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都透着浓浓的怀旧味,就好像走进了某个历史博物馆(在韩国有不少那样小小的博物馆,展示以前的生活习俗,很多都建在地下,夏天去参观又凉爽又有趣海里艺术村里就有去韩国玩别错过哦)。
看这部片就觉得那些小人都活了一般。
就电影来说,讲故事的步调还是不错的,“避重就轻”,我认为这是个好事,让整部片子的基调还是乐观向上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部轻喜剧。
除了演技派演员的演技让整部片子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说实话这部片子背景在二战和朝鲜战争结束,整个国家重建的大背景下,布景当然不会华丽,但光看出演表就能保证票房了,现韩国一线演员占了大半。
但最出彩的还是演一乐的小演员,当许三观知晓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而对他冷言冷语的时候;当一乐亲生父亲一遍遍把他驱赶走的时候;当一乐被叫道士喊去为唤回亲生父亲姓名时,这位小演员都倍加惹人怜爱,演技爆棚啊,很值得期待以后的表现。
还有一点就是,最后那张心脏移植手术,研究了半天才发现是母亲玉兰把部分心脏移植给儿子。
(不要告诉我我弄错了。。。
一开始真的看不懂怎么会有张心脏移植手术同意书)。
最后那段真的处理的有点唐突,还有最后一起吃鱼吃包子又是怎么回事,觉得有点生硬啊。
我已经忘记自己第一次读《许三观卖血记》是在哪一年了,只是忽然之间这部电影就出现在了眼前。
而且编剧是余华。
是的,余华,那个我充满敬仰和喜爱的作家。
在韩国,意大利,余华的拥趸其实不比中国少,且韩译本和意大利译本在这两国的影响力也很大。
很多年以前,读余华的作品,总是被他逗笑,然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泪水。
很多时候,好电影就像好人,总要遭受一些多舛的命运。
张艺谋拍完《活着》,至今也没有让它以正式的渠道出现在观众面前,当然这怪不得他,但是我想知道现在他自己是否还偶尔惦记那部给他带来声誉的电影。
1999年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使得韩国电影近几年迅速在亚洲范围崛起,电影质量之高,只能让我们站在身后,看人家的背影。
我想《许三观》很难有中国导员去拍摄了,无论是审查,还是铺排院线,在当下的中国,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这部电影是我带着儿子一起观看的。
韩文我们听不懂,那些汉字,我五岁的儿子也只能看懂一个大概。
但是我想他看懂了电影。
艺术就是有那种震撼人和感动人的力量。
我知道我儿子看懂了,他问我为什么那个爸爸对待一乐那么不好。
我没有解释清楚。
后来看到许三观因为卖血晕倒,卖血的钱四散,被围观的人疯抢,他哭泣着喊道,不要抢他的钱,不要抢他的钱……除了知道那钱是卖血而来,他还知道那是给他儿子看病用的。
结尾的时候,看到许三观一家高兴地去吃肉包子,儿子开心地说,爸爸,我想给他们取几个外号,一乐叫一包子,二乐叫二包子,三乐叫三包子……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带着五岁的他看这样的电影,但是人世的悲苦与欢愉,隐忍、欢笑与泪水,从来都是近在咫尺,即使我们装作视而不见,它也在静静窥视着我们……
河正宇导演的电影《许三观》是一部剧本改编很成功的作品,剧本很精准的抓到了原著中没那么重点描写的父子感情,并把这种感情放大了出来。
很多人可能会说,剧本失掉了原著小说中那种主人公不断和命运进行对抗但是总是无能为力的精髓,可是毕竟电影追求商业结果,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拍出来,恐怕这电影就彻底变成了小众作品。
其实余华的作品精彩在清淡甚至轻佻的语言中描摹人生和命运,他的优势是让平淡在时间的长河里发酵变得浓醇,这种平淡在文学作品里体现得更加完美,可是却所以很难改编成卖座的电影,尤其是很多内容恐怕还触及时政更加艰难。
不过虽然说剧本立意上做了重大调整,但是剧情细节上处处都有原著的影子——许三观跟着阿方和根龙学卖血,三个人憋尿憋得眼神迷离,一步三颠,最后终于抽完血后趴在小便池上一副“本人已死”的表情,真是笑死人了。
卖完血之后原著是吃猪肝喝黄酒,电影里是吃血肠喝浊酒,都是补血的意思。
后来一乐闯了祸许三观被抄家,许三观也是先让许玉兰和一乐自己去找何小勇,最后三观自己气不过去卖了血,卖血之前还教自己的儿子以后要“搞定”何小勇的两个女儿,这样才算为自己解气了。
但是有一些地方也做了非常灵活的改变——第一,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的目的,在原著中许三观是糊里糊涂卖了血,有了钱以后不知道要这个钱干嘛用,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讨个老婆算了。
但是在电影开头就表现出了许玉兰倾国倾城的美貌,许三观这傻小子就是因为爱上了许玉兰,所以才去卖血赚钱的。
第二,是许三观和一乐的关系。
小说中,一乐到底是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并不知道,只是因为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许三观自己疑心生了暗鬼,就越来越不待见何小勇和一乐。
原著本来是描写许三观这个人的狭隘和可笑,何小勇拒绝认一乐,以至于后来何小勇不给一乐买吃的,那其实对何小勇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谁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我儿子啊。
但是电影中特意安排了血型鉴定,一乐板上钉钉是何小勇的儿子,况且在何小勇家境富裕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给亲儿子买个包子,这直接把何小勇推到了坏人的位置上。
戏剧冲突更明显了。
第三,一乐的戏份在电影中被增加,也同样被突出和放大。
在原著中,一乐只是许三观一个疑似不是自己儿子的儿子,和许三观有矛盾,最后矛盾化解,许三观为了他与天搏命的一个化身。
可是电影既然要把重点放在父子情上,就必须要重点描写一乐了:一乐是三个儿子中最成熟稳重,最孝敬爹娘的儿子,他甚至多次出来帮忙化解了父母之间、父母和邻里之间的矛盾,哪怕是被许三观厌弃也要死心塌地维护许三观。
一乐唯一一次表现出动摇,就是在许三观带着其他人去吃包子但却只肯让他吃地瓜的时候。
但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
一乐给何小勇喊魂是一个重头戏,在原著小说里,一乐只是象征性喊了一喊,喊了两声就赶紧停下去找许三观了。
而在电影里,一乐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对父爱的渴望一声一声喊出来,许三观站在窗外听得心酸不已,这一声声的呼唤,象征着父子两人的救赎,极尽煽情。
这一幕其实设置得很好,河正宇和小演员都很赞。
第四,大高潮戏份的处理。
原著中一乐最终的爆发是又过了很多年之后的事情,许家在这几年中经历了很多社会上的折磨。
电影在喊魂戏后立刻就接上了高潮,一乐因为脑炎住院了。
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像原著那样一路卖血,越卖身体越差。
原著里许三观为了气色能好一些,自己在太阳底下暴晒,而电影里,许三观就着栏杆倒立,为了把血色冲上来。
原著里发生了许三观因为过度失血而被医院输血的情况,电影里也有这个场景。
而且电影版本的许三观刚和医生争吵完,就把怀里的钱撒了一地,张开的,卷起的,残破的,地下都是钱。
面对周围人的争抢,许三观死命趴在地上保护着这些钱。
原著的大高潮基本没有写许玉兰,毕竟小说是关于许三观和老天爷的。
但是电影则不同,这边许三观为了卖血差点卖出去一条命,那边许玉兰担心钱不够居然自己卖了肾脏。
许三观抱着许玉兰痛哭,夫妻两人感情在这里得到了修复。
原著里两人的感情是靠岁月和磨难慢慢弥合的,电影这样设置显然更加煽情了。
电影里还增加了许一乐不顾身体病痛,满大街找许三观的情节,许三观那时跻身在一个小巷子里,就和当时一乐离家出走也躲在一个小巷子里最后被许三观找到一样,此处形成了一个呼应。
还有父子二人长街对视,许三观不顾川流不息的车辆执意走到儿子面前,这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
这也是小说里没有的情节,电影加拍了这些,让父子之间的感情更立体了,也更圆满了。
影片结尾有一个特别鲜艳的(屏幕颜色)场景,全家四口人坐在一起下馆子,每个人都分到了包子,还有贫苦时许玉兰在幻想中要吃的鱼。
这个情节安排得特别圆满,更突显了家庭的和美和苦尽甘来的幸福。
跟小说中许三观无论穷困还是有钱都只想吃炒猪肝相比,电影里的三观结局圆满,人生幸福。
虽然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最后色彩艳丽的圆满镜头,看起来让人“回味无穷”,但这恐怕不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吧。
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三个儿子都没长大,就算娶媳妇两个人不管了,但是肯定也要面对上学的问题。
学费不是一笔小开支,这笔钱怎么办呢?
靠许三观微薄的收入吗?
三个孩子刚刚养到十几岁,正是淘气和长身体的时候,但这时夫妻二人已经一个卖血差点卖了命,另一个卖掉了肾,这以后的日子怎么办?
卖肾后身体虚弱还能工作吗?
需不需要额外的保养?
这些保养需要多少钱?
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我脑海,哪怕电影是个happy ending,都不能缓解这种担忧。
抛开情节不谈,电影版《许三观》在人物性格上也有创新。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稍微有一点浮华的人,带有市侩气息,而电影版的许三观多了一些憨直,也算可爱。
原著中的许玉兰是一个比许三观还市侩的人,泼辣算计决不吃亏,还是个长舌妇,到处抖落自己这点家丑,许三观对此苦不堪言。
而电影版的许玉兰明显多了一些清纯和慈爱。
这样的改编,确实让他们的荧幕形象更正面了,观众也很容易会对他们产生好感。
1王德威写过一篇《余华论》,名为“伤痕即景,暴力奇观”。
伤痕与暴力,这是余华最重要的两个书写母题。
但他的小说不同于另一流派——“伤痕小说”,余华触及了伤痕,可用的却是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笔调。
和《活着》类似,对大众来说,《许三观卖血记》的重要性也在于它描摹了一种“伤痕”,那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一些苦难,余华将其作为小说的重要背景,成就了《许三观卖血记》的历史感。
但这样的结构组织,并不稀奇,和我们熟悉的《阿甘正传》很像。
当然,这不是说余华对苦难的展现不重要,事实上,他很好地将对历史记忆的重现组织进了叙事结构中,主人公的行动与大历史之间,有着微妙又紧密的联系。
不过,作为一个现代小说作者,“写什么”远不如“如何写”重要。
《许三观卖血记》最好的地方,在于它的语言——而这也是小说这种文体的立足之本,余华用了一种轻盈的笔法来叙事,语言表层的“轻”与陈说内容的“重”,构成了一种反讽。
这其实是改编《许三观卖血记》最难的地方。
对韩国的“专业”读者而言,余华并不陌生。
2000年,《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但河正宇要拍的是商业片,他的思路在最开始时就很明确——影片受众不是小说的忠实读者,而是更多没读过小说或仅仅听过“许三观”这个名字的人。
改编,从来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对原作的一次重写,改编者要提取的是最吸引自己的部分,然后用另一种语言——视听语言创作出全新的文本来。
从故事内容看,《许三观》作了大面积的删减,50年的跨度缩短为15年,然后从小说里截取了两个重要的事件(除卖血之外)——一个是许三观娶妻,一个是许三观和许一乐的父子情,然后用大团圆为影片作结。
这让《许三观》看上去和一个典型的家庭片没什么不同。
看得出河正宇的求稳之心,他在各重要段落上都采取了保守做法——比如用最习见的慢镜手法,描写男主初见女主时的一见倾心。
2对《许三观》不满的声音,多集中在它历史纵深的消失。
《许三观卖血记》的主人公许三观,虽然只是个丝厂工人,一辈子也局限在一座小城里,但这个人和这座城,却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起落。
个体的磨难,和历史的苦难,在一些地方形成了交集。
当然,余华没有努着劲儿要去控诉什么,而是将这种控诉藏在了许三观的一言一行之中。
河正宇没有刻意强化时代景深,这个片子只是勾勒出了模糊的历史轮廓,就是韩国五、六十年代的贫弱。
这是导演的取舍,他将“历史感”处理成了一种“毛边”嵌在影片里,比如它的开场就是这样。
镜头先是扫过西瓜地,然后是一个稻草人,许三观和他的叔叔入镜。
这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后景中的“历史符号”——房屋外墙上刷着“坚决要求战后统一”的标语,时代氛围就这样轻易建立起来。
当然还有一处明显的历史毛边,就是在女主角许玉兰第一次出场时,镜头里出现了一些美国大兵。
只不过,小说里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始终牵动着人物的行动,好比许三观用嘴炒菜,它对应着五十年代末的特殊时期。
电影里,导演也保留了这个富于神采的段落,但它出现的语境是什么呢?
就是许三观一家很穷,一直很穷,他被设定为一个穷苦之人,至于外部的时代动荡如何作用于许三观,影片对此没有表现。
作为导演,河正宇这样做当然是有意为之,他将娱乐性摆在第一位,过于深重的历史感会改变影片的外观。
而现在,我们见到的许三观,是一个在韩国电影里常见的形象——抵受着生活的压力,但乐观,有小聪明,会把日子过得尽可能舒服。
不过好在,河正宇有一种痞气,这让许三观看上去有了些别样的气息。
但女主角选河智苑,人物形象上就显得过于娇弱。
小说里,许玉兰的性格里有一种女性少见的粗粝,但在《许三观》里,她一开始还呈现出一股蛮劲儿,可越到后来,许玉兰就越偏向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而许三观也朝着一个单向度的慈父造型而去。
这是河正宇在处理人物时流露的短板,他还是缺乏将人物形象立起来的能力,这导致角色容易扁平化。
3当然,无论小说,还是电影,许三观卖血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叙事段落。
血的意象,在余华写来显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指代意义,这一点,王德威说得很清楚——血与泪,曾见证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在鲁迅的《药》里,革命烈士的血被无知乡人用来治病,但余华却反其道而行,“《许三观卖血记》破题就点明:鲜血是有价的。
”电影里,河正宇当然还是给足了“卖血”这一行动充分的叙事空间,但它不及小说有力。
这是因为,余华在“卖血”的叙说上,采取了“重复”的手法。
许三观的每一次卖血,都以相似的语句推进,尤其是他卖血前喝水,卖完血后点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都被余华在小说的不同位置不厌其烦地一再描述——重复,带来了一种力度,呈现出生活内在的苦涩。
可惜,河正宇主动放弃了这种“重复”,他只在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时,详细记录了他卖血前后的一系列动作,但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导演省略了其中的“重复性”。
应该说,《许三观卖血记》最吸引导演的,是它在苦难的夹缝里透出了幸福感。
所以,河正宇将许三观和许一乐之间的情感弧度作了着重表现。
根据小说的表述,许三观和许一乐的关系呈现出的,是一道裂缝逐渐弥合的过程,而这破碎的起点,从许三观发现许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开始。
这点上,电影的叙事走向和小说近似,随着苦难一天天加重,几近破碎的许三观一家却得到了重新的整合。
但在具体的呈现上,小说在刻画这对父子的关系上,有其微妙之处,父子间的情感粘度不是一路平滑的向上,它更像有棱有角、迂回曲折的K线,而电影还是选择了光滑的弧度,许一乐一直在努力讨好许三观,后者终于渐渐被他打动。
等故事发展到许一乐病重,电影就一发不可收拾滑向了韩式苦情的套路,它是那么想要描摹生活的悲惨。
因此,我们不仅看见了小说里原有的许三观不间断地卖血桥段,还看见许玉兰卖肾,看见许一乐在人群中追寻父亲的身影。
当然,我们必须要说,站在煽情的角度,河正宇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使影片流露出了它鲜明的市场诉求——一部催泪的家庭题材电影。
所以,《许三观》的结局必然要定格在一家子其乐融融的画面上,因为这是一个观众期待的收尾。
事实上,电影的后半部分一直踩着类型片的标准节奏往前走,里头的起承转合,都符合一个有经验的电影观众的预料(韩国电影最强的地方,当然是它的类型片写作,而《许三观》的不甚出彩,反映出的是在类型模式中寻求有限度的新意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前半部分明显更有神采,拍出了一点有趣的生活气息。
包括许三观和许玉兰约会,以及许三观上门提亲这段,这都是小说里本来就有的,导演仅仅作了轻微的调整,但这些场景,都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种不为观众所熟悉的生活逻辑。
而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小说最后,许三观老了,又一次去卖血,但没人要了。
于是,他哭了。
河正宇丢掉了这次败落,所以,电影里的许三观是一路向上的,就像影片最后的镜头段落是如此明艳。
也许,正是这种明艳,让《许三观》少了点曲终人散的感伤,不那么有余味。
(by 淹然)原载《看电影·午夜场》
其实看完觉得就是一部韩国温情片,与余华的关系已经不大了,小说之所以有那样的地位是因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架构,然而毕竟是异国改编的,抽离了那样特殊又宏达的背景,就只能是一部家庭片了。
也不能说改编的不好,只能说,韩国人一来没有办法领会我们在那个时代洪流变迁中的挣扎和无助,二来韩国人更喜欢也更擅长把故事处理浪漫化,所以后来就是高光滤镜下的大团圆。
大团圆也不是不好,只是跟余华的经典就没啥关系了。
河正宇也是比较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了,但此剧中故事很多地方就显突兀,剧情转折也丝毫没任何铺垫,看的观众会觉得生硬。
以及一部分是按照原作品照搬的,但又没有介绍为什么人会那么穷,以及穷到只能去卖血,人物对于时代的无力感也说服不足,总之,拿一般要求来说,算是个完成度还行的家庭片。
再严格一点来说,改编有些虎头蛇尾,介绍不清故事背景和历史,但部分情节推动,又确实是只有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才会有的,如果没读原著只看电影会觉得莫名其妙,属于改编的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所以,豆瓣上愤慨的很多同志们,还是剥离开来看,也算勉强及格的片子吧,河正宇也确实蛮不错,毕竟搁在中国这么复杂的大环境下,又是那么厚重和历史相关的电影,谁都不见得能把故事说清楚,冲着河正宇的出发点还是应该点赞的,再加上他的演技和故事的铺陈,虽说没了原著那种格局,但这样的艺术家,还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支持的!
三星点评!
对了,还要说一句,演大儿子的一乐小演员演技炸裂啊,把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诠释的太好了,眼神里都是戏,值得赞扬!
晚上看了一部韩国片子《许三观》,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改编。
原著曾经翻过,余华的小说基本上都看过,他是国内少数几个写书很有特色的人,而且有不少的作品出来。
除了前两年的那个《兄弟》令人失望之外,其他的都相当有意思。
《许三观》的原著里面那个饥饿年代躺在床上用望梅止渴的方式应付没有钱买菜买肉的场景,也在影片中有展示。
韩国人的改编相当成功,把一个中国的小说,中国的饥荒和人性,完全融入到韩国社会之中,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除了许三观这个名字之外,其他的都本土化了。
原著中的许三观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小人物,作者似乎用一种极其残忍的客观视角描述了他的一生。
电影里面则有更加丰满的表现,比如他年轻是喜欢了一个姑娘,就去用卖血的钱请她吃饭,然后跟老丈人许老头说,您要把女儿嫁给我,你只有一个女儿,要是嫁给另外一个,你的香火就断了。
另外你女儿现在的那个相好也不是什么好人。
于是老头答应了。
韩国是一个很男权的社会,女儿的婚事被父辈决定了。
那女儿去找她的相好,希望他娶她,可对方不愿意。
她就铁了心跟着许三观了。
第一次卖血,许三观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极为重要的交易,他娶了老婆。
这次卖血对于他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开端,开启了他结婚生子的人生路程。
十多年之后,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老丈人也已经不在了。
他本来有三个儿子而生活幸福,却因为街坊的流言蜚语不得不烦躁甚至是极其痛苦,大家说他的大儿子不是他亲生的,而是他老婆之前那个相好的种。
许三观希望用血型来证明,大家错了。
可是现实让他无法振作起来,一乐的血型证明不是他儿子。
从此之后,他就消沉无比。
直到三个儿子和别人打架,一乐为了给两个弟弟出头,一块石头就把对方的头给磋了,对方家长找上门来索要医药费,家里没钱,就把他的家具什么的全部拖走。
他老婆去找之前那个男的理论,希望能从那里得到一些钱,可对方一毛不拔,还大打出手。
许三观没有其他的能力,只好第二次去卖血换回家具。
片子里面有很长一段细节描写讲述他知道结果后的郁闷,和对一乐的疏离。
但一乐实在是一个特别好的小孩,并没有因为养父的那种态度而改变他的情感。
小孩在这里是最无辜的一个,因为父辈的不慎而承受着苦难。
还好的是,片子展示了所谓的报应不爽,孩子的血缘父亲最后得了怪病,医生也束手无策。
可一乐也有他同样的病,直接在路上晕倒。
许三观夫妇为了就小孩各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女人卖了肾,男的到处借钱借不到之后再次去卖血,一次只有三千块,医药费要三万块,他只好在不同的地方卖血,最后差点死掉,终于凑够了钱。
影片的结尾是一家人吃上了包子,给了一个看起来还比较好的结局。
在一个人伦社会里,情感的冲突无法避免,但超越的情感也存在着,并支撑着家庭。
许三观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的一个人,他甚至连他老婆说去杀了那个畜生的建议都不敢去做,而是一个人躺在桌子上流泪。
但他为了那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不愿意去伤害别人,宁愿伤害自己。
也许是一种懦弱,也许是一种悲哀。
更多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的无奈。
底层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只能是默默承受。
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来证明了作为人,他活的尊严。
那些嘲笑他的人,在危难时刻一毛不拔,只是这个社会冷漠无情的表现而已。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无聊的看客,都希望从对方生活中找的自己的乐趣所在。
但在嘲笑中生活的人却要有生活的勇气去面对,无论多么不公,无论多么委屈,都需要一力承担的精神。
好在是他有一个好的老婆,一个好的儿子,让他有那个力量继续活着。
或许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一些寄托。
这才是最为真实的信仰和力量。
1.人物的衣着鲜亮,即便老旧也是以某种机械的方式磨旧的,里面没有丝毫岁月作用的痕迹。
2.父与子、夫与妻间的对话,完全没有表现家庭关系中应当具有的话语差异。
3.最惊人的莫过于许三观的妻子,逾十一年面容丝毫未改,依旧光鲜靓丽。
4.场景一看就是搭建出来的,为配合摄影明丽的色调,倒真是“当下之事”。
(注:“历史无非当下之事”,说的是人性相通,《许三观》显然不是。
)5.一出悲苦剧被生生改编为浪漫温馨的家庭喜剧,实在让人惊叹韩国影人的功力深厚。
6.决非刻意如此,而是他们缺少表现真实的能力(无论是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还是在影像中重构)。
7.如此,也就不断需要借用类型片的手法处理艺术电影:掩盖影像虚假本性的方式。
8.韩国电影之罪:把电影拍成电视剧;美国电影则反其道行之:电视剧越来越像电影。
9.如果是电视剧,以上的问题都不再有了,电影有情节已然足够。
10.但电影首要标准是真实,无论你以何种方式达到:现实主义、反现实、表演真实、情境真实……
生活回忆是一道一道精彩的门槛,其他的就是些乏善可陈模糊一片的灰地砖。
老许又干又瘦但自信无比,脑细胞虽然不多胜在排列整齐,说干就干计划粗糙行动力超强,所以他的生活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都不会有什么悔不当初的遗憾,像个动物一样忠于自己的人性,这样的人怎么看都干干净净的。
这其实是一个印象派的童话故事,不是生活的素描,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后,一切荒唐的人都瞬间变得可爱起来,我自己从来没那样坦白的生活过,因此而羡慕且感动。
喜欢把一切新鲜蔬菜都腌得又咸又辣的韩国导演,这次难得控制了把人杀光的冲动,放过了老许一家,他们熬死了宿敌,战胜了脑膜炎、贫血和器官移植、成功穿过了都是汽车的大马路,直到最后一刻我还在担心这家人劫后余生后整整齐齐在饭店里集体撑死......但他们从此以后全须全羽幸福的生活下去了,真好啊。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换钱渡过了人生一次次的难关,以许家为主线,描绘了在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以简单的叙事、略带傻气的对话,将沉重的话题用轻描淡写式的写作方法表达人在面对厄运时对家庭、对人生、对未来的渴求。
韩国翻拍中国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在保留大致情节的同时,根据国情作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动,使得作品更为偏向一部家庭伦理剧。
韩国翻拍中国小说,为了适应本国的国情,在细节上做了诸多改动。
主角们的工作全都做了改动,小说中许三观是一名丝厂工人,而在电影中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娶了玉兰之后,继承岳父衣钵,干起了卖爆米花的生意。
许玉兰原是小吃店炸油条的服务员,在电影中成了卖油条的“油条西施”。
许三观在追求玉兰时,请玉兰去胜利饭店吃了小笼包馄等食物,还在饭后买了话梅、西瓜等小食,而在韩国电影中,许三观和许玉兰就坐在小咖啡馆里,玉兰小口喝着咖啡,桌上是用报纸包着的猪肉;还送了小小一瓶香奈儿香水、棉花糖、包子、冷面、烤肉……韩国在翻拍时,考虑到两国饮食文化、日常生活差异的不同,选取了韩国典型意象作为传递文化的工具,使得韩国观众在看这部作品时能够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香水、咖啡馆这类代表资本主义的物品,在小说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但是韩国深受美国的援助,这也反映出追求女生手段方式日益西化、日益进步。
情节改动。
小说中一乐非许三观儿子一说,仅仅是凭玉兰说漏嘴道出曾经和何小勇上过一次床和毫无根据的长相差别断定一乐不是三观儿子。
而在电影中,则用铁铮铮的血型化验报告断定三观与一乐非父子关系,更有科学依据。
如果说小说里许三观的绿帽子戴得不清不楚,那电影里就是板上钉钉。
韩国在当时有足够的技术去判定,也符合国情,更有说服力,也进一步表现出许三观对一乐浓浓的父爱,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亲情让他们牢牢依靠在一起。
人物设定也做了相应改动。
在小说中,何小勇和许三观一样都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这符合在六、七十年代中进人民公社平均分配的中国国情,每家每户一样穷。
而在电影中,何小勇从兴趣爱好、屋内装修、服饰装扮都可以看出是富裕人家。
这也符合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受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部分人摆脱贫困的事实,也进一步通过许家与何家虽生活质量的不同,道出家贫而人心不散的感人温情。
结局的不同。
电影中,将文革片段全部删除,韩国不曾经历过文革,主创表现不出文革的惨痛,韩国观众也无法体会文革带来的沉重。
小说一直写到三个儿子长大,许三观年方六旬想要去卖血却被拒绝为结局,将一个质朴、会计较、甘愿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丈夫、父亲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用自己的身体去换取家人的安乐,这份小人物在困苦面前展现的高尚是电影中表现不出来的。
电影少了小说中的沉重,在面对一乐患病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小说中许三观一人扛起了承担巨额医药费的责任。
电影中,许三观同样是依靠卖血赚取医药费,但是在医院中不慎掉钱,用献血换来的钱被旁观者哄抢的时候,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许玉兰也为一乐的医药费不惜去做心脏移植临床试验手术,在经历了一系列苦难之后,一家人在饭店吃着包子与清蒸鲫鱼,在细微处遇见满满的幸福,苦难后的温情别样让人珍惜。
小说中更多想要表现生存意识,而电影更多是要表现家庭意识。
韩国翻拍这部影片,情节的变动更多是为了符合国情。
将中国小说中表现家庭亲情温暖的精华吸取,用本国文化去包装小说,最终成了韩国电影版《许三观卖血记》。
的确像很多人说的,这部影片并没有预想的那么沉重,甚至男主角还常常恶意卖萌,表现出诙谐幽默可爱的一面。。。
令我常常跳戏虽然有点做作,但是看到主角卖血的那段,还是不禁觉得有点儿心酸,包括有一次,主角用卖血换来 的钱去给孩子买肉包子吃,简直令人泪奔。
说心里话,我对食物有种特殊的情节,就像农民对土地的亲切,屌丝对于卫生纸的亲切,作为吃货的我,对于食物有种莫名的爱和敬意。
在沈阳吃的肉包都是一块钱一个的,来到大连之后体验了三块钱的超大肉包子真是觉得自己好奢华(请不要笑话我屌丝,你们有能耐发红包给我啊),用筷子夹破包子皮后升腾起一缕白色的水蒸气,露出暗红色的肉馅,一口下去满满都是湿滑软糯的肉香。。。
常常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像做爱一样欲罢不能,咳咳,应该说好像吃了炫迈:根本停不下来。
能吃到肉包子很幸福,其实我觉得,娶到女主角这样的老婆才是真的幸福吧?
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啊!
我只想对许三观说一句:妈的智障。
何况女主为了他抛弃了那个有钱的前男友都没有抱怨过什么,还是不离不弃地跟三观 在一起,我觉得实在是难能可贵,放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白日做梦系列。
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想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的了吧。
===============================================================至于评论区提到的**问题,我总是寄希望于有一天可以真正地开放,做到&&**,因为一个**的环境对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还是非常必要的。
毕竟现在有些电影每次欲言又止的感觉实在难受,明明可以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却要忍受一些无脑的综艺节目和俗套的青春片。
很想看那些对日常生活描写细致入微的电影,尤其是亚洲风格的电影,切亲,真实又自然,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聊聊毕业生对工作的迷茫,对生活的展望,聊聊成年人世界里的爱恨情仇,别总是镜头下那几个已经脸谱化的角色。
我烦。
我并不是想扼杀《小时代》之类的影片,只是我觉得电影市场应该百花齐放才好,各种影片都有各自的市场,而非在条条框框的规定下,许多影片逐渐销声匿迹或者止步于低俗糜烂。
我想起了出租车
河正宇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魅力,对于他来说只有烂剧本,没有烂角色.....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演员和我的想象不符。
3星,我很喜欢前面部分,作为80后,看这个影片引起了共鸣,小时候穷,听到卖血赚钱的事之后,也动了这个心思。但实际去了之后收入远远没有听到的这么多,但额外领了一个礼包(纸箱子),里面有牛奶几袋,饼干若干。 只卖了一次, 之后毕业(职高)工作,好好赚钱。人生体验吧。哈哈。后面部分又是认亲狗血,又是治病凑钱的看着没啥太大感觉了,可能我早已被生活磨砺出来了吧,因为我知道我能承受多重的负担,所以孩子我只生了一个,三口之家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我甚至还有自己的时间从事我自己的爱好。这就是生活教会我的事情。哈哈哈。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过多围绕伦理血缘且拍得比较廉价好像在迎合村头碎嘴大妈的低级趣味,底层艰辛和父子温情都没怎么展现出来。不过还是成功吸引我看到中途就点了大肉包子的外卖。
故事移植到韩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都被架空了,故事也轻飘飘的变质了,苦难和贫穷甚至都变成简单的符号,它可以是任何一个狗血的亲情故事,没有了一个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那种沧桑感,归根结底还是改编的过于失败,影片最大的存在感还偏偏是最后生硬的狂煽情,这样的改编拿来我朝照样能过审。★★
一次失败的改编,原本沉重严肃的故事转换为韩式家庭剧,显得轻浮失去了原著的韵味,沦为平庸已成必然。
不知道为什么,韩国人的生活就是给我一种莫名的荒谬感,和许三观的故事气质其实蛮搭的。
这么好的题材在天朝不能拍,让韩国买版权拍了。改编自余华的小说,影片生活气息浓厚,演员表演的到位,但是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了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就成了一部典型的韩式家庭煽情剧,这也是韩国擅长的。另,河智苑真漂亮。
余华的故事自然是不错的,但是余华的故事都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传统习性之中,完全移植到韩国,就显得水土不服,但在这点上这部电影不是没做过努力,另一方面表演其实也有一定加成。
啃了遍生肉,最后许三观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又看了遍熟肉,总觉得说不出哪里不好,却还是少写什么。会一直关注演员河正宇导演河正宇。
温情平淡 不深刻高潮也不是那么有 是大部分韩国电影都这样吗
被韩国演绎成了催泪亲情剧,违和感太强,国人特有的幽默被韩化之后显得生硬
家庭伦理苦情大戏melodrama,关于时代与社会的隐喻若隐若现,但多数时候隐而不见,我相信大家都是不满意的。
我们家糙哥的戏都好看,他和智苑姐姐CP感超强~~
三观一路走一路卖血直逼《活着》的那份惨烈没拍出来,三观最后的神台词没了差评!一乐这娃真心不错。
不同语境下的改编,使影片褪去了历史的厚重,只保留了生活的本真,尽管河正宇做了很多接地气的改动,但还是有走味的违和感
正常煽情作,表演漫画化,所以就当漫画看了。越来越喜欢河智苑生气的样子
這個許三觀顯然比大陸的選角靠譜
余华原著看了太久,剧情改编的幅度,感觉有点大,但是又自成一体,各种流畅,几次看哭;关于不是中国人拍的疑问,第一篇影评第一段就说清了,光腚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