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
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
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
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
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扣一星,有一点滥用符号煽情过渡的嫌隙在我看来,本片最惊艳的地方是在它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影像修辞重新返回到了某种纯粹的境遇(电影本体意义上)。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人在被警察殴打(在一个多层嵌套的镜子中映射出来的画面)之后,他独自在月光洒落的平原上行走,眼前是一张漏出半只的大手,仿佛还能让人看到泥土下的半个身体。
在此处,影像的绵延与现实的“超现实化”达成一种美妙的和谐,给人一种古典、肃穆、宁静的悲伤。
后现代电影有一个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泛滥的欲望促使一种消费主义的能指霸权几欲攻占了大部分荧幕。
虽然仍然不乏大卫林奇、大卫芬奇这样的导演在重叠与眩晕的自我指涉中述尽晚近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的现状。
但我仍觉得,电影创作在这种“古怪”的转向之下(此种电影占了大多数)变得“庸常”了。
我个人越来越排斥形式感太强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也有这样的毛病),形式主义走到最后,它仍然无法脱离创作者所建立的自我霸权,在电影曾几何时还是天真无邪的年代,摄像机只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就像我们用肉眼看到世界的无限,而仅仅只能用头脑捕捉其间的一缕华彩,形式的退场意味着摄像机变成眼球,影像变成现实本身(但这还很遥远,诚如巴赞所说的“真正的电影还未诞生”),创作者与观众几乎站在同一个位置,观赏无限。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由他入神注视的事物离去。
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
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
他的脸朝着过去。
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
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
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
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
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
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 以上是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沉思,影片讲的是遗忘和对抗遗忘的故事,与上述思考不谋而合。
事实证明,尽管胜利者不留余力地为自身的合法性书写历史,并不断塑造各类文法纸张切割人群,遮蔽记忆,但是痛苦仍然像幽灵一样不断被召回。
集中营仍然像一个文明的滑体,若隐若现,不断被有心人重提,重新尝试处理。
鲍德里亚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生物学规律下的事件,而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较原始的社会里,人们跟私人保持了亲密的象征交换(各种仪式)。
但是在当代,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人被隔离了,但正如监狱本体就是为了掩盖所有社会机构的监狱属性一样,我们对死亡的驱逐只是为了掩盖我们与死人别无二致的生存境遇。
为了涂抹掉一段暴力的历史,国家机器就能竭尽所能去将为暴力而死去的人们从符号秩序中抹去,正如他们从不存在一样。
但是,为暴力而死的人、为游行而被抓住的人、为生存而苟且的人们,他们之间又有何区别?
国家机器作为一个无主的判决者,随时能够独断地安置任何一个个体的位置。
在今天,为了稳定秩序,我们可以抹除一小段记忆,可以处理掉一批不能够被记住的尸体,在明天,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我们可以心安理得、不动声色的处理掉一小批人,这些行为根本别无二致。
为什么在当下一定要去对抗遗忘?
过去就是当下,活人就是死人,我们在一片几乎坍塌的天空之下苟活,无人生还。
巨大的鲸鱼跃出水面,向它搁浅的、自杀的同伴致意。
你久久地注视它们,就像注视你自己。
沉重的政治话题充满了整部影片,但它却未被给予太多正面的、直接的展现。
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影片中,它是回忆中石灰盖住的政治犯的血,是窗户上刀锋一样的人影,是一块碎掉的挡风玻璃。
它悄悄地存在于死去的人的脸庞和活着的人的话语之中。
没有镜头拍摄血腥的屠杀、愤怒的人群、领袖的高呼,历史和政治却无比清晰的无处不在,重压般占据于人们的生命之中。
结果,统治的暴力与诗意的宁静被奇异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生与死的探讨在这样的重压下从叙事中撕开了一个裂口呼吸。
它既有我们通常对生死的永恒意义的探讨,也指向在带来深创剧痛的历史氛围中生和死的被抹杀后的脆弱与无意义。
身体可以被忘记,坟墓可以再利用。
死的永恒和生的连续性不断出现:妇人看着无名尸体,就像看到了她的女儿那样。
男孩与青年如同已逝之人投下的镜像。
掘墓人在葬礼的圣坛上歌颂死亡带来的永生。
葬礼之后是婚礼,掘墓人也会变成欢乐的演奏者。
生命会被新的生命代替,用相似的外表重复旧的生活,只是,你无法使死者复生。
你只能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幸存,从坍塌的石块下面像活死人那样爬出。
世界充满那些停止的、未完成的生命的回声,像灰尘一样覆盖在每一段暴政与和平的历史之上。
深沉而内敛的一部电影,人物很少,成本不算奢华,台词也不多。
因为有人说此片后劲很大,很久没有感受“后劲”和“上头”的小心脏。
想试试喝一杯烈酒后的感觉。
但是说实话道行不够,可能我领会的只是画面和台词表面的那些意思,但没有悟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样的故事,观众如果是太年轻和太浮躁的人是无法触及电影的灵魂的。
画面很干净配色养眼,大海的蓝、泥土的黄,灰色的殓房、昏暗的灯光…… 这些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适配度很高。
一个守墓人,执着的将一个陌生女孩安葬完成。
他说他从来不记得人的名字,是的,根本不需要记得,因为他的时间里和世界里很简单很寂静。
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他们有始有终。
片中那一幕哀嚎的鲸鱼从天空一跃而过,画面让人灵魂震撼,视觉感得到极度享受。
片尾广播里播放着关于鲸鱼的新闻。
我认真的做了笔记,道行不够深的我,对这一段叙述非常着迷:”其中一只搁浅的鲸鱼得到救治,另外六只没有存活,救援者们不辞疲惫地工作了几天,利用潮汐将这只雌性鲸鱼送回了大海,但它不停地在其他六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作为群居的动物鲸鱼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配偶或其他亲属,它们会紧紧相随不愿离开。
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似”。
有些人固守着一个地方孤独终老,也许不是为了等待什么,而是为了纪念和寄托些什么。
在观影期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老人把每一个逝者安顿妥当一共是1001个,那么他的以后要交给谁去安排?
不禁有些心疼和心酸。
(完)
我没有因为任何事物而感到孤独,我只是太阳落山时刚好是一个人。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享受一部电影,不代标签。
闭起眼,以第三只眼睛观物。
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 鲁米世界已经分裂了,我必须带你走。
世界已消逝,我必须背负你——保罗·策兰这是一个答案,也是一个信念,即使我无能为力,但也要背负着你前行,带着你留在人世间的遗憾,去完成你曾经坚定不移的选择。
躺在通往极乐摇篮的你慢慢享受着离苦的幸福时光。
庄严肃穆的白墙已然被时间所侵蚀,一束耀眼的鲜花让画面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气息,男子与老人的对话却让人无奈和震惊。
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忘曾经深爱的人,忘记曾经和爱人在一起许下的诺言;忘却曾经逼不得已的伤痛和罪恶,又试图通过磨灭不堪回首的记忆来救赎内心的惭愧和虚荣。
老人揭开这层纱布,让血肉模糊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之下,揭开赤裸裸的人性自我保护层,让真相暴露在这个阳光灿烂日子理。
试图逃脱曾经的罪孽,殊不知逃避只是懦弱暂时的避风港而已,终有一天,有个人会去让你直击面对。
衣着整洁的妇人,慢悠悠的步伐,看不到情绪的脸......来墓地寻找自己的女儿,一次次孤独的背影归去就是一次次希望的来临;在现实面前,宁愿告诉自己内心所担忧的一切将不会发生,因为活着,要用希望来引路,当作航海中的眺望塔,不会迷失在汹涌的海洋里。
老人如使者般守护着妇人的希望,温柔的拾起掉落在地上的希望。
无声的陪伴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守护,回家的路就在前方。
哲学家般存在的挖墓人,伴随着泥土飘扬,平淡的叙述着别人的世界,听不出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如同电影里面最平常的旁白。
上帝视角的你又有着怎样波动起伏的故事,是否被别人叙述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语调。
你漫不经心的叙述着诗,而又很认真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每一次泥土的飞扬都伴随着承重的呼吸,平静而又努力的为他们的归宿努力着。
忘记你忘记的事,这才是真正的遗忘,就如同山坡上一座座坟墓,没有名字,毫无痕迹,一个个数字就如生前所居住的门牌号。
他们失去感知静静的躺在山里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而他们在世间的过往又有多少被人们所提起,还会有多少人在一个闲暇的午后谈起他们。
爱你的人一如既往的爱着你,在不同空间维度的他们是否能感应到这平常的一切。
他们,我们都是时间的战利品。
平凡的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女孩办一场体面的葬礼,就如同老人在给自己的儿子,妇人在给自己的女儿办葬礼一样。
彼此互不相识却竭尽全力给予善良,信仰的支撑,对现实的抵抗,微小却不曾懦弱或违背自己内心。
在这顽固丧失公平和光明的社会勇敢的选择内心渴望。
世界已消逝,我必须背负你。
即使我无能为力,但也要背负着你前行,带着你留在人世间的遗憾,去完成你曾经坚定不移的选择。
试图去读懂他们人生真谛并从中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带着信仰勇敢出发。
将信仰如雨露洒在这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给予处于幼儿社会一场隆重的洗礼。
在挣扎中寻找生的希望,不曾放弃对你的热爱,愿竭尽所能陪伴这你成长。
原谅你曾经的不堪,理解你所处的环境。
我们贡献给生者的时间很少,但我们会给予死者永恒的爱,我将永远活着,如果你可以活着,活下去,违抗天堂最神圣的法则。
大约在半年前,看到一个电影博主推荐这部电影,评语是什么已经不甚记得了。
唯独记得我被一张截图深深吸引住了,那是鲸第一次出现在天空上的镜头,老人背对着镜头,
三次打开过资源,都没有看到鲸出现的部分,昨天终于一口气看完。
当看到鲸的出现的一刻,感觉竟和当初看到截图时有相似之处,毫无预兆、震撼、寥寂,加上鲸鸣声声,于是遍地悲伤。
多次打开未能看完,因为开头着实平淡,而且看不懂_(:з」∠)_所以第三次是边注意屏幕边记下里面的线索(虽然很笨拙但无疑让我注意力更集中了)——啊果然还是喜欢充满隐喻的叙事手法。
我喜欢这个故事。
开放而克制的叙事方式,可以容纳更大的解读空间。
看了几篇很好的影评,弥补了我在知识背景的漏洞,例如开头的诗歌,结尾的音乐,“遗忘”所指代的历史背景…… 刻意淡化社会背景下营造的超现实视象,让故事变得深刻而动人。
宛如发向虚空的一生枪响、遨游于天际的鲸、穿透建筑滴落下的雨点、一次又一次的鲸鸣、不知多大多深的地下档案室、帮助老人撬锁的神秘少年。
以及树立起与现实背离的“违和感”,从第三个人物(狱友)出场后,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拥有最清楚且准确记忆的人只有老头,是那种时间概念都精确记忆到了某个具体的数字,249个周日、2679天、第997次挖坟等。
再到后来,老人遭遇暴力只能撒谎,以“遗忘”来保护自己;去申请下葬许可,负责人是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设置一个闹钟提醒的但总忘记原来要去做什么事的老人,两个人在狭隘幽暗的空间对话总是伴随滴答的钟表走动的声音。
一切都在嘲讽名为“遗忘”的人性特质。
我们记住了什么?
我们该记住什么?
我们该如何保持记忆?
老人背负过去的记忆,决定为被遗漏的女孩尸体举行葬礼,是挽回,是拯救,也是延续。
故事的最后,我想,即便随着老头的寿终正寝,但大海会记得,重生的鲸也会记得,而将来陆地上的人们只能在悲哀空灵的鲸鸣中找过去。
获救的鲸跃出海面的一瞬间,小提琴声——维瓦尔第的《四季-夏》突然响起(去搜才发现大多数人应该在其他场合都听过“春”的那部分),很激烈、急切,甚至有点咄咄逼人,以至于我尚未反应过来这段配乐的意义。
最后有个细节不太明白:老人被暴力对待后徒步回家睡觉,为啥突然起身用枕头套套住自己的脑袋才能入睡?
镜头一直停留在他侧卧抓住自己的左臂的画面上。
还有两次拍到老人屈身在浴缸里的场景的含义?
本片是伊朗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的处女作长片。
导演1980年生于伊朗,先在马来西亚求学,又在法国和美国学习电影制作。
这部电影取材拉美,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拉美故事。
“遗忘”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电影的背景是19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后,开启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对异见者进行残酷镇压。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处老旧的墓地。
一个白发苍苍的守墓人记忆里埋藏着很多事情,他能认出曾经同在狱中的罪犯并记得他在第2679天后出狱,他记得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来殡仪馆寻找女儿的老妇人已经来了249回,他记得自己已在这里工作了7686天。
他唯一记不得的是自己的名字。
电影里所有人都没有名字,他们只有身份,运尸人,掘墓人,老妇人,年轻死者,“暴徒”,官僚。
运尸人谈论着城里的示威活动,他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又无可奈何。
一群“暴徒”突然闯入殡仪馆,绑住守墓人,在此处理“抗议者”的尸体。
老人被带到荒野,一声枪响。
老人没有死。
枪声似是幻觉,也像是当权者的玩弄。
一具无名女尸被遗忘在停尸房,年轻的尸体还能感受到曾经的活力。
守墓人决定好生安葬她。
他为她清理了身体,制作了一份档案,制造了各类证明,让出了属于自己的珍贵的墓地,以老妇人女儿的名义,举办了正式的葬礼。
以上就是整部电影的情节,简洁,克制,哀而不伤。
既有伊朗式的沉静,也有拉美式的魔幻。
“枪毙”守墓人后,荒漠里出现巨大的手部雕像。
黑暗的塞满文件的地下资料室,像历史的迷宫,大胆闯入的“暴徒”会被困在其中。
开具死亡证明的老年管理者办公桌上摆着一堆闹钟,每隔一会响一个,每关一次老人都要思忖片刻,甚至反问守墓人:“设这个闹钟是要干什么?
”售卖墓地的女人告诉守墓人:“永恒已经变得很短了,十年,十五年,取决于金钱。
”“暴徒”把墓地封住,守墓人逃出,他决定必须取出尸体安葬,他来到殡仪馆,正在踌躇时,一个年轻人出现,和他一起撬锁,搬运,浇灌花草,毫无畏惧。
还有从头至尾一直在出现的鲸鱼。
开头新闻片报道海边搁浅的七条鲸鱼;女尸佩戴的鲸鱼耳钉;女尸出现后守墓人在墓地里看到天上翱翔的鲸鱼,一声哀鸣,一阵落雨;葬礼完成后,守墓人来到海边,看到鲸鱼的尸体,也看到在海中跳跃的鲸鱼。
新闻报道还在关注搁浅鲸鱼,六条死亡,一条被救,被救的鲸鱼一直在附近徘徊。
电视里说鲸鱼是社会性动物,互相之间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它们会感受到同类死亡的悲伤,如果死亡的是亲属或后代,它们便会紧紧跟随着,不愿离去,这种浓厚的感情与人类极为相似。
鲸鱼已经成为电影隐喻系统最重要的一环。
它是受伤后的善良,庞大,脆弱,沉默,无助。
电影里的主要角色都是迟暮的老年人,他们注视着世界变幻,目睹着青年的四散。
他们有的已经不知所踪(老妇人消失的女儿),有的奋起又沉没(无名女尸),有的安详地接过上一代的衣钵(帮助守墓人的年轻男子)。
“昨天”的老人们已经远离舞台,对于正在上演的正邪爱恨,无能为力,他们只能联手安放破碎的今天,等待也许还有希望的明天。
无名女孩的葬礼的告知书被迫印在总统竞选广告背面,正面写着竞选口号:“选择一个对的人,过去的终究会成为过去。
”遗忘是黑暗森林的强者游戏。
电影里还有一场雨,守墓人在家中想在笔记本上书写,笔却无论如何写不出文字,当他去邮局寄送笔记本时,邮局的笔也写不出文字,滂沱大雨,倏然落下。
记不住的名字,写不出的文字,口口相传的死亡故事,层峦叠嶂的秘密档案。
遗忘是抵抗恶的障眼法,保护善的护身符。
这个故事可以很大,国家,历史,政治,强权,动乱,暴力。
但电影几乎没有正面触达,观众跟随着人物,逶迤在城市边缘的角落,聆听着“远方的哭声”。
世界上没有被恶遗忘的地方,正如时间里没有被善遗忘的人。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07.html 大海边,几条鲸鱼搁浅在岸上,它们已经死去;海面上,一条鲸鱼跃出水面,它在追逐着浪花。
死亡和生存,并非是一种并列的状态,当群居动物的鲸鱼以一种搁浅的方式自杀,它们似乎在抗议着什么,而那条跃出水面的鲸鱼是不愿离开它们,当它跃起时,是在寄托哀思,也是在重新阐释生命的意义——死亡之后才是新生,新生是为了不遗忘。
第92分钟,电影走向了终结,“相信我,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个结尾很不错了。
”挖墓的盲者曾经这样对老人说过,而当最后一条鲸鱼以富有诗意的方式向逝者告别,电影真的以一个不错为结尾去除了生与死的界线。
但是这并不只是电影的结尾,搁浅的鲸鱼,跃出水面的鲸鱼,死去的鲸鱼,活着的鲸鱼,肉身意义上的鲸鱼,灵魂意义上的鲸鱼,其实都为了让一个观者在场,这个在场者便是老人,他走在海滩上,他面对大海,无论是搁浅的鲸鱼还是跃起的鲸鱼,都是对于老人生命隐喻的一种阐释,看见了鲸鱼,是回应了自我的意义——那辆出租车停下,对他说:“从这里开始走吧。
”已经没有了路,而路的尽头老人继续前行,从路的尽头出发,他是走在了一条没有路的路上,走在了自我的生命之路上,所以这个不错的结尾,就是老人生命的结尾:肉身死亡在岸上,灵魂却活在奔涌不息的大海上——那个盲者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故事找一个结尾,每个故事也都有一个结尾。
”结尾已经被书写,而“不错的结尾”呼应着开始,保罗·策兰的诗句作为引语出现在片头:“世界已经分裂,我必须带你走。
”带你走就是走向无路的尽头,就是走向飞跃的一瞬,就是走向每一个不错的人生结尾。
片头和结尾,都指向了一种终极意义的离开,指向了脱离了肉身意义的存在,指向了不被遗忘的诗行。
所以很明显,关于死亡,故事以两种方式讲述,就像鲸鱼的隐喻一样,一种是搁浅在岸上带有自杀意义的死亡,一种则是超越肉身意义在精神上的永生。
鲸鱼为什么会自杀?
自杀其实是他杀,因为它们被取消了生存的可能,环境因素也好,人为使然也罢,在一种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他们的死亡是走投无路下做出的选择。
老人看守着墓地,有人死去便被埋葬在这里,他看见了太多的死亡,每一种死亡都是人生走向了故事的结尾,但其实,死亡很多时候是无奈。
挖坟的盲者不停地用铁锹挖出地下的泥土,一边挖坟一边则讲述着每一个逝者的故事:一个76岁的老人离开家去最近的公交车站,他只是坐上车不管车开往哪里,四个月后他死了;一个老头和自己的女儿已经十八年没有见面了,他一直等女儿回来,那一天她回来了,见面两分钟之后,他死了;一个已经80岁的女人,她身体还很好,那天她叫来了孩子们,然后买来了酒,但是她说自己已经活够了,没人相信她说的话,但是她还是死了……不管去哪里都独行的老人,等待和分离十八年的女儿见面的老人,八十岁认为自己活够了的女人,其实他们都是被遗忘的人,“遗忘里的遗忘,是真正的遗忘。
”就像鲸鱼,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离这种遗忘。
或者这是一种悲哀,但是与用“自杀”的方式死去逃离遗忘相比,更多的人却是另一种被遗忘,那个来墓地的男人迷了路,他找不到亲人的墓,却发现了一个女人的墓,“她的名字和我母亲的一模一样。
”迷路的男人其实是遗忘了母亲,是老人带他找到了母亲的坟墓;那个最后一个月都来墓地的妇人,已经是第249个月来墓地了,但是她并没有在哪个墓前献花祭扫,她只是到来,死去的女儿似乎也被她遗忘了;入殓房的柜子里还存放着两具尸体,一直没有人来认领,他们的亲人也遗忘了他们……死去而被遗忘,真正可悲的是遗忘成了另一种死亡方式,而在这个可悲的遗忘背后,是异化世界里的规则,是扭曲现实里的秩序。
迷路的男人遗忘了母亲的坟墓,老人却记得他的故事:与表妹相爱,因为她而杀死了三个人,入狱后因为帮警卫的忙,被减刑,出狱前13天老人还代他给表妹写了一封信,现在老人都能背出那封信的内容,但是当男人问他,自己为什么会被减刑,老人说:“是因为你用石灰帮助警卫盖住了死刑犯流出的血,然后将他们身上的手表拿去卖。
”男人愤怒地朝他吐了口水:“混账!
”减刑而拿走了死人的手表,男人说自己生了病已经忘记了,这是一种遗忘,却完全是为自己脱罪,他甚至成为司法体制的帮凶。
不该遗忘而被遗忘,是因为另一种力量制造了人为的遗忘,老人正打扫入殓房,一阵吵闹声传来,打开门去看,却传来更严厉的声音:“这儿还有别人吗?
”他们是闯入者,却是合法的闯入者,当老人站立在上司面前的时候,上司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老人说:“什么也没有看见,我的头被撞去了。
”上司说:“谁都没看见是件好事,你当时不在场。
”明明是经历了,看见了,却没有看见,却不在场,上司让他星期天不要去墓地,最后上司让他退休回家——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遗忘。
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是闯入者?
入殓房里有两具尸体,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无名女尸,那被打开柜子运走的尸体是谁?
老人也许不知道,但是当上司让他不要说,这个尸体背后有着巨大的阴谋,开车运尸的司机说起那次警察殴打示威群众,使得自己的挡风玻璃裂开了,渐渐的,那个裂缝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挡风玻璃也没了,他告诉老人的事:“时局紧张,他们还会回来的。
”老人就像那块挡风玻璃,只是守墓的无辜者,却随时可能被他们击破,而事件时在场、星期天工作,却被视为“违法”——所以要遗忘看见的一切,要遗忘消失的尸体,要遗忘不该经历的过往。
老人有着很好的记忆里,他能够记住迷路男人在监狱里呆了2679天,能够记住出狱前13天写的那封信内容,能够记得周末来墓地的老人已经来了249个月,也记得自己在这里工作了7686天,但是当命名为“非法”的时候,他必须成为一个遗忘者。
成为遗忘者,实际上是老人被推向了死亡,闯入者绑住了他的手,将他带到荒漠地带,然后让他下跪,接着便响起了枪声。
在那个夜晚,老人其实已经死在了这些闯入者的枪下,作为一个必须遗忘的人,像那些搁浅的鲸鱼一般“自杀”,而且他就躺在那第1001个墓里:挖墓人说到的第997个墓,是那个坐车不管去哪里的76岁老人的墓,第998个墓是和十八年未见的女儿见面后两分钟死去的老人的墓,第999个是墓是那个死于车祸的死者的墓,第1000个墓是80岁老人的墓,而第1001个墓,挖墓人已经走到了地上,第一次出现他的正面,才知道他是一个盲人,而正在挖墓的是老人,老人挖墓,是自己为自己挖墓,是自己为自己安排死亡,是自己写好了结尾。
但是,在躺到第1001个墓里之前,枪声响起的那个夜晚,老人死了,却并没有真正的死亡,因为他要完成另一件事:为那些被遗忘的人找到归宿。
这是从死亡而复生的时刻,也是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的开始:漆黑的夜晚他走过沙漠,看见月色下立着的一只巨大手掌;在办公室的窗口,他看见一头鲸鱼从城市的上空飞过;他为无名女尸准备材料时,邮政局的办事大厅里下起了雨……种种超现实是老人死而不亡的证明,他从遗忘的世界返回,就是为了做一件事:不让死去的人被遗忘。
柜子里的那个女尸,是一场车祸死去的,她一直存放在那里,没有亲人前来安葬,于是老人从档案室里取出了别人的材料,于是涂改了档案的名字,于是重新盖上了章,于是去管理员那里递交了材料拿到了下葬许可证,因为没有出生证,他告诉每个月的周末来这里的女人:“她和你女儿一样大。
”于是,在柜子拉开的时候,女人抚摸着女尸的脸,似乎看见了那个被自己遗忘的女儿。
给女尸每天擦脸,给她戴上掉落的耳环,让她找到“母亲”,让她具有身份,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她被人遗忘。
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他抵抗遗忘世界的唯一办法,为女尸一个身份,一场葬礼,以及一个合法的墓地,当老人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也开始寻找能被遗忘的自己。
他的家人在哪里?
他经历了什么?
那些照片被翻出来,里面是和轮胎合影的女孩;他坐在台阶上,看路边玩轮胎的女孩和男孩;那扇门他无力撬开,一个年轻人滚着轮胎走过来,然后帮助他撬开了门,在司机带着他离开的时候,从后视镜中他看见了年轻人正在那里浇菜。
车子前方裂开的挡风玻璃早就没了,车子的后视镜却完好无损——在彩色的世界里,唯有后视镜里的一切都是黑白的,黑白是一种回忆,是不被遗忘的过往,那个年轻人正是曾经的自己,那些和轮胎有关的故事从相册中走出,变成了鲜活的记忆。
回忆而不被遗忘,还原而被记住,人生大约需要这样一个结尾,和那具无名女尸一样,拥有了身份,拥有了记忆,拥有了故事,便再也不会被遗忘了,便再也不会被赶出现场了。
他人不被遗忘,自己不被遗忘,在这样的情况下死去,才可以心安。
于是,在教堂里,盲人成了牧师,“请大家站起来,我们献给生命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让我们给予死者永恒的爱……”一场葬礼,是自己为死亡举办的仪式,只有在不被遗忘的仪式里,死去才变得有意义,而死去的也不仅仅是老人,“我以后再也不挖坟了。
”盲人这样说,那个留着尊严,拥有身份,被人记住的死亡世界里,老人,司机和盲人,其实都以这样的方式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结尾,都书写了一个不错的结尾。
第1001个坟墓,不是单个人的死亡之地,它是拥有名字的无名者、不被遗忘的边缘人的归宿,它是自己为自己挖的坟,没有暴力,没有谎言,没有压制,死亡只是死亡,死亡,当然,也是不被遗忘的永生。
这是一部超级唯美的电影,看完真的太震撼了!
这部影片将魔|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讲述了守mu老人为一位无名女孩安排墓地和葬礼的故事!
太令人震撼了!
手掌在沙漠中盛开,矗立在地上的孤坟,天空中哀鸣的鲸鱼,以及墓园里的一千座坟墓……整个影片都充满了隐喻,通过超现实魔|幻的手法,每个片段都值得深思熟虑,意义深远。
“如果一个人亖了,他离开后这个世界也随之消失,不是某个世界,而是整个世界。
他们独自前行,为了找到自己故事的结尾,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人有名字,所有人都在被遗忘,只有守墓老人记得曾发生过的一切。
遗忘是常态,而记忆是无声的反抗。
看完这部影片,才真正明白了“在遗忘中被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的含义。
所谓的《遗忘诗行》只是从时间中塑造记忆,从遗忘中挖掘记忆而已。
剧中有的人因为年纪大了开始被迫遗忘,有的人因为不愿面对选择遗忘,有的人因为害怕遗忘,怀着执念而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有的人为了让大家遗忘强制抹去痕迹,,主角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记得,就像一个孤独的坚持者(那只巨大的蓝鲸)最后结尾两具蓝鲸的尸体,应该是对应那两具尸体,海中跃起的蓝鲸是他埋葬的女孩吧,执着的想让她留下一个身份,不要被完全遗忘,也许以后还有没忘记她的人来找她,就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整体很压抑,但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主题表达可以,符号堆砌还是蛮刻意的,渣画质影响观感,而且确实有些沉闷啊。
一部拉美魔幻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将“名字-记忆-历史”的概念以散文诗一样的镜头呈现在荧幕。和谐的冷色调,天空游动的鲸鱼,漏水的业务大厅,充满时钟的办公室,这些令人舒适的视觉感受,在扣人心弦的同时表达出了它们的隐喻。鲸鱼是最通人性的哺乳类动物之一,雨水代表的情绪与迷茫,时钟代表的时空交错,一切意象融入守墓人与大海的浩瀚景深中,都看似在说明“人与历史”的关系。当你遗忘了历史的时候,历史也会遗忘你。我总不自主的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记忆没有尽头,记忆是具有延展性和传承性的,阿彼察邦的《记忆》也意图在表明记忆内在的时空属性。将他们连映,想必是视听盛宴的狂欢。
慕名而来,有点失望
碎片化的叙述,很多需要脑补。生与死之间,葬礼与婚礼交接,都是人间的小事。我们总是留给生者太少的时间,却希望死者永恒。有点讽刺,想着也有点苦涩。还是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吧,这样也许真的是对得起生命的唯一方式!@2018上影节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羞涩难懂,写实又魔幻
看不下去
有些情节没看明白,为什么闯入者会放了老头,为什么要去联系丧葬公司(自己的朋友就是一条龙嘛……也可能对智利国情缺乏了解所以影响观看
“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喜欢每个超现实镜头:沙漠生长的手掌,天空遨游的鲸鱼,深不可测的死亡资料库,摇摇欲坠的车窗玻璃,撬开门锁的男孩。
是什么奇奇怪怪的剧情
一个记忆力惊人但总是被别人无视被舍弃的老头为一具无名年轻女尸能尊严下葬而勉力奔波,以弃民老朽之身对抗不停遗忘过去的大历史(最后才看明白老头作为不死之身屡屡还魂的魔幻设定略懵逼
“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部电影挺好的”挖坟人的一千零一夜,入殓者的追寻正义之旅,曾与恶共舞前罪犯的突然被审判,后视镜里黑白的青年自己和天空中飞翔的鲸鱼~葬礼结束是婚礼,不遗忘是为新生
还记得近三年前也看过一部有鲸鱼游弋的孤独主题的影片。
遗忘诗行 生命与死亡的驿站 历史与记忆的诗句。这是一部关于生命 历史与记忆的电影 导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电影中 拉美处于动荡的年代 暴厉的正负就会有无数油行 反抗与示微。他们是无惧生死的反抗者 就像谭嗣同 明知自己为国或为民的行为会让自己消失 但依旧以血荐轩辕的精神 成为这个出头人 他们会被称为先烈。但随着时间一切皆会湮灭 他们行为会被社会遗忘 他们的故事甚至会被文字篡改 但只要有一个人记得 记得他们的所作所为 能让他们的精神继续 一切都不算消失。鲸鱼的悲鸣不是自己的哀嚎 而是献给全人类的挽歌。老人给了先烈一个体面的结束 历史会记得什么是对的。
政权扼杀个体,掩埋、篡改历史,是实;白鲸自空中飞过,它们的际遇与厄运是通联的,是“命运共同体”,属幻;南美大陆的实与幻是暧昧的,总有未失忆的个体乘余生的白鲸去了。
遨游半空的鲸,守护的尸体,老去的皮囊,孤独如谜的呼吸。
看过会心疼的电影!一位老家伙带着同样不年轻的两个老伙伴,为一个陌生女孩安葬的故事!编剧兼导演笔调和画面极其克制,你只有仔细看,才会感受到这份克制背后留了多少血多少泪。他告诉来了20年的老太太,这座墓地要被关了;他翻看相册时,我们才看到一个更年轻的他和一个更年轻的男孩的照片!二十年过去了,他们同样残忍,这帮老家伙们同样无助,面对还不能下葬的年轻姑娘,他伪造证件,说自己是女孩的父亲,他求老太太拿到了一份出生证明,这时我们才知道她失去的也是女孩。他给女孩选了永久墓地,希望她不被打扰,他求司机掘墓人老友,帮他运送埋葬姑娘。甚至在恍惚之间,他看到儿子都来帮他打开门锁。那在头顶飞过的巨大鲸鱼,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灵车司机的车前玻璃,让人又哭又笑。大街上那张男人的海报,是塔可夫斯基吧?他何尝不是一位诗人呢
每次听到维瓦尔第的四季,就忍不住心潮澎湃,巨大的鲸,每次出海都落空,在心里的意象更加神秘,老人的脸与电影太为匹配,喜欢
3.5 有点过于直白,但情绪控制很好。处女作相当惊艳!
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