了,流水飞翔一夜无话,一身惊慌……”不知道是怎么找到的这首郑钧的歌曲,用千千静听播放器听歌的好处就是可以查看到歌词,第一次听的时候就爱上了这首歌,自然,就像郑钧所有音乐的风格一样,这首歌这么明显地让我们感受到郑钧的风格,激烈中透着温暖。
提这么大一段并不是旧话重提要讲郑钧和他的音乐。
只是那天饶有兴致看这歌词的时候,前面的注释有留意,是某首电影的主题曲,某首,说明我已经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了,当时只是想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这电影的介绍,什么样的电影能配合这样的音乐呢?
对此,我心怀好奇。
多么有趣的歌词,极其跳跃的场景,星星点点的片段,有点像蒙太奇电影,恍惑,不真实,却勾人心弦。
那天在租碟片的小店里,对于能租一部好的碟子没有抱什么希望。
所谓的大片们,因为要盈利的原因,一律起用了当红的影星,一律是大制作的班底,一律是古装和功夫的结合,一律是不知所谓的情节,最最郁闷的是不知所谓的情节。
就如最近在杂志上看到周杰伦的《黄金甲》的海报,我已经彻底死心了,决计是不会再花时间和金钱在这样的电影上。
有人说了一句话,对生活没有希望,所以没有期待,我是对大片没有希望,所以不会再有期待了。
总之,再毫无期待之中,挑了一张碟子,从名字想来和碟子的封面看来,应该不会比所谓的大片更让人呕吐,主演的陈道明还算儒雅兼内敛,此外我是冲了郑钧的名字要了这片子——《我心飞翔》,由高晓松导演。
真是够奇怪的,不知道这样一个校园民谣歌手会导出一出什么样的故事。
把窗帘拉上,关掉灯,关上门,在寂静与昏暗中,跟随背景音乐一起进入到恍惚的上世纪。
关于电影故事情节: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
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
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
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
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
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其他:当然值得一提的影片的音乐,很多时候,我更关注地听里面的音乐,以至于不得不后退了几次才看清故事的情节。
仅仅凭借我们对高晓松的音乐的理解,仅仅凭借我们对陈道明的演技风格的理解,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样的风格的电影,我们很明白是一部电影,不真实,但极其艺术,人格的魅力,音乐的魅力。
很巧合的是整个影片的拍摄地点是在湖南的湘西,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些关于凤凰一行的印记。
虽然影片中出来的效果和真实的湘西相比,更多了一些浪漫和美丽,尤其是在雨天,时光真的能回溯到好几十年前!
**交叉的手指与交叉的阳光**交叠的手影之间阳光刺入双眼,没有眼泪的天空还有没有泪水的眼眶。
电影开始,虹从镜头深处跑出,脸上的颜色和阳光交织,纯白得很耀眼,就像这指缝间的灿烂。
电影的开场在画室内的旭有这样的台词,十秒钟内,如果他们拥抱,那么,天就是红的,如果,不拥抱,天就是蓝的。
后来还有这样一句,如果,他们真的割腕,我就跟他们走。
**一个人的和平或者一个国家的和平**旭对晟说,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能不能别教孩子打仗了。
旭经历了残酷的互相残杀,他找不到战争的理由和真实的正义,他失去了他的学生以及他的艺术,在雷雷鼓声之间,他的画架早已轰然倒塌。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礼**旭娶了虹。
全片最出彩的一段就是出自0:29:00开始的蒙太奇式的剪辑。
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揉入了好几段不同地点发生的同一主题的事件。
晟说要帮旭找个老婆。
这一段精彩的剪辑完全不用多余的注释或者拖沓的时间轴,轻而易举地把晟游说的漫长过程表述了出来。
为后文埋下隐晦的伏笔。
可惜录音师以及后期音效剪辑表现水准没有在同一步调,致使事件的分割只取决于画面而无法成功从音效上有更精彩的表达。
旭没有性能力,他对虹的身体表达迷恋的唯一途径就是在一些夜晚勾勒虹的胴体。
这一幕是旭与虹之间最完美的一幕,水气弥散,颜色流转,一支画笔,一杆烟,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另一个男人。
晟在这个晚上心情复杂。
**为了自由或者是为了性**阳(郑钧饰)来到了这个村落,带着他的提琴和他的年轻。
在我看来,虹爱上阳几乎是不可避免甚至是可以预见的。
阳年轻帅气,欣赏她的音乐,他来自山外的世界。
最初,我以为虹对阳的爱恋来自于她伴随左右的音乐或者是她所从未见到的山外的城市。
可是当我想起深夜虹伸向旭被窝的那只手,以及后来虹引导阳抚摸自己身体,我开始对虹的出发点产生了动摇,直至最后彻底推翻观点。
在我看来,虹对阳的爱慕最直接是来自于压抑已久的性的本能,而漂亮的音乐以及山外的世界这两点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得不提到的是阳的戏份之中,画面的处理都显得颜色丰富,这段时间的虹应该是最幸福的。
阳的出现,给虹带来了飞翔离开的希望,尽管后来希望落空。
**为爱离开或者为离开而离开**晟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色军服,头顶白翎,高举着左轮手枪,以孤胆英雄的姿态冲进城去。
此时响起的旋律不是通常手法中在这样气氛下惯用的悲壮色调的交响乐或者锋利破空的中国民乐,而是中国当代摇滚,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配合走了很实验的路线。
音乐的地位在此刻跃于事件本身之上,更多地吸引了观众的关注焦点。
刻意孤胆英雄化的一段拍摄也令人无法真正与剧情发展契合,晟略带戏谑的表演也令这一段事件略显肤浅。
必须承认这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在独特的音乐手法上留下了一些可探索的余味。
晟对虹说,已经帮她父亲报仇了,说要逃走。
逃到青海,西藏,新疆,或随便什么地方去。
虹在那个清晨飞身上马。
对虹来说,她不会爱上晟,她对他只有感激,以及离开这里的憧憬。
虹对环境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身人性自由的渴望在片中糅合过渡得天衣无缝,在旭身上,她只有短暂地对新鲜的风筝的迷恋,这承托她最初对自由的奢望。
在阳身上,两种自由完美融合。
在晟身上,她只有对离开的渴望,为了离开而离开。
如果喜欢中国摇滚,如果喜欢陈道明,如果喜欢爱情,那么,此片值得一看,事实上大多数人看完此片或许会评为不及格。
亲爱的,我将要死去,我爱你。
陈道明对虹说,你不会离开,我看过你的手相在娶你之前,你是终老故乡我是客死他乡,我们注定在一起。
[看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不知道命运会是怎样,每个人的指纹真的能透露出命运的秘密来吗?
]最后,不得不再加上一句,郑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舞台上演话剧,有点生硬,不够自然。
也或者说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是一场舞台话剧。
人物:虹,旭,阳,晟时间: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时地点: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的湘西凤凰城故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纠缠的情爱传达:忠于爱情,不会忠于每个男人主人公:哑女。
自小只能听见声音,她每天寻找着阳光和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生灵。
随父亲拉琴卖艺为生,湘西常年阴雨,每当太阳出来虹便陷入与一青年军官绝望爱情的幻想。
句子:晟死了.每个想要带我走的男人都死了,我会记住你们.就像被风筝记住的天空,被雨水记住的海洋.我永远记得你们的红军装.敌人是注定会死的,就像太阳注定会升起来.而你们,注定会离开.十个字推荐给你:可以和闺蜜一起看的电影:探讨爱情
看了前面两位的血评。
觉得卡夫卡也别这么苛刻。
电影么,艺术么。
有趣在百花齐放么。
什么都有么。
我先是无意间从一民谣爱好者兄弟那里听到了《阳的信》。
感动得我想哭,急忙搜索。
搞来搞去原来是电影里的。
那就看电影呗。
我的郁闷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以为电影是讲阳和红同学轰轰烈烈的爱情的。
可是可是,我等的想关了不看的时候阳同学出现了。
他们这个应该叫前世积缘现世一见钟情吧。
电影遭到批评可能就是他的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
恩。
这片子就像一块拼起来的花布。
做作的地方的确不少。
但每一块补丁却也风景不错。
比如李小璐同学不说话当美人的时候还是挺好看的。
一个美女对生活的梦想在阳光下飞舞的样子也很美。
湘西的风景也是不错的。
一些关于命运阿造化阿的言论阿。
还有大段旁白阿。
都还是文学性很强的。
所谓寸有所短尺有所长。
电影还是不能拍得像mv一样。
不过音乐真的不错。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虽然骂声一片。
我只说我的感受,是冲着高晓松看的,不太了解想要讲什么,反战吗?
也承认这部片子好像并不是那么好。
但是我觉得它没有那么差……不喜欢李小璐,说实话那个时候看着比现在整毁了的样子好,但是还是觉得不太受得了。
郑钧,可能找的资源的问题渣画质导致到他死了我都没看出来是他,不是片尾有演员对照表我还在找:郑钧呢?
很奇怪的是郑钧戏份那么足我没认出来,老狼就打了个小小的酱油还模模糊糊却一下就认出来了。
哈哈。
不评价演技,其实我觉得陈道明和丁勇岱演得还不错吧。
很多人说画面不好看,但是我还挺喜欢的,我就觉得画面挺美的。
虹的阳光从手指间流泻的画面,湘西小城,跳竹竿都挺好的,另外,李小璐身材是真好啊,还有虹跳舞那里脚从红色的水上经过不也挺美的吗?
(想起了春光乍泄~)关于这个故事。
特别同意有个影评说的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梦,关于命运,关于一个像梦一样的女人和几个男人。
虹把自己当成雨水,等待她的太阳来让她变成虹,可是这里面的三个男人不都是她的太阳吗?
旭、晟、阳,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和太阳有关,我不相信只是巧合。
旭说虹是风筝,需要山外来的风才能飞翔;晟说虹是月亮,只有阴晴圆缺没有垂垂老矣。
这样的对白矫情,却是真的能打动我。
所以,我又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高晓松的才华。
关于艺术,画,风筝,音乐……不懂,哈哈,不过觉得还不错。
最后,好喜欢老狼那首歌!!!
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了筠子的《春分》。
在船桨起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以上是迷妹的心理活动,只说个人感受,对电影的理解是很主观的东西,不喜勿喷,不接受批评。
高晓松对校园情怀的难舍在他所拍两部电影里一览无余,从“那时花开”到“我心飞翔”,仅从电影名字来看是多么像他所写的那些歌曲。
我愿意把他看成一个独特的诗人,他总是让我想到岁月、时光这样意味忧伤的词语。
在“我心飞翔”这部他自称为“表现主义”的电影里,高晓松以他独有的思索,有意地脱离了传统电影以叙事为主要表征的表现手法,而以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充满诸多模糊的象征意味的细节,组织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看起来是老掉牙的故事。
这个从清华大学肄业的高晓松,尽管还没有能力熟练地掌握电影叙事的技巧,整部电影有许多的地方显得粗糙、甚至人为痕迹相当重的笔触,但这部让我不得不花双倍的时间看过两次的电影,却正如另一位电影导演路学长对其的评价“放开成功与失败不论,它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不错,从一个男男女女的纠葛叙事里脱离常规地叙述男男女女,这在我看来起码具有一种创新的意识。
能将爱情故事讲得漂亮的电影在这个飞速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少弥足珍贵。
尽管我看过两次,仍然没有能力在某些问题上找到高晓松所意图达到的“表现主义”效果,而我对电影的流派亦是一无所知,但艺术的终极目的,都是一种表现。
高晓松已经在这部电影里完成了他的艺术表现。
无论是开头出现的那些事后分析来看显得有“题纲”意味的油画:白马、一个坐在椅子上拿着硕大乐器的女人,在她背后站着三个穿红色军装的男人;还是指涉意味相当浓厚的一些画面外的元素:比如虹、旭、阳、晟这些主要角色的名字,还有那些多少显得书面语气相当重的某些对白,那个多次出现的水满自溢的瓢一般的容器,这些设计味很重的元素使这部电影显现出一种相当个人化的风格。
它就象是一部高晓松表现自己怎样拍一部电影的教科书或是案头的讲义,以诸多的暗示来揭示他的企图同时考验观众的耐心分析的能力。
旭、阳、晟这三个男人就如电影里虹的内心独白所说“阳光宽穿过雨,我便成了虹”,是一种对应意味相当浓的主题标示。
一个是丧失了性能力经历丰富的旭,一个是青春年少梦中情人的阳,一个是默默奉献的守护神晟,他们以自己完全不同的方式书写了整部电影都在表现的虹的“流逝”(高晓松曾征对电影说过,只有流逝是永远的主题)的命运。
而虹在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游移也有力地表现了高晓松所说的“女人不忠于男人,而忠于爱情”这个论调。
这部总体上看起来较一般电影艰涩模糊的电影,正是凭借高晓松一系列的电影之外的马后炮,脉络似乎才开始显山露水。
而在电影镜头本身的艺术表现能力上,高晓松半路出家的问题使得这部电影相当地散文化,或者这样说,高晓松还没有相当准确的电影表现手法,能通过一部电影深入浅出地给观众以交待。
我们不能忽视高晓松这部电影有实验性质(这相当不简单),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他在电影进修课程上的亟待补课,热爱艺术的高晓松现在好象正在读一个电影导演专业的学位,假以时日,我相信他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表现出他的才华。
男女之事虽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要表现的深刻与动人,却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在这部仍然充满校园民谣的音乐(很喜欢其中那首插曲《穿越流水》)不错的电影里,高晓松借一女三男的故事讲述一个女人生活与理想中常常遇到的三种类型的男人,以及他们彼此在这个并不平静的漩涡里怎样改变或者说决定了虹的命运。
高晓松仍然带有非常明显的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大男子主义”,撇开这种女权主义讨伐的社会意义不讲,对照我们当下的现实,它确实触及到了时代的普遍存在的这个暗礁般的问题。
现实中的很多女人,在她们的爱情生活中,确实很象电影里的虹,那个不需要讲话,而更多时候被风筝上的线、外面的世界吹来的风而不能自已地飘摇的女人。
如果我们从电影画面的视点来看这部电影,它是很粗糙和乏味甚至是低幼的,而这部电影的最成功的地方,应归结为她是一部具有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努力探索的电影,就象一把民谣吉他本身可以看成是一件艺术品,而同样,用一把粗糙的吉他,弹出漂亮的歌曲,也是一种艺术。
尽管我认为两者的紧密结合是最迷人的,但是上帝不会将一切所有的才华都集中于某一事物里。
我不想耸人听闻,只是,我心里很是这种感觉。
我原本不知道,高晓松会为了韩寒和陆川的事,会把N年前的一件破事再翻出来,竟然还要对簿公堂。
让我对这个曾经很喜欢他歌的人,很是反感。
要知道,一旦反感了一个人,就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不好的东西,然后随着外界的影响,起来起扩大这种不爽。
高晓松,让我很失望,尽管我听你的只是盗版的歌,你也不至于做人要到让我们失望的境界吧。
现在我终于知道高晓松是为了什么,可以完全不顾他留给他们的印象,毅然的破坏着,用着看似流氓的姿态破坏着,因为这一切,他都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他的新片炒作。
他的新片就是《我心飞翔》。
那天我逛长宽内网的家家影视,因为我是长宽用户,可以免费观看电影电视剧什么的。
发现了一部新片,名叫《我心飞翔》,从海报上来看,竟然有陈道明。
于是我就看着。
看了一半,我义无反顾的给X掉了。
高晓松,你会拍电影吗?
高晓松,你已经落伍了。
要说那部《那时花开》,我还可以冲着实验电影的念头,冲着较多的明星还有歌手去看一遍。
结果,我还是云里雾里的,我糊涂了。
不过因为打着实验电影的旗号,我想我可能智商不够,无法理解,更无法清楚这部电影的用意。
我想,就算这部电影是一坨屎,我也没有资格说它不好,因为是实验电影。
但我,看了一半,我,还是关了,并且很快遗忘这部电影。
如今,我再看《我心飞翔》,那些调调,那些镜头,那些意像,那些手法跟《那时花开》有嘛区别呀?
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找一些东西做为抽像的某种概念来夸大,来反复说明,好像来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红色的衣服,手指上的太阳,画家,艺术。
呵呵,实在太搞笑。
说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啥啥的。
我怎么只看到乱七八糟的镜头切换,无病呻吟的画外音旁白,乍似艺术味泛滥的意象,貌似高深不可猜透的情调。
这也叫电影?
过时啦,高晓松。
从78届奥斯卡的情况来看,电影回归真实,电影回归现实主义。
电影不再是某些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来忽悠观众,让人云里雾里的被欺骗。
骗骗还不知世事的文艺小青年还可以。
高晓松,不要再强奸艺术啦,艺术不是你这样的,你在影片中口口声声的说着什么艺术,其实你根本不懂艺术。
艺术是服务于民的,艺术是用来娱乐人民大众的,不是看着你高深的玩弄概念的。
从“高韩”之争看来,你根本不是一个有品格的艺术人,只不过被夸大,被小资化的一个小丑而已,被一群人奉为神明,到最后,为推广你的影片,竟然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你有何资格谈论艺术?
有何能耐拍电影?
你歇歇去吧。
《那时花开》音乐做的很好,《我心飞翔》的音乐也还可以。
高晓松,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你的音乐。
你知道吗?
你的音乐已有很多年没有突破了,还是那个调调,你在枯萎吗?
电影你是玩不好的,就别玩了,好好想想怎么让你做的音乐有突破吧。
虽显矫揉造作,但还蛮有意思的。
虽然不值四星 但是我绝对认为比大武生好 从剪辑 节奏来看 把握得很差 音乐比电影好 却搭配不好 但是我也绝不认为高是在ZB。。。
非常差!
喜欢陈道明老师拍摄的所有影视作品
高晓松就是一脑缺,从来都是
一分给《阳的信》,一分给OST。仅此而已。
看过郑钧的唯一一部电影
他们三个从未相遇。有点意思。
一般……
看过,但基本忘记剧情,可见好与不好
梦里人生。
高晓松有点东西,那时候郑钧的颜值是真高
第一届杭州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看的这部电影...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了
你的命相是终老故乡 我的命相是客死他乡 所以 我们注定是要在这儿呆到死 话说晟的枪法也未免太神乎了吧
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完全出于对音乐人做的电影的好奇才看的。。。果然小雷。。。湘西很好看,李小璐也好看。
为什么总觉得有点欲言又止的感觉......
理想国
美却过于粗糙 牵强
高晓松的镜头真美,美到极致
这是一个飞片 主角直接就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