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半生都在忙忙碌碌的过着生活,真正的可以停下来去面对自己了,反而不知道怎么生活了,最可悲的是另一半却很懂,于是,两个人的问题凸显水面,然后,过不下去了。
这个故事主旨很好,很多老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是继续积极生活学习,还是彻底放弃,毫无盼头的过着垂暮之年?
就像故事主人公的父母亲一样,父亲一生为家忙碌,退休无事,变得已经“油腻”后期,之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挣钱,然后做一家之主,所以丝毫不会体谅家人,变得固执而且倔强。
而母亲在终于有自己的世界之后,开始学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写作更是将她沉寂多年的细微的感受全部激发起,所以,她再也受不了不理解她,不感受她的丈夫,所以一切的小事情都让她忍受不了,最终爆发决定离婚。
之后家里的儿女全部上阵希望想尽办法找到父母离婚的原因并且解决,终于导致父亲受刺激病危。
在生死场走了一遭的父亲开始认真的思考妻子的感受,而母亲也真的舍不得她爱着的家人,最后,从新接受父亲。
日本作者的文章总给人一种表面上很平静,实在水流湍急的感受。
整个故事语调都很平和,但对所有人的心灵都进行的一次解剖。
故事是很好的故事,只是以电影的手法表示就比较有难度了。
首先,整个故事表面平和,但实则问题很深,但拍摄中没有很好的突出,就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感觉。
尖锐的冲突很好表现,反而是深化的矛盾,消无声息但以失望之极,最难表现。
第二,每个子女都有自己的故事,是主干道上的不同的分支,所以也有他自己的样子。
但是表现出来的特点,总感觉只有八分,还有两份没有表现出来,让观众看到最后,不确定本部剧主角到底是谁。
第三,表达方式不明确。
看的出来导演是想用一些喜剧效果来表示的,但火候没有把握好,让观众想笑,但只到微笑,没有出声。
本身黄磊作为导演,认真选的剧本编剧,真心不错,但是可能中国人对于日本作品的表达还有文化差异,所以不算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同类基调作品《步履不停》,在电影表达上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建议可以观看一下。
也希望下一次可以更好的拍摄出同类作品。
初看《麻烦家族》完全是冲着黄磊这块招牌,但观影过程中却生生被海清饰演的文静圈粉了。
被文静圈粉,主要源于人设和海清的表演。
与职场中杀伐四方的女强人不同,家居生活中的文静则展示出了职精英女性强中带柔,柔中润情的另一面。
《麻烦家族》中的文静,一度让我以为看到的是个假海清。
但在翻扒了海清的微博等自媒体,在围观了她与粉丝的互动后,才发现,生活中的海清本身就自带逗比特质。
明明可以靠演技,靠颜值,却还要秀尽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的任性,估计除了海清也没谁了。
其实,从很大程度上讲,任性是演员自信的一种体现,也是演员敢于挑战自我,颠覆自我的一种呈现。
名为文静,其实既不文也不静。
人名与性格的反差设计,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演员海清演技的一次考验。
海清也打破以往影视剧集中女神的惯有人设,时而女汉子附体,时而女霸王上身,在让观众领略到其不俗可塑性、爆发力的同时,更见证了一只搞笑潜力股的诞生。
生活都是不平静的,一个接一个的纷扰,欲望情感融汇成“八宝"在时间的热锅里,久熬成粥,有葡萄的酸爽,有红豆的香软,有红枣的甘甜,有黑米的醇厚,有薏仁的饱满,有糯米的黏绵,有椰果的柔情,有大米的质朴,离婚天天挂嘴上的,反尔熬成香粥一碗,携手半百的,却面临水尽粥糊,生活的麻烦,麻烦着活生生的人,家族的麻烦,牵动着一家子人的心!
生活中,都是凡人!
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虽然电影是翻拍的,但是翻拍的挺好的,很接地气,很写实,也很搞笑,也很温暖。
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矛盾和故事。
过得挺潇洒的公公,退休后爱上写作的婆婆,注重事业的大哥,贤惠能干的儿媳,想出去结婚独立的小儿子,时不时回娘家哭诉的女儿,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子。
家庭成员挺多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怪不得叫麻烦家族。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不再像以前了,感觉父母那辈就是过的再累也不愿意离婚,年轻的时候怕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看老了觉得一辈子都过来了,老都老了离婚也没意思,老来伴凑合吧,所以父母要离婚子女还是很惊讶不能接受的。
影片中李立群老师扮演的爸爸退休后每天过着自己潇洒的日子,忽略了退休后老婆的感受,不够关心老伴,连老伴的生日也忽略了。
老伴就将情感寄托在写作上了,越来越讨厌老伴,对老伴提出了离婚,整个家庭混乱了,影片围绕着爸妈离婚展开的故事。
小儿子女朋友第一次上门赶上家庭会议,讨论爸妈离婚的事情。
讨论会上妈妈回答了离婚的原因是越来越讨厌爸爸,讨厌老伴的不讲究生活,嗜酒成性,很多坏习惯。
父亲也很有感触,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拼命工作,想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临老混了个离婚,还是被离婚。
老丈人一句话让女婿受刺激说老人在外面有情况,老丈人气晕厥被送往医院,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在家开始研究看爸的后事,母亲嘴上不说心里却难过失落担心老伴,一场家庭会议就在混乱中告终。
其实感触挺深的,随着父母越来越老了,我们开始觉得他们不讲究了,乱吐痰,乱扔东西,乱说话,固执己见……忽略了他们年轻时候为家里的付出,我们也迟早会变老,会变成他们。
记得有次跟老爸聊天,跟他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他说他也不想抽烟,无聊时候就习惯抽上几口,习惯改不掉,当时我就哭了。
无论是父亲的抽烟喝酒,母亲的爱好写作,其实都是孤独的表现,找一件事情寄托。
很喜欢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家里的孩子,还是老人,还是相爱的人,都不要因为忙碌忽略他们的感受,陪伴比物质生活更让他们觉得幸福。
恩爱恩爱没有感恩哪来的爱,影片最后父亲对母亲的道歉和感谢很温暖,母亲其实就想要一句话,并不是真的嫌弃老伴,要老伴关注自己,老来伴老来伴,老了相互陪伴。
多陪伴家人吧,愿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
这是个平稳的电影,没有快节奏的BGM,没有峰回路转的剧情,没有特别突出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都有着自己的苦和甜,笑和泪,这就是生活和家庭、爱情和婚姻真正的模样。
老父亲退休在家,忙了一辈子,打算着玩乐度日,老母亲也决定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两个老人各忙各的,无形中总有隔阂。
父亲不知道,只以为一切如常,平淡是福,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邋遢粗俗都落在沉醉于写作、言谈举止日益高雅的老母亲眼里,不满,越积累越多……大哥就像年轻时的老爸,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妻子在家专心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他则日日忙于出差工作、陪同老板,三天两头不见人影,想要去看看孩子的球赛,还得特意请假,挪出来一个下午。
大嫂温柔贤惠,家头事务理得头头是道,细致地观察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需要,将孩子教导得乖巧多懂事,对待老人亲切有加。
二姐与姐夫三天小吵,五天大吵,嘴里嚷嚷着要离婚,其实却从来没有动过真气。
虽然姐夫赚钱不多,经济多靠妻子,甚至被岳父嘲讽“吃软饭”,但两人的感情从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过着彼此心心相印的小日子。
二姐的娇气、对待姐夫的“颐指气使”,都是姐夫宠出来,尊重出来的。
小弟找了一个温柔懂事的女朋友,是个护士,她很会关心人,在乎着家里的事情,真正地把自己当做一员。
如果没有“爸妈离婚”这一出波折,这哪里叫做“麻烦家族”,简直就是“模范家庭”。
影片中的北京风貌十分明显,特色也十分清晰。
请的演员虽算不上炙手可热,但是每个人都将角色演得恰如其分,呼之如出,配合着电影日常生活一般的平缓节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传说夫妻的婚姻有三个坎,第一个在一年以内,小夫妻会因为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对双方印象的幻灭,总会有各种矛盾,第二个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半岁以内的孩子需要母亲使尽浑身解数,而父亲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用的母婴产品”也不是空穴来风,初为人母的妻子一边要照顾嗷嗷待哺、状况频出的幼儿,一边又要回应像个大男孩一样需要关注的丈夫,丈夫甚至有时候还要吃孩子的醋,如果伴随着婆婆对自己各种育儿的意见建议甚至不满,这样的生活当然就令妻子丧失生活的勇气。
第三个坎恰恰在儿女都已经长大,双方都已经退休的时候,常人都认为这时候的夫妻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互相迁就了一辈子为什么还要分开?
眼瞧着人生都要到头了为什么还要闹矛盾。
可恰恰是双方都退休了,无所事事,一下子人都空虚了下来,累了一辈子,总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辈子将要结束,回想一生好像什么都没做成,才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抓住人生的尾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伴侣能够经历各种波折,最后仍然同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退休后,一起走遍山山水水,做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仍旧关心彼此,恩爱和谐。
就像老爷子后来说的话:恩爱恩爱,夫妻之间,就是要感恩才能延续。
没有理所当然,携手一辈子,感谢彼此的包容和迁就,没有那么难。
从主题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最后那个对恩爱的解释,对于我这个现在一天和男朋友吵八百回的人来说,还是值得反思一下的。
看的时候有一种很日系的感觉,看完以后搜影评才知道是一个日本片子的翻拍。
整个观影过程中不知道那里不对劲,总感觉怪怪的。
可能是画面太唯美了和要表达体现的家庭人物矛盾不搭吧。
我很喜欢魏大勋扮演的文聪,很美很清新,然而却没有体现出他对这个家的爱和恨,没有把他的深情表现出来。
只有在搬走时说了一句自己在这里住了12年了,只是表现了舍不得,没有表现出这个家对他的特别意义是什么。
就算文聪是个害羞,腼腆,内敛的人,但他也应该有他自己深沉感情的表达方式。
其次还有一个怪怪的人就是影片中的母亲,有一种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感觉,每次出现的时候幽幽的像一个鬼魂,感觉不到她的温柔与操劳,甚至觉得她有些自私,开始看不起人了。
演的最自然最好应该是海清和王迅演的夫妻两人。
这两人的性格应该是这一家里最活泼的了。
片子的画面很美,但总觉得有一些匠气,人物不灵动,不像是感情复杂交错的家人,只像为了表现出矛盾,假装是亲人的陌生人。
最后,我爱魏大勋!
6.1 我觉得电影的档期选错了,这部电影的调调和主题,完全应该放在春节贺岁档,一家老小闹来闹去,最后来个过年大团圆,俗是俗了点,但应景。
而且黄磊老师的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只是将一群电视剧演员聚集在了一起演了个电影而已。
我觉得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但确实不好。
如果选择的时间合适,应该会更吸引人。
日本影视作品改编后搬上中国大小银幕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2017年由日本电视剧《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改编的中国版本登陆后,却是前所未有的恶评,外国改编电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成了影视作品的一大顽疾。
为何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经过本土化后并未赢得观众的赞赏?
由黄磊改编山田洋次导演的《家族之苦》(简称《之苦》)而创作的《麻烦家族》(简称《麻烦》)是电影行业对日本作品改编的再一次试水,《麻烦》保留了《之苦》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台词和服装都多有雷同。
从豆瓣评分来看,《之苦》一片获得8.1分,而《麻烦》仅有4.6分。
似乎,国外作品反而优于国内作品。
从两部影片对比,浅析原因。
一、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海外改编作品必然需要面临的问题。
用外国的故事能否引起本国观众的理解和共鸣,是导演和编剧一同需要用影片回答的问题。
去年4月在《麻烦》上映之前,黄磊导演曾到高校举行活动为电影宣传。
在清华站时,黄磊就曾解释到,《麻烦》是根据山田洋次导演的《之苦》改编而成,而山田导演在《之苦》之前就有《东京家族》,而山田导演的《东京家族》又是根据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改编翻拍。
《之苦》一片延承了松竹温馨的家庭主题,通过奶奶要与爷爷离婚一事,反映了日本家庭在男性为主的理念下长期积累的关系问题。
首先《之苦》反应的核心家庭矛盾在中国并非像日本一样普及。
无论是《之苦》还是《麻烦》,都将大儿媳设定成了家庭主妇,而男性都是回家除了啤酒洗澡睡觉别无他事的形象。
这些人物角色设定都是符合日本社会的家庭文化的。
而在中国,女性就业率更高,家庭结构与分工也与日本有所不同。
中国女性更多能实现自食其力,并非完全靠男性收入支撑家庭,而且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于家庭与职场双面的压力。
像留在家中大儿媳的形象、不问家事的男性形象能否引起观众的带入感,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正如黄磊所说,从《东京物语》到《东京家族》最后至《家族之苦》,在日本语境下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比如在《之苦》中奶奶参加的写作课的房间贴有《东京家族》的海报,就很容易引起观众对于“亲情”意向的相关联系。
同样,在奶奶与爷爷最终和解时,提及《东京物语》还巧妙地利用了《东京物语》的结尾双关此影片的结尾。
充分暗示观者影片不仅有喜剧的轻松搞笑,更有家庭轻喜剧下的社会意义和思考。
图1
图2而在《麻烦》中,《东京物语》被换成了《幸福的黄手帕》,不仅缺少了山田洋次系列作品对家庭的反思,同时《幸福的黄手帕》变成一个符号意向时,又有多少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理解其中深意?
当然,有些对于文化折扣的弥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从居酒屋变成了火锅爆肚店,看着多了几分亲切;孩子们玩得从棒球改成足球也少了陌生;爷爷不是打高尔夫而是羽毛球;吃的不是鳗鱼饭而是烤鸭。
但真正的本土化不在于单纯的场所,活动的替换,而是故事内核的串联。
所以这些相对恰当的本土化也不能拯救尴尬的最终效果。
二、内容逻辑与《之苦》相比《麻烦》删去了不少细节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故事的内在逻辑,《之苦》同时却又添加了看似是笑料包袱实则无效的信息。
在此根据人物所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
首先看《之苦》中几对夫妻分别代表了什么。
(如下表)
小儿子看似戏份少,却通过小儿子反应了补充了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
第一次小儿子在与父亲散步时,聊到“萧邦的乐谱中的不和谐音符”提醒父亲对母亲好点,小儿子在跟女友解释自己久住老家原因时补充了哥哥和父亲关系不好,小儿子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面哥哥和父亲不能平心静气聊天的原因。
作为一种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反思存在。
处处点醒着观众去思考家庭关系。
大女儿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待离婚客户需要处理财产的案件,提及了离婚带来的麻烦,一方面以点带面反映离婚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的现状,也为下文她在家庭会议中提出离婚很麻烦的观点做了铺垫。
让故事情节前后之间有了补充。
而这种铺垫又是通过必要的情节串联起来,看上去一气呵成。
这种新型家庭结构代表这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反叛。
虽然看上去会有“不和谐”但同样幸福的新模式。
还有不得不提的,大儿媳和丈夫这对矛盾。
大儿子一对看似是老夫妻关系的调和人,但实际上却是反应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
让观众看到年轻时的奶奶经历了什么,或者说大儿媳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奶奶。
影片结尾,大儿子在经历爸妈离婚的事件后并未反省,而是依然大男子主义地对待妻子,大儿媳也抱怨丈夫不体贴不顾家,仿佛让观众可以想象多年后大儿媳成了奶奶,大儿子成了爷爷时的历史重演的模样。
让影片的问题从主要矛盾的化解变成了存在于每个人的普遍矛盾的体现。
而在《麻烦》中,这些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统统被删去。
删去后的人物形象不再饱满,让小儿子成了不管家庭只顾自己幸福的逃离者,大儿媳只有逆来顺受没了对于奶奶决定的羡慕,也失去了引起观众对于家庭关系进一步的反思的功能。
而反观《麻烦》增添的情节,无论是女儿穿着睡衣的荒唐,还是由客串明星抬担架的刻意搞笑。
非但没有增加笑点,反而打断了原先完整的叙事结构。
特别是开家庭会议时,安排爷爷外出玩耍的画面和家庭会议内部紧张的画面相互剪切穿插,把全剧最激烈的揭露爷爷罪行的高潮打碎,观众刚开始深入思考就被莫名其妙的画面打断。
当然,《麻烦》中用兰花比喻母亲,用父亲向兰花掸烟灰比喻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却是全片相对较好的一些添加。
三、镜头语言山田洋次导演用镜头语言也暗示了我们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然而在《麻烦》中全然没有体现。
就以气氛最紧张的家庭会议一场戏为例。
在《之苦》中,空间布局紧凑,安排位置如下图所绘(图三)
图3虽然也有特别人物的脸部特写,但是总体上通过在奶奶身后借肩的机位拍摄蓝图标的任务(如图4),通过大儿媳旁的机位拍奶奶的特写(如图5),如此正反打。
很明显能感受到在这场会议中大家代表了不同阵营(矛盾双方),而二儿子居中也正符合他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平衡点的存在。
无论是空间概念还是人物关系概念都明确。
除了母亲会给近景之外,其他角色多是中景(当然父亲有多个特写)
而在《麻烦》中完全没有这种安排,座次混乱无序(图6),镜头也零碎地根据说话者而多次剪切,全部都是每个角色的近景(图7、8),没有了空间概念和人物代表的一类人形象的作用。
除了语言外的通过镜头表现的内容被删得丝毫不剩。
图6
图7
图8四、其他对比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演员的选择和演技也是电影硬伤。
当听到台湾口音的爷爷强行在小餐馆吃着爆肚,说着儿化音时,无论情节是否合理,违和感都是难以打消的。
而几位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实在不敢恭维。
配乐上,久石让为轻喜剧的电影编制了诙谐幽默的曲调,在《之苦》中,音乐的节奏通常能和人物的行为或表情,以及安排的笑点恰好地衔接在一起。
而在《麻烦》中,随时同样的音乐但是并未和剧情结合紧密,反而显得突兀多余。
甚至在服装上,黄磊的运动服和原版大儿子的运动服都一模一样。
从这种没必要的保留上,就让观众怀疑导演究竟为这部电影用心几分。
五、结语看到有网友表示此片并非“翻拍”而是“翻译”。
一方面网友说得精准,确实此片缺乏新的诠释和有效的本土化的。
然而,即便是“翻译”,从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做到信达雅。
不禁让我怀疑,《麻烦》的导演究竟是想拍中国家庭的中国故事引人反思,还是单纯看中了《之苦》在日本的高票房和在中国的好评,而为了圈钱生产的工具。
导演和制片人的诚意到底有多少折扣?
翻拍改编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虽然有文化折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水准的问题。
不仅在于抓住故事核心发生了什么,更需要从故事中间的内部联系,镜头语言运用方面多琢磨才能用原版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没看过原版电影,但我觉得这部片拍得挺不错的,也挺贴近现实生活的一部影片,夫妻双方如果没有相互包容,那这段婚姻势必会走不长远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是夫妻之间最基本的原则,另外给片中的妈妈饰演者点赞,这种既平静又得表现出无奈的表演着实精湛
不功不过,可以一看,海清那个角色挺好。
海清现在总演那种爱动手的媳妇,是不是考虑以后接一部功夫片,正儿八经地当一回侠女得了。
妮姐这句话超级经典:你哪儿都没做错也不代表你就是个好丈夫…
特意去看了原作再来打分,真的差。黄磊怎么变成这样了,这片给我的感觉是他根本没看明白原作,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瞎改,纯圈钱。还给自己加那么多戏,我心里温柔多情的黄磊,现在成了一个演喜剧无比尴尬的死胖子
麻烦各大综艺把何老师 魏大勋 黄磊 岳云鹏等人圈住了,他们可以在综艺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却是电影界的麻烦家族。同理谢娜杜海涛ab。
故事本身由于翻拍日本电影,故事的结构说得过去,演员多了反而出彩的只有李立群和某些时刻的王迅。整个电影的风格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电视剧。
当看到何老师的客串时就知道这片妥妥的又为何老师的烂片指南针地位垫了块砖。黄大厨烧烧菜卖卖爱妻人设就可以了,导演工作就交给更靠谱的人吧。不推荐。
我说怎么剧本还不错呢 原来有原版。。。 李立群演技非常棒 撑起了整部片 剩下那些人是来参加真人秀的吧 这个剧情需要你们来搞笑吗 以及 故事最终依然走向了一个直男癌的结局 女性付出一辈子只求一句谢谢 确实是黄磊的品味
太可怕了…我笑点这么低的人一次都没笑出来
中国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电影,但是后劲不足,搞笑的太故意,不过黄磊老师的眼光还是很犀利,就可以一下找到生活的问题
平庸,张伟欣的表现略呆滞,有可能是故意而为之,但太失败。
虽然电影的结局有点仓促让我有点失望,但是整部电影却是让我笑中带泪,泪里含笑的看完了的。黄老师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家庭生活,然而这个家庭生活却更贴合实际。
山田洋次的作品是好的,翻拍后的麻烦家族和原作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你分分钟感觉所有人都在假装,都在演戏,所谓的婚姻矛盾家庭冲突显而易见都是假的,假的无可挑剔。
把发短信换成打电话,把日本饭馆换成爆肚店,把日本鳗鱼换成北京烤鸭,这算毛的改编。演员表演上处处向原版靠拢,所有群演都是尴尬存在。还有啊,导演我问你,王迅出场骑着电动车追尾停着的汽车是表达个什么意思,还有孙莉对海清说爸妈要离婚,正常人都知道说的是自己的爸妈吧,海清竟问谁的爸妈。
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厉害了黄老师!
其实我觉得不是那么的差,除了结局,老咖的表现还是值得夸奖的,改的还是挺本土话的,老一辈的父母离婚我们是否应该支持,真的是个可以讨论的点,应该说提出来奶奶的不是,只是一点小问题值得离婚么?大半辈子都过来了,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日本还是很相似的,值得思索
哎,愚蠢之极的电影,黄磊还是去演电视剧吧,不是说你排了几年话剧就能做导演的,没有任何电影感,缺失一切有效的电影语言,糟蹋山田洋次的剧本,节奏拖沓,叙事绵软无力,很多情节都无趣生硬,本土化基本为零,全片甚至不如一部两个小时的电视剧精彩,日式情感生活流沦为低级婆媳剧,尬演尬拍没救了
虽然是翻拍的日剧,基本上都是国产元素。有家长里短,有矛盾有冲突,有时候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候又跟着深思,一部不错的轻喜剧。黄磊导演的处女作可以说是及格了
连布景都照搬还拍他干嘛呢,做菜的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