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
这部电影整体呈现的感觉,是以电影的手段拍摄出了一种非电影般的生活感。
你会深深的觉得,这是真的发生过。
每个演员丝毫不出戏,都演绎出了各自代表的性格。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刁蛮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人公的去世。
所有的一切,极尽生活。
你会慢慢沉入到电影中,随着娓娓道来的歌声,随着人情越来越暖的发展而沉醉。
剧情很细腻,演绎很完美。
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很踏实的享受。
1971年,新加坡政府为鼓励流民务农,为移民尤其是甘榜地区移民颁发包括农、林和畜牧养殖证书,鼓励民众创业。
同时以社会保障制度吸收大量劳动力,到国家建设各个部门。
招娣卖掉工厂食堂档口,接过被阿坤认为是苦差的猪圈养殖证书,在出狱后重新做人的阿龙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种猪和鸡鸭的养殖。
在阿龙的介绍下,兼职一份水泥灰厂的苦工。
没文化的招娣能吃苦、懂人情、明事理,深得阿龙佩服。
阿喜得到公交公司职位,和印度女孩到了奉子成婚的地步。
原来印度女孩的父亲,是当年被阿喜胖揍的城管队长,这门亲事最终还是依靠招娣和艾斯曼的联合斡旋才得以成亲。
民族融合在新加坡民主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像润滑剂一样,保证国家机器的齿轮正常恒远地运转。
一年初一,阿坤打了招娣的儿子和女儿,要不是阿龙揭穿阿坤三个儿子的谎言,招娣可能都没办法原谅子女。
作为大姐,面对弟弟的无理取闹,只能忍气吞声。
女儿和母亲背负着同样的命运,却有着不同的抗争意识。
女儿体恤阿妈,因为自己也将成为阿妈一样的女人。
1975年,新加坡政府投建组屋,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和香港的廉租房,但入住是强制性的。
在甘榜有祖屋的,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偿,有农副产业的补偿更多。
政府收回乡下的土地,让新加坡向现代化社会更进一步的同时,打破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依族建村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民族融合。
第一批获得组屋的阿喜和艾斯曼一家,宴请家人做客。
阿坤听说拆迁有补助,便打起了招娣猪圈继承权的主意。
在污蔑招娣和阿龙通奸意欲侵吞家产被当面驳斥后,开着车一头撞向拉粪车,整天把吃屎当作口头禅的阿坤,最终还是要吃过屎才明白什么是回头是岸。
就在所有人欢聚一堂,感觉大结局字幕快要弹出屏幕时,招娣因癌症晚期不治。
一家人坐在搬迁的卡车上,回首与祖屋相望,突然发现一生做牛做马的招娣,早就为全家人做了最好的安排…… 有些幸福,全因有人默默的付出。
除了要感恩,最重要的是珍惜。
因为这种幸福来之不易!
主要讲述拆迁和结婚两个主故事,穿插买猪,放鞭炮,四叔去世,阿末被抓的故事。
比起第一部剧,展现了在生活的现实里一个勤劳向前的女性形象,第二部剧更多的看出了一种团结一家人的理念和家庭矛盾中作为大姐的无奈和妥协。
不同于第一部剧,《我们的故事2》全程一直在哭,像极了1988每一集的高能。
买猪:攒的钱被骗,没有小猪仔,阿龙借了4头小猪仔—鸡汤只能自己喂放鞭炮:小孩子真的是看好学好,看坏学坏。
很多女孩子在父母的斥责打骂中成长,而儿子都被庇护的太好,这些人只能在社会上尝过了苦楚,才能学会长大四叔去世:传统观点都是养儿防老,妈妈教给我的是: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不要和兄弟姐妹去计较自己是否付出更多阿末被抓:奥斯曼的儿子,因为不同意儿子学吉他,致使孩子出走吸毒收监,最后归来听着儿子弹的歌流泪。
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拆迁:拆迁款分配真的很容易出现矛盾,人性的丑陋在金钱面前抖落的淋漓尽致。
我听说没有经历别人的人生就不要评论,我只想说,爱钱不贪心,才不会掉进杀猪盘😶结婚:新加坡人和印度人结婚,打破种族语言家庭的隔阂,在一起也是一种进步最后:家和万事兴,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的故事2》是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剧情片,由梁智强执导,陈丽贞、李国煌、王雷、陈俊铭、萨米·优素夫等主演。
影片是2015年电影《我们的故事》的续集,讲述了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温暖感人的电影,它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新加坡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和华丽的特效,但它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三个家庭展开,分别是林德福一家、李亚坤一家和陈金发一家。
三个家庭来自不同的种族和背景,但他们都经历了新加坡的变迁,并在其中成长和收获。
林德福一家是典型的华裔家庭,父亲林德福是一位勤劳的工人,母亲招弟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拥有了不同的生活。
影片通过林德福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华人移民的奋斗历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亚坤一家是典型的马来裔家庭,父亲李亚坤是一位皮革匠,母亲阿芝莎是一位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已成家立业,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马来生活方式。
影片通过李亚坤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马来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陈金发一家是典型的印度裔家庭,父亲陈金发是一位商人,母亲玛丽亚姆是一位家庭主妇。
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事业有成,但他们仍然不忘自己的印度根源。
影片通过陈金发一家的故事,展现了新加坡印度裔群体的融入和发展。
《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充满新加坡特色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也展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
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真实可信,充满了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我们的故事2》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新加坡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也是一部了解新加坡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文/几何乡
不喜欢大姐的忍让,就是因为一味的忍让,所以大弟才会越发得寸进尺。
大姐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一家子的和气」。
但是这种角色,天生就是受气包吧,人生就是这么不公平。
所以别当烂好人。
大弟最后突然转性子了,放在现实里不太可能,因为人的本性难移。
总是要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才会醒悟。
人不该这么蠢。
过去是历史,未来是困惑。
要时刻提醒自己能去好好把握的只有现在。
这算是一部和解的片子吧,最可怜的还是大姐。
为什么每个故事的大团圆都要以摧毁一些人的自由为代价。
大姐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不让悲剧延续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有后代,在那种大环境下即便你不想重男轻女,环境也会逼着你影响你,让你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同时也是恶劣的环境塑造了大姐这种聪明勤劳的女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有事就求观音娘娘,和妈妈奶奶那一代人一模一样。
即便从小到大都受她们影响,但我和她们不一样,我从来都不求观音娘娘,我只靠我自己。
是不是可以说,「男孩」某种程度上是重男轻女家庭维稳的工具。
几年前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些长大后无能的男孩也挺可怜的,因为他们是重男轻女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
只能祝福了,尊重个人的命运。
影片很真实,好人也有缺点,比如姐姐自己遭受家庭重男轻女的摧残却隐隐将这种思想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
比如送出去的女儿没有狗血的回归戏码,比如女主跟阿龙没有在一起,比如主角的去世。
影片中所有的一切,极尽生活。
你会慢慢沉入到电影中,随着娓娓道来的歌声,随着人情越来越暖的发展而沉醉。
平平淡淡的苦日子,中间有哈哈大笑、惊心动魄 、也有咬牙切齿、更有让我流眼泪的。
胖胖的奥斯曼真的好搞笑啊,后面的稽查员也很可爱,还有顺发在厕所唱歌也很是搞笑的。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大女儿总是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被当作一个看护弟弟的保姆,一个父母的出气筒。
招弟打素婷时说,你这个大女儿怎么没有看好弟弟,招弟也是大女儿。
但是阿坤被养的好。
素婷问妈妈,我是你亲生的吗?
招弟背过身去哭了。
招弟自己遭受了父母重男轻女的不公平待遇,自己却又把这种待遇给了自己的大女儿。
一个个大女儿们,戴上了重男轻女的枷锁痛苦的生活。
招弟辛苦一生,只为了家人能过上幸福生活。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文明,那种重男轻女的陋习一定会改正过来。
每个生命每个性别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电影《我们的故事》1和2,像成长于上世纪的长辈讲给后代听的一个简单而励志、寓教又娱乐的睡前故事。
对于草根新加坡人日常用语竟是闽南话这件事,身为厦门人的我,早有耳闻。
戏中人物所说的口语,很多时候,只有了解这门语言的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字幕大概只能翻译它百分之六七十的意思,它生动的比喻及剧中人连续输出时“芬芳”的排比句式,实在好笑。
片中有一小段就是利用谐音的问题,通过潮州话与闽南话的“小误差”制造了一个尴尬的幽默对话场景。
还有第2部,一家人迎接阿喜女朋友前,四叔说的那句:静静吃三碗半,闽南语语境中的语义大概是看起来呆呆的,但不声不响就吃了好多米饭,形容人看起来笨笨老实,其实不笨精得很,而普通话字幕则翻译了它的意译为“阿喜这傻小子”。
女主人翁在这个故事里承担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苦难戏码: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付出汗水与泪水,忍辱负重。
她一上来先被逐出夫家,后又不被娘家认可,再到摆摊受屈辱等等,一系列遭遇都极为令人感到同情。
当然,一个典型的寓言式故事是不会亏待善良勤奋的劳动人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她的善心也同样点亮了其他人内心的阴影。
女主角招弟为母则刚的形象牢牢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此外,一众配角也很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阿喜的憨厚、阿坤的嘴欠、奥斯曼的实诚、素婷的仗义执言、阿龙的洗心革面、印度“地牛”搞笑的英语口音……每个人物均生动鲜活,接地气。
现实中直播卖鱼、“口吐莲花”的王雷饰演的那个“四叔”,让人又恨又爱,还原了那一辈重男轻女、迷信封建的老人。
华人圈一脉相承的风俗民情乃至生活经历也处处体现在戏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熟悉的文化礼节和习惯:过春节、拜菩萨、婚丧嫁娶,甚至是李小龙电影等等元素。
另外,一些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也包括在其中,例如邻里一群人围坐在一块看电视,调节时有时无的信号,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独有的回忆。
《我们的故事》1和2两部电影,围绕亲情的羁绊,深深扎根于乡土中,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演绎了一出欢闹悲喜的生活剧。
这两部上下集的影片适合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慢慢欣赏,带着一丝怀旧情愫。
以小见大,家有爱、国方兴,无论曾经矛盾多深。
也许这就是创作者最想表达的。
总体上,两片基调都是很温馨的,电影拍摄技法很淳朴,再度证明了好的故事可以弥补掉一些电影“硬件”技术上的不足。
这部电影与小孩不笨都是同一位导演的作品,其中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能拍出个人风格的导演都是有情怀的,而最能打动人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
当年听着咖喱味的英文,重口音的华语,还有时不时冒出的自带喜感的福建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新加坡是会说方言的。
是啊,你说哪个国家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官方的语言呢?
方言可能无法登入大雅之堂,但这是我们自出生第一个掌握的真正的母语,没有了它,那一份归属感又能从哪里来呢?
本部片子由始至终都在说着福建话,总有一种错觉这是在讲中国的故事。
但是人物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通过个人讲述了国家从诞生到繁荣(还好新加坡的历史不是很长)再看如今的新加坡,有种离东亚文化圈越来越远的感觉。
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在建国后将中华文明沉入记忆深处,我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一下当年的华人世界。
勤奋做工,总会有出路,不会饿死。
中印联姻。
人类都上太空了,为何还这么迷信。
乡下人第一次坐电梯,哈哈。
组屋看起来也挺压抑的。
老奶奶说:组屋的房子比乡下的房子小,走两步就碰到墙,还不如乡下房子的厨房大。
自私好赌的阿坤三句不离屎尿屁。
谁欺负你,你跟我讲,我让他倒。
谁能想到黑社会跟女主角彼此有好感。
阿龙留长发后颜值下降了。
路怒症的后果是躺医院。
新加坡生育政策:生女或生男,两个就够了。
邓丽君的歌是全球华人最爱。
浪子披着卷发回家。
新加坡做到了不分种族,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都是一家人。
片尾歌词不错:门前的黄泥路……清清幽幽的天空,为什么会越来越朦胧,那种感觉何时才相逢……这句歌词深得我心。
真实再现旧时代的女性如何搭上自己的一生做成一座桥,给一家人踩着过河上岸。连最后还再现了恶有善报善有恶报的真实世界。看完真的觉得不甘心啊。
如果说第一部展现了动荡局势下新加坡华人奋斗的故事,本片则集中刻画了华人女性在奋斗中那种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形象,常常将“做人不要那么计较”、“我们都是一家人”挂在嘴边的招弟最终等来了好结局,但也为这个家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闽南人而言,这样的故事虽是家长里短的八点档情节,却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表现出了特殊的意义。
真的是超级好看!同样是大姐 我比素婷差多了!感恩一切!感恩母亲!
!
这哪是“我们的故事”?这分明是“被嫌弃的招弟的一生”。
1.其实剧作可以再好好打磨下,影片节奏很有问题,导演对于整体的把控能力需要提高。2.以母亲这这一意象指代故乡、时代又或是为新加坡发展富有贡献的一代群体的隐喻。原本以为导演会以一个女性平凡、隐忍而坚毅的一生来指代新加坡苦难而卓越发展史,后来发现导演在这种镜像呈现下戛然而止,反而更加突出和强调了“家”这一符号,家国叙事与隐喻可能会倾向于主旋律,更有凝聚力也更温暖吧。
新加坡宣传片,不错。
有些幸福是因为有些人 默默的付出感恩之余请珍惜!
女人为何要为难女人,突然黑化?还不是被逼白莲太久。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年代发展旧人离去,重男轻女的症状略有改善。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动物,宁可被撞醒也不可能被骂醒。这不,世纪大和解达成,搬家达成,大姐起码是“如愿以偿”地功成身退。
1是新加坡版大地之歌,2是新加坡版娘道,没有1的话,2一星都多
明顯比第一部難看很多,過多煽情,阿坤很討厭,想跳過他,大姐死了這什麼爛結局,看得火大。片尾曲很好聽。不過好想去東南亞熱帶國家看一看啊,鄉下木屋感覺很好住的樣子,那些屋子外面的樹茂盛濃郁的樣子還滿嚇人的。
國家和我家的互換 (看完好想抱抱我媽
从新加坡回来后囤着的电影,没想到是一个招娣的故事,大女儿掏空自己为家族奉献,临近死亡时才得到了父亲和弟弟的接纳和认可,太苦了看得我难受。但还是要说一说,新加坡从那样的一个混乱小岛到如今屹立于世界之林,非常值得敬佩。
比第一部更加升华了,通过几个家庭的故事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想不到新加坡早期也这么苦啊,不过发展的是真快,地理位置太好了
刷了两集,四个小时,一部佳作!
我的天新加坡1977年租屋就有电梯和停车场。从解决种族歧视,反应重男轻女,家庭伦理,国家发展等角度,这两部电影的信息量可真大。很佩服李光耀用短短几十年带起了整个新加坡的发展。不喜欢最后大舅洗白,大姐去世这种国产家庭剧的结局。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舅这种人,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想法一样。思想哪有那么容易进步。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像是一次难产,要有一些牺牲和痛苦,但是最后结果总是好的。
家庭内部纠缠过多了,弟弟经历车祸后的的转变有点突然;当姐姐的辛苦其他人却看不到,马来小胖真的是好队友
第二部就俗套了。。
时代压倒头上。全靠有一些人在挺。感恩之余,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