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亦或是性本恶……?
社会给予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人们就在使用着自己应行的权利,一群心理健康的善良的普通人,随机分出两组,狱警和囚犯。
从单纯的角色扮演到最后动刀见血,权利的膨胀,人性的扭曲,环境的压抑,本能的顺从,让人触目心惊……人性的放大镜,在欲望的支配下所有的关于人的阴暗面都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暴力崇拜权威服从以及最可悲的角色认同,当实验者开始重复一些符号化的举动时,这个理论上的社会培养皿也开始被这些人之秘辛所推动着形成。
心得就是要尽可能随时保持清醒,以平衡自己的社会角色 。
这部电影是描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事实上我也是沿着这条线索才看的这部电影,然而我要讲的却是另外的一些思考。
红灯想起,监狱大门打开的那个场景,我感触很深刻。
前一秒大家都还在苦和暗的深渊里各自挣扎,两个阶级的矛盾彻底转化为暴力,然而刹那间,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刺眼的阳光照了进来,外面的世界好陌生,又好熟悉,我们不就是从那里来的吗?
噢,原来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已经忘记了我们最原始的目的,已经忘记了这只是一个实验,我们陷得太深太深了。
明明只是为了报酬参加一个心理学实验,最后却把自己真正的当做了狱警或囚犯。
我在想,当有一天我们将要死去的时候,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突然觉得所有世间的一切、自己的行为、各种坑爹的人为制定的规则以及各种尊严和勾心斗角都是浮云了,都是在这个世界里陷得太深的结果。
那时我们会不会后悔这一切,像电影中的“典狱长”一样有所懊悔呢。
我们要始终记得我们从哪里来,而且我们也终究要回到那里的,不要让世间的纷杂扰乱了自己纯净的内心。
这世间得到的一切,权力也好,利益也好,都不值得把我们变成一个魔鬼。
当我们的意识形态机器还在大肆宣传指导思想的单一化和某某思想如何伟大的时候,西方社会对独裁的反思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这让大部分清醒的中国人感到惭愧。
中国也有类似纳粹德国的全民疯狂-汶 格,但大部分民众的结论是:“毛主席被蒙蔽”,极少有当时的普通施暴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过反思,当然,要想集体反思也是做不到的。
于是,在中国,随时有可能爆发类似汶 格的集体施暴。
条件成熟,人人都可以变成《死亡实验》中的看守者。
我并没有危言耸听。
大学一年级时候我经历过一次类似的集体施暴。
我们班多女生,女生大都不喜欢体育课,一身臭汗并且有换衣服洗澡的麻烦,于是有人怂恿集体针对体育课的罢课,原本是一次怂恿,有能力的“领袖”看到了机会,这位“领袖”类似《死亡实验》中的看守头领,是一个和我同宿舍的男生,在他的一番演讲下,真的做到了全班有30多人不到操场上课。
不过还是有人不服他,我和另外四人任然坚持上体育课。
罢课领袖警告我们不要去,并且宣传我们五人的上课会导致其余30多人的缺课从而有重修的危险,我们应该以集体为重。
但是我们还是去了,当我们上课后回教室,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其余没有上课的30多人整整齐齐的坐在教室里等待我们,可怕的是-黑板上写着我们五人的名字。
一场批斗会已经准备好了。
那些平日漂亮的、温柔的女生变成了战士,大声要求我们做出解释。
我们中的一位要冲到黑板前擦掉名字,被同学拦住,差一点爆发肢体冲突。
我当时还是好好先生,上去跟大家解释说上不上体育课应该是自由,但遭到30多名罢课同学的强烈反对。
理由有一个:我们上课会造成他们的缺席,会扣掉学分,失去奖学金的机会。
99年的学生很看重奖学金。
我眼看着面前陌生的同学,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他们和当年的红卫兵毫无二致,感到极端恐惧。
此事半天后被学校平息。
仅仅半天,不起眼的人可以因为此事迅速变成领袖和独裁者,获得从来没有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仅仅半天,毫无联系,丝毫不团结的同学可以变成团结的施暴者。
这和纳粹时期的德国有何不同?
这样类似的经历我遇到过多次,大部分人对这样的小事不屑一顾,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只会让人画画图,说几句无用的术语唬人。
极少人深入研究过中国人或者说人内心的暴力基因。
独裁和暴力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只是我们大部分人已经习惯,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谓的“体制化”。
反对独裁,反对暴君,避免重演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不能依靠知识分子的意淫,更不能依靠官员的觉醒和恩赐。
需要每一个普通人对独裁的警惕和反抗。
正如《死亡实验》中主人公所认为的:我们毕竟比猴子高级,因为我们知道反抗。
明白我们是人,不是关在大笼子里面的小白鼠,明白我们并非万劫不复的囚犯。
民众各种形式的反抗,才是我们的出路。
前不久刚刚读完津巴多教授的《路西法效应》,该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述系统、制度、组织等社会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者以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为底版,详细记录了被测试者应召-参与-退出的全过程。
文中提供了这样的观点:善与恶共存于人类的天性之中,而社会环境为我们最终的选择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正如炽天使最终化身为路西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一样,你眼中的好人,或许在另一个地方,是一个混蛋!
这部电影同样取材于上述实验,但是,文字和影像给人留下的感觉完全不同。
关于那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这部片子,却让我本能地想抗拒。
当影片中实验进行到第5天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如书中那样出现一个克里斯蒂娜来终止这一切。
看到懦弱并衣冠楚楚的黑人伯瑞斯在男厕所勃起的那一刻,我感到恐惧,他要变成魔鬼了。
果然他没有辜负这份久违的男性自尊,在接下来的5天里,这位Big Brother带领其他几个狱警做了可能这辈子他们都不敢做的事。
从羞辱式的剃发开始,直到一个生命的消失。
若不是特拉维斯(犯人No.77)在关键时刻攥住了Big Brother捅出的刀子,他收到的可能就不是14000美金的支票,而是真正监狱的入场券了。
必须要谈谈这部影片里的特拉维斯,当他用右手抽出插入自己左手的刀子,愤怒地冲向倒地的伯瑞斯的一瞬间,会向对方的身体扎去么?
我一点也不担心。
虽然对面这个身穿警服的人,曾经肆意剃掉他的头发,曾经在他脑袋上小便,曾经将他按进盛满污水的马桶险些窒息身亡,曾经用尖刀扎穿了他的左手……但是,特拉维斯是一个真正有底线的人。
他挥动从未打过架的拳头,一下又一下砸在Big Brother的嘴脸上,回击他给他的全部的羞辱,眼神中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怒意。
在回程的巴士上,特拉维斯和伯瑞斯的眼神相遇了。
特拉维斯犹豫着避开了对方的视线。
我想,他当下的感觉是困惑吧?
6天的时间里,他让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耻辱,当伯瑞斯命同伙将特拉维斯的头一遍又一遍地塞进马桶里,只是为了听到一句求饶的I am a prisoner时,当特拉维斯独自躲在牢房的角落里,控制不住地用衣领包裹住身体和脸颊崩溃掉的时候,他还能记起二人相遇时那善意的一幕么?
6天前,在等待进入实验的门口,伯瑞斯诚恳地对特拉维斯说:我觉得我们特别有缘。
是什么让信任褪去,狰狞凸显?
是什么令友善消失,仇恨浮出水面?
难道仅仅因为身份,一个是Officer,另一个是Prisoner?在某种程度上,答案就是这样。
我们人性中本身就包含着正义与罪恶,高尚与猥琐,勇敢与懦弱……这一切等待情境的按钮来启动激活,倘若在此过程中,失去一个关键的环节——控制,那么结果究竟会怎样,真的无法预测。
面对不公正的现象,是Let it go,还是勇敢地Say no,你如何判断?
特拉维斯指指自己的心。
毫无疑问,在整个影片中,特拉维斯是一个英雄。
在其他犯人保持沉默的时候,他坚持保护身患糖尿病的“插图小说家”——Flying Man(犯人No.82),并为此付出了令人痛心的代价。
但就是这样的英雄,在伯瑞斯初次见面便主动示好时,却没有流露出过多的热情,“我想是因为我们都很缺钱吧”——对于伯瑞斯认定的“缘分”,他这样回应。
这让我想起津巴多教授说过的“平庸的好人”,没有标榜、没有渲染、没有过度的热情,他们可以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因为当“善”已溶入血液,自然而然,无须刻意去说、去做、去表现。
回去的路上,和特拉维斯同住一间牢房的犯人No.17从后座上探身过来问特拉维斯,“你还认为我们比猴子进化得好么?
”短暂的沉默,特拉维斯没有回头:“是的,至少我们有改变的能力。
”不禁又想到了在9又四分之三站台上,哈利的儿子阿不思•西弗勒斯担心地问父亲:“如果分院帽把我分到斯莱特林怎么办?
”哈利蹲下身去,望着儿子的眼睛:“你的名字中含有两位校长的名字。
其中一个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
当然,如果你更喜欢格兰芬多,那么分院帽也会考虑到你的选择。
”是的,至少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看到一半就想到早先看过的梁文道先生的路西法效应一文,想必这部电影就是改编自斯坦福大学著名的监狱实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相类的的电影有德国电影浪潮和卢旺达饭店。
特拉维斯就像基督一样的善人,看到他在电影里的装扮,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耶稣基督。
他在养老院兼职帮助老人,参加反战游行,他并不是完全的圣人,只是像普通人一样,更温和更善良些。
为了能达成与自己心爱女人的印度之旅,他参加了一项报酬丰厚的实验,这就是传说中监狱实验。
参与实验的人群被分为两类,狱警和囚犯。
显然这些人也是经过实验人员的精心挑选,在实验之初,这些参与人员都被面试过。
比如看似老实软弱42岁还和妈妈住在一起的贝瑞斯就被选为了狱警的头,各种选择必然是实验人考虑过的。
我们善良的男主就成为了囚犯。
各种细节不愿再回顾。
最后那个老实软弱的贝瑞斯恰恰成为挑起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是的,他完美的诠释了监狱长,他似乎从中得到了自信,他也可以管别人,教育别人,控制别人,变得残忍而非人道,好了,这就是好人如何变成坏人,路西法效应显现了。
据我了解,真实的斯坦福监狱事件,应该比这个更残忍,时间更长。
详情请百度。
你以为这就是简单的路西法效应了?
错!
当我看到最后囚犯们不再妥协,决定报仇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各种压抑被释放的大快人心!!!
其实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路西法效应,这些被压抑的“囚犯”,被欺负的特拉维斯,当他们受够了,再也无法承受而以暴力相还的时候,你才明白这些被欺负的好人,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来反击曾应用同样方式欺负他们的人。
也许你会说,他们是被逼成这样的,确实如此,那些狱警也没有所谓“真正的坏人”,他们都是普通人,甚至无犯罪记录,但在这样一个试验中,他们成为了彻底的坏人,他们把权力当成了借口,我是狱警,我就该如此,他们甚至胆大包天,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成为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亦乐乎。
他们已经迷失了自己,没有了自己,好吧,仿佛是个重新建立的社会,规则我来定,人性道德全部放在一边。
你必须要面对的是,这才是他们的本性,他们在正常社会中的样子可能完全不是真实的自己,而在这里才使得他们显现出被压抑的本性。
电影看着一直很气愤,一直在问为什么?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是我无法接受人性的丑恶面。
其实它一直都在。
还想吐槽的是,如果一些心理学家为了追求实验结果而创造这些实验,他本身就是心理有问题。
还想到很多。。。
快下班了 - - 就这样吧 看完很想打人 很想骂街!
到家也冷静了很多,外面还是雨夹雪,够镇定的了。
这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最初的目的是想研究虐待心理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结论显而易见,虐待心理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
还记得片头闪过很多镜头 动物界自然界 其实优胜略汰自然法则 或许这就是最自然的“道” 但我还是无法抛开这么多年所接受的教育,就像电影中所阐述的,人类比猴子进化的更好么?
OK,也许把猴子放在更好的环境中,它们会比人类更像人类。
所有的一切,人类仿佛就像被实验的猴子,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也让我们在不断改变,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其实我们在做的也只是在适应生活,适应环境,如果环境好我们就能天天向上,好好学习,父慈子孝,像个道德感非常高的人一样,为什么?
因为环境。
同理如果环境变了,比如 WEN GE,(好吧我怕被和谐 - -)亲人?
家人?
虽然没经历过,据描述已是不堪入目。
想着就觉得天啊人类也是如此渺小,没有所谓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不过是社会的产物,无非一些人能够积极适应,一些人无法适应理应被淘汰。
我们的思想究竟还是被环境所掌控,即便你是个像特拉维斯一样的好人,最终不堪压力你也会变,你看到了自己的愤怒,看到愤怒将自己变成自己曾经最鄙视的人。
HOW? WHY?或者我们更愿意相信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物竞天择,你可以成为任何样子的你,好的,坏的,暴力的,愤怒的,善良的,这都是你,这些写在了你的基因里,就像癌症,只要在一定的身体环境下(当然是不好的情况)癌症就会爆发,我们也是如此,在恶劣的环境下,即便我们不愿意相信,我们也能成为魔鬼!
就像那句话所说:“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着注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
”如圣经中所描述,魔鬼就是反叛耶和华的堕落天使!!!
其实他们从来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有时候甚至不由得你去选择,时机环境到了,你可以成为恶魔,也可以成为天使。
原来根本没有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并非荀子所说的性本恶。
你看到好人,不过是一直生活在一种好的善的环境中,你看到的坏人也不过是不幸生活在他无法选择的生活中。
根本没有好坏,是我们非要分出一个好坏善恶,在恶的世界里,天使才是敌人。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更善于理性思维,在遇到出于本能的诱/惑或集/权下的压迫等情况下,更能权衡利弊,作出对自己相对有利的处理方式。
这无可厚非,在生存面前,人往往比动物能适应环境,所以,人才会统领地球,高居于食物链的最顶端。
自古就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说,一个私字当先,才彰显人性的千变万化。
于是,人类的文明就在不断的私/欲泛滥和良知的忏悔中更迭前进。
《死亡实验》就是一部以探讨人性为主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的“史丹佛监狱实验”为基础拍摄的影片。
故事其实很简单,为了满足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于是,在社会上招募了一群人,参与到一项所谓的科学实验中,并许诺在实验圆满结束后,每人可得到一笔丰厚的酬金。
众所周知,像这种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在医学领域最为常见,当某种新药物即将面市时,都要在一定的受众群内做药物反应实验,但大多的实验对象是急需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当面临选择死亡或一线生机时,这类实验没有任何可谴责之处,反而带有特定的人道主义色彩。
而《死亡实验》却是以重金做诱饵,在变相自愿的方式下,采用私自羁押和施以软暴/力等手段,来研究人类在这种非正常条件下,心理及行为所作出的反应的非人道的科学实验。
而历史证明,所有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的非人道的实验,都是伪科学。
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
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也就显得格外明显和尖锐。
西装革履包裹着的未必就是文明的真相,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
最初为了酬劳以一种游戏态度来参与的这群人,在失去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心理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身为狱警的一方以不违规为由,开始是规劝和轻度的惩罚,当看到犯人们怯懦的听之任之时,他们在这种控制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沉溺于被权利催生而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泯灭良知,致使暴力不断升级,超出了规则和底线,最终酿成血案。
影片在毫无避讳的鞭笞人性丑恶的一面时,也毫不吝啬的宣扬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77号犯人,在屡次挑战权力和规则,又屡遭羞辱与暴打后,情绪终于冲破理智的防线,带领犯人发动了暴/动。
影片中,当自由和言语已被当权者操控,尊严和权利惨遭践踏时,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对一切安之若素,这跟人的惰性和骨子里的软弱是分不开的。
然而值得兴庆的是,也总有像77号犯人这样不安分的人出现,正因如此,理想和希望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且名副其实。
阿德里安布洛迪在影片中的表演可谓游刃有余,是继《钢琴师》之后的又一次演技的大爆发。
在电影《钢琴师》中,他凭借单薄的身材和忧郁的眼神,把一个饱受纳粹迫害的艺术家,刻画的惟妙惟肖。
而在《死亡实验》中,则颠覆了以往的形象,以刚猛的铁拳和不屈的韧性,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叛逆血性的汉子。
实验结束了,那扇象征权利和自由的大门豁然开启的同时,也把人性的丑陋和良善暴露在阳光下。
每个人都心神俱伤,面对大自然的开阔和***,他们无处遁形。
正如影片开始时快速切换的动物弱肉强食的镜头一样,其实,人类进化的或许只是自以为是的智慧和越加强烈的私欲,骨子里的兽性却一直未变。
最后,影片在浪漫的爱情和唯美的画面中结束了,这脉脉温情的一幕给整部影片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这样的结尾或许不够深邃刻骨,可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都喜欢沉溺在幸福的想象中不愿醒来,这也是人性的一面。
关于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情况,请参考下面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BQ0xlPQ2Vo/有机会还是要找一些文字资料再仔细地了解一下实验的全过程。
电影对于实验有所还原,也有艺术加工。
我不想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实验所有参与者的对错,仅仅想针对实验设计、受试者反应,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人无完人,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家人朋友的评价、社会法律的威慑、道德的评判都是我们做出一件事情之前需要考虑的。
因此在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人性中极端的一面,没有被激发,或者说,即使有表现出极端行为的欲望,但是由于对于行为利弊的考量,最终被压抑控制的很好。
而在实验环境中,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为这些行为的发生找到了出口,在生活环境中不被接受的行为变得合理气起来。
根据实验者讲述,最开始扮演“狱警”的受试者受到扮演“囚犯”的受试者挑衅时,有征求过处理意见,被告知自己考量应该怎么处理之后,才开始一步步走上施虐的道路。
因此对于某些不被允许行为的遏制,应该尽早。
由此联想到小孩子行为方式的养成,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长不要以孩子小为借口而疏于管教。
相亲问一下对方家庭背景,了解一下对方的家长工作,也不完全是探听财力物力,主要还是为了判断家风家教。
站在”囚犯“的角度,他们暴动是由于对实验前社会制度、道德的维护。
希望得到尊重,即便是扮演囚犯也想要被当做”人“来对待,而不是只有一个数字代码的模糊了个性的行尸走肉。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各种社会群体中的不同阶层,学校里的”好学生“、”坏学生“也好,工作中的”老员工“、初入职场的”菜鸟“也好,城市中的”城里人“、”乡下人“也好,某些城市居民眼中的”本地人“、”外地人“也好,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的划分,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人与人之间完全的平等。
一个人不只是他自己,还是他拥有的各种资源、扮演的不同身份、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的代表。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诚不我欺也。
至于为什么人们这么愿意互相贴标签,我想是因为这是一种省时省力去了解其他人的方式。
用一个群体共有的属性模糊单独的个体所具有的特性,节约了我们一点点去了解一个个体的时间成本。
通过群体共有的特性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免去了我们对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猜想。
这就是为什么星座这么流行吧,它提供了一种无脑的对于他人性格的判别方式。
我本人不相信而且反感星座。
关于权力,把其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实太有必要。
大到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贪官酷吏,小到工作小组的小领导,甚至小学里的一个班长,拥有权力而不受到约束,就会有权利的滥用。
于是制度这个笼子做多大,做多坚固,如何去发现漏洞,如何补救、加固,都成为一个复杂而艰深的课题。
道德对人行为的评判,宗教对人的约束,法律对行为的预测、指引、教育、惩罚,都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少的对于制度的补充。
如果最顶层制定游戏规则的人也迷失于自己的权利中,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便失去可能,只有寄希望于外界的干涉或者自下而上的反抗。
就如实验过程中,连实验的设计者都迷失在了自己作为监狱管理者的角色中,通过同事的提醒才意识到整个实验已经进行到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地步。
不自觉联想到戊戌变法的失败……一定是我近代史学得太好。
经济学上有”囚徒困境“,”纳什均衡“,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反腐博弈而形成的,因此,相互行为的作用、作用的机制,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最终如何才能达到均衡要看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
站在集体的角度,则是减少机体的行为成本并追求尽可能的利益最大化。
(额,博弈论学得不好,印象里大致是这个意思)
之前看过前一版的前半部分,后来有事没看完。
今天看了2010年版,心情很压抑。
导演再次演绎这个著名实验,无疑是把它当作观察人性、分析人性的绝佳视角。
它不仅仅是一个实验,而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在这个自有人类开始便存在等级的社会里,所有人身上的恶都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那个狱警头头,参加实验前是个温文尔雅的天主教徒,一旦脱下西装领带穿上狱警衣服,控制犯人的欲望便急速增大。
从恐吓到虐待,从打骂到杀人,他逐渐地视自己为控制全局的暴君。
对于犯人来说,一旦身份被强调,有的乖乖臣服,有的坚强抵抗。
他们在通往奴役的道路上被无情摧残,肉体上的折磨不说,精神上的彻底挫败更让人垂头丧气放弃尊严。
在实验里,不管狱警还是犯人,控制与接受控制都是一步步形成的,有理由相信,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在某种情境之下都可能变成施虐者和受虐者。
这个故事同样是地球上所有动物生灵社会的隐喻,正如影片开头所展示的种种动物界的残杀一样,所有动物都摆脱不了自身的恶。
男主角面对“狱友”关于人类是否比动物高明的提问,疲惫中带着信心,说出一句话:人类至少还会反抗。
但反抗的后果无外是将统治者打到打死,用暴力反抗暴力。
之后就会臻于完美了吗?
影片结尾似把希望寄托在东方,男主人公受伤的手最终缠上一串佛珠,佛能治愈他肉体和精神的伤吗?
佛教是解决问题之道吗?
最后的发问:人类会活得更好吗?
书名:路西法效应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ISBN:978-7-108-03310-9出版日期:2010-03-15定价:¥48.00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主导“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
三十年后,津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首度亲自撰述、并呼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在实验中以标准的生理与心理测验,挑选了自愿担任受试者、身心健康且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被随机分派到“守卫”和“犯人”两组,接着让他们身处模拟的监狱环境。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被指定的角色。
实验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转变为残暴不仁的守卫或是情绪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分,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中止。
为什么握有权力的人,很轻易地为以控制他人为乐所诱惑?
而置身弱势角色的人,为什么却常以沉默来面对问题?
独具开创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津巴多教授将为读者解释“情境力量”和“团体动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变成残忍的魔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努力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男性-女性”、“上司-员工”、“父母-子女”、“老师-学生”、“医生-病人”等关系,在这些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束缚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而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
本书提供认识地位和权力角色差异的原因;了解在环境中影响个人思考、情感及行动的形成及改变原因;帮助读者重新审视、了解自己,一旦面临陌生情境,自己会做什么及不会做什么,以及面对情境的强大压力,如何勇敢反抗“路西法效应”。
适合本书的读者,有犯罪学家、教育家、法官、临床心理师、电影小说工作者,以及父母和他们的子女;也适合嫉恶如仇者、欲拯救性灵的慈善家,以及准备手刃淫妇(夫)者,而尤其是,当你我在感叹人性堕落之际,这本书将启开我们对人性文明的新希望;认清黑暗,将更明白在何处点亮。
首先,哪怕你的实验对象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一共就选了那么几个人,都能放进来两条漏网之鱼(一个谎报糖尿病,一个本来进过监狱),那连实验条件都不满足,能得到什么正确的结果?其次,刻意选择实验对象本身也是不合理的,让那些明显不做实验都能看出来心理有问题的人当狱警,让那些软蛋当囚徒,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这种经典美式大乱斗,只能说是吃爆米花吃傻了拍出这种无脑情节,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变成low iq大乱斗选的人这么少,又有很多明显有病的,就这种实验也想试探人性?先试探试探研究者的脑子吧再说各种冲突,就更可笑了一个老头随便传个球能给那黑人砸这么大血,哪怕是男主或者哪个年轻人传的可信度都比这大很明显,参加这个实验的,基本都是为了钱来的,虽然人物背景介绍寥寥无几,但能看出大眼小眼的老黑是为了拿钱治病,男主是为了去印度,混进来的真囚犯也是单纯为了钱,还有大部分人,从言谈中也能看出。
(除了那个胖子,胖子在这里就明显毫无动机了,你要真说为了画漫画得到灵感我还会有感触一下,结果胖子又说这是谎言,那真相又是什么呢?什么也没给,真就靠观众意淫呗)那么你们都是为了钱了为什么不好好遵守规则呐,又不是不给你饭,吃的食物也是豆子,并没有表现出多难吃,反而是囚徒在那无事生非。
咋滴都入狱了你还想吃什么山珍海味吗,简直可笑。
都知道是实验了又不是让你吃一辈子,实验前也警告的好好的咋就开始实验了就都成这样了呢?剩下的就没能认真看下去了,狱警的惩罚也是够离谱,第一个做俯卧撑还是正常人干的,后面的惩罚就纯脑子有病,咋滴才待一天就忘了这只是个实验了?真把自己当成狱警了?实验结束不怕被报复吗,全都是陌生人的实验真就敢这么肆无忌惮也真是够了。
“假狱警”这么对待“假囚徒”,囚徒也都是正常人,不造反就奇了怪了。
好好的正常人没犯罪就来做个实验受这对待谁受得了,狱警是没脑子还是真不想要钱了。
还有实验规则也够可笑,本以为会在规则这里做大文章,没想到规则本身就是个笑话。
发生这么多暴力事件没来人终止?监狱里的规则说一个被打破一个,是为了证明规则就是为了被打破的吗?死人了还不终止继续等着大乱斗才终止,难道研究员不知道已经失控了接下来会大乱斗吗。
各种毫无逻辑以及刻意的冲突让这部披着所谓社会心理学的低智片无时无刻显得很可笑,成功让我写了一篇影评来吐槽,上一部这么厉害的片还是《赌博默示录》,烂,真烂啊
剧情情节编写不足够同时也不够符合逻辑!
怎么说呢 还是喜欢有故事情节的电影 换言之就是讲故事的电影 这种随着事态发展而衍生出的情节的片子总是让人的思维断片儿 不是很想往下看
看完很难受~~~~~~~~~~~~~
7.3分
这版好看很多,情节更紧凑也更合理。
编剧思路一炮污啊……
从来美国翻拍电影的特点就是追求和原版各种一模一样 这回虽然不一样了 但是本意也错乱了。。。
表现得太假太没说服力,虽然人性本恶部分还是有表现出来。
权力,驱使贪婪的人类。观影时,我一直在设想,如果在影片三分之二处突然改变规则,反转权力,会是怎么样的情形?
和原版没办法比…
其实题材不错,就是觉得还没到高潮就结束了,太平淡,另外最近多阿德里安实在有点审美疲劳
怎么能算惊悚片呢? 不过还是教育了我们嘴欠和逞能是要不得的!
由于不合理导致气愤,但并不服气
也是看卡扎菲的三儿子投资了这个片,才看了看,和德国原版2001原版比,就是个渣嘛,细节全扔了,美国人翻拍德国电影还是算了吧,不过好莱坞的优点也在的,比如两位影帝飙戏,尤其是福利斯特·惠克特,演的比最后独裁里阿明还好,但是编剧为什么把原版这个角色有狐臭的特质给去掉了,这太缺心眼了吧
对观众的心理移植的不够
路西法效应
唯一的惊喜就是能完全猜到情节,搞得我有些许的自满和不安。
没看过德国版的,这个对人性有启迪
是真人真事改的好像...两个主演都越来越非主流了.. ComeOn, go to India, not to be so Anglee
太刻意了,用一个好夹硬噶背景来表现人性。必须承认,自己都系凡夫俗人一个,中途噶过程睇得好嬲好愤慨。之后还击睇得好爽,点知太过仓促了结尾。究竟想点呀次奥!!人性噶愤怒系果个时候仲停得落来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