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五天时间,看完了,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触十分的,深刻,看到我我不知道,什么,是电视剧了,记得一点就是前半部分张德林和,刘娥,磨磨唧唧磨磨唧唧磨磨唧唧,后半部分就是包拯断案调查调查,然后这个电视就快没有了,总体来说,两分1分给的是演员,另一分给了场景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些比较老的影片,比如周杰的少年包青天 或者,可以看看原著三侠五义
去各个平台难得看到公正理性的评论,就想啊现在这群网民真是相当可悲啊,被太多粗制滥造垃圾剧荼毒了十年以后已经没有静下心看剧的能力了。
唉!
《开封府传奇》我已经看完了,可以说是我这几年除了《大秦帝国之纵横》以外我因为剧情好认认真真看完的剧了。
这部剧没有帅哥美女流量演员,甚至很多年轻演员整容脸演技不好,还有被网民们吐槽的包拯演员黄维德瞪眼睛(演员微博有解释她们偏偏不看,后期不瞪眼正常了估计这伙人也没看到那里去早弃剧了)。
此外,还有服化道辣眼睛廉价问题。
总之,这部剧乍一看就没那么多花里胡哨吸引人的点卖相不好的剧。
甚至我也一度因为网上舆论评论认为是烂剧不敢打开看。。。。。。
但是就是那么神奇,我下定决心打开了第一集看看是什么绝世烂剧,结果居然一口气熬夜看了十集。
剧情是真的紧凑,多线叙事,权利斗争也非常精彩(我认为权谋斗争比琅琊榜这种标榜权谋的都要好要更真实)。
《开封府》剧如其名,不是包拯的大男主剧,开封府才是主角,围绕着开封府权利斗争里的每个人都是主角,这是部不折不扣的政治斗争剧。。。
刘娥,仁宗,王大人,张大人,尹大人,包拯等等,都是这个政治漩涡里的主角。
他们互相制衡斗争,包拯只是一个视角来打开这些故事呈现出来给观众看的线索而已。
奈何现在市场如此,大部分观众们宁愿看华丽外衣包裹的狗屎也不愿意静下心去看剧内容,仅仅因为主角前期对角色的塑造不符合他们心里的习惯认知。
所以啊,现在资本也愿意投资烂大街的古偶,找小鲜肉小鲜花演,因为好看就好了,谁还在乎剧情啊?!
我在小破站追剧看到很多人因为自己智商不够跟不上节奏骂编剧,真是有够无语的,这群人脑子呢???
真的很可悲啊。
我看剧看到后面,一度分不清包拯和宋慈的区别了,都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好官,但是在官场处处被掣肘,看得真的很绝望。
那些贪官小人们照样混得如鱼得水。。。。。。
总之,我在这版包拯身上看到了宋慈的影子,看到了真正的政治斗争,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五星鼓励吧,给黄维德的包拯,也给里面的新老演员们(除了姜潮实在太拉垮),更要给编剧导演。
这就是前面二十几集包拯被吐槽像二傻子,演员演技垃圾只会干瞪眼睛(我想说一直瞪眼睛演员也很累啊,我自己也试过,坚持不下去一分钟)
下面这是后期包拯不瞪眼了正常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后回家产生的幻觉(看到了死去的妻子和侄子,还有离开的嫂嫂),最后恍然大悟
下面是我记忆里黄维德演过的角色,我对他本人还真不了解。
下面这些角色盘点更没有必要,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吐槽他没有演技,骂他垃圾演员,劝他别演戏了!
这我实在忍不了了。
05年京华烟云,孔立夫
10年新流星蝴蝶剑 律香川
08年母仪天下,萧育
10年新三国 大都督周瑜
还有很多人熟悉的15年琅琊榜,誉王
上面这些角色都是印在我DNA里的角色,每一个都是童年回忆。
不是人家演员低调不炒作就可以随便污蔑他。
1.在奶奶家吃饭时无意看到,是包拯小时候的事,生下来黑黑的被当做怪物,大嫂一开始也不同意把他带回家,大哥无奈在雨夜里对襁褓里的小婴儿说“弟弟,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瞬间被感动到了。
小三黑被推井里、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就跟我妈说这肯定是影射他公平公正的性格),耿直得可爱,进衙门找风筝,被其他小孩骗去坐知县位子,拍惊堂木那一幕,严肃正义得仿佛是一生的写照,随后露出的憨笑又黑萌傻萌的。
看大哥被杀那一段很心疼。
“黑妖怪,你哥和一只大公鸡被官府抓走了”2.刚好看完了周侍卫和抢来的奶妈的那段故事,剧中对这半路成家的家庭给了简短有力又精致的刻画,那些情节,让人一看就能懂得对方想要表达的东西。
之前看周侍卫吃东西都让青女先吃以为是对奶娘有愧让着她孩子,看到回宫才知道是试毒。
从青年,周怀仁肩负重任,那人说“把小皇子交给你,就是把大宋江山交到你手上”,一朝回宫,已是中年,那人说重重有赏。
一家命运从此改变,缘尽于此。
周侍卫赴死前与奶娘相望的一幕,和那背景音乐,“江渚,它为何干净 因为有淡淡白云 柔情,它为何干净 因为有你的眼睛……”小皇子看到路过的棺材似懂非懂到悲上心头……我就悄悄出去抹眼泪了。
益儿:爹,我喜欢周儿,等我长大了,我要娶她做媳妇。
青女:你说过,长大了要娶我。
益儿:爹,我能娶两个媳妇吗?
周怀仁:等你长大以后,只要你喜欢,娶几个都行。
青女:爹,那我呢?!
周怀仁:女孩子家,不许胡说!
周侍卫背着小皇子向家走去,青女在旁紧跟,说说笑笑。
背景音乐清扬动听,一如他们欢快的脚步……3.对小主演很喜欢,男主演也很欣赏,不存在接受问题。
男主角眼神,看他从小经历和人物特质,能理解的。
4.目前只看了前几集,电脑版好像不能筛选“在看”的剧评所以在“看过”里面写。
这还是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希望后面的内容也精彩。
——————————————————————5.看到剧评里说的猪头的情节了。
包拯说杀手来自利益相关的人,吩咐小爷让账册上的所有官员聚在会馆里带上同样的猪头面具出去,看杀手会杀谁。
刘复恐吓谁摘下面具就等于害其他人被杀手杀死的几率增大。
没等杀手来,这些人已经在一片茫然的焰火中互相捅刀最后不剩几个了(太后问:死了谁 尹若朝:朝廷官员 太后接着问:是谁杀的 尹若朝:朝廷官员)让我惊讶的是每个人来赴约都藏了刀,有点像东方快车杀人案,在一堆嫌疑人里找凶手,结果是每个人都想要他死。
♦这段情节和庄公子被割耳朵被杀那段,气氛烘托得非常紧张!
仅仅盯着屏幕,不知道下一秒刘复会做什么,其他人会如何反应。
非常精彩!
虽然小爷这个人恶贯满盈死不足惜,但是人设不落俗套很喜欢他的演绎,直到砍头前最后一刻都不相信自己被姐姐放弃了,面目狰狞地挣扎。
6.雨柔好烦人,前面部分就爱歪着下巴斜着眼睛捋头发演刁蛮任性。
但她和包拯在客栈里互相告白的那一幕难得的非常动人和坦诚,好像把所有的矫情都抛掉了。
如果能在一起,就真的是一对甜蜜的冤家了,一个爱逗另一个,另一个心甘情愿被欺负。
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然而,尹若朝(雨柔她爹)说,就算他们能突破家人反对在一起,那就相当于两个家庭的联姻,包拯不再是独善其身,太后对包拯判弟弟的事情耿耿于怀,两个年轻人在一起会连累两个家庭。
而从雨柔的角度,她也知道包拯是眼里不能有沙子的人,和自己父亲不是一路子,当两个至亲杠上,是她无法承受得起的。
真的又美好又遗憾。
7.张子荣,张家公子,宫里的质子。
演员郑斯仁在里面的扮相好像自带一股风流,眉毛、嘴唇、声音都很独特,不是俊俏,而是偏向于阴柔但又不是娘气,让我想起红楼梦。
好吧一搜,他演过新版红楼梦,他演的《未婚妻》里的男闺蜜我也看过,还有《卫子夫》里嚣张跋扈娘里娘气衣裳华丽的宠臣韩嫣。
这么一看,确实有共通之处,不过这剧里他应该是个不动声色心思缜密的谋臣,反正不娘,期待后面。
8.皇上生母一心想要认儿子,然后呢?
不知她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16集)9.反差:评分很低,长评里却多是好评。
上次更新还是5.3分。
行吧各有所爱,我喜欢所以忍不住就来mark——————————————————————10.啊啊啊啊王延龄孙女灵儿是卜冠今!
忽而今夏的小虎牙啊!
(第3点补充:导演和演员是想从包拯小时候的经历和他的性格入手,通过眼睛表现这样的包拯吧。
之前我们对包拯的认知是“青天大老爷”,这个形象是已经非常成熟或者说成型的了,但是这部剧包含了包拯的出生和成长所经历的,他受到的嘲笑、当官的对他家的陷害,以及兄嫂的温情、先生的教诲,成长为一个有点木讷又耿直善良聪明的人。
包拯的眼神我理解有三点:1.智商很高的人可能会在其他方面有些缺陷显得异于常人,也比较单纯2.体现他的专注3.从他和雨柔、端午说的怕生孩子黑面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一点自卑的。
那这三个方面演员要如何集中表现出来呢?
看的娱乐圈小说多了我觉得可以参考一点:通过特定的、习惯性的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来侧面烘托。
所以,有什么比眼睛更能明显地表现包拯的这些特质呢?
不过,要全程瞪眼吗,不不不,看别的剧评说会有前后转变的过程,也是因为经历成熟了。
所以,我是觉得包拯的眼睛是很棒的辅助人物塑造的技巧,不仅让那些和他接触过的人印象深刻,也给电视机手机前的观众留下独特印象虽然多半是吐槽)(20集完)——————————————————————11.又一处神配乐45集端午成人质被困驸马府难产,包拯朝堂控诉驸马下朝后包拯冲进驸马府,下着大雪,端午刚生完孩子,躺在床上,身旁伴着襁褓,背景音乐叮叮咚咚,像哄孩子的音乐,之后是啦啦啦的吟唱,端午和包拯话别。
包拯说快去请大夫,马汉冲出门去,王朝在后面喊:“快去!
”马汉没听清,回头问他:“什么?”王朝:“我说快去!
”看到后半部分,应该是很冷的天气了,演员说话都冒着热气,戏服依旧。
下雪了,终于能心疼一下演员了。
12.包拯问秦香莲三年都没寻夫,这次上京是因为什么,秦香莲说是有个拿剑的人说她丈夫出事要赶去见一面,“三年没消息别人说什么我都信了”也是心酸。
经过画图辨认,那个诱导她去寻夫的人是展无为,这一切的起源,原来是宰相王延龄。
皇上与权臣的这场博弈,他出手够早的。
但这过程,又何止是他……13.哈哈哈张子雍酷酷的说“她是我喜欢的女人”→雨柔(看到微博有个评论: 每一个自称小爷的都会去听雨楼,都傲娇都喜欢雨柔)看到现在觉得尹雨柔没那么烦了,因为看清了她中二的属性!
超级中二!
“我乃笑天猫”真是有点习惯了。
王朝有次说她整天去抓些娼盗的小毛贼,却总是让大鱼给溜了,真是无比赞同。
不过包拯好多次破案突破点都来自雨柔,什么抓人找人的事都少不了她,还有厚脸皮获得的师父展昭加持,“师父你再不出来我就烧了你房子”……差点忘了她还有个技能:根据证人描述画出人像,类似现代的模拟画像。
朝堂的公平她维护不了,她只能在江湖中维护自己所坚定的公平正义(但和展昭的江湖不涉官府又不同,她算是介于包拯和展昭之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和包拯是同一类人:赤子之心,行事处世之道虽然有变化,内心从未改变。
咋咋呼呼却又很坚定,偶尔很温情,我慢慢觉得她和包拯很相配。
2018.12.29更新—————————————————————快要结束了,想法更加杂14.尹若朝——前开封府尹能早早从朝廷里抽得出身,跟养得出雨柔这样的女儿,不是没有道理的。
15.展昭这剧里展昭真的很帅!
不是长相帅,是气质,冷酷帅!
永远端着胳膊抱剑,出手利落话不多,背影特酷!
51集我一口老血吐了出来,果然江湖人潇洒。
16.张燕燕(皇后)①帝后一起省钱过苦日子,皇后天天是粥配咸菜,好烦,不想吃了,好郁闷。
问了侍女知道皇上已经是一天只吃两顿后,她让手下把粥给皇上送去。
皇上那边,张子荣从家里带来了糕点,大快朵颐,后来也让张子荣把剩下的糕点给皇后送去。
——为说不多的体贴,而且是相互体贴。
②“我不替你们做这个皇后了。
”她也是让我觉得不脸谱化的一个角色。
和塑造刘娥有相似之处,编剧没有把她塑造成一个整天宫斗嫉妒得失去机智说话刁钻刻薄整天想讨皇上欢心的女人。
有点惊喜。
17.展无为【展无为:相爷,您这些年让学生做的事,学生从没问过为什么,可这次我想讨个明白。
不惜搭上段安的性命,甚至不惜搭上边关九千四百将士的性命,就是为了除掉范仲淹,这就是您所谓的大局?
王延龄:范仲淹的新政能毁掉什么你根本不懂。
展无为:我只知道范大人是个好官!
王延龄:不惜毁掉多年的平稳,用所谓的一腔热血,将大宋引入歧途,这是好官?
我这么多年白教你了!
展无为:任何新政都有风险,相爷又怎知道一定是歧途呢!
王延龄:老夫知道!
】我都快忘记展无为是一个门生了。
他和展昭师出同门,都是为了追求心中的侠道——为国为民,只是选择的路不同,展昭江湖为侠;展无为投入仕途,相信着王延龄的政侠合一救百姓的承诺。
展昭和包拯相识于刘复案,在大牢里就辩论过劫富济贫是否侠义。
到后来多次相助包拯,他始终觉得自己这样不是为了帮官府,而是因为包拯要做的事符合他的侠义之道才出手。
我觉得雨柔就是他的低配版。
展无为因为利用假手谕夺张元家眷案被抓,大牢里师兄弟回忆师父,展无为说:有碍大局的,都是需要扫去的尘埃。
而展昭说出了他悟出来的简单道理:侠之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了这段剖白,展无为这个权臣手下,大半剧集都在做些见不得光的事的人,在后来兵变中战死,人物很立体了。
尤其还是因为他的右手剑的破绽,这是在替考案埋中下的点,编剧真是一点没忘啊。
而展昭,如同展无为开玩笑时说的“你替我当官,我去做侠客”,去做了侍卫。
18.兵变的打戏包拯成功集结一群江湖人士帮忙传送消息时,我想他有点开挂了哈哈,但当看到他在击鼓,江湖人士随号令与张子雍的兵对战时,我呆呆的,他冷峻的表情让我太震撼了。
随即后面的攻城之战,每个演员的表情管理都超级在线。
那种抵死拼搏的心情,全在脸上了,尤其注意到张德林的手下傅将军和张龙赵虎,还有展昭在看到展无为倒下的那刻不顾一切的样子,印象深刻。
兵变战争的背景音乐是片头曲,太过悲壮了。
19.变革这是编剧想传达的东西,而我只能看到我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以及结合现代。
关于变革的几个反转很特别,尤其是结局了变革都不是顺利的。
变革涉及的矛盾,从古至今其实一直都没变过。
20.张东是个狠人这句话我对好多个剧中角色说过,如夏怀敏,如刘复,如张元。
张东最特别的戏是他被王延龄抓住喂毒那一段。
中毒后出现的幻觉是,他和张子雍倒过来,张东在自我欣赏鹅鹅鹅的歪诗,张子雍怼他,他大叫一声少爷还是公子突然间惊醒过来。
再者就是最后他想替张家除去那个人时,也是悲壮。
21.张子荣最后一节故事,有点突然。
他的出发点让我觉得这个人有点崩。
张王两人想除掉范仲淹我能理解,但他我不能理解。
对他残存的一点好感,来自他和周儿中迷情药,一个舞了一夜的剑,一个弹了一夜的琴的情节,那时候觉得他们能走到一起不奇怪了。
22.公主驸马同样喝了迷情大补汤的公主青女,就和驸马圆房了。
在此之前,是否能圆房,取决于公主给驸马翻的牌子,三年,两块牌子写的都是“空”。
而这一次,两块牌子都是绿色的“癞蛤蟆”。
翻牌子这个梗,我觉得真的是神来之笔,那是属于她公主的骄傲,即使是最后的圆房,也不是我以为的“留”。
23.结局:很喜欢雨柔了,她的眼睛很动人。
结局能再看到,有种“蓦然回首”的感觉,环境、局势、很多人都变了,她没变,她还在,跟包拯斗了会嘴,含情脉脉地看着他。
我觉得心里很暖,幸好还有她。
24.陈世美案中,包拯苦苦求皇上下令捉拿陈世美,皇上再三拒绝,甚至在同意之后又反悔。
有个情节是包拯得皇上口谕,在大理寺门外等陈世美出来移交开封府,等出来的却是一身官服官帽整整齐齐众人恭维的驸马。
想到了小时候看《大宋提刑官》有一段,宋慈好不容易收集的官员腐败的证据特别是那个刁大人,这些证据装在一口口大箱子里,宋慈亲自送进皇宫,没一会宫中失火,皇帝跟宋慈说,好遗憾啊,你的那几口大箱子全都烧没了,你不要紧吧巴拉巴拉……对于包拯这个角色,喜欢和心疼。
对于包拯和其他人物的理解,非常喜欢和赞同“爱上苦瓜”的剧评。
25.题外话:剧中下雨天和剧情太配了。
看完了,对这一众演员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我自己收获的认识,不会被网络上各种评价左右,我觉得挺幸运的。
2019.1.2
这是啥,我的眼睛👀。
怎么小皇帝和荣儿的配音搞得这么妖媚😳,我靠,青女都比那个荣儿像男的。
对了,我收回我希望端午是女主的想法,端午的配音太TM奇怪了。
饶了我吧,我为啥要陪我爸妈看这个剧!
造型也迷的一批,大男人画眼影就算了,还化桃红色?
我刚开始只以为是国舅爷自己审美独特,好不容易国舅下线了,我才发现原来国舅并不独特。
开封府的剧,除了老金那个充满怪力乱神的扛鼎之作以外,早年有一部《碧血青天杨家将》,那部剧老金接了。
集数不多但是结构紧凑,可以说是一部好剧(尤其是甄志强演的展昭,看上去真是很特别,于我而言更胜何家劲)。
这部内地和香港合拍的剧似乎一时大火,于是又有了续集,其他演员都没变,还加入了吕颂贤,叫《碧血青天珍珠旗》。
这部剧老金没有接,是前一部给包拯粤语配音的演员谭炳文拍的。
剧情自然是非常魔幻,更重要的是,这个剧把仁宗黑化了,施展帝王术,对忠义的杨家极尽猜忌,处处打压,最后连包拯都不免心灰意冷。
金没演这部剧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不过这个包拯与那个正统的忠君爱国的包拯出入很大,老金恐怕也不太会接。
几十年下来,老金演了不少包公,可以说对于很多人而言,包公就应该是老金扮上那个样子。
但是老金完全走不出自己的套路,不说包拯,连整个大宋朝廷的人,也都全面套路化了,天外救星八贤王,勤劳王事宋仁宗,模范宰辅王延龄,乱臣贼子庞太师,大宋朝廷虽然贪官污吏迭出,但是朝廷是好的,赵家天子是好的,所以守护正义的包拯才所向披靡,公孙先生展护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都好正义得不得了,响应包大人号召。
这几乎都不是包公了,伟光正得,快赶上某些人物了。
金版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十几年过去,居然一直故我,给每个角色穿戏服,要是上个朝,满朝文武五颜六色。
(当然,穿戏服谁也比不过钱导,狄大人的几部基本耐看,转向搞个包拯,简直就是场灾难,还把戏服用到了极端诡异的程度——对,我说的就是展昭的武松装)以至于小戏骨包青天,都要全盘复制金版的服装。
这个平静被邓超版的少年包青天三打破了。
邓超把角色塑造得很糟,那部剧也是很离奇,但却又一次破了金式包青天把所有人物刻板印象化的传统。
庞家功高震主,改朝换代未必做不到,但还是收敛了,反倒把对他们极尽猜忌,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天芒之上的仁宗,摆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上。
把天子人格化(做到极致就是1566了吧),皇帝不再是绝对正确,绝对英明,开始变得多面,有怎样的抱负不言而喻。
所以,这部包拯所做的打破刻板印象化的努力,并不是第一次,但也应该算是比较大胆的一次。
故事还基本上是那些故事,但是故事如果继续按金版包青天的套路演,估计是不会有人想看了,人物刚上场甚至还没上场,结局就已经注定,也很难再把情节弄得百转千回。
所以包青天那些故事被打乱重组,而且有了权斗的主线。
狸猫换太子成了赵官家的阴谋,而八贤王才是罪魁祸首(黑化八贤王,不能接受的人可能很多,更何况王仁君最近还接了些非常正面的角色);陈世美的故事被扩充,和铡包勉衔接在了一起,而铡包勉又和铡庞昱编在了一起。
陈心思细密,许多着甚至都走在包大人前面。
皇帝为了斗张王,不得不用陈世美这种货色,甚至有点力挺的意思。
包拯铡陈世美,张王自然开心,破坏改革还不用自己动手,煽风点火就够了,包拯突然就站到了保守派一边(他要穿针引线,那就自然不能时时都有机会站在皇帝一边),所以又要牺牲包勉(可怜的包勉,那么年轻就能做上知县)。
熟悉包公戏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出戏,但也并不是不合逻辑,而且那些故事唠唠叨叨讲,可能也不见得能讲出新意来。
编剧不想把故事变得太过复杂,所以还是三方斗(王党、张党、皇帝/刘娥),再让哪一方都不占的包拯来穿针引线,这和大明王朝1566几乎是同样的路数(严党、裕王徐高张、司礼监/皇帝,海瑞穿针引线)。
王延龄偏正(最后范仲淹改革失败,再再证明王延龄是有远见的),张德林偏邪(毕竟最后逼宫造反了),但正亦邪,邪亦正,为了达到目的,就都可能不择手段。
王延龄如是,张德林也从来没有真正扮演野心家。
随着剧情推进,三方的力量有所变化,也有新的人物上场,但都没逃出这个三角关系。
这一点其他评论已经提到了。
权斗和断案交织在一起,虽然有不少突兀之处,但转折也还说得过去。
而且正是因为包拯是唯一一个两方(甚至三方不靠的人),面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他来穿针引线说得过去。
但是人物形象则是改变了很多。
包拯自不必说,以至于大家都怀疑黄维德到底是抽了什么风。
怒目和碎步,没有交代得太好,包拯一开始显得呆头呆脑,后来又不呆了,似乎也没有明确这种变化其来何自,而且包拯也不是多么神的神探,除了假皇子案我们见识了他的手段,后面的断案过程,似乎都比较平,甚至老丈杆子兼前任尹若朝,破案的手腕也不逊于他(尹大人自己给自己打造枷锁,这也是一重隐喻吧),但是这个包拯太真实了,你看他哭包勉,那是真哭,而不是老金最多只是苦脸,你看他也会机变,也会权衡;展昭不再是光辉伟岸到没朋友的大侠,所谓侠,也不过是拿钱办事,还和西夏间谍野战,直到最后才勉强改邪归正(这个祁王版展昭已经算是不黑了,可以参见严宽版的某个展昭);公孙策……遗憾地消失了(我喜欢范鸿轩远胜过老金啊!
温文尔雅);王朝马汉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公孙的职能,而且塑造了相对真实的胥吏:吃拿卡要,幸灾乐祸,不过毕竟是王朝马汉,骨子里还是有正义感;太后也不是个善茬,回到宫中,骄奢无度,而不是历尽民间疾苦之后变得和蔼慈祥。
王成了权相,权相和张一样,虽然也在做事,但还是高高在上,明哲保身,也享受着权力的滋养。
皇帝……皇帝其实有些可怜,他是真的孤家寡人,穷得揭不开锅,还要喂养各路蠹虫,身边连一个贴心的人也没有,从小长大的玩伴,最后还是要算计他,还拐走了他的女人。
你说包拯?
别逗了。
你要赵官家和包拯贴心?
难怪徽宗要去找李师师嘛。
这样的包公戏会让人看得很憋,看不到快意恩仇,看不到光荣伟大正确,甚至五鼠都死了一个。
可是这样的包公戏会更真实。
包公身处朝堂,他虽然有主角光环开了外挂,可也不能免于朝廷的权斗——显然,这样的权斗并不是一个妖后(通常是刘娥)、一个奸臣(通常是庞太师)就可以挑动的,它一定是结构性的,每一个附着在赵家权力大树上的人,都牢牢抓住大树,从大树上吸取给养,王延龄不是什么贤相,他只是护持住这棵大树不倒而已,这样才显得包拯更为可贵,否则为什么不歌颂八贤王(我知道你们爱陈道明的八贤王),不歌颂王延龄,要凸显的还是包大人。
刘娥的话说得好:“江山它就是一锅米,说是赵家的,也不光是赵家一家吃,张大人家,王大人家,还有满朝文武百官家,家家都在这口锅里捞米。
如果锅不破,大家还有得吃,如果锅破了,大家就都得饿死,替大家看好这口锅,这个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包拯又说得好:“在这口锅里吃饭的人,根本就不爱这口锅,他们觉得这口锅长不了,早晚都得打破,不多吃多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记住:这口锅的确不是只有赵家吃,广义上的赵家人,也能吃,可是还是没有屁民的份儿。
这口锅早晚要破,那就赶紧多吃多占,转移财产,等锅破了,赵家人也能在黄鹤楼上看翻船,看屁民在破锅里抢残汤剩水,打得你死我活。
你说这是赵宋?
我怎么就不信呢!
可这就是赵国啊。
服装和布景都比较精彩,虽然皇宫还是太过富丽,灯光还是不够谨慎,但毕竟让赵家皇帝们穿上了赤色衣服(红得有点过于鲜艳了),戴上了长翅幞头帽。
包大人的衣服也是随品秩变化,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穿上黑色蟒袍。
大人们、夫人们的日常衣冠,虽然有些过于精致,大体上还是并不浮夸的(没办法,《贞观之治》过于考究了)。
各种匾额、文告,全都是规规矩矩的手写字体,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用个微软字库糊弄人(《大明王朝1566》最大最大的败笔就是那些电脑打的文件!
惨不忍睹)。
街景也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端县的廊桥,一看就很有历史,还有个镜头,路边牌坊的木头已经裂开了,一看就非常非常真实。
当然,皇宫算是一个瑕疵,唐宋的大木架和鸱吻没有表现好,还是明清宫殿的小木架和螭尾。
各位配角也是非常精彩,人物死得很快,但是形象都立起来了。
自不必说雍容公子、忠犬陈林,连刘复,给他加了这么多戏,最后搞了个互相残杀,你甚至都有点讨厌不起他来——王刚老师演的和胖子,大贪官,你能讨厌得起他来吗?
他就是那双手不太服管罢了。
其他瑕疵也很多,比如庐州府衙的牌匾写成了泸州府(第1集第35分29秒;泸州人表示嘿嘿嘿),端州、陈州,直接改成了端县、陈县,州城并不一定和州的名字相同,端州的州治应该是高要,陈州州城可能是宛丘县,不知道为什么要强行改名。
不过毕竟瑕不掩瑜。
只是带着刻板印象看包公戏的人太多了,没有老金那副模样,几乎就不算包公了。
包公面相这么特别你们都接受了,那他怒目,碎步,又为什么不能试着接受呢?
把暑假看完后写的感想贴过来。
电视剧开封府 不舍地完结撒花了。
近些年我真正能每一集都津津有味看完的国产剧不多,之前的琅琊榜、新射雕,以及现在刚看完的这个开封府。
本来在期待央8的天下长安,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剧,虽然槽点不少,但是看下来发现剧情很吸引人,每一个案子都环环相扣,人物群像塑造有血有肉,而且各种猝不及防的冷幽默一大堆,不知不觉就配着弹幕看完了。
包拯扮演者黄维德我向来是相信他的演技的,虽然刚开播他真的被疯狂吐槽。
女主在群像戏中存在感不是特别强,不过整·容后的颜值我也依旧get到了。
全剧的女性角色在高智商男性角色的衬托下都成了拖后腿的,除了刘娥,真·颜值担当+智商担当。
此外的周儿青女等人真是爱不起。。。
男性角色真是一水地有爱,不论是自负的国舅爷刘复、正义果敢又傻气的最可爱小爷张子雍、忠心耿耿又搞笑的王朝马汉、日常被儿女气死的橘猫张德林、张德林的好基友王延龄老头、日常为老头擦屁股的展无为小哥哥、展无为最爱的师弟南侠展昭,以及第五集就下线了但是被我怀念了54集赚我眼泪的周怀仁周侍卫。。。。。
看的同时有时候在感慨,要在这奇谲黑暗、官官相护、利益交织的朝堂做一个茕茕孑立、两袖清风的好官,真是太难了,所以,一个面黑心不黑的包拯的存在,真是太难得了。
评分被黑惨了,又一部被评分拖累差点错过的智商剧。
看到一半,至少应该7.5分以上,剧情紧凑逻辑顺畅,全新演绎,脑洞大开。
评分太低主要是因为包拯的瞪鸡眼吧。
尽管槽点是有不少,有的小演员像是在念台词,通篇奴才奴婢的听着不顺耳,制作也不够精良,服化道塑料感,大晚上的戏硬生生被拍成了大白天,把我经济富足、文化昌盛的赵家王朝黑成了没有王法的时代,有权势就可以毫无忌惮的滥杀老百姓,等等等等,但优点同样也有很多,主配有血有肉、智商在线,特别是女性角色塑造饱满,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见识了不再是只是一个符号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情节跳出千年固有窠臼又能自圆其说,紧张悬疑,千回百转。
大多数主配角演技在线,包括瞪鸡眼的包拯。
展昭和包拯的关于江湖的对话更像是对现实的映射。
总之,故事性可看性不错,四星,一星黑粉太多补加一星,不要错过哦
评分标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以后没法以豆瓣评分看电视电影,懒不得懒不得。
说实话,同期5.0扶摇,我看不下去。
但是开封府看了第一集我就觉得可以往下看。
前两天追到十集左右的时候看长大的演职员表看到豆瓣的评分,3点几。
我心想我tm品味已经不入流了么,和逐梦演艺圈一个水平的我这么喜欢……我得承认大部分差评是因为包拯的瞪眼演技,我觉得也是蒙,包括少年包拯确实长得有点吓人。
官方解释是表现成自闭的……我是被包拯哥哥送去刑场那段吸引的。
短短几分钟,哥哥被陷害;师爷县令简单几句话说明为什么。
后面就直接去刑场了,年少的包拯对世界第一次沉重的认识是他抱着公鸡追上哥哥时看见哥哥被砍下的头。
小半集说了官场常态,包拯求功名原因,包拯以后性格成型原因,还有点电影的味道,没多解释也没多废话。
后面就没有包拯主要心理的转变了(追至21集,后面应该有转变,特别是情感),从他对嫂嫂说出,我要考功名开始,这个瞪眼的人设就开始了,当然瞪眼不是重点。
我想说的是,虽然简单,包拯这个人是立住了。
后面被吸引的就主要是故事和台词了,看的时候觉得台词挺好的,简单不拖沓,偶尔能细想,戏剧不假不傻。
看了介绍真的只是《三侠五义》。
其实这个台词应该是标准线,小时候看的很多剧是这样的。
故事设定了,慢慢铺故事,主要人物立住,然后就自然到要的情节了。
姑娘们好看,年轻一辈的也是整容脸啊,年老的反而各有特色的好看……演员演技基本满足要求,没有普遍特别的好也没有特别的拖后腿。
传奇类故事,有意思,有看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脑子和存在意义。
想想喜欢看这部剧,可他确实也只是及格线以上不多,原因怕是大环境吧。
我也是不怕喷,点了扶摇……故事人物多讲的急,特别是小皇帝小时候,各处人物众多,要铺的太多,很多小孩子的性格都要点一遍,说的太长进主要剧情就慢了。
点一个细节, 张德林 带两个儿子看打仗。
荣儿不敢看,雍儿和他爹谈得开心;打了一半大优势, 张德林不推塔要撤,雍儿问为什么, 张德林说我们的敌人从来不在战场。
这里也是几分钟,镜头从后宫太后需要张大人回宫救皇帝那里引出来的。
一是铺了荣雍二人从小的性格(后面荣儿进宫后也有讲他的变化,陈琳的告诫,他对皇帝婚事的思虑,对弟弟的爱护,看得出他的未来注定走得远而难、夹在皇帝和家庭之间难受死哦),二是又点了张德林的为官之道和朝廷的形势。
再说赵文瑄演的真宗讲的很有意思。
表现真诚其实狡猾多疑,性格不强势实际心狠。
这是很多角色给我的感觉,比如前任府尹的明哲保身,王延龄的不动声色。
大家都挺坦然,唯有真宗有点遮掩。
在什么位置,最终是什么性格与处事方式。
说到底也没有谁天然奸猾,为的是在这里活着。
不知道说啥了,没什么理东西的条理,先这样吧。
本来想给了5分中和一下差评,想起药神8.9有点想抠鼻,改在4分了。
今天看评分到4分了,也可能是时间太早了。
有句话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事实上,还是谈论今人事比较多。
影视戏剧大多夹带私货,因为观众是看戏的,编者是写戏的。
编剧不是搞还原历史的,要还原历史,要知道真实的历史,当然不如读历史书和一些学术教科书。
所以很多时候,在细节方面,编剧和导演们,一点也不考究,一点也不讲究。
服化道啊,细节称呼啊,布景啊,那都是可以忽略的,毕竟戏剧嘛,就是胡编乱造,搞出精彩的故事,然后夹带私货。
看清了这一点,对戏剧应该明白也就那么回事。
当然,不可否认,还是有历史正剧努力还原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努力还原细节布景,这是值得夸赞的,而本剧,我愿称它为历史同人剧。
不过说到细节,这剧有时候又很会做细节,比如科举考试,从考试到阅卷那几个镜头配上背景音乐,可以说非常有心了。
这剧一开篇介绍包拯的出生,包拯被遗弃,包大哥的抚养,包拯从小被叫“黑妖怪”,包大哥被贪官害死,小包拯抱着鸡目睹大哥的死亡,然后对着那墓碑说“我要读书,我要考功名”等等等,一连串下来的情节把包拯这个人物给立住了,尤其是那句“我要读书”说出来,竟然让我落泪,很明显一旦入戏,这个节奏太好了。
所以一直被诟病的瞪眼包拯,我倒是没觉得有哪里不好,因为一入戏,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很明显关于瞪眼包拯,是导演和编剧还有演员一起在做的大胆尝试,有赌的成分,输赢在观众之间。
虽然豆瓣评分低,但b站评论还是很高的,而且据说收视率也很好,那么至少,还算是小赢一把了。
全剧第二次落泪是铡美案,从包大嫂叙述包拯小时候开始,弹幕有一条说编剧开始收线了。
确实,很早开始就放长线,到这一刻把人物都收住,立住了,把剧情和人物结合,渲染到了极致,整个铡美案非常催泪,升华了整部剧。
铡美案在我看来是全剧最无奈却富有艺术力的一个案子,各方势力角逐到最后陈世美的死,竟然只是因为他已经没用,不能用了,而不是因为公正。
为了杀一个陈世美,包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最后也不过是因为他被放弃,而不是公正……所以包拯很委屈很绝望,他要带包勉走的时候,没有人站在他那边,孤直,固执,他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臣子。
一直看着这剧在6.5和6.6撕扯,从没上过6.7,很忧桑。
这真的是一部好剧,包拯出现幻觉那里演技超好的啊,看哭了。
这剧里的包拯比宋慈更惨,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最后还是没有追求到自己的正义,所以甚至想上吊自杀。
这个包拯比其他包拯和清官更动人,想辞官的,变黑化的都很常见,但想自杀的很难得,这个点很打动我,他也不是那么坚强,像普通人一样。
很多人说铡美案里的人智商下滑,但我觉得还算是合情合理的,其实所有人都很冠冕堂皇,没有“错”。
陈世美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杀妻杀子;秦香莲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狠下心告状,包勉打死灾民又能怎么办,那个时候他又没有展昭;端午从小受到包家人的照顾,心地善良以为其他人也一样……所有人都合情合理没有错,恰恰造成这样悲剧的局面,这才是了不起的作品。
关于最后一个案子,其实也还可以,没有那么不堪,只是太仓促了,其实之前每一个案子都像大结局,都像全剧终,而真正全剧终的时候反倒有些意犹未尽,还挺有意思。
关于皇帝的演技,我看有人说的好,“也别吐槽皇帝的演技了,他小时候实在太压抑了,长大了还没实权。
荣儿又劝他在张王刘面前不要流露感情,这样不会被他们轻易看出来心思,才能和他们博弈。
所以在张王刘面前一直一个表情我认为也是比较合理,甚至荣儿也是张家人也适用。
这表情就像是一张面具让人无法揣测心理。
陈公公死的时候就一定要声情并茂让张王刘看穿自己的心思吗。
他这两年好不容易得到了张王都想要的笔(陈世美)去夺回皇权的,结果被包拯举报了......” 其实真的,他没有表情的时候,弹幕都在吐槽他面瘫,他有表情的时候,弹幕就吐槽他什么都写在脸上。
其实赵受益这个人物也有很值得探讨的地方,最后张子荣和周儿被放过,成为男耕女织的普通夫妇,很难说不是因为小皇帝的私心。
这个剧里的小皇帝,从小就在乡野长大,最适合他,他最想过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
所以很大程度来说,他让张子荣去过他最想要的生活,算是一种对张子荣的补偿吧,而他自己,将成为赵祯,再也没有“益儿”了。
关于这剧的其他评价,“这就是部权力的游戏,顺带描述生活百态,人性复杂。
看到一半多觉得没什么好看,越看你越发觉个人的渺小罢了。
无论你是走正道邪路,站黑白两派,坚守公正还是走私枉法,这部剧告诉你,你选什么都是无谓的,世上没有好坏无需信仰。
然后你活着多半被有权有势的人决定着命运。
丧剧。
写实但丧。
丧剧没什么好看的,多余,丧本来就体现在日常生活,渲染个人无法改变的丧,就是部看见人家跳楼在底下喊快跳快跳的剧。
”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不认为这样,现实应该让人看到,可是现实难道只有悲催吗?
现实里有陈世美,就会有包拯,有黑暗的地方,一定是因为有光明,有光明的地方,也会有黑暗。
这部剧倒也没有如此不堪。
人心都是偏的,都喜欢按着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来。
评分这种事情,或者说评论一个剧,基本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准,除非是写论文研究,不然怎么可能做到公正客观看待一个剧,理解全部角色和情节,然后给它中肯的评价评分,还不是你这个合我心意我就给你一个好,一个高分;你那个不合我意我就给你一个差,一个低分。
谁也别说谁,大家都一样,都是各为其好。
所以正如同有人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不喜欢这剧,我们这些打高分的,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喜欢,萝卜白菜,其实都是一样的。
你要你的权力争斗,我守我的公平正义,我们其实都是以自己心中的认知来做事,本质都是一回事,却永远也不是同一种人,这就是群像,也是一副众生相。
顺便讨论区有人说张子雍把陈世美绑来后包拯又不杀了,有一个回答说得好“包拯是人,是人就会说气话,是人就会说话冲动,是人就会在最后时刻犹豫或者害怕,是人就免不了考虑现实”。
一样的,是人,就免不了偏好。
看《开封府》,得先忘了陆毅和金超群,不然肯定开骂,说这届包拯怎么傻了吧唧的。
没人会骂阿甘傻了吧唧,因为他本来就傻。
这届包拯也傻,傻到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傻到不撞南墙不回头,傻到逼皇上跟老百姓赔礼道歉,傻到除了会破案啥都不顾,为了公平这件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杀死侄子,还搭上了媳妇的性命。
所以,创作之初,就跟导演商量,得给这种大傻缺找个缘由,找来找去,干脆,就让他真傻吧!
光一个傻子斗一帮坏人,这事儿还是忒套路,坏人总得还手吧?
坏人也得内斗吧?
想想《冰与火之歌》,一帮疯子为了点权力互杀了七季,谁都疯的倍儿有立场。
索性,我们也玩个疯傻群斗,于是,《开封府》被定义为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群像戏。
尽管时至今日,多数看官仍在用包公探案的大男主模式去审视和评价这部剧,但《开封府》其实讲的是仁宗年间的一朝群像。
本子写的差不多了,筹备期找来黄维德老师,问他想咋演?
德哥说:想演个不一样的包拯。
太好了,问他想咋不一样?
德哥想了想:神探夏洛克。
不对啊,那不就跟卷福一样了吗?
德哥觉得也是。
导演话赶话问:阿甘+夏洛克怎么样?
德哥觉得妥,这事儿就这么一拍即合了!
其实拍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质疑,这么演行吗?
又是傻子又是群戏,老百姓爱看吗?
可回过头一想,外国人这么拍老百姓都服,中国人这么拍估计也成!
不然不成崇洋媚外了吗?
于是,就孤注一掷吧!
剧开播以后,不出意外的,确实不少人骂,上来就在豆瓣上打了个一星,有骂编剧的,有骂导演的,最多的还是骂德哥。
这里得说句公道话,这锅不能德哥一个人背,大家一块扛才算厚道。
播着播着,也有不少看官给平反,打了个五星拉分,说这是部难得的好剧。
还有不少打一星的觉得过意不去,又给改成四星了。
当然,也有执意一星的,挺好,这也是一种态度。
我觉得,这是个刻板印象问题,一方面陆毅和金超群演出彩儿了,让人先入为主了。
另一方面包拯这个人物被文学作品和评书给吹神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人们看待欧美剧与看待国产剧的姿态不同,找个外国媳妇不讲三从四德那叫奔放,娶个中国媳妇不讲三从四德那就不妥了。
平心而论,这部剧我给打7.8分。
不是因为我参与了,我参与的戏我也未必护犊子,比如吧:《唐朝好男人》我打5.8,因为剧作和制作都差着意思,豆瓣给6.6算是抬爱了。
《铁血兄弟》我打8.0,豆瓣多给了0.3,但打分人数太少,不值得参考。
这戏剧作拍摄在当年都算中上,朱亚文和齐奎演的也不错,毁在题材和播出平台了,好戏生生给埋没了。
《谁还没点事》我打4.5,剧作大差不差,可王宁他们的演法和剧作满拧,这是导演的锅。
《河神》我打7.8,拍的演的都没问题,实际上剧作差了点意思。
多亏老百姓看在制作的面子上高抬贵手,给打了个8.2,替编剧抹过去了,谢不杀之恩。
《开封府》在我心里没上8.0,大多扣在拍摄。
不是导演不好,百度一下“导演郑桦”,这些年市面上不少国产大片的摄影都是他,圈儿里人都知道,导演技术和审美都没问题,毁就毁在两点:一,剧组穷!
这一点,在最后假的不能再假的兵变特效上愈发暴露无遗。
给角色多置办几身衣服吧,不行,没钱,黄维德和张檬也不行。
拍点《座头市》和《师父》那样的武戏吧,不行,武指耗不起。
写了场在疾驶的马车里审讯,拍出来成了在小屋里逼问。
写了场在纱幔后柔情,拍完直接删了。
根本没闲钱置办纱幔,场面不堪入目,简直像老香港三级片。
演皇上姐姐小时候的小女孩同时饰演着秦香莲的女儿,因为没钱再去找个会演戏的女儿童。
劣迹比比皆是,不逐一列举了。
第二点,毁在仓促!
这一点,在最后兵变段落牵强的戏剧逻辑也愈发暴露无遗。
演员的档期和横店的场景都已大限将至,可剧本却还没有完成,只能昼夜赶稿,左右逢源。
拍到后期,我甚至抱着打印机奔赴现场现写现拍,演员拿到的都是热乎乎的剧本。
是真的热乎乎,因为全是刚从打印机里打出来的,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现学现卖的好本事!
好在,杀青前剧本写完了。
若问我为什么剧本没写完就急着开机?
我答:谁他妈知道啊!
三回九转,七波八折,总算结果还说得过去。
《开封府》在仓促开机、没有大咖、穷得连宣传都没一毛钱的前提下,依旧在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收视最高纪录2.75)!
这是奇迹!
但这不是偶然!
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剧情还行,这个包拯人设不能理解,怕不是个傻子。。。
故事还挺好看的,对包拯身世有解读,这个还蛮好的。由于皇帝演技太差了,我站张家人,两个国舅都挺有意思的,张子雍真是,可惜了。
看了十分钟,已经被台词和演技雷到了。随机抽样,可以打分了。
编剧给力,剧情很稳,故事吸引人,偶有反转,愚笨的角色也有脑子,懦弱的角色也有勇敢的时候,旧瓶装新酒翻出新意了,但结局也太坑了。有时候搞笑得跟喜剧似的,但也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前朝后宫斗争的残酷,几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说下线就下线,有点王倦编剧那味。导演剪辑有问题,不同故事线的切换太生硬了,服装造型大都差强人意,配乐不如没有,战斗戏不行,配音突兀。几个对剧情发展有重要作用戏份或多或少的演员都不错,比如大哥大嫂周侍卫奶娘八王爷幼时小皇帝陈林太监刘复张德林王鹤龄尹大人庄公子展昭展无为西夏女子雍张东;但男主前期用瞪眼及奇怪的走路姿势让人不适,女主长相人设均不讨喜,感情线不如没有;小演员长大后姜潮戏里表现与戏外新闻太让人出戏,子荣人设好但演员太过阴柔,周儿还拿起玛丽苏白莲花狗血戏码了。
主要还是讲权谋,还是可以的,编剧很厉害,剧情环环相扣,主题突出,台词对白很有深意,人物都有自己的立场,并具有说服力,包拯也不例外,很现实。其实想打三星的,但给一星的太多了,给一星的大多连看都没有看下去,虽然黄维德这种演法是有点赶客,但是一种尝试,有深意的。
我真的以为这个剧里面包拯设定是盲探
陪爸媽在戲曲頻道每晚連播三集看到次日零點十五分 開心吐槽。開始不習慣包拯的睜眼瞎➕機器人模式 後來越來越自然其實也是習慣了。注意劇情的話也能忽略。年輕演員們的各種整容臉有點兒出戲 好在劇情不狗血 順著看下去還挺想知道下一集的內容。
当时看的觉得挺好的,可是评分不高果然好剧打脸,评分上来了点,啊哈哈哈
前面有点尬,后面还好了
怎么说呢,编剧很皮,特别刺激,忍不住会想看下去,图个乐子。但是考虑剧情和任务设定的话槽点不少,每一个案子都很拖沓。因为太着重刻画各方势力角逐,而包拯是中立的,就导致查案变得次要了,以至于主角就是个打酱油的。观众是上帝视角,真相早早就知道了,却还要花那么多集在讲里面的利益相关者怎么斗争,而且案件结束往往都是不了了之,真的犯罪之人逍遥法外,找个无关紧要的人背锅案子就算结案了。更可悲的是这里面包拯办的案子没有一个是正义得到了伸张,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虽说结果一样,意义却不一样,完全没有大快人心之感。以包拯为主角的电视剧剧情上这么安排,真是大跌眼镜,毕竟数百年来包拯都是公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形象,按照这剧这么个拍法,真的很绝望,可以说相当负能量了。
不说这部有多良心吧,起码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五分实在低了
这是一个带月牙疤痕弱智黑木偶的好运气励志上位故事。这样的人设上位,迎娶白富美的桥段在当今影视剧里伐善无味,所以很能明白主创们想搞搞新意思的迫切心情,也不是说包公不能黑化,但至少要源于生活吧,演包公的演员根本就没理解好人物,全程没有跟其他演员交流的到位表情,就算演个瞎子,也该有演瞎子的真实状态,整天干瞪着眼,表情木那,这是演自闭症的样子?烦请参考一下“阿甘”,连“飞流”的演技一半都不到。还有吐槽一下化妆团队,太糟糕了,发型妆面都是7,8十年代的做法。
山东齐鲁台已经上映。老妈在看,老妈问我你看这个包拯怎么这样?然后跟着看了十来分钟,演的暴力拆迁那段。确实,很萌,眼睛一直那样直勾勾地瞪着,就算是包拯年轻有为,需要成长空间,也不该这样吧。
看过这么多版包拯里最丑的,剧情最差劲的。
黄维德的演技好奇怪 整场都在瞪眼…
看了两集,暂时还行有那种古装的感觉了
我的妈包拯笑死个人,剧情还行,皇帝看上去太可怜了,孤家寡人的真实写照,还好有包拯啊
有毒,传说中好看的烂剧?张檬比以前好看了不少。
黄维德誉王演得挺好的呀,咋这次生生把包拯演成了智障
弱智包拯??其实都在演宫斗的剧,年轻演员无论男女一票假脸尬演技...黄维德行走的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