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好片了。
整部片子仿佛一泓清泉缓缓流过,纯洁清澈,又活泼生动,感情直白单纯,又青涩委婉,让人久久回味。
电影成功有三。
一是剧本克制,没有试图去诠释什么青春的真谛,宏大年代等等,而是集中力量刻画少女心事,刻画青春时代的美好感情。
二是主题正面。
海岩讲过,他喜欢写人类的美好。
哪怕题材涉及警匪,涉及灰暗年代,他都聚焦人美好的一面。
这部片子也一样,基调阳光,人物都是好女孩,好同学,好老师,情节是女孩美好的初恋,老师负责任的自制,同学间真挚的友谊。
这才是我们熟悉的青春啊!
这才是我们多数人回忆的颜色!
有些青春片动不动就是打胎,斗殴,吸毒,家暴,这些事情存在但决不普遍,何苦一定要把镜头对准那些丑恶的少数,而无视更多数的美好呢?
几位演员特别是女主角表现异常亮眼,孙伊涵本身的年龄感足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颦一笑,令人动容。
人物个性鲜明,敢爱敢恨。
有很多小细节,比如在饭店向叶老师介绍包间还能唱卡拉OK时那表情的变化,真是太自然,太可爱了!
摄影和镜头的运用很棒,特别是最后的一组移动镜头,教室的桌椅,教室的梁柱,湿润的台阶,这不就是我们流逝的美好年华吗?
影片的结尾,用那个小悬念的肖像画为结尾,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青春说再见,笔法老练成熟,比致青春那类拖泥带水的,要潇洒得多,隽永得多。
青春,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无限可能。
有人说青春是勇敢的,它有着爱的味道;有人说青春是苦涩的,它有着失败的经历;追忆、爱情、热血……青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无数人投入青春的怀抱,又有无数人告别青春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定于6月9日登陆全国影院的影片《我心雀跃》,就将目光聚焦在高中的校园里,伴随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学习以及懵懵懂懂的情感经历,展现了一幅平淡中略带精彩、成长中略带伤感的青春风情画。
全片自始至终围绕着女主人公而展开剧情,是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透过女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全貌。
既有校园里的青春与懵懂,又有社会上的年代感和流行趋势,还有家庭生活的温馨氛围等。
这部构思巧妙的影片,有着可供解读的诸多方向,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于影片也会有不同理解和认同。
《我心雀跃》是由青年导演刘紫微执导,汇集了孙伊涵、周楚楚、宋宁等人的演出阵容。
刘紫微作为新晋导演,首部长片《我心雀跃》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在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上大放异彩,相继斩获重量级奖项并获得提名。
影片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也不拘一格,整个故事充满着未知的期待感,女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故事的走向,也不按套路出牌,令观众猜不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的1997年,片中呈现出一种浓重的怀旧意味。
时代风格强烈的建筑,颇具年代感的服装,随处可见的自行车、专属饮料北冰洋汽水、素描的大幅海报、贩卖磁带的同学,铝制的饭盒和勺子等等,可以说满屏都是“回忆杀”,一段逝去的时光跃然银幕,很容易让观众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片中,导演有意而为之,大胆采用了长时间的留白和空镜头,来展示女主人公的心里的波动和情感的变化,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心有千千结,观众也开始逐渐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最最真实的想法。
整部影片洋溢着青春的甜蜜、淡淡的忧伤、以及莫名的伤感。
从课堂上的学习经历到家庭中的简单生活,从一来二去的简单邂逅到懵懵懂懂的心里变化,逐渐刻画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细微转变和思想矛盾。
而男女主人公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一次次的邂逅和聊天中,延伸出了诸多可能。
女主人公的青春经历,如同影片中出现的五颜六色的玻璃瓶一样。
所有关乎于青春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不过是玻璃瓶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而已。
当玻璃瓶被打碎,把那些五颜六色又形状各异的碎玻璃拼凑在一起,集结成一件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这才是青春真真正正的模样。
一部《我心雀跃》,一个少女的情感经历成长史,一部关于青春的那些事儿,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6月5号的晚上,去电影资料馆看了国产青春片《我心雀跃》的首映。
不得不承认,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干净的青春片了。
是的,干净。
我搜肠刮肚,只找到了“干净”二字。
在这个时代,拍一部干净的电影,太不容易了。
你得抵抗住多少诱惑,按耐住多少蠢蠢欲动的念头,才能拥抱内心的干净呢。
想想,都觉得艰难。
不信,你去看看近些年的青春片,不是用堕胎、劈腿、狗血的三角恋情,为流动的荷尔蒙加码;就是用时代符号、集体记忆,去营造廉价的怀旧体验,赚取观众的眼泪。
即便是较为优秀的青春片,也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写青春,实际却盯着青春之外的世界。
《黑处有什么》的野心,在于刻画一个荒唐的时代,而青春,只是它窥视时代的一双懵懂的眼睛;《少女哪吒》的野心,在于揭示成人世界的虚伪,它更像是一次拒绝长大的宣言:“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
而在《我心雀跃》里,我却看不到任何的野心。
它牢牢地守在青春片的格局里,讲了一个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丝毫不肯越界。
这其实很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沦为平庸之作或是无病呻吟的少女情怀。
可是,导演刘紫微却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固守姿态,像打地鼠一样,击退了所有的企图,回归了一种最纯粹的表达。
如同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但在青春的味蕾还没有被腥膻油腻层层覆盖的时候,白开水却有着刚好的味道。
《我心雀跃》的故事很简单,讲了一个女生对男老师的暗恋,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听起来很俗,对不对?
对。
我承认它很俗,很常见,甚至难以摆脱掉电视剧的质感。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平淡中藏着新意。
片中的男生王雨夜明恋着生物老师叶楠,女生刘唯唯暗恋着美术老师邹野。
发现了吗。
这是一场没有主科的青春。
没有语文,没有数学,没有物理,没有化学,唯一的一堂英语课,还被唯唯逃掉了。
在这场青春里,只有生物和美术。
生物,是人在成长中必然要面对的生理变化,正如唯唯面对镜子,带着猎奇的眼神,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
美术,是不断发现美、留住美的过程,正如初恋的记忆——唯唯远远地看见他,在晦暗的人群中,独自闪耀。
影片就是用这样的人设安排,隐隐地向我们透露讯息:比起那些高考中的必考科目,认识“性”与“美”,才是成长中最最重要的两堂课。
而认识它们的方法,不是考试,而是体验。
正如,在教室的窗前,一束阳光洒落,叶楠穿一件紧身的暖黄色线衣、一条白色休闲裤,站在亮黄的光晕中。
只见镜头缓缓向前推动,一寸寸扫过叶楠凹凸有致的身体,像是带着向往的“抚摸”,却毫不猥琐。
原来,那是唯唯的视角,她看着眼前这个成熟的女人,有些新奇,更多是羡慕,于是回到家,她要对着镜子期待自己。
少女们渴望长大,通常是从目睹另一个女人的美,开始的。
与亮堂堂的教室相隔不远,是邹野的办公室,那里阳光很少停驻,静谧,带着些许幽暗,恰似少女的心事。
就是在这里,唯唯借装订毕业画册的缘由,和邹野有了一面之缘。
此后,这个少女的心里,便种下了这个男人。
和同龄人相比,他的脸上,棱角分明,眉宇之间盘踞着一股英气。
邹野对唯唯说,这么好的画册,用订书机订可惜了,应该做个封套,用线装,才好看。
唯唯悄悄记下,如同写下生活的新方向。
在大部分的青春片里,成人世界都是危险和虚伪的代名词,是一个剥夺了清纯的地方。
而在《我心雀跃》里,少女的成长却不是因为窥见了成人世界的残酷,而是发现了成熟的美。
这种美,既有爱的清浅味道,也有性的诱人轮廓。
它也使得成人,在青春片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记得在首映礼上,几位新导演都对本片做了点评。
其中,《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提到了“久违”,《黑处有什么》的导演王一淳提到了“少女心”,《少女哪吒》的导演李霄锋提到了“自然”。
而他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细腻。
是的。
要想把这么简单的故事拍出感觉,除了细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印象很深的一处,是邹野为唯唯画像的一场戏。
光很足,甚至有点过曝,将少女的肌肤照得晶莹剔透、薄如蝉翼。
透过邹野的眼睛看过去,只有艺术的灵感;而少女的喘息、闪躲,却像是在暗恋的男人面前,第一次赤身露体。
这里,刘唯唯的扮演者孙伊涵的表演,很有层次。
镜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她的脸上,但时间却不曾凝固,而是随着她的一颦一笑,始终雀跃地流过。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走在路上,唯唯去拉邹野的手,却被这个男人拒绝。
此后的唯唯,只得远远地看着邹野,直到他消失在自己的生命里。
一切,就是这么淡淡的,走向结束。
应该说,我很喜欢本片的结局。
我也曾经说过,一部文艺片的所有情节,都是在为最后一分钟积蓄力量。
就像《风柜来的人》中,阿清站在闹市,大声吆喝着盗版磁带,却等来整个社会的集体沉默;就像《一一》里的小男孩洋洋,对逝去的外婆说着:“我觉得,我也老了”;就像《站台》里,主人公们最终回到小镇,男人昏睡,女人抱娃,过上了曾经无比厌恶的生活……在《我心雀跃》的结尾,在镜头的注视下,我们一起目睹了唯唯完整的青春。
离开后的邹野,从远方寄来了唯唯的毕业画册。
只见,五彩斑斓的封面,是唯唯用破碎的玻璃,拼起来的,此刻,邹野已用细细的麻绳,为画册做了精致的装订。
唯唯翻开画册的最后一页,并没有看到期待中邹野的留言,不过,她并不悲伤,而是随手将画册扔在床上,起身,轻盈地出门,关上。
这时,镜头停在了门后的那幅画上,正是那一天,邹野笔下唯唯的肖像。
原来,他早已用这种方式,为这个女孩的青春,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瞬间。
史航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青春应该有不同的装订方式。
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同样,青春也应该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我们的青春片,除了残忍、炙热、张扬、不顾一切,还应该有纯真、青涩、淡然、不事雕琢。
应该说,《我心雀跃》是一次不计后果的尝试。
在电影市场奔腾的洪流中,它低调地转身,逆流而上,最终游到了清澈的上游。
去过你的城市,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拥有?
关于暗恋,每个人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故事以及小秘密。
刚刚过去的520,羽蒙也收到了一束暗恋对象的鲜花。
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你曾经喜欢过的人,原来他也在偷偷地爱着你吧!
当然,今天我想说的还是关于青春,关于师生,关于暗恋的一部电影。
在寂静又有些炎热的夏季,我吹着电扇,吃着草莓味的冰淇淋,就留一盏灯,足够照亮书桌的昏暗的灯光。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我心雀跃》。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明星,几乎全是新人,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真实的高中生活,真实的青春气息,真实的记忆中的少女,有些酷的美术老师,温婉的生物老师。
记忆中在班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有着过人的经商头脑,进行着倒买倒卖,记忆中的优等生总是看起来有那么一些趾高气扬,但是记忆中在班上也总有那么一个活宝随便发个言都会让班级里的同学哄堂大笑。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高中生活啊!
高二女生刘唯唯在学校结识了美术老师邹野,邹野独特的气质和举止让她第一次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纵使这份藏不住的懵懂情愫无法抑制,青春期少女特有的大胆和自以为是让刘唯唯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感情互动里无法自拔,在那一年夏天,她就像一个闪亮的发光体,无所顾忌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去爱自己喜欢的人。
看这部电影,让我全程姨母笑。
因为这样的青春貌似我也经历过。
当青春期里的自己遇到了一个让自己非常心动的男孩,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关于他的一切。
影片中的刘唯唯开始被美术老师邹野吸引时,她观察着他的一切。
看到他浇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观察他。
在邹老师面前,连空气都变得异常紧张。
刘唯唯是什么人,她可是一个非常开朗乐观的女孩儿,她怎么会去向老师借一个订书机都那么害羞呢,是因为她要借订书机的对象是她暗恋的对象啊!
刚开始只是好奇,后来是深深地被吸引。
当唯唯同学发现,邹老师除了外表酷之外,他还有着旁人比不了的才华,他知道怎样让自己的拼贴画更美,他细心体贴,他会耐心地把自己被弄湿的画一张张熨干,他会不遗余力的夸奖自己。
这样一个帅气的美术老师,应该会打动很多人吧,唯唯同学就是其中一个。
上文说到我看这部电影全程是姨母笑的,那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
它讲的就是我们的故事啊!
没有撕逼,没有堕胎,没有乱七八糟的狗血戏份,有的只是平淡高中生活中的那一丝波动,那些青春的悸动,以及青春独有的活力啊!
这才是真正青春的打开方式啊!
这么好的一部电影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电影中的学生和老师看不出一丝化妆的痕迹,全是素颜,即使真有化妆,但是我看不出它化妆了,这也算是成功的。
大家不妨仔细回忆一下,在自己的高中生活中,学生有化妆的吗?
没有的,大家几乎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了,怎么还有闲暇功夫去化妆,加上其实学校管得挺严的,所以那个时候大家其实挺朴实的。
新人孙伊涵饰演的刘唯唯放在我们班上应该算是班花级别的人物了吧!
但是她的美没有攻击性,不会让人讨厌,她的美有着青春的张力,活泼,还有一些少女的娇羞。
电影中有很多片段是拍摄刘唯唯如何暗恋美术老师邹野的。
她会有意无意的去见他,她会用邹老师的杯子喝他喝过的水,虽然味道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好喝。
当她得知邹老师画的是自己时,她的脸上闪过一丝惊喜和雀跃。
当邹老师说要请她吃饺子时,她会单纯的以为邹老师也喜欢着自己,会下意识的挽起邹老师的胳膊。
当邹老师明显对自己表达拒绝时,她的心里会有一丝委屈和不甘。
邹老师的拒绝并没有扑灭少女的怀春,反而激发了这爱恋,让这喜欢肆意生长起来。
正如陈奕迅的那首歌“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至此之后,唯唯同学越发张扬的喜欢着邹老师。
她会偷偷的记下对方的课程表,会在邹老师上课途中进行“偶遇”或跟踪,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吸引人。
在得知邹老师因为同学的使坏被开除时,她会义无反顾的在校长面前担下这个责任。
面对邹老师,她虽然小心翼翼,但是又大胆妄为,她偷偷地拿走邹老师的勺子,带走邹老师的壁虎装饰物。
吮吸着与邹老师有关的一切。
这就是怦然心动的少女啊!
导演的巧妙也正在此,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原来是这么可爱的!
片中那只贯穿全片的鸟,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开屏的时候正是刘唯唯情窦初开的体现。
影片中许多场戏都采用开放式结局,这也正是刘紫薇导演作品有别于其他青春片的地方,看似少女,却是导演的精心设计《我心雀跃》中,从人物设定到校园青春,都是和以往同质化的青春片不一样的,但恰恰是这种“不一样”,也让这部电影超然脱俗,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戏剧般大开大合,所有的一切都在悄悄地萌芽,然后悄悄地结束。
作为怀旧青春校园电影,《我心雀跃》拒绝怀孕、堕胎、出国、劈腿等青春片狗血桥段,以表现90年代高中生的真实青春为主,旋律清新平淡,但却会引得观众细细琢磨影片背后的涵义,颇有法式爱情片的味道。
细腻的拍摄手法、唯美的色彩表现、纯情的影片基调以及卓越的演员班底收获了众多青年观众的好评。
你说啊,夏天明明是一个燥热难耐,经常一身黏黏的汗的季节。
却总是与青春联系在一起。
如同影片中的那个夏季,以及在那个夏天猝然而至的一场暗恋。
选择去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在看了剧情简介之后,心中为之一颤:唯唯不就是曾经的我么,那时十五六岁的我,也像这样暗暗地喜欢教自己美术的老师呀。
不得不说,导演把那么一点少女的心事揣摩得太透彻了。
我也是那样的偷偷的却又肆无忌惮地观察着美术老师。
他英俊清爽,还带着一点艺术家气质。
在课上与我们讲文艺复兴,讲透视法构图法,还讲好多画家的轶事。
就像唯唯一样,我盼望见到他,但是见到了却又紧张的只能说声“老师好”。
每次批改作业发下来,总是忐忑无比,如果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评语,那一颗心真的是要欢欣地跳出来了。
然而我唯一的能与老师单独说上话的机会,也只限于去交作业的时候。
美术组办公室在学校环境最雅的地方,是一处花圃之后的小红屋子。
每次去交作业,我都怀揣着一种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光是讲“老师,我,我来交作业”这一句话就够让我的心跳加速好几倍了。
有时候,我会悄悄瞥一眼屋子里的摆设:老师的画、石膏雕像、美术作业本。。。
然后,视线又落回了老师的身上。
每次都在老师感受到我近乎肆无忌惮的注视之前,赶快收回目光,匆匆忙忙像被抓住的贼,道一句“老师我走了”,就赶快闪人,心想,这个小秘密可绝对不能给任何人发现。
有时也会特别羡慕那些皮猴似的男生,可以和老师称兄道弟、打篮球。
我也只是在每次路过篮球场的时候看一眼老师打篮球的样子,又装作根本没注意到的样子走远。
所以说电影表现得真是精准细腻,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小鹿乱撞的心思,我想经历过少女时期的人都会会心一笑,而后又略显惆怅地怀念吧。
也许这样的暗恋就是这样无疾而终吧。
最后毕业时,我和那位美术老师也仅仅是在班级合影时同了框,还隔了好几排,宛如两个毫无关联的人。
然而这段小暗恋还有个后续:也是没想到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偶然回母校考试,居然看到老师在隔壁考场监考,刚看到第一眼,那种心被猛的一拉的感觉又回来了,七年过去,老师也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清瘦样子,微微发福,左手无名指上也有了婚戒,感觉是一副家庭煮夫的样子。
我站在那里愣神了几秒钟,便淡定地走进考场考试了。
那些幽微的少女心事,多年后变得更加无法捕捉,似乎真的随风远去了。
是了,这种感觉就像片中叶老师的那句“我早就过了你们这个年纪了”。
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云淡风轻地笑一笑,觉得自己当时,真是可爱的犯傻。
影片几乎是戛然而止,似乎那样的暗恋在那个夏天,随着门砰地一声关上,也划上了休止符。
我想也许很多年之后,当年的少女唯唯长大,看到了更多的人,变得成熟与美丽,当年的美术老师也慢慢走下了那个被唯唯幻想出的神坛,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中年人。
当他们再次相遇,何以致意?
他会否记得那个曾热切地注视着自己的少女呢?
答案似乎都不重要了,因为最美的,就是那如诗般的少女心事。
在上海电影节首映的众多影片中,此片堪称令人眼前一亮,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纯的片子了。
影片里高中生刘唯唯喜欢上了自己艺术课老师邹野,她偷偷关注着邹野,痴痴看他打水、浇花,甚至是走路。
当喜欢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其它一切都仿佛静止了,都化为背景,成了虚无,只剩那个人,他衣服的色彩,他走路的姿势,他习惯性甩动头发的样子,她贪婪又长久地凝视,仿佛想把一切都刻到心里,她甚至不由自主地跟在那个人的身后,全然不顾自己为了他毫无理由偷偷摸摸的傻样子,不顾自己会被带向哪里。
是不是爱上一个人都是如此,就是毫无理由,就是身不由己,明明知道自己的可笑,知道一切没有可能却又忍不住生起无数希冀。
看完这个片子我忍不住去搜索了一下摄影指导是谁,出来的结果竟是侯咏老师,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田壮壮导演和张艺谋导演的同学,同时也是两位名导的常用摄影师,田壮壮的处女长片《9月》便是侯咏掌机,以及后来拍摄1998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无不是经典之作。
侯咏老师与第五代导演共同成长起来,功力自然是深厚的,更为这部影片增添一些不俗之处:片头与片尾呼应的夏天的花盆,镜头中踱步的禽鸟,无不是美的,而又似有寓意;少女站在床头镜前打量自己, 镜头悄然潜入少女的房间,细腻微汗的皮肤,浅蓝长裙包裹中身体线条的柔和突起,赤裸的脚踝,细嫩的发丝,仿佛镜头前是一支悄然成长、饱满欲放的花苞。
我们感动于少女初成,未经浮饰,天然而不自知的美丽,又想起此时微小又重大的少女心思,不觉相会一笑,在不言中体会到青春的真实含义。
演员孙一涵在影片拍摄时尚未满18岁,并且之前从未有演艺经验,但她在镜头下的表现自然极了,不负导演的深意和摄影的用心。
当别的电影都在打着“青春片”旗号做成人之事,这部电影丝毫没有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卖座,而加入各种奇怪的烂俗情节,保留了一份原始、简单与天真。
算是少有的纯粹的文艺片子。
“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一种渴望的状态,一种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在他们的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一无所有,却偶尔也能在幻想中拥有一切 ” ——三岛由纪夫
暗恋这种单向的爱注定是件自伤的事儿。
但是青春期的暗恋并不悲哀,反而显得酸酸甜甜,在花样年纪留下美好的悸动。
从情窦初开,到怦然心动,再至默默喜爱,最终无疾而终,刘唯唯对邹野的暗恋过程,支撑起剧情的主干。
剪杂志插画拼贴而成的同学录,窗前摆卖五颜六色的玻璃瓶,还有房间小灯泡的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些象征寓意的物体,无一不投射出刘唯唯心中色彩斑斓的青春梦,以及对浪漫爱情的无限憧憬。
窥视邹野一举一动的小鹿乱撞,挽臂传情时被拒的不知所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不能入寐。
虽然刘唯唯对邹野的情感没发一言一语,但精确运用的镜头语言,则把她暗恋后者的细碎小心情、可爱小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片中没有开启的师生恋,只存在一个夏天便匆匆完结,即便有着淡淡的苦涩,仍不失美好的滋味。
而发生在青春期里的暗恋,对于你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尘封在心灵深处的隐秘,不时跳出来告诉自己,曾经有那么一场似知非知、似懂非懂的爱情独角戏,自己忍受、自己终结,一切的惊心动魄和九转回肠都发生在于无声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每次刘唯唯单独在美术室的时候,我总是想着下一秒邹老师就在她身后,这种意淫贯穿着全片,最后刘唯唯在美术室翻找东西的时候,那个突然照进来的灯光,我都以为是邹老师来了,两个心照不宣的人,在这种巧合下碰见,怎能不发生点什么吗?
这种想法甚至支持着我看到最后,我总是心痒痒的期待,邹老师对刘唯唯是有感觉的,即使是那么一刹那,他都动了情了,就算后来始终躲避着她,但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望着她呢。
后来,他把男同学养鱼的线拔了,这宣示着什么呢,宣示着其实这些同学已经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的生活了,女同学将花放进他生活领域,有了花,有了鱼,大家更加可以肆无忌惮的走进来。
于是他烦躁又冷漠,头也不回的对男同学说,是的,就是我拔得。
其实有了这些铺垫,就证明了老师一点也不喜欢刘唯唯,刘唯唯把他的画偷偷揭开,将他的勺子偷了出来,跟踪他等等这些种种刘唯唯以为的不经意,邹老师难道没有发现吗?
他除了躲只能躲,后来也许他另有高就了,也许他认为这些人影响到他的生活了,所以他选择离开了。
当然我的标题的是不可能的可能,以我主观的臆想来看,邹老师对刘唯唯有了感觉,害怕控制不住自己便选择了离开。
画里的女人,我真觉得就是刘唯唯。
PS:女主和女老师选的都挺不错的,男主感觉有些萎靡,总给人一种很可怜的感觉。
我认为应该是那种眼神温柔干净但又成熟,有着艺术家颓废的气质又对待生活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
哈哈,中年时期的柏原崇适合不,男同学更加不用说了,根本没啥存在感。
青春是一个人记忆财富里最宝贵的那只储物柜,这里埋藏着最单纯的心灵、最青涩的情愫和最勇敢的追求。
无论是苦楚或甜蜜、快乐或哀伤,青春永远是伴随在人生道路上的邻居,不一定每天都能相见,却会时常问候招呼,往昔的人事和心境就会浮现在眼前。
以生物学的视角,青春的标志是男女第二性征的发育形成。
电影《我心雀跃》从一节生物课开始,恰当好处的预设了主题的青春气息和故事的线索脉络。
初夏温热的阳光,学校刺耳的铃声,就像青春里躁动的荷尔蒙。
女学生刘唯唯急匆匆赶到教室的一刹那,借着知性女老师的目光,镜头缓缓扫过一位青春期的女孩全身,初具女性特质的娇嫩身材,娇羞紧张的形态下慌乱掩藏着背后的贴画本,隐喻着青春期女孩都会有的个人秘密。
好奇是青春期男女的重要心理特征,在他们稚嫩的眼睛里,外面的世界每天都是充满新鲜的发现。
尤其是对异性的关注就像一股喷涌的浪潮,瞬间爆发着不可阻挡的力量。
由于同龄人的魅力尚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因而青春男女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了年长的异性。
每天接触的年轻老师,自然而然就是学生们课余饭后的关注焦点。
故事就在第一个镜头交代的人物里慢慢的铺叙开来,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叶楠迅速成为男生眼中的女神形象,从容貌到修养的魅力都彻底征服了躁动中的青春男孩。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透彻的道出了此类男孩的心路历程。
在《我心雀跃》里,男生对女老师的好感表达没有那么浓烈大胆却更符合东方的含蓄传统,他只是在生物课比其它课程听讲更加认真,只是千方百计相当生物科代表,只是想在上课之外还能有机会与老师相处。
男生对女老师的恋慕,女生对男老师的钟情,是这部电影情节的两条主线,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深化。
关于艺术作品双排情节的主次问题,小说家金庸曾经有过明确的观点。
《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大漠寻找郭靖的故事描述的绘声绘色,而丘处机如何找到杨过却着墨不多。
央视改编射雕时,某位编剧自以为是添加丘处机探寻杨过的过程,被金庸严加反对呵斥。
《我心雀跃》的重心过渡到女学生刘唯唯和男老师邹野身上,没有任何的突兀不自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唯唯出现在男老师邹野的办公室,宽大的空间对于陌生的男老师和女学生有些压抑窒息。
一声尴尬的咳嗽,一眼娇羞的瞥视,初次相逢,简单的来不及说一声招呼就已结束。
青春的故事都是偶然的起因,短暂的开始,然后漫长的延续着。
或许刘唯唯迟到时遮遮掩掩藏在身后的贴画本,冥冥中已经被命运安排他遇见一位美术老师。
然而命运的天意也需要认为的接着地气,刘唯唯后来能与邹野不断接触,源于一位青春少女杂揉娇羞和大胆的茅盾状态。
贴画本是两人相处了解的纽带,也是刘唯唯记录校园生活的载体,她的同学会在上面写下毕业寄语。
邹野作为专业的美术老师,他对学生在自己领域的兴趣天分肯定会多出额外的好感和关照。
青春的副作用,使得少女无法甄别惺惺相惜的情谊和异性相吸的情愫。
邹野抓住刘唯唯瞬间的侧面为其画像,只是一位具备美术才华的人对艺术的敏感。
然而,青春少女的一厢情愿,既是美好存在又是残忍破坏。
当刘唯唯伸试图伸手搀靠邹野的一刹那,他们的单纯关系只能戛然而止,却又是那么恰如其分。
才华与美貌,本是世间美丽的结合。
可是在干涩的青春里,有才华的男老师与懂情怀的女学生,只能是一种无疾而终的错位。
邹野选择离开,既是对自己的解救,也是对刘唯唯的保护。
《我心雀跃》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澎湃,也缺少激情涌动的刺激,羸弱的故事性好似影楼里的糖水片。
不过,我们回首自己的青春岁月,不就是在细水长流的平淡中悄然走过吗?
很多人为自己的青春编著精彩的画面和理想的剧本,残酷的光阴现实却宣布青春只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片从来都难逃矫揉造作和用力过猛的硬伤,《我心雀跃》有别于欧美的炽热发泄,也有别于日韩的细腻缠绵,更有别于当下商业名义下的情怀泛滥。
真实是这部电影的最可取之处,情窦初开不是青春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电影情节的局限。
阳光明媚下,少男少女并排而坐,清脆爽朗的笑声胜过华美的音乐奏章。
夜幕降临时,无忧无虑坐着运煤的三轮车,快乐远非时下空调轿车可以相比。
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写道: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
刘唯唯以为邹野的人体画主角是她本人,实际却是邹野的夫人。
刘唯唯的男同学以为自己的恶作剧害了邹野,其实恶作剧发生前他已决定离开。
等到世事通达,青春的荒诞如此滑稽、如此可笑。
等到时光流逝,青春的荒诞早已微不足道。
导演刘紫薇在大学毕业十年后,将她在高中时的初恋故事搬上了荧幕,那是一剂岁月变迁后永葆青春的良药。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比例,不是衡量电影情怀诉说的标尺。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演孙伊涵那时还尚未出生。
当刘紫薇向孙伊涵转述那个年代的点滴时,情景是否就像电影里刘唯唯与叶楠的对话。
刘唯唯问叶楠是否有喜欢的人,又问喜欢一个人的年纪是什么样的年纪。
叶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清脆的笑声。
青春本就不是追逐答案的过程,笑声才是青春存在最大的意义。
《我心雀跃》的名字来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作,诗里已经为这部电影和所有人的青春做出了清晰明确的注脚。
当天边彩虹映入眼帘我心为之雀跃初生时即如此我现在仍不变将来也会如此否则我宁愿死去
个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没有炫富,没有撕逼,没有动不动就情怀,动不动就自我感动——这部青春电影,真的就是青春本身啊!
作为80后女导演,刘紫微这部片子竟然有点第六代导演的影子,踏踏实实,认真做电影,不可以找噱头,不玩网络段子,这种不着痕迹的青春描摹跟那些为了圈钱而涉影的妖艳贱货们不一样。
刘紫微具有女性导演的细腻,对于青春时期暗恋的古怪小心思总能琢磨得很细致:带有对方唇印的水杯,书架上只有自己注意到的小恐龙,跟踪,查课表,在身边不言语却心甜意恰的满足,这些都是暗恋时最容易忽视却最动人的小细节。
而电影也给足了留白:白雀的情绪变换,少女在房间里的独自空间,不必刻意推进剧情,却为情绪铺垫提供很好的想象空间。
刘紫微真的很会拍女人的美呀!
刘紫微也真的是很会欣赏女人,全片有诸多对于女生“性感”肢体的描摹,女主的耳朵,脖子,脚趾,脚踝,长腿,叶老师凹凸有致的曲线,这些看上去不情色却又充满青春荷尔蒙味道的画面,为青春萌动时期的少女心事做出了非常好的铺垫。
孙童鞋也真的很会演戏呀!
模特出身,而且拍戏时正值高二。
举手投足,抬眉闭眼,全是情全是戏,把一个青春期幻想爱情的女生活生生的灵气表现出来了,关键长得这么美还能让你时刻感受到她演技在线,这真的很难得!
总之,这是一部清新脱俗的青春片,没有大咖,没有故意搞噱头,有的就是回忆里淡淡的甜的青春味道,我很喜欢呀!
纯的如过眼云烟,没什么亮点。
这才是清丽脱俗的青春片好吗~
学生可以爱老师,是青春懵懂;老师不可以爱学生,是道德人伦。我也喜欢过老师。结尾邹老师没给刘唯唯留言是对的。
美工差评 就算没钱那更应该用点心啊 小细节根本就不注意 男孩们球鞋 衣服 发型 也太出戏了吧 时间背景是97年明明就是有年代感的戏 可是无数的细节却又叫人出戏.女主角和 李沁 孙怡是一个类型的.这部好评这么多 内地师生恋女王饶雪漫女士估计看到后会哭晕在厕所.
女生和情绪是美的,片子的表达也和女主平实的气质很像。可是审美和电影的语言太老旧了……不好看
比预想的好。不同于同质化的集体记忆消费,专注个体化的叙事表达,以及少女心理的细腻揣摩。几处细节表明,青春对于导演的意义,一些黑暗面都可以化作美好,破碎的瓶子无果的师生恋,都将成为美丽的光晕成为少女成长之路的缩影。老师们说话不接地气导致整个故事似乎离学校很远,女孩的表演丰富有层次。
少女情怀总是诗。洋溢着青春气息,也泛着丝丝情欲味道。张猛制片,田壮壮艺术顾问,侯咏监制、摄影指导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电影内容其实非常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心猿意马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棒,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遗憾,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举手】报告宋宁峰,我也喜欢你hhh 整个电影还是不够沉得住气,虽然很喜欢宋宁峰但是在里面真的很标签化的少女幻想中的男老师形象,主要是由于剧本的过于隐晦而平淡以及拍摄的不走心;其实很喜欢接近结尾的时候从各个不同角度看校园熟悉的场景的那几个镜头,感觉就好像是自己重回校园的感受一样;对于女主成长的过程避重就轻到所有事情都是一笔带过;以挂画那一场为例,校长和保安的态度平到若有若无,不给女主反应的契口,导致设计了事件但屁用没有;整个电影都感觉此般游离
#FIRST10# 孙伊涵好美!暗恋的情愫,青春的成长。在国产青春片里面真的很优秀,摄像,灯光,每个方面都很成熟,背后的支持团队都不小。但是故事讲得比较平,总觉得缺少一点点青年影展的惊喜。#女主是我们益阳人啊,那天要不是背后站了一个190+的大汉,应该去要微信的,后悔!
北京这些高中生,怎么风尘味都这么重,太欺负人了也。
非常适合幼女控观看的少女身体写真片 类型片能过审不容易 image & sound forestt 高水准后期 (被中影毁得片尾字幕都看不清) 故事脱离现实太远 学生太闲 学校也不管着装
生物老师要你何用
少女心事,结尾还挺喜欢的,嘎然而止。摄影让我很矛盾,一方面有些素描的打光很喜欢,一方面整体调色太亮了不喜欢
6,小清新,差不多算中国式的情书,少女性悸动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唯一不太理解的是这个片子假如只是讲这个简单得故事,做成年代戏的意义在哪里?这装束也不像90年代啊。三星半
没有狗血但也无聊。
年轻真好,总是愿意为无意义的事情投入一万分的用心。就连失去之后的怅然都那么美。
献给爱美术又暗恋过的孩子们。
这才是青春片吧
还学过电影赏析批评就知道这绝不是烂片,真是呵呵呵