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神探观后感。
通篇都是剧透的流水账,还没看过的慎入。
虽然影片以包打探范如一幽默诙谐的自白开场,但是,这人人身不由己的乱世奠定了整部片子沉重的基调,一个悬疑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范如一:他是小人物,也是有思想的文艺青年阮经天扮演的文艺青年范儿拿捏的非常好,读读书写写小说,一心过着清闲的日子。
然而他突然被卷入了一场幕后操纵者不明的阴谋。
原本看起来很简单的差事,因为报童小六跟客栈掌柜的惨死,目标人物的失踪,而渐渐变的扑朔迷离起来。
他被诬陷成杀人犯,一下子变的非常的被动,受尽了各种酷刑。
首先他要自救,还有作为一个侦探追求线索和真相的本能。
受刑的部分小天诠释的非常好,真的非常非常的惨。
他喜欢郁达夫的小说,知道这个国家病了,他也有思想有抱负,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只是,他却什么都做不了。
最后赴死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坦然的,漫天炸开的烟花叫人笑中带泪。
很开心他没有死,活着才有希望。
慧兰:空谷幽兰,在乱世中坚强美丽的绽放周冬雨扮演的慧兰,因为是盲女,所以她敏锐,初见范如一的紧张与慌乱诠释的特别好,有少女的气息,还特别美丽。
面对弟弟去南洋这样的消息,她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其实她的内心也是不相信的,只是,她却不得不相信,她想要小六活着,这也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这样一个盲女,生活清贫的不可思议,却想着要读书看报,乐观的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还收养无家可归的小猴,美丽又善良。
慧兰唱曲的那里,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虽然吴侬软语,极尽缠绵,在我看来,却有一种悲壮,叫人红了眼眶,断了心肠,那种抓不住的悲怆感觉,叫人难过。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遇见范如一很幸运,这样的姑娘一定会幸福的。
感谢周冬雨的精彩演绎,你很棒。
宋小乔:这是一位我看不透的姑娘,从结果来看她才是大boss宋小乔的出场很犀利,打扮的浮华的她犹如惊弓之鸟,她痛恨权利,抨击这个黑暗的社会,她不甘,可是仅仅只能不甘而已。
说实话我真的看不透她,她有作为革命者牺牲的父亲,也跟别人一起策划了看似争议的计划,最后,却因为一位侦探全部都变了,她爱上了这个侦探,也成功的从这场纷争里脱身,踏上了通往南洋的路。
只有她,拿到了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她才是大boss,才是最后的赢家。
占士吴: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占士吴虽然出场很晚,但是他却是整场事件的策划者,作为高官的公子,他的抱负过于理想化,革命在他的眼里,就跟凑齐十万庄票一样简单,最后落得悲剧收场,也是意料之中。
他的第一次出场是范如一在旅馆打电话的时候,只有背影,导演这个伏笔非常的妙,也是范如一破案时重要的线索。
正式出场是密司王被范如一抓走又放回来,一开始询问消息时的自信满满到发现身份被暴露时的狠戾,眼神与语气都转换的非常自然。
后面面对范如一也是气势满满,取帽子的时候有一个停顿的细节处理的非常好。
发表自己的救国路线时也是非常认真的,只是过于理想主义,只有不顾一切向前冲的气势,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在那个时代,他们的血是热的,是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但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死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眼中的热泪与不甘心。
最后这场戏杨洋表现的太好了,那种不敢相信与不甘心都糅合在占士吴的眼神里,满满的遗憾,点赞。
最后说说那些死去的人们,那些谎言与背叛。
无辜的小六,在乱世中这样的生命半点也由不得自己;闹革命的掌柜,我敬佩他,重情重义,正是他这样的人撑起了国家的未来;背叛兄弟而又遭到杀害的同乡,我无法同情他,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宋小乔的同学密司王,这个演员叫人印象十分深刻,每场戏都很出彩,她的死最为遗憾,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最后却还是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最后宋小乔跟慧兰走了,范如一也幸运的活了下来,明天之后还有明天。
然而我们要敬那些逝去的生命,珍惜如今的生活。
我们觉得平淡而偶尔抱怨的现在,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未来。
==========================以上是花痴的分割线,其实我想说的是,杨洋好帅啊,西装好帅,军装好帅,走路姿势好帅,开枪好帅,打戏好帅,耍狠好帅,最后死的都好帅,他一出场我就全程星星眼。
声音太酥了,台词说的特别特别好,特别有层次,被低音炮环绕的感觉就是幸福幸福幸福。
各种特写简直就是颜控福利,这张棱角分明的脸太适合大荧幕了。
你们都在讲阮经天我不高兴。
这片子讲什么的?
不知道。
演员演得好不好?
不知道。
剧情怎么样?
不知道。
好笑吗?
不知道。
那你去看什么了?
杨洋出场的十五分钟。
——就是这么干脆。
你们都在说理科生对不对得起片子好不好笑老上海是什么样子的阮经天长得像不像陈柏霖沉沦是不是一本好书逃亡的时候该不该背诵再别康桥两个女主角到底该选哪一个这种肤浅的问题(这种问题有什么好讨论的!
),只有我,发现了这片子的奥义,那就是——半个银幕出现了杨洋的脸,麻麻,我见到了天堂。
123分钟的电影,我只记得后面杨洋出现的15分钟。
这15分钟我还因为脑供血不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昏厥……还记得小旅馆里从墙洞里窥视看到宋小乔和男朋友的床戏(大雾)吗?
镜头扫过了这世界上最好看的臀,最美的腰线,最想让人犯罪的肩,和一张挑不出什么毛病的侧颜。
这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脑子被“放开那个女人让我来”“卧槽好好看”“咩君我等你等得电影都快演完了”“我要再看一遍”“我的床欢迎你”等等诸多想法搅得一团浆糊的情敌们你们在哪!
请举起你们的双手!
让我看到你们!
举起手了吗?
好的拖出去全部打死!
咩君是我的!
又过了很久……穿西装的咩君!
你好!
请捧我的脸!
我不会泄露你的秘密的!
求求你啦!
【姐姐脸又过了没多久……制服咩君你好!
请鞭打我!
请用枪指着我的头!
我的头很大很好瞄准的!
打戏好帅!
男主你居然打他!
情敌你们在哪里!
打死那个男主算我的!
不过……舔脸并不耽误我看电影,比如说,我跪给了咩君的远大理想。
但这并不要紧呀!
咩君你想成立军队是嘛!
请问军队里收女兵嘛?
上过大学的那种,会舔脸会暖床(特指咩君的床)会洗衣服做饭会算高数大物结构力学古建园林的那种!
求求你收下我吧!
我有一颗报国心!
我要整顿这个世界!
我也看过沉沦!
咩君你为什么要把女主绑起来还换了一套衣服……你可以绑我啊!
我肯定不逃跑!
女主你疯了吗?
选择帮谁的时候可以看看脸嘛!
可以吗?
【看我真诚的脸咩君你不要和男主打架啦!
你去和导演打一架吧!
让他给你加戏!
加一分钟我多贡献一次票房!
咩君!
咩君?
咩君……你怎么死了……你死了为什么还要给一个侧颜特写……啊呀好好看哦我也死了……失血死了。
临死之前请让我再说一句话——左耳什么时候上映!
这篇影评的写作过程,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力。
为了摸清罗卓瑶飘忽的思路和松散的逻辑,我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整理了一份两万多字的台词本,为此把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拉伸到了三天的长度,个中困顿不足与外人道。
这些文字,不论评价如何,它们在这儿,我便怀抱无限感激。
闲话少叙,摆案听茶。
首先,列位看官想必一眼就能看出,“暴走神探“这名字,有些古怪。
本片导演罗卓瑶可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风格最诡异最边缘的香港女导演,她的处女作就在芝加哥影展获奖,她最著名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和《诱僧》等作品,来自笔触细腻残酷的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之手。
她创造了以《诱僧》为代表的中国的一类cult片类型,带着实验性的不知所云,风格奇诡,满屏荒唐。
她的丈夫方令正是郁达夫死忠,不遗余力推荐郁先生大作的同时,还不管不顾地把郁达夫的行文风格嫁接到自己台本中的人物身上去,反正在看到街上卖报的十余岁小童开口就是“肚饥”“臭八股”这种词汇的时候,我也是不免要失笑的。
就是这样一对夫妇,再加上监制是摸着电影胶片长大的尔冬升,最终想出来的居然是“暴走神探”这样的片名,这就有些不讲理了,相比之下,“包打探手记“这个名字似乎更应该些。
豆友“二逼片名把目标受众拒之门外,又把目标外受众骗进影院讨个差评”的说法,一针见血。
这个疑问直到我发现影片主题是“碰撞”的时候,才得到解决。
第一次看《撞车》的时候,我就仔细思考过,当下中国如果要拍一部同样以“碰撞”为主题的电影,挖深不难,格局若要做大、有时代感,似乎不易。
遇到《暴走神探》的时候,我才了然,对人与人之间本质问题思考成熟的情况下,提笔安个背景,故事会自己生长出来。
影片男主角范如一所代表的文艺同志,骨头硬,心肠软,出身中产,家教正统,很有些腻腻歪歪的书生情调和迂得发酸的君子之风。
他们夹在上流权贵的功名富贵附庸风雅和下流百姓的蝇营狗苟困顿牢骚之间,有图强之心却无整顿之法,外表是麻木寡言的“哑巴”,内心却珍藏着柔到极点的文艺和硬到极点的叛逆。
文艺同志范如一先和片中以“老板”为代表的脑筋活络的本地资本家、地头蛇产生了碰撞,老板既佩服文艺同志的坚忍耐力,又看不起文艺同志的食古不化,双方有因为相类的洞察能力而产生的默契。
巡捕房内,一类人无知无觉逞武夫之勇,冲突产生时,其实双方都诚实,且共同抱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充分交谈的欲望,但该发生的矛盾依旧未能避免,严重影响效率,文艺同志历经此劫长叹一声,“你一定要看《沉沦》”,期以大作点醒之;而另一类人,绵里藏针两面三刀,对付真小人,文艺同志只得以君子之道书生意气对抗,坚定原则难免受些皮肉苦,换来内心宁静却也自得其乐。
至于社会的上流人,密斯王是受过良好知识教育却头脑简单毫无普世道德观的富家女青年,无知而不自知,把矫情当个性;占士吴,可爱而迷人的反派角色,行事果敢,想法前卫,纯粹理性的法西斯主义信奉者,手腕是硬的,死理性派的思路也是可取的,可惜因为自居救世主而拉不下脸倾听底层百姓诉求,自以为是指定的全盘策略是弱智的,范如一曾在和占士的碰撞中强调过底层群众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共鸣,文艺同志和天真的反社会铁血少年无法达成共识,便自顾自宣明态度而已,反正态度无对错,时间会给出最优解;宋小乔,有文艺细胞和不切实的情感幻想,推卸责任和掩盖过失的缺点很是扎眼,撒谎、造人命债,天真莽撞却仓皇逃避,范如一费尽心思保其周全、存其娇美、去其不堪——以真情,以信任,以祖国受苦受难的儿女,以悄悄的离别笙箫,最终因出色的洞察能力,逐步看清现实,本来只是文艺青年,后来终成文艺同志。
和范如一发生碰撞的,还有处于社会底层的“臭虫”。
范如一对小猴的尊重、对慧兰的怜惜和对小六的重视,既让他受尽磨难生不如死,也让他跌跌撞撞死而复生——因为只有范如一对这些所谓的“臭虫”,姿态是平等的。
对小猴他以《包打探手记》相托,朋友间的托付,是不怜悯也不傲视的姿态;面对慧兰之贫苦善良,范如一饱含卑微又纯粹的感情,带着爱情的意味,和人物形象差别带来的阶级矛盾,严刑打不碎的意志力,轻易被温柔瓦解。
那个晚上,文艺同志带着一头疤满脸伤,姿容半点不得体,神态完全不悠闲,却依旧隔着半透的珠帘和来往的闲杂人等,看着门里吴侬软语唱评弹的盲女,笑得一室春光。
这些上流人物眼中该为时代的变革被牺牲和清除的“臭虫“,在一般的艺术作品中,总会被刻意隐藏起劣根性,以便被塑造成勤劳勇敢的完美形象,;而在这里,除了孩子和少女,你发现其余的底层人物并没有那么美好,甚至有些市侩讨厌,他们真的被塑造成了彻头彻尾的”臭虫“。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丢掉煽情手法粉饰之后的臭虫,你若在当时,会觉得他们该死吗?
占士吴们是觉得应该的,而文艺同志,却只让他们治病。
人与人的联系不能凭空发生,总要有些依托,于是在“碰撞“的本质问题下,旧上海成了依托,革命成了依托,难能可贵的是,罗卓瑶在这里居然真能做到全然纯粹地在实验碰撞本身的美妙效果,而对探讨革命的正确性这种戳到观众敏感点的话题未作任何引导。
故我更不能理解有些观众对罗卓瑶探讨革命之肤浅和不尊重观众的批评。
调侃被滥用和别有用心的革命,何以被理解成对革命本身的抨击?
况且,革命作为人性碰撞的依托,从来不是叙述的重点,难道内容本身不比一个表现形式更具有普适性?
这一点,我以为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里写得最为贴切: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类似的情境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
回归前文,我唯一可以想到的采取现在这个名字的理由,无非是因为,影片的主题是碰撞,而“暴走”的主题也是碰撞。
不论是出于票房还是口碑的考虑,她都有一百个理由放弃“暴走神探”这个名字,只有这一个理由让她坚持,她就坚持了,那定是因为她觉得,这个理由更重要些。
所幸,我也这么觉得。
罗卓瑶强烈的个人风格使得影片受到了很大的争议,然而绝大多数的批评,我确实难以认同。
首先,在硬技术方面,本片美指是奚仲文,所以大多数画面镜头感都很好,配乐让人惊喜,台词美得带有侵略性,只在故事这一块,罗卓瑶打乱了正常的行进节奏,脱力系的气质营造加上全然松散的思维逻辑,许多地方完全是在剑走偏锋地挑战正常逻辑,很多观众自然是不习惯甚至反感的,在个人兴趣驱使下,我倒觉得故事摇摇欲坠的结构非常新鲜可人。
其次,许多人批评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威亚和布景,但其实这部影片的细致程度非常惊人,整理台词本的过程中发现了多处伏笔、隐喻,藏匿甚深,可见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引起关注,而是为了纯粹的艺术创造;镜头、打光等和故事情节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诸如范如一在车内和老板的一段对峙,光线的明灭变化暗示谈话内容的真实和虚假,以及结尾处白色西装的范如一和黑色军装的占士吴分坐画面两边,可谓一念光明一念黑暗;另还有不同角色的方言转换,凡此种种。
故,我倾向于认为,状似穿帮的威亚和布景,其实是在为影片的戏谑效果服务。
本片的英文名叫做Shanghai Noir,其成为一部优秀的黑色电影的野心昭然若揭。
范如一幼时习武一段小演员表演风格的游离,动作夸张表情模式化力求卓别林式默剧表演风格的群演,撞车引起的大爆炸却被处理成烟花的创意……除了杨子珊的蛇蝎美人角色感觉完全不到位,整部片子的漫画感和老派情调差点没把屏幕炸裂。
我以为,整部电影着重表现冲突,严肃处理冲突,却又以嬉笑怒骂的姿态在讽刺和戏谑冲突的风格,是美而生动的。
最后,不妨多听几句我由这部电影生发的一些感受。
我记得,当一部诸如《地球上的星星》那样的影片用大俗的方式去讲述一个天马行空的人的世界时,我们往往表现出感动理解和包容;而罗卓瑶自己,作为这个天马行空的人,出手把自己的世界铺排成一部电影时,我们却受到惊吓般望而却步,更有甚者,批评导演的诚意,怀疑导演的努力。
为什么当影片中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关注时,有人却要在文艺片里苛求逻辑链,在烧脑片里批判商业化?
是自大到什么程度,才会把自己主观上能不能接受来作为客观上衡量一部电影质量的标准?
正常表达都要被理解成装腔作势,你让《八部半》情何以堪?
物理理论和哲学思想中都有须弥芥子的概念,于我,罗卓瑶就像是漂浮在宇宙里的毗湿奴神,一呼一吸间,就把我生命中某个突然感到文艺的稍纵即逝的时刻,填充和扩大成了一个饱满的世界,我并不理解,难道我以如获至宝的心情对待的情怀,对一种状态的描摹,已真的不能打动人了吗?
我也记得,初见《全民目击》的时候,看到虽有明显缺点却依旧成功的类型片的尝试。
同样,《暴走神探》确实有明显缺点,比如罗卓瑶作为一个女导演毫无挑选女演员的眼光,宋小乔和小猴作为主要角色全程被导演玩懵了的演技不在线状态,以及过于自我导致的水土不服。
但用现代性和戏剧感去调和民国背景下的黑色电影的类型探索和尝试,它做到现在的程度,其实是成功的。
我想,电影固然需要照顾到观众的观影体验,但首要任务还是表达。
且不说观众一味挑剔导演的表达形式而忽略其表达内容,其实是对导演的一种不尊重;即使不考虑这些主观影响的因素,取悦观众,从来都不是导演的职责,也不是电影的目的。
最近越发为个体间的想法差异而不解和好奇,说话总有些太不留情面。
来来来,我们不妨早点完成任务,坐下来谈文说艺。
《 暴走神探》名为侦探片,实写乱世文青的良心主义,血腥暴力加点浪漫诗意。
导演很文艺,所以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宣传电影都是按照文艺的方式进行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低调风格和《一步之遥》有点类似,但是没有那些隐喻。
技术上还是过关的,开头镜头的色调复古好看,惊艳过后一路冗长,委泄千里。
电影本身不错,也比较又各人想法,但是小众和个人的不够极致就有些尴尬了地道的十里洋场味道,时不时点题的爱国情怀,格调主题服装美指都看得出诚意。
“最近我太贵族了,也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这句台词把整部电影的文艺和无厘头的特点概括的非常形象。
阮经天的旁白和台词非常好玩,不小的惊喜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偶然瞥了一眼该片的宣传海报,斗大的宣传话题“理科生对不起”,心里挺纳闷,也不知道他们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看完之后才发现,这部《暴走神探》真真是一部属于文科生的商业片,甚至还不完全是当代文科生,而是属于那种专修近代文学的高手们。
其实电影也并不是不适合理科生,如果要get到这部电影的G点,首先要将《暴走神探》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韵味环境下。
了解《暴走神探》,必须要了解郁达夫,以及片中重要の道具,郁达夫的《沉沦》。
本片的导演是香港才女罗卓瑶,她的片子都有一种很怪的调调,比如著名的《诱僧》、《如梦》,说其是文艺片导演吧,但所涉及的题材并不文艺,只是腔调奇特,可以称之为“文学导演”,也可以在头衔上加入“另类”两个字。
而电影编剧方令正,是当年周润发主演《郁达夫传奇》的编导,也就不难理解《暴走神探》为什么会加入如此多的“郁达夫情结”了。
《暴走神探》是一部悬疑侦破题材的作品,却因风格化而显得大不同。
该片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就是那种初觉怪味,细品觉得就像吃进一颗怪味秀逗一般的搞笑片。
电影的故事不复杂,整个路线大致是以主角包打探范如一的侦查破案为主,故事模板其实参考了上世纪著名推理小说家雷蒙·钱德勒的作品风格,这位小说家的推理作品与柯南道尔的推理很不一样,在他的故事下,主角都个性鲜明,且混的都比较惨,他们面对社会,面对更为广阔和肮脏的犯罪。
推理解谜不是故事的主轴。
就像该片中的主角一样,无论是法租界的捕头还是首屈一指的神探,主角的角色定位并没有高人一头,他身处与黑暗的社会中,必须倚恃着拳脚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
角色的形象比较硬气,这也正是雷蒙·钱德勒笔下人物的特色。
而阮经天饰演的范如一其实跟钱德勒编剧《爱人谋杀》中迪克·鲍威尔饰演的马洛很像。
甚至《暴走神探》的故事线也跟前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因神秘女子而引发的迷局事件,进而倒霉的主角被裹入其中。
说电影风格化十足,指的是台词与角色的状态。
这里郁达夫出现了,片中几位主要角色清一水的都是郁达夫先生的粉丝,那本《沉沦》出镜率很高。
话又说回来,《沉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这是一部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沉沦》讲的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的病态表现,叙述者现代人的苦闷,内容跟黄*书差不多。
但书中角色是郁达夫的个人写照,激愤与哀怨并存,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
本片将《沉沦》的这个调调扩展至电影中的角色,从角色的台词、语境到表演无不与书中角色类似。
比如阮经天时常的无病呻吟,说起话来断断续续,不但整日叨念着郁达夫的名言,连徐志摩也不放过。
而杨子姗饰演的角色时常破口大骂“笨蛋、白吃、臭虫、败类。。。
”,都是两个字的短语,一套一套不带重样的,跟《丁丁历险记》中的阿道克船长有的一拼。
还有刘仪伟客串的角色,说起话来全是成语,出口成章。
至于本片的反派的杨洋,很多观众或许没发现,在电影开场出有过一次交集,那是在阮经天等电话之时,有个人用电话,阮出口:“打电话会比看郁达夫的小说还重要吗?
”,那人闻言,说了声“惊扰”离去,这个只露了背影的角色就是杨洋,前后这么一结合,就会明白其结尾为什么会那样做了。
电影这种风格有句专业术语,叫做“脱力系”。
这个词来自于日本,源于日常又带着荒诞性的情节、放在异常语境中的正常台词、放在正常语境下的异常台词,还有许多充满怪癖的人物。
简言之,在各种奇异的环境下,平时看上去很无聊的段子和话语会变得十分有趣。
比如范如一经常大喊着“祖国啊,祖国啊”,“我们都是文艺同志”的台词,在整部电影的格调中就是典型“脱力系”风格。
或许在电影发生的20-30年代中,周围一群五四青年的簇拥下,这些调调很常见。
但放到现在以当代的审美去审视,差异感就出来了,因为本片的年代是民国,但价值观却是今日的,也就是所谓的“混搭”吧。
因此而言,《暴走神探》最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颗怪味豆,文艺青年以文艺特色战胜革命青年,其效果就跟《武林外传》中吕秀才说死荆无命的感觉类似。
有些不太能看明白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为一部民国片却没有拍出一点民国片的意味。
本片的剧情方面不太好评价,看完后让人云里雾里的。
大概是讲一个神探拯救旧社会两个女孩的故事吧。
周冬雨应该是第一次饰演盲人,她把一个盲人形象演绎真的非常传神和逼真。
杨子姗的造型也很惊艳,表演也相当卖力,不过还是少了很多之前作品中那种古灵精怪。
不得不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片子。
影片的风格比较偏卡通化,但在动画特效的使用方面还是相当克制,片中的人物造型、背景、道具都是力求用最贴近还原真实的效果。
由于是表述民国时期上海滩外忧内乱的腐朽情形,整部电影的镜头画风都像阮经天的胡渣一样阴郁。
值得称赞的还有人物对白,片中的主角范如一是一名混迹于上海滩法租界黑社会头目的差役,影片对其的背景做了大量的铺垫,交待其虽身处乱世却有一颗文艺青年的精忠之心,故主角的每句对白都经过一定雕琢,既精炼又带有一些当代文学的味道;而除此之外的角色几乎都使用不同的方言,比如“老板”说的一口上海话虽有点台湾味,但是话中不乏本土化的所谓“黑话”、歇后语,是非常值得文学青年玩味的;影片不光注意到人物的语言风格,在使用词汇以及人物表达的时候表现的还是张弛有度的,这方面我觉得要比《一步之遥》做的好。
剧情方面整体没有太多瑕疵,作为一部侦探片确实把谜底留在了最后,不乏跌宕起伏,有惊有喜,而影片的灵魂始终围绕那两句耳熟能详的现代诗,“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吧!
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最后夸一夸图像,片中不乏一些人物特写,画面感可以用”优质“来形容,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如果你把电影在任意时间段暂停,呈现的画面都不会显得仓促,但是也不像《太平轮》那样侧重一个大头像4、5秒镜头不动,因为影片的剧情节奏很快,场景变化非常迅速;其中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长时间停留在人物表情的镜头是周冬雨饰演的慧兰在舞厅拉琴卖唱,安详的表情配以背景民国时期上海方言歌曲的悠扬,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影片的核心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各方面来说,我都觉得值得一看而且值得回味的影片。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以文艺之名的失败之作。
这部电影想要给我们表达的是什么呢?
一个黑暗的时代?
一群走卒小人物如何救国?
显然不是,只有对那个虽然黑暗但是依旧充满了希望的年代雾里看花般的卑微理解。
导演和编剧给我们看到只是对革命精神的扭曲:一个只懂得复读一两首时间还对不上的诗歌的男主角,一个满口洋文依靠颜值便认定也让那个很小的上流社会圈子认定是中国未来支柱的富二代男二号?
两个只知道拿着钱票花枝招展逃往南洋的女主角?
而敢于在那个年代抛开婚姻束缚勇于面对革命的却是一个被丑化的媳妇。
在这场闹剧之中没有一个角色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黑暗中仰望光明的时代中先驱们的坚定和对祖国不变的忠诚,有的只有只因为没有条件而没有吃喝嫖赌但最后恢复到好色本质的走狗,懦夫般的大小姐,看起来清纯却最后证实不过是渴望花枝招展的盲眼少女……也许在其中唯一出彩的只有那个似乎有着理想富二代官二代,当然他父亲那一串可笑的名号编剧竟然好意思放在一起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还是说回富二代的理想——铁血,军政府,军事斗争。
虽然不切实际但有理想总是要强于其他人百倍。
特别是像整场电影中那无时无处不故意显现出的充满小资的“文艺范”,这样的人物怎么有资格去满口郁达夫的革命诗歌?
可笑无知庸俗,只能用此来形容装作文艺的这部电影。
无论如何,写上这些只是希望中国电影中能少一点这样的“文艺”,多一点对历史的严谨和尊重,多一点深入的思考。
浮夸,小资,对国人和先辈多一点尊重。
大家都是有着正常世界观的,请不要侮辱我们的智商和对文艺的理解。
文/梦里诗书 徐志摩的诗,郁达夫的《沉沦》,那过往的民国里开口便能称对方为文艺同志,在《暴走神探》中文艺二字是如此的廉价直白,一出本应悬疑跌出的侦探片里却充斥着假到不且实际文绉的台词和蹩脚乏善的喜剧渲染,这就是所谓的文艺?
请别再假以文艺之名,因为电影以让这个词变成了贬义。
这是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电影,当然并不是因为该片有何番烧脑,而是全然难明电影中所谓的神探,神于何处,探而何方,让人甚至怀疑这居然也敢算是一场侦探片?!
《暴走神探》中阮经天饰演的租界“包打探”范如一除了见人便傻缺的丢银元获取消息和种种作态到神烦的“文艺”状,在无所长,这位神探在电影中的表现更有觉只是被几人戏弄于鼓掌之间,让人有感并非“神探”推进着这场案件,而是案件在推进着这个“神探”,暴走二字倒是在结局体现了,不清不白的个人英雄主义开车一股脑撞了杆子,此时电影居然还运用特效盛开烟花,一股被雷到骨髓的焦糊味,久难散。
走不好悬疑的侦探片,自然也不可能在"文艺"里有以喜剧,电影在令人漫长煎熬的123分钟里,毫无哪怕一星半点的自我风格,全片聊胜于无难讨欢颜的笑料,使这绝非一场喜剧,被人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的动作,自也算不得动作片,那朝三暮四的狗血爱,更难见爱的真挚,还有那所谓"文艺"结局里的隐喻与反讽,当一个最为基本的侦探故事都将不好的时候,还寄希望大众能感悟其情怀所在?
不是观众看不懂真文艺,而是自作高明的导演假以文艺名,所行却是俗不可耐的庸作之实。
对于该片“文艺”二字的形容,我皆打以引号,因为电影中的“文艺”代表不了文艺电影,何为文艺片?
它绝不是《黄金时代》的庸长,也绝不是《一步之遥》里的自作高明,更不会是《暴走神探》中把文艺二字当做口号的高呼,作为文学性和艺术性兼顾的文艺片,它当是《亲爱的》里那立足平凡亲情间的感动,当是《霸王别姬》里的风华绝代,也当是《海上钢琴师》中用乐符折射人生的深思,文艺电影不是高冷艺术,它应是大众都能去沉迷的光影之梦,去感怀电影作为第一艺术的魅力所在。
真正的文艺电影,是大众去评判,而不是自我标榜所能得来的,一部本就定位侦探悬疑动作喜剧的一锅乱炖,又还想着故作姿态沾着文艺片的噱头,终只能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无惜的渣作。
写在前面:至少有半年多没写长影评了,伪文艺小清新少女暴露颜控本质后的失控文字,慎入!
——————影评分割———————————Part One 关于故事:十里洋场,纸迷金醉的民国十三年的魔都租界,于我们这群九零后大概太过遥远,唯有通过历史课本,和先生们笔下几分写实几分呐喊的文学作品,堪堪窥得那段岁月。
电影的开场,从一个远景慢慢摇近,年代岁月里魔都底层中层上层人物的生活状态直接撞进观影者视线,千姿百态,随着时代感的音乐扑面而来。
这个镜头和后面慧兰唱评弹那段的镜头至少给我的感官是最符合片子的质感的,细腻平淡纯粹,没有画外音的解说也能感受导演要传达的时代感。
这个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范如一,一个成长在仁义礼智信的教导下,却莫名成了一个听起来有点贬义的包打探,嗯,格格不入的身份地位,显得很是尴尬,说他是底层,至少片子里没感觉他落魄,反而拿着子弹和银钱,游走在十里洋场,颇有几分游刃有余;但若要说他是上层,说到底,这位包打探既不是清朝的捕快也不是当下的警察,甚至要向洋大人,黑道老大哈腰点头,任君差遣。
旧文化的骨子,新文化的时代,注定了这个故事会发生在他身上。
然而你要问我,看完全片,主人公要传达什么,电影要传达什么,真的很难说,是爱国也要守法吗?
可惜那不是个谈法的年代;是道德底线吗?
可是道德有的时候也会冲突,你说别人为虎作伥,别人也许只是事母至孝。
倒是那句明天之后还有明天,虽然鸡汤,却是放在任何时代之下都不显得突兀生硬。
所以呢,也许这只是一个关于时代的故事,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人物的无奈和理想的交织,恰如片尾绽放的漫天烟火一样,恕我冒昧揣测,导演兴许只是想演绎一个时代的文艺,以一个灵魂矛盾的小人物串联起整个上海滩的岁月故事。
Part Two 关于角色:注意是角色不是演员。
人性的冲突,整个时代场景的构建,势必离不开性格灵魂迥异的人物。
上层人物代表:James Wu:这部片子通篇看来没有坏人只有被时代扭曲的灵魂。
James是典型的矛盾冲突体,出身富贵,不谙世事疾苦,父亲是当下制度的拥护者,而他既需要依赖父亲的地位,又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渴望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所以他的灵魂是天真的,我深切赞同宋小乔说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以为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杀死这腐朽的社会,世界就会焕然一新,然而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矛盾的善与恶,中二少年的理想最终只能破灭在现实面前,一如这个角色最后的结局,不甘的死去但又无可奈何。
密斯王:从她对James的大段描述来说,她本质和James是一样的需要依赖旧势力,又渴望新世界的一个女孩。
所以她最终死在了自己理想的手中。
宋小乔:小乔亦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女孩儿,说她是上层阶级大概只是因为她是军阀养女的身份,事实上,她的父亲由于革命而死,而她相比起James来说,渴望的仅仅是一份自由,学医救治妇孺的话,是为了博取同情的说辞还是内心独白,谁也无从知晓。
说起来,这部戏的最后赢家,小乔应该算一个。
在经历了一场闹剧式的绑架过后,小乔以一段博同情的说辞,甚至在我看来利用了范如一对她的一点好感,实现了她想要的生活。
她是幸运的,亦是在时代背景下能够审时度势,独善其身而获得善终的缩影。
中层人物代表:范如一和他的包打探弟兄们。
他们都是包打探算是一类人,但显然范如一是格格不入的一个。
包打探们,说的难听不过是旧势力和外国势力的走狗,他们心狠手辣,他们唯利是图,为了能够获得金钱挤进上层社会纸迷金醉。
这也是最可悲的一群人,既无旧道德的约束也无新理想的追求,然而时代造就了这么一群人,所以他们的命运亦是掌握在时代领导者的鼓掌之中。
下层人物代表:慧兰:盲女慧兰善良单纯,迫于生计唱评弹和弟弟相依为命,所以全剧她是最让人心安的存在,上海滩的浮华,贫民窟的简陋,她都安之如饴,淡然自若。
然而正是这样的角色,她一旦威胁到上层社会的利益,她就会被毫不怜惜的牺牲,甚至没有还手的余力。
慧兰最终的结局是好的,她想象着弟弟在南洋的生活,怀着一颗被温暖的心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国度,在美国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也许按照电影的导向她会成为一个自强的文艺少女?
不要擅加揣测了吧,所有的影视作品留一点美好的念想总是我希望看到的。
小猴:也算是范如一之外的线索人物了吧。
底层的小人物,既没有受到旧道德的束缚,也没有新思想的熏陶,但有的时候恰恰是这样的人最最展现人性本真的美好。
比起范如一那些只有金钱没有人情的包打探弟兄们,小猴对于小六的感情真挚纯粹,他觉得是小六给了他新的生命,所以小六死了他就要给他报仇,简单没有任何弯弯绕绕,可是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整个时代看起来多了几分正常的人情味。
Part Three 关于演员:阮经天,除了偶尔出戏的台湾腔,把一个不合时宜,满嘴文艺同志的落拓包打探形象塑造的非常完美,这么多被虐的戏份,确实值得好评。
杨子珊:第一段金发旅店的出场台词显得生硬,总有致青春里郑微吼陈孝正的影子在我眼前晃,不过换回黑发之后,与阮经天湖上的那段再别康桥在一个伪文艺小清新的眼里看来确实够唯美,而贫民窟那段诉说理想的情节表现的相当不错。
周冬雨:苏州评弹那段太惊喜了,算不上美丽,但完全是那个时代花花场子里一抹淡淡的超然的清纯,镜头由远及近,真的非常非常出彩。
盲女的神态也演绎得很到位。
杨洋:容许我私心加个粗!!!
最近重新看了杨总从新红楼开始所有的剧,杨总演技的进步太令人惊喜,喂,明明可以靠刷脸,还那么拼,值得给一万个好评!!!
打戏不用说的,白念生的时候就见识到了。
眼神!!!
眼神里都是戏,温柔的腹黑的天真的狠辣的,以及最后一个不甘不信绝望的眼神,真的把人物的内心展示的淋漓尽致!!!
咩总,照此看来2015你不火我才觉得奇怪!!!
Part Four 关于其他:这部打着理科生对不起的口号的电影,确实算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服装道具音乐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尤其是音乐,给人很好的代入感。
但是情节无论是从推理的角度来说还是文艺的角度来说,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以给出3.5星的评价,在国产片里,真的很有诚意。
说喜剧,嗯,我觉得笑点不多,郁达夫徐志摩,凡此种种,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确实腔调十足,有点意思,值得一看!
——-我是伪文艺小清新和非理智颜控的分割线——-咩总,看到第一个镜头我就觉得自己血槽空了!!!
侧颜还敢更美一点嘛!!!
西装啊啊啊啊!!!
制服啊啊啊啊!!!!
中二少年,时而霸道总裁时而天真的笑容眼神,谁来救救我喂!!!
咩总,你的铁血军团还缺人吗!!!
万能的那种!!!
最后倒地了还要给你一个特写,美得惊天地,泣鬼神,心脏看的都要跳出来了。
女主你醒醒啊,你最后那段描述范如一的文字,真的不是说咩总么!!!
鼻梁高挺,眼神清澈,英俊挺拔!!!
咩总,求求你以后都原声吧!!!
声音一出来我就呼吸困难了,天哪,为什么世间会有如此磁性的声音啊啊啊!!!
我觉得密斯王说的好有道理啊,我咩咩就是那么一个美好的少年啊!
你中二也没关系啊,长得好看,谁管你的理想对不对啊!!!
要不是当时小剧场里不造为什么开场后多出了一对情侣,我好想直接扑到大屏幕上去啊!!!
五颗星甩给你,为什么不能更多?!!!
明明可以声音和脸再各加五颗星的!!!
全世界最好看的少年,愿你越来越好!!!
温吞的不像侦探片
啊啊啊真没想到公认烂片竟然如此好看 最低两星半吧 大家都是文艺上的同志嘛 从头笑到尾 竟然还都很让我喜欢 哈哈真没想到 美术配乐和摄影都比较到位 逗逼文艺腔也算恰到好处 风格混搭有惊喜 /5.0/
诡异的气氛。复古的强调。黑色的幽默。古怪的风格好让人喜欢。
虽然演技只有阮经天稍稍在线,但胜在很有趣
What's that
有点感觉又没有感觉…
没忍完。
公映
导演很文艺,所以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宣传电影都是按照文艺的方式进行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低调”。 我不是个文艺青年,所以我好像没有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要不是因为杨洋,我想我也绝不会为了这么一部电影踏进电影院
颇有扑朔之感。
看一半直接走了,真的一般啊。
大家表演的都超赞,阮经天最后含泪装车,我都被他英勇就义感动了。还是女主角现实,所谓革命,死的死,伤的伤,惨的惨,要那个新时代什么意思,还不如远离!
『暴走神探』阮经天最大的特色在于台词非常的文艺,全剧也穿插着各种小笑点,以及各种暗讽如今社会很多不正之风的剧情,可能由于导演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太多,电影的剪辑和剧情上显得有些杂乱拖沓,可谓是本剧的最大缺憾!
15.01.21cinema
阮经天还是挺好看的,2.5星吧。
晕菜聒噪做作的片,居然还古怪的又把方令正当年的郁达夫故事扯到一起,很不伦不类
三星半吧,要说这电影,真的很有情怀,非常文艺,娱乐性也还不错,剧本故事作为类型片来说可谓非常严谨了。而且看这部电影时,会觉得有超多政治隐喻。只是看完后觉得这部电影是鸡肋的想法总是挥之不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故事本身以及几位主演都缺点儿精气神吧……
本来是奔着杨洋去看的,抱着看烂片的心态去,结果发现还蛮好看的嘛,虽然有些地方有待改善,总体上讲也不是看完会觉得不值的电影。最后,杨洋的镜头好少,不过好帅
让我和文艺战线上的同志谈一谈罗卓瑶
还蛮喜欢阮经天的角色设定的,复古的色调和配乐都不错,可惜故事弱了点,杨子姗和周冬雨表现也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